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興劍
-
2 # 奮鬥的劉小二vlog
喜歡岳飛的《滿江紅》
作者生平: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輯有文集傳世。
原文:
滿江紅⑴
怒髮衝冠⑵,憑闌處⑶、瀟瀟雨歇⑷。抬望眼,仰天長嘯⑸,壯懷激烈⑹。三十功名塵與土⑺,八千里路雲和月⑻。莫等閒⑼、白了少年頭,空悲切⑽。
靖康恥⑾,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⑿。壯志飢餐胡虜肉⒀,笑談渴飲匈奴血⒁。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⒂
詞句註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等。雙調九十三字。
⑵怒發(fà)衝冠:氣得頭髮豎起,以至於將帽子頂起。形容憤怒至極。
⑶憑闌:身倚欄杆。闌,同“欄”。
⑷瀟瀟:形容雨勢急驟。
⑸長嘯:大聲呼叫。嘯,蹙口發出的叫聲。
⑹壯懷:奮發圖強的志向。
⑺“三十”句:謂自己已經三十歲了,得到的功名,如同塵土一樣微不足道。三十,是約數。功名,或指岳飛攻克襄陽六郡以後建節晉升之事。
⑻“八千”句:形容南征北戰、路途遙遠、披星戴月。八千,是約數,極言沙場征戰行程之遠。
⑼等閒:輕易,隨便。
⑽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
⑾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靖康,宋欽宗趙桓的年號。
⑿賀蘭山: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當時被金兵佔領。一說是位於邯鄲市磁縣境內的賀蘭山。
⒀胡虜:對女真貴族入侵者的蔑稱。
⒁匈奴:古代北方民族之一,這裡指金入侵者。
⒂朝天闕:朝見皇帝。天闕,本指宮殿前的樓觀,此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王熙書《滿江紅》詞碑作“朝金闕”。
白話譯文:
我怒髮衝冠登高倚欄杆,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放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勳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雲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此詞約創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前後,也有人認為作於紹興四年(1134)岳飛克復襄陽六郡晉升清遠軍節度使之後。
這首詞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英雄之志,詞裡句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顯示了作者憂國報國的壯志胸懷。它作為愛國將領的抒懷之作,情調激昂,慷慨壯烈,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奮發圖強,雪恥若渴的神威,從而成為反侵略戰爭的名篇。
-
3 # 風古月明
從古至今,產生了數以萬計的詩人,有的詩人寫了很多詩,但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卻很難找到幾首,比如大清王朝的乾隆老爺子,他以一己之力幾乎單挑整個唐朝詩壇,他寫了四萬多首作品,與全唐詩相比,在數量上也差不了多少,至於質量嘛,就不必多說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有一類詩人,流傳下來的詩歌數量不多,但是質量卻高得驚人。
北宋,是文人生活最為寬鬆的時代國,為國遴選人才,除去正常的科舉制外,還有一些透過獻詩上位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北宋蘇麟的斷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被千古流傳。當時已經功成名就,仕途騰達的范仲淹又成就一段伯樂識馬的佳話。范仲淹為人內剛外柔,作品以政疏和書信居多,陳述時政,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蘇軾曾評價《上政事書》“天下傳誦”。
後來,人們就把“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話,作為人事關係接近因而易於獲得方便的意思,原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成語的來源和愛情沒有任何關係,古人表達想法很含蓄,就連想做官都搞得納紋文縐縐,要是遇到一個讀不懂的上級,那且不是白費苦心。或簡作“近水樓臺”四字。至於蘇鱗當時寫的全詩,似乎並沒有流傳下來。
這個成語經常被人提起,比如在企業中,尤其是私人企業,老闆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親信,畢竟親信是自己的人,涉及企業核心機密的地方不想外人插手,這也就造成了能力非常強的人但是沒有資源,只能淪為機器一般做事,無法承擔更大的責任。比如一些貪官,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提拔自己的近臣,使得明明一心為民的人,卻無法得到重用,最終導致貪腐越來越嚴重,人民的利益得到了破壞。
-
4 # 兔子不咬人
一樹梨花壓海棠
十八新娘八十郎,
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
一樹梨花壓海棠。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張先於是隨口唸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風趣幽默的蘇東坡則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這文人被人稱為騷客一點都不錯,浪起來沒底線。
張學良說:自古英雄多好色,人不風流枉少年。
-
5 # 奔跑吧何小鬼
說到最喜歡的詩詞莫過於金代元好問的《摸魚兒 雁丘詞》了,此詞原文如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蕭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未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意思是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麼,竟會令這兩隻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才真的是楚痛難受。到此刻,方知這痴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痴情兒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裡應該知道,此去萬里,形孤影單,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飛萬里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隻,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遊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總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熱鬧,而今卻是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無濟於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卻不會再歸來了!
雙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鶯兒燕子一般,死後化為一抔塵土。
將會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狂歌縱酒,尋訪雁丘墳故地,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
6 # 香風飄玉蕙
錦瑟
唐代: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有人說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睹物思人,寫給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也有人認為中間四句詩可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從而推斷為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作等許多種說法。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而言,以“悼亡”和“自傷”說者為多。
2、中間兩聯辭采斐然,聯想豐富,連用四個典故,又具有象徵意義,讀之令人心有所感,但又難以、而且也不必一一指實,提供了多方開發的可能,讀者儘可以浮想聯翩,玩味不盡。前人謂李商隱此詩“意致迷離,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於初盛諸家中得未曾有”,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中間兩聯大有關係。“莊生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比喻往事如夢;“望帝啼鵑”借喻自己悲懷難訴,只能寄託於詩歌;“月明珠淚”藉以感嘆身處明世而被埋沒的命運;“日暖玉煙”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即。全詩將警策的立意與深奧的典實、華美的辭藻互相結合,形式上屬對精工、聲韻諧婉,堪稱唐代七律的典範之作,也是義山詩“沉博絕麗”風格的代表作品。
3、上週末去了紀念古蜀國“望帝”和“叢帝”的望從祠,位於成都市郫都區。比起熱門景點這裡有點冷清,也更親民,沒有門票。
-
7 # 吉誠
我最喜歡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首詩是一首叫《彈歌》的詩: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那是我三歲多的時候,奶奶教我的,當時還不知道這首詩的詩名是什麼,後來才知道是《彈歌》出自先秦·無名氏《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裡也有記載“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之謂也。”直至今天,斷竹續竹的成語還在使用,只是一般人不知道還有《彈歌》這麼一首詩。
“斷竹,續竹”,是做彈弓的動作;“飛土,逐肉”,這是使用彈弓的動作。“飛土”,是因為過去的彈弓也是一種武器或者打獵的器具,而彈弓用的彈丸是用土特製的,有一定的大小規格,所以“飛土”指用前面“斷竹,續竹”做出來的彈弓射出去彈丸,目標就是“逐肉”,即打中獵物。
這是一首遠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彈歌》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編寫。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當時是唱是誦,無從考證,但後人還是將詞記錄了下來。 原始社會,先民們以狩獵為生。由於生產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狩獵的手段也極為落後。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生產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進。弓彈(也叫彈弓)出現以後,既可以射鳥,又可以射獸,生產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彈歌》這首民歌,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彈”生產製造的過程和“彈”的用途,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用“彈”來獵取食物的喜悅心情。 “斷竹,續竹”,是歌詠“彈”的生產製作過程。這就是先將竹竿截斷,然後用弦將截斷的竹竿連線兩頭製成彈弓。這樣,“彈”的製作完成了。一副“彈”便擺在了我們面前,雖是簡單、粗糙的,但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也表明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有了“彈”,一場狩獵活動開始了:“飛土,逐肉”。一顆顆彈丸從彈弓中射出,擊中了一隻只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飛土”,是指將泥制的彈丸射出。“逐肉”是說獵手們追趕被擊傷的鳥獸之類的獵物。 這首民歌簡短、質樸,詩句整齊,有和諧的韻律,是原始時代狩獵生活的真實反映。
古音理析
這篇《彈歌》以今天的語音來讀,最後的“宍”與前面的“竹、土”並不押韻,但是考其上古音韻部,完全是一部韻文。
“宍”的反切是“如六”,上古屬於覺攝,而“竹、土”也是覺攝,因此它又從側面佐證了先民的歌謠,大多憑音感而發,又大多押韻。
《彈歌》這首詩語言簡潔明快,意境又生動有趣也很容易理解,但在我每個成長階段講到這首詩的人都給了不同的感受。
記得童年時候,奶奶總是要加深我對這首詩的印象和理解,每次到吃肉的時候,嘴裡就要吟這首詩,“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然後筷子戳著一塊肉放到我的嘴裡或碗裡,當時家庭經濟狀況也不好,平時也很少吃到肉。因為筷子也是竹子做的,現在覺得奶奶這樣的言教身傳很形象,也很貼切,另外奶奶還教了我筷子的一些道理,當時來說,都覺得挺深奧,再後來,奶奶還親手製彈弓給我玩,只不過是用樹杈做的,不是竹子做的,據說竹子很容易傷到手,彈弓握在手裡,使足勁拉滿弓彈出的一瞬,我總能感受到奶奶滿滿的愛意。
後來我上學讀書後,小學、中學、大學的語文老師都曾講到過這首《彈歌》,只是理解的深度不一樣,但都沒有奶奶教時那麼印象深刻。
奶奶去世的前一天,還在關心我的學習情況,這使我非常愧疚,因為當時我的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我們這個鄉村的習俗裡,人去世了,很少用哭喪棒,但奶奶去世我堅持要用,看著一截截竹杆扔在地上的時候,我吟著那首小時候奶奶教我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想到再也看不到我的奶奶了,流水止不住地流下來。
-
8 # 塵埃永珍
蘇武的《留別妻》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遠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譯文
和你結髮成為夫妻,就從沒懷疑與你恩愛到老。
和你相愛纏綿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時刻,多麼美好的時光呀!
可是明天我就要為國遠行,不得不起來看看天亮沒亮是什麼時候了。
當星辰隱沒在天邊時,我就不得不與你辭別了,
因為要到戰場上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平安歸來與你團聚。
與你依依不捨長時間的握著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淚是因為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後一面。
我倍加珍惜現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遠也不會忘了和你相愛,這麼幸福歡樂的時光。
如果我有幸能活著,一定會回到你身邊。如果我不幸死了,我依然會永遠想你……
第一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是在看《錦繡未央》,男女主角坐在樹下一起撫琴,但是男主角已經病入膏肓,最後彌留之際唸了這首詩:“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但是詩還沒有唸完,男主角就去世了。
女主角一個人含著眼淚,獨自撫琴,並念出了最後兩句:“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當時覺得,哇,這首詩真的好美啊!
這首詩為蘇武初出使時留別妻子之作。詩中的主人公應是一個即將應徵出戰的青年男子,但是卻要為國出征,不得不離開自己新婚的妻子。
詩的前面四句描寫的是一對新婚青年男女正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中,二人的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琴瑟和諧。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然後這種甜蜜又寧靜的生活被出征打破。
詩中的男子知道自己不久將要上路出征,時不時起身探望窗外的天色,因為他知道,只要天一拂曉,他即將離開自己心愛的妻子,踏上遠征的路途。所以,天邊星辰遠去的時候,心中湧起難以言傳的酸楚,而此次的離別,不知道在有生之年是否還能再見一面;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彷彿看到了這一對年輕夫妻握手別離的場景。
末四句寫新婚夫婦臨別時的相互鄭重叮嚀。妻子希望丈夫在征途中愛惜自己的青春年華,注意保重身體,同時希望記住夫妻間的恩愛與歡樂,體現了一個妻子的關心和擔心;而“生當”二句是丈夫對妻子的回答:“如果能夠平安歸來,一定與你一起白頭偕老,如若戰死沙場,我會在心裡時刻掛念你。”
整首詩先是描繪了夫妻的幸福生活,後面作者筆鋒一轉,因為為國出征,將這種甜蜜的生活打破,原本幸福生活的二人不得不分離,而這種離別有可能是不復再見,二人依依不捨又萬般無奈,使全詩增添了一種悲劇氣氛。
-
9 # 農民小熊熊
我房間就有一首陶淵明的詩,是我最喜歡的。
飲酒.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前四句寫出詩人脫離喧鬧的街市,回到鄉下襬脫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寫出南山的美景與詩人從中的樂趣,充分表現出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真情與純潔的人格。
這首詩是詩人迴歸田園生活後所寫的。
這首詩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呢,其實我也想像陶淵明那樣,在一個無人,脫離繁華的山間蓋上一茅屋,自耕自樂,閒時飲酒,拋離煩惱,欣賞山間的美景已足夠。
-
10 # qcjqcj
喜歡下面這首詩。
表面是悼忘人,其實是抒懷,懷念從前少年及青年時代美好的日子,包括夫妻和睦,仕途如念,反饋當前仕途不順,希望為國家建功立業而不能的惆悵、人生的無奈。全詩深情,催人淚下。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代: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2)譯文
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忘懷。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沒有地方能訴說心中的悲傷淒涼。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認不出我來了,四處奔波早已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昨夜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看見你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無言,只有淚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為我柔腸寸斷,在那淒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岡上。
3)解析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同樣的。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不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而此詞寫得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作者索於心,託於夢的確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常懷念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落。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而柔腸寸斷。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裡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悽清幽獨,黯然魂銷。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4)寫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二人一直相敬如賓,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這對蘇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5)延伸
蘇軾寫這首詞時,王弗已經去世十年了。十年來,蘇軾歷盡奔波。先是與王安石不和,受盡排擠。後又在密州任職時遭遇災荒,忙於處理政務。某種程度上,蘇軾無暇思念,但更多的是,蘇軾不能承受思念之苦,不敢去觸及思念的弦。故而不思量,卻仍然難忘。越不去想,就越不容易忘。從“自難忘”中也看到蘇軾對王弗的思念歷久彌深。
王弗去世後,蘇軾娶王朝雲,感情也很好,這個時候,他為什麼要這樣思念前妻?另一層意思,講`詩言志‘,就在這裡。十年前,蘇軾年輕氣盛,夫妻生活美滿,仕途正春風得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十年後,與王安石不和,政治不如意,一貶再貶,哪怕個人感情也不錯,作為一個時時想建功立業的人卻不能夠的人,心情並不好。所以,也難忘及懷念以前的美好。
這是此詩另一層深意。
回覆列表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五代-崔護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這首詩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一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餘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注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牆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一、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麼一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透過這最動人的一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一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麼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透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