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典藝術品
-
2 # 張張藝術培訓
1、驃騎將軍霍去病和他的漢家鐵騎
漢武帝時期,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府庫充盈,國家綜合實力大增。這位雄心勃勃的鐵血帝王決定全面展開對匈奴的反擊,一雪匈奴人以往帶給漢朝的種種羞辱。於是,一些優秀將領也在對匈奴的戰事中脫穎而出,衛青、霍去病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想要與匈奴人來去如風、彪悍猛烈的騎兵部隊作戰,漢武帝深知,漢朝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因此在經過周密的籌劃和準備之後,漢朝同樣建立了頗具規模的騎兵兵團。
▲霍去病,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第一次在戰場上閃耀是在十八歲時隨自己的舅舅衛青率五萬大軍分五路出擊匈奴,本來只是負責在中軍大帳附近警戒的霍去病彷彿聽到了戰場對他的深切互換。他率八百騎兵脫離大軍,直撲匈奴腹地,經過一番激戰後,斬首包括眾多匈奴單于親屬在內共二千多人,一戰而讓朝廷矚目。尤其是其餘五路大軍無功而返,更是讓霍去病的戰績耀眼非常,他也因此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勇冠三軍,實至名歸)
這位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的騎兵統帥用兵靈活、不拘泥於兵法,此後常上演千里奔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的精彩好戲。
公元前121年,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他率領麾下健兒在茫茫大漠中閃電奔襲,六日轉戰匈奴五個部落,斬殺四萬多人,俘虜了匈奴王以下匈奴貴族一百多人,甚至搶到了匈奴休屠的祭天金人(匈奴人祭天的核心道具,象徵意義極大)。
在後來的河西之戰大獲全勝後,已經被打的元氣大傷的匈奴人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古代戰爭油畫,王可偉作品
接著,霍去病霸氣震懾匈奴二王,令他們徹底歸降。公元前119年春,他又率五萬騎兵北進數千裡,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今內蒙古肯特山),將匈奴人在漠南的勢力徹底掃蕩一空,“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封狼居胥”成為中原王朝在與塞外遊牧民族作戰中最為輝煌的時刻,霍去病和他的漢家騎兵所體現的一種強烈的奮發有為和昂揚向上的精神也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緬懷!
2、宋武帝劉裕和“北府兵”
公元377年,中國北方已被前秦統一,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感受到了非常強大的軍事壓力。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宰相謝安奏請朝廷任命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建武將軍,鎮守廣陵。廣陵、京口(今江蘇揚州、鎮江一帶)等地聚居著眾多從北方逃避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從中挑選了一批驍銳的勇士,建立了一支萬人規模的軍隊。因他後來改鎮京口,京口又名北府,故這支軍隊得名“北府兵”。(《資質通鑑》:“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北府兵”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擴軍,到了公元383年,一度達到了五萬多人,在此後發生的“淝水之戰”中,將直接面對前秦舉國而來的八十多萬軍隊(包括後勤部隊及從全國各地徵招而來的部隊,真正嫡系大概三十萬左右)。
▲宋武帝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
在原晉將朱序等人的配合下,謝玄率領北府軍大展神威,立下赫赫戰功,大破前秦主力部隊,徹底解除了前秦對東晉的威脅,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程序。此後前秦君主苻堅從巔峰迅速墜落,曾經強盛一時的前秦帝國也土崩瓦解,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得以繼續維持。
此後北府軍在新的領袖劉牢之的率領下,在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中屢立戰功,成為東晉王朝最為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眼見割據荊州的桓玄勢大,劉牢之轉而投奔桓玄。然而軍中諸將早就不滿於驕橫跋扈、對抗朝廷的桓玄。因此劉牢之這種不得人心之舉導致這支軍隊很快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之下,劉牢之自縊身亡。
值此危難之際,北府軍參軍劉裕在京口起兵征討桓玄,原先散去的眾多將領士卒重新投靠到了他的麾下,在劉裕的帶領下,獲得新生的北府軍此後取得了一連串的輝煌戰果。
在這些能征善戰的北府軍的幫助下,劉裕此後徵桓玄、收淮北、滅南燕、討盧循、破劉毅、平西蜀、定後秦。開啟了中國南北朝時代,建立了“宋政權”,成為掃滅四方、武功極盛的“南宋第一帝”。
3、李世民和他的玄甲騎兵
▲唐太宗李世民,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能得到毛主席這樣的讚譽和評價,足見“天可汗”李世民在用兵方面的過人之處。
每臨戰事,李世民幾乎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跟隨他一道衝鋒的便是威震天下、精銳中的精銳——玄甲騎兵。
這支騎兵起初大約一千多人,皆身披黑衣玄甲,分為左右兩隊,後續不斷從突厥購買良馬、同時招募了一些突厥人加入其中。隨著李世民平定隴西、涼州、幷州等割據勢力,許多精銳騎兵盡數收編其中。透過不斷的篩選和淘汰,始終保持這支玄甲騎兵驍勇強悍的戰鬥力。
其中的將領幾乎都是名垂千古的猛將,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翟長孫等。(《資治通鑑》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外的故馬坊激戰中,李世民率領這支玄甲騎兵和王世充麾下的江淮精銳展開了巔峰對決,如往常一樣,李世民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奈何江淮精銳的戰鬥力也頗為不俗,一度將李世民等逼入絕境。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這支匯聚四方精銳的玄甲騎兵最終徹底擊敗王世充的部隊。
▲虎牢關之戰,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各個擊破王世充軍(鄭軍)、竇建德軍(夏軍)的一次極其重要戰役
隨後李世民採取“圍點打援”之策,從虎牢關而出,率五百騎兵挑戰來援的竇建德數萬大軍,到達城東二十多里處,他觀察敵軍營地後。沿路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騎兵設伏,只命尉遲敬德等四人與其前往誘敵。
李世民豪氣的對尉遲敬德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握長槍跟著我,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又道:“敵人看見我們,咱們就折返,此乃上策。”
在離竇建德營地三里時,李世民等與敵人的偵騎相遇,偵騎以為對方是偵察敵情的斥候。這時,李世民突然大喊:“我是秦王。”隨即拉弓射箭,射死對方一員將領。
得到訊息的竇軍立刻出動五六千騎兵追趕,企圖一舉擒獲李世民。數千騎兵掀起滾滾塵土,來勢洶洶。其餘三人嚇的面無血色。李世民鎮定道:“你們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殿後。”
他勒住韁繩慢行,追兵快靠近時,便拉弓放箭,連續十數箭,每射一箭都殺死一人。旁邊手握馬槊的勇將尉遲敬德又乘機殺死十幾人,追兵畏懼,不敢進逼。
▲淺水原之戰,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幾次三番,數千追兵盡數進了埋伏圈,李世民一聲令下,數百玄甲騎兵一併殺出,大敗追兵,斬殺數百人,其餘敵軍紛紛潰散。敵將殷秋、石瓚被擒獲。此後玄甲騎兵跟隨李世民又多次衝鋒陷陣,最終徹底擊敗竇建德大軍,並將其生擒。
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軍事能力開創了一個時代,而玄甲騎兵則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劍!白居易讚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這支威震天下、橫掃四方的玄甲騎兵正是盛唐時期吞吐風雲、氣象萬千、自信從容、豪邁奔放的典型象徵。
4、重創契丹精銳騎兵的大宋靜塞軍
公元998年,宋、遼兵鋒再起,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率八萬精騎攻打名將李繼隆駐守的定州行營。休哥此戰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與讓他以前多次吃苦頭的李繼隆的主力一決高下。
遼軍行動異常迅猛,很快打敗了李繼隆派出的援軍,渡過唐河。此時宋太宗汲取君子館之敗的教訓,下詔要求堅壁清野,引軍退守。
▲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諸將接到詔書猶豫不決,他們認為遼軍脫離本土,進入宋境,正是打擊敵軍的大好機會。定州監軍、知四方館事袁繼忠慷慨陳詞:“現在強敵當前,我們在城中屯集重兵卻不出戰,任由敵軍長驅直入,侵掠四方州縣。我雖然也想安穩無事,但絕不受此侮辱,願身先士卒,死於敵手!”諸將群情激憤,紛紛請戰。
這時宦官黃門林延壽拿出詔書震懾眾將,此刻,剛升職為保順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李繼隆作為主帥,挺身而出,他慨然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在河間(君子館)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報效國家!”主將如此,眾將振奮不已,紛紛表示願率軍出戰。
此時遼軍勢大,李繼隆只要依詔書據險死守即可,但是他明白麵對氣焰囂張的敵軍,宋軍將士的怒火剛被點燃,鬥志盎然,主動出戰效果更好。身為主將,捕捉有利戰機,果斷出戰是天職,因此他沒有死守詔令,而是決定全軍出擊!
為了重創李繼隆,耶律休哥從遼聖宗的御前近衛皮室軍、翰魯朵軍,韓德讓的近衛軍以及遼帝國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兵團——鐵林軍中精選了三萬騎兵,連同配合部隊共計八萬大軍,堪稱遼國最強軍力。
相比之下李繼隆麾下僅有一萬軍隊,不過卻擁有宋朝最強大的重甲騎兵——靜塞軍。由於先天不足,宋軍中一向缺少強大的騎兵,多次在戰場上吃虧的宋太宗決定比擬遼國鐵林軍,建立一支更為強悍重甲騎兵:靜塞軍。這支部隊全部採用西域良馬,配備最為精良的甲具和武器,軍中騎士皆自河北眾多武林高手選拔而來。雖然人數不多,僅一千騎左右,但是無疑是此時李繼隆手中對付遼軍的最為重要的利器。
▲古代戰爭場景
靜塞軍計程車兵中多為易州人,易州剛剛失陷,很多將士的親人都落入敵手,起初李繼隆擔心他們有思想包袱,因此想把他們打散分派到各軍。
但是部將袁繼忠認為正好可以藉此激發他們計程車氣,要求把他們歸到他的麾下,李繼隆採納了他的意見,給予了靜塞軍非常高的待遇並進行了戰前動員,靜塞軍將士們無不氣激,表示願意為國盡忠!
很快,兩軍在戰場相逢,遼軍八萬精騎擺開陣勢,旌旗獵獵,聲勢浩大,宋軍並未祭出他們最拿手的防禦大陣,恰恰相反,李繼隆決定從正面向遼軍發起進攻!
大感詫異的耶律休哥不由喜出望外,他揮動手中馬鞭喊道:“好樣的,李繼隆!沒想到你們竟敢與縱橫天下的大遼鐵騎正面交鋒,來吧!讓我們決一勝負!無論鹿死誰手,本將此生都無憾了!”
李繼隆並不答話,他策馬來到陣前,高喊道:“將士們,遼人向來依仗騎兵彪悍,欺我漢人步兵遲緩,我們也一向被迫以陣法禦敵。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敵人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但是,這一次偏偏要讓敵人知道大宋鐵騎才是真正的騎兵之王!靜塞軍的將士們!你們的父母妻兒被敵人所擄,報仇雪恨,解救親人的機會到了!”
▲《漢軍武士戎裝圖》,王可偉作品
他話音剛落,大將袁繼忠一馬當先,摧鋒向前,靜塞軍指揮使田敏率領千名鐵騎緊隨其後,李繼隆率大軍在他們身後以錐形陣向八倍於己的敵人衝去。
靜塞軍威鋒剛烈,遼軍前陣不能攖其鋒,迅速被衝開陣形,耶律休哥令旗一揮,箭如雨下,但是靜塞軍仗著裝甲堅厚、武藝高強,冒著箭雨奮勇向前!休哥又是一聲令下,皮室軍和鐵林軍立即從兩面合圍,夾擊靜塞軍,靜塞軍面對遼軍名動天下的兩支精銳鐵騎,豪氣大發,氣勢大增,竟如劈波斬浪一般,在重重敵騎中奮勇直前!
隨著宋軍前鋒衝破敵陣,全軍一併殺入戰場,像一把鋒利的長劍插入了敵軍的胸膛!遼軍從來都慣於在外線對付宋軍各種陣形,未料今日被宋軍衝入己陣,慌亂之中,已有潰敗之相。
宋軍鐵騎衝過之地,無人能擋;弓弩引向之處,慘叫不斷;朴刀揮向之人,甲開身裂。即使是衝擊大陣失敗,遼軍也從來沒遭遇過這樣慘痛的失敗,何況是這支薈集了遼軍精華的鐵騎軍團。這時,即便是耶律休哥也無法阻止敗勢,只能朝北岸逃去,宋軍趁勢掩殺,一直追殺到曹河,斬首一萬五千級(殺傷可能有五萬!),繳獲戰馬萬匹,軍器甲仗不計其數。
-
3 #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第一、霍去病和他所率領的漢朝騎兵。
匈奴是遊牧民族,騎兵實力強悍,可以說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而霍去病的部隊呢,卻多次以少勝多打敗匈奴,而且是硬碰硬地交鋒作戰,霍去病把騎兵的閃電式作戰發揮到了極致,憑藉著匪夷所思的速度奇襲,屢次大敗靠騎兵起家的草原匈奴。
第二、三國時期諸葛亮建立的“無當飛軍”。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征伐南蠻之後,挑選其中的精銳,組建而成的一支精銳部隊,無當飛軍紀律性極強,尤其擅長防禦作戰,驍勇善戰,成為後期蜀漢的支柱武裝力量,在北伐戰爭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王平曾經以三千無當飛軍硬抗魏將張郃數萬軍隊的全力進攻,安然無恙。
第三、呂布部將高順率領的陷陣營與曹操手下的虎豹騎。
陷陣營其實人數不多,只有七百人,但是這七百人卻是個個精銳無比。陷陣營主要是刀盾兵,配合少量長戈兵。強攻能力極強,勇悍無比,而且,他們是步兵,但是卻配備戰馬,機動能力不是一般的步兵可比的。曹操的虎豹騎是曹操的嫡系部隊,統帥全部為曹家自己人,是漢末最強的一支騎兵部隊。虎豹騎數次和呂布交鋒,對陣陷陣營,基本上平分秋色。
第四、大魏武卒。
這是吳起親自建立的一直重灌步兵部隊,兵員挑選嚴格,訓練有素,在吳起的帶領下,武卒先後參與大戰七十二場,贏下了其中的六十四場,威震天下。魏國能夠和秦國想抗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的武卒之威。
第五、北府兵。北府兵是東晉謝玄所建立的,主要是由北方的流民組建起來的私軍戰鬥力極為強悍。前秦符堅率領百萬大軍下江南,在淝水之戰與北府兵一戰,大敗而歸!北府兵由此名揚天下,至於後來,劉裕率領著北府兵滅南燕、破拓跋、縱橫天下,將北府兵的威力實現了最大化的發揮。
第六、白袍軍。“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白袍軍是陳慶之的嫡系部隊,總數大約有七千人。陳慶之可是毛主席最為神往的一代傳奇名將,(胡歌飾演的梅長蘇據說是以陳慶之為原型),而陳慶之麾下的白袍軍更是傳奇!七千人皆穿白袍,縱橫天下無人可擋!白袍軍最輝煌的戰績是轉戰千里,在死敵北魏的腹地,與重兵深壘的對手相拒,攻三十二城,所在皆克,歷四十七戰,所戰皆捷,完成了孤軍千里殺進北魏都城洛陽的壯舉,創造了軍事史上堪稱奇蹟的戰例!
第七、李世民的玄甲騎兵。
《資治通鑑》對於玄甲軍的記載是這樣的:“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玄甲騎兵可以說是李世民打天下的最大倚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最大法寶!
第八、怯薛軍。
這是成吉思汗的護衛軍部隊!好了,足夠了,其他的理由不需要了!
第九、岳飛的背嵬軍
岳家軍實力強這是公認的,但是岳家軍中還有一支更精銳的部隊,就叫做背嵬軍!
第十、關寧鐵騎。
是明末著名戰略家孫承宗所建立,在袁崇煥手上發揚光大,曾經大敗滿清的八旗軍,雖然人數不多,但戰鬥力極為強悍,是抵禦滿清入侵的中堅力量。(關寧鐵騎與孫傳庭的秦軍以及盧象升的天雄軍併成為明末三大精銳部隊)
第十一,戚家軍。
總兵力只有四千人,卻創下了斬敵十萬的戰績,百戰百勝。創造出了頂級的陣法“鴛鴦陣”,是中國古代封建時期戰鬥力最強的步兵部隊!沒有之一!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
第十二,壓軸的一個出場的,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一支部隊,叫做,華人民解放軍!
-
4 # 92麗哥
虎豹騎
可能是這支部隊太重要了,曹操對它進行了嚴格的保密,以至於這樣一支重要的部隊,記載竟然比青州軍還少。不過我們依然能從《三國志》中的隻字片語中一窺虎豹騎這支神秘部隊的戰績。
燕雲十八騎
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候羅藝領導的騎兵部隊,是羅藝的殺手王牌。燕雲十八騎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著寒衣,腰佩彎刀,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揹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隻,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會進入中原內。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帶著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
玄甲軍
李世民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顛峰,他開國的一大利劍就是“玄甲軍”。 唐夏虎牢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軍”。
神機營
明代永樂年間,朱棣建立了戰略機動部隊——神機營,它與五軍營、三千營一起隨皇帝出征。
神機營以火炮,即銅火銃為主要裝備,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炮兵部隊,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兵種,完成特定的軍事任務。神機營建立後,多次跟隨明朝皇帝出征,用手中的厲器——銅火銃作戰。神機營的銅火銃作戰時,列於陣線前列,各炮隊之間有一定間隔,便於裝填炮彈,可以輪番齊射,用炮火摧毀敵人陣地。
-
5 # 景觀歷史
歷史上的王牌軍隊很多,我就簡單介紹幾個吧!
一:幽州突騎幽州騎兵是在漢朝興起的,由於漢朝長時間與匈奴對抗,而我們都知道,匈奴在漢朝的北方。匈奴依靠強大的騎兵抗擊漢朝,所以漢朝政府必須要組建自己的騎兵,這時地處北方邊防地區的幽州,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建立起了大漢最精銳的騎兵——幽州突騎。
/後來漢光武帝劉秀得到幽州突騎的幫助,由於騎兵本身帶有很好的衝擊效果,又加上幽州突騎作戰更為迅猛,使得劉秀的很多大仗轉敗為勝,地方割據勢力紛紛敗於漢軍,最終漢朝光復,幽州突騎從此名揚天下。
二:玄甲軍玄甲軍為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所統領的部隊,玄指黑色也有厚重的意思,甲指盔甲,是一支身著黑色盔甲的大唐精銳騎兵。
玄甲軍最初是李淵組建的一支騎兵,用於防守北方突厥,後來李世民加入軍中,漸漸的在軍中形成了自己的集團,之後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帶著他的玄甲軍為大唐東征西討。
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率領1000玄甲軍,大破王世充,斬俘敵人6000餘人,後來竇建德率領10萬大軍前來支援王世充,被李世民所率領的玄甲軍大敗,竇建德只率領百餘騎逃竄。
李世民當皇帝后,玄甲軍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皇宮近衛部隊。而主要部分則交給了李靖,用於對外戰爭,在唐朝滅突厥的戰爭中,大唐玄甲軍則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岳家軍岳家軍為南宋名將岳飛所領導的軍隊,主要目的是抗擊金兵,岳家軍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口號。而敵軍對岳家軍的評價則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從公元1127年至公元1140年,完顏宗弼(金兀朮)多次率領大軍南下,其中最厲害的部隊為柺子馬和鐵浮屠,但遭遇岳飛後,不是死傷過半,就是全軍覆沒。
岳家軍數量最多時候大約為十萬人,後來岳飛被殺,岳家軍也進行了改編,其中的高階將領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從此湮沒在了歷史的煙河中。
四:戚家軍戚家軍與岳家軍一樣,都是以主帥的名字命名的,戚家軍組建的目的就是打擊倭寇,其中的兵員則來自於今天的浙江義烏,總兵力為四千人。
公元1561年的台州之戰,戚家軍以3000人打敗20000倭寇,而自身僅陣亡三人,倭寇被殺2000多人,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從這一戰中,我們可以想象戚家軍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戚家軍對倭寇作戰百餘次 ,未嘗有過敗績,特別是戚家軍自創的鴛鴦陣法,更是令敵軍聞風喪膽。且戚家軍配備有大量的火器,包括鳥銃,弗朗機炮,神威將軍炮等,在當時的東亞絕對第一。
-
6 # 愚人白日
歷朝歷代幾乎都有其讓外敵威風喪膽的一支軍隊。這些隊伍在國家的興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說歷朝中戰鬥力,及其作用最大的軍隊要數一下幾支軍隊
一,大魏武卒
魏武卒是由吳起培養的一支步兵軍隊,當年三家分晉,魏國勢力範圍處於紛爭之地,如果不壯大實力就會被別國吞併。魏文侯繼位後,為使魏國不立於滅國之境,開始招兵買馬,斟酌用人,開始變法。逐漸培養出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也帶動了魏國整體的發展。
吳起治兵頗有一套,他對士兵的挑選極其嚴格,也建議君主推行他的方法,他主張“精兵“,軍隊人數不宜過多,但訓練一定要加緊加嚴,還為軍隊找了專人看管訓誡。武器方面也大下功夫,無一不是上好的兵器,多為重灌步兵。這樣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戰亂中橫空出世,大殺四方,在七十二場大戰中贏下了六十四場,奪取了很多土地,鄰國望而卻步。雄立於戰國初期,使秦國數年不敢過黃河。
二,白袍軍
白袍軍乃南梁陳慶之率領的一支兵團。公元528年梁武帝遣剛剛投降南梁的魏國王公回領地,命令陳慶之代為護送。武帝只給予陳慶之七千兵士,朝堂上下莫不以為此次護送危險萬分,傷亡慘重。可是這七千兵士一路上拼命殺出重圍,先勝了敵人七萬大軍,又領兵占城,後消滅了敵方兩萬士兵,再下一城。他們還進攻北魏的重鎮,後敵方增派了二十萬援軍,陳慶之籌謀得當,居然又突出重圍。這時北魏的君主無法坐視不管,親自上陣,會一會陳慶之兵團。這位君主也是很有來頭,他名叫爾朱榮,參與過許多大戰,他集合了三十萬兵力,要拿下洛陽,陳慶之帶兵應戰,先渡黃河,後駐守城鎮,奮戰了幾天幾夜,重壓之下北魏退兵。陳慶之率七千白袍,大戰四十七,全勝!攻城三十二,皆克!取帝都,卷半國!最後若非天災,還要全身而退。北方民謠稱: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三,威震倭寇的戚家軍
明嘉慶年間東南沿海倭寇之患頻發,當時,日本的浪人,也就是海盜,由於日本幕府的暗中支援,經常偷偷潛入中國附近沿海,對沿海的老百姓,殺傷掠奪,作惡多端。沿海一帶的老百姓,深受傷害,對日本浪人恨之入骨。眼看著沿海地區的倭寇禍患越來越嚴重,戚繼光上書朝廷,請求去打擊倭寇。當時的明朝,正疲於應付匈奴禍患,就隨便給了戚繼光一直散漫的隊伍。就這樣,戚繼光帶領了一支由農民軍和礦工臨時組成的軍隊,出發了。由於部隊臨時組編而成,戚繼光為了增強部隊戰鬥力,親自上場訓練,並嚴明紀律,自費購置現金裝置。由於戚繼光的威名,和戚家軍越來越優秀的表現,沿海地區,痛恨日本浪人的青壯年,都加入了。就這樣,這樣一支臨時部隊,被戚繼光訓練成當時東亞最強的軍隊-戚家軍。戚家軍的名氣,再一次次抗擊日本倭寇的戰役中,真刀實槍的幹出來了。歷經無數次大小戰役,從來沒有戰敗過。比如嘉靖40年,在臺州,殺死倭寇三千多人。
四,抗日虎賁
1943年11月到12月,一個月的時間,餘程萬師長,率領這8000餘“虎賁軍”的將領,血戰日本,誓死守衛常德。當時被日本的精良部隊包圍一個月多,幾乎彈盡糧絕。戰鬥之慘烈,可想而知了。戰爭幾乎要失敗了,全師8000多人,竟然只剩56人。餘程萬冒死拼出重圍,再率領一個團反攻回去,想收復失地,救回經歷過無數次戰爭,已如親兄弟的生死戰友,然而,悲痛的是,儘管反攻成功,收復了常德。最後剩餘的56個人,也全軍覆沒了。心痛之餘,我們恨不得親身回到現場,幫這支軍隊一把,血肉之軀,死守城牆,感天動地啊。
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從來就不缺少優秀的軍隊,各個軍隊都肩負這他們的使命與職責,其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情懷值得千古傳唱。
-
7 # 度度狼gg
前段時間注意到網上流傳的所謂“抗日十大王牌軍”,深深不以為然,尤其是把1946年以後才成名的“五大主力”全都盲目地塞進去,完全忽視了各部在抗戰最艱苦時期的表現,大為不妥。比如新一軍和新六軍,這兩支部隊都組建於1943年以後,主要戰場亦不在國內,無論抗戰時間還是抗日功績,都不足以入選的。
(第74軍俞濟時)
第五軍其實也不夠資格名列其中,這支唯一的重灌備部隊在抗日戰場上發揮的並不怎麼樣,從1938年組建後就是軍事委員會直屬的戰略預備隊,趴在湘桂邊界並未頂在抗日最前線。直到1939年桂南會戰才第一次出手,崑崙關一役,擁有坦克重炮的三個精銳師40000多人,楞是沒能吃掉一個旅團的鬼子,自身傷亡反而高達17000人,慘勝如敗。
未及桂南會戰結束,第五軍就因為傷亡過重撤下去休整,這一歇又是兩年半時間,直到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才重新動用。戰鬥中除了戴安瀾第200師在同古表現尚好之外,整個第五軍狀態一般,最終慘敗野人山。再次整補後始終駐於昆明附近並未參加戰鬥(新22師不計),倒是解決龍雲時很是強悍和積極。
(第74軍王耀武)
遍數從全面抗戰爆發就始終奮戰在第一線的部隊,個人屬意於以下五支王牌軍,他們也是各大戰區的代表性隊伍,在抗日戰爭最殘酷的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階段,成為各自戰區的核心隊伍並且確實是身經百戰和殲寇如麻,從南到北排列的話,分別是第74軍、第10軍、第18軍、第59軍和第35軍。
第74軍 耳熟能詳組建於1937年的淞滬戰場,首任軍長俞濟時,之後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和蘭封會戰,武漢會戰期間是萬家嶺大捷的主要參戰部隊。在次任軍長王耀武手裡狀態達到巔峰,1941年上高會戰名揚天下,兩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以及大破日寇的湘西會戰,幾乎是無役不從,打滿抗日全場,對日戰損幾達1比1,譽為“抗日鐵軍”排名榜首毫無爭議(1941年後隸屬軍委會直轄)。
(第10軍李玉堂)
第10軍 泰山壓頂該軍番號正式出現是1939年7月(之前被撤銷過),在江西鷹潭成立時原本是第九戰區的一支後備部隊,首任軍長梁華盛。由於在當年冬季攻勢中表現太水,被命令與嫡系第8軍整合重組。新的第10軍以第8軍軍長李玉堂改任軍長,因此也就繼承了第8軍的抗戰歷程,所以第8軍在武漢會戰中的殺敵數量,也應該記錄在第10軍的功勞簿上,到1944年8月為止,該軍也幾乎參加了華中地區所有大規模會戰。
第10軍的兩場硬仗,分別是1941年底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和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以善守而聞名。長沙保衛戰中頂住了日軍兩大王牌第3和第6師團的圍攻,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最終勝利立下赫赫之功,預備第10師師長方先覺直接擢升代理軍長,至於47天的衡陽保衛戰就不贅述了,第10軍絕對是抗戰時期斃殺鬼子最多的部隊,沒有之一。
(第18軍羅卓英)
第18軍 土木王牌該軍組建於中原大戰的1930年8月,陳誠的看家老本,這支土木系的基本部隊成為後來第六戰區的核心(原為重慶衛戍部隊),淞滬會戰時就已經投入戰場,死守寶山,血拼羅店,那都是18軍的部隊。它最大的功績就是守住了鄂西與川東門戶,是戰略相持階段阻止日軍繼續西進的骨幹隊伍,從1940年的宜昌保衛戰到1943年的石牌保衛戰,全部圍繞著這一目的展開,不管怎麼說,第18軍守住了三峽以東地區。1945年,胡璉率第18軍還參加了湘西會戰。
第59軍 雜牌勁旅這也就是張自忠將軍的基本隊伍,脫胎於宋哲元的第29軍第38師,平津失守後組建第1集團軍第59軍,在張自忠的率領下以血雪恥,與日軍纏鬥於華北多年,徐州會戰的臺兒莊大捷、隨棗會戰的大破賊寇,第59軍成為張自忠第27軍團、第33集團軍的骨幹力量,也是第五戰區最能打的部隊,儘管它是西北軍的餘脈。直至棗宜會戰張自忠戰場殉國,集團軍總司令都打掉了,部隊的抗日決心還用討論嗎?
(第59軍張自忠)
第35軍 塞外鐵騎傅作義的看家部隊第35軍正式組建於1931年1月,原來的番號是“邊防第6軍”,早在1936年傅作義就率領這支部隊發起了綏遠抗戰,重創日軍和偽蒙軍,取得百靈廟大捷。從此鎮守塞外長達九年,使日軍終不能透過內蒙西部迂迴大西北後方,戰鬥力還是蠻強的。在塞外苦寒之地,第35軍最慘時打的只剩數千人,但仍然堅持了下來,成為後組建的第十二戰區基幹部隊,屢挫日軍騎兵和摩托化部隊,位列抗日王牌軍實質名歸。
其實還應該包括湯恩伯的第13軍和胡宗南的第1軍,前者在抗戰初期是華北日軍的大敵,南口戰役、徐州會戰、豫南會戰皆給日寇以重大殺傷。而後者的作用也被大多數人忽視了,它畢竟是阻止日軍西渡黃河窺視陝甘的王牌部隊,並且在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中都曾經力戰日寇,傷亡無算。不過這兩支中央軍嫡系在抗戰後期表現不佳,消級避戰和儲存實力的思想嚴重,以及上榜名額所限,就不拿出來討論了。
(第35軍傅作義)
-
8 # 聽漢說唐喜宋嚮明清
乞活軍,一隻流民組成的部隊。但我估計,這支部隊應該是古代最兇猛的農民部隊,畢竟乞活,名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起源於西晉末年,今山西省一帶,羯人起兵叛亂,大肆屠殺搶掠,幷州饑荒,屍橫遍野,易子相食,光熙元年,幷州百姓及士兵官吏兩萬餘戶在刺史司馬騰率領下逃難求食,就谷冀州,後形成號為"乞活"的難民集團。
-
9 # 帥氣肖宇
中國歷史上戰鬥力最強的五支軍隊之一就是秦國的軍隊 他們和蒙古人一樣殘暴,當然他們並不是野蠻人,和屠城的蒙古人或者日本人不一樣,他們屠殺的是和他們一樣勇猛的戰士,長平一戰坑趙軍40萬! 他們並非遊牧民族,他們可能不如蒙古人嗜血,但是他們絕對渴望戰爭,他們聽說 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而且他們善騎射。 我們沒法判斷單兵作戰時蒙古人和秦人作戰時哪一個會勝出,但是我相信蒙古人寧可遇到野獸。 這支部隊比蒙古人更強大的戰鬥力來源於它比蒙古人更優的特徵: 紀律森嚴――嚴明可能無法說明。 賞罰分明――這一點沒有哪個朝代可以達到秦國的水平,所以他們才會不怕死,所以他們甚至會搶首級。 更大的編制――一百萬,蒙古人可曾面對過? 更優的武器生產線――不同時代的兵器有同樣的尺寸,中國史上最強的弩兵,別忘了弓弩對付騎兵最有效,他們曾經一年之內把匈奴人趕到黃河北邊 更好的後方――秦國守城也可以把只會破壞的蒙古人餓死。 更強的為戰爭服務的國家機器――這其實就是上邊優點的總結,500萬人口可以支援60萬軍隊在外常年征戰,這是什麼概念?如果說蒙古帝國征戰了80多年,秦國從一個小國到一統江湖打了500多年的戰爭。這個國家任人唯賢,而且君主對軍隊的控制比它後來的朝代更加有效…… 更先進的生產力――(這點有些與時俱進啦)一千多年後的蒙古人除了後來有些火炮之外,它哪一點比得上秦國?千年歷史其實都活在狗身上了。 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上火槍出現前最強大的軍隊,它完全可以用來讓一個孩子馬上取得天下 。 這要怎麼說呢,如何量化? 秦靠軍隊的武力蕩平六國統一中華,幾乎每場戰鬥都是以壓倒性勝利結束的。這樣的戰鬥力,你可以想象嗎。根據《商君書·境內》,秦軍隊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5個士兵組成。10個伍組成一個屯,由50士兵組成。2個屯組成一個將,由100名士兵組成。5個屯組成一個主,由500名士兵組成。2個主組成一個大將,由1000 士兵組成。(大路按:此處的大將是秦軍建制單位,不是將軍之意。)軍隊在做戰時,伍、屯、主、將、大將等戰術組織保持緊密聯絡,互相配合。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絡,隊伍不會被輕易擊破。戰國時期,各國兵力空前擴大,兵員劇增。秦兵馬俑來看,一乘車卒約為8人。假設秦時一次重要戰役出動三千乘戰車,則車兵約為2.5萬左右(不包括戰車周圍的步兵),這是一支相當孩人的高機動性軍隊。(大路按:當然這只是大路的假設,有的戰車只為作戰使用,只有馭手,弩手和重甲持矛計程車兵組成)。戰車的防護措施也比較完善,軸端裝有矛頭,馬身覆有厚甲。秦軍戰車上的車兵是秦軍精銳之一,不僅有力大體健手持長矛的兵卒,還有弓弩嫻熟的弩兵。更重要的是,每一輛戰車周圍都有一定數量的徒兵—— “銳卒”,有他們的保護,對方難以接近戰車。 當然秦軍最具殺傷力的還是弓弩。關於弓弩的射程和殺傷力,前面已經討論夠多了,這裡將再提供幾條證據來說明一下。現在普遍認為中國的弓弩領先於當時的西方,西方後來從中國傳過去的弓弩製造技術中獲益良多。以弓為例,齊國的《考工記》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幹、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準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其中的幹是指弓幹,取材最好為柘(zhè)木,其次為檍,桑,橘,木瓜,荊,最下等為竹。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從第一年開始選材、乾透,到牛筋、弓角的製作,到最後的被弦,共需要約4年左右的時間。其中製作之艱辛,可見一斑。最終的質量也可以想見了。當時的諸侯和武將對弓非常重視,絲毫不亞於對寶劍的重視. 對於當時以步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弓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中國曆代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數十萬趙軍無法突圍,最終,趙國主將趙括射死,秦軍以來弓弩取得了這場決定天下大局之戰的勝利。又如後來西漢時的李陵,五千漢兵依靠車仗為工事,以弓弩為遠射武器,竟然抵擋匈奴八萬之眾,射殺匈奴上萬騎兵。李陵最後嘆息說:“再給我們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援到邊界。”最後雖然兵敗,但可以想象得出弓弩的巨大威力。現在無法知道當時秦軍每名士兵配備多少支箭,這裡只拿後世的唐軍為例做一個參照說明。據《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500人,裝備弓12500張(附弦37500條,箭3750000支),弩2500張(附弦7500條,箭250000支),弓弩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也就是說,每名唐軍配備一張弓,三根附弦,三十支利箭。在當時,這樣的唐軍是一支具有非常恐怖的戰鬥力的軍隊。每名秦軍配備的箭簇的數量大路沒有查到資料,但從秦兵馬俑二號坑的出土情況來看,弓弩手背部置有上下兩個對你的負矢陶環,每個陶環裝置銅鏃多達100支,其負矢之多,當時魏國武卒屬於重灌步兵,向有“負矢五十”說法,秦國的弓弩兵配備的箭簇的數量遠遠多於魏國武卒的弓箭配備。所有我們不難理解,秦國依靠什麼手段竟然能合圍同樣數量的趙軍了。在秦軍強大的弓弩兵面前,趙軍始終無法接近,事實上當時雙方發生白刃近戰相對比較少。 秦軍的騎兵主要和車兵一起配置成車騎混成部隊。騎兵的主要武器的是弓弩。戰時可以靈活機動的在各種距離射殺敵軍,克服步兵弓弩手的機動性不足
-
10 # 青春的那點事
1驃騎將軍霍去病和他的漢家鐵騎
漢武帝時期,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府庫充盈,國家綜合實力大增。這位雄心勃勃的鐵血帝王決定全面展開對匈奴的反擊,一雪匈奴人以往帶給漢朝的種種羞辱。於是,一些優秀將領也在對匈奴的戰事中脫穎而出,衛青、霍去病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想要與匈奴人來去如風、彪悍猛烈的騎兵部隊作戰,漢武帝深知,漢朝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隊伍,因此在經過周密的籌劃和準備之後,漢朝同樣建立了頗具規模的騎兵兵團。
▲霍去病,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第一次在戰場上閃耀是在十八歲時隨自己的舅舅衛青率五萬大軍分五路出擊匈奴,本來只是負責在中軍大帳附近警戒的霍去病彷彿聽到了戰場對他的深切互換。他率八百騎兵脫離大軍,直撲匈奴腹地,經過一番激戰後,斬首包括眾多匈奴單于親屬在內共二千多人,一戰而讓朝廷矚目。尤其是其餘五路大軍無功而返,更是讓霍去病的戰績耀眼非常,他也因此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勇冠三軍,實至名歸)
這位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的騎兵統帥用兵靈活、不拘泥於兵法,此後常上演千里奔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的精彩好戲。
公元前121年,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匈奴,他率領麾下健兒在茫茫大漠中閃電奔襲,六日轉戰匈奴五個部落,斬殺四萬多人,俘虜了匈奴王以下匈奴貴族一百多人,甚至搶到了匈奴休屠的祭天金人(匈奴人祭天的核心道具,象徵意義極大)。
在後來的河西之戰大獲全勝後,已經被打的元氣大傷的匈奴人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古代戰爭油畫,王可偉作品
接著,霍去病霸氣震懾匈奴二王,令他們徹底歸降。公元前119年春,他又率五萬騎兵北進數千裡,一路追殺到了狼居胥山(今內蒙古肯特山),將匈奴人在漠南的勢力徹底掃蕩一空,“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封狼居胥”成為中原王朝在與塞外遊牧民族作戰中最為輝煌的時刻,霍去病和他的漢家騎兵所體現的一種強烈的奮發有為和昂揚向上的精神也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緬懷!
2宋武帝劉裕和“北府兵”
公元377年,中國北方已被前秦統一,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感受到了非常強大的軍事壓力。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宰相謝安奏請朝廷任命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建武將軍,鎮守廣陵。廣陵、京口(今江蘇揚州、鎮江一帶)等地聚居著眾多從北方逃避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從中挑選了一批驍銳的勇士,建立了一支萬人規模的軍隊。因他後來改鎮京口,京口又名北府,故這支軍隊得名“北府兵”。(《資質通鑑》:“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北府兵”經過幾年的發展和擴軍,到了公元383年,一度達到了五萬多人,在此後發生的“淝水之戰”中,將直接面對前秦舉國而來的八十多萬軍隊(包括後勤部隊及從全國各地徵招而來的部隊,真正嫡系大概三十萬左右)。
▲宋武帝劉裕,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南北朝時期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曾兩度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功勳卓著
在原晉將朱序等人的配合下,謝玄率領北府軍大展神威,立下赫赫戰功,大破前秦主力部隊,徹底解除了前秦對東晉的威脅,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程序。此後前秦君主苻堅從巔峰迅速墜落,曾經強盛一時的前秦帝國也土崩瓦解,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得以繼續維持。
此後北府軍在新的領袖劉牢之的率領下,在鎮壓孫恩、盧循的天師道起義中屢立戰功,成為東晉王朝最為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眼見割據荊州的桓玄勢大,劉牢之轉而投奔桓玄。然而軍中諸將早就不滿於驕橫跋扈、對抗朝廷的桓玄。因此劉牢之這種不得人心之舉導致這支軍隊很快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之下,劉牢之自縊身亡。
值此危難之際,北府軍參軍劉裕在京口起兵征討桓玄,原先散去的眾多將領士卒重新投靠到了他的麾下,在劉裕的帶領下,獲得新生的北府軍此後取得了一連串的輝煌戰果。
在這些能征善戰的北府軍的幫助下,劉裕此後徵桓玄、收淮北、滅南燕、討盧循、破劉毅、平西蜀、定後秦。開啟了中國南北朝時代,建立了“宋政權”,成為掃滅四方、武功極盛的“南宋第一帝”。
3李世民和他的玄甲騎兵
▲唐太宗李世民,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能得到毛主席這樣的讚譽和評價,足見“天可汗”李世民在用兵方面的過人之處。
每臨戰事,李世民幾乎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跟隨他一道衝鋒的便是威震天下、精銳中的精銳——玄甲騎兵。
這支騎兵起初大約一千多人,皆身披黑衣玄甲,分為左右兩隊,後續不斷從突厥購買良馬、同時招募了一些突厥人加入其中。隨著李世民平定隴西、涼州、幷州等割據勢力,許多精銳騎兵盡數收編其中。透過不斷的篩選和淘汰,始終保持這支玄甲騎兵驍勇強悍的戰鬥力。
其中的將領幾乎都是名垂千古的猛將,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敬德、翟長孫等。(《資治通鑑》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
與王世充在洛陽城外的故馬坊激戰中,李世民率領這支玄甲騎兵和王世充麾下的江淮精銳展開了巔峰對決,如往常一樣,李世民一馬當先,殺入敵陣,奈何江淮精銳的戰鬥力也頗為不俗,一度將李世民等逼入絕境。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這支匯聚四方精銳的玄甲騎兵最終徹底擊敗王世充的部隊。
▲虎牢關之戰,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洛陽、虎牢關各個擊破王世充軍(鄭軍)、竇建德軍(夏軍)的一次極其重要戰役
隨後李世民採取“圍點打援”之策,從虎牢關而出,率五百騎兵挑戰來援的竇建德數萬大軍,到達城東二十多里處,他觀察敵軍營地後。沿路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別統領騎兵設伏,只命尉遲敬德等四人與其前往誘敵。
李世民豪氣的對尉遲敬德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握長槍跟著我,就是來一百萬人又能拿我們怎麼樣?”又道:“敵人看見我們,咱們就折返,此乃上策。”
在離竇建德營地三里時,李世民等與敵人的偵騎相遇,偵騎以為對方是偵察敵情的斥候。這時,李世民突然大喊:“我是秦王。”隨即拉弓射箭,射死對方一員將領。
得到訊息的竇軍立刻出動五六千騎兵追趕,企圖一舉擒獲李世民。數千騎兵掀起滾滾塵土,來勢洶洶。其餘三人嚇的面無血色。李世民鎮定道:“你們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殿後。”
他勒住韁繩慢行,追兵快靠近時,便拉弓放箭,連續十數箭,每射一箭都殺死一人。旁邊手握馬槊的勇將尉遲敬德又乘機殺死十幾人,追兵畏懼,不敢進逼。
▲淺水原之戰,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除去關中西面的一大威脅勢力
幾次三番,數千追兵盡數進了埋伏圈,李世民一聲令下,數百玄甲騎兵一併殺出,大敗追兵,斬殺數百人,其餘敵軍紛紛潰散。敵將殷秋、石瓚被擒獲。此後玄甲騎兵跟隨李世民又多次衝鋒陷陣,最終徹底擊敗竇建德大軍,並將其生擒。
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軍事能力開創了一個時代,而玄甲騎兵則是他手中最鋒利的一把利劍!白居易讚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這支威震天下、橫掃四方的玄甲騎兵正是盛唐時期吞吐風雲、氣象萬千、自信從容、豪邁奔放的典型象徵。
4重創契丹精銳騎兵的大宋靜塞軍
公元998年,宋、遼兵鋒再起,遼國大將耶律休哥率八萬精騎攻打名將李繼隆駐守的定州行營。休哥此戰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與讓他以前多次吃苦頭的李繼隆的主力一決高下。
遼軍行動異常迅猛,很快打敗了李繼隆派出的援軍,渡過唐河。此時宋太宗汲取君子館之敗的教訓,下詔要求堅壁清野,引軍退守。
▲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諸將接到詔書猶豫不決,他們認為遼軍脫離本土,進入宋境,正是打擊敵軍的大好機會。定州監軍、知四方館事袁繼忠慷慨陳詞:“現在強敵當前,我們在城中屯集重兵卻不出戰,任由敵軍長驅直入,侵掠四方州縣。我雖然也想安穩無事,但絕不受此侮辱,願身先士卒,死於敵手!”諸將群情激憤,紛紛請戰。
這時宦官黃門林延壽拿出詔書震懾眾將,此刻,剛升職為保順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的李繼隆作為主帥,挺身而出,他慨然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在河間(君子館)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報效國家!”主將如此,眾將振奮不已,紛紛表示願率軍出戰。
此時遼軍勢大,李繼隆只要依詔書據險死守即可,但是他明白麵對氣焰囂張的敵軍,宋軍將士的怒火剛被點燃,鬥志盎然,主動出戰效果更好。身為主將,捕捉有利戰機,果斷出戰是天職,因此他沒有死守詔令,而是決定全軍出擊!
為了重創李繼隆,耶律休哥從遼聖宗的御前近衛皮室軍、翰魯朵軍,韓德讓的近衛軍以及遼帝國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兵團——鐵林軍中精選了三萬騎兵,連同配合部隊共計八萬大軍,堪稱遼國最強軍力。
相比之下李繼隆麾下僅有一萬軍隊,不過卻擁有宋朝最強大的重甲騎兵——靜塞軍。由於先天不足,宋軍中一向缺少強大的騎兵,多次在戰場上吃虧的宋太宗決定比擬遼國鐵林軍,建立一支更為強悍重甲騎兵:靜塞軍。這支部隊全部採用西域良馬,配備最為精良的甲具和武器,軍中騎士皆自河北眾多武林高手選拔而來。雖然人數不多,僅一千騎左右,但是無疑是此時李繼隆手中對付遼軍的最為重要的利器。
▲古代戰爭場景
靜塞軍計程車兵中多為易州人,易州剛剛失陷,很多將士的親人都落入敵手,起初李繼隆擔心他們有思想包袱,因此想把他們打散分派到各軍。
但是部將袁繼忠認為正好可以藉此激發他們計程車氣,要求把他們歸到他的麾下,李繼隆採納了他的意見,給予了靜塞軍非常高的待遇並進行了戰前動員,靜塞軍將士們無不氣激,表示願意為國盡忠!
很快,兩軍在戰場相逢,遼軍八萬精騎擺開陣勢,旌旗獵獵,聲勢浩大,宋軍並未祭出他們最拿手的防禦大陣,恰恰相反,李繼隆決定從正面向遼軍發起進攻!
大感詫異的耶律休哥不由喜出望外,他揮動手中馬鞭喊道:“好樣的,李繼隆!沒想到你們竟敢與縱橫天下的大遼鐵騎正面交鋒,來吧!讓我們決一勝負!無論鹿死誰手,本將此生都無憾了!”
李繼隆並不答話,他策馬來到陣前,高喊道:“將士們,遼人向來依仗騎兵彪悍,欺我漢人步兵遲緩,我們也一向被迫以陣法禦敵。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敵人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但是,這一次偏偏要讓敵人知道大宋鐵騎才是真正的騎兵之王!靜塞軍的將士們!你們的父母妻兒被敵人所擄,報仇雪恨,解救親人的機會到了!”
▲《漢軍武士戎裝圖》,王可偉作品
他話音剛落,大將袁繼忠一馬當先,摧鋒向前,靜塞軍指揮使田敏率領千名鐵騎緊隨其後,李繼隆率大軍在他們身後以錐形陣向八倍於己的敵人衝去。
靜塞軍威鋒剛烈,遼軍前陣不能攖其鋒,迅速被衝開陣形,耶律休哥令旗一揮,箭如雨下,但是靜塞軍仗著裝甲堅厚、武藝高強,冒著箭雨奮勇向前!休哥又是一聲令下,皮室軍和鐵林軍立即從兩面合圍,夾擊靜塞軍,靜塞軍面對遼軍名動天下的兩支精銳鐵騎,豪氣大發,氣勢大增,竟如劈波斬浪一般,在重重敵騎中奮勇直前!
隨著宋軍前鋒衝破敵陣,全軍一併殺入戰場,像一把鋒利的長劍插入了敵軍的胸膛!遼軍從來都慣於在外線對付宋軍各種陣形,未料今日被宋軍衝入己陣,慌亂之中,已有潰敗之相。
宋軍鐵騎衝過之地,無人能擋;弓弩引向之處,慘叫不斷;朴刀揮向之人,甲開身裂。即使是衝擊大陣失敗,遼軍也從來沒遭遇過這樣慘痛的失敗,何況是這支薈集了遼軍精華的鐵騎軍團。這時,即便是耶律休哥也無法阻止敗勢,只能朝北岸逃去,宋軍趁勢掩殺,一直追殺到曹河,斬首一萬五千級(殺傷可能有五萬!),繳獲戰馬萬匹,軍器甲仗不計其數
回覆列表
蒙古軍隊的破壞力最強,不管歐洲亞洲沒有哪支軍隊不害怕與之交戰的;明朝戚家軍的防禦能力超強,當年打倭寇,敵我雙方的死傷比例大概為30:1,你沒看錯!幾十次戰鬥中平均下來就是戚家軍死1人的話倭寇要死30人以上。
岳飛的八千背嵬軍,撼山易,憾岳家軍難,就因為岳家軍有背嵬軍,岳家軍更是南宋初年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