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璀粥談健康
-
2 # 同聊歷史
秦始皇嬴政開始稱帝以後,皇帝這個詞就是古代最高統治者代名詞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很自然的將“三皇”“五帝”與帝王相關聯認為是某個一家之姓的皇帝。“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是上古的時期帶領人們開創中華文明的人,關於他們的神話宗教記載更多一些。這些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聯盟首領被人們尊敬的稱之為“皇”或者“帝”。
“三皇”“五帝”一直有很多說法,在《呂氏春秋》、《尚書大傳》、《史記》等文史資料中都有不同的說法,這裡就只和大家簡單聊聊《史記》中所提到的。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並沒有關於“三皇”的單獨描寫,只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們給秦始皇制定皇帝稱謂中提到過“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一、天皇
天皇指的是天皇氏;相傳天皇氏是古越族兄弟十二人,也有說是十三人的。但是這裡的人數可能不像我們現代漢語,也可能指代國家、集團、部落。天皇氏生活的時代天氣炎熱、太陽毒辣、土地乾旱,他們就研究出了人工降雨和保護氣體防止太陽曝曬。後來觀察四季變化創造出“天干地支”的紀年方法讓人們知道了四季往來寒暑。
二、地皇
地皇指的是地皇氏;地皇氏也是兄弟多人,據說有十一個。但這裡的十一人也和天皇氏兄弟是一個是相同意思。等到地皇氏的時候生活依舊是很原始,但是地黃氏又創造了三辰,區分了白晝黑夜。讓人們有了時間觀念。
三、泰皇
泰皇也有稱為人皇的,按照唐代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到人皇這裡就是兄弟九人了,而人類再一次遭受了自然災害。於是帶領著人們戰勝了困難繼續繁衍生息。將大地分為九個地區分守一方。
“三皇”還有指出是伏羲、神農、黃帝;或者伏羲、女媧、神農;或者燧人、伏羲、神農
五帝的人選說法也不一,這裡也只簡單說《史記·五帝本紀當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黃帝
黃帝作為華夏部落的當家主人首領,排在五帝的第一位。生活區域在軒轅之丘,稱為軒轅氏,後來建都有熊,也被稱為有熊氏。作為首領帶領部眾征服東夷、九黎,創造了醫學、製作了音律。又因為我們的人文初祖有土德之瑞,被稱作黃帝。
顓頊
顓頊(zhuanxu)是黃帝之孫,號高陽。在位期間打敗了競爭對手共工,穩定了政治。有改革了宗教,讓百姓按時生產提高了勞動力。據說顓頊在位78年,活到98歲,死後葬在濮陽。作《離騷》的屈原就自稱是顓頊的後人。
帝嚳
帝嚳(ku)黃帝的曾孫,號高辛。以信義治天下,廣施仁德。由於當時的氣候原因,遷都於豪軍事政治上利於防守進攻,民生上利於休養生息。並且在位期間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讓農業生產更加科學化。八卦一下帝嚳的兒子雖然不行,但是女兒嫦娥還是比較有名的。
堯
堯是帝嚳之子,號放勳。作為領導者,設定諫言鼓、誹謗木,讓百姓能夠自由言論,指出堯的過失。最開始在太原建都,後來遷徙到平陽。帝堯創造的禪讓制度,將天子的位置不是傳給子孫,傳給有才德的賢者最讓人稱讚。
舜
舜名重華,號有虞氏。沒有當上國君的時候就因為孝悌出名,《二十四孝》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後來做上國君更是體察民情,任用有賢德的人,舉用“八愷”“八元”管理民事,放逐“四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就是舜對後世的諄諄囑託。
還有指出“五帝”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或者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
“三皇五帝”的眾多說法不同,可能受當時封建社會德學關係論證影響,也有可能是為了迎合當時的統治者,從皇權正統方面出發寫的法理依據。但不論“三皇五帝”是誰,都是中華歷史人類進步文明的先驅者。
-
3 # 張律明
三皇指“伏羲、女媧、神農”;五帝是“黃帝、顓頊、嚳、堯、舜”。由於,這些都是神話,所以在三皇中有所改變。我說,為何它們都是神話,我在下面介紹一下:
中國考古學家顧頡剛在商務印刷局編輯書籍,他發現中國古史有層累建造,在西周的“詩經”中,禹開始出現,但是大禹的原型是鑄造九鼎之上的一個動物圖形,後來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了;到了春秋時,孔子在編輯“春秋”一書中說到堯舜,後來就有堯舜禹禪讓的故事了;到了戰國早期,出現了五帝,戰國末期鄒衍將黃帝成為華夏的共祖;到了漢代中期,出現了三皇,就是伏羲、女媧、神農。但是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人首,神農是人身牛首;三國時出現了開天劈地的盤古。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顧頡剛解釋道:同一臺戲,越是後來便越是添枝加葉演繹多。
春秋時百家爭鳴,儒家採用了致用態度,給自己的觀點製造充足的證據,不得不引出“古人如何如何”,這時候的古人就是帶著自家學說的色彩。儒家為了宣傳仁政為君王立下榜樣,依託古王去壓今王,極力把“王攻”與“聖道”合在一起,將古王的道德功業提高到極頂,偽史開始出現了。
西漢進入大一統的時期,為了將過去七國臣民們凝聚在一起,司馬遷按照孔子的後代孔安國的典籍,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讓各民族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一源頭就是炎黃。由於梳理中不小心,將堯舜與禹相隔了四代,成為了一個大漏洞,二千來,為了不使這種炎黃故事不被觸穿,儒生們一直保持沉默。
總的來說,儒家在中國二千年的歷史程序中,用三皇五帝的神話凝聚了中華民族。但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已經形成,再也不可能分裂。神話故事也應該公諸於眾了!
-
4 # 鄭彥英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底是誰?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在民間有多種版本,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指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者部落聯盟首領,後人給他們的尊稱,“皇”或者“帝”,以此來宣揚他們的豐功偉績。但據考古專家的研究和大量發現的的遺址,已經證明三皇五帝確實是存在過。三皇出自《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還有出自《史記.秦始皇》中的天皇、帝皇、秦皇;出自《尚書大傳》中的燧人、伏羲、神農;出自《三字經》的伏羲、神農、皇帝;五帝按照流傳最廣的有三種,一般是指:皇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流傳:大皞伏羲、炎帝、皇帝、少皞、顓頊;第三種流傳:少皞、顓頊、帝嚳、堯舜。
但無論是流傳、還是神話、還是存在,都是百姓對這些人的一些寄託,都希望風調雨順、國富民安,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確在那個時候,給開創上古文明,做出了貢獻,百姓們用自己的方式紀念、祈禱、祝福他們,皇黃軒轅氏: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號軒轅。時炎帝衰落,各個部落之間戰爭不斷,特別是蚩尤最為猖獗。炎帝就請求黃帝一起消滅他。黃帝與蚩尤大戰涿鹿之野,蚩尤兵敗被殺。各諸侯隨擁護黃帝取代炎帝,成為了新的部落首領。炎黃二帝成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兒女統稱為炎黃子孫;顓頊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封地高陽。黃帝去世後顓頊繼承了王位。他的治國能力不亞於黃帝。《史記》稱“北至於幽陵,南直於交 ,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想想所管制地域有多大;帝嚳高辛氏他是黃帝的曾孫,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稱之為高辛氏。繼位於顓頊,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帝嚳帝堯陶唐氏,堯為帝嚳之子,十三歲封於陶。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位於舜;堯帝帝舜有虞氏,帝舜也是顓頊之後,出於顓頊之子窮蟬一支,至窮蟬起逐漸淪為平民。舜以孝著稱,被四嶽推薦給堯帝,後被堯帝禪位;舜帝,五帝時代,黃帝出於戰亂時代,統一了各部落,人們開始定居。透過顓頊和嚳的治理逐步走向昌盛。到了堯舜時期社會空前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堯舜二帝被稱為賢德之君而被後人推崇和頌揚。
總之,還有人說這些都是封建迷信,其實盤點這些傳說,讓我們多些對太古時期的瞭解和發現,也是多了一種認識,多些三皇五帝的版本,對一些史詩、考古、影視作品等的理解,就會有了更多的見解和解讀。
-
5 # 歷史簡單說
三皇五帝的版本十分之多,我們都分別來介紹一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面有說到,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天皇是盤古開天闢地後出現的第一位君主,據說有兄弟十二人,長得一模一樣,是古越族,叫望獲。
地皇也是有兄弟十二人,叫嶽鑑,長得比較奇怪,臉是女人臉,高高的額頭,腳掌像馬,身體像蛇,也有傳說地皇是天皇之子。
泰皇,也有叫人皇的,有說泰皇是伏羲,也有說泰皇是地皇之子,也有人說叫東皇太一,或者東皇泰一。
《尚書大傳》裡面說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燧人氏,被後世稱之為火祖,因為他用鑽木取火,使得人類能夠人工取火,這樣就能吃上熟食,告別茹毛飲血的歷史。
伏羲氏,傳說是燧人氏之子,中國醫藥的鼻祖之一,據說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而且還是兄妹,兩人相婚相育,發明了占卜和八卦,還創造了文字,結繩為網,這樣可以捕鳥和捕漁,還創作了音樂。
神農氏,傳說就是炎帝,因為懂得用火成為王,所以被叫做炎帝。神農氏嘗百草,會用草藥來治病,還會用刀耕火種,開墾荒地種植糧食,還製造出了陶具,後來與黃帝一起打敗了蚩尤。
《春秋運鬥樞》裡面說三皇是伏羲,女媧,神農。相傳女媧用黃泥依照自己造出很多的人出來,並在天塌地陷的時候,熔鍊七彩石補天,也被叫做大地之母。
《三字經》說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的說法也是十分之多,最流行的說法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顓頊(zhuān xū),高陽氏,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帝嚳(kù),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祖父是黃帝的長子玄囂,帝嚳的父親叫蟜極。
堯,伊祁氏,號放勳,是帝嚳的兒子,帝嚳先傳位給長子摯,摯再傳位給堯。舜,媯姓,有虞氏,名叫重華,舜是顓頊的六世孫,舜的父親叫瞽叟(gǔ sǒu),堯傳位給舜。
-
6 # 亞馬孫蝴蝶
關於"三皇五帝"的傳說,至今學界沒有一個統一定論,在這裡綜合各類版本與資料,就談談我對"三皇五帝"較為全面詳細的理解與傳承脈絡吧。
中國歷史大致分做以下幾個階段:一是上古史,即三皇、五帝階段,時間大約是公元前3500—2070年;二是中古史,即夏、商、週三代時期,時間是前2070年—前256年;三是近古史,即自秦晚期起至清中期階段,時間為前221年—公元1840年,上述三段合為中國古代史;四是近代史,即從清中期起自共和國建立,時間為公元1840年—1949年;五是現代史,即自建國起至上世紀末,時間為公元1949年至公元1999年;六是當代史,即公元2000年至今。
迴歸本題,中國的上古史包括了三皇和五帝兩個大的時段,其中"三皇"為天皇伏羲氏,地皇炎帝神農氏,人皇黃帝軒轅氏;其實較全面的排序這三皇是五代相傳的,在伏羲和神農之間還應當有太皇女媧氏和上皇燧人氏,他們分別以金水木火土相生而傳。"五帝"則分別是:金天王青陽氏少昊,水德王高陽氏顓頊,木德王高辛氏帝嚳,火德王唐陶氏帝堯,土德王有虞氏帝舜。其後夏后氏禹、啟父子相承,中國歷史進入中古三代時期。。。
-
7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此回答是關於三皇五帝都有誰的最標準的答案了。【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再述【三皇五帝】都有誰。
三皇,分上中下三任三皇。
上三皇分別有天皇、地皇丶人皇。天皇 ,天靈天皇盤古大神的接班人,姓望,名獲,字子潤,道號天靈。生在雍州崑崙山下的落鳳村。今天的青海一帶。資歷,羅薩國王子,三清的小師弟 ,後來的【玉皇大帝】。對人類的貢獻,帶領十三兄妹和天兵天將,箭射九個魔日,並且造天降雨,造福人類。被宇宙大帝(上帝)封為【玉皇大帝】。
地皇,地皇,天皇的接班人,姓岳,名鏗。字子元。生在熊耳龍門山,今天的河南省廬氏縣。對人類的貢獻,治地魔,制曆法,疏通地下水道。
人皇,人皇,地皇的接班人。姓愷吉,名湖洮,字文生,道號榮兗。生在刑馬山提地國,今天的西藏一帶。對人類的貢獻,降妖除魔 ,平定八十一國。劃天下為九州。中三皇有,辰放氏。有巢氏。燧人氏。辰放氏,教當時的人們用樹皮、獸皮、樹葉做衣服擋風避寒。有巢氏,教當時的人們在樹上建巢,以避虎狼猛獸。又發明了刻木結繩記事。燧人氏,鑽木取火,讓人類吃上熟食。讓人類文明邁出了一大步。下三皇,史皇倉頡。太昊伏羲。炎帝神農。史皇氏倉頡史皇倉頡。姓候岡,名倉頡。天帝之子,下凡豫州皇宮。父親史桑,母親候罔。對人類的貢獻,創造文字,消滅【女丑】,建立部落聯盟。太昊伏羲,太昊伏羲,姓風,名羲。父親上蒼雷司王的兒子【雷神】,母親華胥。生地不定,有人說山東,有人說河南,還有人說陝西,山西的,湖北的等等不一。對人類的貢獻,畫八卦,制婚嫁,造琴瑟,定四時,作甲歷、造書契。和女媧娘娘造人類,斬康風,殺康回統一中華。
炎帝神農。炎帝神農,姓姜,名農。生在荊州烈山,今天的湖北省隨縣西北一帶。父親姜興,母親安登。(女媧娘娘的外甥女)對人類的貢獻,種五穀,栽百果,嘗百草制中藥,冶煉青銅。
五帝。有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荼,字子律。後來改母親姓,姬。也叫有熊氏。父親公孫少典,母親姬附寶。生地不詳。(與伏羲一樣)對人類的貢獻,研五穀,蓋房子,造車輛,織絲綢,治【黃曆】,製造蓋天儀,編寫【黃帝內經】,打敗大蚩尤,統一中華。在世一百一十年,做了一千三百多件好事,最後架龍昇天。
帝顓頊。帝顓頊,黃帝的孫子。打敗北方共工氏,消滅南方蠻虎氏。統一中華。帝嚳高辛氏帝嚳,黃帝的曾孫。平定了犬戎,鞏固了中華。帝堯,帝堯,帝嚳四子。帝堯時期多災難。命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帝舜帝舜,黃帝的七世孫子。制貨幣,設監獄,消滅三苗,以孝感天下。 -
8 # 老蛇正宗
傳說中的三皇和五帝到底是誰?
1,三皇五帝並不是真真的帝皇,是太古時期湧現出來優秀的,對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的部落首領,或者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由後人們追尊他們“為皇為帝”的。
2,指的是歷史時期,三皇五帝時期,是中華文明的上古時期,比方說,現代考古中的龍山文化遺址,足以證明”三皇五帝”時期是存在的。三皇五帝都有哪些傳說呢?請看:
一,三皇至少有七種說法: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
2,而《太平卸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又提出說: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在公元221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就是人皇,是傳說中的伏羲氏太昊;
3,《帝王世紀》則認為: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
4,《通鑑外紀》又說:伏羲、共工、神農為三皇;
5,《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說:伏羲、神農、女媧為三皇;後漢書
6,《緯書》稱三皇為天神,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天神;
7,後來的道教又把三皇細分為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天皇為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是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為神農。
二,五帝有四種說法:A,一般以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B,《世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了王帝;
C,《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也是說: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D,《尚書序》、《帝皇世紀》則說:少昊(少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三皇的說法比較不統一,單單《史記》就有兩個不同說法,在《秦始皇本紀》的三皇為天地泰三皇,而在《補三皇本紀》的三皇為天地人三皇。
古代的孩童、秀才甚至想考狀元的學子們也很納悶,考試必修課裡的三皇更是混亂,譬如啟蒙的《三字經》裡的三皇為伏羲、神農和黃帝;但長大讀的經書,《尚書》裡的三皇為燧人、伏羲和神農,《春秋》裡的三皇為伏羲、女媧和神農,呵呵,幸好科考沒考這些,否則考官都亂成一團。
如果歸納總結,票選的三皇應該算是伏羲和神農,第三位就很難抉擇。
五帝也很亂。
《史記》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尚書》認為是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
唉,《楚辭》、《周禮》和《呂氏春秋》各有說法。
但普遍共識是以《史記》為答案。
-
10 # 國病
對於三皇五帝並沒有定論,因為更多還是後世總結冠以的名號。
為什麼叫三皇五帝?其實三和五數字本身就是一種附會。並不是剛好存在這麼多先祖,而是為了附會這兩個數字刻意擬定的。三和五都代表黃種,就像大禹必須鑄九鼎、劃九州,因為九也是黃種數理。但簋就是必須八簋,簋這個器物形制在西方也有,比如澳網冠軍獎盃就是一個簋的形制。因為簋代表了天圓地方,指八芒星太陽在四方形祭祀臺上。
所以古代的數字不是亂用的,都是有講究的。這也是為什麼三皇五帝的版本眾多的原因。
三代表黃種三支系,三這個音基本的都代表黃種。在日語裡一般對親人的稱謂都會帶一個三的音,而日語目前發現更多繼承了東夷黃種語言。苗瑤裡其實也是。漢語則是書面語演化而來。黃種三支系目前還能確定的名稱,比如海薩是沿海支老二支系,米薩或薩米是黃種老大支系極北基因N系,芬蘭國名就叫薩米,裡面有薩米族。而苗蠻老三支系則叫木薩。薩就是三的諧音,同時也是夏和閃。又比如,72地煞就是代表黃種。
五代表不三不四,其實是黃白結合,黃三白四結合就是不三不四,所以用五來代替。因此五月端午與芬蘭盛夏節都是25,五的倍數。黃帝也才有二十五子之說。指父黃母白,既不像黃三,也不像白四。目前聖母瑪利亞被破譯為德意志,而德意志就是七仙女父系後代,瑪利亞就是七仙女。而約瑟就是黃種,所以他們的兒子耶穌必須二十五日聖誕。基督教其實是附會古人。白種數理是四和六,分別代表了Accord和以掃,就是日耳曼和斯拉夫、印度白種、白匈奴、古羅馬、中古波斯。所以才有四六不分,因為都是白種,分不清。六又代表天罡數理,所以36為天罡,日本都還有天六一詞。
所以五也是吾的意思,這才有了九五之尊這個數理崇拜。
五帝其實指五個時代,並不只是代表五個人。古代族群集中生活,古代人物大部分都是代表族群,且是代表時代。比如帝高陽顓頊,不僅代表沿海支體系,內陸支也追憶到了顓頊氏。苗族的牯藏和藏族的鍋莊,以及漢族的咱和狀、壯族的壯都是代表顓頊壯婿的意思。是指全體黃種。又比如大鯀不可能是大禹的父親,他們之間可能相差了幾百年甚至更久。所以五帝其實都是代表族群和時代。
五帝時代並不止五帝,比如大鯀和帝堯之前的摯就沒有算在內。而且還有多個體系,比如契、后羿、后稷、少昊都沒有算在內。所以這也說明並不是只有五帝,而只是為了數理附會的。我認為的五帝比較合理的是顓頊、帝嚳、堯、舜、禹。
三皇其實也是一樣,是硬著頭皮羅列的。因為光黃帝就不止一位,帝鴻氏、縉雲氏、有熊氏、軒轅氏,就算合併也合併不了那麼多。伏羲是一個人嗎?也不是,也是代表一個族群和時代。伏羲其實是指七仙女嫁給九黎後的那個時代,就是都在沿海的那個時代。所以青帝太昊伏羲在東邊,他是不是東皇太一是可以探討的。女媧明顯是代表母系,就是說她是可以擇出來的,並不能獨立算。神農氏太古老很難考證,而且與炎帝又有重合。燧人氏同樣古老,很難判定。黃帝和炎帝更像是兩個體系貫穿了五帝時代,所以更不是具體的人了。很明顯堯舜都是代表黃帝和炎帝。比如堯為垚,舜字裡有炎字。所以三皇比五帝更難鎖定。更是數理附會。
如果按天皇、地皇、人皇來算,那只是宗教附會了。所以非要羅列,我認為,伏羲、女媧和黃帝吧。
回覆列表
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記·補三皇本紀》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三皇,不同的出處有不同的說法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為五帝。五帝的說法也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