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檔文化節目,很少有像《百家講壇》這樣能引起全民熱潮,並且長盛不衰十幾年的電視節目,說它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節目,我覺得當之無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興盛期和衰落期,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百家講壇》這種單純依託傳統電視平臺的節目,走向衰落是命中註定的。
2018年6月,《百家講壇》在官方微信上釋出了這樣一條推送,由於央視十套暑期節目的編排,《百家講壇》要停播兩個月的時間。停播這一現象,除了《百家講壇》早期階段(2001到2004年)出現過,後來的《百家講壇》十幾年如一日,一直都在保持著日播,從不間斷。
我記得在12至14年期間,就有很多媒體宣傳《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暴跌,甚至有傳言《百家講壇》進入到了死亡倒計時,但是即使在那個時候《百家講壇》也從未有停播的現象。而到了現在的2018年,《百家講壇》的官方網站和微信都發布了停播的訊息,雖然只是短期停播,但這一資訊仍然讓人玩味。是不是《百家講壇》真的要停播了?
十年前的《百家講壇》,是這個節目最為輝煌的時刻,當時的《百家講壇》打造出了一批批學術明星,閻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紀連海、康震,這些名字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即便是十年後的今天,這些人依然保有不俗的人氣。
《百家講壇》的大火絕非偶然,可以說,《百家講壇》是傳統媒體時代一次文化的狂歡。當時的節目製片人萬衛,對百家講壇的大火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2004年,萬衛正式成為《百家講壇》節目製作人,他對《百家講壇》重新做出定位,定位有二:一是內容上放棄了之前文、理、工等晦澀講座,只講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史類節目;二是主講人必須有獨特的演講特色,能用通俗幽默的方式來講述枯燥的歷史。
“通俗說史,趣說歷史”,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歷史普及方式,可以說,是百家講壇開創了這一先河。與此同時,諸如《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通俗歷史類書籍也跟著大火起來。當時有媒體就稱這一現象是“文史熱”。
隨著這股文史熱潮,許多歷史類節目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比如上海東方衛視的《文化中國》,湖南衛視教育頻道的《湖湘講堂》。通俗歷史類圖書也瘋狂出版,“xx朝那些事兒”接二連三出版,由百家講壇節目整理出版的圖書在當時都成為超級暢銷書。
然而時至今日,《百家講壇》早已風光不在,相信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但是,我並不認為《百家講壇》就此衰落。2009年之後的《百家講壇》雖然風光開始暗淡,但我認為,《百家講壇》只是迴歸到常態化,它只是沒那麼熱了,但依然的央視的品牌節目。不過,《百家講壇》雖然有強大的品牌優勢以及穩定的受眾,但是一味坐吃山空,也是要岌岌可危的。
2009年之後,《百家講壇》的內容質量不僅沒有下降,而且更加縱深,寬度和深度都有了相應進步。這一期間,《百家講壇》也湧現出很多深受歡迎的主講人,比如蒙曼、酈波、於賡哲、趙玉平、方誌遠、韓昇。客觀地說,這些主講人的學術實力和講課口才,較之以往絲毫不弱,但是論起知名度,還是遠遠不及《百家講壇》輝煌時期的那幾位主講人。
可見,《百家講壇》的沒落絕非是節目內容和主講人的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百家講壇》日漸衰落的呢?
第一、大環境影響。電視作為傳統媒體,日趨衰落,這是不爭的事實,《百家講壇》能夠爆紅,其實就是抓住了電視媒體最後的輝煌時段。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百家講壇》後來遇到發展瓶頸並衰落,也是受困於電視媒體。
文化型別的節目,其實從來都沒有遇冷過,近些年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其實就是依託了行動網路平臺,才得以大火的。而《百家講壇》直到2018還是以電視作為主要輸出平臺,而且網路版權也只有央視網一家,三大影片網站“騰、愛、優”都看不到百家講壇的身影。
第二、一成不變的內容和講課方式,早已審美疲勞。早些年的《百家講壇》堪稱真正意義上的“百家”,天文、物理、化學無所不包,經歷過改造之後,《百家講壇》的內容便以文史一家獨大,從此十幾年沒有變過。事實上,現在大眾的知識水平已經不是20年前可比,《百家講壇》過於通俗化的講課方式,已經讓人心生厭倦,很多觀眾其實更渴望有深度有廣度的內容。
《百家講壇》的衰落不外乎就是這兩點導致了,因此,《百家講壇》如果想有所突破,想贏得新生,就必須針對這兩點來對症下藥,一方面要突破電視平臺,另一方面要革新講課內容和方式。
作為一檔文化節目,很少有像《百家講壇》這樣能引起全民熱潮,並且長盛不衰十幾年的電視節目,說它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節目,我覺得當之無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興盛期和衰落期,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百家講壇》這種單純依託傳統電視平臺的節目,走向衰落是命中註定的。
2018年6月,《百家講壇》在官方微信上釋出了這樣一條推送,由於央視十套暑期節目的編排,《百家講壇》要停播兩個月的時間。停播這一現象,除了《百家講壇》早期階段(2001到2004年)出現過,後來的《百家講壇》十幾年如一日,一直都在保持著日播,從不間斷。
我記得在12至14年期間,就有很多媒體宣傳《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暴跌,甚至有傳言《百家講壇》進入到了死亡倒計時,但是即使在那個時候《百家講壇》也從未有停播的現象。而到了現在的2018年,《百家講壇》的官方網站和微信都發布了停播的訊息,雖然只是短期停播,但這一資訊仍然讓人玩味。是不是《百家講壇》真的要停播了?
十年前的《百家講壇》,是這個節目最為輝煌的時刻,當時的《百家講壇》打造出了一批批學術明星,閻崇年、易中天、王立群、紀連海、康震,這些名字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即便是十年後的今天,這些人依然保有不俗的人氣。
《百家講壇》的大火絕非偶然,可以說,《百家講壇》是傳統媒體時代一次文化的狂歡。當時的節目製片人萬衛,對百家講壇的大火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2004年,萬衛正式成為《百家講壇》節目製作人,他對《百家講壇》重新做出定位,定位有二:一是內容上放棄了之前文、理、工等晦澀講座,只講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史類節目;二是主講人必須有獨特的演講特色,能用通俗幽默的方式來講述枯燥的歷史。
“通俗說史,趣說歷史”,這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歷史普及方式,可以說,是百家講壇開創了這一先河。與此同時,諸如《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通俗歷史類書籍也跟著大火起來。當時有媒體就稱這一現象是“文史熱”。
隨著這股文史熱潮,許多歷史類節目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比如上海東方衛視的《文化中國》,湖南衛視教育頻道的《湖湘講堂》。通俗歷史類圖書也瘋狂出版,“xx朝那些事兒”接二連三出版,由百家講壇節目整理出版的圖書在當時都成為超級暢銷書。
然而時至今日,《百家講壇》早已風光不在,相信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但是,我並不認為《百家講壇》就此衰落。2009年之後的《百家講壇》雖然風光開始暗淡,但我認為,《百家講壇》只是迴歸到常態化,它只是沒那麼熱了,但依然的央視的品牌節目。不過,《百家講壇》雖然有強大的品牌優勢以及穩定的受眾,但是一味坐吃山空,也是要岌岌可危的。
2009年之後,《百家講壇》的內容質量不僅沒有下降,而且更加縱深,寬度和深度都有了相應進步。這一期間,《百家講壇》也湧現出很多深受歡迎的主講人,比如蒙曼、酈波、於賡哲、趙玉平、方誌遠、韓昇。客觀地說,這些主講人的學術實力和講課口才,較之以往絲毫不弱,但是論起知名度,還是遠遠不及《百家講壇》輝煌時期的那幾位主講人。
可見,《百家講壇》的沒落絕非是節目內容和主講人的原因,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百家講壇》日漸衰落的呢?
第一、大環境影響。電視作為傳統媒體,日趨衰落,這是不爭的事實,《百家講壇》能夠爆紅,其實就是抓住了電視媒體最後的輝煌時段。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百家講壇》後來遇到發展瓶頸並衰落,也是受困於電視媒體。
文化型別的節目,其實從來都沒有遇冷過,近些年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其實就是依託了行動網路平臺,才得以大火的。而《百家講壇》直到2018還是以電視作為主要輸出平臺,而且網路版權也只有央視網一家,三大影片網站“騰、愛、優”都看不到百家講壇的身影。
第二、一成不變的內容和講課方式,早已審美疲勞。早些年的《百家講壇》堪稱真正意義上的“百家”,天文、物理、化學無所不包,經歷過改造之後,《百家講壇》的內容便以文史一家獨大,從此十幾年沒有變過。事實上,現在大眾的知識水平已經不是20年前可比,《百家講壇》過於通俗化的講課方式,已經讓人心生厭倦,很多觀眾其實更渴望有深度有廣度的內容。
《百家講壇》的衰落不外乎就是這兩點導致了,因此,《百家講壇》如果想有所突破,想贏得新生,就必須針對這兩點來對症下藥,一方面要突破電視平臺,另一方面要革新講課內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