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遠談歷史
-
2 # 劉一千五
明確地說,張良比陳平高明。
劉邦對張良是稱子房,這待遇在劉邦時代沒第二個。為什麼?因為這全是張良自已掙來的。他對陳平很平常,如果不是陳平聰明會察言觀色,他的待遇僅與酈生,隨何,陸賈,劉敬,叔孫通,張蒼等差不多。這些謀士是"專家級"人才。同張良相比,還差一個大的層次。
張良在潛心攻讀《太公兵法》時,陳平在操刀割肉,混跡鄉里。
張良刺秦後,潛伏,深刻反省,等待時機。陳平在兄嫂家遊手好閒,肆意江湖。
張良有自己的人馬,至秦末遍地烽火時,他己有一百多人的親信部隊,而陳平是個打工仔。前者名聲大且好,陳平遠遠比不上。
張良是智慧,陳平是聰明。
張良是放眼全域性,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陳平是區域性操作,處理一城一地之得失。
張良志在復立南韓,而且成功。陳平只圖自利,頻繁跳槽,談不上有多大目標。
張良與劉邦的交往,實在是"有始有終”,劉邦順利困厄,他不曾離開過,想方設法挽救不利局勢,這點陳平做得也不差。
他們二人都在盡本分本職工作幫助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張良給劉邦指明有利於大局的方向,劉邦讓陳平具體操作去執行。所以"功人"與"功狗″的區分就出來了。
這二人都明白自己的處境,懂分寸,是外人。所以極少過問皇家之事。行事極其低調。方才有好的"善終”,這一點,後來百分之九十的皇帝近臣趕不上。
張良輔兩代,均有大功。劉邦欲廢長立幼,群臣莫解,惟張良用"商山四皓"化了此難,保了太子,從而穩了初漢的政治局面。
陳平輔四代,避重就輕,後雖滅諸呂迎代王,維漢正統有大功。但多少有些忘恩負義的味道,呂太后並沒對不起陳平。她也沒對不住朝中其他大臣。呂太后一死,陳平就出來了,讓人多少有些不齒。
總而言之,功勞大,分封就大。張良封留侯,陳平封曲逆,都是上等功臣。漢家待二人不薄。
-
3 # 日記哥愛讀書
陳平為劉邦一大謀士,是在歷史中不是太出名的謀略家,為劉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於這樣一個謀略家,半隱士的人物,不太好評價,只能以史觀之。【陳平】
而對於漢初三傑的張良,大家有目共識,熟識共睹,膽識過人。張良的更高明一籌。這是大家心中約規成俗的共識!至於歷史真相,數千年前的事,怕只有天知道。
【張良】
-
4 # 飛天ZY漫雪
張良,運籌帷幄的人傑,西漢傑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在輔助劉邦奪取天下時,以智慧聞名於世,被劉邦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傑。陳平,西漢有名的開國功臣,曾獻策賄賂單于的親信,助劉邦逃過一劫。因此被封為曲逆侯。張良和陳平都是西漢初年有名的大功臣,西漢成立時立下不少功勞。歷來人們對於張良和陳平的比較從未間斷,如果真要作一個高下,當然張良更勝於陳平。其一,張良一直的評價都比陳平更勝一籌。人品,關係著兩個人的性格。西漢成立時,張良急流勇退。如聖人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成為古代文人的偶像。他之所以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輔助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制宜,適可進止,最後功成名就。而相對於陳平,更現實一點,他一直活躍於官場,直到離世。可謂是一位頂尖的政治家。張良、陳平的差別,除了人物性格,身份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把他兩當成謀臣,而實際上張良才是正統謀臣,只管出謀劃策,具體執行就不再多過問。陳平則不同,每一件事的策劃到執行,全部一手跟進。縱觀兩人一生,張良行的是堂皇正道,陳平走的則是詭道,陳平的計策看似簡單,實則有效,三番五次獻策,助劉邦建立西漢,鞏固統治。張良、陳平,對於劉邦,缺一不可!
-
5 # 使用者6285933439
作為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的兩大謀臣,張良與陳平可以說是一時瑜亮,各擅勝場。
張良長於戰略、全域性,陳平則偏向戰術、區域性。
從各自的歷史功績來看,張良輔佐劉邦入關,約法三章,鴻門赴宴,確立太子。這些都是關乎全域性,奠定基礎的工作。
反觀陳平的功勞,離間範、鍾,滎陽脫險,白登之圍,消滅外戚,都可見陳平眼花繚亂,小巧騰挪的功夫,其構思之玄妙,手段之精巧,令人歎為觀止。
如果單純用“技術分析"很難得出誰更勝一籌的結論,也許只有增加一些維度來分析,才有可能回答題主的問題。
于右任先生曾經給張良"送秦一椎,辭漢萬戶“的評價,非常深刻,結合陳平“欺世,盜嫂"之惡名,筆者認為張良的境界更高一些,對於後世的影響也更大。
-
6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所謂“良臣擇主而事”,歷史上能開創一代偉業的帝王,他們都胸襟寬廣、虛懷若谷、器欲難量。他們有著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吸附各種人才匯聚於身邊。而那些流垂千古的名臣將相慧眼識珠,無論在處於低谷或是危機下都能正定自若、忠言獻策,始終跟隨擇主不離不棄,排除千難。終是功成名就!
張良在被黃石公授予太公兵法後,常與人談論其書,別人總是不明白。在初遇劉邦後張良用太公兵法的道理說與他聽,劉邦都能領悟,按張良的話說是“沛公殆天授”。至此張良正式作為劉邦的首席謀士,多次救劉邦於危難。張良的謀略多著眼於大局,具有前瞻性,總是在事情未發生前向劉邦獻策,並時刻提醒他。張良的謀略屬於戰略方面。
彰顯大氣,劉邦評價張良“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裡的“千里之外”不是指距離上的,應該是跨越時間上的比喻。因為張良的謀略並沒有具體到任何一場戰役中,能有這麼高的讚譽,可見張良謀略的高明之處。
陳平為人公平正義,鄉人有過“陳儒子之為宰”的讚辭,鄉人不經意的一說,若干年後居然成真。楚漢戰爭期間劉邦能識人用人,多次採用陳平之計使的勝利天枰向漢方面傾斜,更是解白登之圍,呂后當政期間作為丞相能安撫天下,又能在剷除諸呂時居功甚偉。陳平是維持漢家天下順利傳遞的功臣。他的謀略在於細微之處顯威力,專注於具體的事件或難題,每出奇計都能成功,陳平一生用計次數史料記載不多,但每次都能解倒懸於危難,更顯出他的與眾不同。
這樣看來張良的謀略是佈局長遠,陳平則是計出當下,張良好像要更勝一籌。但是放在劉邦的一生中,張良、陳平都是他最重要的依靠。
-
7 # 湘水微波
張良陳平在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如要比較其高下,應該說不同階段、不同場合各有不同的表現。各自都在劉邦集團重大決策上或生死關頭上,都獻過起死回生的良方。張良在出奇謀時能表現出很高的戰略水平,讓人感到他站在了一個制高點在考慮問題,產生的影響並非當時,而是長久深遠影響,就象一個技藝高超的藝術大師。而陳平則像是戰術上的謀略家,體現在了具體的一刀一槍上。甚至在有時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出其不易的打出一手起死回生的好牌,給人感覺到手段老辣獨到。在比較二人謀略高下,本人確實無法比較,當然也無能力評論,也沒見哪個史學家刻意將二人作比較。但似乎在人們的心目中更傾向於張良,我想不外乎這幾個原因。
一、張良加入劉邦陣營較早,經歷了滅秦滅楚的整個過程,直到劉邦得天下。陳平則加入劉邦集團稍晚,主要是楚漢相爭階段。劉邦為自己能有天下有個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人們常將張良、韓信、蕭何稱為漢三傑,更有人把張子房與姜子牙並稱,陳平則無此殊榮。
二、格局有所不同。劉邦率軍打入咸陽後,早被京城的繁華所迷,更為秦宮眾多的金銀珠寶和美人所惑,心潮激盪不能自拔,當時就決定扎軍咸陽。後經張良苦勸,才使劉邦不入咸陽改為還軍灞上。劉邦依張良之言,向咸陽的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以此安撫民心,這與殘暴的秦朝和項羽形成截然的區別,民心大悅,約法三章作為成語流傳至今。1800年後的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則截然相反,貪圖享樂,拷官索餉,姦淫搶掠,毫無法紀,結果很快就敗出京城不久就滅亡了。按理屌絲出生的劉邦並不會比李自成素質高出多少,這全賴有張良這等高格局人才相佐。這也形成了劉邦的一個優質特徵,讓劉邦在今後的發展中,以一個明君的形象出現在人面前而為人們所接受,意義非常遠大。這時陳平尚未加入劉邦集團,我們假設當時輔佐劉邦的是陳平將會是怎樣呢,結果很難想象。陳平出道前為一無業遊民,不喜農作,甚至有欺兄盜嫂的傳聞,投軍項羽就有收授官兵賄賂的劣跡。後逃亡劉邦帳下,深受重用,但他舊習不改,利用職權貪財受賄,被人舉報劉邦那裡後,他居然坦然承認,並用他的一套歪理一通忽悠,劉邦居然不再追究,任其所為了,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所以假設當時是陳平處在張良的位置,那真還難說。因陳平貪財好色與劉邦恰好相投,甚至更甚於劉邦,有時因小利忘大節,事態發展難以估計,如有不測,任憑陳平智謀高強,李自成的過程提前到劉邦身上也未可知。
三、背景不同。陳平出生草民,視追求富貴為天經地義,可以不擇手段。與屌絲出生的劉邦甚為融洽。劉邦奪取天下後,陳平為其剷除異姓王而不遺餘力,尤其是出謀計擒韓信,是一大奇功。劉邦死後輔助呂后壓制劉氏,呂后死後又迴歸效力劉氏。而張良原為南韓相國之後,貴族出身的他曾組織死士暗殺秦始皇,堪比荊柯。事未果隱姓理名,後跟隨劉邦,富貴對他已是尋常之事,他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原則性強,看問題高人一線也是這個原因。劉邦奪取天下後,深知政治險惡的他基本上處於隱居。
總的來說,陳平多為陰謀,張良多為陽謀,不去比較誰更高明,人們更敬重張良人品。
-
8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張良、韓信、簫何為初三傑,憑這一點就知陳平遠不如張良足智多謀,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也即張良的知名度幾乎家喻戶曉,若無過人的本領怎麼有如此高的聲譽。
當然陳平也屬劉邦的重要開國功臣之一,也曾多次救過劉邦,他本是楚霸王項羽那邊的人,項羽設鴻門宴把劉邦軟禁起來,是陳平想方設法救走劉邦,他當然也無法在項羽那邊辦事,自然投靠劉邦謀事,也多次出謀獻策,屢立奇功!
而張良則不同,他是專門與劉邦出謀就策,幾乎每場戰爭都要張良分析策劃,該如何打,用什麼計謀等張良都能告訴劉邦或韓信怎麼攻城,張良對自已編輯的每場戰役都十分有把握,戰還沒打,他已經料到敵人會往那邊逃,也就事先做好攔截準備工作。
陳平為人較為深沉,喜怒不露,也工於心計,他之所為劉邦信位器重主要還是他救過劉邦,但西漢成立,張良很少在朝廷露角,倒是讓淮陰候耍了威風,他心裡也不快,而呂后卻經常在劉邦面前說韓信功高蓋主太驕傲猖狂,日後必定為患,劉邦雖也有此想法,但漢朝剛成立即斬功臣,恐大臣不服,容日後再定奪。
而呂后卻心急,乘劉邦在外打仗時與陳平密謀殺害韓信,在這一點陳平就有私心,但到後來劉邦死了,呂后專權,陳平才知自已以前是被呂后利用,才與群臣合力剷除呂后,文帝繼位。
相比之下,張良是決勝千里的軍事家,而陳平卻是治國能人,所涉及的範疇也有所不同,不過陳平善於使暗招、狠招、甚至陰損招,不太光陰,而張良都是明著攻打,善用兵將,所以世人都看好張良的作風,據說陳平是透過非常可段挑起項羽與手下矛盾惡化,無心為其謀事,這些都是損招,很多人都很反感。
當然人的處事方式都有不同,只要能打贏項羽就是頭功一件,人說“賭場無父子”,何況是你死我活的戰場。但要說行軍打仗,論計謀策略張良要厲害很多!
-
9 # 阿斗不傻
當然是張良更厲害,因為張良有的是大智慧,這從他選的主子還有他的謀略都可以看出。
張良能成就功業,重要原因是他選拉一個善於聽意見的主子。
范增也有一肚子才學!
可惜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而中國歷史上,項羽之類的人恰恰最多。
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對張良最直接的評價
而面對錯綜複雜形勢,提出並能讓君主採納自己政治主張,才是中國古代謀士主要工作。
張良同志就是其中佼佼者,在輔助劉邦以弱勝強、建立鞏固漢王朝過程中,都表現出高超政策水平和謀略藝術,下面我們就看看張良的謀略藝術。
第一:透析人心,明確陣線,知根知底“澆樹澆根,知人知心”,張良就深諳此道,漢王三年,項羽加緊對滎陽進攻,增兵包圍滎陽,多次切斷漢軍甬道,造成漢軍軍糧不足,軍心動搖。劉邦很擔心,
於是就找謀士酈食其商議。
這酈食其是個老夫子,慣於談古論今,對分封制度很推崇,就建議劉邦恢復六國後人王位,給予他們印信,有他們支援就可以面南稱霸了。劉邦沒多考慮就同意了這個建議,並委託酈食其加緊實施。(劉邦一直從善如流)
而這時張良公差回來拜見劉邦,劉邦一邊吃飯,一邊將酈食其建議告訴張良。張良聽後,覺得計劃貌似有理,實質上非常錯誤。張良就用漢王吃飯的筷子為籌算工具,對酈食其觀點做一一反駁,又進一步分析說:“天下謀臣說客,拋棄妻兒,離開祖墳,告別朋友,追隨您原因,不過想獲得小塊土地立足。您如恢復六國,韓、魏、燕、趙、齊、楚六國後人都在,那麼這些謀臣說客,都會各自回國侍奉他們,跟親戚家人團聚。人走了,誰來幫大王奪天下?目前,楚國無敵於天下,您立六國後代將被楚削弱而去附庸他,大王又如何使楚國臣服?假如您真用酈食其計謀,大事就完了!”
聽到這,劉邦吃不下飯啦,下令把印信銷燬,此後,漢軍上下一致,同仇敵愾,終於轉危為安。
張良從沒有不著邊際亂髮議論,更不用教條硬套,他善於透過精闢的心理分析,剝去表象,抓住本質。具體到封王問題,張良的思路是:高官厚祿令人嚮往,但並不是所有封官許願都能達到收買人心壯大自己目的。在內憂外困處境下,酈食其計謀行不通。
張良這一謀略,讓劉邦擦亮眼睛,分清敵友,明確陣線,為劉氏王朝最終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運籌全域性,定鼎關中漢王五年,劉邦得天下後,齊人婁敬位卑不忘憂國,建議劉邦建都關中,但是開國大臣都是東方人,都主張在洛陽建都,因為離家近。還說洛陽戰略位置更好,地理形勢也不錯,易守難攻。
劉邦又拿不定主義,就問張良。
張良說:“洛陽雖有天然險要,但腹地太小,方圓不過幾百里,田地貧瘠,四面受敵,不利攻防。而關中,東有崤函險要,西有隴,蜀山區,地域廣闊,沃野千里,南面還有巴蜀的豐富資源,北邊有放馬牧畜的大草原,北、西、南三面皆有險要固守,只用東向控制諸侯。諸侯安定時候,透過黃河、渭水轉運天下糧食,供京師所需,諸侯反叛,又可順流而下,足以轉運軍隊和軍需物品。這正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呀!
婁敬建議很正確,於是,劉邦當天就啟駕向西,定都關中。同是謀劃,同是定都,有人固執一端,見仁見智,搞得劉邦也沒主意。
張良高明之處是站在國家生死存亡高度看問題,巧妙將洛陽、關中放一起比較,比得透徹,深入,而又全面。宏觀上比,微觀上也比;比完地理形勢,還比腹部地區;就連平時戰時都在比;進路退路也在比,如此全面對比分析,洛陽關中,孰優孰劣,自熱不言而喻。
第三點:抓住本質,強固國本封建時代,太子被稱國本,劉邦晚年戚夫人得寵,因此劉邦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做太子。很多大臣來勸,甚至以死相諫,都無濟於事。
呂后為此十分恐慌,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出主意。
張良心想,現在的自己,其實言行已無關緊要,常規辦法別人都試過,沒啥用處,必須想別的辦法,於是對呂澤說:“這是難以用言辭爭辯的。天下有四老,躲在深山裡,堅決不做漢家臣子。皇上對他們十分尊敬。若能請來時常跟太子上朝,皇上看到他們,這對穩定太子地位很有幫助。”
隨後宮中宴會,太子侍候在劉邦身邊,劉邦發現四位老人跟著太子,年齡都80以上,衣冠打扮,與眾不同。問明情況後,劉邦震驚同時對他們說:“麻煩諸位,好好照應太子吧。”四人舉杯向劉邦致意,敬完退了出去。
劉邦看四人離去,對戚夫人說:“我要換他,可那四人輔助,太子羽翼已成,動不得了,呂后真是你未來主子了。”因此劉邦徹底放棄更換太子主張。
“清官難斷家務事”封建帝王家務事,更難。
無怪乎有的大臣以死相諫,都不能奏效。
張良則不同,站在劉氏王朝立場上,對影響全域性諸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後,抓住“決定性因素”因勢利導才成功。知道劉邦對四位隱者敬慕之情,他們言行在劉邦心中分量無需贅言,請他們出山,就不會失敗。
張良的謀略,能準確地把握籌劃物件,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相機而動。或者明察秋毫,分析心理;或者高瞻遠矚,統御全域性;或者抓住本質,扭轉乾坤,無不達到神奇效果。這種成功的謀略經驗,或許對我們今人有所啟迪。 -
10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良和陳平,兩個人有很多的相同點。
兩個人都是超越常人的智者,都深諳人心,洞曉世故,都為劉邦奪取天下獻計獻策。
兩個人又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從計謀上看
張良的計謀多為陽謀,而陳平的計謀則多是陰謀。
張良的計謀著眼於大戰略,就是他向劉邦提出了用韓信、彭越、英布這三人來擊敗項羽的英明決策,也是他一口否定了酈食其“復立六國”的昏招,劉邦曾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當得起“運籌帷幄”這四個字。
陳平的計謀則多著眼於具體環節。就是他使用“反間計”一舉整死了項羽唯一的謀士范增,相當於直接打瞎了項羽的雙眼。也是他,滎陽之圍,使計使劉邦逃出重圍。更是他,用計謀將劉邦從“白登之圍”中解救出來。陳平可謂是“智謀過人”。
其次,從個人作風看
張良乃是一學者更兼具俠者之風,而陳平則更多的政客之氣。
張良初心不忘復興南韓,韓王成死後忠心一片助劉邦奪得天下,此後明哲保身,退隱不談政事,一生淡泊名利,重情重義,有禮有節。
陳平,多了很多的世俗氣,為發達取“連克五夫”的富家女為妻,為自己事業起步打下基礎。劉邦建立帝業後,先是效忠劉邦,使計助劉邦擒得韓信。劉邦死後,立刻轉投呂后。呂后死後,又立刻調轉槍頭使計誅滅諸呂。漢文帝時,擠走周勃,一人“獨相”。這就是政客陳平啊!
以上便是張良與陳平二人的特點,至於說誰更高明,各位朋友你們自己說吧。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但是相對於陳平,張良的計策或許沒有這麼大威力,見效這麼快,但是他的計策都是非常遠了,每一次用計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他的計策是一針見血,他才是大智慧,而陳平更想當是小智慧,他是大謀,陳平是小謀!劉邦對張良是稱子房,這待遇在劉邦時代沒第二個。張良善於陽謀 ,陳平則是陰謀。論手段張良高階點,陳平有些低階。但才能沒有高低之分,都是頂級的謀士。張良是正路,陳平是邪路。邪路可以讓你強大,但不能長久,打天下最終還是靠正路
另外陳平自身雖然有汙點,但是無可否認,他自身的計謀和為人處事的策略比張良更強,張良懂得知難而退,而陳平不是,他更懂得圓滑世故,官場作風。
所以我認為張良更計高一籌 而且他還是漢處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