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皮雜談社
-
2 # 別酒流年
一般來說公主的葬禮是不可能以皇后之禮進行的,但事有例外,唐高宗李治就曾以皇后之禮埋葬妹妹新城公主。
後世考古專家開啟新城公主的墓葬之後,還在墓室壁畫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具體是什麼呢?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小女兒,李治的親妹妹。她可以說是真正的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為了新城公主,李世民摒棄了不少繁文縟節。
新城公主八歲的時候,李世民封其為衡山郡公主。按照新城公主墓誌銘介紹,新城公主在這年還有了實封,並且還増賦,有了湯沐邑(國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賦稅的私邑)。
《唐六典》(唐初行政性法典)中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
也就是說在唐代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
但新城公主僅僅八歲,衡山所在的衡山郡卻成了公主的封號。
而唐朝公主,只有到了出嫁時才會受封湯沐邑,而新城公主還未成年就有了自己的食邑。
可見李世民對這個小女兒是多麼的疼愛。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李世民有感前無古人的君臣關係,不僅親自探望,還和病榻上的魏徵定下婚約:將當年九歲的女兒衡山公主許配與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如果事情就此發展下去,衡山公主可能和魏叔玉會幸福的過完一生。
但當年,魏徵曾經舉薦的侯君集造反,李世民懷疑魏徵牽涉其中,於是毀了婚約。
此後,李世民精心挑選,在衡山公主十六歲那年將其許配給了長孫操之子長孫詮。
長孫操乃衡山公主母親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家族也備受李世民寵遇,長孫詮之前,長孫家一門已經娶了三位公主。
定下了婚事,李世民開始籌備衡山的出嫁事宜。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因為李世民想給衡山公主籌辦一場不同的婚禮,因此公主婚禮過程太過複雜,直到李世民去世,婚禮也沒能全部完成,籌備工作也因此而中斷。
李世民沒能親眼看到愛女出嫁。
李世民死後,李治登基,是為唐高宗。李治對這個小妹妹也十分疼愛。
按照禮制,子女必須為父守孝三年才能嫁娶。但李治為了不耽誤公主的青春,準備除喪服後繼續準備先前未完成的婚禮,等公主守孝滿一年後就讓她成婚。這件事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而作罷。
三年裡,李治從來沒有忘記妹妹的婚禮。守孝滿三年的前三天,李治便將妹妹由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並增邑五千戶,以慶賀妹妹出嫁。
婚後,新城公主和駙馬長孫詮夫妻恩愛,琴瑟和鳴。
新城公主墓誌:“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
但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在唐初那個政局動盪的年代,新城公主小夫妻二人也被捲入其中。
長孫家族備受李世民恩寵,但是在唐高宗時期,卻受到武則天的打壓。
顯慶四年(659年),長孫詮被牽連流放巂(xī)州(今四川西昌市)並被地方官所殺。
新城公主反應十分激烈,雖然沒有直接對哥哥表示憤怒,但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唐高宗李治不忍見妹妹如此消沉,後又為她重新安排了一樁婚事,將她嫁給了出自京兆韋氏的韋正矩。
為了讓韋正矩的身份和新城公主般配,李治連升韋正矩八級,成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可謂平步青雲。
但是這份新婚姻並沒有給新城公主帶來多少變化。因此和長孫詮的感情過好,新城公主一直沒有走出喪夫的陰影。因此新城公主和韋正矩的婚後生活並不十分美滿,坊間還傳出韋正矩無禮於新城公主。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憂鬱的度過四年後生病了。高宗知曉後,為妹妹興建了建福寺祈福。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於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
妹妹的死,令李治失去了理智。他認為這都是韋正矩的錯,沒準就是他害死的。於是安排專案組審問調查。韋正矩不能辯解,冤屈被殺,家族還被流放。
不過後來李治清醒之後,又將韋正矩和新城公主合葬了,說明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過此時韋正矩已經被殺,冤啊!
第二年,新城公主的陵寢建好後,李治以皇后之禮埋葬了這個小妹妹。
身為公主卻享有皇后的葬禮規格,這在唐朝僅此一例,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極其罕見。如此破格的行為,也是高宗對妹妹最後的心意。
千年之後,新城公主的陵寢被考古專家開啟。
考古專家在陵寢中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所有壁畫上的侍女都被刮掉了頭部。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根據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是當時新城公主的死對李治打擊很大,李治不僅遷怒於韋正矩一家,還對伺候她的侍女產生怨恨。於是李治下令將剛畫好的侍女壁畫割了頭。
看來李治對這個妹妹還不是一般的喜愛。
新城公主一生雖然短暫,但受到兩位帝王的超規格對待,也算不枉此生吧。
-
3 # 泰林說
三次婚姻,為李唐王室六次犧牲個人幸福,三十歲一縷芳魂西去,可悲,可憐!
唐高宗和武則天夫妻二人,對妹妹新城公主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也是唐高宗以皇后禮下葬妹妹的重要原因,甚至停了朝會,以示悼念。
錯生帝王家,由唐太宗李世民給女兒安排的兩次婚姻,都將以悲劇結尾。公主,老百姓眼裡的金枝玉葉。
似乎一降生就是在福窩子裡。
可是看看從西漢開始的公主,別管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和親的公主有多少?
新城公主,也是如此。
唐高宗李治生於628年,新城公主生於634年,比李治小了7歲。
兩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子四女之一。
新城公主更是備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
九歲就獲封衡山郡公主,湯沐邑還是實封。
也就是說,湯沐邑所有的收入直接給公主當零花錢。
一般情況下,公主要等到出嫁的時候,才能拿到這筆年年都有的零花錢。
但是她小小年紀,就已經拿到了。
好景不長,剛封為衡山郡公主的第二年,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安慰病重的魏徵,
在魏徵垂危之際,親口把衡山公主許給了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這是衡山公主為李唐王室做出的第一次犧牲。
小小的孩子,未到及笄之年,就被父皇定下了婚事。
也到不稀奇,帝王家的孩子,總是要走這樣的道路。
可是,緊接著,在當年的四月,侯君集參與到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爭太子位的謀反活動中。
而侯君集,曾經被 魏徵推許為有宰相之才。
這就是沒有識人之明瞭。
甚至於唐太宗李世民懷疑魏徵是否是侯君集的同黨。
於是推倒了他給魏徵寫的墓碑,接下來就是下詔退掉了衡山郡公主和魏叔玉的婚事。
這是衡山公主為李唐王室做的第二次犧牲。
雖然大唐開風氣之先,但是作為一個女子,有悔婚的經歷,也不是什麼好名聲。
不管她的父親,是不是大唐的君王。
當然,作為父親,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很疼愛她的。
也許是出於草率許婚給魏叔玉的歉意,唐太宗李世民給衡山公主選婿就小心了很多。
也不著急了,畢竟她當時才十歲,離15歲及笄之年還早。
所以,第二次婚事,直到貞觀二十三年也就是649年,衡山公主十六歲了,才定下了新的一門婚事。
這門婚事很特殊,算是親上加親,
對方是長孫皇后的從叔父長孫操的兒子,長孫詮。
算起輩分來,長孫詮應該是衡山公主的叔伯舅父了。
這是衡山公主為李唐王室做出的第三次犧牲。
因為李唐王室有四位公主嫁給長孫家。
而長孫皇后的哥哥,宰相長孫無忌,可以說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代表。
這在當時,當然對李唐王室的統治是有利的。
但是,當高宗李治登基之後,想加強自己的皇權的時候,長孫無忌就成了最大的一塊絆腳石。
所以,這門婚姻,從一開始,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而且,很快就要發芽了。
因為,當年,李世民就駕崩了。
哥哥李治登基,衡山公主的命運,又掌握在了皇帝哥哥和新嫂子武則天的手中。古代婚禮,環節很多,非常繁瑣。
皇帝家的閨女,更是一絲一毫都錯不得,一個步驟都省不得。
所以,定親之後,李世民沒親眼看到自己最愛的女兒披上嫁衣,十里紅妝,就駕崩了。
而衡山公主的婚事,當然就停了下來。
為人子女,當然孝道為先,這可算不得她為李唐王室做出的犧牲。
一年守孝,疼愛妹妹的皇帝哥哥,打算給衡山長公主完婚的時候,阻礙,又出現了。
中書于志寧表示,我反對!
理由很強大,《禮記》裡說了,女孩子十五歲及笄,也就是換髮型,頭髮上可以插簪子,可以嫁人了。
但是,有人二十歲要結婚,有故,二十三歲才嫁出去。
東漢末年的大儒鄭玄解釋,啥叫有故,有故就是家裡有喪事。
所以,衡山長公主,按《禮記》的要求,要為父守孝三年,才能嫁人!
嗯,大家注意到了,因為哥哥李治登基做了皇帝,作為皇帝的妹妹,衡山公主變成了衡山長公主。
這位中書于志寧,還特別會勸人。知道皇帝疼愛自己妹妹,
所以,勸解的角度也很巧妙。
大意就是,公主等上三年,對皇家來說,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一下子就成就了皇帝仁孝的美名,多好啊!
李治被打動了,於情於禮,還是讓自己的妹妹委屈一下吧。
這是衡山長公主為李唐王室做出的第四次犧牲。
請注意,衡山長公主的這位皇帝哥哥在這件事上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
耳根子比較軟,容易被有利於自己的理由所打動。
說到孝道,唐高宗李治陛下,在唐太宗駕崩之後的第二年去感業寺進香的時候,
就已經和出家為尼的武則天,執手相看淚眼了。
永徽二年,李治孝期剛滿,武則天就再次入宮了,而這時候,武則天就已經有孕在身了。
當然,李治也是非常疼愛自己的妹妹的,
在妹妹守孝滿三年之後,臨出嫁之前三天,改封妹妹為新成長公主。
幸運的是,新成公主與駙馬長孫詮的感情,據說是不錯的。
兩人度過了美好的八年時光。然後,又出事了。
是長孫家出事了,準確地說,是長孫無忌被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兩口子免官攆出了長安。
還不放過他,派了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長孫無忌的流放地繼續審問,
名義上是再深挖點什麼出來。
實際上,袁公瑜一到黔州,就對長孫無忌說,別讓大家再費力氣了,您還是自我了斷了吧。
長孫無忌只好自縊而亡。
新成長公主的夫君長孫詮受到牽連,也被貶到巂(xī)州,最終也被殺害。
26歲的新成長公主,守寡。
這是新成長公主為李唐王室做出的第五次犧牲。
為什麼新成長公主的皇帝哥哥要殺長孫無忌呢?
表面上看,是幾年前李治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時,
提著禮物到長孫無忌家哀求他的支援。
但長孫無忌,就是不答應。
雖然李治和武則天在新銳官員的支援下成功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
但是無論是武則天,還是李治,都有了除掉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
儘管長孫無忌剛剛替他們剷平了有可能對李治產生威脅的吳王李恪。
新成長公主的第三次婚姻,第六次犧牲。長孫詮死後,新城長公主非常傷心。
從此不再梳妝打扮。
無聲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李治也深知對不起妹妹,就又給妹妹找了一個夫婿,京兆韋氏的韋正矩。
但是,新城長公主並不喜歡這位夫婿,念念不忘長孫詮。
所以兩人的感情並不好,甚至有韋正矩毆打新成長公主的傳聞。
最終,鬱鬱寡歡的新成長公主在長孫詮去世四年之後,病逝。
痛失愛妹,又深知自己有錯的李治,把一腔怒火發在了韋正矩的身上。
最終韋正矩被李治處死。
而對妹妹的死心存愧疚的唐高宗李治,以皇后禮下葬了妹妹。並停朝數日,以示哀悼。
我認為,這才是李治厚葬妹妹新城長公主的真實原因。
關於壁畫個人見解,
新成長公主的墓誌銘都有好幾百字因為距今已經千年之久而缺失,
壁畫上有缺損,貌似不足以得出有不光彩一幕的結論。
-
4 # 香茗史館
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曆史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位於陝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進行了發掘清理,而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長公主。然而,這位唐朝公主去世後,卻是以皇后之禮下葬,而其墓中壁畫上的人物則全部被颳去了臉部,這又是為何呢?
01.新城公主深受太宗喜愛,賜婚魏徵之子卻又被取消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幼女出生,中年得女的李世民,可以說對這個新出生的女兒極為喜愛,尤其是這位小公主年僅兩歲之時,隨著長孫皇后的去世,李世民更是將對長孫皇后的愛,也一併轉嫁到了這個小女兒身上。
貞觀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年僅八歲的小公主,便被封為了衡山郡公主,不僅實封而且又得增賦。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唐朝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也就是說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而李世民卻違例將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了小女的封號,可見李世民對小女的疼愛。
此外,根據史料記載,初唐時期的公主,直到出家之時才能拿到湯沐邑,然而從新城公主的墓誌銘來看,這位小公主八歲之時,不僅獲得了實封,而且還得到了増賦。 白居易雲“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賜湯沐者,亦如公主之號,以寵重之”,可見李世民對其寵愛。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十六日,魏徵重病臨終之際,唐太宗李世民與太子前往探望,看著即將離世的魏徵,李世民決定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書玉,便指著跟隨而來的衡山公主對魏徵說道,“魏公,勉強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吧!”然而,就在許婚的第二日,魏徵便病逝了。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爆發,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推薦此兩人具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懷疑魏徵與侯君集等人結黨,再加上魏徵曾將自己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認為這是魏徵意圖在史書上標榜自己。
然而,此時魏徵已經離世數月,此時非但無法坐實其罪名,且即使坐實了,對一個已死之人予以追究,也實在有些說不過去。於是,一氣之下便下詔書,停了衡山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此婚事至此便算是告終了。
02.唐高宗李治同樣疼愛妹妹,新城公主婚變後不幸離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經過精心挑選,終於為自己已經十五歲的女兒選定了駙馬,人選便是長孫操之子長孫詮,為此長孫操也被提拔為岐州刺史。由於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感情極深,長孫家族在唐初極受榮寵,如果算上長孫詮,長孫家族已是四尚公主。
或許是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李世民敲定婚事之後,便開始籌備起了婚禮,然而由於公主的婚禮籌備起來太過繁複,結果到李世民去世,婚禮也沒能成功舉行。李世民去世之後,由於子女要服喪,婚禮籌備事宜也就此中斷。
皇室子女自小缺少玩伴,因此唐高宗李治對於這個只比自己小六歲的妹妹,同樣極為疼愛。為了不耽誤妹妹的青春,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元年(650年)除服喪後,便下令繼續籌備妹妹的婚禮,並打算等秋天公主守孝滿一年後便為其與長孫詮完婚。然而,此舉卻遭到大臣于志寧的堅決反對,他認為子女必須為父守孝滿三年方合禮儀,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暫且放下此事。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衡山公主守孝滿三年的前三天,唐高宗李治便下詔將妹妹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增邑5000戶,以慶賀妹妹出嫁,新城公主與長孫詮就此完婚。從新城公主的墓誌銘來看,兩人婚後可謂感情和睦,琴瑟相諧。
然而,公主與駙馬的恩愛僅僅持續了七年。顯慶四年(659年),由於長孫無忌曾反對唐高宗李治廢后、立武則天為後,再加上唐高宗李治為了實現集權,長孫家族遭難,長孫無忌被削去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後被賜自縊。而新城公主的丈夫長孫詮,也受此事牽連,慘遭誣陷,被流放至巂州(今四川越西縣),後被地方官奉旨賜死。
新城公主墓誌銘有載,“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缺)之(缺)。蘭澤靡加,塵彌(缺二字)之鏡;鉛(缺)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可見,由於長孫詮之死,新城公主與李治的兄妹之情遭受重創,新城公主表面上雖未對李治表示憤怒,但卻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唐高宗李治不忍妹妹如此消沉,為了讓妹妹儘快走出喪夫之痛,便想著再為妹妹再謀一樁婚事。不久後,唐高宗便下詔,將新城公主下嫁給了京兆韋氏的韋正矩。與此同時,唐高宗李治還接連下旨,短期內便將韋正矩連升八級,從奉冕大夫升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可謂平步青雲。
03.因妹妹之死遷怒於新駙馬,墓室壁畫或為憤怒所致再次為妹妹賜婚,唐高宗李治本是想著讓妹妹儘快忘掉長孫詮,誰知道由於新城公主與長孫詮感情太深,反而導致新城公主短期內根本無法接納新駙馬,喪夫之痛,加上婚姻不和睦,新城公主竟然很快便患上了重病。
雖說韋正矩不敢得罪公主,但由於始終無法接納新駙馬,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病中的新城公主難免脾氣暴躁,與駙馬產生爭吵,結果導致兩人成婚後不久,便傳出了駙馬“遇主不以禮”的傳言,而這則為韋正矩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唐高宗下旨為妹妹興建建福寺祈福,希望妹妹病情康復。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於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妹妹的突然離世,不僅讓唐高宗建寺祈福的希望驟然落空,更讓李治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於是一怒之下便下令有司審問調查,然而這種事情韋正矩又如何辯解,結果被唐高宗李治遷怒,認為是他沒有好好照顧妹妹,並與妹妹經常吵架,這才導致了妹妹的突然離世,隨即將韋正矩處死。
龍朔三年(664年)三月,驟失愛妹的唐高宗在極度悲痛之下,下令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身為公主,卻在死後享有皇后葬禮規格,整個唐朝也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為,也是高宗對妹妹最後的心意。不過必須指出,無論史書還是墓誌,從來都是說“葬事宜依後禮”。結合史料及墓葬情況可知,此處的“葬事”應是指葬禮規格,而非陵墓規格。
而在對新城公主墓進行清理發掘時,考古隊發現墓中壁畫上的侍女頭部全部被人為抹去。因此,便有專家猜測,這是由於唐高宗李治因妹妹去世,導致李治遷怒於妹妹身邊的侍女,覺得她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所以下令將壁畫之中所有宮女的頭都“砍掉”。
這種猜測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個人認為卻並不一定準確,畢竟他能下令處死駙馬韋正矩,如果真的遷怒於這些宮女,下令將其全部處死不就行了,又何必多此一舉,在這些壁畫上動手腳。而從新城公主墓多次被盜的情況來看,個人認為這更可能是盜墓者破壞所致。
事實上,雖然唐高宗李治處死了駙馬韋正矩,但事後冷靜下來後,他也意識到了問題,因此又下令讓韋正矩與新城公主合葬了,而且駙馬碑至宋朝還存在。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冊府元龜·總錄部·智智識》也證明韋正矩被殺乃是冤案。
-
5 # 刀筆歷史
這個事情其實是兩件事,以皇后禮下葬的是李世民最疼的女兒新城公主,墓中壁畫不光彩指的是他的另一個女兒高陽公主。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我來說一說
一、兩次婚約被中斷新城公主(634年-663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兒,也是最疼愛的女兒。9歲的時候,許給魏徵的長子。但後來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失敗,牽扯到魏家,因此取消了婚約。
公主15歲時,正要打算下嫁給岐州刺史的兒子長孫詮,但因為李世民去世,而被中斷。
從小對父親崇拜無比,以父親為榜樣的唐高宗李治,面對這個父親最疼愛的公主,李治也是愛屋及烏,一直對她千依百順,看到她婚約兩次被中斷,心中也是充滿憐惜。
二、夫妻同心分陰陽在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改封新城郡長公主,實封增邑五千戶,促成婚禮完成,這是整個大唐王朝難得的一個受到實封的公主。可見這個哥哥對妹妹的疼愛。
兩人順利成婚的7年後,由於長孫無忌謀反,駙馬長孫詮受牽連,被流放於巂州,最終被唐高宗李治賜死。於是26歲的新城公主又單身了。這7年間夫妻的感情非常好,夫婦兩人琴瑟和鳴,出雙入對。是男女之事開放的大唐王朝中的一股清流。
在駙馬死後,公主一直鬱鬱寡歡,思念夫君。不久便生了一場重病,哥哥李治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想替公主再尋得一個夫君,來沖淡之前的相思。
三、新婦思前夫在眾多的人選中,彭城郡公韋慶嗣的兒子韋正矩,落入李治的眼中,此時的他只是一個正五品下的文武官,為了讓他有資格迎娶公主,唐高宗李治破例讓他連升八級,做了正三品的殿中監。可謂一時平步青雲。
在韋正矩迎娶公主後,由於她父親和哥哥的寵愛,韋正矩對她更是百依百順,惟命是從,由於過於聽話和順從,公主對這個駙馬一直看不上眼,越看不上,就越思念前任,越思念前任,病就越重。結果30歲那年,香消玉殞了。
可憐的韋正矩,被愛妹心切的唐高宗李治當成了出氣筒,結果給一刀咔嚓了,並且把全族都流放了。對於妹妹的逝世,哥哥也後悔自己擇夫的眼光而深深的愧疚,於是特將這個妹妹,新城公主以唐朝的皇后之禮下葬,算做是一種補償吧。
在事隔幾個月後,消氣的李治重新想起這件事,覺得對不住這個妹夫,又下詔允許妹夫進入皇陵與公主合葬。
四、墓中壁畫之謎公主的墓中壁畫上,有侍女的頭像被劃掉,現代人認為這是唐高宗李治遷怒於侍女沒有照顧好主人,所以下令劃掉。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原因很簡單,李治和滿朝文武都知道自己是錯在了哪裡,又怎麼可能再去遷怒別人?要是讓言官或史官知道了,豈不是平白給自己加了一條無妄之罪,給自己身後留下汙點。這一點是划不來的。所以至於說不光彩的一幕是無中生有的。
很有可能是被氧化了或在挖掘的時候出現了誤傷,為逃避責任而編造出的理由。
-
6 # 藍風破曉
公主能以“皇后之禮”下葬,且整個唐朝僅此一位,上輩子是拯救了銀河系不成?
這公主如此牛氣,連太平公主等人都比不上。此事不簡單!
姓名:李氏(名不詳,皇家李家的一個女子)。
封號:新城公主,曾用封號:衡山郡公主。
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
哥哥:唐高宗李治,嫂子:武則天。
未婚夫一個:魏徵之子魏叔玉。
丈夫兩個:一個叫長孫詮,一個叫韋正矩。
孩子:沒有!
這公主的傳奇在於:生時三次許配於人,堪稱波折;死時能被“皇后之禮”下葬,相當輝煌。
為什麼新城公主會有這樣的待遇?
新城公主的墓已經被挖掘,墓中壁畫又透露出什麼資訊?
新城公主為何會以“皇后之禮”下葬?以什麼方式下葬,並不代表真正身份是什麼,這隻代表了對下葬人物的重視。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原因只有兩個。
1、父兄的疼愛。
新城公主,生於公元634年,是唐太宗最小的女兒。這孩子貴為公主,但命運頗為悽慘,兩歲時,母親去世,再也感受不到來自母親的關懷了。
作為唐太宗的幼女,李世民非常疼愛這個女兒,8歲就被封為“衡山郡公主”,又是封號,又是給予“湯沐邑”(相當於封地,可以獨自收稅),唐朝公主獲得“湯沐邑”,大多是在出嫁時,而唐太宗早早給這幼女如此待遇,說明了喜愛程度。此事在新城公主墓碑上有記載。
據墓誌載:“封衡山郡公主,(闕八字)唯有輝,平原陋其加渥;湯沐増賦,廬陵愧其逾”。
父親如此疼愛也就罷了,哥哥李治也是相當疼愛。
李治和妹妹新城公主年齡只差6歲,沒有了母親的妹妹,從小跟在哥哥屁股後面玩,久而久之,李治對這妹妹的寵愛超過了其他所有兄弟姐妹。父親死後,哥哥李治當了皇帝,在妹妹出嫁前,授予了“新城公主”稱號,並增邑五千戶。
因為疼愛,所以,新城公主在公元663年去世後,李治作為皇帝,命令對其親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
僅僅是疼愛,就會如此嗎?不是。
2、唐高宗李治對妹妹有愧疚。
新城公主是幸福的,同時也是坎坷的。兩歲死了母親,父兄用心照顧,帶來了不少安慰。年齡大了後,不可避免遇到了婚姻問題。
古時的女子,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也如此。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前,唐太宗帶著女兒來了,李世民說道:“魏公,看看你的兒媳吧!”這啥意思?老魏,我寶貝女兒許配給你兒子魏叔玉當媳婦了。
可惜,魏徵病重不能謝恩。第二天,魏徵死了。
就此,大家知道,唐太宗的幼女有主了。但是,不久之後太宗悔婚了,理由只有一個: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而魏徵就是侯君集的推薦人。
從此,魏叔玉從新城公主的未婚夫,變為了路人。
不久,唐太宗把新城公主許配給了長孫操之子長孫詮,按輩分算起來,此人是新城公主的表舅。不過那時,實在沒有太多的講究,何況出了三伏了。
公元649年,在準備給新城公主完婚的時候,唐太宗病重,就此耽擱了。而唐太宗病重期間,李治和武則天給對上眼了,這也給後來的長孫家失勢埋下了伏筆。
649年7月,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掛了,新城公主的婚事也就耽擱了,這一耽擱就是三年。
(劇照:李治和武則天)
公元652年,18歲的新城公主嫁人了,就此開始了一段美好幸福的生活。
可惜,好日子總是不能長久,幸福的生活過了7年後,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因為長孫無忌一直主張廢了武則天,讓武則天懷恨在心。在公元659年,維護武則天的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造反,於是,李治拿起了“屠刀”,賜了長孫無忌自盡,長孫家族的人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就此衰落。為什麼李治沒有給長孫無忌辯解的機會?原因就是六個字:武則天在干擾。
新城公主的丈夫作為長孫家的一員,也沒能逃脫被牽連的命運,在流放途中,被人殺死。
因為這事,新城公主恨死了哥哥、嫂子。從此之後,新城不再梳妝打扮,一天天消沉度日。
看到妹子這樣,李治也看不下去了,就此重新安排了一門婚事,讓她嫁給了出自京兆韋氏的韋正矩,並且給這妹夫連升八級。這升職速度,堪稱是火箭的速度。
但,新城公主和前夫“琴瑟和諧”,和韋家的公子難以適應。只是哥哥安排的婚事,沒有辦法拒絕。於是,就這樣湊合著,時間久了,新成公主心情抑鬱了,再加上一些疾病,新城公主在公元663年去世了,年僅30歲。
妹妹的離世,讓唐高宗大發雷霆,遷怒於妹夫韋正矩,這韋公子也是不能說個所以然,於是,唐高宗一怒之下殺了第二個妹夫。
不過,不久後,又將妹夫和妹妹合葬到了一處。
因為對妹妹新城公主有著極大的歉疚,畢竟,妹妹幸福的婚姻都被自己毀了,所以,促使唐高宗李治下了一個大決定,那就是提高下葬規格。
總而言之,新城公主按皇后之禮下葬有兩個原因:一是父兄特別疼愛,特別是唐高宗李治非常疼愛;二是李治破壞了妹妹的幸福婚姻,導致有著極大的心理歉疚。
新城公主的墓有什麼特點?新城公主的墓中壁畫,有兩個奇特情形。
1.裡面的侍女各個要麼沒臉,要麼沒頭,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有三種解釋,一說是仕女圖沒臉是漆面自然脫落;二說,是唐高宗氣憤侍女們沒有照顧好妹妹,所以,在壁畫畫完後,又讓人把侍女的臉部剷掉了。三說是盜墓賊在盜墓時乾的事。
綜合來看,第二種機率極大,畢竟盜墓賊還沒有那麼無聊。
2.新城公主墓中壁畫有“天象圖”,有個三足黑烏。
一般來說,三足金烏代表著太陽,意味著會給大地帶來Sunny雨露,滋潤大地。而三足黑烏,預示著“三足烏”還未變化為金色,暗示著是半道夭折的新城公主,希望這半道夭折的黑烏能為大唐江山帶來幫助,最好是萬代永昌。
一句話,這壁畫大機率還是心有歉疚,希望獲得寬恕,並保佑江山的意思。
(劇照李治)
壁畫,只能說是反應參與者的一種心情和願望,沒有所謂的極大的秘密包含在裡面,至少,從對待新城公主的行動上,看不出什麼大秘密。
綜合來說,新城公主被實行“皇后之禮”下葬,結合墓中那奇特的壁畫,包含著唐高宗的憐惜和歉疚,以及抱怨侍女的意思。
-
7 # 林長風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和21個女兒,但他最愛的是嫡出的三子四女,換句話說,只要是長孫皇后生的,李世民一個一個都愛得不行。這七個子女中,最小的就是衡山郡公主。
衡山郡公主是李世民最小的女兒,長孫皇后去世時她才剛剛兩歲。李世民不捨得將她交給其他嬪妃去養,而是親自為她挑選了乳母,但這並不代表李世民不愛這個女兒,恰恰相反,李世民最疼愛的就是這個小女兒。在她八歲的時候,李世民就封她為衡山郡公主了。
首先說衡山郡公主的這個封號,按照唐朝的法律規定,凡是名山大川都不能拿來作為皇子、公主的封號,而衡山不僅是名山大川,五嶽之一,而且還是中國佛教和道教的聖地。李世民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為小公主的封號,很有打擦邊球的嫌疑,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李世民對小女兒的寵愛。
此外,李世民給衡山郡公主開的“工資”也遠比她的姐姐們高得多,因為她獲得了衡山郡作為湯沐邑,也就是食邑。要知道,唐朝初年,公主只有在出嫁的時候才能獲得湯沐邑,而衡山郡公主在八歲的時候就擁有了湯沐邑,可見李世民對她的寵愛到了何等程度。
不僅在封號、封地上,李世民給了小女兒特殊待遇,在挑選女婿上,李世民也是煞費苦心,但或許是太過於在乎了,反而沒有取得好的結果。
李世民為衡山郡公主選的第一個夫婿是魏徵的兒子魏叔玉。魏徵是李世民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大臣之一,在魏徵病重的時候,李世民曾帶著太子李承乾和嫡女衡山公主,親自去魏徵府中探望病情,當時魏徵已經不行了,李世民問,“你還有什麼願望嗎?我一定滿足你。”
魏徵回答道,“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直譯過來就是,寡婦不愁織布少,而擔心姬周的江山要滅亡。引申的意思為:我不擔心自己個人的事情,心裡只有國家的興亡。
李世民大為感動,當即將衡山郡公主許配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並對魏徵說,“魏公,起來看看你的兒媳婦吧。”魏徵強行掙扎著起身看了一眼衡山郡公主,但已不能給李世民拜謝行禮了。第二天,魏徵去世。
當時,李世民將衡山郡公主許配給魏叔玉,極有可能是一時衝動,因為那時候衡山郡公主才剛剛八歲,而魏叔玉已經二十多歲了。
就在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洩,侯君集、杜正倫兩人都參與了此事,而這倆人恰好是魏徵生前所推薦的人,於是李世民就對魏徵多多少少有些意見。恰好此時,李世民又聽說魏徵生前曾將自己前後的諫言給史官褚遂良看,就更加不滿了。
其實魏徵這麼做,也無非為了自己死後留名,但問題是魏徵想留下進諫的美名,必然使得李世民留下昏庸的罵名,李世民當然不樂意。兩件事情同時爆發,李世民一怒之下將魏徵的墓碑推倒,並下手詔取消了魏叔玉與衡山郡公主的婚事。
李世民選的第二個女婿是長孫皇后的堂弟長孫詮。毫無疑問,李世民一生最愛的女人是長孫皇后,最信任的大臣是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所以在唐初長孫家族備受李世民寵遇,很多人都做了大官。在長孫詮之前,已經有三人娶了公主了。只是這個輩分現代人不好理解,長孫詮以前叫李世民姐夫,娶了公主後就得改口叫岳父了,豈不是憑空矮了一輩?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李世民在長孫皇后生日那天,敲定了長孫詮和衡山郡公主的婚事,並立即來時著手準備兩人的婚事。出於對小女兒的寵愛,李世民希望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所以準備起來也就比較麻煩。直到三個多月後,李世民病逝,婚禮還未準備好。未能在生前看到女兒出嫁,這也是李世民的一大遺憾。
按照古代禮制,父母去世,子女要為父母守孝,當然不能舉行婚禮,於是公主的婚事被迫臨時取消。
李世民死後,高宗李治繼位,他和衡山郡公主是親兄妹,李治對這個最小的妹妹也十分疼愛。在除去喪服的時候,李治為了不耽誤妹妹的青春,就下旨繼續準備婚禮,準備在守孝一年後就為兩人舉行婚禮。
本來這是皇帝的家務事,但偏偏有人多管閒事,大臣于志寧上書堅決反對,搞得李治也不好多說什麼,畢竟於志寧的理由很充分,而李治的做法卻是有違禮制。
於是,這件事一直拖到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滿三年整的前三天,李治將妹妹改封為新城長公主,並增邑5000戶,以慶賀妹妹出嫁。
大家看多了增加食邑、特殊待遇,可能沒覺得增邑五千戶有什麼,畢竟搞特殊誰也搞不過太平安樂她們。但那都是後來的事了,放在當時,那真的是極少數,大多數的公主連新城長公主十分之一的工資都沒有,有的一結婚就跟駙馬去地方工作了,下次回來可能就得“運”回來了。
儘管婚事幾經波折,但成婚之後公主與駙馬感情和睦,“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可見,新城公主婚後生活十分幸福。
可惜好景不長,七年之後,長孫無忌因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而遭到陷害,長孫家族因此也都跟著遭難,新城公主的丈夫長孫詮被牽連流放到巂州,之後不久便被地方官奉旨殺害。
長孫詮遇害後,新城公主十分痛苦,她因為痛恨武則天,轉而對哥哥李治也恨起來。可是,畢竟弄死自己丈夫的,是自己的親哥哥啊,這仇還沒法報,所以新城公主每日裡鬱鬱寡歡,因為懷念丈夫,經常以淚洗面,並且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李治為新城公主選的第三任丈夫為韋正矩。看到妹妹日漸憔悴,李治心裡也很心疼,他為新城公主精心挑選了新的丈夫,希望可以藉此讓妹妹走出喪夫的悲痛,重新開朗幸福起來。
李治選中的人叫做韋正矩,當時為奉冕大夫,五品官,李治為了抬高他的身份,對他進行接連不斷地提拔,很快就升到了正三品的殿中監,連升八級,一時平步青雲。
然而新城公主雖然答應了李治安排的婚事,但她對前夫仍然念念不忘,所以在與韋正矩結婚之後不久,就傳出了韋正矩對公主失禮的傳言,甚至坊間有流言稱他曾動手打過公主。龍朔三年(663年)三月,新城公主暴卒,終年才30歲。
當訊息傳至宮中時,李治悲痛萬分,一方面痛心失去了最疼愛的妹妹,另一方面,李治也悔恨自己拆散妹妹與長孫詮的完美婚姻,導致妹妹早逝。於是,李治抱著補償的心理,下詔以皇后之禮將新城公主葬於昭陵旁邊(以皇后禮葬昭陵旁),這在整個唐朝都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待遇。
由於公主死得很突然、蹊蹺,再加上外界盛傳公主去世前遭到韋正矩的毒打,所以李治命有司嚴審韋正矩,務必要讓他交代清楚公主的死因。由於韋正矩的辯詞前後矛盾,不能自圓其說,所以唐高宗便認定是他害死了公主,於是下詔將他處決,並將其家族流放。你說韋正矩怎麼辦,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公主先動的手。
但是李治也知道,韋正矩是被冤枉的,所以後來還是把他和新城公主合葬到了一起,而且駙馬碑至宋朝還存在。1994年,陝西省考古隊在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發現了一座唐朝的古墓,墓主人就是新城長公主。考古人員發現,墓中壁畫上的人物則全部被颳去了臉部。
這的確是一件非常蹊蹺的事件,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李治在震怒之餘,遷怒於曾侍奉過新城長公主的宮女們,所以才下令將她們的頭像進行了破壞。但此說法過於勉強,李治如果真的要治宮女的罪,直接殺了給新城公主陪葬就是,不用這麼麻煩。筆者最大的可能是盜墓人員所為,至於理由,或許是因為壁畫無法帶走,只能破壞了加以洩憤吧。
-
8 # 歷史甄奇喵八歲受封
新城公主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幼女,雖說李世民有很多兒子和女兒,但這其中最為關愛的還是長孫皇后為其生下的嫡系兒女。
在生下新城公主兩年後,長孫皇后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六歲,李世民對此十分傷心,兩人少年時期便喜結聯姻,一直相輔相成二十多年,這份情意實在難以描述。
在痛心長孫皇后去世的同時,李世民抱著對妻子的思念對新城公主更加的寵愛,且因為是幼女,所以新城公主的哥哥姐姐們對其也是萬般寵溺。
為了彰顯對新城公主獨特的關愛,李世民直接將新城公主封為衡山公主,關於名號問題我會在後面進行解釋,已知的是衡山公主便是新城公主。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封號無感,但其實在當時的律法上明明白白的記載著河流和名山不得用作封號,而李世民卻還是將幼女封為衡山公主可見寵愛,要知道此時的新城公主才年僅八歲。
許婚未遂魏徵可謂是李世民執政期間的紅人,在魏徵的勸諫下李世民改掉了自身很多毛病,所以李世民內心對魏徵非常的敬重。
貞觀十七年年齡不小的魏徵病重,李世民為了讓魏徵能第一時間得到治療,於是直接就讓自己的御醫在魏徵府中住下,一同住下的還有派遣的中郎將,一旦有情況則迅速報給李世民。
但此時的魏徵已經是病入膏肓,於是李世民便抽空帶上新城公主一同前去探望名臣魏徵。
李世民在病床前詢問魏徵可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魏徵則答放不下國家之發展,這讓李世民內心對魏徵更加的崇敬,但此時魏徵已經無力迴天,一些表面的賞賜已然無用,於是李世民便看向了新城公主。
隨即李世民便把自己的幼女新城公主許配給了魏徵的兒子,這道賞賜雖然厚重,但此時的魏徵已經無力謝恩,只能看幾眼自己的兒媳婦。
在李世民訂婚的第二天魏徵病逝,本來這樁婚約是作數的,但後來一件事的發生直接導致李世民盛怒之下將此樁婚約廢除。
魏徵在為宰相的時候曾大力向李世民推薦侯君集和杜正倫,但這兩人卻在魏徵去世的同年雙雙謀反,雖然很快被鎮壓,但此事影響甚大。
再加上魏徵生前曾把自己勸諫的奏摺全部拿給褚遂良觀看,這新仇舊怨加起來讓李世民突然對魏徵產生了厭煩,於是當即將兩人的婚約廢除,就連魏徵的墓碑都被推倒。
於是新城公主第一次婚姻就這樣還沒開始就結束了,此番也好像天意如此,一生順風順水的新城公主會在婚姻上深受折磨。
初嫁:美滿又辛酸這次事件過後李世民再也不隨便為新城公主安排婚配了,最終在六年後李世民再度敲定出一個人選,此人便是長孫皇后母族的青年才俊長孫詮。
此時的李世民已經自知時日不多,於是便想用人生中最後的一段光陰給女兒好好置辦一場盛大的婚禮,這樣才算是滿足了一位老父親的心願。
李世民為了新城公主的婚事算是頗費心神,首先是長孫詮雖然優秀但是爵位不高,為了提高他的身段,李世民便將他父親長孫操封為岐州刺史,這下算是門當戶對了。
在籌辦婚禮事情上,李世民想給女兒一個最為盛大最為難忘的婚禮,所以花費的人力和物力都不是一個小數目,最為關鍵的是需要大量的時間。
但可惜造化弄人,在籌備新城公主婚禮期間李世民還是倒下了,這一倒下就再也沒有起來,即將準備好的婚禮也變成了葬禮,李世民終究還是沒能看到自己女兒出嫁的那一天。
不過新城公主可不僅僅是受李世民的寵愛,其同胞哥哥對其也是十分寵溺,作為同胞哥哥的李治在安排完李世民的葬禮後便安排新城公主的婚事,在他眼中天大地大妹妹最大。
但李治此舉卻遭到了朝臣的反對,雖然你現在已經登基為帝,但祖宗律法規定必須守孝三年才能進行婚配,已經成為皇帝的李治雖然不滿但卻也無可奈何只好同意。
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等待,三年時光匆匆而過,李世民的喪期剛過,李治便開始籌措妹妹的婚事,先是將妹妹的封號從衡山公主改為新城長公主,其次就是為新城公主的封地再增邑五千戶,這排場屬實堪稱豪華。
兩人的婚後生活也沒能讓外人失望,新城公主和駙馬長孫詮之間可謂是情投意合,在經歷了這種種之後非但沒有讓兩人分開,反倒是更加的貼近。
這段時間可謂是新城公主多次婚姻中最為幸福的一段時間,在其墓誌中也是字裡行間都透漏出自己對這段時光的懷念。
但美好的生活都是短暫的,因長孫無忌的存在阻礙了李治的專權道路,所以長孫無忌被賊人誣陷自殺謝罪,其背後的長孫家族也受盡牽連。
長孫詮作為長孫家族中的棟樑,無論新城公主怎麼求情還是免不了被流放的結局,可惜的是長孫詮剛到流放的地方便被當地官員殺害。
縱然心中萬分不滿但對方畢竟是自己親哥哥,為了表示抗議新城公主自此後便不再梳洗且消極度日。
這段婚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可謂是對新城公主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本來可以白頭偕老,但卻因為種種原因被流放致死,見過光明的人又如何能正視黑暗?
二嫁:離奇去世新城公主的一舉一動被李治看在眼中,為了讓她不再這般墮落,便在取消了他跟長孫詮的婚事後,又將她許配給了韋氏家族的韋正矩。
雖說這韋正矩也是一表人才且能力非凡,在當時可謂是萬千少女的夢中情郎,但新城公主就是高興不起來,因為初次婚姻對她造成的傷害太大了。
韋正矩也不是凡人,在察覺到新城公主無心於他後便多次跟新城公主不和,一個是備受寵愛的公主,一個是朝堂新星,兩人之間的緋聞可謂是當時的閒聊談資。
二婚的新城公主並不幸福,於是在結婚沒多久後便病倒了,為了希望新城公主能夠痊癒,李治便專門建立了幾座寺廟來為她祈福。
但此時的新城公主已經病入膏肓,無論李治如何做都未能挽救新城公主的性命,最終於龍朔三年去世,享年三十歲。
結局:墓室之謎新城公主的突然去世讓李治悲痛不已,他認為自己的妹妹活的好好的,如今突然去世那必然是有歹人作亂,這個歹人不用懷疑自然是韋正矩。
因為之前便有民間傳聞說兩人關係素來不和,甚至有家暴的可能,於是李治便下令逮捕韋正矩以便進行審問,而韋正矩對於新城公主的突然去世也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於是一怒之下李治便將韋正矩處死,認為他就是謀害了自己親妹妹的兇手,其族人也因此事而慘遭流放。
做完這些的李治還並不解氣,在處死了韋正矩後又將目光放在了新城公主的侍女上面,他認為正是這些侍女的伺候不當,這才導致新城公主的意外去世。
於是李治便下令將新城公主的婢女全部處死,並且為了讓他們世代為新城公主謝罪,李治還將新城公主墓室壁畫中的侍女頭像全部擦除,這便是無頭壁畫的緣由。
處理完這些後李治便安排新城公主的後世,新城公主理應是實行公主級別的葬禮和禮儀,但由於李治對其過於寵愛和悲痛,於是便不顧禮法用皇后的利益來下葬新城公主。
值得一說的是後來經過查證發現韋正矩並非是殺害新城公主的兇手,於是在李治的安排下韋正矩得以跟新城公主合葬。
想想也是,縱然韋正矩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但物件畢竟是李治最為寵愛的妹妹,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韋正矩不傻那就不會跟新城公主動手。
-
9 # 洛水清風
首先說明一點,唐高宗李治並沒有以皇后之禮安葬妹妹新城公主,只是按照唐朝公主禮儀下葬這個他最心疼的妹妹。1000多年後,當考古學家開啟新城公主的墳墓時,墓中那些精美的壁畫,讓考古學家百思不得其解:原來壁畫上所有侍者都被去頭,而且是被用刀齊刷刷削掉。這究竟是誰幹的,其中與新城公主悲慘的命運有何聯絡?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有眾多子女,他最愛的還是長孫皇后嫡出幾個孩子。新城公主就是其中之一。她兩歲時,母親長孫皇后就病故,李世民對她疼愛有加,視為掌上明珠。但新城公主卻是命運多舛,歷經三段不幸婚姻,最終抑鬱而死。
起初,唐太宗把新城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書玉,以示君臣親密關係。魏徵死後,魏書玉牽連到一場謀反暗中,後因證據不足,李世民沒有治他的罪,但是不可能再把新城公主許配給魏書玉了,新城公主第一段婚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後來,唐太宗又把新城公主許配給長孫皇后孃家人長孫詮,可謂是親上加親,李世民非常滿意這樁婚事,準備大張旗鼓送女兒出嫁。不曾想兩個月後,李世民就病逝了。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同樣格外心疼這個一母同胞的小妹妹。因為要守孝三年,新城公主的婚事就這樣被耽擱下來。直到三年後,李治才將這個可愛的妹妹風風光光嫁給長孫詮。婚後小夫妻是相敬如賓,恩愛有加。然而,這樣幸福的生活沒持續多久,李治就聯合武則天扳倒了權臣長孫無忌,長孫家族因此灰飛煙滅。駙馬長孫詮也受到株連,本來是要砍頭的,後經新城公主苦苦求情才避免一死,但被李治充軍發配,最終死在路上。
新城公主得知長孫詮死去訊息,從此鬱鬱寡歡。看著整天愁眉苦臉的妹妹 ,李治也深感愧疚。於是,又把新城公主許配給一個叫韋正矩的臣子,想以此彌補對妹妹的歉疚,殊不知,此舉卻是把新城公主推入了火坑。
原來,韋正矩這個傢伙為人心狠毒辣,首鼠兩端。他豈能看上新城公主這個二婚女。他之所以娶新城公主為妻,一是迫於李治壓力,二是想拿新城公主做跳板,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剛開始,李治沒有薄待韋正矩,給他升官,給他爵位。後來,李治因為身體有病,就讓武則天主理朝政。武則天有帝王胸襟,識人之能,對於韋正矩這個沒有真才實學,靠裙帶關係爬上高位的傢伙,自然不屑一顧,更別說什麼重用了,在朝堂上沒少給韋正矩話頭吃。
韋正矩在朝堂上受了武則天的白眼,只能忍氣吞聲。但回到家裡,就把邪火發到新城公主身上,輕則冷嘲熱諷,重則惡毒謾罵,就差動手打人了。時間久了,新城公主就受不了,就到哥哥李治告御狀。此時,李治的身體已經變得很差了,沒有精力理會妹妹的訴苦。誤以為這是小兩口鬧彆扭,過一段時間就沒事了。
面對哥哥李治對自己家事不管不問,韋正矩又得寸進尺的欺負自己,新城公主悲憤交加,最後竟然鬱鬱而終。新城公主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損,著實讓病床上的李治大吃一驚。後來查明新城公主是被韋正矩活活氣死的,李治深感對不起妹妹,更愧對父親李世民的在天之靈。震怒之下,李治不僅處死韋正矩這個渣男,還株連了新城公主身邊那些沒有盡職盡責的侍者。但李治還覺得不解恨,又下令削去新城公主墓中壁畫上侍者的頭,以此表達自己深深的愧疚之情。
這就是新城公主墓中壁畫上侍者的無頭之謎,由此不難看出李治是多麼心疼這個一奶同胞的小妹妹,對妹妹的英年早逝是多麼傷心欲絕!
-
10 # 初入廚房的小菜頭
說起唐高宗的妹妹,就是新城公主。
人世中有很多東西是說不清楚的,有些人是先甜後苦,有些人是先苦後甜。而這位新城公主也屬於先甜後苦吧。
新城公主,唐太宗最幼女,母親為文德皇后長孫氏。在沒有結婚之前,這位公主可算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女兒,但新城公主的婚事可謂是一路坎坷。最初,他被唐太宗許配給魏徵之子魏叔玉,但後來魏徵被汙陷邀買直名,太宗便悔婚,將其嫁給了長孫詮,兩人婚後琴瑟和鳴,互相愛慕,相敬如賓,很過了好些年的好日子,但是好景不長,長孫詮被捲入長孫無忌的謀逆案,後來被殺了,從此公主天天以淚洗面,正因為夫妻感情曾經那麼好,公主放不下,憔悴消瘦,鬱鬱寡歡。高宗便將新城公主又嫁給了韋正矩,而這也正是新城公主悲慘命運的開始。這個男人道貌岸然,是個偽君子,對新城公主不好,而新城公主依然思念著長孫詮,後來就病倒了,直到後面就病死了,明天還有一個說法,說是韋正矩用枕頭悶死了她,可憐一代天嬌,美麗動人的公主才30歲,就這麼走了。
至於那個墓穴中的壁畫,有一個說法是那個壁畫上的侍女全沒有頭,有說是因為高宗因為痛失妹妹,遷怒於所有侍女,所以就把她們的頭都抹掉了。我倒並不認為是這個原因,我覺得是年久又潮溼,當時那些壁畫圖侍女頭上抹的朱唇化了,所以導致的。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高宗把自己的妹妹以皇后的禮節下葬,這是怎麼回事呢?妹妹怎麼可能以皇后的禮節下葬呢?還有,唐高宗這位妹妹墓葬壁畫中,所有侍女像的人頭都被抹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新城公主墓侍女圖)
唐高宗的這位妹妹,便是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新城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與結髮妻子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伉儷情深,公元636年,35歲的長孫皇后病逝,此時新城公主年方兩歲,唐太宗對這位幼女更是倍加愛護。
公元642年,這個女兒被冊封為衡山公主。按照唐制,名山大川向來不做封號,但衡山公主是個例外。同時公主須到出嫁之時方得實封,8歲的衡山公主又是個例外,這兩個例外足見唐太宗對其的寵愛。
名號和封地對出身帝王之家的衡山公主固然重要,但衡山公主的婚事,才是唐太宗李世民所重點關注的事情。衡山公主的婚事可以說是“三婚二嫁”。雖然含著金湯匙出生,但情感之路卻並不順遂。
公元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李世民常帶著太子李承乾及衡山公主前去問病。魏徵彌留之際,李世民指著九歲的衡山公主對魏徵說“看看你的兒媳”。此時魏徵已然病勢沉重,自然無力再來細看這位未來的兒媳,也無法起身行禮謝恩。當然他也無需行禮謝恩,因為這樁婚事很快便要告吹。
魏徵死後,由於其薦人不當及部分朝官非議,導致李魏反目,魏徵墓碑被推翻,衡山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事也隨即取消。
(新城公主劇照)
李世民為衡山公主找到的另一位駙馬來自於長孫家族。長孫家族出自北魏皇室,孝文帝改革時,因其位列宗室之長,故賜姓“長孫”。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為少時好友,長孫無忌常年跟隨李世民,更是“玄武門之變”的重要參與者。胞妹長孫氏又嫁與李世民為妻,李家和長孫家的關係自然非同小可。
這位未來的駙馬爺便是長孫皇后堂叔,長孫操之子長孫詮。按輩分來講,長孫詮與李世民、長孫皇后同輩,為衡山公主之表舅。當然,輩分之差並不影響政治聯姻。
公元649年,這是李世民50年人生旅途的最後一年。出於對女兒的疼愛,便著手張羅公主的婚事。奈何天不假年,不久李世民去世,婚事也被拖了下來,李世民也無法見證愛女步入婚姻殿堂。
同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李世民雖然去世,但對女兒的愛卻延續了下來,這份愛的接力棒交到了兄長高宗李治手上。李治和衡山公主同為長孫皇后所出,至長孫皇后去世時,衡山公主兩歲,李治八歲,兄妹長期相處,自小情深,即位之後對這位小妹更是呵護備至。
公元650年,李世民去世一週年後,李治便開始張羅公主的婚事。不過遭到大臣反對,以為於理不和,不得不暫時放棄。公元652年,三年服喪期滿,高宗李治正式冊封其為新城公主,增加食邑五千戶並與長孫詮完婚。此時新城公主年已十八,這在古時的女子出嫁年齡算是極大的了。
(李世民劇照)
雖是一樁政治婚姻,但畢竟是李世民經過精心挑選的。二人成婚之後,夫唱婦隨,伉儷情深。可惜好景不長,七年之後的公元659年,長孫無忌等唐朝開國元老在“廢王立武”問題上與唐高宗李治發生衝突,最終導致長孫無忌被流放並自縊,包括新城公主丈夫長孫詮在內的長孫家族被連根拔起。丈夫長孫詮死後,25歲的新城公主十分悲傷,疏於洗漱,鏡面染塵,萬念俱灰。
高宗李治雖然對這位小妹十分優待,但骨肉親情終究難擋政治鬥爭的腥風血雨,小妹的家庭與婚姻也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中國專制制度下,這種悲劇時常上演,新城公主也並不孤單。公元1674年,由於吳三桂發動叛亂,在京為質的吳應熊也只能選擇死亡。即便他的妻子是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姑建寧公主。在《鹿鼎記》中,建寧公主最終嫁給了韋小寶,這也算是金庸老爺子對這位苦命公主在文學上的一種美好願望吧。
為了排解新城公主的憂思,高宗李治又為其尋找到第二任丈夫韋政舉,並將韋政舉連升八級至三品殿中監,絕對的火箭速度。但這無法彌合新城公主的情感創傷。
公元 663年新城公主病逝,時年29歲。高宗李治十分悲傷,因坊間傳言駙馬失禮於公主,韋政舉亦無法自證清白,李治將其處死並將其一家流放,以洩心頭之恨。
新城公主去世後,出於對小妹的疼愛和思念,高宗李治按皇后禮下葬,這也是有唐一代唯一一位以皇后禮下葬的公主,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
據史料記載,新城公主“葬事宜依後禮”。不過根據相關史料及對新城公主的墓葬發掘可以猜測,所謂“葬事”者,應是葬禮規格依照後禮而非陵墓規格。
新城公主陵墓規格雖然不如皇后,但其作為皇室後裔,尤其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及唐高宗李治二位皇帝的寵愛,陵墓自然非同一般,陪葬品及裝飾壁畫一樣不少。不過,壁畫中出現了所有侍女的人頭,被全部抹去現象,有“砍頭”之意。
從前文敘述我們可以推測,這其實是高宗李治對小妹新城公主突然病逝無法接受的過激反應。首先以為是駙馬之責,故處死駙馬並流放其家。同時李治認為新城公主的侍女們在服侍公主之時也存在問題,故在壁畫完工後,將其人頭抹去作為懲戒,宣洩憤怒。
悲痛之後李治也終於醒悟,不久將駙馬韋政舉與新城公主合葬於昭陵,夫妻再度團聚。世間縱有不和,黃泉之下一笑泯恩仇,再續前緣。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
-
12 # 李時針不懂歷史
唐高宗李治將妹妹以皇后之禮下葬,這意味著,李治和這個妹妹的關係還真就不一般。
“髒唐亂宋”可不是說說就算了,背後的瓜是一個比一個大,李治與這個妹妹的關係,大致概括為:寵妹狂魔李治,一刀一個小駙馬;
並且在墓穴的壁畫中,還有一處值得玩味的細節,墓穴內壁畫的侍女,全都被人為颳去了臉部,這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故事,且聽我細細道來。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來自世界的文化。唐朝也是一個屬於女性的盛世,在唐朝,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女性,她們在時代的舞臺上,賣力地展現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影響了歷史的程序。
李唐王室的公主們,一個個也都蠻優秀,無論個人學識方面,還是私人的感情生活方面,都堪稱是獨一檔的存在。
當年平陽公主陪伴李淵打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堪稱女中豪傑。也有高陽公主私會辯機和尚,成為後世的笑柄,這公主與公主之間,就差了一個字,這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本文的公主,講的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小女兒——新城公主。作為皇子裡面的老么妹兒,她的身上又發生了哪些不同尋常的故事?
自古無情帝王家,新城公主的坎坷婚姻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一共有四個女兒,分別是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與新城公主。新城公主是他們的小女兒,生於公元643年。
李世民中年得女,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寶刀不老,在生孩子這方面,足以媲美他老爹李淵。在新城公主2歲時,長孫皇后便因病去世,要是在普通人家,李世民就得過上又當爹又當媽的日子。
雖然身為皇帝的他不用自己去照顧孩子,但作為老父親,對於這個幼女的感情是不一樣的,為了補償她失去的母愛,他將更多的父愛傾注在她的身上。或許,對一個老父親來說,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公元642年,時年公主八歲,李世民便將其封為衡山郡主,不僅實封而且又得贈賦。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封號,在當時,唐朝對此有相關的明文規定,凡是名山大川都不得作為封號。
衡山又貴為五嶽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新城公主的寵愛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令人悲哀的是,即便是李世民愛女兒,可他也沒有擺脫掉時代的印記,還是將她拉進了聯姻的苦海之中。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的命運大多不由自己,新城公主雖然蒙受了父親巨大的恩惠,但她還是被擺上了聯姻的桌上。
李世民與魏徵譜寫了一段令世人動容的君臣佳話,但話說回來,在那個社會背景之下,君臣之間關係為了再進一步,依舊還是透過婚姻這種最原始最靠譜的方式。
在公元643年,魏徵病重,李世民攜太子與新城公主共同去探望魏徵,當時的魏徵已經處在彌留之際,李世民當場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了魏徵的兒子魏書玉。李世民此舉,一來是為了表徵魏徵的功績,與他結為兒女親家。
二來我認為還是做樣子,魏徵雖然死了,但樣子還是要做給活著的人來看。當老一代人都去世之後,新皇帝還需要這些人的支援,李世民這是在給他的兒子提前鋪路。
可在第二天,魏徵便去世了,原本這也不會耽誤新城公主的成婚計劃。可又發生了一件事,讓新城公主的首次婚姻還沒有開始,便宣告結束了。
李世民由於對於魏王李泰過於關愛,讓李承乾的心裡愈發地空虛起來,他擔心太子之位被李泰搶走,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選擇聯合侯君集造反。學老爹向著皇位衝擊一把,畢竟,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李承乾失敗了,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這哥倆,都是魏徵曾力推具有宰相之才的倆人。這讓李世民不得不懷疑,如果魏徵不死,會不會也會加入到太子一夥?
就這,隨著李承乾的倒臺,魏徵一家或多或少地受到牽連,基本上也就喪失了原來的地位。而李世民要選新太子,就要給新太子培養班子,在這種情況下,新城公主再嫁給魏書玉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李世民的公主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沒有意義的事情,他才不去做呢。於是便以此為由,終止了新城公主與魏書玉的婚約。誰說皇帝金口玉言的?皇帝反起悔來,那也一個賽一個的。
新城公主的第一任老公,因李治而死李承乾倒臺之後,李世民在猶豫是不是要立魏王李泰為太子,魏王李泰也在奮力地表現自己,可他還是說出了“殺子傳弟”的話。
李世民就怕他們兄弟們相殘,李泰也專挑李世民喜歡地說,但這句話必然是有點違揹人倫了,李泰自作聰明,玩脫了。於是,晉王李治慢慢浮現在李世民的眼前。
原本李治就對皇位沒什麼期盼,因此他性情格外的仁義。而長孫無忌也看中了這一點,力推李治。李世民也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便立了李治為太子。
於是,也便確定了以長孫無忌為核心的輔佐團隊,好鋼得用在刀刃上,李世民要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時間裡,為李治掃清障礙,搭建班底。既然確立了長孫無忌為輔佐核心,那長孫家族務必就要拉攏一番。
在公元649年,李世民精挑細選之後,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長孫詮,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李世民在自己的晚年,為了李治也是操碎了心了。
李世民敲定了婚事之後,便開始籌措公主的婚禮。可惜沒有籌措完,李世民便駕鶴西去了。老爹死了,這婚禮必然要暫停了。
在古代,子女要為雙親守孝三年,才符合禮法。在公元652年,李治為新城公主增邑5000戶,新城公主也是在那一年與長孫詮順利完婚。
李治在登基的前幾年,不單單在忙活妹妹的事,也在忙活自己的事。而長孫無忌也順利成為了輔政的核心大臣,國家大事方面倒是也算是有條不紊。
而新城公主也和長孫詮渡過了7年的美好時光。
李治在執政初期,王皇后與蕭淑妃鬥得不可開交,王皇后於是便想著引武媚娘進宮,藉機打擊蕭淑妃。這正好順了李治的心意,便將武則天接入了後宮。蕭淑妃也受到了冷遇,彷彿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可就在武媚娘順利生下了一個女兒之後,王皇后在探望她女兒後,結果小公主卻被人掐死了。這口黑鍋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在她頭上摘下去。王皇后被扳倒了,武則天便想趁機上位。
武則天的出身與履歷是個硬傷,要想當皇后,實在是不符合標準。於是,新一輪的爭鬥又開始了。長孫無忌為代表的老臣,就是不同意武媚娘當皇后。
李治為了集權,也為了完成武媚娘當皇后的心願,便開始重點打擊了長孫家族。於是,長孫詮也跟著遭了殃。新城公主也因此失去了她第一個丈夫。
哥哥就算是再親,也親不過自己的老公,新城公主不好明面上與李治翻臉,她卻用不再梳妝打扮,用冷漠消極的態度表達自己的不滿。
言下之意也很明顯,女為悅己者容,悅己者死了,也就沒必要梳洗打扮了。
新城公主憂鬱而死,李治以皇后之禮葬之新城公主鬱悶之極,又不能將怒火發到李治的身上。李治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為了讓妹妹早日走出陰霾,他便尋思著再給她另找一戶好人家。
在不久之後,李治便下詔將她許配給了京兆韋氏的韋正矩。為了讓韋家感念公主的恩情,也為了讓妹妹在夫家有地位,李治將韋正矩連升八級,升遷速度好比火箭一般迅速。
李治的一番好意,還真就沒有挽救妹妹失落的心情。原本需要靜靜療傷的新城公主,在嫁給韋正矩之後,更加鬱悶。兩人在成婚後不久便傳出了“遇主不以禮”的傳言。
李治知道這一切跟他有很大的關係,於是便在公元663年,為公主興建寺廟祈福,畢竟公主要是死了,李治心裡也難辭其咎。可偏偏就在這時,新城公主還是病逝了。
李治很是鬱悶,這個鍋必然是要有人背的,李治便將怒火噴向了韋正矩,認為他沒有照看好公主,還沒事惹她生氣,導致公主因此而死,韋正矩百口莫辯,被李治處死。
李治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便在公元664年,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整個大唐也就僅此一家。
李治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說他與新城公主的感情有多麼深,新城公主的幸福,是李治一手葬送掉的。甚至在長孫詮去世之後,李治讓新城公主獨居,都比讓她再度嫁人好一些,所有的一切,都被李治弄巧成拙。
新城公主再嫁,這個韋正矩並不是她自己主動接受的,而是李治選的,這樣新城公主對於李治的怨恨,會更上一層。在扭轉不了自己命運時,她也只能在鬱悶中走完這一生。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就是李治害的。李治為了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也只能是將新城公主的規格不斷地往上提。最終一個公主,最終以皇后之禮下葬。
墓室壁畫的詭異之處,又該如何解釋在墓室的壁畫中,侍女的頭部都被人為刮掉,針對這個現象有兩種解釋:一、新城公主埋葬時人為所致。李治將怒氣不單單撒到了韋正矩的身上,還撒到了陪侍的宮女身上,被人為抹去的面龐,就好比將她們斬首一般。
二、這是後期盜墓者所為,盜墓者進入墓室,壁畫之人栩栩如生,令盜墓者心生寒意。為了克服內心的恐懼,便將壁畫侍女的面龐塗掉。
後記新城公主這一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李世民雖然將她推到了聯姻的漩渦中,她好歹還是與長孫詮培養出了真感情。
但李治卻是活脫脫的將這個妹妹的幸福毀了個稀巴爛,即便是最終以皇后之禮下葬她,也沒能掩蓋李治一手摧毀了新城公主的幸福這一事實。
所以,這件事的背後並不是李治與新城公主的感情有多深,而是李治欠新城公主足夠多。
-
13 # 畫素說
說起唐朝,我們一定有吃不完的瓜,畢竟再沒有那個朝代的宮闈之事能比唐朝來的精彩絕倫,現有唐太宗李世民強佔嫂子,再有唐高宗李治娶“後媽”,各種違揹人倫之事簡直不要太多,要不然也不會有“髒唐”這一響亮的名頭。
當然,這裡面的情節著實讓人真假難辨,亦真亦假,所以,我們大多將它們當成飯後茶餘的談資,畢竟,宣揚大唐的強盛才是主流的聲音,即“盛唐”的聲音蓋過了“髒唐”。
不過,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掘中,卻發現了一件離奇的事,令我們對唐代的宮闈之事再一次燃起了熱度上世紀90年代,陝西考古研究所、歷史博物館、昭陵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古墓,進行了勘探和搶救性挖掘。考研的結果令人無比興奮,因為這座古墓儲存的十分完整,沒有遭受過“摸金校尉”的光顧,十分罕見。
這座古墓因為沒有遭受過盜墓賊的光顧,聯合考古隊在墓中挖掘出眾多的唐代文物,如青釉瓷器、陶立俑、騎馬俑、武士俑、鎮墓獸、殘木俑、琉璃珠及大量的玉佩珍寶等大量唐代文物,讓我們在未來研究唐代歷史,提供了物質支援。
不過隨著考古的挖掘深入,特別是墓誌銘出現後,卻又讓我們感到無比的驚訝,因為這座古墓的主人是一位公主,但這墓的主人卻是以皇后之禮安葬的,而且墓中的壁畫更是令人捉摸不透,無一例外,所有侍女們的面部都遭到了破壞,要知道,這座墓從未被“摸金校尉”光顧過,那唯一的可能就是在改墓穴封閉之前就已經被破壞了。
那麼問題來了,公主又為何以皇后的禮儀下葬?墓中壁畫的侍女面部又為何全部遭到了破壞?這裡面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麼?
翻閱典籍後,我找到了答案,不過這件事有點複雜,但是,沒關係我給大家縷清楚了。
首先,我們要從這位公主說起這位公主,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妹妹,新城公主。
貞觀八年(634),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迎來了自己的幼女呱呱墜地,中年得女的喜悅洋溢在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心頭,也註定了這個公主將會享受到其他皇子皇女所享受不到的來著唐太宗的寵溺。只是天有不測風雲,小公主長孫皇后沒能陪著小公主一起長大,在小公主兩歲的時候,長孫皇后撒手人寰,隨著長孫皇后的去世,李世民將所有的愛轉嫁到了小公主的身上。
時間來到貞觀十六年(642),這個時候小公主長到了八歲,李世民便迫不及待的將她封為“衡山郡公主”。你可千萬別小看這個封號,要知道按照唐朝的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不得以封”,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衡山郡公主這是一個違反規定的封號,可李世民哪裡管你這些,還是將衡山作為小公主的封號,由此可見李世民對衡山郡公主的寵溺,正如白居易所說的“未笄年而賜湯沐者,亦如公主之號,以寵重之”。
接著,我們要來說公主不幸的婚姻一、許配魏徵之子魏書玉貞觀十七年(643)正月十六日,貞觀朝重臣魏徵重病,李世民與太子李承乾二人前往探望,李世民看著病痛中的魏徵,不免感慨,為了讓魏徵安心的走也好還是出於其它的目的也罷,李世民決定將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書玉。
於是,李世民便指著衡山郡公主對魏徵說:“魏公,看看你的兒媳吧!”。就在指婚的第二日,魏徵便病逝了,我想他離開的時候,心裡應該沒有負擔了,安然離去。
然而,就在李世民將衡山郡公主指婚給魏徵兒子的那年四月,太子謀反案便爆發,侯君集被處以極刑、杜正倫被罷官免職。好巧不巧,這兩人還曾得魏徵推薦,說二人有宰相之才。就這樣,魏徵被訂上了與侯君集等人結黨的罪名。但是,太子謀反案爆發時,魏徵已離世數月,根本沒辦法對一個已死之人追究,於是,李世民便下詔書,解除了衡山郡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
二、歷盡艱辛嫁於長孫詮雖說衡山郡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吹了,但這並不代表唐太宗李世民對自己女兒就不上心了。經過精挑細選,終於在貞觀二十三年(649)時,李世民終於為衡山郡公主選到了合適的駙馬,這人便是長孫操之子長孫詮。
畢竟,在李世民的心裡最重視的便是與長孫皇后的感情,還有衡山郡公主這個寶貝女兒。那麼,將衡山郡公主許配給長孫家親上加親就更好了。
隨即,李世民便開始籌備起衡山郡公主的婚禮。只可惜,李世民沒能等到自己的女兒出嫁,便去世了。皇帝駕崩,婚禮自然也就沒辦法舉行了,而衡山郡公主也要為李世民服喪,婚禮籌備事宜也跟著中斷了。
好在衡山郡公主還有一個疼愛自己的哥哥,唐高宗李治。對這個比自己小六歲的妹妹,李治也是十分的寵溺,永徽元年(650),服喪結束後後,唐高宗李治便下令繼續籌備衡山長公主的婚禮,並打算等守孝滿一年後便為其舉辦婚禮。隨即在朝中引發了一場“大地震”,滿朝文武無不反對,均要求為李世民守孝滿三年後方可成婚,面對這樣的窘境,李治無奈也只能同意。
永徽三年(652)五月二十三日,在衡山長公主守孝滿三年的前三天,李治下詔將妹妹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增邑5000戶,並在守孝之期滿後成婚。
新城公主與長孫詮成婚後,夫妻二人感情十分的好,可謂是琴瑟和諧,然而,他們幸福的日子僅維持了七年。
顯慶四年(659),因長孫無忌反對唐高宗廢后與立武則天為後,長孫家遭難,長孫無忌被奪去官職、封邑,被流放到了黔州,後又被賜自縊。新城長公主的丈夫長孫詮,作為長孫家的一員,自然也受到了牽連,被流放到了巂州,後被賜死。
三、再嫁韋正矩隨著長孫詮被賜死,新城公主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兄妹情遭到了重創。新城公主開始變得鬱鬱寡歡,不再梳妝打扮。
李治看著新城公主如此消沉,又怎麼不為所動,為了讓自己的妹妹儘快走出來,於是便決定再為妹妹指一個駙馬。
經過精挑細選,唐高宗李治將京兆韋氏的韋正矩指為新城公主的新任駙馬。同時,還將韋正矩連升八級,從奉冕大夫升為可正三品的殿中監。
在這裡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李治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著讓新城公主儘快忘掉長孫詮,並走出來。哪知新城公主與長孫詮的感情早已到了海枯石爛的地步,根本無法接納新駙馬,一時間變得更加鬱鬱寡歡,並患上了重病。
新城公主因為無法忘記前夫,開始變得脾氣暴躁起來,時不時與駙馬爭吵,導致傳出了駙馬“遇主不以禮”的傳言。
龍朔三年(663),公主病重,並於三月病逝於通軌坊南園,時年三十歲。面對妹妹的離世,再加上此前駙馬的傳言,一怒之下便下令有司對駙馬進行審問調查,且不論駙馬如何辯解,李治就是覺得駙馬沒有照顧好自己妹妹,隨即將韋正矩處於極刑。
以“皇后之禮”安葬新城公主痛失愛妹令,下詔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這就是為何新城公主身為公主,卻在死後享有皇后葬禮規格的原因,並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
而這樣的事情縱觀唐朝也僅此一例,可見李治與新城公主之間的兄妹感情至深。
至於墓中壁畫上的侍女全部被抹去了面部,此前早有專家猜測,是因為新城公主去世後遷怒於身邊的侍女沒能照顧好新城公主,下令將壁畫之中所有侍女“砍頭”。
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首先從出土的文物數量來看,新城公主的墓並沒有被盜,那麼這樣的操作一定是新城公主墓穴關閉之前就被抹去的,也不是沒有可能是因為日久天長自然脫落,只是總沒那麼巧,全部是面部失蹤,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唐高宗遷怒於侍女。
-
14 # 史裡淘聲
1995年,考古專家在發掘清理新城公主的墓葬時,發現墓室裡的壁畫雖然精美,但是壁畫裡面的那些侍女竟然都沒有頭部,而從跡象陳舊來看,顯然是唐朝時被人為抹去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透過查閱唐朝史料,才發現身為唐太宗的掌上明珠新城公主的命運原來是如此的悲慘。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為唐太宗生下了一位千金。由於這位千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因此深受唐太宗的寵愛。可是,當這顆“明珠”兩歲時,她的媽媽又不幸病逝了,如此一來,唐太宗對公主更加珍愛了。
於是,在642年,唐太宗衝破制度,冊封這位最小的公主為衡山公主。本來按照唐制,不準用名山大川的名稱來用作封號的(因為衡山是道家李耳的道教聖地);另外公主要到出嫁時才可實施冊封。由此可見,唐太宗將衡山公主愛到了何種地步。
冊封了名號之後,唐太宗又開始關心公主未來的婚姻。經過考慮,唐太宗打算將衡山公主許配給當朝宰相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但是,魏徵死後,由於魏徵被牽扯進“侯君集結黨謀反罪”之案,因此取消了衡山公主與魏家魏叔玉的婚姻。
不過,唐太宗很快又為衡山公主找到了另外一位家族顯赫的駙馬——長孫皇后的堂弟長孫詮,按輩份論起來,實則是衡山公主的表舅。
公元649年,唐太宗準備為15歲的衡山公主張羅婚事。可誰知,唐太宗因病駕崩,公主的婚事只好暫時停辦。
唉,看看,衡山公主的婚姻真可謂是“一波還未平息,一波又來助兮!”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本著對衡山公主這位妹妹的急切關懷,李世民去世才過一週年,唐高宗便想開始張羅妹妹的婚事。但是遭到了眾大臣的反對,因為按照制度,皇上駕崩需要服喪三週年。
公元652年,行孝滿三年後,唐高宗為了彌補對妹妹的不足,於是又冊封妹妹為新城公主,又另外增加食邑五千戶,然後再為18歲的妹妹跟長孫詮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因為在古時女孩到18歲才成婚,可以算是晚婚了,因此唐高宗心裡覺得委屈了妹妹。
成婚之後,新城公主與長孫詮夫妻倆夫唱婦隨,伉儷情深。然而,這樣的幸福日子只過了七年。公元659年,長孫無忌等開國元老在“廢王立武”問題上與唐高宗發生了激烈衝突。唐高宗因此處斬了長孫無忌全家。
老公長孫詮被哥哥處死後,才25歲的新城公主異常悲傷,萬念俱灰。她為此懶得洗漱,每天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
由此看來,古代雖然生在帝王之家的公主即便是受到疼愛,但當政治風波來臨時,也未必幸福。後來的建寧公主與吳應熊本來也是一對幸福的夫妻,但由於康熙為了逼迫吳三桂投降,於是狠心殺死了姑夫吳應熊,從而導致建寧公主的悲情。
不久,唐高宗又將新城公主下嫁給韋政舉,併為此將妹夫連升八級至三品官職。但是,這哪能排解得了新城公主的悲傷情緒呢?
公元663年,才29歲的新城公主最終抑鬱而死。唐高宗聽到傳言,駙馬有失禮於公主的行為,於是將妹妹之死怪罪於韋政舉。但是,韋政舉又百口莫辯,於是最終被處死。
妹妹去世後,為了表達對她的疼愛和思念之情,唐高宗按照皇后之禮將她下葬。這是唐朝唯一的以皇后禮下葬的公主,在中國史上也實為罕見。
因此,唐高宗除了怪罪妹夫韋政舉之外,還認為新城公主的侍女們在服侍公主的時候也負有責任,於是在壁畫中將她們的頭部全部抹去,似有“砍掉”這些侍女們的頭顱之意,以此宣洩心中的怒火。
痛定思痛之後,唐高宗又將妹夫韋政舉與新城公主合葬於昭陵,讓她們夫妻倆在九泉之下能夠在一起。
-
15 # 唯戀無名
眾所周知,皇后是後宮之主,是皇帝的妻子之一,因為這是古代的一個稱呼,皇帝可以有很多個妻子,可是皇后就只有一個,和皇帝結婚了的人才可以被封妃封后。
妃子死了以後和皇帝或者皇后去世以後下葬的禮儀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位置不同,所以當然享受的待遇就不一樣了,皇后的待遇肯定是比其他妻子好得多的,當然這個也是不一定的,有些皇帝偏愛的妃子可能待遇就有所不同,但是不可改變的一點就是皇后的待遇肯定是很好的,只能說如果皇帝有非常偏愛的妃子,那麼對這個妃子的待遇肯定也是很好的,可能會像對待皇后的待遇一樣,那麼唐高宗為何對自己的妹妹如此偏愛呢?
若說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是誰,大多數也許會說是高陽公主。只因各類古裝電視劇的橫行,以及高陽的囂張讓大家都想當然了。但若是細看史料,就會發現李世民最寵愛的,和最重視的,就是與自己的髮妻原配——長孫皇后生下的三子四女。他親自撫養親自撫養長孫皇后孕育的晉陽公主李明達,以及晉王李治長大,就說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幼女衡山公主之寵愛,也不是別的公主可以類比的,衡山公主可以說是一出生就在了福窩裡,因為從小,她的哥哥們對她真的是那種十分寵愛的那一種,有時候是屬於寵愛過度,因為畢竟是皇家貴族,如果過分寵愛還給慣得一身的毛病,而就是因為是皇親國戚,更應該從小培養一種與其他人不同的氣概,可是衡山公主很受寵愛,李治對於這個妹妹真的是十分寵愛,從小到大衡山公主就像是生活在一個福窩裡面的。
唐太宗對自己的女兒也是非常的寵愛了,衡山是五山之一,唐太宗偏偏就封了這麼個山給自己的寶貝女兒,還是一個實封,將這李唐皇室的聖地衡山郡一同封給了這個小女兒。這也是體現出了唐太宗對女兒的溺愛,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的寶貝女兒著想了,或許他也是怕以後自己的女兒過得不好之類的吧!可見一片慈父之心,而父親這麼寵愛這個幼女。同母所出的哥哥李治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對其十分的嬌寵,可以說這衡山公主真是出生就掉進了福窩窩裡。很快衡山公主也就要出嫁了,唐太宗為她尋得一處好人家,可是在這時候唐太宗突然去世了,而衡山公主也因此要守靈而終止了禮儀,唐太宗對自己的女兒寵愛,當然自己的女兒對自己的感情也是很深厚的,好在還有哥哥照顧著妹妹,唐太宗也可以安心得離開了。
在自己的父親唐太宗死後,李治覺得並不能耽誤自己妹妹的大好時光,於是就打算繼續把妹妹的婚禮辦結束,可是這時候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因為就算是普通子女也需要為父母守孝三年,當然皇族也不能例外,於是李治無奈之下也只能將這件事情推遲,一直等到三年孝期過了。便將妹妹的封號又改為了新城公主,並加封五百戶,十里紅妝的將妹妹嫁了出去。公主出降之後,與駙馬長孫詮也算是琴瑟和鳴,恩愛無比。全無唐朝其他公主與駙馬各過各的這種放浪之事發生。可是後來長孫詮捲入長孫無忌案被殺之後的新城公主反應十分激烈。自丈夫亡故後,他便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也不理哥哥李治。其倔強的也裡面表露無疑。
作為哥哥的李治看到這一幕也是十分的悲痛,他疼愛自己的妹妹,他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夠開開心心的。於是他就開始打算為自己的妹妹再尋找下一段幸福,不久自己的妹妹再次嫁了出去,可是因為個人身體原因不久就去世了,這時候李治將憤怒發到公主丈夫的身上,說妹妹是被駙馬用枕頭捂死的,李治聞言大怒,直接將駙馬斬殺,拋屍荒野。直到後來查明真相,公主確實是自己病逝的才算作罷。將駙馬的墳又給遷了回來,但公主確實是以皇后之禮入葬了皇家昭陵之中,並未葬在公主的夫家身邊,因此駙馬的陵墓也僅是昭陵外的小土包。
最後人們開啟公主墳墓發現,墓中的壁畫上,很多侍女被砍頭,這麼血腥的一幕,說明當時李治對於妹妹的去世是十分悲痛的,妹妹去世後的行為也是十分可怕的,他將皇后的禮儀給了自己的妹妹,對於妹妹的寵愛可謂是深入人心呀!
-
16 # 蝴蝶花雨
葬妹妹以皇后之禮,這聽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確確實實在唐高宗的手上上演了一回。葬了妹妹,卻又為什麼在壁畫中暴露出不光彩一幕呢?這不光彩又在哪裡呢?
這還得從一次考過說起。1994年10月,考古專家對陝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進行了發掘清理。經過深入細緻的發掘,發現墓葬的主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長公主。
既然是公主就應該以公主的規格下葬,怎麼用皇后之理呢?在那個講究禮儀的年代裡,這怎麼就被允許了呢?而專家們隨後又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墓葬中的壁畫上侍女的臉部都被銳器颳去了。或許有人會疑問,怎麼就不是自然脫落呢?但是,哪裡有壁畫的脫落只是在臉部呢?這就是再怎麼腦洞,也不會有這樣的一幕出現啊!
這還得從新城長公主的一生經歷說起。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幼女出生。中年得女,李世民自然是愛如掌上明珠,寵愛有加。而兩年之後,長孫皇后去世,留下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李世民自然把對長孫皇后的愛都傾注在這個小女兒的身上。
也正因此,貞觀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年僅八歲的小公主,便被封為了衡山郡公主,不僅實封,還給增賦。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唐朝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也就是說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
而李世民不但違例,還公然用衡山來賜封,這可也是唐朝時候的唯一一例。我們都知道,唐朝信奉道教,而衡山可是道教的祖庭所在地,當時的地位是比泰山要高的。而唐太宗就把這地位最尊崇的一座山拿來作為小女兒的號,足以看出她在離市民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也因此,白居易曾經用文字記載了唐太宗對她的寵愛——“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賜湯沐者,亦如公主之號,以寵重之”,而且她獲封的時候才區區8歲啊!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十六日,魏徵臨終之際,唐太宗與太子前往探望。就在魏徵,李世民的病榻前,他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書玉。但是,後來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爆發,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過他們。李世民懷疑他們結黨營私。在盛怒之下,李世民一紙詔書,終止了衡山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又為衡山公主挑選了長孫操之子長孫詮。但是,婚禮還沒有舉行,李世民就死去了。這婚禮是沒有辦法辦了,還得服喪服。
唐高宗李治自小和衡山公主一起長大,對這個最小的妹妹很是疼愛。在除喪服之後,就想著繼續為妹妹籌辦婚禮,但是遭到了言官的堅決反對——子女必須為父守孝滿三年方合禮儀。李治無奈,只得擱置這件事。直到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衡山公主才和長孫詮順利完婚。從新城公主的墓誌銘來看,兩人婚後感情和睦,琴瑟相諧。
但是,這樣的幸福生活只持續了7年就被徹底打斷。因為長孫無忌曾經反對廢后立武則天為後,同時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長孫家族進行嚴厲打擊,長孫詮也因此被賜自縊。
這樣的打擊,對新城長公主的打擊是致命的,據她的墓誌銘記載:“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缺)之(缺)。蘭澤靡加,塵彌(缺二字)之鏡;鉛(缺)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可以看出,丈夫死去之後,新城公主雖然不能直接表達對李治的憤怒,但是卻用不是梳妝打扮的消極態度來對抗。
李治看到妹妹這樣的情形,就把妹妹下嫁給京兆韋氏的韋正矩。但是,因為新城長公主和丈夫感情深厚,無法接納他,很快救患上重病。這樣的一種狀況,新城長公主難免脾氣暴躁,爭吵在所難免。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唐高宗下旨為妹妹興建建福寺祈福,希望妹妹病情康復。而新城長公主卻沒有等到那一天就去世了。盛怒之下,唐高宗聽到議論,就把韋正矩處死了,連帶著那些新城長公主身邊的侍女都被處死了。
龍朔三年(664年)三月,唐高宗在極度悲痛之下,下令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而那些侍女的侍女頭部全部被人為抹去,就是因為唐高宗對侍女的憤怒的表達。
-
17 # 品讀春秋001
西出咸陽40公里處的禮泉縣煙霞鄉的九嵕山上,有一座佔地2萬公傾、方圓60公里的規模龐大的陵墓—昭陵,它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在周圍眾多的陪葬墓中,還有一座以皇后禮儀下葬的陵墓,當專家開啟這座陵墓的時候,發現它是太宗的幼女新城公主的陵墓,周圍壁畫上的待女臉部都被抹去。一個公主為何以皇后禮儀入葬?侍女的臉部又為何被全部抹去?
新城公主是太宗最小的女兒,按輩分她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的姑姑。
在新城公主2歲那年,長孫皇后去世了。在缺少母愛的情況下,李世民萬般龐愛自己的小女兒。在唐代,名山大川以及京畿諸縣都不得用於封號。但李世民硬是破例封新城公主為“衡山郡公主”,可見李世民有多愛自己的女兒。
在新城公主9歲那年,太宗開始給她張羅親事了,當然皇親國戚的女兒首先用於政治聯姻。他首先想到的是名臣魏徵的兒子魏叔玉。但是在訂婚兩天後,魏徵病死了。
魏徵死後,他舉薦的兩個人候君集和杜正倫參與了太子李承乾的叛亂。而魏徵又恰恰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師。難道魏徵早就介入了太子謀逆案中?想到這些,太宗一怒之下砸了魏徵的墓碑。當然,婚事肯定是泡湯了。
新城公主的第二段婚姻是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詮。長孫詮是長孫皇后的堂弟,按輩分是新城公主的表舅,但是為了拉攏長孫家族,太宗也顧不了這麼多了。為了給女兒準備一場別緻的婚禮,太宗費盡苦心,以致於他去世的那一天都沒能看到女兒出嫁的那一幕。
太宗駕崩後,兒子李治繼位,他繼續為自己的妹妹張羅婚事。一年之後,高宗李治決定給妹妹完婚,但立刻遭到大臣反對,理由是不合理法。無奈又等了兩年,三年守孝期滿後,高宗風風光光的把新城公主嫁了過去。
完婚後,兩人情投意合,愛意綿綿,新城公主度過了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然而九年之後,長孫無忌出事了。
長孫無忌早年追隨李世民,是凌煙閣第一功臣,是玄武門之變中的主力干將,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司空、司徒、太子太師、太尉等職。太宗臨終前還讓他做了輔政大臣。
在太宗一朝,長孫無忌謙虛謹慎。但是到了高宗時期,他不斷膨脹,利用主審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一案,把朝廷上與自己政見相左的大臣親王駙馬清洗了一遍,關隴勢力大盛,威脅到了皇權。
高宗體弱多病,武則天逐步掌握實權,李治想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堅決反對,甚至高宗給他行賄都不行。這使李治和武剛天起了殺心,結果是長孫家被夷族,兒子長孫詮被流放,途中被殺。
就這樣,新城公主的第二段婚姻毀在了哥哥手中。
為了彌補妹妹的虧欠,高宗又給她張羅了第三段婚姻。日標是出自京兆的韋正矩。此人偏偏又是渣男,一心利用她與高宗的關係往上爬,而此時的高宗早已大權旁落,而武則天又偏偏不喜歡新城公主。官場上爬不上去,韋正矩回家後經常辱罵新城公主,忍無可忍的新城公主去向哥哥訴苦,高宗時常以小兩口吵架為由勸妹子回家。長期的家庭暴為使新城公主過早死亡。
在彌留之際,高宗調查清楚了妹妹的死因,一怒之下殺了韋氏全族,並且牽怒於待奉公主的宮女,認為她們沒有服侍好自己的妹妹,讓她們全部殉葬,還把在壁畫上的待女的臉部全部抹去。這還不夠,為了彌補對妹妹的感情,破例以皇后之禮下葬。
-
18 # 當世太白
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曆史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位於陝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進行了發掘清理,而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女、唐高宗李治的胞妹新城長公主。然而,這位唐朝公主去世後,卻是以皇后之禮下葬,而其墓中壁畫上的人物則全部被颳去了臉部,這又是為何呢?
新城公主深受太宗喜愛,賜婚魏徵之子卻又被取消唐太宗一生共有三十多個孩子,其中女兒的數量為二十一個,最得寵的莫過於衡山公主。
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幼女出生,中年得女的李世民,可以說對這個新出生的女兒極為喜愛,尤其是這位小公主年僅兩歲之時,隨著長孫皇后的去世,李世民更是將對長孫皇后的愛,也一併轉嫁到了這個小女兒身上。
貞觀十六年(642年)八月二十日,年僅八歲的小公主,便被封為了衡山郡公主,不僅實封而且又得增賦。根據《唐六典》的記載,唐朝規定“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也就是說名山大川不得作為封號,而李世民卻違例將衡山所在的衡山郡,作了小女的封號,可見李世民對小女的疼愛。
此外,根據史料記載,初唐時期的公主,直到出家之時才能拿到湯沐邑,然而從新城公主的墓誌銘來看,這位小公主八歲之時,不僅獲得了實封,而且還得到了増賦。 白居易雲“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賜湯沐者,亦如公主之號,以寵重之”,可見李世民對其寵愛。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十六日,魏徵重病臨終之際,唐太宗李世民與太子前往探望,看著即將離世的魏徵,李世民決定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魏書玉,便指著跟隨而來的衡山公主對魏徵說道,“魏公,勉強睜開眼睛,看看你的兒媳吧!”然而,就在許婚的第二日,魏徵便病逝了。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謀反案爆發,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魏徵曾推薦此兩人具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懷疑魏徵與侯君集等人結黨,再加上魏徵曾將自己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認為這是魏徵意圖在史書上標榜自己。
然而,此時魏徵已經離世數月,此時非但無法坐實其罪名,且即使坐實了,對一個已死之人予以追究,也實在有些說不過去。於是,一氣之下便下詔書,停了衡山公主與魏書玉的婚事,此婚事至此便算是告終了。
唐高宗李治同樣疼愛妹妹,新城公主婚變後不幸離世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經過精心挑選,終於為自己已經十五歲的女兒選定了駙馬,人選便是長孫操之子長孫詮,為此長孫操也被提拔為岐州刺史。由於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感情極深,長孫家族在唐初極受榮寵,如果算上長孫詮,長孫家族已是四尚公主。
或許是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李世民敲定婚事之後,便開始籌備起了婚禮,然而由於公主的婚禮籌備起來太過繁複,結果到李世民去世,婚禮也沒能成功舉行。李世民去世之後,由於子女要服喪,婚禮籌備事宜也就此中斷。
皇室子女自小缺少玩伴,因此唐高宗李治對於這個只比自己小六歲的妹妹,同樣極為疼愛。為了不耽誤妹妹的青春,唐高宗李治在永徽元年(650年)除服喪後,便下令繼續籌備妹妹的婚禮,並打算等秋天公主守孝滿一年後便為其與長孫詮完婚。然而,此舉卻遭到大臣于志寧的堅決反對,他認為子女必須為父守孝滿三年方合禮儀,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暫且放下此事。
永徽三年(652年)五月二十三日,衡山公主守孝滿三年的前三天,唐高宗李治便下詔將妹妹改封為新城長公主,增邑5000戶,以慶賀妹妹出嫁,新城公主與長孫詮就此完婚。從新城公主的墓誌銘來看,兩人婚後可謂感情和睦,琴瑟相諧。
然而,公主與駙馬的恩愛僅僅持續了七年。顯慶四年(659年),由於長孫無忌曾反對唐高宗李治廢后、立武則天為後,再加上唐高宗李治為了實現集權,長孫家族遭難,長孫無忌被削去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後被賜自縊。而新城公主的丈夫長孫詮,也受此事牽連,慘遭誣陷,被流放至巂州(今四川越西縣),後被地方官奉旨賜死。
新城公主墓誌銘有載,“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缺)之(缺)。蘭澤靡加,塵彌(缺二字)之鏡;鉛(缺)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可見,由於長孫詮之死,新城公主與李治的兄妹之情遭受重創,新城公主表面上雖未對李治表示憤怒,但卻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以沉默消極的態度表達憤懣。
唐高宗李治不忍妹妹如此消沉,為了讓妹妹儘快走出喪夫之痛,便想著再為妹妹再謀一樁婚事。不久後,唐高宗便下詔,將新城公主下嫁給了京兆韋氏的韋正矩。與此同時,唐高宗李治還接連下旨,短期內便將韋正矩連升八級,從奉冕大夫升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可謂平步青雲。
因妹妹之死遷怒於新駙馬,墓室壁畫或為憤怒所致再次為妹妹賜婚,唐高宗李治本是想著讓妹妹儘快忘掉長孫詮,誰知道由於新城公主與長孫詮感情太深,反而導致新城公主短期內根本無法接納新駙馬,喪夫之痛,加上婚姻不和睦,新城公主竟然很快便患上了重病。
雖說韋正矩不敢得罪公主,但由於始終無法接納新駙馬,再加上自己身體不好,病中的新城公主難免脾氣暴躁,與駙馬產生爭吵,結果導致兩人成婚後不久,便傳出了駙馬“遇主不以禮”的傳言,讓很多人懷疑他促成了公主的過早死亡,而這則為韋正矩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龍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病重,唐高宗下旨為妹妹興建建福寺祈福,希望妹妹病情康復。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於長安通軌坊南園,終年三十歲。妹妹的突然離世,不僅讓唐高宗建寺祈福的希望驟然落空,更讓李治從感情上難以接受,於是一怒之下便下令有司審問調查,然而這種事情韋正矩又如何辯解,結果被唐高宗李治遷怒,認為是他沒有好好照顧妹妹,並與妹妹經常吵架,這才導致了妹妹的突然離世,隨即將韋正矩處死。
龍朔三年(664年)三月,驟失愛妹的唐高宗在極度悲痛之下,下令將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禮下葬。身為公主,卻在死後享有皇后葬禮規格,整個唐朝也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為,也是高宗對妹妹最後的心意。不過必須指出,無論史書還是墓誌,從來都是說“葬事宜依後禮”。結合史料及墓葬情況可知,此處的“葬事”應是指葬禮規格,而非陵墓規格。
而在對新城公主墓進行清理發掘時,考古隊發現墓中壁畫上的侍女頭部全部被人為抹去。據專家推斷,很有可能是當時李治為洩私憤 刻意將這些他認為沒有盡心盡力照顧好自己的妹妹的人,進行的“斬首”行為。
不過,根據歷史記載,雖然唐高宗李治處死了駙馬韋正矩,但事後冷靜下來後,他也意識到了問題,因此又下令讓韋正矩與新城公主合葬了,而且駙馬碑至宋朝還存在。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冊府元龜·總錄部·智智識》也證明韋正矩被殺乃是冤案。因此 也有人認為,墓中壁畫上的侍女頭部全部被人為抹去,應該是盜墓賊所為,與李治洩私憤無關。
-
19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因為唐高宗李治對妹妹新城公主之死耿耿於懷,所以一怒之下賜死了她的二婚丈夫和她陪嫁的侍女,並將她墓中牆上壁畫中侍女的頭像全部給刮掉了,因為李治覺得她們不配再繼續侍奉新城公主了。
不過尷尬的是,李治後來發現這是個冤假錯案,他錯殺了一批大批人。
一、李世民為了心愛的女兒,反悔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
眾所周知,李世民跟長孫皇后的夫妻感情很好,所以對於她的孩子,李世民總是高看一眼。貞觀八年,長孫皇后生下了自己最小的女兒,這也是李世民所有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所以李世民對她格外寵愛,在她八歲的時候就封她為衡山郡公主。
在唐朝的禮法之中,一般都不以名山大川作為封號,李世民卻破例以著名的衡山作為幼女的封號,足見李世民是多麼寵愛她。
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六典》
不僅如此,李世民為了彰顯自己對衡山公主的喜愛,還打破公主到出嫁才能獲得湯沐邑的慣例,在衡山公主被封為公主的同時,賜給她實封湯沐邑。這件事被白居易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也足見李世民是多麼喜愛這個女兒。
貞觀十七年,魏徵因為生病而臥床不起,這個被李世民稱為“鏡子”的人即將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
李世民對魏徵生病這件事十分憂心,他賞賜給魏徵很多藥物和錢財,還親自去魏徵府上看望他。李世民見魏徵連話都說不出來,就告訴他說,我準備將我最心愛的女兒衡山公主嫁給你的兒子魏叔玉,你要可快點好起來參加她們的婚禮啊。
李世民剛說完,就招呼衡山公主過來拜見未來的公公魏徵。其實李世民的意圖是刺激一下魏徵,但魏徵實在是油盡燈枯,連眼皮都睜不開了,自然也就無法見一見未來的兒媳了。就在李世民許婚的第二天,一代名相魏徵去世了。
魏徵雖然死了,但是天子說話要算數,李世民既然已經許婚了,那麼新城公主就算是魏叔玉的未婚妻了,只需要等魏叔玉守孝期滿就可以成婚。
不過在當年四月,一件大事發生了,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侯君集和杜正倫因為牽涉其中,一個被殺,一個被罷免。而侯君集和杜正倫這兩個人有個提供的特徵,他們都曾被魏徵極力推薦給李世民,魏徵將此二人說成是有宰相之才。
李世民作為帝王,對於謀反這種事是極為敏感的,魏徵推薦的這兩個人都被牽連到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之中,李世民便開始懷疑魏徵跟他們是朋黨。
再加上李世民剛好得知魏徵曾將進諫的諫辭拿給宰相諸遂良看,便開始懷疑魏徵是想在史書上標榜自己,也懷疑魏徵生前之所以不斷向自己進諫,其實是為了給自己留個好名聲,而不是真的全為了江山社稷。
李世民越想越生氣,於是下令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約,還派人去將魏徵的墓碑給推倒了。
徵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徵阿黨。徵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可憐魏叔玉,眼看就要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了,結果橫遭變故,自此之後再也不敢提跟公主有婚約這件事了,只能娶了一個姓房的女子為妻,生了兩個兒子,然後老老實實過自己的安生日子。
二,衡山公主頭婚還算幸福,但後來丈夫卻被哥哥李治殺掉。
在取消了婚約之後,李世民開始給衡山公主物色駙馬人選,長孫皇后族叔長孫操的兒子長孫詮進入了李世民的眼簾。
李世民覺得長孫詮雖然比衡山公主小兩歲,但他是長孫皇后的堂弟,而且長孫家族已經娶過四位公主了,也算是門當戶對,於是決定將衡山公主嫁給長孫詮。
貞觀二十三年長孫皇后生日(長孫皇后已死)這一天,為了祭奠她,李世民宣佈了衡山公主和長孫詮的婚事,還將長孫操提拔為唐朝西京岐州的刺使。
不久之後李世民就生病了,他想在死前看到女兒的婚禮,於是開始積極操辦。但不幸的是,婚禮還沒進行,李世民就去世了。沒能看到最心愛的女兒出嫁,這是李世民人生的一大遺憾。
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繼位為帝。作為衡山公主的嫡親哥哥,李治秉承父親李世民的遺願,決定在守孝期滿一年的時候再給衡山公主舉行婚禮。但大臣于志寧絕堅決反對,他說必須守孝期滿三年才能舉辦婚禮。
李治對於志寧恨得咬牙切齒,但唐朝以孝治天下,他只能聽從。不過後來李治借長孫無忌謀反的案子,一併將於志寧給收拾了。
652年5月23日,也就是衡山公主守孝期滿之前三天,李治下詔封她為新城長公主,並將她的食邑增加5000戶,然後給她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這一年新城公主剛剛好十八歲,已經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大美人了,長孫詮對她非常滿意。雖然二人的婚姻本質上是一場政治婚姻,但新城公主跟長孫詮的夫妻感情卻非常要好。
在後來出土的新城公主墓中的墓碑上,有這樣一段動人的記載可以證明:
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
短短几個字,說明了衡山公主曾有過一段十分幸福的婚姻時光,一句標海內之嬪風就足以給人無窮遐想,兩人的婚姻必定是天下人幸福的典範。
但不幸的事情在659年發生,因為長孫皇后的親哥哥長孫無忌被武則天陷害謀反,長孫詮也受到牽連,被流放到巂州之後又被地方官員殺掉。
長孫詮其實並沒有罪,所以新城公主曾苦苦哀求各個李治放過長孫詮,但奈何李治那時候只聽得進去武則天的話,所以長孫詮還是受到波及。
長孫詮死後,新城公主心中十分悲傷,他雖然很恨哥哥李治,但她作為看管了各種政治鬥爭的皇室成員,有著極強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她沒有明著表達不滿,而是自此之後不出門也再不梳妝打扮,以沉默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新城公主因為知道長孫無忌可能會被陷害,所以她就提醒過長孫詮,讓他不要跟長孫無忌走得太近,而長孫詮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但長孫無忌謀反事件爆發後,武則天對長孫家族成員進行了無差別對待,這是新城公主沒想到的,所以她對武則天應該是恨之入骨了,但她不敢說什麼,也不敢報仇,這是她內心的最大痛苦之一。
三、李治為新城公主再選良婿,但奈何她心中只有長孫詮一人。
自從長孫詮死後,新城公主意志消沉,心如死灰。但新城公主畢竟資質姣好,所以美色並沒有因為不打扮自己而黯然失色。
李治見妹妹如此消沉,也有意給新城公主再找一個老公,以此來安慰她,讓她早點從陰影中走出來,於是就找來了妹妹東陽長公主一同商議。
東陽公主那時候嫁給了長孫皇后舅舅高士廉的兒子高履行(也有點亂),與長安韋氏家族關係要好,於是向李治推薦了原太子(李建成)家令、彭城郡公韋慶嗣的第八子韋正矩,說他一表人才,人品也過關,值得託付終生。
李治在考察了一番之後,也覺得韋正矩不錯,於是就將新城公主嫁給了他,還將他的官職連升八級,提拔為三品的殿中監。
事實上,這門婚事也算是門當戶對了,因為韋氏家族十分顯赫,跟李氏家族也差不了太多,而且家族中多人在朝為官。韋正矩這個孩子也很不錯,新城公主雖然結過婚,但韋正矩曾見過她,對她十分愛慕,所以對於這門婚事,他是一百個同意。
結婚之後,韋正矩對新城公主很好,但新城公主卻冰冷相待,好在韋正矩體諒她喪夫不久,所以並不介意。不過時間一長,韋正矩就發現了新城公主心中的小秘密,原來她一直對前夫長孫詮難以忘懷,所以她無法接受韋正矩。
起初,韋正矩想努力一下,慢慢將新城公主的心融化,以此來得到她的心。但新城公主那時候經常生病,再加上她因為是從小嬌生慣養,所以脾氣就不太好,常常拂逆韋正矩的好意,甚至還擺起了公主的架子,讓韋正矩很難堪。
作為一個男人,韋正矩一而再再而三受氣,他終於有一天無法忍受了,就以一個丈夫的身份說了新城公主幾句。但沒想到的是,這件事之後不久,新城公主就突然暴斃了,死時年僅29歲,結婚也才兩三年而已。
新城公主一死,外面就開始流傳說韋正矩“遇主不以禮”,還說新城公主是因為韋正矩的家暴而去世的,而且這個流言很快就傳到李治的耳朵裡。
對於親妹妹之死,李治是一點準備也沒有,他在悲傷之餘,突然聽說妹妹可能是遭受家暴而亡這件事,於是下旨讓官員對韋正矩進行嚴查。
韋正矩面對官員的質問,既無法解釋公主之死究竟為何,又無法否認自己曾指責過新城公主這件事,所以只能默默抗下所有。最終,李治就以韋正矩害死韋正矩為由,下令將韋正矩斬首並流放他全家人。
664年3月,李治下令以皇后的禮儀將新城公主下葬,這其實是不符合禮法的,但是誰叫新城公主那麼得寵呢。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陝西禮泉縣煙霞鄉東坪村北的一座唐朝古墓進行了發掘,發現陵墓的規格很高,但墓主人的身份卻只是一個公主。
最後專家們透過墓誌銘得出結論,該墓葬是李世民的幼女新城公主的葬身之所,是李治破格以皇后的禮儀將其下葬的。
專家們還在墓室牆壁上發現了很多精美的壁畫,只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壁畫中許多人物的頭像被人為刮掉了,這是為何呢?
四,天子震怒毀墓葬,事後發現是冤枉。
我們都知道,古代公主出嫁,是有侍女一起過去服侍公主的,唐朝也是如此。
新城公主死後,李治雖然認為駙馬韋正矩是害死妹妹的罪魁禍首,但他在盛怒之下,將新城公主身邊的幾位侍女也給殺掉了,還派人將新城公主墓室內牆上壁畫中侍女的頭像都給刮掉了,因為李治覺得侍女們並沒照顧好新城公主,所以才導致妹妹在丈夫家裡被暴致死。
天子的怒火就是來得這麼雷霆萬鈞,可憐幾位侍女白白丟掉了性命。在殺掉這幾位侍女之後,李治的怒火也暫時平息了,這件事也逐漸成為了歷史,埋葬在李治的記憶中。
多年後,李治突然覺得新城公主之死可能另有隱情,於是找了得力之人再次徹查。不過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新城公主在嫁給韋正矩之後,一直都對丈夫不上心,她心中念念不忘的人是前夫長孫詮!
更讓李治震驚的是,韋正矩平時對新城公主非常好,並沒有家暴,結婚數年來也只數落過她一次而已,新城公主其實是因為思念前夫而生病,最後鬱鬱而終的!
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
李治開始覺得韋正矩實在可憐,因為他雖然娶了金枝玉葉,但公主不喜歡他,他默默承受這一切,忍心吞聲這麼多年,最後還是被自己給錯殺了。因為覺得對不起韋正矩,李治便下令將他與新城公主合葬,讓夫妻二人得以團聚,在九泉之下好好過日子。
韋正矩雖然得到了沉冤昭雪,但因為新城公主從未生過孩子,所以韋正矩這一脈算是絕嗣了。
韋正矩與新城公主的故事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人們都十分同情韋正矩。而且自此之後的有唐一代,人們都十分忌憚娶公主為妻,因為他們覺得娶公主雖然榮耀,但公主也是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可以讓自己全家人死無葬身之地。
那時候甚至還有“娶婦得公主,平地買官府”這樣的諺語在民間散播開來,意思就是說娶了公主就會多一個官府來約束自己,甚至還可能會吃官司。
我們可以看看後來唐朝的駙馬,其實多數都很慘。
就比如說武則天女兒太平公主的駙馬薛紹,他因為要娶公主為妻,他的哥哥被武則天逼著休了一個身份低微的老婆,而且薛紹結婚後也沒少受氣,數年之後還因為謀反案牽連下獄,最後被武則天活活餓死在獄中。
還有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為妻。昇平公主驕橫跋扈,不把公公婆婆放在眼裡,竟然在郭子儀七十大壽的時候故意不出席。郭曖一怒之下藉著酒膽斥責了昇平公主,昇平公主立馬就跑回皇宮找唐代宗訴苦去了。
這件事嚇壞了郭子儀,他綁著郭曖入宮找唐代宗請罪,好在唐代宗並沒有怪罪,這件事才算瞭解了。其實唐代宗也是看在郭子儀的面子上才作罷的,要是換個人,恐怕不死也得脫層皮。
所以說,新城公主之後,其實很多人如果不是因為政治上的需求,沒有幾個人再敢娶公主為妻了,因為只怕娶進門也無福消受啊。由此看來,新城公主算是給唐朝歷史帶去了些許不好影響,但這不是她的本意,因為她本身就是個受害者,連累了無辜的韋正矩。
回覆列表
若說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是誰,大多數也許會說是高陽公主。只因各類古裝電視劇的橫行,以及高陽的囂張讓大家都想當然了。但若是細看史料,就會發現李世民最寵愛的,和最重視的,就是與自己的髮妻原配——長孫皇后生下的三子四女。
先不說他以一萬歲之身,親自撫養長孫皇后孕育的晉陽公主李明達,以及晉王李治長大,就說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幼女衡山公主之寵愛,也不是別的公主可以類比的。自其的名號便可以看出看來,貞觀十六年(642)的時候他便將這個僅有八歲的小女兒冊為衡山公主。
衡山歷來便是五嶽之一,並同時還是道佛兩教的聖地。而李唐皇室一項自詡是道教鼻祖老子的後人,衡山之特殊也不是其他幾山可以睥睨的。並且在《唐六典》之中也有明確的規定:
“凡為名山、大川及畿內縣之,皆不得以封。”
但唐太宗偏偏就封了,還是一個實封,將這李唐皇室的聖地衡山郡一同封給了這個小女兒。可見一片慈父之心,而父親這麼寵愛這個幼女。同母所出的哥哥李治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對其十分的嬌寵,可以說這衡山公主真是出生就掉進了福窩窩裡。
後貞觀二十三年(649)的時候,李世民為寶貝女兒挑選了一個夫君,即長孫操之子長孫詮。長孫家一連出現了三位國父以及四位駙馬,深受帝王恩寵。但不幸的是,就在婚事敲定的這一年唐太宗不幸去世,正在籌備出降事宜的衡山公主因守孝而中斷了禮儀。
但李治即位後並不想耽誤了自己妹妹的大好年華,想要在國喪之後就讓妹妹十里紅妝,風光大嫁。但卻被言官極力阻止了,大臣于志寧上諫說:
“普通人尚且還要為父守孝三年,為何公主反倒急著成婚?”
李治無奈只得答應,一直等到三年孝期過了。便將妹妹的封號又改為了新城公主,並加封五百戶,十里紅妝的將妹妹嫁了出去。公主出降之後,與駙馬長孫詮也算是琴瑟和鳴,恩愛無比。全無唐朝其他公主與駙馬各過各的這種放浪之事發生。
但也正是因著恩愛,所以在顯慶四年(659)長孫詮捲入長孫無忌某犯案被殺之後的新城公主反應十分激烈。自丈夫亡故後,他便從此不再梳妝打扮,也不理哥哥李治。其倔強的也裡面表露無疑。
雖說這樣的倔強準確來說是冒犯了君王,但李治心知是自己對不起妹妹。於是非但沒有生氣,還精心為其又挑選了一位駙馬——韋正矩,並在一年的時間內將其官階連升八級。就為了配得上自己的妹妹。可見其寵愛至深。
李治聞言大怒,直接將駙馬斬殺,拋屍荒野。直到後來查明真相,公主確實是自己病逝的才算作罷。將駙馬的墳又給遷了回來,但公主確實是以皇后之禮入葬了皇家昭陵之中,並未葬在公主的夫家身邊,因此駙馬的陵墓也僅是昭陵外的小土包。
而千年之後的考古專家們開啟昭陵,卻被陵墓中的壁畫吸引了視線。這壁畫上的侍女俱都被刮掉了頭部,顯示了當年的李治也將妹妹之死遷怒到了侍女的頭上。準確的對應了史書中的記載,證實了李治當年的怒氣,不過這處理手段,著實不光彩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