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名盡風華

    說真的你這個問題問到心坎上了了,之前我也在懷疑這個問題,我們說中國的棉花是在元朝時期得到普及的,那麼就說在元朝之前,人們到底是穿什麼蓋什麼?

    後來我多方查詢,總算得出來那麼一點小小答案。

    1.他們可能穿的是麻布,亞麻可能是當時比較流行,或者是比較普遍的一種布料。貴族們可能多數是以絲綢,但是仔細想也不科學,北方的貴族肯定不穿絲綢,這玩意兒這麼薄,冬天肯定得凍死!所以最好的東西應該是麻布!所以在唐朝時杜甫寫的“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估計那時候的棉被估計就是亞麻的吧!(下圖是我在湖南省博物館拍到的西漢時期的亞麻布衣物,僅供參考。)

    2.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獸皮之類的東西,就比如現在東北人都喜歡穿貂!估計像這種東西不會太大的去普及。往往穿這種東西的只有兩種人,第一是獵人獵戶,他們作為生產者會去享受這些東西。第二,可能就是一些貴族,他們會穿一些比較珍貴一點的毛皮,來彰顯自己特殊的社會地位,說白了就是在炫耀唄!

  • 2 # 四川達州人

    有三個因素。

    一,宋代之前,富裕人家有裘皮、獸皮製作的毛料衣物,晚上可以蓋毛氈毛毯之類的。

    貧窮人家穿麻布,同樣可以在雙層麻布之間新增樹葉、稻草、木棉等填充物製作成夾襖或者被子防禦寒冷。

    二、北宋之前,中國大地普遍溫暖,華北平原都有象這樣的亞熱帶動物,最典型的植物特徵是竹子。自宋代開始的小冰河時期後,竹子難以耐受寒冷,退行到淮河秦嶺以南地區。所以才有南宋時期的南部開發。

    三、過去人身體素質遠比現代人強。我外祖母說過,三四十年代,十來歲孩子冬天基本赤腳走路,換成今天的農村孩子也做不到。

  • 3 # 歷史飯

    中國古人冬天蓋什麼睡覺,首先取決於一種植物的種植,這種植物就是我們今天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棉花啦!因為,沒有沒有棉花就沒有棉被,直到棉花在在中國出現以後,才有棉被一說。

    和胡蘿蔔、番茄、洋蔥等諸多外來物種一樣,棉花也是經阿拉伯傳入中國的。但是棉花名字比較有中國範兒,不像胡蘿蔔、洋蔥那樣名字裡帶有“胡”、“洋”等有著明顯外來標識的名字。所以,有不少朋友誤認為棉花是中國本土作物,跟水稻、粟似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其實棉花原產於印度和阿拉伯地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傳入中國。

    雖然在南北朝時間棉花已經傳入中國 ,但是多在邊疆地區種植,因而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宋朝,棉花才在中國大面積種植並且使用。所以棉被至少是在南北朝時期才出現!那麼古代人冬天睡覺又靠什麼禦寒呢?

    其實在棉被沒有前,古人基本是就地取材禦寒保暖的,在商朝時,就出現現了動物皮毛做的被子了。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又有了綢緞、錦等各種不同被子的出現,其實就是多縫幾層布。當然這些昂貴面料都是達官貴人使用的,尋常百姓可蓋不起。在沒有棉被的年代,老百姓多采用柳絮、麻等做被子,有的還用穿舊的衣服做被裡。

    所以嘍,在古代棉被出現的並不很早,至少在南北朝之前是沒有的,千萬不要被古裝戲誤導了!

  • 4 # 白塨霆

    首先感謝能夠回答此問題。

    眾所周知,棉花是在宋朝才被引進到中國國內的。那麼,在宋朝之前,我們的古人們是怎樣在冬天抵擋寒冷而睡覺的呢?

    在古代封建社會,因為封建階級等級制度,富人與窮人的階級不同,從而生活方式的差距也會有較大的不同。因此古人冬天睡覺的禦寒辦法主要也就有兩種。

    首先是達官富貴人家。在宋朝以前,富貴人家通常會用綢緞來做被罩,然後將動物的毛髮(羊毛、兔毛等)和獸皮之類的東西塞在被罩中用來禦寒。有錢人家也會在房間裡生炭火來禦寒取暖用。當然,貴族中的炭火使用也是根據等級制度來嚴格分配的,並不是富貴人家所有的房間裡都會有炭火來取暖。

    古代,佔主體的還是廣發人民群眾。他們是沒有足夠的錢財去購買禦寒之物的。但是,他們會用身邊可得的一些物品來幫助他們過冬。他們會撿來一些乾草墊在床下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他們還會將一些舊衣物等塞進他們的麻布被罩裡用來禦寒。雖然他們沒錢可以買到炭火,但他們會將生活做飯用剩下的木炭拿到房間裡來取暖用。這樣,在寒冷的冬天,他們也能夠得到一絲的溫暖。

    古代雖然物資貧乏,但是,我們的祖先總是會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迎接自然給予的一些困難挑戰,並且最終戰勝挑戰克服困難!展現出堅強的意志力與頑強的生命力!

  • 5 # 於左

    首先是有一處庇護之所,比如房屋、洞穴或者遊牧民族的帳篷。

    這些地方可以幫助人們得到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遮擋寒風和霜雪,再與柴草等取暖材料相結合,能讓人體周圍保持一定的溫度。另外,我們的古人很早就知道製作席子鋪在地上,讓人體與潮冷的地面隔絕開來,有利於保持體溫。後來有了床鋪和火炕,保溫的效果就更好了。

    其次,是利用植物纖維或者動物的皮毛保暖。

    在這方面,遊牧民族的方法比較簡單、有效,就是利用羊皮、羊毛等禦寒。狩獵民族使用獸皮、獸毛,比如熊皮褥子、狼皮褥子等,也能有不錯的取暖效果。當然,這些東西的體感舒適度就比較差一些。

    農耕民族一般是利用植物纖維來保暖,漢字中很早就有了“衾”“被”等文字,都是睡覺時保暖的用具,一般使用麻、綿絮、棉花、蠶絲等等材料製成,也可以把雞毛、鴨毛、兔毛等收集起來,製成保暖的衾被。考古實踐中也發現了秦漢時期絲制的衾被。

    再比如,清朝時的北京城裡有許多的乞丐和流浪漢,居無定所,冬天裡缺少禦寒的衣物。當時有一些富人做善事,開放一些火房,夜裡供給這些人取暖,免得凍死,不收錢或者象徵性地收一文錢。

    也有一種營利性的取暖場所,名為雞毛房,就是一間大房子,地面上鋪一層雞毛或者稻草。乞丐們每晚要交三文錢,直接睡在雞毛上,取暖效果一般,但起碼不會凍死。早晨起來走出去,滿身滿腦的雞毛,樣子十分可憐。

    最後,是憑藉自身的機能來禦寒。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古人茹毛飲血,生存的環境十分嚴酷。相應地,人類本身的機能也在適應這些嚴酷的條件,無法適應的那些人就被無情地淘汰。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古代人的抗寒能力要比現代人強得多。古代一些人赤腳、半裸,也能抵禦嚴寒,靠的就是自身的適應力和忍耐力。

  • 6 # 丫丫說史

    在前幾年興起穿越熱,幾乎所有的影視劇,文學作品小說,都會忘穿越上面靠攏,因此,多數人受這些小說,影視劇影響,也特別渴望自己能有一段穿越的經歷,碰到自己的喜歡的人,在古代中能建功立業,興建豪宅。但是如果真的穿越回去,會是什麼樣子呢,別而不說,光是冬天沒被子這一項,就讓百分之八十的人後悔自己的想法。

    在現代生活中,如果處在冬天,我們有暖氣,不需要自己動手去燒煤,有空調,只需要輕輕一按遙控器就可以變得溫暖,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被子,不管外邊多麼冷,我們回到家洗個熱水澡,就可以蓋在被子裡溫馨的玩手機,又特別溫暖。但是古人就不行了,棉花是宋末元初傳入中國,也就是說,在宋代之前,人們是沒有被子蓋的,那麼冬天來了,古人怎麼禦寒呢?

    火盆

    古代是沒有暖氣,沒有爐子的,因為他們的通風系統不完善,在屋裡燒煤爐會中毒,但是他們是知道煤是可以燃燒禦寒的,所以就會出現一種裝置,叫做火盆,就是將燃燒的煤或者碳,集中放在一個小盆中,古人可以坐在小火盆旁邊,這樣既不會煤炭中毒,不會有大量的煙,而且也能起到禦寒防凍的作用,

    富人禦寒的方式

    無論身處什麼時代,有錢總是好辦事的,沒有棉花是吧,好,那我就找東西代替棉花,古代科技不發達,其人口量也沒有現在的多,所以古代的森林樹林是很多的,所以動物就很多,什麼豹子,老虎,獅子,以及各種小動物,而動物的皮毛抗風壓寒古代人的是知道的,比如鴨毛,羊毛,兔毛等等,富人有錢啊,冬天來了冷?好,花錢找打手,找獵人,去給我打獵,或者專門從打獵的人手中收皮毛,用這種動物的皮毛做成的禦寒神器,甚至比我們用棉花的被子都要暖和!

    窮人的禦寒方式

    富人有錢,可以專門收購動物皮毛做成珍貴的被子來禦寒,但是窮人沒錢啊,怎麼辦呢?沒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要先看老祖中的智慧!答案是柳絮或者是蘆花。現在在我們看來,春天很多地方都會有柳絮飄在空中,看到他們我們就會覺得跟棉花挺像的,我們能想到,古人也能想到,他們雖然沒有動物珍貴的皮毛,但是他們可以採集柳絮,放到自己的被子裡,照樣可以禦寒。而且還有蘆花,其實路滑也是比較蓬鬆的,所以他們就會把這些東西塞在被子裡,也可以起到飽暖的作用。而且甚至還會把乾的稻草鋪在床上,因為稻草也是有一定的保暖作用的,窮人們上蓋柳絮蘆花,下鋪幹稻草,想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所以,在古代,即使沒有棉花,聰明的古人們也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寒冷的問題,只要肯動腦,方法總比困難多。

  • 7 # 史海爛柯人

    在持續高溫的夏日,不禁有些“懷念”冬天的涼爽。相信很多人也體會過沒有暖氣的冬天,尤其是夜晚,恨不得把能蓋的衣服都蓋在被子上,頭能蒙在被子裡決不伸出來。而沒有棉被的宋代及之前,漫漫長夜,古人的禦寒方法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

    既然是宋代以前的“古人”,這個話題的物件就比較寬泛了。我們可以分為史前人類和有史記載的人類兩個時期。

    史前人類也就是石器時代,這個時候的夜晚禦寒,因為沒有文字歷史,所以只能靠考古發掘來推測。

    首先是建築佈局。新石器時代發現的房屋大多幾十平,然後是厚厚的草拌泥、木棍等製成的牆體。加之屋內發現的燒火面,在有限的空間內,原始人的取暖應該不是難題。畢竟挨凍捱餓的人早就被優勝劣汰了。

    二是氣候環境。透過對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植物顆粒、痕跡進行分析,可以推測出植物種屬,進而還原出當時的氣候環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例,在距今4000年氣候變幹變涼的情況下,該地仍然為亞熱帶氣候。

    三是動物的利用。石器時代曾發現的石核、鏃等,都是可以對動物造成傷害的。在許多推測與復原中,史前人類也是有以獸皮為衣的情況。因此也可以鋪墊皮毛的方式睡覺過夜,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畢竟皮毛出土的時候早就腐爛了。

    有史記載之後的史料則是比較豐富了。需要注意的是宋朝之前沒有棉被,但並不意味著宋之前沒有“被子”。周代《國風·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這就有了被子的概念。

    到了漢代《說文·衣部》:“衾,大被。”段玉裁注:“寢衣為小被,則衾是大被。”可見當時的被子種類豐富,依厚、薄分為幾種。其實從馬王堆一號漢墓裡出土的紡織物就能看出來。當時屍體外面包裹或覆蓋綿衾4件,綿袍6件,絲繡單衣6件,麻單衣1件,麻布單被和包裹2件,情況不明的絲織物殘片3件。這就反映了紡織品的種類豐富。

    我們知道,漢代的觀念是“事死如事生”。也就是儘可能得在墓葬裡還原墓主生前的狀態——透過隨葬許多模型明器來實現。這些器物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庭院、穀倉甚至是雞狗鵝鴨。所以馬王堆出土的被衾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新唐書》中也說“玄宗為太子,嘗制大衾長枕,將與諸王共之。”因此,即便宋之前的被子沒有棉花填實,但麻、絲等已經充分被利用。單位數量的棉花或許更具保暖效果,但古人的思維也並不僵化,很可能在數量上變通——一床被子不夠就蓋兩床。

    再者是建築構造。中國古代講究因地制宜。建築的佈局、朝向、材質等都充分考慮採光、取暖等。例如,北方屋簷口向外挑出較少,佈局較為疏朗,都是為了儘可能的爭取光照與保暖。除了木構造外,窗、牆的構造也選用保溫較好的材質。

    當然,動物的利用應該也有所保留。獵戶職業的出現,古代對動物的利用不只是食肉。

    所以,古人的防寒體系可謂由內到外,由小到大。在棉花這種單位保暖較好的填充物之前,古人透過自身機能、鋪蓋甚至房屋的利用等形成的防寒體系,足以在正常的冬夜裡高枕無憂。

  • 8 # 正一品貴妃

    充分利用動物皮毛

    從遠古時代開始,動物皮毛就被當成禦寒之物,狐皮和貂皮比較貴重,只有達官貴人們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則選擇牛、羊等常見動物來制皮。獸皮不僅可以當被子蓋,還可以作為墊子。

    《論語》中就記載:“狐貉之厚以居”,意思是狐和貉的皮毛很厚,可以拿來當墊子坐。 沒有棉花也有被子,採用其他材料作為“被胎”

    出了棉花,老百姓也想到了其他填充物,例如柳絮、蘆花,但是保暖不是很好。

    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寫道:“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一方面,當時的杜甫棄官逃難,帶著全家人流離失所,此時在漏雨的茅草屋裡,杜甫深深感受到國破山河在的悲涼。另一方面,他也是在吐槽:“這被子不保暖呀!”

    除了植物,動物的羽毛和獸皮也可以當作被子的填充物,例如雞鴨鵝等羽毛或者羊毛等。

    除了羽絨、羽毛和獸皮,還有一種常見的禦寒材料——稻草

    水稻是中國的主要農作物,秋收之後會產生大量的稻草,這些防潮保暖的材料也被農民充分利用起來。

    將稻草的關節等堅硬部分去除之後就可以得到柔軟的細稻草,將其鋪在床上可以直接當成床墊來使用。我們常常在電視劇中也可以看到監獄的環境,鋪在地上的稻草囚犯的床,因為獄史們不會給囚犯們提供被子,廉價易得的稻草就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古代人沒有棉被,但聰明的古人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很多棉花的替代物,也因此度過了一個個寒冷的夜晚。到了明朝時期,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意識到了棉花的重要性,並採取強硬手段,命令老百姓在種植水稻小麥的同時還必須種植棉花。

    從此之後,棉花正式在底層民眾之間流行開來,老百姓穿得起棉衣,蓋得起棉被,直接解決了保暖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講,朱元璋的這一舉措可以稱得上功在千秋。

  • 9 # 野史日記

    冬天到來之後,我們可以穿著溫暖的衣服去外面玩耍,也可以在溫暖的屋子裡吃著雪糕。

    但是在古代,宋代以前,人們沒有棉花的時候,是如何取暖的呢?他們又是如何面對嚴寒的呢?

    首先,我給大家說一下住宅。古代的住宅給大家的印象都是那種大院子,大宅子,非常高大壯觀,門是木質的,窗戶是紙糊的,其實在早期,也並不是都是這樣的房子,當時的人們為了解決寒冷問題,會建造一種半地下的房子,類似咱們現在的一些地下室,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

    這樣的房子構造,可以有效避免寒風,而且一半在地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溫。在古代物質不夠豐富的時候,夏天還好過,冬天卻很難熬,除了這樣的房子取暖之外,他們還會選擇燒火盆。

    將木炭燃燒之後,留下無煙且保持溫度的木炭,留在火盆之中,然後放到屋子裡取暖。其實這種取暖的方式在二十多年前的東北還能看到呢,火盆、爐子、火炕,只是這些年發展很快,才消失不見,相信很多80後的小夥伴都見過。

    除了建築和火盆取暖,再有就是衣服和被子取暖了。在現代,咱們睡覺脫的光溜溜,在古代可能不行,得穿“寢衣”,防止夜晚睡覺著涼。

    其實古代沒有棉花,但是卻有動物,比如現在大家經常穿的羽絨服,在古代就能製作,只不過沒有現在的輕薄。也可以用動物的毛皮製作披肩或者衣服來保暖。

    當然了,動物雖然有,但是也不那麼多,窮人是享受不起,有錢人則可以用動物容貌做被子或者衣服,一次來抵禦嚴寒。

    窮人沒錢,只能另想辦法,一般不富裕的家庭,都是用稻草鋪床,畢竟幹稻草可以防潮、還能禦寒,是一個天然床墊。現在很多的大學都用這種草墊子鋪床呢,我上學的時候就是用的草墊子。

    沒有棉被,人們就想辦法唄,他們發現柳絮類似動物絨毛,於是在春天蒐集柳絮,做成被子和寢衣,用來保暖。當然了,柳絮只是其中一種,使用蘆花也是可以的,根據居住地的一些特點開制定取暖計劃。

    雖然方法是有的,但是肯定還是有凍死人的情況,古代的所謂盛世,基本都是寒冷的盛世、飢餓的盛世,和咱們現在比,相差很遠。

  • 10 # 默梅軒

    宋朝以前沒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睡覺?

    上古漁獵時期人們用獸皮、生火取暖禦寒這是不爭的事實。

    農耕時代有了國家形式和朝代家家戶戶用獸皮什麼的就是奢侈了。中國很大,東西南北萬里之遙,氣溫也不同。沒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睡覺?

    古人冬天通用的是綿被。就是蠶絲被。這只是官宦富貴人家才能用的。

    魏晉詩人楊方的《合歡詩》中有:

    我情與子合,亦如影追身。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

    這裡的綿就是絲綿。 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供絮衣被。兩蠶以上共作一繭,其絲稱“同功綿”;常以象徵男女情。

    但這只是官宦、富貴人家能用的。

    貧窮人家用紙被。

    所謂紙被就是用草紙做填充物,南方有稻杆,北方有麥秸,加上楮樹、桑樹皮,做成紙漿,然後再用砧杵搗捶成絮狀物,就可以做被子。

    李白有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因為紙被容易板結,遇到潮溼發硬,古人每年秋天都要重新把被子裡的草紙進行搗捶,讓它鬆軟,冬天蓋著才舒服。

    南宋詩人陸游《龜堂雜興十首 其三》:

    閩溪紙被軟於綿,黎峒花紬暖勝氈。一夜山中三尺雪,未妨老子日高眠。

    宋朝詩人戴復古也有詩:

    滅效能安樂,深居絕是非。英雄行險道,富貴隱危機。

    紙被如綿軟,藜羹勝肉肥。蒼苔滿山徑,最喜客來稀。

    這是中國古代大眾化的禦寒物,紙被。草紙大家可能都見過,農村上墳燒的就是草紙,過去包裝點心的也是草紙。不是說什麼人都能用上絲綿被、羽絨被、木綿被。

    五六十年代一領導去農村視察,到一戶人家,看見戶主的女兒鑽在被窩裡,問其原因,是沒有褲子穿,全家唯一的一條褲子戶主穿上迎接領導了。

    甚至到七十年代還有這樣的現象:

    最讓萬里心驚的還是金寨之行。這年11月上旬,萬里前往革命老區大別山調查。大山裡的金寨縣燕子河公社車子進不去,萬里只得下車請當地的幹部帶路,徒步上山。途中,他來到一戶低矮殘破的茅屋,因為屋內過於黑暗,進去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在鍋灶旁的一堆柴草裡坐著一位老人和兩個姑娘。他熱情地上前問道:“老人家,八點多鐘了,你怎麼還坐在柴草裡,不上工?”老人卻依然坐著,一動沒動。當地幹部掛不住臉,斥責老人:“你這個老東西,省委萬書記來了,問你呢,怎麼不說話?”老人這才抬起頭,傻傻地望著萬里,突然往起一站。

    萬里一下驚呆了:原來老人一絲不掛,光著屁股,沒穿褲子。

    萬里忙招呼老人蹲回到柴草裡去,同時尷尬地責問旁邊的兩個姑娘:

    “你兩個小姑娘怎麼也蹲在那裡呢?”

    兩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只是用羞澀好奇的眼光望著萬里,身子卻一動不動。

    這時,當地的幹部意識到了,忙小聲地插話:“萬書記,兩個娃也沒褲子穿啊。山裡風寒,躲在柴草裡,是為取暖。”

    在華人眼裡寧可無衣也不可無被。被子是一個家庭財富的象徵,就是現在,農村姑娘出嫁父母給的陪嫁還是多少條被子,陪嫁的被子越多孃家人臉上越有光彩。

    木綿被是殷實人家採用的,木綿產量低,往往用來做綿衣的填充物。貧窮人家根本捨不得用木綿做被子。

    元末明初詩人王翰《初冬述懷》:

    帶起儒冠五十年,誤身方覺為儒冠。家貧那得連朝醉,歲歉難逢一日歡。

    藜杖縛床宜足矮,木綿裁被稱身寬。功名百念如灰冷,只有詩狂不可鐫。

    明詩人成鷲《謝胡東長惠綿被》:

    枯禪身心冷如水,經年坐臥無衣被。七斤破衲五條衣,蟣蝨安居成法喜。

    今年雨雪太無端,西溪水牛凍欲死。眾中冷煖自家知,疊錦重裀疇不爾。

    霜威不奈老僧何,颯颯寒風空過耳。一個蒲團坐到明,明發天雞鳴便起。

    起來積雪擁荊扉,相過獨有胡公子。輕裘緩帶不知寒,怪我生衣薄如紙。

    親裁大被絮綿花,付與空生作生理。空生生理非等閒,明州布袋輕無比。

    囊括虛空與大千,東西南北隨行履。寸絲不掛體如如,有亦不拘無則已。

    多謝綈袍一片心,珍重收歸還自己。被蓋囊藏過此生,寒巖枯樹長相倚。

    不要去想當然古人的生活有多好,什麼獸皮、羽毛、火塘、火炕什麼的。中原地區平原地帶沒有山林丘陵,冬天燃料都是問題。

    所以古人禦寒還是以紙被為主,但是紙被也不是家家戶戶能做的,有原材料你也不一定能做成,有專業做紙被、綿被的,到了秋天走街串巷的叫賣,問題是有錢才能買得起。

    陸游《立冬日作》:

    室小才容膝,牆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房進火求對聯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