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在風上走
-
2 # 吃貨小築Vivi
座標:江蘇南通,都說“家鄉美”,每個人心中都自己家鄉的美麗藍圖,對於吃貨來說,最熟悉的莫過於代表家鄉文化的美食了。
南通的美食很多,因為毗鄰上海,古來就屬長江中下游平原,沿江靠海,所以物產豐富,首屈一指當數南通海鮮,可能大家熟悉了青島的海鮮,但是南通海鮮真的不錯喲!
我們這裡的海沒有經過太多的開發,但是卻出產著出口級的海產品。如東,我的出身地,被譽為“海鮮第一鄉”,是全國最大的文蛤和條斑紫菜生產和出口基地。所謂靠海吃海,海產品豐富,除了文蛤和紫菜,我們還有很多美食,如各種海魚,黃魚、魷魚、鯧魚,各種海蝦、海螺、海參、梭子蟹等都是當地特產。
我的祖輩父輩很早就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靠海吃海,現在如東大小洋口也在發展海洋文化,有休閒度假村,也有海上體驗專案,可以出海遊玩,踩踩文蛤,跳一跳“海上迪斯科”,民以食為天,伴隨著美食背後的是海洋文化。大港口海洋文化,對應的發達的造船業,近日,中國首艘1萬TEU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在南通建成下水,中國造船業一項新的建造記錄也由此誕生。
除了地道海鮮,家鄉南通還有很多傳統特產,比如說西亭脆餅,始於光緒初年,至今有百年曆史。用料考究,做工精細,酥香可口。本地還流傳了一道歌謠“西亭脆餅十八層,層層分明能照人,上風吃來下風聞,香甜酥脆愛煞人。”
據說古時,西亭鎮有一對夫妻開一間茶食店,鄉下人喜歡吃脆餅,他們將粗貨細做,加油加糖,外加桂花、橘皮,將方形改成長條,撒上芝麻,從此製作出別具一格的香酥脆餅。作為千年古鎮的西亭鎮,古往今來,大家依然愛吃脆餅,愛吃這傳統的味道。
再說一道傳統美食,苴鎮雲片糕,也就是千層糕,作為一道傳統美食,距今也有百年曆史以前是這種紙包裝的,多為桂花雲片糕,以糯米、白糖、豬油、欖仁、芝麻等為主要材料,真材實料。雖然包裝簡單,但是味道很棒,是過年時家家戶戶要吃的“茶食”,有“步步高昇”越來越好的寓意。這種包裝的雲片糕現在已經漸漸退出大家的視野,但是卻是童年的回憶。
說起的家鄉美食,除了海鮮、傳統點心:西亭脆餅、苴鎮雲片糕,還有很多呀,比如白蒲茶幹、白蒲黃酒、董糖、嵌桃麻糕、石港腐乳、如皋香腸、林梓潮糕等很多美味,數都數不過來,要說起美食背後的家鄉文化,也都是非常有趣,有機會下次再給大家講講其他美食的故事。
-
3 # 川菜麥師傅
1:重慶的小面!也稱為“槓子面”,麻辣鮮香的重慶小面是重慶人的主要早餐之一!正宗重慶人最少有1/3以它為早餐。而同時也與重慶妹子的火辣脾氣形成正比!
2:東北的鐵鍋亂燉!代表著粗獷豪爽,就像東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他們的主菜之一,同時也是一道非常好吃的美食!當然要在東北地區才有那個味道!如果把這東西搬到南方吃,你會發現吃起來沒有那種感覺!我個人的理解應該是環境的影響。
3:新疆內蒙一帶的手抓羊肉!因地理氣候原因,他們喜歡吃牛羊吃禦寒,豪爽的性格使他們吃這些東西的時候,都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非常有代表性!他們的吃法粗放簡單,煮熟的羊肉配上醮碟即可開吃!
4:廣式燒臘!其中以叉燒和燒鵝最為出名!確確實實代表了廣東人對吃這方面細緻的追求。它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廣東地區的物產豐富,到現在為止,廣東依然是全國物產最富饒的地區!也是富豪普遍最多的地方。現在你去廣東城市裡面看基本上百萬家產為貧困人員!
5:北方的驢肉火燒!這玩意必須得現做現烤的火燒,加上燉至軟爛入味的驢肉才好吃,現在一些店裡面批次製作出來的,味道上還是有差距的!我個人認為還是那種圓形火燒更好吃!
6:江南地區是杭幫菜的大本營,他們的菜清淡但是精緻!我個人認為他們的點心做的非常不錯!比如灌湯水餃,蟹黃包,其次還有包括金華火腿都能說明江南人對吃這方面的講究與細緻!在這裡我得說,他們的代表菜之一西湖醋魚,我個人吃不習慣!有與我同樣感受的嗎?
最後問下:你們當地還有哪些代表性的美食?
-
4 # 非花非霧的丁麗
北京:驢打滾、烤鴨、果脯;四川:麻辣火鍋;陝西:羊肉泡饃;河南:開封灌湯包、鄭州燴麵、安陽粉湯、洛陽水席、武陟油茶、西華糊辣湯……新彊:烤包子、抓飯、饢……雲南:餈粑;西藏:酥油茶、耗牛肉乾;內蒙:馬奶酒、烤全羊……
-
5 # 濤濤也愛吃
一、關於食餅筒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濟公和尚發明的,當時家裡如果有剩菜,就用麵皮包裹留著下頓吃,勤儉節約。另一種說法是戚繼光發明的,當時戚繼光在臺州抗倭,老百姓為了犒勞子弟兵,就把每種菜都包進去,結果士兵吃了感覺非常好吃就流傳下來了。
二、食餅筒怎麼做才好吃呢?一是麵皮一定要薄而且有韌性,一般用小麥粉加水打漿,在平底鍋上攤麵皮,完全是手工活。二是菜品要豐富,海邊人家,蝦、黃鱔絲等海鮮少不了,加上炒麵、雞蛋絲、豬肉、豆腐乾、紅蘿蔔,紅的黃的黑的綠的,各類食材甚是好看。
三、食餅筒一般什麼時候吃?我們台州一般是在立夏、端午節、五月十三吃,土話也叫吃“錫餅”,吃了寓意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吃的不是餅,吃的是一份鄉愁和團聚。
-
6 # 布丁愛生活
本期導讀:各地都有哪些反映家鄉文化的美食?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美食,只要一提到這種美食就會想到是哪個地方,比如說提到北京,很多人就會想到北京烤鴨,炸醬麵,提到新疆,會想到饢餅,提到山西,會想到刀削麵,等等,這些都是代表本地美食文化的特色,也是當地的一種美食文化的標本。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漢人,要說到反映武漢文化的美食,首推的就是早餐文化,也就是武漢人熟稱的“過早”,代表性的像蔡林記熱乾麵,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等等.
武漢的早餐文化由來已久,一度被冠以“早餐之都”香港美食大家蔡瀾先生曾做客《舌尖上的中國2》節目,它是這樣評價武漢的早餐文化的:
“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裕而處於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
可見武漢的早餐文化之繁榮,種類之豐富!下面就來談談武漢的熱乾麵,豆皮和湯包。
1.熱乾麵
熱乾麵,武漢的特色美食,也是武漢飲食的代表。前有李包將麵條煮熟,瀝乾,加熟油拌食而形成熱乾麵,後來人蔡明偉將其傳承並加以改進發揚光大,才有今天的蔡林記熱乾麵
它的做法不同於涼麵,也不像湯麵。將麵條煮到八成熟,拌油調勻攤涼,要吃的時候再在滾燙的開水中焯一下撈起,配以醇香的芝麻醬,再搭配各種配料,蘿蔔乾,豌豆,榨菜,碎花生仁,香蔥,香油,生抽等拌勻,吃起來香氣撲鼻,食之有味,越嚼越香。
走在武漢的街頭,如果你早起過早,能見到許多過早的人群,其中不乏一些人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熱乾麵,有的站著吃,有的邊走邊吃。這也是武漢過早的一大特色。
2.豆皮
豆皮,最早的要數老通城,以做“三鮮豆皮”而聞名,被冠以“豆皮大王”。
毛主席曾兩次親臨老通城吃豆皮。這樣評價武漢的豆皮:
“豆皮是湖北的風味,你們要保持下去”
“你們為湖北創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謝你們”
可見豆皮的名氣也不是吹的,它的美味也是經得起考驗的。
我第一次吃豆皮,還是去戶部巷遊玩的時候,被稱為美食一條街的戶部巷,巷子裡藏著武漢各種各樣的特色小吃,豆皮就是其中之一。
它以綠豆和大米為主料,磨成漿水,在熱鍋中攤成博餅,加以煮熟的糯米,撒上肉丁,香菇,雞蛋,碎蝦仁等餡料,煎至兩面金黃,煎熟後切成方形的塊狀。裝在快餐式的紙碗中,端著邊走邊吃,味道鮮香,酥脆爽口。
3.湯包
來到武漢,湯包也是不能錯過的,要吃湯包,當屬四季美
四季美的湯包,是在蘇式湯包的基礎上改良而形成自己特色的湯包。
它的湯包以優質的肉皮凍,配以鮮蝦仁,蟹黃,鮮肉,香菇等餡料,包裹在薄薄的麵皮中,蒸籠蒸熟。開啟一看,籠屜鋪著一層薄的松針葉,湯包皮薄晶瑩剔透,用筷子扒開,裡面油汁飽滿,食材吸收了湯汁的味道。吃的時,先是吸掉湯汁,再吃餡料和麵皮,拌以醬汁,味道鮮香可口。
各地都有自己的美食特色,這種美食文化也不侷限於本地中國是美食之都,對於美食也是有自己的包容性,美食文化也一樣。
好比麵食流行於北方,米飯流行於南方一樣,美食的傳播在中國大地已經遍地開花,特色美食也在各地傳播開來,充分凸顯中國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
7 # 卿姐美食生活
因為我先生是黔東南州人的緣故,我對黔東南的民族風情和飲食習慣頗為了解。黔東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侗族都是農耕民族,貴州是山區,土地多為依山而建的梯田,無法用大型機械耕作,所以耕牛對於他們的生產生活十分重要。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苗族、侗族與牛同生、用牛耕種、以牛為食,牛成了他們生存的重要保障;牛在他們眼中是吉祥物,能夠為人們驅邪避難,帶來平安幸福。牛崇拜文化貫穿在苗族、侗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牛圖騰文化還大量體現在苗族侗族的建築風格、剪紙、刺繡服飾、歌舞還有節日風俗上。
記得二十幾年前,我春節第一次去我先生老家時,看到滿大街餐館寫著”牛癟、羊癟“字樣,我不知道是什麼?心裡疑惑是不是牛、羊生殖器之類,像廣東的牛歡喜,但想想又不可能這種多。於是問我先生,他以前曾經在黔東南最偏遠、最落後的鄉下掛職鍛鍊了兩年,所以他對黔東南原生態的飲食習慣最為了解,於是他向我詳細解釋了怎麼回事,第一次聽到牛癟時我覺得挺噁心,吐槽發明這道黑暗料理的先民真是另類的、腦洞大開的非主流,這樣的東西都能吃。誰知我先生一臉嚴肅、再三給我強調說:“牛癟是一味胃藥”。
我先生因為工作繁忙,三餐不定時的原因,有一段時期經常胃疼,所以他常唸叨一定要吃牛癟治下胃病,看著他對牛癟一臉無限嚮往的模樣,我對牛癟的最初印象從噁心厭惡,轉變為它是一劑胃病良藥的好感。因為我們平時只有春節假期才能回去,而春節期間黔東南的餐館大都是不營業的,不像廣東,越是春節的時候餐飲生意越旺,所以雖然回去次數多,但吃牛癟的機會卻並不多。
牛癟又叫"百草湯",牛癟和羊癟,是黔東南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它是在宰殺牛羊時,將其胃液取出並過濾乾淨,在烹製牛羊肉將熟時,放入適量。烹製好的牛癟和羊癟是黃綠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東南少數民族視為待客上品。"牛癟"的製作工序複雜,將牛羊宰殺後取其胃及小腸裡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擠出其中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放入鍋內煮沸,文火慢熬,將液體表面的泡沫及雜質除掉,過濾回鍋加入食鹽、蔥蒜、辣椒即成,可以將牛肉放湯中一起煮食。
牛食百草,其中許多是草藥,牛膽有消炎的功效,牛黃入藥清火瀉熱。在殺牛前,首先給牛喂些牛愛吃的中草藥,像首烏、葛根、綠豆、柴胡、土黨參、人參、當歸、防風、金蕎麥等等和一些新鮮的鮮草,喂半小時左右把牛殺了。將牛剛吃進到胃還沒有消化的這些中草藥取出,放入高溫鍋加二倍水以上,沸煎三十分鐘後取出。然後用絲瓜絡多次去渣,去渣乾淨後存放在一邊備用。然後將新鮮的牛肉切絲,切好後放入鍋中拌生薑片,爆炒二十分鐘左右,炒熟後可以將牛癟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乾鍋牛肉則放少些,拌後炒到半乾即可以了。同時加鹽等配料,要吃時還要放些石菖蒲、藿香、川芎等為五香料即可。
牛癟有湯鍋與乾鍋之分,即火鍋湯汁的多少。湯鍋牛癟比較鮮嫩,而乾鍋牛癟香味更濃郁、熱烈。牛癟既是一味獨特的美食,還具有消炎解表、治療炎症和感冒等功效。
前段時間我們回老家辦事,我先生的二哥專門請我們去吃牛癟,這是一家隱藏在居民樓的牛癟私房菜館,來往的客人都是本地的老熟客,外表是居民宿舍,沒什麼裝修,也沒什麼服務員,我因為好奇特意去廚房看老闆如何炒制牛癟,他先是下鍋放油爆炒辣椒、姜、蒜,再下切好的牛肉絲,再下癟湯,放五香配料,燜煮,加鹽調味再起鍋。
黔東南的牛癟用的是當地特產的黃牛,這種原生態自然放養的黃牛,牛肉緊實嫩滑,品質上佳。因為當地人愛吃牛癟的緣故,這裡的牛多用中草藥來餵養。
如果初次去食牛癟火鍋,最好選擇乾鍋牛癟。乾鍋牛癟只是外觀有點微綠,沒什麼特別的異味,讓人很易接受,吃時入口微苦,食後喉嚨微甘,牛肉嫩滑,香味濃郁,加上配料石菖蒲的濃香,讓人不由改變對中華黑暗料理的看法,食後返尋味。
親:如果有機會貴州黔東南西江千戶苗寨旅遊的話,不妨大膽去試下牛癟湯,體驗下這道中華黑暗料理究竟有多黑暗。
-
8 # 阿虜的人生選單
小蔥拌豆腐是一道簡單的家常菜,卻深刻的代表著山東魯菜的精髓:山東豆腐、山東蔥、山東鹹菜,這三樣看似簡單方便,但真正講究起來,你會發現想吃到一盤正宗的小蔥豆腐也是不太容易的。
從前有句俗語,叫做: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這原本是形容一個人沒有虧心事,坦坦蕩蕩,卻將小蔥拌豆腐這道菜的特點概括的淋漓盡致。小蔥青翠,豆腐白嫩,兩者混合,光從視覺上就讓人心曠神怡。
作為一道著名的魯菜,小蔥拌豆腐無論是從食材還是做法上都充滿了山東菜的風味,可以說,一道頗為講究的小蔥拌豆腐,就是一道山東魯菜的集大成之作。
【山東豆腐】
山東的豆腐屬於北豆腐,南北方的豆腐大有不同,兩者與南北方人的脾氣秉性倒是頗為相似。南方豆腐又被叫做石膏豆腐,色澤潔白,光滑細膩,猶如江南煙雨中細施粉黛的姑娘。而北方的豆腐就如同粗獷的漢子,質地硬,彈性大,水分含量不高。
小蔥拌豆腐中,最好用的,還得是北豆腐。北豆腐用鹽滷製成,質地厚實,單獨做涼拌的小菜有嚼頭,口感更好,而且北豆腐豆香濃郁,豆腐特有的味道與蔥相得益彰,是最好不過的搭配。
【山東小蔥】
山東除了大蔥之外,小蔥也是有的。
山東人好種地,只要門前有一塊空地,那就絕不會閒下來,首先要種的就是蔥。
魯菜當中,蔥是絕對的靈魂人物,有人說山東無蔥不成席,這句話絲毫不為過。就像四川廚子離了花椒就不會做飯一樣,山東廚子離了蔥,廚藝也會下降不少。
做小蔥拌豆腐最好的蔥,就是蔥地裡剛拔出來,還帶著新鮮泥土的小蔥。小蔥洗乾淨後,不用管哪是蔥白哪是蔥葉,統統切成細小的蔥花,白的綠的一把撒到豆腐裡,蔥香在這時候就已經撲面而來。
【香椿芽鹹菜】
小蔥拌豆腐是不用放鹽的,它最好的調味劑就是這香椿芽鹹菜。
香椿是春天才有的一種食材,經過一個冬天的雪藏,香椿在料峭的初春綻放出最濃烈的香味——香椿芽。
山東人對待香椿芽有多種吃法,其中最經典的,就是用香椿芽醃鹹菜。將香椿芽與鹽一起揉搓,只需要五六天,鹹味就會滲透進香椿芽中,香椿獨特的香味經過鹽粒的激發更加的誘人,就這醃好的香椿芽,放到冰箱裡儲存起來,直到過冬你都能吃到春天的味道。
小蔥拌豆腐一定要放香椿芽,放其他鹹菜出不來那個味道,雖然鹹味是夠了,但香味不同。
香椿芽切碎,撒到豆腐裡,香味一下子就變了風格。
北豆腐、小蔥、香椿芽鹹菜,這三者一起放到碗裡,加入幾滴現磨的香油,不用放其他調味料,稍微攪拌均勻,一盤小蔥拌豆腐就完美的裝盤了。
白嫩的豆腐粒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翠綠的蔥花、深綠的香椿芽,看著讓人心曠神怡。聞著則豆腐與香椿味一起共舞,最後的幾滴香油畫龍點睛,為這複雜的香型添上最後一筆。
豆腐鮮嫩彈牙,還有一絲早上剛出鍋的熱氣,蔥花則清脆爽口,甘甜適中,而香椿芽鹹菜則作為其中唯一有鹹味的食材,起著關鍵的作用。一塊白豆腐,蘸著幾粒春芽,鹹香與甘甜在口中激盪,彩色雖然淡雅,但味道卻濃厚複雜。
-
9 # 馨馨美食小廚
常熟蒸菜起源於東鄉的蒸菜老八樣,通常認定有蒸爆魚、蒸走油肉、蒸蹄髈、蒸鴨、蒸草雞、蒸油泡、蒸蛋餃、扣三絲等。常熟物產豐饒,因此蒸菜的取材用料極為廣泛,將江湖之鮮與山珍野味等本地物產悉數囊括其中。
蒸爆魚是常熟傳統的“蒸菜老八樣”之一。製作原料大都採用淡水魚的青、草、鯉、鰱等,尤以鮮活青魚或草魚為最佳。
水資源豐富之處,餐桌上少不了魚、蝦、蟹這樣的鱗宗介族。清蒸最能體現食材本身的鮮味,因此也最普遍,包括清蒸刀魚、鰣魚、鱸魚、帶魚、黃鱔、白魚等。清蒸簡單,卻也最挑食材,食材若不新鮮,清蒸便有腥臭味,無從下箸。此外還有湯蒸、粉蒸、扣蒸、幹蒸、包蒸等多種“蒸功夫”。
常熟背靠大江,“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魚是常熟人極珍視的美味。
蒸菜對精妙刀工的運用近於苛刻,扣蒸裡頭的扣三絲最為經典,“三”是個約數,通常有火腿絲、肉絲、肉皮絲、雞胸絲、冬筍絲、香菇絲等。原料切成絲後碼放整齊,力求大小、厚薄、粗細均勻,鋪排整齊劃一,再反扣入蒸碗內蒸制即成,兼具美感與食興。
每日和江河湖海鮮打交道,讓常熟人對“鮮”這種只可意會的滋味有獨到的見解。常熟每一家蒸菜館都有熬製高湯的獨門秘技,主要選料大多為豬大骨、整雞、鱔骨之類,考究者還會不計成本投入火腿。湯頭需要經過六小時以上的慢火熬製,各種材料之味方得融合,謂之“出鮮”。
甜又糯的點心,是初戀的感覺
再來說說魚米之鄉的米。常熟水稻、小麥種植歷史悠久,以糯米、粳米、小麥麵粉為主料製作的各類小吃也是五花八門,口味紛呈。這也使得常熟人吃起小食來,講究“少吃多滋味”。
血糯,穀粒皮殼呈淺紫色,脫皮精碾後,米粒殷紅如鴨血,實際上是一種紅粳稻米,
血糯是常熟最具代表的物產之一,又名鴨血糯、紅蓮稻,紫中帶紅,色如鴨血,故名。血糯曾經是清朝貢品,產量很低,得人珍視。
-
10 # 清遠那些事兒
我是連陽地區的連州市人。連州位處廣東的粵北地區,有很多山區的美食。不過,我覺得,最能代表家鄉文化的美食反而是壯族和瑤族的美食。無他,因為整體來說,連陽地區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連南瑤族自治縣),而且連州市也有三水瑤族自治鄉。所以,最能代表我家鄉少數民族文化的美食就要數壯族和瑤族的美食了。下面,我就為了介紹一二:
一、壯族美食逐個數
1.青精米飯
大家每天都會吃米飯。但是,壯族同胞所吃的米飯與我們平時所吃的米飯不一樣。壯族同胞除了在農曆三月初三之外,在社日、中元節,甚至過年等,都會做青精米飯吃。青精米飯又叫做五色糯米飯,具體的做法是,用糯米泡在楓葉汁、紫藍草汁(壯語叫“棵斬”)、紅草汁(壯語叫“棵些”)、黃花汁(壯語叫“花邁 ”)裡分別染成黑色、紫色、紅色、黃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
青精米飯的色香味俱全。蒸熟後的糯米飯,幾種顏色混在一起,斑駁陸離,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氣襲人,極為可愛。其味鮮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非常好吃。青精米飯在氣溫不太高的情況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變。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時吃不完,把它晾乾存放起來,到吃時,回鍋炒或燜,加上一些作料,味道更加鮮美。
2.特色荷包肉
各位吃貨都吃過荷包蛋,但是荷包肉估計就沒有幾個人吃過了。在連山,壯族同胞有一種美食叫做荷包肉,它的特點和粽子有點兒像,但是區別又很大。
具體的做法是,先將新鮮荷葉摘好,沖洗曬乾備用,再用糯米和粳米適量搭配,將米炒至微黃、噴香為宜,然後將炒好的米加上適量的小茴香、八角等香料磨麵粉,並將五花豬肉(肥瘦相間豬肉)切成一寸左右見方,用鹽、醬油、料酒醃製一小時,將豬肉骨頭熬成湯,將此湯把豬肉、米粉和溼均勻,乾溼要適度,然後用荷葉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圓錐形,根據荷包糌的數量多少上甑蒸數小時方可食用。需要注意的是,米粉和溼均勻,乾溼要適度,然後用荷葉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圓錐形。
荷包肉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佐料的烈香,入口即化,香糯可口飯菜合一,絕對是過來連陽地區必嘗的壯族美食之一。
二、獨特的瑤族美食
1.瑤族特色野菜
在過去,瑤族同胞上山採草藥,餓了就會在附近找一些野菜現摘現吃,既節省時間又可以就地取材。因為過去採藥不適宜在山上待太久,一臨近傍晚,山上就會產生瘴氣,人還在山中就會有危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作為臨時充飢的山間野菜成為了頗受人們追捧的綠色生態菜品,成為了連陽地區瑤族特色美食之一。
瑤族特色野菜通常是作為餐前開胃湯,配上連山特有的豆腐一起熬湯,將野菜特有香氣和連山豆腐的嫩滑結合在一起,一道看似稀鬆平常的野菜湯能夠品出甘、甜、清、新、鮮、滑的味道。而且豆腐並沒有掩蓋野菜的清、新、鮮的味道,反而以連山山水豆腐特有的滑口口感掩蓋了野菜所具有一點青澀味。
2.獨特的連山瑤族美食--外婆蕨餈
說起外婆蕨餈,很多外地的朋友,尤其是漢族的朋友更是聽都沒聽過。其實,這是瑤族同胞的一種家常小吃,也是山區人民過去充飢飽腹的補充食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它逐漸成為了頗受歡迎的山區綠色美食之一。甚至舌尖上的中國2也曾經介紹過瑤族的蕨餈美食。
3.連陽地區最神秘的瑤族美食女兒香,製作過程不允許有男人在場
根據瑤族的風俗,女兒香是瑤族母親送給女兒成年的禮物,吃過女兒香的瑤族女孩標誌已經長大成人,所以製作過程才不會允許有男人在場。可以說,瑤族女兒香既是母親給與女兒的禮物,也是女兒對家的一種感恩和回味。
其實,瑤族女兒香看起來跟我們平常見到的竹筒飯差不多。但是實際上,它們無論在用材還是味道,都是完全不同。
首先,製作女兒香要選取快成為竹子的竹筍,而不是新鮮的竹子,以山泉水洗竹筒浸米,再將竹筒口堵上木塞。
其次,女兒香與竹筒飯相比,帶有竹筍的清香,入 口柔軟,如果配上山林裡的野菜,口水都要流了。而且,在瑤族同胞的眼裡,有好吃的東西從來不會自己獨享,再少也要和左鄰右舍一起分享,這是瑤族獨特而淳樸的美食鄉情!
回覆列表
在我們河南省洛陽市,最能反應家鄉文化的美食要屬“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始於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久遠名宴之一。
洛陽水席共二十四道菜:前八品(冷盤,四葷四素),四鎮桌,八大件,四掃尾。
洛陽水席有二個特點:
一、全部熱菜都湯湯水水;
二、洛陽水席熱菜是吃完一道撤一道,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樣不斷更新迴圈。
胡椒,醋,高湯(煮肉的湯)是水席的靈魂。
相傳,唐朝道人袁天罡夜觀星象,算出武則天要當皇帝,期限是二十四年,但天機不可洩露,便想出以菜喻人,設計出這個水席大宴,暗示武則天二十四年的光景。此後果真不假,從永隆元年總攬朝政起,至神龍元年病逝洛陽上陽宮止,不多不少,武則天正好做了二十四年皇帝。
下圖為洛陽水席熱菜第一道“牡丹宴菜”,本名為“宴菜”,因一朵雕刻牡丹花,周總理改名為“牡丹宴菜”。
現在,我認為最能反應家鄉文化的美食,要屬洛陽的“湯”。
洛陽被美贊為“湯城”,洛陽人愛喝湯,有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等大小湯館近2000家。
每天早上5點過後,各大小湯館開始開門營業,每天早上7點前後,一個200平方米的湯館座無虛席是常有的事。
洛陽人早上見面,第一句話往往是“走,喝湯”。
洛陽人常說:“早上一碗湯,神仙也不當”。
洛陽的湯館,都需要自己買票後自己到盛湯口端湯,然後自己找位置坐下。
在洛陽喝湯,添湯都是免費的,你喝二碗、喝三碗都行,但是添湯可不添肉啊。
我是洛陽人,我認為最能反應家鄉文化的美食,一個是“洛陽水席”,湯湯水水;一個是洛陽的各種“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