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月球讀經典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郭子儀的人生經歷開始。

    郭子儀出生在神功元年(697年),由武舉入仕,一生共侍奉過四位皇帝。用現代的話說是典型實力派。

    之所以功高震主,但卻平安到老,我覺得與他的人品和他的格局有很大關係。

    我們就從他的人生履歷開始,說說他的人品與格局。

    1

    1

    郭子儀雖然由武舉入仕,但是武將於和平年代很難建功立業。實力再強,還要有機遇。

    這個時候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玄宗遠走蜀地,大唐江山岌岌可危,奪情啟用了正在為母守孝的郭子儀。

    郭子儀因此加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東討安祿山。

    之後肅宗繼位,郭子儀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開始了收復李唐江山的序幕。

    隨著收復失地,他的功勳也一路飆升,位列國公,成了一品大員。

    2

    雖然有了功勳,官居高位,但郭子儀品性低調,自然做著本來的自己。

    一方面戰場上他處處做士兵的榜樣,衝鋒在前,部隊所過之處也不侵犯百姓。他深知農民生活困難,負擔很重,籌集軍糧確實不易,親自耕種,解決軍需,贏得了百姓讚許。

    另一方面對於他的同僚他也積極幫扶,即使有的人和他曾經有過節,他也不避諱。大將李光弼,常和他觀點不和,但是郭子儀還是舉薦了他。李光弼初以為是郭子儀要加害他,後來才知道是舉薦,二人冰釋前嫌成為摯友。

    品德為郭子儀贏得了民心,也贏得了軍心。

    3

    除了有士兵支援,百姓愛戴,朝堂上郭子儀也讓皇帝和大臣徹底信服。

    肅宗去世,代宗,德宗先後繼位,朝堂上便有些大臣蠢蠢欲動,讒言聖上。

    郭子儀遭到了貶斥。

    但是郭子儀並不難過,平淡待之。此時戰火再起,國家用人之際,郭子儀不計前嫌,依舊重新披掛上陣,認真為國家效力戰場。

    這贏得了皇帝的心。

    德宗甚至尊他為“尚父”。

    4

    朝中那些妒賢嫉能的小人都出來,處處刁難郭子儀。

    郭子儀置之不理,甚至人家把他家的祖墳給刨了他也不計較。

    當時有個叫太監叫魚朝恩處處給他穿小鞋,大家都懷疑盜刨墳的事是此人所為。但郭子儀卻說這是自己約束部下不嚴有毀壞他人的墓穴,得到的報應。

    後來魚朝恩聽說了,也對郭子儀刮目相看,不再加害。

    5

    郭子儀雖然功高,又常年在外作戰,卻對他的家人要求嚴格。

    他的兒子個個成才,沒有一個違法亂紀。人們都誇讚他教子有方。

    這樣一個被廣泛讚賞的郭子儀,贏得了君心,軍心,民心,人們對他尊重還來不及,怎麼會懷疑他會圖謀不軌呢?

    就算皇帝有這樣的懷疑,也會考慮到他的社會影響不敢動搖他的地位的。

  • 2 # 白馬嘯長安

    大唐郭子儀是武舉出身,武藝高強,能征善戰。最大的功勞是平定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的七年中戰績彪炳。從激戰河北到收復兩京,被封為汾陽郡王。安史之亂後,又屢次出馬,維護了王朝的利益。功高蓋世,天下人盡知。回紇和吐蕃聯合入寇時,郭子儀單槍匹馬入回紇營,說動回紇反過來支援唐朝,可謂威名動華夏,勇氣吞寰宇。謙虛謹慎,不專兵權,避免朝廷猜忌。打仗時不侵犯百姓利益,減輕百姓負擔。對同僚以誠相待,不排擠,如舉薦李光弼。知道進退,不出格,不搶權。朝廷終究覺得郭是忠勇可靠之人。皇家與郭家還聯姻了。

  • 3 # 史論縱橫

    第一個原因,我認為是當時的唐朝根本離不開郭子儀

    就像蜀漢時期,劉禪離不開諸葛亮,雖然諸葛亮開府議事,很多事情都繞過劉禪,但是蜀漢政權還是需要諸葛亮,因此,只要諸葛亮不反,劉禪不會去惹諸葛亮。

    郭子儀也是這樣的,在安史之亂爆發初期,郭子儀收復河北、河東等地,757年又收復長安、洛陽進位中書令。759年因為相州兵敗被解除兵權;762年太原、絳州再次發生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解除了兵變,但是不久又被解除兵權;763年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才被再次啟用,帶兵收復長安;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再次擊潰吐蕃,穩定了關中。

    可以看出,朝廷對郭子儀也未必是放心,基本經歷了三起三落,用到你的時候就給你兵,打完勝仗就解除你的兵權,一直到基本平叛。

    這時候郭子儀已經68歲了,經歷了幾朝老蔣,立下赫赫戰功,從未有謀反之心的一個68歲老人,朝廷還能放不過嘛!

    第二個原因,我認為是郭子儀自己做的很好

    其中有一個說法是,郭子儀四門大開表忠誠就很有代表性。

    郭子儀的汾陽王府從來都是四門大開,很多人隨隨便便就進來的,有一次一個太監來找郭子儀,郭子儀正在臥室幫夫人梳妝,就讓太監進了臥室,太監走後,郭子儀的兒子覺得父親這樣做不妥,有損名譽,並且府門一年到頭都大開著,讓人看笑話。

    郭子儀就告訴兒子,我現在當這麼大的官,位高權重,如果我把大門關上,別人肯定以為我要密謀造反,從而引來殺身之禍,如果我四門大開,任何人都可以進出,府中的一切都在皇帝眼皮底下,就會放心。

    這大概也是郭子儀功高震主而善終的原因吧!

  • 4 # 萌萌的糯包子

    在說郭子儀之前,先說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故事——“醉打金枝”。

    雙方的主人公,一個是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一個是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作為大臣的兒子把跋扈的公主給打了,關鍵是,郭曖說了一句要人命的話——“別以為你爹是皇帝就傲嬌,我爹只是不想做。”

    這句話其實是句大實話。昇平公主把狀告到了唐代宗那裡,換來的也只是一句:“這你就不知道了,如果他要做皇帝,天下確實不是李家的了。”唐代宗流著淚命令公主回去。郭子儀知道這件事以後,帶子進宮負荊請罪,唐代宗最後說了一句話:“不痴不聾不做阿翁。”最後郭曖領了數十板子,事情就這麼結了。夫妻兩個日後還很恩愛。

    看完這個故事,其實應該意識到,郭子儀不是不被皇室忌憚,郭子儀也不是皇帝一句話就能拿下,皇室也明白郭子儀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朝局的穩定,而他本人是沒有野心的,雙方都在給彼此臺階和麵子下。否則,這事處理不好的結局就是,郭子儀死了,天下大亂。

    郭子儀從唐玄宗時被啟用,歷經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代,幾乎每一代都有他出面保駕的身影。安史之亂平亂,孤身進吐蕃軍營平亂,二復西京,終終近乎神蹟的故事,都在證明他的不可或缺。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河北三鎮的節度使自立,一直讓長安如哽在喉,吐蕃又能隨時威脅長安,如芒在背。只要外患沒有平定,唐朝就需要郭子儀這樣一個定海神針來鎮著。所以四任皇帝都對郭子儀榮寵有加,八子七婿,盡仕朝堂。這是大環境。

    那為什麼其他將領做不到郭子儀這樣呢?這又要說起郭子儀的卓越政治眼光和過人膽識了。

    郭子儀比較出名的一個段子是孤身進回鶻軍營,事實上,他還有一次孤身會見,更加緊張,那是政敵魚朝恩請他見面,他不帶一兵,孤身就去了。以致於魚朝恩自己都驚訝了,你怎麼不帶人呢?郭子儀便說,所有人都說你會加害我,我不相信啊。魚朝恩當時都感動哭了。因為魚朝恩自己都知道,他真不是什麼好人……

    兩次孤身進敵營,體現的都是郭子儀的信,信敵人,也信自己。這一點來說,和他一同平安史之亂的僕固懷恩和李光弼就差遠了。

    僕固懷恩一家有46人安史之亂中殉國,但是平亂之後,因為沒有處理好和太監駱奉先的關係,駱奉先誣告他與回紇勾結。在起兵反叛之前,有人勸他入朝向朝廷解釋,被部下勸阻;他又想到派一個兒子進京,依然被部下勸阻。最後他放棄了與朝廷溝通的機會,舉兵造反,後來暴死軍中。唐代宗對他的評價其實相當到位:“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李光弼也是如此,雖然單論帶兵打仗能力,他其實是在郭子儀之上的,戰功第一真的不是吹的。但是他也沒有處理好和魚朝恩和程元振的關係。在吐蕃攻佔長安,代宗出逃的時候,代宗詔李光弼護駕,結果李光弼怕魚朝恩陷害,不敢去。後來代宗多次下詔,李光弼心裡就越來越虛,最後晚年就一直躲在徐州,不敢去長安見駕,直到在徐州病逝。

    很多人說郭子儀慫,能忍。其實從他們對待危局的態度,我只能說,呵呵。其實個人認為,郭子儀是真正拿捏清楚了朝局,這是一種超卓的政治眼光。

    中唐以後,威脅唐朝中央權威的其實就是兩種政治勢力——在內宦官,在外藩鎮。宦官是能左右廢立皇帝的存在,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他們很清楚自己力量的源泉就是軍隊,所以貪戀權位戀棧不去,即便天子來詔也疑心重重;而郭子儀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戀權,坦蕩示人,能夠妥善處理和內監的關係,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不是簡單一句“忍”就能做到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郭子儀家裡常常大門洞開,販夫走卒都會從他家經過,這讓他幾個兒子很不滿,要求把門關上,郭子儀就對他們說,我們家裡馬有五百匹,人有千餘。現在門戶大開,坦坦蕩蕩。如果一旦把門關上,內外不通訊息,如果有人誣告,就很難說清楚了。(新舊唐史未見記載,我查證之後發現出自《太平廣記》)做人做到如此通透,把郭子儀放到任何時代,混得都不會差。

    所以司馬光評價郭子儀是——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而唐王朝對他的評價,從郭子儀死後的葬禮就可以看出——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

  • 5 # 歷史神秘人

    郭子儀得以善終第一是因為他做人很低調,多交朋友,少交敵人,為人處事圓滑懂分寸,待人處事謹慎小心注意細節,凡事能忍則忍。郭子儀歷經幾代皇帝,每個皇帝其實對他都有猜忌,雖然給了郭子儀很好的爵位和待遇,只是有時候又防範郭子儀,明升暗降常有的事,而郭子儀對於皇帝的猜忌從來就是二話不說接受,沒有一句怨言,有苦也吞進肚裡,皇帝也拿他沒辦法。太監魚朝恩多次詆譭郭子儀,郭子儀從不當回事。有一次魚朝恩約郭子儀溥儀遊玩,郭子儀的部下都勸他不要去,去了有危險,郭子儀堅持要去,只帶十幾個人。魚朝恩見郭子儀帶著這麼少的人很驚訝問他怎麼回事,郭子儀就對魚朝恩說之前有很多人說你對我不利,我從不相信,來見朋友怎麼多帶人去懷疑你呢!魚朝恩聽了淚流滿面為郭子儀的真誠所感動了,可見郭子儀對待對自己不懷好意的人都真誠相待,結怨的人自然就少了,郭子儀的安全就多一分嘛!

    有一次郭子儀病了,御史中丞盧杞去探望他,郭子儀要求所有的家人和奴僕都回到自己的房間不準出來見客,自己單獨一個人去接待盧杞。接見完後,妻妾就問郭子儀為什麼,郭子儀就說盧杞這個人生的醜,一邊的臉還是青色的呢,你們如果見了他肯定會取笑,讓他心有怨恨,這樣會有禍患。妻妾就說老爺這麼高地位的人還怕比你官小的人嗎?郭子儀說自己當然不怕了,只是自己去世之後,盧杞肯定會報復,自己這樣做了是為了自己家人著想啊!可見郭子儀為人謹慎注重細節啊!最有意思的是郭子儀的房子都不豪華,甚至讓普通人進去參觀,沒有秘密可言,既然如此的透明,那還有什麼讓人不放心的呢?

    第二種原因就是唐朝末年皇權威望下降,藩鎮割據,有郭子儀的一天,唐朝的皇帝才能安心,有企圖的勢力也不會貿然啟動,這就是郭子儀重要的價值。能殺郭子儀的只有皇帝了,只是郭子儀有再造大唐之功,皇帝猜忌他是肯定的,不過要殺他還真挺難的。郭子儀的功勞那麼大,殺他會背上個忘恩負義的名聲,唐朝皇帝已經不是唐太宗的時候了,想殺誰就殺誰,郭子儀這個猛人不是隨便能殺的。再者就是有郭子儀在的一天,皇帝才能安心當皇帝,唐朝末年,唐朝周邊的環境不安全,吐蕃等國蠢蠢欲動,國內的也有藩鎮割據,唐朝皇帝做的真的不安穩啊!有郭子儀在就不同了,大家都知道郭子儀很能打仗,是個猛人,大家還是有點怕他的,郭子儀在的一天,大家起碼有所顧慮吧,唐朝就安全了幾分了。因此唐朝皇帝是需要郭子儀的,用時想到他,不用時放在一邊就是啦,同時郭子儀和皇帝也是親家啊,所以郭子儀能夠善終。

    有能力的人多交朋友,少交敵人,所謂多個朋友多個活路,少個敵人,少幾分危險,郭子儀就做的很好。

  • 6 # 一個人的歷史

    郭子儀能夠善終並不是偶然的,他確實功高蓋世,但卻沒有功高震主,所謂功高震主是指大臣的能力突出,在影響力方面超過了君主,還不知道收斂。那麼郭子儀是和怎樣的人呢?透過對比郭子儀和其他功臣勇將,我們不難發現,他能夠善終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居功不傲、寵辱不驚

    郭子儀是個很低調的人,按道理他的功勞連皇帝后說可以算天下無雙了,到他卻克己自律謹守本分,不多言不忘想,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被人陷害時也沒有怨言,對比受不得委屈憂憤而死的李光弼,不知道在心胸為人上要強上多少倍。“逆境中看心胸,順境中看態度”,良好的心態是郭子儀能夠善終的關鍵。

    二、禮遇君子、善待小人

    郭子儀不僅和李光弼等忠臣勇將保持了良好的關係,和一些道德敗壞的勢利小人也維持了不錯的關係。有句古語說:“寧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就偏偏看不慣小人行徑,結果為小人所害。郭子儀也深通隱忍之道,父親的墳墓被人挖掘,郭子儀明知道是誰幹的,但並不追究。他還在皇帝面前檢討自己治軍不嚴,手下計程車兵盜掘墳墓,因此自己才會遭受這種懲罰。

    三、自汙保身、貪財無志

    郭子儀和西漢丞相蕭何一樣,深通自汙保身的道理,他在生活上窮奢極欲、十分奢侈,大肆收集珍寶古玩,置辦良田美宅,迎娶的美妾不計其數。郭子儀府中的僕人也錦衣玉食,讓世人都看到了一個貪財無志的郭子儀。面對幕僚們的質疑,郭子儀說我不這樣做,陛下就會認為我招攬人心圖謀不軌了,陛下並不擔心我貪財好色,而會擔心我邀買人心。王翦、蕭何能夠善終就是靠了自汙保身的辦法。

  • 7 # bindong1

    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在將士中超群絕倫的親和力.號召力,土話說:"威信!"

    在封建社會,這種人不當活,陳勝一介草民,振臂一呼,強大無比的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的宇宙強秦,灰飛煙滅,

    郭子儀是人,不是神!

    萬一呢???

    君王寢不安席,,,,,,

    "哎呀,多事之秋,沒他還真不行,況且他還沒有異心的蛛絲馬跡,且防範且用唄。″

    實際,郭令公的生死,在於君王的一念間。

    在這百般糾結之際,一位牛人,一位中國歷史上,上下若干千年,出類拔粹的大功臣出場了,這就是郭子儀的另一面。

    他善於守拙,堅持守拙,不為任何人哪怕是親生子女的任何理由所動,堅決不易!

    他應詔出征,得勝歸來,軍隊交朝庭,部屬盡遣散,,,,(潛臺詞:你殺我總得找個理由啊)

    防微杜漸:宅有修竹,鬱鬱蔥蔥,賞心悅目,有助詩興,,然而,忽一日,郭子儀下令:盡皆伐之,寸根不留,眾皆勸之,毅然決然,砍!

    事後,秘友問之:"為啥呢?″

    子儀徐答曰∵萬一有人向皇上密報,我在竹林裡密藏甲兵,何以處之?你是皇上,得此密報,當何以處之?"

    問者恍然,,,!

    尚公主,嫁諸王的子女,嚴加管教,自是本份,,,

    所以:

    郭子儀功高震四主,子女高官厚祿聯姻皇族者近百人,有再造唐朝之功:《新唐書》將他列為功臣守拙善終第一人,評價極高,,

    後世的功臣,無一及他。

  • 8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郭子儀是大唐的定海神針。

    A平定安史之亂第一功臣

    郭子儀,唐朝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武舉入仕從軍(一說武狀元),積功至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造反,為母守孝的郭子儀被朝廷“奪情”啟用,開始書寫名將傳奇。

    郭令公以權充朔方節度副使身份,率軍東討安祿山。斬周萬頃、敗高秀巖,收復雲中、馬邑,開通東徑關,升御史大夫。與名將李光弼擊破史思明數萬之眾,南攻趙郡斬偽太守郭獻璆,在嘉山與李光弼、僕固懷恩等再次殲史思明部四萬人,河北諸郡紛紛殺偽將以迎皇師。後楊國忠陷害哥舒翰,借王命逼其率新兵出城戰安祿山,潼關被攻破,玄宗敗逃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郭、李率五萬兵保駕,郭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丞相房琯在陳濤戰敗,朔方軍為新朝基石。郭令公與回紇葛邏支聯軍進軍,俘敵軍數萬,平定河曲。至德二年,子儀遣兒子郭旰攻下永豐倉,斬一萬人,郭旰殉國,打通潼關到陝州道路,九月昇天下兵馬副元帥,不久作為副帥隨廣平王、大帥李俶率蕃、漢兵十五萬收復長安,斬叛軍六萬人、俘兩萬人。又指揮唐軍從安慶緒(祿山假子)手中收復洛陽。平定河東、河西、河南,因功封司徒、代國公,食邑千戶。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

    B再復長安第一功臣

    公元763年冬,吐蕃入寇。藩鎮不軌,梁崇義在襄州反叛,僕固懷恩在汾州召回紇、吐蕃入侵河西,攻涇州、奉天、武功,代宗起用雍王李適為帥,郭為副帥,鎮咸陽。郭手下只有二十騎,剛到咸陽,吐蕃攻入長安,代宗東逃,郭子儀一路到商州收四千兵,兵勢稍振,又召集節度使白孝德等收復長安,被賜鐵券,畫像掛凌煙閣。

    C單騎退回紇

    764年,僕固懷恩遊說吐蕃、回紇等國聚三十萬軍隊來犯大唐。郭子儀奉旨率一萬人守涇陽。等郭令公趕到時,敵軍已完成鐵壁合圍。郭令部將李國臣等各當一面,親率甲騎二千出入陣中。回紇原以為代宗、子儀均亡才出兵撈油水,現在知道郭令公健在,已有悔意。郭令公單騎見回紇首領,回紇答應退兵。吐蕃軍見狀,連夜撤兵,郭子儀派部將白元光與回紇軍追擊,自己率大軍跟進,在靈臺大破吐蕃十萬軍,陣斬五萬,俘一萬。766年年十二月,華州節度使周智光反叛,郭帥奉旨平叛,同州、華州將領聞訊,將周首級送往長安。767年在靈州斬吐蕃兵兩萬,六月加封司徒。

    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五品以上京官弔唁,親臨安福門送葬,違制將其墳加高一丈。

    《資治通鑑》評郭子儀說: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郭在,大唐在。這就是郭子儀對大唐的價值。大唐不在啦,皇上到哪裡作威作福去。郭是皮,唐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二、嚴以律己,胸襟開闊,後地寬容,做人留有餘地。

    郭子儀抵禦吐蕃時,大太監魚朝恩指使人挖其父墳,大臣們擔心郭子儀造反。入朝後,代宗告知實情,郭令公流淚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卒掘百姓墓,別人挖我父墳,這是老天在懲罰我。

    李光弼開始和郭子儀尿不到一壺去,安史之亂後,郭成了李的領導,史思明兵犯河北,朝廷要一干將鎮河北,郭帥推薦李光弼,李慨然受命,又疑郭借刀殺人,臨走對郭帥說:我死無悔,但求保全妻子兒女。郭抱住李淚流滿面:國家危亡之際,正需同心討賊,平河北非將軍不行,哪裡還能記私憤呢?郭帥、分一萬兵給李光弼,兩人攜手,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759年的相州之役,郭子儀代人受過。758年肅宗令郭帥等九節度使合力討安慶緒,竟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不設元帥。郭部一路斬首七萬餘級,和李光弼會師合圍鄴城,史思明發兵三十萬馳援。759年二月,史思明從魏州援安慶緒,三月史思明率軍玩命,李光弼、王思禮等死戰,雙方死傷相等,郭子儀率部在後,未及佈陣,大風突起,天昏地暗,唐軍及叛軍各棄輜重而脫離戰場。作為事實上的欽差大臣、主帥魚朝恩趁機把相州之敗的責任推給郭子儀,郭被剝奪軍權,郭立馬交權回京城,心中萬般委屈,但仍忠於朝廷,以大局為重。

    三、郭子儀一心為公,從不迷戀兵權,他摸透了皇帝的心思。

    郭令公一生多次被剝奪兵權,又多次在國家危難時,重掌兵權。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朝廷的一員,一切聽從朝廷的指揮,漸漸地和朝廷建立了信任關係。

    肅宗時,大太監程元振專權用事,忌憚郭令公功高權重,郭帥上表自請解除天下兵馬副元帥、節度使職務,要留京城。肅宗與他君臣一席談,激動得涕泗橫流!

    郭子儀摸透帝王心理,在歷代大將中屬鳳毛麟角,明朝湯和能保命也得益於此。!

    歷朝皇帝與名將的關係就像兩隻刺蝟談戀愛,遠了捨不得(要利用),近了又怕傷著!(兵權在手,冷不丁大帥就會披件皇袍上身!)

    郭令公自我定位精確,戰時做消防隊長,披掛上陣,戰事一完,兵權主動上繳,從不戀廄。

    四、為將低調,尾巴夾緊得不要不要。

    唐代宗時,兒子郭暖和妻子公主發生爭吵,打了公主。郭令公聞訊,親自把兒子綁了,去向皇帝請罪。

    郭子儀嚴令軍營內無故騎馬,郭妻奶媽的兒子觸犯禁令,被軍中都虞候逮著,棒打一命歸西,令公的兒子們不依不撓,被郭子儀斥退。

    還是以《資治通鑑》對郭令公的評價作小結吧!

    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這就是郭老令公的長命之道!

    望斧正!

  • 9 # 秦野雁

    郭子儀,陝西渭南人。公元697年——公元781年在世,84歲,不要說在唐朝,就是在如今都算是一個壽星了。“安史之亂”成就了郭子儀,收復兩京,鄴城之戰使他名聲大振。“安史之亂”之後,他又大敗吐蕃,二復長安,威服叛將,平定河東。功勳卓著。很多後人將他視為榜樣,如曾國藩就是其中一位。

    身為大將,招致殺生之禍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功高震主,二是遭受猜忌。郭子儀卻能避禍保全,並且活了84歲,的確讓人佩服。那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和下面四個原因有關。

    1.有政治智慧。能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處理同僚之間的關係非常到位。例如,李光弼也是唐朝著名將領,最初,他和郭子儀關係並不太好。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平定河北,朝廷要郭子儀挑選一位得力大將,郭子儀推薦了李光弼,李光弼很感動,兩人跪拜之後,盡釋前嫌。

    2.絕不手握兵權。對於皇帝來說,兵權是第一要勸,武將長年領兵在外,弄不好常受皇帝猜忌,這也是古時反間計屢屢成功的主要原因。他知道皇帝心思,從不擁兵。只有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才領兵,任務結束,就交出兵權。

    3.不居功自傲。他一生立下的赫赫戰功自不必多說。當他官居太尉中書令時,當皇帝要把尚書令一職給他時,他婉言謝絕,堅決不受。這裡可以看出他謙卑恭讓,為人十分低調,這也為他贏得了好人緣,也不會收到別人的嫉恨。

    4.貪圖享樂保身。人人都知道,郭子儀的私生活跟腐化。解下兵權就醇酒美婦,盡享其樂。家人三千,兒女眾多。即使這樣,皇帝還大肆封賞,名園大館,珍貴玩件,還賜他美女,他都很貪婪的接受。皇帝看到這樣的郭子儀也就放心了。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評價郭子儀:“公告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 10 # 漢周讀書

    “成了精的老狐狸”郭子儀!透過這件小事足以證明

    唐朝大將郭子儀能征善戰,號稱“中興名將”,在“安史之亂”爆發時期,力挽狂瀾,收復兩京之地,迎接聖駕還京,立下卓著功勳。

    唐肅宗曾當面表揚郭子儀:“國家再造,卿之功也!”以軍功冊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任職中書令,賜一座豪宅——汾陽王府。《唐語林》記載:“所居宅內諸院,往來乘車馬,僮客於大門出入,各不相識。”

    可見郭子儀的王府極為豪華。汾陽王府有多大?院子裡行走要乘坐馬車,僕人、門客在大門進進出出,居然彼此不認識。郭子儀權勢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某一日,郭子儀打算出門,看到有個泥瓦匠正在砌牆,他隨口說了一句:你好好修築,讓這牆更牢固一些。

    泥瓦匠心直口快,對郭子儀說:數十年來,許多達官顯貴人家的牆都是我給砌的,只看到房屋的主人不斷更換,牆卻依然健在,大人儘管放心,我砌的牆,至今還從未倒塌過。

    郭子儀聽了這些話,幡然醒悟,自己功高震主,遲早會遭到皇帝的猜忌,大臣的嫉妒,遂奏請朝廷,告老回家,辭去了所有的職務,獲得了皇帝的恩准。

    郭子儀退休後,命家人把自家四門大開,朝廷官員、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就如同農貿集市一樣。

    郭家子弟不理解,一再勸阻,郭子儀就對他們說:“咱們家上上下下一千多口,不可能都和我們一條心,一旦哪一天有人心生怨恨,捏造事實誣陷我,郭家人就會大禍臨頭。如今我們家四門大開,是向世人表明,我坦坦蕩蕩,沒有不敢公開的秘密,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人說三道四,造謠生事了。”

    郭子儀的擔憂不無道理,其位高權重,皇帝唐肅宗早就對他心生猜忌,當年郭子儀大敗安慶緒,軍中聲望極高,完全可以勝任兵馬大元帥,但皇帝就是不設定元帥一職。

    不僅如此,唐肅宗還派寵信的太監魚朝恩到軍中擔任觀軍容宣慰使,目的就是監督郭子儀。唐代宗即位的時候,覺得功臣名將不好駕馭,乾脆削奪了郭子儀的兵權,派他去皇陵負責修建寢殿工程。

    郭子儀深知,一堵牆可以保持數十年不倒,甚至數百年不倒,而一個位高權重的高官對權力不放手,想保持一輩子不倒,幾乎是不可能的,對自己來說,急流勇退才是明智之舉。

    郭子儀退休後,不僅自保富貴,也澤及子孫後代,享受功臣後裔的特殊待遇,兩年後高壽而終,享年八十五歲。後來的後來,果如泥瓦匠所說的那樣,郭氏後人沒有保住汾陽王府,大宅院變成了一座寺廟,更換了新主人。

    唐朝末年,詩人張籍路過郭子儀的舊宅院,感慨良多:“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高蓋主主不疑,做人當學郭子儀,這件小事證明他就是個成了精的老狐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小說推薦嗎?種類不限,文筆要不錯,情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