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瓊林夜話
-
2 # 海顏516
江郎才盡的江郎有其人。江郎原名叫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由於他在兒時便可作詩,是有名的神童,在成年後入朝為官,文學名滿天下,直到晚年,他的作品遠不如從前,在人前不能觸景生情,吟出詩詞
-
3 # 明離子
江郎,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文學家、散文家江淹,江文通,先後在三個王朝做官,“江郎才盡”出自記載他的一個小故事。
《南史·江淹傳》裡這樣講的:
江淹年輕的時候,是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詩文都是上品佳作,在當時的文化圈很有名氣。江淹做了官以後,年紀漸漸大了,他發現自己寫的文字沒有以前好了,甚至還有退步的跡象,有靈感了馬上提筆寫下了,乾巴巴的沒有一點文采。
於是,就有人開始編了兩個傳說來解釋江淹文采失去的原因:
第一個是說,江淹有一天坐著船在禪靈寺的河邊靠岸,忽然很困,就睡著了,夢見一個叫張景陽的人,那人向江淹討要一匹絲綢,江淹莫名其妙,下意識往自己懷裡一掏,真的有絲綢緞子,於是拿出來,給了張景陽,醒過來以後,再也做不出錦繡文章了。
另一個傳說也類似,就是江淹還是在外面睡著了,也不知道江淹哪那麼缺覺,這次是在冶亭睡著的,忽然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文通兄,我的一支筆在您哪裡,現在該還給我了吧?”江淹從懷裡(江淹這懷裡是百寶囊麼,啥都有)掏出一支筆給了郭璞,醒過來,寫不出好文章了。
反正無論做的什麼夢,江淹是做不出好文章了,所以後世引出一例成語:江郎才盡。
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什麼託夢讓江淹沒了文采,而是混跡官場多年後,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爭名奪利上,那個文思如泉湧的年輕人江郎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個投機鑽營的老官僚罷了。
-
4 # 微言妙義
江郎,指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北朝時期南朝的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歷仕三朝,有《江文通集》傳世。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名篇《恨賦》、《別賦》語言清麗,聲情婉諧,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堪稱千古奇文。
至於“江郎才盡”,指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不復才情。《南史·江淹傳》記載:“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然而,從江淹個人的生平經歷來看,他早年仕途不得意,輾轉流離,暗合了“文章憎命達”之語,在文學創作上獲得極大成功。後來蕭道成廢宋建齊,江淹被重用,屢屢升遷。此時,他的文學創作進入低谷,所寫的大多都是公文、表文,幾乎沒有名篇。後來蕭衍執政後,江淹仕途更加得意,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也正因為江淹前期才華橫溢,後期沉迷宦海,再無佳作,江淹被人認為文思枯竭,留下“江郎才盡”這個成語。
其實,站在我們後世者的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官運亨通以後,一方面忙於政務,難有閒暇;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沒有刻骨銘心的離愁別緒,也無心於此,自然難有佳作。如此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此外,還有一個因由,蕭齊末年,東昏侯即位,朝中大亂,帝王自負才華,嫉妒臣子才名,不少名士無故被誅殺。後來,蕭衍獲勝稱帝,是為梁高祖武皇帝,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顯山露水,怕遭妒忌,處處小心謹慎,故而推說“才盡”。江淹對外傳言,夢中還五色筆,不再有佳作傳世,未嘗不是官宦之人一種韜光養晦,避禍自保之舉。
可惜逝者已矣,千古之後,也只留下隻言片語供後世者猜測了。
-
5 # 山中茅店
江郎才盡指的是江郎文采沒有了,才思減退。歷史上確實是有江郎這個人的。
江郎就是歷史上的江淹,他生活在南北朝時期,是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 ,南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為什麼會說江郎才盡呢,那就是和他的人生軌跡相關。
年輕有為,文采斐然江淹六歲就能寫詩,雖然家境不好,父親早亡,但他很熱愛讀書。先後在新安王劉子鸞、建平王劉景素府下做幕僚。齊代宋之後,蕭道成聽說江淹的才能就把他召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此後就一路升遷,歷任中書侍郎、驃騎將軍,掌國史、建武將軍、廬陵內史、任驍騎將軍,兼尚書左丞兼任國子博士。在梁國任吏部尚書、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為醴陵侯。
伴隨著江淹官場升遷的就是江淹文學才華,在當時江淹的辭賦在當時非常有名。這也使得江淹能得到像當時權臣蕭道成、蕭衍等的賞識。江淹現存的二十多首辭賦中基本都是以抒情詠物為主,他的辭賦和漢賦的"賢人失志"和"詠物"一脈相承,並在漢賦的基礎上更為細膩和抒情,在傳統中融入自己實際遭遇,因此讓人讀了更有一種悲情。 如《恨賦》、《別賦》等。
而且從漢賦的發展來看,江淹是繼揚雄、陸機之後的又一個漢賦大家。他善於吸取眾家之長,化為已用,他擅長的方法是巧妙化用他人的語句和意象,為自己所用,這就是"化句化意法";或者直接對前代賦進行同題的整篇模擬,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可稱之為"擬篇法";或者傳承楚辭、漢大賦中"反覆致意"、對事物鋪排"類化"的描摹、用對話結構全篇的形式,可稱之為"擬式法"。總之,他的辭賦在當時靡靡之氣的文壇呈現出一股悲慨勁健清流之氣,代表了當時辭賦最高水平。
江淹在詩歌上一方面受當時主流文風和時代世風的影響,在創作上努力追求新變,同時又處於處於元嘉詩風向永明詩風的過渡時期,其詩風不求古求豔,追崇自我個性,他認為應該有"驚魂動魄"的藝術功效,同時兼具真、善、美等情志。
年老才退,江郎才盡由於江淹年輕的時候寫了許多富有他個性的詩詞漢賦,在當時取得了很高的評價。但隨著他年齡慢慢變大的時候,他寫的一些詩賦並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水平,這主要是和他早年的作品相比,退步了很多。讓人看了感覺平淡無奇,文句枯澀。所以就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
當然民間還有另外版本說江淹江郎才盡的故事:據說有一次江淹在做夢的時候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走到他身邊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這邊很久了,我現在來把他拿走。江淹就把筆還給了他,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
6 # 密探零零發
“江郎才盡”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那麼,成語中的“江郎”到底是誰,他為什麼會才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成語背後的故事和秘密。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確有其人,指的是江淹,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人,南朝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這個江淹是一個神童,6歲就能夠作詩,13歲喪父,家境貧窮。為了改變命運,他20歲從政,成為權貴們的御用文人。他這份文秘工作一干就是十餘年,這十年他是政治上失意,但是在文學創作上大放異彩,成為文壇巨星。
永元三年(501年),江淹改投蕭衍,得到賞識,一路升遷,高官封侯,達到了人生顛覆。但是他在文學創作上變得令人不忍直視。於是,人們說他是江郎才盡。而關於江淹才盡的原因,有兩個傳說。第一個傳說是江郎夢中還筆。據說,有一天,江淹午睡夢到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這裡放了很久了,今天要拿回去。”江淹從懷中果然掏出了一支五彩筆,並將其還給了郭璞。然而,從此江淹才思減退,再也寫不出絢麗的文章了。
第二個傳說是有一次,江淹在禪靈寺附近的河洲邊睡覺,夢中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匹綢緞還他。從此之後,江淹的文章就不精彩了。
以上關於江淹才盡的託夢之事當然不可考,但如果以他文學家的身份來看,江淹35歲以後,的確就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文章了。實際上,這是江淹的一種選擇。其他人笑他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來了,江淹根本不care。他內心可能在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老子寫不寫閒散文章,關你屁事。”
人家江淹從35歲之後,迎來了人生巔峰,在仕途上一路升遷。亂世之中,略有文名,有個毛用,哪有時間去搞什麼文學創作。沒有用心的雕琢,又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呢?各位,你們認為呢?
-
7 # 另類文史
另類君作答o(* ̄︶ ̄*)o
江郎才盡這個事情,其實是一種抉擇。江郎是一個叫江淹的人。他幼年喪父,童年孤苦,但他聰明好學,飽讀詩書,能寫一手好文章。年輕時由於心中孤憤,曾撰寫《別賦》等名篇,名噪一時,有洛陽紙貴之勢,然而當他35歲以後,被皇帝賞識徵招為騎豫章王記室,參與草擬詔書冊令,並撰寫國史。這個官職相當於中央書記處書記和黨史辦主任。不久,他又升任吏部尚書,這相當於中央組織部長。
官做到這個地步,想要再做一個高產作家和才華橫溢的詩人,那就有點“欺天”了,我們對比古代最牛逼的文士,諸葛亮算是首屈一指,經天緯地無人敵,談笑胸中換星斗。然而他的詩文,並不見佳。如江淹這樣的文臣,能有千古名篇《別賦》傳世,並附送一個“江郎才盡”的成語,已經算是牛逼閃閃的了!
我們再對比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吟了一輩子好詩的唐代大詩人,哪個不是宦途多舛,壯志難酬?
所以“江郎才盡”這種事情,是江淹的人生抉擇。他想將精力集中在行政事務上,而不是做一個吟遊詩人,就是這樣。
我想,換做主角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仍是如此,不過是江郎換做李郞或杜郎白郎而已。
-
8 # 一往文學
江郎才盡,原指南朝才子江淹後期才思衰竭一事,今喻人的才華窮盡,文思減退。江淹,字文通,南朝梁人。他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已熟背“五經”,年輕時便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文學家,其詩文在當時受到極高評價。可當他年歲漸長,詩文卻寫得愈加枯淡平乏了,後世稱之為“江郎才盡”。關於江郎為何才盡,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為流播甚廣的五色筆傳說。鍾嶸《詩品》記載:“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南史.江淹傳》亦有如是記載。大致是說,郭璞將毫端蘊秀的五色神筆借與江淹,讓他作出了《恨賦》《別賦》這樣的千古奇文,而後又將其收回。此有二疑。其一,郭璞為西晉人,早已駕鶴遊仙去也,要說他將筆收回自用,恐非仙人所屑為。其二,郭璞以遊仙詩著稱,其詩頗有高蹈絕塵,鄙棄凡情之意。而江淹的恨別二賦則是纏綿悱惻,悽悽婉轉,二者之筆怕非一路。
二為《南史》記載的“索錦”一事。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淹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而後所做文章便不復精彩了。此說與第一種說法相似,其時造紙術雖已發明,然達官貴人寫字作畫用綢緞者居多,以此標榜身份。蘊有神力的筆和綢緞都被前輩收去,文章自然不再精妙了。
上述兩點俱為傳說,今人多付之一哂。於是,學者們從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學流派,以及文學創作的本質等方面對“江郎才盡”賦予新的解釋。梁武帝時期,沈約等人倡導“永明體”新詩,這與江淹的創作態度相悖,於是他寫了不少擬古詩,被譏步人後塵,缺乏個性。而晚年的江淹,實已功成名就,他不願再以詩文行世,便封筆罷歇,淡出文壇。此外,高官厚祿早已磨滅他的創作激情,使他的作品不再攜情韻以行。《毛詩序》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尚書》說“哀樂之聲感,而歌詠之聲發。”這意在說明創作充滿真情實感,發而為聲,作品才能形神兼備。故屈原“發憤以抒情”,韓愈則說“氣盛言宜”。江郎已垂垂老矣,南朝士人圈內又多靡靡之音,加之個人耽於安逸,作品枯澀也在情理之中了。
綜上所述,無論出於哪種原因,“江郎才盡”之說似已蓋棺定論,細究發現其實不然。據《梁書》記載,江淹自幼家貧,曾採薪養母。他深諳貧賤滋味,從仕後更是小心謹慎,頗有政治識見。據《齊書》《南史》記載,齊永元年,崔慧景造反,叛軍圍困都城建康,士族官僚紛紛變節投敵,唯有江淹稱病不出。崔舉事失敗,眾人皆歎服淹的識見。而後蕭衍又率兵起事,眾人得前車之鑑,均安之若素。而江淹卻脫掉官服,投奔蕭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淹得重用,官至尚書左丞。這取捨顯藏之間,顯示出過人的智慧。此時的江郎,老則老矣,卻是老而不昏,越老越滑,俗稱老狐狸!且不論他是否“才盡”,頭腦清楚,見識遠大卻是不爭的事實。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說這種人才思衰竭,恐怕還得存疑。明乎此,我們再根據江淹前後期的文學創作來考察“江郎才盡”的正確性。
今天我們常將“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掛在嘴邊。1500餘年來,此語也是江淹的名片。但真正讓他名垂後世的,卻是《恨賦》《別賦》二篇。“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此等佳句,語言清麗,聲情婉諧,膾炙人口,達到了江郎早期創作的巔峰。但賦中所道之情,則是最普通的人生情懷,可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即陸機《文賦》所言“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縱觀二賦,可喜者,乃文字清麗,用典恰切,抒情濃郁,烘托巧妙。它所依賴的,更多的是精深的文學修養,而非親歷恨別之情。換言之,以江淹的文采,老來作此類文章,想來也不致太差。此外,江淹晚年曾作15首《效阮公詩》,被看作擬古之作。阮公即是阮籍,其詩寄慨遙深,被稱為“厥旨淵放,歸趣難求。”其時,司馬氏集團專權,阮籍之詩,大多是全身遠害的亂世悲歌。江淹歷仕宋,齊,梁三代,也存有惶惶求全之心。試看其《效阮公詩》其一: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豈與異鄉士,瑜瑕論淺深。
詩中多抒發樂天知命情懷,人世沉浮,雲煙眼外,安穩已然成為他的人生哲學。因此,他假託五色筆之說,罷筆隱退,也是求全之策。可舉下例予以印證。
《詩品箋》引張漙的話道“江文通遭梁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意思是,江淹害怕梁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後人不瞭解情況而譏笑他,沈約知道了一定會笑話。因為沈約也有這樣的經歷。據《梁書.沈約傳》記載:“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慄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慄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沈一代飽學之士,在文人皇帝跟前也要避讓三分,以免遭禍。推己及人,只有沈約明白,江淹並非“才盡”實為遁跡避禍而已。
由此,我們可大膽猜測,“江郎才盡”並非確事,乃文人避害保身,不得已而為。若非如此,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江郎更多優秀之作也未可知。不知江郎晚年於錦繡溫鄉之中,可還有當年風華意氣時的幽怨遺恨。“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9 # 盤達說
提出此問題者,當先吃一記黯然銷魂掌,金庸先生寫的神鵰俠侶中楊過最著名的功夫黯然銷魂掌,取的便是江淹的千古奇文《別賦》的第一句,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意境。而江淹就是大家所謂江郎才盡的江郎。既有如此奇文傳世,歷史上自然確有其人。而江郎才盡是大家覺得江郎後來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故謂之才盡,揶揄諷刺之詞。仕宦三朝,文章稱奇
江淹,文學家,政治家。南朝人,歷經宋齊梁三代。濟陽考城縣人,所謂考城縣在開封附近,後來跟蘭封縣合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焦裕祿書記曾經擔任過縣委書記的蘭考縣。當然也有考證說與蘭封合併的時候,考城縣有一部分被劃歸民權縣了,而江淹的故鄉就在這一部分。
江淹年輕的時候便以文才著稱,相傳5歲便能作詩,年輕的時候剛當官不久,就被郭彥文案牽連入獄,結果才氣縱橫的江淹直接揮筆寫就一篇陳情文《詣建平王上書》,文詞華美而不造作,旁徵博引而不炫技。說理清晰,感人至深。宋建平王劉景素看到後,震驚於其詩文,當天就給放了。
先見之明的政治不倒翁,封侯而薨後來劉景素密謀造反,江淹屢次勸阻,還寫了十五首詩來諷諫,終於發揮了點作用——被劉景素授意給貶出去當縣令了。景素果然兵敗被殺,江淹卻得以身免。
平西將軍崔惠景謀反,帶兵圍困京城,在朝諸官紛紛前去投靠,只有江淹稱病不出,未幾,崔兵敗被殺。人人皆佩服江淹有先見之明。
後來梁武帝蕭衍起兵反叛,這次大家都學聰明瞭,沒有一個搭理老蕭的,結果江淹早早的脫了官服化妝成百姓去投奔蕭衍了。不久後蕭衍成功進位梁武帝。
江淹在三朝期間歷任巴陵國左常侍,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驃騎豫章王記室,兼東武縣令,御史中丞,吏部尚書,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冠軍將軍,先封臨沮縣開國伯,後封醴陵侯。臨終梁武帝親自素服致哀。並贈錢三萬、布五十匹。諡號憲伯。
才盡之說,並不盡然。關於江郎才盡之說,其實有兩個傳說,一個說法是江淹睡覺的時候夢到一個人叫郭璞,跟他說,我有一支筆在你這放了很多年了,該還給我了吧?江淹於是從懷中掏出一隻五彩筆還給了他。從此之後他就再也寫不出好詩詞好文章了。
另一個跟這個大同小異,不過夢裡來要債的人換成了一個叫張景陽的,要的是一批錦緞而已。大家都說文章寫得好的人胸懷錦繡嘛,大概夢也就是取的這個意思吧。總之江淹的才能就這麼在夢中被取走了。
但是,江淹的夢真的這麼神奇嗎?
有人說他可能確實上了歲數,才思沒有以前敏捷了。《梁書 江淹傳》就說他
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也有人說他其實是當了官或者耽於享樂,或者忙於政務其實已經沒有心思去寫文章了,所以給人才盡的假象。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江淹其實是為了虧名避禍,不敢以文陵主,故此自我貶低,將一個奇幻神秘的夢境說出來作為發端,自此不再寫好文章。
據說四庫全書中有好多錯別字就是為了顯示乾隆皇帝厲害,特地留給他指出來的,結果乾隆皇帝畢竟不是機器人,萬一沒看出來那麼這錯字就誰也不敢改了,因為已經是欽定版啦。
所以為了逢迎皇帝做點自我辱沒的事其實不是江淹的悲哀,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是非究竟,江郎已去,終不可考,諸君可自行判斷,然而江郎被說才盡之後,仍然位極人臣,死後也是極盡哀榮,梁武帝對其更是賞識有加直至終老,確是為何呢?
-
10 # 覃仕勇說史
答:“江郎才盡”中的“江郎”名叫江淹,字文通,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他是南北朝對峙時的南朝人,歷仕宋、齊、梁三朝,出生於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家貧,早慧,六歲能詩,才氣飛揚。
江淹的才氣有多高呢?
簡單說個例子。
江淹家貧,其實也沒讀過多少書,特別是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不得不天天到深山以打柴、賣柴為生。
這樣的家庭環境和生活壓力註定了他不能像其他才子那樣,有大把的時光端坐在書齋裡讀書寫字、吟詩賦對。
但他靈感一來,詩興一發,佳作層出不窮。
劉宋朝的國子博士檀超眼高過頂,一向自負,認為天下的才氣都被自己獨得了,從沒把別人放眼裡。東晉梟雄桓溫手下有個名士,名叫郗超,是個連桓溫和謝安都佩服的高人。而郗超和檀超同是高平人,時人因此把檀超和郗超並列,稱“高平二超”。
對這個稱呼,檀超是不認同的,他常常反駁說:“老子比郗超牛叉多了!”
瞧,就是這樣一個牛氣哄哄的主,某日拜讀了江淹的作品,竟立刻心悅誠服,甘拜下風。
想想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檀超又是如此自負人,卻對江淹如此推崇備至,則江淹的才氣,可見一斑。
就因為有了檀超這個超級大粉絲,並在這個大粉絲的引薦下,江淹出人頭地了,他先是遊學建康,教授始安王劉子真、建平王劉景素等人,不久又擔任新安王劉子鸞 、劉子真的幕僚,成功混跡於高層貴族圈。
在這個貴族圈中,江淹跟隨建平王劉景素混的時間最長,在建平王府待了十年。
劉景素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公元472年,宋明帝劉彧死,太子劉昱即位。劉昱的個人素質很壞,搞得天怒人怨。劉景素就蠢蠢欲動,想舉兵造反。
江淹大驚,力勸。
力勸的結果是:因為和劉景素政見不同,鬧掰了,被劉景素貶斥為建安吳興令。
十年的感情,說沒就沒了。
江淹很傷心,作了大量詩賦來排憂遣愁。
劉景素這邊,不聽江淹的勸阻,冒冒失失起兵,兵敗身死。
江淹卻因為有“勸阻”之舉,被視為忠心,得封為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召還京師。
在京師,江淹和權臣蕭道成走得很近。
蕭道成也很喜歡讀江淹的文章,賜酒食、出題,讓江淹現場作文。
江淹不慌不忙,邊吃肉喝酒,邊提筆作文,嘴裡還與蕭道成談笑風生。
等酒足飯飽,文章也寫好了。
在座眾人視之若天人。
不久,荊州刺史沈攸之反。蕭道成向江淹徵詢局勢。
江淹的眼光毒辣,思路清晰,對蕭道成說:“公有五勝,彼有四敗。”
然後一五一十地告訴蕭道成該怎麼弄。
不用說,蕭道成勝利了。
蕭道成後來篡奪劉宋順帝的帝位,那份《齊王讓禪表》就是江淹執筆寫的。
江淹不但在蕭道齊手下吃香,在齊明帝蕭鸞的手下也同樣吃得開,得蕭鸞深相信賴。
蕭鸞稱讚其為“近世獨步”。
蕭齊東昏侯昏庸,江淹轉投蕭衍——蕭梁代齊後,江淹即被任命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封臨沮縣伯,時年五十九歲。
不難看出,從窮小子發跡,並歷經亂世,卻風光一生,江淹實是人生贏家。
成語“江郎才盡”嘲笑江淹早年文才驚豔,晚年再無佳作。
鍾嶸《詩品》和《南史·江淹傳》用神話故事來解釋這個現象,說江淹早年文才出眾,是因為得仙人傳授有神筆;晚年才思枯竭,是神筆已被仙人收回。
實際上,細看江淹的經歷,就不難理解,他哪裡“才盡”了?他本來的志趣就不在文學而在官場,如清人姚鼐所說:“江詩之佳,實在宋、齊之間,仕官未盛之時。及名位益登,塵務經心,清思旋乏,豈才盡之過哉?”
所以,“江郎才盡”的神話故事,聽聽就好,不必當真。
-
11 # 哥哥123
江郎歷史中確有其人,江郎才盡,通俗的說就是一個聰明人變傻了
-
12 # 碧野清風
江郎,江淹也,傳說得了五色筆而才華橫溢。
回覆列表
江郎才盡的意思就是指人的文采衰退。
江郎是指南朝著名文學家、散文家江淹,郎是對江淹的愛稱,就像周瑜被叫周郎一樣。江淹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文。年輕的時候很有名氣,才氣過人,寫的詩和文章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江郎才盡出自鍾嶸的《詩品》,說江淹被罷官以後,在一座亭子中小憩,夢到一個自稱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有一支五色筆在江淹處,讓他歸還。江淹把五色筆還給郭璞後,寫的詩或者文章在沒有以前那樣才華橫溢。
在《南史·江淹傳》裡也記載了這個故事,不僅如此,還有另外一個故事。說江淹有一次乘船在一座寺廟旁停下,然後小睡了一會兒,夢見一個叫張景陽的人問他討要一匹錦緞,江淹便給了他。之後,他再也寫不出之前那樣的錦繡文章了。
後來,“江郎才盡”便作為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文思退步,寫不出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