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嶺161707473
-
2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仔細推敲起來足夠寫一篇很長的大論文。我在這裡不作過多展開,只簡單地講幾點:
1、明亡非流寇之功:明朝的滅亡,是由黨爭、天災、後金、流寇四大痼疾所共同導致的,這四項如果只有兩項甚至是三項,明朝都不一定能毀在崇禎十七年,可就是這些都發生了,你能有啥辦法?
2、流寇的軍力未必很強:明亡的時候,雖然也有像洪承疇、盧象升這樣的猛人以及他們的優秀軍隊,但是大部分明軍的實力說實話還是菜,這些農民軍又機動性極強,專門打明朝防備薄弱處,自然也就不奇怪戰績好了。
3、張、李已是強弩之末:和明朝政府軍的對抗,已經讓農民軍特別是李自成元氣大傷,在山海關又遭遇漢奸吳三桂的賣隊友,這才有一敗塗地的。清軍只不過是趁著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人頭而已。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李自成、張獻忠都堅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實力卻長江後浪推前浪!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起義到最後失敗,總體實力變化都不大,甚至說後期的實力要強於崛起時的實力,戰鬥力總體上是線上的。
但是,明朝後期的軍隊,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幹活,喜歡“打活仗”。而且很多管軍和民軍都是鄉里鄉親,很多時候不忍心弄得魚死網破,所以明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反觀清軍,創業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捨得玩命,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人情債壓力,所以打起仗來沒什麼顧慮,能夠將民軍打得狼狽逃竄。
所以,民軍面臨的對手時不一樣的,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
1、先說明軍
從1628年明末起義軍的第一把火燒起來開始,整個崇禎年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就不曾熄滅。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明朝曾創造了多次可以一舉消滅起義軍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紛紛失敗,雖然一再失敗,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為徹底撲滅農民起義軍做著努力。
在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雖然出現了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孫傳庭等優秀將領,但是由於明朝固有的軍戶制度,導致明朝官兵積極性大為降低。甚至因為明朝為剿匪而加設的“三餉”,導致很多官軍也加入了民軍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將領出工不出力,導致明朝始終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征剿部署,最後導致農民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像洪承疇這樣盡職盡責的將領,雖然幹活努力,但是手裡也沒有足夠的白銀,這就導致很多將領只能以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廣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後為了江山社稷消滅走投無路的農民兄弟。
這本來就扯淡,沒有錢,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扛槍打仗!
2、再說清軍
相比於明軍的空洞,清朝很務實。
務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關外時,只要是主動投降過去的漢人,後金都以禮相待,讓人感覺到組織的溫暖,所以投降過去的漢人無不感激涕零,進而捨生忘死。
因為捨得付出,捨得將搶來的東西分給給自己賣命的小兵,所以清軍的戰鬥力強悍無比。
在入關後,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延續。這就導致很多明朝降將,比如吳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組織一樣,感激之餘不忘立下誓言:不剿滅起義軍誓不歸!
和明軍相比,清朝統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嚐到甜頭的漢奸們無不以一當十,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是對手。
清軍的八旗,是一個兵農合一的組織,也是一個類似於股東大會的組織,因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滿人是,蒙古人是,漢人也是,所以,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說,制度和利益決定戰鬥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將領在明軍陣營中碌碌無為,而到了清軍陣營就生龍活虎。
這樣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應付不來的!
再加上天災人禍,比如肆虐華北的鼠疫災變,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餉,都導致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生物學家講歷史
李張等部對陣明軍的戰績也不是那麼耀眼。明軍好歹也是正規軍,兩人剛出道時都不知道投降過多少回。
李自成面對明軍失敗多少次,他都不怕,明軍將領挾寇自重,所以李總能找到漏洞,東山再起。面對清軍,農民軍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山海關一役,李自成精銳盡失,失去的還有戰勝清軍的信心。
在清軍追擊李自成的過程中,李自成還要對付各地大大小小的舊明勢力,壓力不比之前小。
-
5 # 吃飯不刷碗1
明初,軍費的軍餉主要來源是屯田,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可行的。但由於國家承平日久,屯田制度就會很快廢馳,不僅是內地,即使邊境的屯田也很多變成了民田,繼續依靠屯田來養活數量龐大的軍隊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些費用只能由國家財政來支出。但由於明朝的財政制度原因和資產階級的抵制,使商業稅的徵收成為明中後期帝王心中化不去的痛,這就導致瞭解決財政困境只能繼續加徵農業稅,結果顯而易見……。
明亡,一定程度上是那些曾經自己計程車兵們推翻的,李自成軍隊中的核心力量就是來自明朝發不起軍餉而叛亂的邊軍,清軍入關後,那些領不到軍餉還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軍隊同樣是清軍的急先鋒,為自己的新主人,更是為曾經心中的怨憤而攻城掠地。
楊嗣昌有過這樣一段話:“皇祖(萬曆)末年,水旱凶荒,加以奴虜時動,四路潰兵落草為盜,蔓延二十年來不可收拾”,這才是李自成與張獻忠“頑強”下去的原因所在。
至於說對上了清軍就不堪一擊,這種說法並不全對,但也必須承認,李自成等人的能力,以及士兵們的戰鬥意志都是很差的,而且在遇到清軍之前,李自成的軍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打過什麼有強度的戰鬥,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無窮無盡的饑民炮灰而已。
-
6 # 張洵美
首先 題主這裡的“頑強” 確實道出了李張二人及其部隊的頑強 而為何頑強 憑什麼頑強 這個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百姓為基礎 得到百姓的支援 其雖然經常遭到官軍挫折 甚且一敗塗地 然而根基並未遭到沉重打擊
但從其作戰厲害來講 其實並不盡然 縱觀李自成戰爭史 經常被明軍打的丟盔棄甲 以至於走商洛山 當改變這樣的處境是崇禎十三年以後往河南的發展 縱使這樣 在他踏入京城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比如周遇吉的死戰 雖然最終拿下了京師 然而由於他沒有與滿清八旗交戰的經驗 也沒有遇到遼東鐵騎這樣精銳且強悍的部隊 所以一接觸戰爭便感到吃力 最終由於八旗鐵騎的注入 早已疲憊的大順軍又因為風向等因素一敗塗地 匆忙奔逃回北京即皇帝位而遁回陝西 這可以說明題主所謂的大順軍一敗塗地
至於張獻忠面對清軍不堪一擊這個問題 其實並不嚴謹與準確 首先 張獻忠並沒有直接如強盛時期的李自成與滿洲八旗參與戰鬥 張獻忠在對南下四川的豪格部滿洲八旗作戰以前 其實戰鬥力已經為故明的四川官軍及四川武裝地主楊展 於大海 李佔春等所消耗一大部分 尤其是楊展在彭江口阻擊之下 使其大敗 遏制其南下重慶的戰略而不得不北返成都 與已經佔領漢中南下的豪格部滿洲八旗決一死戰 由於劉進忠的獻策及指導和滿洲八旗突然殺入與張獻忠並未進行多大防備的情況下敗死
若言與清軍交戰的大西軍在張獻忠敗死以後 單論戰鬥力而言 似乎大西軍與大順軍旗鼓相當 這個旗鼓相當可以從後期兩個政權投順南明以後的戰績而窺測一斑 並且也可以由此知道後期的大順與大西軍隊在與清軍的戰爭上 並不遜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順 大西后期的忠貞營 劉文秀 李定國等部隊通常是與降清的漢軍進行鬥爭 也就是吳三桂 尚可喜等故明武將 也就是說 大順 大西軍很少直接與滿洲八旗的清軍交戰 但是從李定國衡州之戰來看 似乎滿洲八旗戰鬥力對比農民軍出身的李定國大西部隊並不見得更強 並且從姜驤大同歸明與鄭成功北伐(達素敗兵廈門)也可以看出滿洲八旗戰鬥力 大抵滿洲八旗入關以後通常駐防於京畿 對於南征北戰 攻城略地 並不直接投入 而是讓投降過來的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 金聲桓等漢軍八旗充當打手 事實證明這些打手確實強悍 為清朝奪取明朝江山獻出了相當大的功勞 滿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為監軍與輔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滿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洲八旗人員少 據《大義覺迷錄·卷一》雍正諭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云云 此處所指的十萬 當是滿 蒙 漢三軍編制之下的清軍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滿洲八旗 不出四萬人 此四萬人是清朝貴族的保障 不到萬不得已 通常不會去動用這支部隊
綜上所述 從清朝一方面來講 大抵清之亡明與大順 大西“不堪一擊” 在於滿清以漢人作打手 誠如雍正所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大義覺迷錄·卷一》)故並不能言“不堪一擊”之結論 若持有“投降清朝 即清軍”之論點 則另當別論 然而若論姜驤 金聲桓 李成棟歸順南明又當如何界定?
從南明一方面來講 南明內釁比比 文武相軋 朋黨互立 此予勝敗影響頗大 若昭廟之世 其敗亡 即大抵歸於文武不和 門戶各立而內釁所造就者 其門戶者 乃吳楚黨爭 而士大夫多謀私利 故局勢愈壞 雖然李寧夏 金昌國 王繁昌 反正復豫章而粵東 政府猶不能支援 而二省亦不能相互聲援 各圖私慾 其寧夏尤甚也 及南昌危難之際 方攻贛州 其昌國圍贛州之際 寧夏不能支援 破竹贛州 卒被禍信豐 而何黎平亦自圖私立 欲扼堵無錫等文武 其之復楚而旋失 卒致敗亡 不可卸其責也 他若秦晉之釁者 於局勢愈發困厄耳 卒致亡明國祚 而大順 大西亦亡矣
-
7 # 起起落落快樂
不是大清多強大,而自己的問題,明朝時,是朝庭也沒用了,大廈要到了只要用力推就能成攻,可是大清那時如日中天,有強大軍隊,人才。反觀李張兩部,在成攻打敗大明,自己內部已經在得意滿滿,勾心鬥角。就開始享受,這樣人心就墮落了,士氣下降,人心渙散了,你爭我鬥,能有戰鬥力嗎?沒有戰鬥力,一擊就誇了
-
8 # 素月墨羽YH
李自成的軍隊本來就不強,明末最後的倚仗孫傳庭在柿園之戰依然能擊敗李自成,不過運氣實在是差,再加上本來就是崇禎催促出戰後勤不足,所以就悲催了。根本原因還是崇禎腦子不好使,剿滅農民軍有點起色就把將領調到關外去打後金要麼就是突然決定要招撫,結果內地留下廢柴局面又控不住了。
-
9 # 守著一份心意
看了好多回答有達人說的清軍好像革命之師仁義之師,長篇大論的頭頭是道想反駁幾句又怕人噴,不說吧又感覺對歷史的理解有太多的胡言亂語,百家爭鳴各有各的看法。李自成企業和洪秀全起義最後的結局都是失敗,不是清軍過於強大也不是清軍是仁義之師而是革命還沒成功就爭權奪利貪圖享樂,他們都沒有去鞏固既得利益也沒有長遠的規劃雙眼只看到美女、錢財、享受。革命還沒成功大家還需努力這叫名言沒有記在心間。
-
10 # 戎馬丹心
因為機動力比不過,跑不了,被追著打!沒有喘息之機,明朝其實也有幾次機會剿滅農民軍,有招撫,也有剿滅,但是最後都失敗,原因很複雜,張獻忠投降,最後李自成剩下18騎,不想河南大旱,李自成一下又有幾十萬兵!清軍來了,管你是農民還是起義軍,殺!追著殺!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屢次被大明軍隊圍剿,卻總能東山再起。最終成功地扼殺了大明朝,可為何滿清一入關,李自成和張獻忠就失去了他們打不死小強的特質,一戰而潰呢,再也沒翻身的機會。李自成下落不明,張獻忠竟還被俘身亡了。
回覆列表
明朝後期軍事已經徹底腐化,由於文官集團干政以及瞎指揮,稍微能打一點的軍隊如戚家軍,廣西狼兵,四川白桿兵,這些精銳都在連續不斷的對後金作戰中消耗光了。到了後期,明朝最強的軍隊除了各大軍頭的家兵之外,就是遼東將門的關寧鐵騎。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之前對上腐化的衛所軍都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進入北京之後,又徹底的將封建地主和士大夫階級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再對上正是巔峰狀態的滿清八旗加投降的關寧鐵騎,被打崩盤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