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拾印影
-
2 # 木易電影
又一部很有價值的印度電影!
即使語言、環境、文化都有著很大的不同,觀眾還是能夠從印度電影《起跑線》裡找到共鳴。
尤其對於已經為人父母的觀眾而言,《起跑線》裡所探討的主題,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因為它不像《摔跤吧!爸爸》那樣聚焦熱血運動並表達父愛,也不像《神秘巨星》那樣聚焦女性權益並傳遞母愛,而是把目光鎖定在印度教育這個嚴肅的社會命題之上。
比起前面兩部在國內大熱的印度電影,《起跑線》沒有過多的在孩子身上製造溫情,而是透過一對父母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所做所思,勾勒出一幅幅具有諷刺意味的現實圖景,折射出一個個發人深省的現實問題,從而引發觀眾對自我的審視與思考。
片名《起跑線》其實就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影片的故事: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對名為拉吉(伊爾凡·可汗飾)和米塔(薩巴·卡瑪爾飾)的印度夫妻,在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賽”——校園招生——開始前,絞盡腦汁地試圖透過躋身上流社會、託關係走後門、專業培訓、獲得神明保佑甚至“扮窮”等等一系列方式,去爭取一個學校的名額。
在這個過程中,這對為孩子考慮的父母想盡辦法地做各種嘗試,無非就是想讓孩子能夠在“起跑線”上有一個不錯的開始。儘管整部電影描述的都是發生在印度的故事,但這種父母為了孩子“起跑線”而想方設法做爭取的現象,是在印度之外的多個地方都存在的,幾乎大多數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
尤其對於越來越重視教育問題的中國家長而言,片中這種為了孩子教育方面的“起跑線”而費盡心思的體驗、心境,大概很多觀眾都深有體會。
是的,在《起跑線》裡,我們可以看到父母為孩子教育問題而奔波所折射出來的多種社會問題。影片最有價值的地方,便是它以“孩子擇校受教育”為切口,反映、諷刺以及探討了印度的教育現狀、貧富差距、階級分層、不公待遇等社會現實問題。
影片的主題是偏嚴肅的,甚至折射出來的現實問題是偏沉重的。但有意思的是,這樣一部嚴肅而沉重的電影,卻能讓觀眾在看的時候多次笑出聲!因為它的表現手法卻是幽默的、反諷的——它透過製造一系列看似平常,實則荒誕的細節,製造著令人忍俊不禁的笑點。
他們為了拿到一個學校名額,做著不屬於自身身份所熟悉的事情,這中間出現的矛盾、衝突或者窘迫,有著濃烈的荒誕感,有著強烈的反諷味道,所以很可笑。這種喜感仍然不同於那些搞笑段子或搞笑行為,它們更多還是透過身份的錯位以及做事情的目的上的可笑,來製造具有諷刺意味的笑點。
該片值得一看。
-
3 # 優優飛揚
影片已經確定在4月4日殺入國內清明檔。我對這部電影在國內的表現還是非常樂觀的。
這兩年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還是非常頻繁的。王寶強去印度拍了《大鬧天竺》,印度天王級演員阿米爾·汗憑藉《我的個神啊》,《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三部電影,已經成為在內地知名度和票房號召力最強的印度演員。
而這一次《起跑線》沒有阿米爾·汗。男主是伊爾凡·可汗,雖然他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飾演過角色,但他本身的票房號召力不行,至少不能像阿米爾·汗一樣。真正讓《起跑線》有強大賣相的還是,它用一個印度的故事,講述在一箇中國也成立的故事。
影片以給孩子的教育問題,土豪夫婦擠破頭腦給子女挑選好學校,這也是中國的現狀。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勢必會引起國內觀眾的共鳴。
學區房,好學校,是每個中國家長的心痛啊。
及格線以上的流水線作品。有錢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還是拍普羅大眾的馬屁。誠然片中有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的展現,依舊無法掩蓋全片了無新意的乏味面孔。很詫異這樣一部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影片,對於孩子的細節展示卻非常單薄。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還是一部值得票價的電影,至少它說人話,國內太多電影不說人話了,比如說,近期公映的《遇見你真好》。
-
4 # 小盼文案
最近一段時間朋友們問我為什麼老在看印度電影?是的,我最近看的比較多,我喜歡他們那種"直擊社會問題,展現小人物光輝的調調"。
而最近兩年的印度電影,也的確在中國引起普遍好評。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到這部將要上映的《起跑線》,無一不精彩萬分。
《起跑線》
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這種情況在印度也是如此,這個故事就講了,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妻為女兒上幼兒園的事四處奔波,從而引發的一系列的人生百態故事。
01
拉吉,父親,在月光集市開了一家服裝店,他情商很高,很會做生意,很有錢,但不會說英語,被上流社會所排斥,而他也不在意。
米塔,母親,會講英語,擔心女兒跟底層社會的孩子學壞,從而引發吸毒等惡劣事件。她想進入更高的社會階級,給女兒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買高檔住宅、開party、參加培訓班、夫妻雙方捯飭的跟那明星街拍似的……他們假裝很有錢、很有教養,但還是因為不會講英語、聽底層音樂等被嘲諷排斥。甚至他們的女兒也被排擠~其他孩子的父母教導小朋友不要跟不會英語的皮雅說話。
而小朋友的入學考試呢?其實更多的時候考驗的是父母,他們的財力、教養、工作、社會地位等~ 電影中,因為小姑娘的父母是在"月光集市"開店鋪的,不高階!所以,他們的女兒被學校無情的pass掉了。
這就是上層社會對中下階級赤裸裸的歧視!哪怕你事業很成功、很有錢、很努力的學習,他們依然覺得你土、不高階。
02
常規道路走不通,夫妻倆只有鋌而走險~為了避免好的教育資源被壟斷,印度政府每年給予25%的名額給貧困子弟。他們決定偽造檔案,爭奪這可貴的教育資源。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某些地方有利可圖,必定存在一些黑色產業鏈。即使大家明知道不對、但對自己有益,仍舊趨之若鶩,並藉口麻痺自己——那些貧困子弟因接受不了差距、付不起錢,入學一兩年後也會退學的!
很不幸,當丈夫找過黑中介不久、這條黑色產業鏈被曝光了~學校不得不表示,會走訪每個家庭,核實檔案!夫妻倆不得不假扮窮人,搬進貧民區!
在這裡,他們見到了窮人雞飛狗跳的生活,也見識了他們的善良堅韌。而不同階級的生活差異在這一階段最為明顯!
窮人起早摸黑、兢兢業業的工作,可能僅僅只夠溫飽; 窮人為了少有的資源,需要慘烈地與同階級的人爭搶;窮人為了得到少有的供給,受政府官員欺負時,需要低眉順眼......
過這樣的生活,是窮人不夠努力,還是他們太愚昧?都不是,導演給出的答案~富人會不擇手段地搶奪窮人本不多的資源和權利!
米塔起初認為,認為窮人=粗俗、醜陋、犯罪,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跟著他們學壞。可是這段經歷卻教會了她的孩子分享和友善。
03
窮沒有錯,窮人的孩子也是天使!給與他們一定機會,他們也可以很優秀。我記得中國《最強大腦》上就有很多貧困子弟,他們很聰明,有舞臺,他們也可以很耀眼!
當夫妻倆因為良心不安給公立學校捐贈,當拉吉因為貧窮朋友撞破謊言而反思。說實話,結尾處,我被拉吉義無反顧的表現所打動,而代表公正的校長一番話和上層社會的反應就很耐人尋味了。
有錢人家孩子在玩樂中學會18般才藝;沒錢人家的孩子卻因為沒報老師的課餘補習班,而做不出課堂上的題目而被罵!
本來育人為本的教育,也成了生意,成了名利、權力的比拼...... 社會上的強弱、好壞的差異越來越大。而有些人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所謂的有錢人愛慈善、窮人越來越壞所導致的惡劣社會影響,是否與這些有關?
曾經一篇《我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驚呆了我,我驚呼"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我也暗暗發誓,要努力奮鬥,為我將來的孩子提供一個牛逼的成長環境!
而現在,我有些小小沮喪,覺得個人的力量太小了,可能我優秀有錢,我的孩子照樣沒有太多的選擇!
我希望你我不那麼排斥公共教育,能把更多資源引入公共教育,希望沒有那麼多暗規則,希望教育能夠真正以人為本!
-
5 # 思並快樂著
最近很迷印度這個國家,印度的電影幾乎每部都會捧場,包括以前大火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額滴個神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近期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有就是現在熱播的《起跑線》。
說實話,同歐美電影相比,我個人覺得,印度電影似乎更能引發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這大概源於兩國相似的歷史和國家際遇:後發展國家、人口眾多、傳統的因襲過重、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和社會的轉型困境……
就近期熱播的幾部印度電影而言,小人物的故事和命運大多與宏觀層面國家、社會、文化的更深關切交織在一起,故事切口雖小但立意很高。而在故事的講述方式上,輕鬆詼諧又載歌載舞。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也就是說,印度電影幾乎能讓每個階層、不同知識層次的人都能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起跑線》同樣也是這樣一部電影。
《起跑線》中描述的現象同樣讓華人倍感熟悉和親切:階層固化、中產焦慮、擇校熱,片中的中產父母為了讓女兒能夠鞏固延續既有的階層地位,不輸在起跑線上,為取得私立貴族校的一張通行證無所不用其極。而在這一奮鬥的過程中,充斥著萬花筒似的人生、社會百態的描述和揭露:階層藩籬、教育造假、上層社會的虛偽和道貌岸然、底層社會的墮落和不堪、人性的考驗和掙扎、“平等”的道德倫理反思和拷問……
唯其真實,才更顯可貴。我覺得在社會的介入、批判、反思力度上,印度電影明顯要優於中國電影。從這點而言,印度這個國家足夠值得我們尊重。
-
6 # 藍鯨孤島
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臺詞是希亞姆說的:“窮人就是這樣,沒資格大喜大悲。”
當時他在他妻兒和皮婭一家面前,失控流淚後立刻收住情緒這樣說,彷彿一貧如洗的他,片刻的悲傷都是不可原諒的錯。生活真的太艱難了。
然而諷刺的是,從來都喝不起瓶裝礦泉水的他,卻有著腰纏萬貫的人都比不上的珍貴的心。
起初看片名叫《起跑線》,以為講的是鋪天蓋地的補習班和小朋友相關的表現,但是印度電影仿若大師歐·亨利,往往喜歡出人意料。
前半部分敘事有點緩慢,但是作為喜劇電影,恰如其分的點綴了很多笑料,尤其從前到後米塔擔心皮婭長大會變壞的包袱,簡直屢試不爽。另外,拉吉的“毛腿”,可謂是全片笑料的制高點,電影院中一大片人笑得前仰後合。
不僅搞笑完全不尷尬,難得的是,煽情的時候也收穫了眾多觀眾的淚水。比如拉吉那句:“他們不錄取你,不是你的損失,而是學校的損失。”出其不意的轉折也是影片很大的亮點,當希亞姆把錢交個拉吉的時候,觀眾的心和拉吉一起碎了。
富人的虛偽冷漠,窮人的淳樸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貧民的配給掌握在公務員手裡,富人仍然想盡辦法搶奪他們的資源。即便是出身女僕家庭的校長,和培訓班的工作人員對待不同階層的態度也是霄壤之別。
從結尾看,禮堂那一幕喚醒的只是少部分富人,甚至那少部分人事後仍然如故,校長也毫髮無傷。導演沒有刻意的賞善罰惡,這樣反而更加逼近殘酷的現實。久經商場的拉吉當然也能預料到這樣的結果,但是他仍然堅持那樣做了,是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是對的。
就如捷克首位民選總統哈維爾所說:“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這部電影適合所有人看,尤其是家長。
-
7 # 閒不下來的懶癌
感覺這兩年的印度電影拍得都非常好,從《摔跤吧,爸爸》開始,看了好幾部,感覺比國內這兩年流行的大製作或者文藝範接地氣吧。
《起跑線》裡的父母也算是印度版的孟母三遷了,為了孩子上更好地學校,付出了很多。在現階段來講,中國的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買學區房,讓孩子上各種培訓班,找關係等等,只能說父母都是一樣的心。
電影結局中,他們放棄了私立學校,去了公立學校,但對於整個教育上層階級的人群來講,他們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現在國內教育界的很多現象,比如你不拍老師馬屁並不會阻止其他家長不去做,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幸災樂禍你的小孩會被忽視。
這是一種競爭,在資源不充分,被規則偏向的人群是不會想到公平不公平的問題的,他們只會慶幸自己在勝利者的陣營。
-
8 # 童童小瑾書
《起跑線》: 說的是教育平權,更是中產焦慮
01
2017年至現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在中國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其中《摔跤吧,爸爸》位列2017年國內票房前十。能在好萊塢大片和中國產商業片夾擊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可見華人對印度電影的喜歡。
其實,無論是普通影迷最初接觸到《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除了一言不合就開跳的印度歌舞,並沒有什麼獨創的電影技術,哪怕是在敘事上,也多是一條線走到底,沒有運用過多的技巧。人物塑造,情節過渡,也多表現為一種理想主義的浪漫,也可以說是很傻很天真。
在印度電影中,你會發現,當女主角和男主角發生愛情時,他們愛情一定是快樂的、純真的、浪漫的、矢志不移的,不會加入狗血三角戀,也不會因為金錢、地位等因素改變。還會發現,當劇情需要好人的時候,滿大街都會變出好人。
但是你往往又會被這種天真打動。
《我滴個神啊》,阿米爾·汗化身外星人把印度的各個宗教都一本正經地調戲了一頓。最後的核心思想落實到拒絕迷信,相信科學的框架裡。
《摔跤吧,爸爸》,嚴厲獨斷的爸爸在印度男女極度不平等的艱難環境裡幫助女兒爭取更多的未來選擇權,而不是讓她們小小年紀成為新娘,再無擁有自己人生的可能,他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超越國家之間的對立,超越宗教之間的藩籬,去讚揚人性當中的善良真誠。
他們完全不憚於用理想主義的視角去談一些很重大也很現實的話題。
02
最近的一部《起跑線》也是這樣,帶著一層溫情的浪漫主義濾鏡去談教育平權、中產焦慮這些在中國和印度都存在的問題。影片的原名是Hindi Medium,其實直接翻譯成《印度中產》可能更合適。
男主吉拉是舊市街的時尚工作室的老闆,他出身市井,不優雅,不會說英文,不知道伊頓在英國,不知道上流家庭間社交的禮儀。女主米塔,受過不錯的教育但是深知要躋身上流必須要更優質的精英教育。
為了讓女兒皮婭上最好的私立學校,他們搬家去一流社群,卻在應對學校對父母的考核時窘態百出;偶然得知德里文法學校有給貧困家庭的名額時,他們不惜動用旁門左道,意外的是一個較真的老師對申請開展了實地家訪,為此他們不得不又從豪宅搬到平民窟...... 由此而來發生的一系列烏龍。
在印度,私立學校的教育資源普遍優於公立學校,有些還是英國系統的國際學校。但是政府開設的公立學校則嚴重缺乏師資力量,基礎設施也差很多,十幾年來政府都提交要將教育投入提到GDP 6%的份額,但近些年來卻怎麼都過不了4%。
優質的私立學校除了費用高昂,除了考察學生自身素質,更會對學生家長進行考察,是否住在高檔學區,是否為精英,都成為一個孩子能否入讀心怡學校的因素。電影中,入學顧問告訴皮婭的父母,其他的孩子是尚未出生家長就在準備入學的問題。
這一切何嘗不就是現下國內教育狀況的現實呢?還記得17年在網路流傳的幼兒園家委會選拔群聊嗎?簡直就是大型拼爹媽現場了。
而拉吉夫婦就在第一場較量中失敗了,他們有錢但是在對父母的考核中不過關,皮婭沒有被五大私立學校中的任何一所錄取,所以他們又冒險地打起來貧困學生名額的主意,他們搬到平民窟假扮起了窮人,最後皮婭透過這個渠道成功入學德里文法學校。但是拉吉夫婦卻並沒有心願得償的高興,因為他們女兒的名額是從那些平民窟孩子那裡搶來的,這並不公平,他們心懷愧疚。
最現實的轉折就發生在拉吉因為心有愧疚向校長坦誠自己的欺詐行為時,校長告訴他,如果真的把名額給窮人的孩子,自己又怎麼從中獲利呢?弔詭的是校長自己就是女僕的女兒,因為接受了上好的教育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最後卻背叛了她出身的階層,拿教育機會當自己的牟利手段,成為了教育不公的推手。
因為看不慣校長的所作所為,拉吉在家長會匯演時公開演講揭露校長的行為,主題思想是有教無類。
但是,最後的結局是他們決定將女兒轉學到普通公立學校,其他的事情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儘管有家長被拉吉的演講打動,也並沒有站出來支援他,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並且能夠拿孩子的機會去冒險去得罪校方。他們的態度無法讓人苛責。而且現實中恐怕我們大部分人能做的選擇大概都是這樣。
03
除了教育的問題,更深層次的是在階級固化下新中產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拉吉夫婦當然是有錢的,他們成功搬到了高檔社群,但是並沒有因此就成為上流階層。中產焦慮在妻子米塔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丈夫在喬遷之喜party上跳舞,讓她尷尬到爆炸,擔憂自己家不能被鄰居接納,擔憂女兒不能交到朋友,用力過猛把名牌logo都穿在身上,搬去貧民窟之前和鄰居說是要去歐洲度假,為此還要去影樓拍照營造在歐洲度假的假象。
彆扭的漏洞百出的行為,觀眾當然是要哈哈一笑才對得起劇本這番用心,但是現實中如女主這樣的人呢,心裡更多是難過的絕望吧。
-
9 # 林二走江湖
起跑線這三個字,瞬間戳疼了華人的心。可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黑白,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永遠的痛點。
在女主角,也就是孩兒媽的邏輯裡,孩子去不了好學校就會去條件差的公立學校,去了公立學校就會學壞,學壞後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去不了外企工作,去不了外企就會懷疑自己,進而自暴自棄,最後吸毒。
不管這個邏輯線怎麼變,孩子媽的邏輯終點都是孩子吸毒。
真的有那麼糟嗎?上不了好學校人生就沒了希望?
如果瞭解印度,或者認真思考了電影,就會發現答案是讓人絕望的。電影裡的公立學校,校舍破敗,孩子沒有教材,所有的條件都是最差的。
校長說捐錢就可以讓孩子的環境變得更好,但這根本不是捐錢的事,那些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差的並不僅僅是校舍,而是師資力量。有錢就有強大的師資,這是真理。
有人問公立學校不是印度政府的嗎?政府單位怎麼會那麼差?這就要說到印度另外一個特質。
窮。
印度的社會形態是細腰金字塔形,有錢人在塔尖,窮人在最底下,中間中產階級很少。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整體國家很窮,同時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無法打破,社會越是發展,富人越富,窮人也越窮。
電影裡花了很長時間描寫貧民窟的生活,在那裡,米麵糧油要定量配給,水要定時供應。底層人民艱難討生活,然而貧困生指標還被富人搶走。
這就是印度,國家窮困才導致有那麼多窮人。而那麼窮的國家,是沒能力搞教育的。公立學校能有個破爛校舍,已經是很好的環境裡。
印度人的擇校痛,跟中國的還是不一樣。中國的國力,足以讓國民接受平等的基礎教育。印度不行,所以電影主人公才會那麼想要讓孩子去私立學校。
電影結尾,主人公把孩子送到了公立學校,這一點並沒有感動其他家長,更沒有感動影院裡的觀眾。
為什麼?
舞臺上那些表演的孩子,用的是破桶、腳踏車輪等等東西演奏,曲子也讓人振奮。但為什麼千百年來,無論貧富,人們演奏樂曲都在用那些正統樂器?
因為時間驗證,那些是最好的。他們能發出最正的音色,能準確表達音律,所以他們才會經久流傳。而那些破桶,只不過是無奈的湊合。
教育也是一樣,有最好的,家長就不會選差的。所以主人公的結局,只能是一個人的自嗨。
無論中國還是印度,甚至其他國家,都會跟其他家長一樣,坐在椅子裡,看著他離去。
-
10 # 中年少女小優
最近上映的印度片《起跑線》,反應的是印度教育問題,跟我們國內的情況很像,家長們都削尖了腦袋想讓兒女進最好的學校,覺得學校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然而人口基數大,盆富差距大的國情總是伴隨著用錢來解決問題的特殊操作,富人的選擇遠遠優於窮人。看這片子的時候我唯一想到的是不管孩子在哪兒接受教育,先要以身作則教他們做人要緊,其次是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一技之長,這樣不管在什麼學校,他們都有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出來社會之後也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真的極其聰明(很慶幸自己早生幾年),所以具備在社會立足的一技之長我覺得比單單混個文憑靠譜的多。
-
11 # 英皇娛樂經紀人
這部電影毫不留情地諷刺了印度所謂的功利主義教育制度,並反映了印度社會的階級固化問題。當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被銅臭侵蝕,被利益捆綁,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階級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貧民家庭的孩子從上幼兒園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不公平的,長此以往,貧富差距將越來越大,有句老話說得好,窮不過三代,深究其因,窮人階級的子孫後代根本無法承擔傳宗接代的高額支出,他們上不起學,掙不到錢,娶不起妻,生不起孩,沒有文化,沒有地位,而中產家庭的子女含著金鑰匙出生,他們從呱呱墜地到入土為安,始終是社會的焦點,國家的精英,他們的生活平靜如水,不會泛起半點漣漪,只因他們的父輩早已用金磚為他們鋪平道路,掃清一切障礙。如果教育無法改變命運,那麼貧賤也許真的不能移了罷。四星。
-
12 # 西瓜推劇
電影《起跑線》,由薩基特·喬電影起跑線杜裡執導,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蒂希塔·塞加爾,迪帕克·迪布里亞爾和阿莫瑞塔·金格等主演的印度最新劇情片《起跑線》,將於2018年4月4日(週三)在國內上映。
故事內容講述的是,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賽即將開始——幼兒園招生,1400所將要發放報名表的學校當中,排名前五的名校入學名額相當緊俏,很多父母從懷孕時就做準備,卻也有服裝店老闆拉吉(伊爾凡·可汗飾)和妻子米塔(薩巴·卡瑪爾飾)這樣臨時抱佛腳的父母。米塔堅持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夫妻倆試圖躋身上流社會、試圖託關係走後門、試圖獲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使用非常手段,想盡辦法追逐高聳的入學門檻。而當他們費勁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我覺得《起跑線》導演薩基特·喬杜裡之所以把擇校作為影片的切入口,是希望觀眾不要太早做出孰是孰非的價值判斷,透過對多重轉折的梳理消化,把理性思考保持到最後,正視教育的真正意義。
回
-
13 # 洋蔥學園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可惜在國內沒有公映。
下面我們進入電影的世界:
近兩年,印度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小颶風。
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影片《摔跤吧,爸爸》,將印度電影推到了中國普通觀眾面前。
阿米爾·汗,也成了家喻戶曉的電影人物,被多少迷妹圍著喊老公。
其實在阿米爾·汗之前,印度還有一張世界公認的面孔——
伊爾凡·可汗。
是不是很眼熟,但許多人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他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將故事娓娓道來的“中年派”。
他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吊打男主角的警官。
他還是《侏羅紀世界》裡一手建立“侏羅紀公園”基金公司的大富翁。
伊爾凡·可汗,可以說是好萊塢大片裡最炙手可熱的印度面孔。
但由於好萊塢運作機制,像他這樣的亞洲演員,只是作為民族形象的icon,很難成為真正的主角。
儘管他經驗豐富,演技出眾。
今天,魚叔要隆重推薦的就是,伊爾凡·可汗的高分新片——
起跑線
Hindi Medium
這部新鮮出爐的好片,IMDb評分8.0。
是近期口碑排名最高的印度影片。
雖然豆瓣評價人數還不多,但魚叔想說,這部片一定會火,也必須火。
這是今年魚叔看過僅次於《摔跤吧,爸爸》的最佳印度電影,但這一次,廣電總局絕對不會再引進了。
《起跑線》也是一部直面現實,抨擊社會現狀的電影。
這一次,矛頭對準的是孩子們的受教育權。
儘管話題看起來有些沉重,但是影片繼承了印度電影特有的明朗風格。
再沉重的話題,都能笑著講。
所以這竟然是個喜劇啊!
故事的主人公拉吉,年輕時候是裁縫店的學徒,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開了服裝工作室,成為了事業有成的富商。
他還有一個美得令人髮指的妻子。
他們的女兒到了該入學的年齡,這成了妻子心中的頭等大事。
她一心想送孩子到國內頂尖的學校,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買學區房。
是的,學區房這個概念並不是中國特有的。
這對於有錢的拉吉來說,換房當然不是問題。
於是,他們搬到了上層人士聚集的小區。
到了新的環境需要建立新的圈子,不然孩子就沒有朋友。
於是夫妻倆搞了個宴會,但融入上層階級並非易事。
從小生活在平民社群的男主,在宴會上出盡了洋相。
不過也勉勉強強建立了人際圈。
剛剛說的都只是準備工作。
入學這場硬仗才剛剛開始。
正如新聞所說,這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更是家長們的比賽。
從一開始領報名申請表,戰爭就打響了。
拉吉天還沒亮就去排隊,但前面已經有253個人了。
而這個長長的隊伍,到中午都還沒向前挪動過。
報名之後,緊接著需要面試。
這可不光是對孩子的考核,還是對家長的考核。
因此夫妻倆帶著孩子參加了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從內到外的改造。
夫妻倆還各種求神拜佛,東方西方的神幾乎都供奉遍了。
經管如此,他們依舊落榜了。
原因很簡單,不是因為他們的孩子不夠優秀。
而僅僅是學校認為孩子的父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
其實拉吉和妻子並非沒有受過教育。
他們像大多數平民孩子一樣上了公立學校。
但最好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
因此就讀於“公立學校”就意味著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這也是為什麼妻子削尖了腦袋也要送女兒進精英學校。
在精英學校,全英文教學,使得孩子們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
還是一種“階級”,
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
這不是並不是妻子誇大其詞。
連上流階層的小孩,都會以是否會說英語來決定交朋友。
主流的錄取方式,走不通了,針對入學的黑色產業鏈浮出了水面。
政府為了保證貧困孩子的受教育權,規定私立學校有25%的名額必須留給貧困生。
這成了富人們可以鑽的漏洞。
拉吉也成了其中一個。
可天不遂人願,佔用貧困生民額的事件被媒體曝光。
受此影響,招生的稽核力度比以往更加嚴苛。
拉吉一家只能真的搬到貧民窟,裝成窮人,捱過考核期。
這期間,一對熱心的鄰居給了拉吉一家很大的幫助。
他們單純地以為拉吉一家是經歷破產的“新貧”一代,不得已淪落至此。
於是,熱心地教授他們“貧困的藝術”。
事實上,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的確需要技巧。
為了喝到乾淨的水,要伸直脖子與其他人抗爭。
為了吃到供給的米,得使勁討好供給站官員。
當拉吉夫婦終於通過了貧困稽核,又被要求交24000盧布。
這裡又暴露出一個教育體制的亂象。
所謂貧困生免費入學,是指免學費。
但課外活動不是免費的,而且學生必須參加。
其實,這點錢對於拉吉是小事一樁。
但鄰居卻擔心“落魄”的拉吉拿不出來。
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攔車碰瓷,為拉吉湊了學費。
這一次,拉吉的孩子總算是錄取上了。
可現實殘酷,鄰居家的孩子卻沒有被錄取,只能讀設施破爛的公立學校。
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和愧疚,夫妻倆匿名捐助了領居家孩子就讀的學校。
他們有了桌椅,有了乾淨的衛生間,有了英語課本。
可是鄰居最後還是知道了真相。
他憤怒不已,卻因為善良淳樸的本性,沒有告發。
這一次拉吉沒有再聽妻子的請求繼續沉默:
我一輩子都力圖做一個好老公
可如果我不是一個好人
那也不可能做一個好老公、好爸爸
他向校長坦白,要把他透過欺騙所佔的名額還回去。
可校長卻更希望保持現狀,讓這件事情不了了之。
因為,招收一個貧困生,能給學校帶來什麼利益呢。
諷刺的是,這名校長也長在貧民窟,受益於貧困生政策。
拉吉知道自己沒辦法改變現狀,於是他在女兒的入學典禮上慷慨陳詞,當眾退學。
拉吉字字珠璣,但在坐的家長們近乎麻木。
而真的被打動的人,也因為擔心影響,甚至不敢鼓掌。
只有他的妻子站了起來。
最終,妻子毅然決定把孩子送進公立學校。
《起跑線》用拉吉女兒入學這件事,展現了三個階級的群像。
儘管拉吉憑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財富。
能買豪宅,開好車,名牌加身。
卻始終是不入流的中產階級。
他們的身份,讓他們的孩子既沒辦法和上層階級的孩子競爭,也沒法從貧困生政策中受惠。
他們想努力融入上流社會,卻始終格格不入。
上層人士天然的優越感,使他們冷漠而難以親近。
他們又不得已裝成貧民,可貧民窟的生活也讓人難以適應。
但他們卻看到底層的老百姓,雖然貧苦,但有著熾熱的心腸。
拉吉一家像是在進行一次階級穿越之旅。
但奇怪的是,無論是向上走還是向下流,他們一家都沒辦法真正融入別的階級。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社會現狀——階級固化。
精英的孩子是精英,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想要打破這個桎梏,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透過教育。
雖然在印度,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可是能受到怎樣的教育,卻從一出生就決定了。
上層人讀精英學校。
中等階級讀次一等的私立學校。
下層人讀公立學校。
貧困生政策成了教育分化之間唯一的橋樑。
但事實上呢,黑暗的教育產業鏈,讓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的孩子少之又少。
而入學後高昂的附加費,又讓想“幸運”入選的學生望而卻步。
就算順利進入了學校,貧困生將面臨的又是什麼呢?
無法融入同學們的圈子,被孤立,甚至被欺負。
電影中,成功透過教育,跨越階級圍欄的校長,最後竟然也淪為了教育分化的幫兇。
窮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改變現狀。
佔有最多教育資源的社會精英,不想改變這種現狀。
像拉吉這樣有錢有覺悟的中產階級能做的,也只是杯水車薪。
難道這長久以來的怪圈,讓就一直這樣無線迴圈下去了嗎?
其實電影在探討的過程中,也指出了一條可行且有效的出路。
越來越多的家庭拼了命地把孩子往好的私立學校送,導致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差別越來越大。
這也是造成教育資源不平加劇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育資源再分配,是這個困境的出路。
把更多的錢和資源投入到公立學校中。
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孩子回到公立學校來。
這說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這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但讓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權利,也是一個教育最起碼的道德。
電影和故事就到了這裡,“我想要我孩子的(教育)權利”這句話也引起了洋蔥君的共鳴。
但洋蔥君真正關心的是,不能讓這句話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啊,如何才能讓教育公平真正的落地呢?
洋蔥君認為,在傳統教育中能把課講好的好老師永遠都是稀缺資源,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所以,只有透過智慧教育的方式,把最好的老師聚集在一起製作出質量最高的課件,透過網際網路的形式傳播,才有可能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這樣的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是大勢所趨,也是改變普通家庭孩子命運的幾乎唯一的辦法。
-
14 # 手機使用者68228255087
這部印度影片我沒看過,不便評價。不過聽說過一點,好像是講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想把他們送進名牌學校,為達目的,他們一會兒裝成衣著光鮮的上等人,一會兒裝成灰頭土臉的窮人,據說笑點就在這個階段出現,總之在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問題上同中國一樣,可憐天下父母心。
-
15 # 人間是劇場
整體質量不如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但仍是一部好看的印度電影,是一部引人深思,值得中國影人學習的好電影。
想了解印度,印度電影是個非常好的選擇,反映現實題材的印度電影裡,那股生活的氣息簡直要透過大銀幕向你撲面而來,“接地氣”接得甚至超越了文化差異,讓中國觀眾同樣感同身受,心有慼慼焉。電影《起跑線》聚焦了印度教育中的擇校問題,看了才知道,原來孩子的擇校問題在印度也如此矛盾凸顯,貧富分化導致的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距看著觸目驚心。
關注社會現實,觀照人生與人性,是印度電影的特色,但是這類電影又很少被拍得苦大仇深,這部《起跑線》同樣如此,原本是件令父母頭痛萬分而又無比糾結的擇校問題,卻被拍得幽默十足,片中的爸媽一會兒扮富一會兒裝窮,萬般無奈都化作笑料中。
沒有《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煽情,所以看《起跑線》終於可以不用準備紙巾了,但是感動依然會有,金句也依然會有,而且,影片依舊弘揚“真善美”,讓你在感慨人生苦痛不斷的時候,依舊要相信“明天會更好”,相信“人性本善”。而這也是印度電影大受中國觀眾喜歡的一個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中國的文藝片總是拍得很“喪”,商業片又拍得很“俗”,而印度電影卻可以俗中有雅,喪中有喜。
之所以說《起跑線》整體質量不如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個人認為是《起跑線》節奏過於緩慢,對於這樣一個並無太激烈衝突的題材而言,電影拍得有些溫吞。
-
16 # 娛樂獨角獸
華人的痛,印度人先拍了出來?
被稱為印度版“孟母三遷”的《起跑線》,在內地上映4天后,果然引起了不小水花。“被印度電影圈粉”、“笑中帶淚,直戳現實”、“符合國內社會環境,但華人拍不出來”,豆瓣上,類似這樣的評論不計其數。截止當前,該影片累計票房達1.13億,超印度本土9.67億盧比(約合9400萬元)。
比起冷冰冰的票房數字,或許這部電影所帶來的現實問題,更值得華人思考。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新興中產階級父母,為求女兒得到最好的教育,不惜花費任何代價將其送至印度最好的私立學校的故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便是這部電影最直接、最露骨的核心思想,而這恰好也是中國父母乃至全球長輩們最為關注的教育問題。
“為了孩子的教育,你究竟願意付出哪些?”這是去年社會新聞曾研究過的一大課題,其中省吃儉用、拼命掙錢、報輔導班、學習特長基本已成為父母們的“標配”,而類似買學區房、混戶口、上私立學校、出國留學等“重金”活動則成為了中產階級以上家長們的共同活動。
“階級分化”早已是中國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條無形“鄙視鏈”,而“贏在起跑線”就像是一個緊箍咒,時時刻刻提醒著中國父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17 # 影視口碑榜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皇上”。這個“皇上”是誰?就是孩子——你們家的孩子。
別以為自己現在還是單身狗一枚,就覺得這種育兒之痛離自己十萬八千里——對華人來說,這種痛幾乎人人都要經歷,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育兒之痛的至痛是什麼?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觀點說起來容易,也很容易搶眼球,但其實不靠譜。哪怕是實打實的賽跑,即便“輸在了起跑線上”,只要孩子有實力,肯拼,完全可以“彎道超車”甚至臨終逆襲啊!況且,人生畢竟是場馬拉松,何必計較起跑線這一城一地之得失呢!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的故事主線,跟中國教育現狀很相似,足以引發眾多家長的共鳴點:服裝店主拉吉夫婦有個年幼的女兒皮婭,為讓其上個好學校,兩口子大傷腦筋——買學區房、搬家;夫婦倆一起去入學輔導機構接受培(洗)訓(腦),以便在孩子的申請入學面試裡表現好點兒,幫孩子爭取機會。
後來,劇情還進一步發展到和中國國情“高度模擬”的程度——為了拿到名校的入學名額,他們偽造了材料,甚至花錢買路子……然而事與願違,因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影片裡的媽媽米塔,其育兒理念與邏輯和中國大多數媽媽幾無二致,如擔心孩子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沒有好工作,女兒就會沮喪,甚至會去吸毒……這種想當然的“杞人憂天”,雖然看起來可笑,不過從原理上講,已陷入了“有罪推定”。
這套育兒邏輯,基本等於視獨立個體的女兒是小白一枚,脆弱無能,經不起半點風吹雨打,與扶不起的阿斗沒啥兩樣。這樣育兒假設,雖然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捫心自問下,真的為了孩子嗎?真的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至於皮婭的爸爸拉吉(這名字也夠LOW了),就更搞笑了。他離開舊居,搬到新家,正在努力融入高檔社群之際,為讓女兒順利入學,他居然腦洞大開地假冒窮人,開啟了暗箱操作模式。
最終得償所願,把孩子塞進了名校。然而,他們扮演窮人時結識的貧困朋友的兒子,原本有同樣的機會,最終卻不得不去了一個不好的學校。當然,良心未泯的他們,確實心中有愧,就不斷匿名資助那男孩,以求心安……
劇情至此,已透出另一隱情:學區房。原本以為“學區房”是“中國特色”,現在看來,“環球同此涼熱”啊!關於“學區房”,建議中國導演可以參照《起跑線》,就此跟風拍攝一部名為“學區房”的文藝作品,勢必大賣。在此插播一個段子,以增文章之可讀性。
一對北大清華畢業的年輕父母拜問禪師:“買不起學區房給自己小孩,該怎麼辦?禪師答曰:“如果北大清華畢業都買不起學區房,那學區房還有什麼意義?!”
由此及彼,縱觀國內教育,確已到了和《起跑線》一樣務必求新求變的階段了。
有時候,我們說某人某學科不好,會調侃其XX是體育老師教的吧!(求體育老師的心理陰影面積......)沒想到網路的一句戲言居然可以成真。
提醒那些米塔式的父母:“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別把全部的雞蛋都放入一個籃子,地球離開誰都照樣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遠遠大過孩子就讀學校之教育的。
有專家曾做過相關調查,結果發現,每個參與者反思己身最突出的優點和缺點時,基本上與其父母相似,有些則會和自己18歲前的其他撫養者相似。俗話說得好,三生(歲)至老。而性格、價值觀,基本上在孩子六七歲時就已大致成型。後天哪怕惡補,恐怕也收效甚微。
這一點,我對此感同身受,頗為認可。從小到大,我就沒資格在所謂的“快班”、“小班”上過學,讀的大學也是名不見經傳的市級高校。但現在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和那些所謂的211、985畢業的同事相比,並沒有低人一等。
讀什麼學校,誠然會影響(只是影響,並不決定)日後的工作、事業、人脈,即通常所說的成功。然而,真正的幸福自由,以及個人眼界,應取決於當事人的活法和選擇,跟讀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實在關係甚微。
因此,當拉吉屈從於妻子的焦慮,不擇手段去謀取進入名校的機會時,他們倆等於已經預設:我們不會對孩子注入什麼正能量,只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交給好老師,孩子就註定會成為一個好學生、棟樑之才了。
這其實有點想當然、異想天開,且不說名校畢業的渣滓、變態者、極端型人格的危險分子大有人在,單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來看,他們已經輸掉了,已經承認自己失敗了——父母都不敢做不敢想的事情,就把全部希望寄託於外界力量,寄託於外人“改造”,這怎麼可能造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呢!
“兒孫自有兒孫福”。作為家長的我認為,孩子的心靈其實真的是白紙一張,懵懵懂懂的他們,哪裡知道什麼是“起跑線”?哪裡知道所謂的“起跑線”在哪裡?
如果一定要說有,那麼這條起跑線就是一條大原則:在保證基本安全、健康和“政治正確”的堤壩內,放開手腳,讓孩子自由發揮甚至恣意汪洋。有些東西,父母們不必焦慮,孩子們自會無師自通,自會“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何況孩子!因此身為父母,如果自己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麼其孩子就不太可能活得瀟灑自如,其為人處世也不可能大氣磅礴。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其實不靠譜,真的!
-
18 # 靁軍成
[星星][星星][星星][半星],"起跑線"這個名字起得好,孩子的教育成長,應該從哪方面要求做起?如何做到"有教無類"的平等教育?這是一個階層分化嚴重的社會里家長非常焦慮的問題。
影片反映了不同階層人士所遇到的入學問題,不過人物設定很樣版化,富人不出所料地勢利,而窮人則正直兼且富有愛心。
倒是電影中印度窮人代表希亞姆說的一段話值得深思:"政客搜刮了窮人的糧食,建築商掠奪他們的土地,最後連我們孩子上學的機會也要被你們偷走了,為什麼?因為如果我們的孩子受教育了,會說英語了,誰還伺侯你們?我們不需要施捨,只要我們的權利。"
-
19 # 影視控
之前,親戚家一表姐為了孩子上幼兒園的事,操碎了心,結果出來那天,還抱著孩子委屈地哭了。上不了公立,私立又貴,只能做夾心餅乾,兩頭為難。
如今教育資源分佈不均,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買學區房更是難上加難。國內的情況如此,印度的情況也大致相似,一部《起跑線》拍出了箇中心酸。
兒女到了上學適齡年紀,“焦慮鏈條”也就隨之開始了。時刻擔心自己的寶貝兒進不了某個好學校,從起跑線一路撲街。
如同電影裡的媽媽米塔說的那樣,不去貴族學校就學不好英文,不會說英文就找不到好工作,將來女兒就會走上貧窮的道路……
於是,為了貴族學校的名額,換房子、換電視、換圈子、炫富裝窮,通宵達旦排隊拿名額,擠破腦袋查錄取榜單,想方設法送禮……
為什麼要這麼拼?為了改變孩子的起跑線。
拉吉為了女兒吉婭能上德里文法學校,抱著一包錢,坐在校長辦公室門口。誇張嗎?可前段時間花650萬上斯坦福的新聞餘熱未散。
即使是公平的東西,也總有人能把你的那份公平偷走。雖然社會保障窮人的受教育權,學校每年會留出25%的名額給貧困家庭的孩子。
可是,富人能高價買走你的運氣,能暗箱操作走你的機會,能花重金打通關係網。最後,還能偽裝成窮人和你一起競爭,讓你本來就渺茫的希望,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舉家搬到貧民窟,為了給女兒騙取貧困生的入學資格。這份本該屬於孩子的起跑線,被誰偷走了呢?
我們憤怒於不公平,可這世界何曾公平過!
"起跑線"表面談論的是教育問題,實際上核心的議題直指印度的階級,窮人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爬向更高的階級,改變人生。
而富人也同樣想進名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維持高等的階級,鞏固地位,繼續享受著高等社會資源。
無論是貧是富,擠進名校只有一個目的——階級,最終皆是為了階級。只有更高的階級,才能掌握較多的資源,享有更高的服務,教育成了這部電影裡撬動階級的槓桿。
就像電影裡的女校長,自己小時候家境不好,就讀名校,留下了心底創傷。周圍的同學都來自上流社會,大家在背後竊竊私語,身份地位比不上同窗,被輕視的痛楚、永遠也不會被接納的孤獨感,她一輩子都忘不掉。
可諷刺的是,她透過自己的努力走出那個她覺得噁心、不公、痛苦的環境時,卻用她現在手裡有的權力加重了這種環境的出現。
如同電影中痛陳的那樣:教育失去了其本質,現在教育是門生意了。
為什麼有那麼大壓力?為什麼不能輕鬆點呢?因為競爭。
一個人從出生那天開始,就在競爭。小時候“別人家的孩子”給你壓力,長大後“出人頭地”的他讓你焦慮。
誰都知道這荒誕。但,你又不得不爭。
男主所得到的,是在一切努力後,妻子的支援和理解,聽到摯愛的人一句“我期望我們的孩子成為你這樣的人”。
這才是真正的事實,妄想憑藉一人之力,改變深入人心的腐朽觀念,撼動整個教育行業的利益鏈條,無異於蚍蜉撼樹。
畢竟會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階級的階級。
當所有人都被重擔壓得抬不起頭,看不見遠方的天際線,只看得見腳下的起跑線。當象徵公平“起跑線”,變成了最不公平的東西……
可悲的是誰?可笑的又是誰?
這部電影不斷地向觀眾發問,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透過男主,拋到觀眾面前。將起跑線不公平的事實剖析給所有人看,直指核心。
影片一開始,雖然故事是從男女主角相戀時開始講,但導演卻沒有並沒有對拉吉和米塔的年輕時代有過多的交代,而是用唱一首歌的手法,四兩撥千斤的把二人的年輕故事交代完畢,手法熟練。
拉吉在搬離原來住的舊市街時,哭得像個孩子,妻子米塔嘲笑他,自己出嫁時都沒這麼哭過,好笑之餘又多了幾分真情。
《起跑線》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情節幽默,安排得當,演員表演到位,臺詞有張力。
但最關鍵的點在於:它把尖銳的社會問題拋了出來,把成人世界的黑暗規則進行直白的剖析,把人性的潛在心思都擺在了檯面上,讓觀眾看完後都陷入了沉思,開始直觀地審視自己和他人,思考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
印度商業娛樂片,對於電影語法的運用,可謂巧妙。這種故事拍的好看,可見導演對於節奏的把控,以及起承轉合卡的非常精確的能力。
商業娛樂電影就是這樣,百年的電影史證明套路是最能被觀眾接受的,印度電影人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套路中出新,把常規套路以外的東西拍得很精彩。
回覆列表
《起跑線》
132分鐘 / 劇情 / 喜劇.教育 / 薩基特·喬杜裡(導演) / 伊爾凡·可汗 / 薩巴·卡瑪爾 / 內哈·迪胡皮阿 / 2017-05-19(印度) 上映
拉吉和米塔夫婦是印度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女兒皮雅的前途,米塔一心想讓女兒上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就像中國一樣,優秀學校的入學條件總是苛刻,他們離開家鄉買了學區房,面對其他優秀的孩子的競爭不得不參加學前培訓,為了報名拉吉不得不深夜排隊,可即使如此他們的女兒仍然沒有被錄取。拉吉意外機會得知學校RTE(貧困生招收指標),拉吉無奈花錢買了這個指標,正當認為一切已經大功告成時,買賣指標的事情意外爆出,拉吉夫婦為了不被調查出來不得不扮做窮人。他們不得不面對無處不在的老鼠、繁重的工作、政府人員的欺負壓、還有載客450 人的交……期間他們遇到了善良希亞姆夫婦,希亞姆夫婦教會了他們學會面對這些困難。最終他們通過了調查,女兒成功入學,進入名校,但夫婦兩良心的不安使事情遠沒有結束……
品評
《起跑線》是又一部題材大膽、極具現實意義的印度神劇。其以兒童教育為主線,描繪了印度中產階級乃至整個印度社會對於兒女教育的焦慮。並以此帶出了印度貧富差距巨大、階級固化、教育商業化、腐敗盛行等一系列印度固疾。不僅道出了印度教育的現實,也讓我們廣大華人產生深深的共鳴與沉思。
影片中家長以孩子學校劃分為一個個團體,彼此間充斥著各種的隔閡。而學校更加冷血的只招收學習三公里範圍內的學生,教育的天平不可避免的向富人傾斜。看似正直的校長露出邪惡尾巴的瞬間,更是讓人不寒而慄。教育的起跑線,似乎從來就沒有公平過。
拉吉夫婦假扮窮人的情節,則毫無遮擋的將印度底層群眾的生活擺在銀幕上。我們只能在新聞中看到的露天廁所、乘坐450人的公交全部擺在了我們面前。希亞姆為了兩個孩子的學費碰瓷的片段令人震撼,而當他知道拉吉的真相時因為皮雅天真的笑容而放棄告發時又讓人倍覺心酸。當他說出:“貧窮就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他的背後,有流過多少心酸的淚水。
影片很好的詮釋了新時代下教育的怪圈及人們對於子女教育的焦慮。為了讓孩子有個好前程,必須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上一個好的學校。這種浪潮下只能導致教育優質資源的過度集中,不僅使窮人的孩子更難得到好的教育,更使得每個家庭揹負起教育的負擔。這是一個無解的死衚衕,這也是我們現在華人一樣焦慮與無奈、卻又只能默默承受的事實。影片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加大普通學校的投入,弱化精英學校的優勢,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