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槓精大叔

    孔孟這些無產文人雖然造學投靠統治者,但也有他們的私心。否則他們投靠就沒有回報了。我研讀儒家經典發現三個最主要的私心體現。1 孔孟主張 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加之孔孟主張差等之愛。也就是說,統治者在滿足私慾私親之後,首先就該滿足孔孟這些所謂的賢者。2 孔孟的尊君卑臣運動。與當時的封建社會背景分不開。當時貴族佔據了所有職位。孔孟沒有機會上位。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機會,採取了獻媚君主,打擊貴族的策略。這叫做天不生仲尼,漫漫萬古如長夜。他們沒出頭的機會。3 利用政治正確(君臣父子和一天下)打擊墨道學派,要求獨尊儒術。也就是壟斷權力代理權。。與孔孟想對比的是西方無產文人。比如文藝復興三傑,但丁等。他們同樣道德低下,獻媚權貴。但西方人顯得胃口比較小,混個富裕 薄有名聲就知足了。其為害就不如孔孟之大。後人還因為他們的文章詩歌,給予了較高的歷史地位。孔孟則只能依靠權力者支撐了。

  • 2 # 莊周曉夢2513

    儒家思想就是御民之術,也可以說是愚民之術,也可以說是帝王之術。

    論平等清明,儒家不如法家,論兼愛天下,儒家不如墨家,論保家衛國儒家儒家不如兵家,但是儒家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以宗族禮法仁義道德加以約束,以中庸寬和博愛加以馴化,主張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久而久之,子不敢犯父,妻不敢犯夫,庶不敢犯嫡,幼不敢犯長,下不敢犯上,臣不敢犯君。

    封建社會都是君王集權治,君王治國,都是以法家為主,但是也要披上君輕民貴的外衣,方能盡攬民心,讓天下臣服,進而穩固社稷,方為明君之道

  • 3 # 楊光彩5

    謝謝邀答:不然,道家思想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思想是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思想不只是對統治者,對平民也是一樣,儒家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繁榮起到了巨大作用。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堅決拋棄不合時宜的落後的思想糟粕,繼承和發揚先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中國四個“自信”的自身優勢,才能在和平崛起的路上越走越寬,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4 # 手機使用者宣德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不能說是統治者的工具!這麼說只是你站在了被統治者的角度,這也只能是片面的去看問題!若是能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看問題,那個統治者不希望,國泰民安,民眾富足!而儒家思想也正附和了統治者的要求,則孔孟之道也適合民眾的生存法則!孔孟之道能成為中華幾千年,傳統精神思想文化的準責,能延續至今,肯定會有其存在的道理!其實每個人都被當作工具而使用,包括歷史上那麼多的統治者,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有統治他人的權利,無論任何人,在時間面前,則都是被統治的對像!人一生能被傳統道德思想所束縛,應該說是一種幸運,若擺脫了傳統的一切,那是人一生真正的不幸!由其當今社會,人們把傳統的精神思想,當成了繩鎖,更把道德當成了棒子!其實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是功不可沒的,由其是傳統道德,更是衡量一切的準責,人若不守傳統,不講道德,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人!而孔孟之道也正附和了道德的標準,才能流傳至今!很多人都說孔孟之道是統治者所使用的工具,則統治者也是被孔孟思想所支配的,誰把誰當成了工具還真不好說!若往再深層想一下,統治和被統治,所有的一切,能統治這世上一切的,只是兩個字!那就是!道德!謝謝邀請!上善!

  • 5 # 彭翔原創短影片

    我不請自來!

    對於這個有趣的問題,首先看一下儒家思想是怎樣成為帝王統治的工具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家受到重創。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民眾思想實行控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然後,看看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

    雖然儒家的這些核心思想在國家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核心思想的實施帶著嚴重的統治意味,導致人民的思維和意志受到嚴重摧殘。

    最為明顯的現象,就是儒家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並以仁、義、禮作為工具,來穩定這樣的階級。

    比如說,古代女子完全沒有人身權,任何思想或行為都有可能觸犯仁、義、禮的明文準則,進而遭受身心摧殘。

    比如說,年小者在年長者面前幾乎沒有人身自由,不管年長者如何鄙陋,年小者都不得觸犯,否則也將違背仁、義、禮的明文準則。

    很明顯,這正是統治階級的統治方式,這種方式從帝王滲透到了民間每個角落,並且得到暴力性的鞏固。

    接著,從實際生活的現象來看,這種暴力實行的仁、義、禮、智、信背後,充滿了“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所以儒家思想一直被批判是虛偽的形式主義。

    最後,再看看儒家與其他思想的比較。論尊重人性,儒家比不上道家。論博愛與科學,儒家比不上墨家。論平等制約,儒家也比不上依法治國的法家。論平定天下,儒家更加比不上兵家。

    很明顯,在諸子百家的前五名裡,儒家是最不切實際、最摧殘人民思想和行為主動性的,是三六九等的封建階級統治的思想工具。

    而這種統治思想的普及和根深蒂固,是由封建帝王發起和強力實施的,這也給現在的人們這樣的印象:一說到儒家,就想起封建帝王專制統治!

  • 6 # 坐今說天闊

    歷史是大浪淘沙,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我們都要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中去理解,而不是以21世紀之今日世界民主之覺醒與政治之文明去偏執一端。一種思想也絕非只是“以愚黔首”那麼簡單,有時候看待歷史,除了縱向的,還要有橫向的比較,應該觀其多面,窺豹一斑亦或摸象之一塊,就難有些許客觀可言了。

    從起源看,儒家誕生於春秋末期,王綱解紐,諸雄爭霸,百家爭鳴,諸子蜂起,孕育出來的是學術思想、軍事政治、社會生活的“解放運動”,彼時儒家之初心非馭民之工具耳。

    伴隨著始皇帝大一統,以“焚書坑儒”的方式收束那“處士橫議”之局面。儒家則在新的歷史時期,尋求新的歷史機遇,有了新的歷史發展與歷史使命。與政治的、經濟的社會其他領域各方磨合直至配合適度,如同大齒輪咬合小齒輪般推動社會發展,當然亦可使庶民樂歲終身飽,凶年得免於死亡,也有安居樂業,絲竹管樂,煦煦然,亦有三代之遺風。

    無論是孔子的“仁愛”還是孟子的“民貴君輕”,在同時代的世界範圍內已然是極具進步性的思想主張。或許有時候儒家也就指的是一個階層罷了,但思想絕不僅是工具。

  • 7 # 東風一起千帆動

    一個宣傳湯武革命,主張誅殺欺壓百姓的暴君是合法的,一個宣揚民眾持有武器屬聖人之教是合法的學說,一個敢說“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學說,居然被汙衊成統治者愚民的工具,而奴役百姓服勞役服兵役修長城修皇陵的,倒被說成是為百姓著想的好學說好皇帝。奴才文人顛黑倒白,真有一手。

  • 8 # 滄桑短笛

    說說儒家思想和統治者。

    一、執政者

    統治者是一種貶義的說法,中性的說法應該叫執政者。沒有夏啟就沒有國家的起源,沒有贏政就沒有中央集權郡縣制。即便在漢及其以後,劉漢、李唐等等,每個執政者都是一個朝代的標籤,國家的代表。所以,我不贊成統治者這個說法。

    統治者的說法是傳統說法,說白了就是儒家說法。把執政者說成統治者,從儒家的嘴裡說出來,特別的搞笑。

    二、執政者的工具

    儒家是執政者的工具嘛?顯然不是,至少絕大部分歷史上不是。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初,儒家確實屬於統治者的工具。政治理念、治國思想被逼自宮,從此不再提周禮、仁政,專心“以孝馴化百姓”。這個時期的儒家,確實是執政者的工具。

    但是,儒家也表抱怨、更表甩鍋。《漢書》記載的漢武帝劉徹VS大儒董仲舒聯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董仲舒雖然混了個官噹噹,但不久就被罷黜了,而且還是照顧的,否則恐怕就腦袋搬家了。由此可見,當時的儒家確實沒有地位、份量,只是統治者手上的一個工具。

    三、儒生是一個階層

    隨著儒家成為唯一的政治思想類學派,隨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凋零,儒家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文人。執政者只能選儒家,儒家的地位、份量不斷增加。至明朝,儒家公然喊出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號。至此,儒家成為一個特殊的階層。

    儒家理論是麵疙瘩,隨需要揉捏成任何形狀。儒生作為一個階層是變色龍,在啥環境下變色成啥樣。皇帝重用儒家的,儒家就吹捧、美化;皇帝不用儒家、或者不重視儒家,儒家就詆譭、抹黑。儒家稱之為“青史留名”、“遺臭萬年”。在儒家面前,利益是對統治者唯一的評判標準,而且是暫時的評判標準。吹噓對儒家有利,儒家就吹噓;抹黑對儒家有利,儒家就抹黑。

    此非臆斷。漢武帝劉徹是儒家走上政治的第一個臺階,是儒家最大的功臣。但是,諸如“外儒內法”,“統治者的工具”之類的云云,本質上無一不是甩鍋、把歷史的過失、錯誤、罪惡,統統推給當時的執政者頭上。即便是儒家最大的恩人漢武帝劉徹,也不能倖免。

    四、鐵打的儒家、流水的帝王

    無論劉、李,無論蒙、滿,儒家都是效忠皇帝的大臣。同時,儒家又是壓死執政者的“最後一根稻草”。比如明朝尚未覆滅,孔子嫡系子孫就遠赴大漠向滿清宣誓效忠了。比如14年抗戰,中國尚未淪為殖民地,儒家就效忠倭寇,幫助倭寇馴化中國百姓了。

    所以,

    儒家是“萬歲萬歲萬萬歲”效忠者,儒家也是“乘你病要你命”的冷血殺手。

    儒家若是執政者的工具,歷史上就沒有萬曆不上朝了。

  • 9 # 騎行到世界的盡頭

    有人說:儒家思想就是御民之術,也可以說是愚民之術,也可以說是帝王之術。這是比較普遍的觀點。但是我們想想,難道孔子最初提出儒學思想的動機就是想讓:儒家思想成為御民之術,或愚民之術或帝王之術嗎?

    一、孔子儒學思想是精華與糟粕並存、交叉且相互滲透

    孔子的思想,客觀講,有精華,有糟粕,或委婉點,叫做不足或侷限性。這種精華與糟粕,或並列,或邊界模糊,或交叉滲透相互矛盾。

    如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講究先修身,後為官,從宏觀來講這思路必定是精華。但是,回到現實世界,在修身方面又夾雜親親相隱、三綱五常之專制、不公平、不平等等等糟粕。

    孔子講“仁”、“愛人”。《論語·學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執政者要按照農時使用民力。指在農閒時使用民力,避免影響農業生產。“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樣的思想應該不算壞吧。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賙濟富人的人。” 故,孔子講“愛人”,說的基本意思是:“愛人”是講條件的。首先是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然後有條件的推及其他人。賙濟窮人而不是富人也是條件性;又人分等級,有等級之間的互愛,但是愛之具體內容、方式必定不同。孔子認為應農閒時使用民力,以顯示“愛人”,也為條件性的“愛人”。

    孔子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看做是做人的根本,謂人生八德。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指還報父母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論語·學而》雲: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些思想,從宏觀看,沒有不對的地方,且個人為還很接地氣。不過,再去微觀去看人生八德,有發現有很多糟粕。我想任何思想理理論體系,都是先進性與落後性並存。

    孔子曾經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結果被雙方的徒役圍困在野外。孔子和他的弟子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孔子卻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

    楚昭王想把有戶籍登記的七百里地方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說:“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號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shì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麼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裡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作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終能統治天下。現在如讓孔丘擁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不是楚國的福音啊。“昭王聽了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

    齊景公兩次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對孔子之言很高興。晏嬰勸阻說:儒者這種人,能說會道,是不能用法來約束他們的;他們高傲任性自以為是,不能任為下臣使用;他們重視喪事,竭盡哀情,為了葬隆重而不惜傾家蕩產,不能讓這種做法形成風氣;他們四處遊說乞求官祿,不能用他們來治理國家。自從那些聖賢相繼下世以後,周王室也隨之衰微下去,禮崩樂壞已有好長時間了。現在孔子講究儀容服飾,詳定繁瑣的上朝下朝禮節,刻意於快步行走的規矩,這些繁文縟節,就是幾代人也學習不完,畢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這套東西來改變齊國的風俗,恐怕這不是引導老百姓的好辦法。”之後,齊景公雖然很有禮貌地接見孔子,可不再問起有關禮的問題了。

    綜上所述,春秋時期,諸侯貴族談到儒學時,言儒者高傲任性自以為是,以及四處遊說乞求官祿,還有一些“重視喪事”、“繁文縟節”等等毛病,其實並沒有涉及到對儒學“仁”、“禮”核心思想的抨擊。為何諸侯貴族不抨擊儒學的“仁”、“禮”核心思想呢?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在物質生產不發達的時代,你要求不追逐財富、權力而去講“仁”、“禮”核心思想,對諸侯貴族來講,實在要求太高。孔子推崇的儒學與現實政治實際上是矛盾的,是現實政治不認同的。換個說法,不僅沒有解決當政者的實際問題,相反有害當政者利益。

    孔子對自己的學說或反思了,或許沒有反思。在衛國時,孔子曾經嘆氣說:如果有人起用我,一年時間就差不多了,三年就會在大見成效。孔子也許認識到了這點,開始懷疑自己的學說了。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被雙方徒役圍困時,孔子就先後叫來子路、子貢、顏回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當然,孔子的儒學肯定有缺陷,且有致命缺陷。那麼儒學的致命缺陷在什麼地方?個人認為,就在處理道德與法規問題上,儒學是旗幟鮮明地要求先道德,後刑法。於是,我就想起胡適在《道德和規則》中所云: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三、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孔子提出儒學的動機是為了御民,或愚民

    孔子提出儒學後,儒學經歷了後人的發展。後世儒學,一般分八派,其中孟子與孔子相當,是為孔孟儒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所謂內聖外王之道。通俗說,人要先有德(內聖),才能為官,為官後,內聖就會透過人的為官行為表現出來(外王)。然,現世功名利祿、聲色犬馬誘惑太多,修身不易,內聖更難。後荀子儒學,估計是想為儒者實現"外王"找個出路,荀子儒學就提出外聖內王,即可先為官,後樹德,如此"曲線救國",最終實現孔孟的內聖外王。這個曲線救國的具體辦法,見《荀子仲尼篇》:以忠君為核心,施各種巧計。但這裡有個很大的問題,如君(廣義理解,在古代專制社會,包括中央部門權力巨大官員、地方行政長官,乃至家庭家長等)有錯,下屬怎辦?下屬一定會矛盾。聽君的,則君是錯的。不聽君的,則掉官位。一些人就會選擇聽君的,這樣下屬就表裡不一致,為偽善,糙話為裝逼,孔子謂之鄉愿,文獻說"仲尼惡之"。2000年來,許多人無法抵擋俗世誘惑,就走的是荀氏儒學的道路。按譚嗣同觀點:2000年來,皆荀學,皆鄉愿也。譚嗣同推論旬氏儒學叫人使壞。譚嗣同的這種主觀推論荀子改造儒學的惡毒動機,至少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是合理 的。

    四、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真的只是統治者的工具嗎?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就其性質來講,就貫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條主線。太史公(司馬遷)說:《詩》中這樣評價孔子:“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讓人遵循。”雖然我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但是心裡卻嚮往著他。我讀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孔子是一個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已經傳了十幾,讀書的人仍然崇他為宗師。從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做為判斷衡的最高準則,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春秋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推銷他的學說,希望成為治理國家建成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會的工具。但是工具有多種用途。比如斧子,你可以拿去砍柴,也可以拿去威脅人。

    說儒家思想就是御民之術、愚民之術、帝王之術,就相當於是拿著斧子去威脅人、制約人。你利用了儒學的糟粕,而不是精華。但是,後世的人,拿著斧子去砍柴,還是拿去威脅人,甚至殺人?和製造斧子的人沒有關係吧。

    如果要說,儒家思想成為御民之術,或愚民之術或帝王之術,不是孔子學說的原因,也不是荀子儒學的原因,而是現實中的人,撿拾了儒學的糟粕,拋棄了儒學的精華,而根本原因,就是現實中的人。這些現實中的人,就私有制度下現實中的人,為了將財富、權力據為己有,就拋棄瞭如儒學的高尚,利用了儒學的糟粕,或者缺陷、漏洞,以聖哲所言為依據進行歸因偏差。

    歷史上的很多人,喜歡把遭遇到的一些挫折,不論是社會還是個人,歸結到儒學和孔子,從不在現實社會、現實的人身上尋找原因和反思,這叫歸因偏差。最常見的歸因偏差是利已主義歸因偏差, 即指人們一般把自身良好的行為或成功歸因於自身努力的結果,而將自己不良的行為或失敗歸因於外部情境或他人。於是,我們很習慣地不承認自己有錯,就去找孔子儒學去了。孔子儒學就成了替死鬼。社會心理學家定論利已主義歸因偏差是人類普遍共同心理傾向。

  • 10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我覺得現代顛倒黑白傳播虛假歷史的人特別多,自從毛給秦始皇翻案以來,加上四人幫這群禍害的思想至今長盛不衰,才給那些不讀書卻喜好四處康錘加威的人以可乘之機。

    就先秦來說,在孟子時候只有儒墨楊三家顯學,前人已有專論,墨和楊都出自儒家。到了韓非子,顯學只有儒墨兩家。到了漢初,因為黃老學才有了道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才真正給後世所謂的儒墨道名法陰陽等學派劃分開了先河。那麼我們來看看到底諸子百家裡誰更像是有自由人格的。

    首先是所謂的道家,但道家最開始就是指黃老學派的(主要是黃帝),根本不是老子和莊子:

    老子這個人,我們在《禮記》裡可以看到,他是勸孔子要好好當個臣子的,那麼,這比區分先進後進的孔子更懂得反抗統治者?至少孔子說過,君需要諍臣,父需要諍子,朋友需要相互批評指出對方的不足。老子則只是要你好好當個臣子。

    其次,我們在《老子》中能夠發現,通行本把簡本的“侯王亦大”改成了“人亦大”,就是說,先秦的那個老聃,是主張君主們最大的,誰要說這是有獨立人格的,那一定是瘋了,可以說,老子的話就是專門講給統治者聽的。

    老萊子見到子思,跟子思講為臣之道,要聽話,不要批評君主,做個好臣子,還用舌頭和牙齒的故事來比喻。子思冷笑,說我不能做臣子。

    最後,黃老學派領袖在和轅固生辯論時,簡直跟法家的思想如初一陣,要大臣不得推翻統治者,哪怕這個統治者如跗骨之蛆,吸食老百姓的血肉。甚至還夢想著大臣能規正暴君,才叫做好的大臣,可惜這些人連呂后都規整不了,可見愚不可及,不切實際有多嚴重。

    接著是法家

    法家就是愚民,弱民。三綱五常裡面,本身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把臣變成君的依附,子變成父的依附的,就是韓非子,法家裡面就韓非子有點水平。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即把法家理論化的東西就是借了儒家的三綱之殼,原本還能在亂世不仕而隱居的儒家,就像莊子稱讚的“天子不能臣,諸侯不得友”的曾子,以及原憲、顏回等人和後來的莊子,在韓非子那裡是要死人的。可見,在法家那裡,你就是不合作,他也覺得你是不忠於君而要弄死你。

    商鞅什麼態度呢?士農工商,三條路堵死,全都去務農,農民也不得有娛樂專案,只能死命種地。有些人可能說了,可以建立戰功啊!能建立戰功的普通人裡面才有幾個?這是真不知道秦國的升遷之路有多難,而且,商鞅說了,那些勇敢的人讓他們上戰場送死,死了君主就不用擔心以後他們管理起來很困難的問題了。此外,家庭必須分家,否則就殺掉,為啥要分家?分家了官吏去抓壯丁,收稅,懲罰時就不會遭遇抵抗!商鞅明確說過,民就是愚昧了,上面才能玩弄他們於鼓掌之中,所以才要禁絕詩書——說商鞅是明民儒家是愚民的,莫不是傻子?還是沒讀過原著信口開河?商鞅還說過,民強則國弱,君王權勢就要下降,所以國強就必須弱民,如果民有了智慧,那就用武力和嚴酷的刑罰壓制他們!這些都是《商君書》裡明明白白寫著的。

    為什麼法家寫書都這麼直白?因為他們就不是給老百姓看的,而是給君王看,越突出暴君的權勢,就必須越貶低人民為螻蟻才行。人們總說法家是依法治國,實在可笑,商鞅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的法除了君王、自己和太子,才是一律平等的,因為就是為了殺人用。說這種話的人最好帶點腦子讀讀現代法治書籍,看看什麼叫現代法治,什麼叫依法治國。

    墨家

    我個人對墨子還是很讚賞的,但公認的是,墨家是最早的黑社會。尚同於天子,以天子之是為是,天子之非為非,這隻能培養出大獨裁者。

    儒家

    魯國的當權者為三桓,連魯國君王都要詢問叔孫氏自己還能不能活下去,孔子卻屢次三番以庶人的身份批評權臣,這能叫為統治者服務?別說統治者是魯君,當時的統治者就是季氏。《春秋》雖然簡潔,卻不僅批評諸侯,也批評周天子,這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沒有人會批評天子。儒家有特立獨行於天地的說法,其他學派有嗎?完全沒有。孔子不能治國?迫使強大的齊國歸還侵佔的領土,在齊魯會盟時沒有讓魯君丟臉反而讓大國的齊君難堪,這時候最有權勢的三桓連陪同魯君會盟都不敢,這能叫沒有勇氣?孔子治理魯國一年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孔子的法令制度,當魯國大法官沒有冤獄,父子相愛而非相仇,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這能說沒有治理才能?他的學生子羔曾為吏,所以別覺得只有法家做過吏,早期法家都是儒家的學生(李悝和吳起全是子夏的學生),而法家不過是後來專門做吏而已。如果不是齊國害怕魯國強大,也不會想辦法迫走孔子。所以,說儒家沒有治理才能,那真是胡說。

    孟子說民貴君輕,幾次嚴厲批評諸侯王,戰國時其他學派卻都沒有這樣做過,他勸誡齊王不要伐燕,齊王不聽,最後遭到諸侯國圍攻,還是找孟子幫忙出謀劃策解了危機。

    子思說,恆稱其君之惡者,為忠臣。其他學派有這樣的觀點?沒有,連講逍遙的莊子也沒有。

    荀子更是剛正不阿。

    董仲舒直言勸諫漢武帝不要窮兵竇武,險些被漢武帝殺掉,黃老學派會勸諫嗎?黃老學遇到打仗只會求和,遇到外企干政只會挑著權勢大的人依附,否則也不會成為後來漢宗室忌諱的學派。

    在宋代,朱熹屢次拒絕皇帝的任命書,不去做官,反而成了後來不敬皇帝的罪證,地方官找他任職,他罵走地方官,被看作不敬大臣。為了百姓而做官的時候,他幾次起於危難,治理水災盡心盡力,積極勸諫朝廷學宋神宗時候進行改革,軍隊、經濟、政務、取士,甚至研究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並作了改進。他一生都想要改革,是朝廷讓他寒了心,他救助災民,建立社倉,代表朝廷作出的承諾,卻最終被皇帝和權臣反悔,如果不愛民而只忠君,朱熹豈能以辭任來抗拒皇帝的任職命令?年紀輕輕,就寫信大罵秦檜之流主和者,他的父親就是因為幫助主戰派才被秦檜貶去官職,到朱熹做官以後,遇到了新的一批主和派,最終堅持主戰者,唯獨剩下朱熹一人,這能叫沒有血性?不勇敢?其他人都迫於主和派的壓力和政治迫害三緘其口!朱熹斷獄,皇帝為了自己的利益大赦天下,朱熹提前殺掉了一些十惡不赦的囚徒,其中一個人在自己家門前修了座橋,但凡有人敢在自家門前經過,就把人吊起來打一頓,甚至打死過人,另外做過許多惡事,依據法律除惡務盡,抵抗皇帝旨意,這能叫愚忠?早期的諸子百家裡,除了儒家和名家、墨家以及莊子,還有哪個不是勾結君主殘害百姓的?或者為君主唱頌歌?

    後來民情激憤,民眾和士子們辱罵了一些當權朝臣的主和策略,朝廷竟然說這是目無小大——這是赤裸裸的法家觀點,當時也正是儒家的幾個重要人物出來為民請命,認為這麼定罪實在是綱常不舉,是非不分信任禪宗佛老的結果所致,確實,當時佛教和老學都是助紂為虐而已,或者置身事外。朱熹也仔細探討了這件事,認為是朝廷做的不對——在主和派佔取主流地位的時候,他們要殺掉侮辱君上和權臣的老百姓和學生的時候,恰恰只有儒家站了出來,為老百姓和學生進行辯護!

  • 11 # 泉映靜月

    儒家不是統治者的工具,而是人類文明的火種!

    我是懷著十分沉重的心來回答這個問題!無知和偏見是何等可怕!

    儒家不是不可以批判,儒家追求的本身就含有自我批判,誕生於封建社會,帶有時代侷限性。但不可以帶著偏見,批判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目前所有批判儒家的人,少有人去看過儒家經典,去了解儒家學說,多是以訛傳訛。

    臺灣省人,認為我們吃不起茶葉蛋,吃不起榨菜、高樓的電梯都是用人力拉的…我們在發笑的同時,有沒有想到,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可笑的想法?

    臺灣省經濟並不差,網路也很自由,他們為什麼還如此愚昧?就是因為無知和偏見,成為他們靈魂上的牢籠。讓他們不願意去看,就是把真相放在他們眼前,他們也選擇閉上眼睛。

    對儒家學說同樣如此,目前集中批判儒家的人,認為儒家宣傳忠君思想、製造封建階級不平等、對女性不友好、貶低其他行業、偽善軟弱…

    但是很抱歉,我說句真話,儒家思想跟他們批判的其實完全是相反的!

    儒家是全世界最早提出人人平等理念的,反對愚忠愚孝!反對偽善軟弱!倡導百業齊發展…

    是不是讓很多人震驚?我敢打賭,很多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幾個人去想追求真相,第一個念頭絕對是想張口指責,就和某些臺灣省人聽到大陸很好的時候,那反應是完全一樣的!

    舉例說明幾個重點:

    1.忠君源於法家!儒家倡導民貴君輕!

    《韓非子忠孝篇》中"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

    秦朝以法家為主,到了漢朝,繼承法家三綱,為了更好的統治老百姓,將法家披上儒家的外衣,董仲舒以韓非子三岡定了三岡五常。也就是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完全是法家韓非子的確定的,和儒家完全無關!

    儒家也有三岡,但意思剛好完全相反,儒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以責任來衡量的,是對權力的約束,用來保護弱者。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禮記.儒行》:“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子曰:“上失之,下殺之…”

    儒家設定不孝有三,三大不孝中第一條就是“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子曰:“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儒家反對愚孝!認為父親錯了,一定要與父親相爭,而不是愚昧聽從,父親錯了還聽,那就是陷害父親於不義!3.儒家血性熱血

    很多人攻擊儒家軟弱無能,事實剛好相反!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寢苫,枕幹不仕,弗於共天下也。遇,不反兵而鬥”

    4.儒家反對偽善,恩怨分明

    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

    “不共戴天”就是出自儒家禮記!

    5.倡導百業為師

    很多人攻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是這並非儒家,而是封建帝王制造出來的事實。

    儒家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可以看到,儒家是要求全面發展的,要求君子,能文能武,還要會數理化。

    有人用“君子不器”來攻擊儒家,我只能說不學無術真的很可悲。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君子不要像器具那樣拘泥形式教條。

    還有人會用“君子遠庖廚”來攻擊,這句話意思是君子有慈悲之心,聽到廚房中動物被宰殺會不忍,所以遠離。

    儒家中也有明確提出,君子當學習工匠精神。

    6.人人平等

    《禮記》:“天下無生而貴者也”

    《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

    儒家還追求“有教無類”和“三人行必有我師”。

    有人會拿“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來指責儒家。可惜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解讀是不一樣的,這裡的“下”是指“卑”,“上”是指“尊”,所以寫成"禮不卑庶人,行不尊大夫”,大家是否更容易看懂?此處解讀可參考司馬遷《報任安書》。

    中間還有"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等大量被曲解的言論,我只能說多讀點書吧!

    不談咱們中國的文化,就算歐美的思想文明,排除掉他們的偽善,絕大多數都可以在儒家中尋找到原型。所以我才認為,儒家是人類文明的火種。

  • 12 # 掛在明堂射古今

    只能說經過統治者改造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成了統治者的工具。

    從孔子周遊列國不受待見看,當時的統治者根本就不想用他的思想,更別說工具了。去看看鄒衍到各國去那是個什麼待遇,看看孔子的學生子貢(端木賜)忽悠齊、吳、越時那是個什麼境遇。孔子能比嗎?

    再看《史記·孔子世家》裡有人都把孔子形容成“累累若喪家之狗”了,人家孔子不也“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從這些看孔子真的不受當時統治者待見。

    再看孔子的孫子的學生孟子,也差不了多少。孟子見梁惠王,人家直接就不客氣的話,老頭“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他也沒客氣,連軾君都說出來了,能招統治者待見嗎。

    還有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針對統治者說的,君臣殺軾,父子相殘在統治者階層是相當普遍的。去看看齊桓公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們都幹了什麼吧。

    而且孔子說的“苛政猛於虎”還有孟子更直接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都是儒家仁政和民貴思想的體現,這又怎麼招那些統治者待見。有一說,朱元璋因為孟子這句話,連孟子的亞聖地位都不承認了。

    還有孔子說的“克己復禮”也是針對統治者說的,因為只有統治者能做出那些非禮的事,如果統治者“一日克己復禮”那就“天下歸仁焉”了。

    而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只是他和後權的政治鬥爭手段而已,況且他也沒全聽董仲舒的。

    從這些看,經過統治者改造後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是統治者的工具。

    而從《禮記·大道之行也》也可以看到先秦儒家天下為公,社會大同的思想印跡。

  • 13 # 明宇智遠

    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是將一個國家塑造成禮儀之邦的核心文化。

    資本主義思想是披著民主外衣的強盜和非洲鬣狗。

    所以資本主義國家必然全部滅亡,社會主義國家必然拯救全人類。

    資本主義思想是西方國家服下的砒霜,用不了多少年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就會徹底亡國。

  • 14 # 自強的天行健

    中國儒家思想是維繫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礎。所以能得到皇權統治者的極力推崇,卻嚴重阻礙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發展。只有徹底打破皇權和儒家思想的桎梏。才能迎來民族科技振興的康莊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湮滅》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