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郝明41

    我瞎說一下。讀經典要慢。有可能就多讀二遍。經典是經過時間考驗的不可多得的書。既使是不同觀點,你也要明白作者也有歷史的侷限。讀史要讀信史。寫史的人要可靠,沒有任意打扮歷史的主觀惡意,觀點基本正確。別讓人帶進溝裡去。讀文學要有想象力。乾巴巴的東西不討人喜歡。讀數理化要尊重事實,沒有充分的理由,只能老老實實的做學生。不應胡亂猜謎。開始讀書時是求知,有了一定的基礎後要能夠獨立思考。最好能學了就用。學多了用不上的東西也是浪費時間。

  • 2 # 林三一

    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

    不讀書,行了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為什麼?

    就一個原因,真讀書和假讀書有區別。

    我們讀書不要只停留在文字層面,不與生活結合的讀書,都是在耍流氓。

    我們讀一本書,這本書裡面的知識其實是作者的,很和我們沒什麼關係,就把這些知識轉化成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才算是真正的在讀書,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

  • 3 # 暢聊職場ing

    這是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也不是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三重境界才能獲得人生的昇華,畢竟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同,知足常樂和勇攀高峰都是個人志向的不同表達。

    誠然,閱讀也是個人選擇,有人認為閱讀就是讀書看報,娛樂消遣,有人認為閱讀就是攻堅克難,刨根問底,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求同存異,尊重人們閱讀文字的多樣性反而可以更加激發人們對閱讀的興趣。

    所以,我認為真正的閱讀在於“選擇”二字。

    閱讀首先是選擇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

    它是從視覺材料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

    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鑑賞,評價和探究文章的思維過程。

    所以第一層閱讀體驗是:只去選擇陶冶情操,表達平和,靜下心來感受閱讀文字帶來的感覺,如果一個人習慣看影片,用聽覺獲得感官的愉悅,對文字沒有特殊的感情,也不會去自自主索取知識,特別是透過閱讀這種渠道的。

    閱讀方式方法的選擇:

    閱讀可以分成四種方法:

    第一種是資訊式閱讀法。

    這類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瞭解情況。我們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屬於這種閱讀方法。對於大多數這類資料,讀者應該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讀法,眼睛像電子掃描一樣地在文字間快速瀏覽,及時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時瞭解當前形勢或者研究某一段歷史,速讀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斷、精讀或停頓下來稍加思考,視所讀的材料而定。

    第二種是文學作品閱讀法。

    文學作品除了內容之外,還有修辭和韻律上的意義。因此閱讀時應該非常緩慢,自己能聽到其中每一個詞的聲音,嘴唇沒動,是因為偷懶。例如讀“壓力”這個詞時,喉部肌肉應同時運動。閱讀詩詞更要注意聽到聲音,即使是一行詩中漏掉了一個音節,照樣也能聽得出來。閱讀散文要注意它的韻律,聆聽詞句前後的聲音,還需要從隱喻或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中獲取自己的感知。文學家的作品,唯有充分運用這種接受語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們的聰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寫作技巧。這種依賴耳聽—一透過眼睛接受文字訊號,將它們轉譯成聲音,到達喉嚨,然後加以理解的閱讀方法,最終同我們的臆想能力相關。

    第三種是經典著作閱讀法。

    這種方法用來閱讀哲學、經濟、軍事和古典著作。閱讀這些著作要象讀文學作品一樣的慢,但讀者的眼睛經常離開書本,對書中的一字一句都細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從而理解其中的深奧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經典著作閱讀法閱讀文學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學作品的特色,以 使讀者自己鑽進所謂文學觀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第四種閱讀方法是麻醉性的閱讀法。

    這種閱讀只是為了消遣。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樣使讀者忘卻了自己的存在,飄飄然於無限的幻想之中。這類讀者一般對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不感興趣,把自己完全置身於書本之外。如果使用麻醉性的閱讀方法閱讀名著,讀者只能得到一些已經添加了自己的幻想的膚淺的情節,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庸俗作品的水平。如果漫不經心地閱讀《安娜·卡列尼娜》,猶如讀一本拙劣的三角戀愛小說。麻醉性的閱讀在將進入成年的時候達到頂峰。年輕人的麻醉閱讀是造成大量的文學作品質量低劣的原因。

    閱讀書目的選擇,即閱讀的導向性。

    我們試圖尋找真正的閱讀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運用下面的方法。來自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從超實用筆記閱讀法,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都做了詳細介紹。

    真正的閱讀是到後來才發覺:生活的真諦載於言語,承於文字,藏於世間,蘊於人心。

  • 4 # 伍鋅

    我想,真正的閱讀,應該結合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而不是關注閱讀的內容。

    因為,閱讀是很個人的事情,你讀什麼、你怎麼讀、你讀完之後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其實都是個人的決策。

    真正閱讀,是你能透過閱讀觸及兩個地方,一個是內心世界的自己,一個是現實的自己。

    我們讀經典、讀思想深刻的書籍,豐富自己的認知,鍛鍊自己的思維,不斷升級自己的思想,這是觸及內心世界的自己。這自然是真正的閱讀。

    同時,我們讀工具類書籍、讀乾貨,讀後將它用在生活中,增長自己的技能,這是觸及現實的自己。

    但是,下面的閱讀,你能否馬上否特定它的價值呢?

    比如,一個女人遇到渣男,但無法自拔,十分痛苦。於是她讀了一本狗血的大女主小說,受到了觸動,她開始強硬起來,下決心和渣男分手,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又比如,有人遇到生活打擊,意志消沉,他去讀勵志文、讀雞湯、讀成功學,讀完之後心態改變了,被打了雞血,抗過了這些困難。

    這些閱讀在內容上看,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但是從結果上看,這些閱讀卻有了很大的價值,因為它也觸及了現實的自己。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閱讀”,從閱讀體驗上、從效果上看,會更好一些。

    以上只是我的一己之見,望多交流!

  • 5 # 笑薇讀書

    讀書的目的是學以致用,所以,只有當你讀完一本書之後感覺到學到了新的知識,改變了你曾經的一些看法和觀念,或者讓你學到了某個方法和技巧,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那麼怎麼進行有效閱讀呢?

    首先,讀一本書並不是看完就完了,而是要帶著問題去思考,這本書講了什麼東西?作者是怎麼來闡述他的觀點的?有哪些地方還可以作一些補充?有哪些知識可以用到我的工作或者生活當中?

    當你真正開始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讀書的作用已經開始在慢慢轉化了。

    讀完了一本書之後,我會把這本書的思維導圖畫出來,這樣不僅能促進對書中關鍵知識的梳理,還能便於之後寫書評或者讀書感悟。所以思維導圖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現在有很多人畫的思維非常漂亮,用各種彩色的筆還有各種畫裝飾。

    但對於像我這種不太具備繪畫天賦的人來說,這要求有點高,而且會花費太多不必要的時間。所以,我的思維導圖比較簡單,但我自己能看懂就行。建議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繪製思維導圖就行,不一定要畫得多麼漂亮,顏色多麼豐富。

    畫完思維導圖之後,我就開始寫書評啦。這本書講了什麼,有哪些核心觀點和方法,這些知識應該怎麼應用等等,都是這一階段可以思考的內容。有些特別好的素材或者好次好句,我會把它記錄到印象筆記或者摘抄本中,這樣當以後需要用到的時候,就會很方便了。

    對於一些乾貨內容,我還會做筆記分享到問答裡來,對自己不僅是一個知識整理的過程,也能幫助到他人。

    至此,整個的閱讀過程也就完成了,這種閱讀方法不僅能讓我記住書中的重點內容,而不是讀完就忘,還為今後的寫作準備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更給需要的人分享了一些有價值的內容,算是一舉多得!

  • 6 # 豬豬貓張讀書

    學以致用才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特別是閱讀商務類書籍而言,學以致用最為有效。我建議你看看由日本作家大巖俊之寫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陳怡萍翻譯的《適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

    這本書將從如何有效率地讀書、如何邊讀邊做讀書筆記、如何牢記讀到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這四個方面教會你如何才書中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能力。

    書中用了32張圖/表,作為例子進行說明;同時還提到了“二八定律”“SMART原則”“艾賓斯遺忘曲線”等作為本書的理論支撐。

    對於患有閱讀困難證的讀者來說,《適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無疑是一本比較實用的實操手冊。

    一、有效率地讀書

    在這個部分,作者大巖俊之指出明確自己閱讀一本書的目的,並從序言、目錄、後記等尋找出可能達到目的的內容和章節進行重點閱讀,然後以輸出(向他人講述和寫下來)到逼輸入的方式,從書中為自己的目的尋找“答案”。

    同時,作者還提倡有時間意識和多讀。多讀跟我們所說的主題閱讀類似,透過同時閱讀多本同一型別的書,更容易獲取不同的資訊。

    二、邊讀邊做筆記

    讀書筆記"是項必不可缺的工作。

    在眾多記錄讀書筆記的方法中,作者最推薦的是“思維導圖”法,而且大巖俊之對“思維導圖”的製作方法著墨很多。

    我們常見的利用便利貼和各種“標記”“劃線”“書頁折角”等記錄方法,書中也有提到。但是有一點我很讚賞,那就是在便籤上寫上一些關鍵詞,這樣看到關鍵詞你就能知道此頁講了什麼

    記錄完以後關於如何製作讀書筆記,作者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本書中指出有的人會只關注書本的某一部分知識,而有的人想要全面掌握整本書。因此作者針這兩種對不同的閱讀目的,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製作讀書筆記的方法。

    但是無論是哪種閱讀目的,製作筆記的第一步都是一樣的,需要在筆記本上寫上基本資訊:

    •本書書名;

    •作者;

    •筆記製作日期;

    •讀書開始日;

    •讀書終止日。

    第一種,只關注部分內容的,製作讀書筆記時可以:

    1、直接摘錄一部分內容

    2、做摘要,分項羅列

    3、寫下自己的感想

    第二種,想要全面掌握書的內容的

    首先就要掌握整本書的層次構造。找出寫著自己想要資訊的頁碼,直接閱讀。

    接下來按章整理書中資訊。

    同樣的,不同的閱讀目的也可以做出不同的思維導圖。

    三、牢記讀到的內容

    讀書筆記製作完成以後,我們就需要牢記書中的內容了。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透過反覆閱讀讀書筆記來達到牢記書中內容的目的。大巖俊之從為什麼記不住讀過的書到牢記書中的內容都做出了相詳細的解釋。

    為什麼記不住書中的內容?作者用“艾賓斯遺忘曲線”來解釋了記不住的原因。同時指出透過反覆閱讀可以改變遺忘曲線。

    為了對抗遺忘,唯一的方法就是反覆閱讀。

    但是很少人會重複閱讀一本書兩三遍,因此作者透過二八定律指出找出書中20%的重點內容進行反覆閱讀以達到牢記的目的。

    對於牢記的方法,作者提供的方法有:帶著感情去閱讀、以向他人複述為前提來閱讀、整理成故事來記憶、使用首字來記錄文字、建立形象,聯絡記憶和便利貼記憶法。

    四、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

    這一部分作者用了大約1/4(40頁)的篇幅來闡述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可以說是本書重點中的重點。

    那麼如何付諸行動呢?

    1、從書本上設定行動目標(即讀完書後具體想要做些什麼)。利用SMART法則,將要做的事情進行量化並設定有效期。

    2、想象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透過人的“五感”去給自己達成目標後的樣子進行畫像。

    3、明確現在的位置(要知道“行動目標”與“現狀”之間有多大的差距)。

    4、思考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xx%的時候,是怎樣一種狀態?)。

    5、為了填補差距的具體行動(為了達成10%/20%以後所在位置的目標,我能做些什麼呢?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

    6、從所寫專案中選出一項(最想做的)。

    8、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

    9、將行動告知他人。

    10、付諸行動。

    就像我閱讀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想要知道提高閱讀效率一樣,這本書值得你認真閱讀並活用裡面介紹的方法。

    特別對於以“獲取知識”為目的的閱讀者來說,這本書裡介紹的方法非常有用。

  • 7 # 大話精神

    有思考、有疑惑、有筆記這樣的閱讀才算真正的閱讀!不管看什麼書,你都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對於書中的某個場景某句話,你都應該有自己的理解。每一本書都有他自己的靈魂,一千個人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書的理解不同,如果你看完一本書或者一個章節,卻對書的內容沒有思考,那麼你等於沒有看書!你必須有思考,才可以從書中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和理解。

    而對書中的內容提出疑惑和不解,你才算是真正的想要去了解每本書背後的故事和情懷。在閱讀的時候,只有做筆記才可以把你的思想完全的保留下來,不同階段,不同心態看待書的理解不一樣,當你第二次看書的時候,再將之前的筆記和想法對比一下,也許你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驚喜!一本書,讀一遍並不可能真正的去讀懂它的意思,只有多次、反覆的去讀書,才能叫做真正的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應力鋼結構有哪幾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