回覆列表
  • 1 # 狙擊手蛋蛋

    地主爺也就是土地神,也叫土地爺。  六月廿六,是土地神聖誕之日,潮汕民間稱“土地爺生”。從該節日的祭祀物件和祭祀方式來看,應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區的變異。社神即土地神,相傳的社神有兩個:一是句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為社”。一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後託祀於後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穀,養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靈。  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漢唐以後,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為“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所以各地山陵園地,均有大社壇,這些社壇以後又演變為各種土地廟,社神也由顯赫的大神演變為小土地神。  現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經十分簡單,在田頭隨便插上香燭,便可祈請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戶,都設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飯菜或瓜果祭拜,形式雖然簡單但卻勤且持之以恆。如有喬遷,“地主神位”也是首先遷入的物件。由此可見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關土地神信仰,在潮汕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相傳潮汕某村一富戶家裡死了人,出殯時棺木抬至半山,突然繩子斷了,棺木滾了下來。死者家人及送殯親屬都十分驚異。麻繩是新的,又粗又大,為什麼會斷?後來查出原因,原來是忽略了到伯公廟“報地頭’,向土地神報告死人資訊。抬棺木斷了繩子歸咎於神的懲處,顯然是荒謬的。但潮人崇信鄉神伯公老爺是冥間的一鄉之尊,“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生與死都必須“時辰念給老爺知”卻是地方風俗。忽視對神的禮儀而出了禍事,人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  其實,追溯土地神的由來,把“斷繩子”的責任推卸到土地神身上是不合理的。古人敬仰土地神,來自對土地的崇拜。因為土地生長五穀,滋長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便從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這是古人“親地”的自然崇拜。為了酬勞那些對農業生產作出貢獻或有功於民的人物,便把他們奉為土地神,加以祀奉。《禮記•祭法》載,傳說在三皇五帝時,共工的兒子句龍長年累月辛勤開墾九洲荒地,種植五穀,死後被奉為土地神。也是人類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沒有職司,也沒建立神廟。大約到漢代,才有朝廷設的后土祠,作為祭祀土地的場所。漢唐之際,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為人鬼之神,並有了某某人死後做土地神的說法。土地神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安寧的職司,宋以後為民間廣泛認同,土地神的崇拜也成為全民崇拜了。  在有關傳說中,土地神大都是下層人物。土地神是民間俗神,地位低微,不為歷代統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後,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種封號,只將其視為冥間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廟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頭立一個二三尺高的小廟而已。土地神潮汕稱為土地爺、伯爺、伯公爺、福德老爺等,供奉的神廟也有多種稱呼:土地宮、土地廟、伯公廟、福德祠。土地神受到本地民間的普通訊奉,連潮州音樂弦詩也有以“福德祠”冠名的。潮汕村落屬“全方土地”的神廟村村有之,較大的鄉村,村民為了方便祀拜,還設之里巷。  土地廟的建構都比較簡陋狹小,小平房一間而已,與“關爺宮’(關公廟)、‘媽祖廟”、“三山國王廟”等神廟比較,差之甚遠。里巷之間,只有二三尺見方的小土地廟。潮汕的土地廟供奉的土地神,各地不大相同,有的只有土地公像,有的既有土地公像,又有土地媽像。但漢代朝廷設的“后土祠”,塑的是婦女神像,稱“后土娘娘”。有研究者認為,“后土”是由先民社會所祭的地母神演變而採,因為地母神能生五穀,五穀由野生而經人類培植成為人工生產,這個過程是由婦女創造的,具有一種神力。在女性中心的時代,即稱地母為后土。  “後”字的原始涵義是母親育子之意,“土”則為萬物之母。唐宋之際土地神日益神化、人格化,出現了男性土地神。明清時的土地廟已常見土地公與土地媽兩尊神像。潮汕各村供奉的土地神像雖有不同,但南澳全縣各村卻只供奉土地公,不把土地媽同時供奉。其中有一趣聞:傳說昔年臺灣有一對土地夫婦,要趕赴南澳辦事,來到海濱,碰上一位婦女在啼哭。土地公上前探問緣由,得知那婦女是南澳人,因隨丈夫出海遇暴風雨,丈夫墜海身廣,她漂到臺灣岸邊。遭此不幸,臺灣又舉目無親,正想尋短見。土地公憐憫她,安慰勸說她,準備贈給她一些錢財。土地媽很不耐煩,責難土地公多管閒事,更反對施濟那婦女。土地公一怒之下把錢給那婦女後,獨自奔南澳。南澳人獲悉此事後,在土地廟裡就只安土地公的神像了。  潮人崇信土地神,也覺得土地神較易“疏通”,求家庭吉利、大小平安、六畜興旺,不需豐厚祭品。土地神似乎對此亦不計較,雖神力有限,但慈善為懷,“有燒香就有保佑”。傳說澄海某村有三人同一天前往拜土地爺,-三人都許諾要用豬頭大棵答謝神恩。第一位是賣魚脯的,祈求出太陽可以曬魚脯;第二位是菜農,求雨水足菜生長快;第三位是漁民,求颳大風可以揚帆出海。土地爺覺得三者互!相牴牾,難以三全其美,緊鎖雙眉。土地媽心機好,立即就想出辦法:“夜來落雨日來晴,魚脯會幹菜會青;半夜透風船出港,三個豬頭到俺家。”看來土地媽似乎有些勢利,但能夠“食人酒肉贈人福”,亦無可厚非了。  中國的神文化歷史悠久,民間信仰神,是從遠古原始信仰傳承而來的。神庇護人看不見又摸不清,而某些巧合現象一經渲染之後,馬上傳遍四面八方,人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為了圖吉避兇,尋求思想寄託或心理上的平衡,也隨世俗潮流產生對神的信仰與祀奉,這種心態一直延續至今。對一方土地神的祭拜由於宣傳破除迷信,現在沒有過去那麼熱鬧,但一家一戶供奉的地主爺卻有增無減。商店開業、建造房屋、某項工程開工,安個土地神位到處皆有。喪葬未全面推行火化時,營造墳墓必有的“配套設施”,是在墓側設定“土地之神”神碑,同享祭祀,這是潮汕的普遍現象。相信隨著科學的昌明,人們信神的觀念,將會逐漸淡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斷奶喝大麥茶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