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結束於公元前260年的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司馬遷在《史記》給出的說法是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取代名將廉頗擔任主將,葬送了趙軍,遂令“紙上談兵”的成語留諸後世。但問題在於,如果沒有趙括,趙國是不是就能贏得這場國運攸關的戰役呢?
8
回覆列表
  • 1 # 櫟泠丶

    趙括熟知兵法 有勇有謀 他的對手是秦國戰神白起 趙國傾頹 國力已然衰弱 趙軍將無鬥志 趙括若不出戰 趙國士卒要盡數餓死 他率軍與韜光養晦的秦軍大戰 秦軍被斬8萬 趙軍卒10萬 40萬被俘 白起關照過 不能讓趙括活著 此人非等閒 若沒趙括 趙國可能更慘

  • 2 # 識食物者為俊傑

    趙括不弱,是將才,但不能為帥。他的悲劇在於對面是武安君白起,人屠。其次是趙王,伯嚭,慾望和讒言。再次是他對廉頗軍隊的失去控制。還有就是臨陣經驗不足,他爸爸奢對他的培養不夠。

    至於紙上談兵,太史公的一個戲謔而已。

  • 3 # 飛龍在天231272723

    感謝邀請!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起行軍、佈陣、打仗,自以為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勝過他的。他曾經與父親趙奢常談論這方面的問題,趙奢也辯駁不過他。但是,趙奢卻不以為然,並不稱讚趙括能行。趙括的母親問趙奢:“你既然駁不倒他,但又不肯定他,這是什麼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到生死存亡、國家安危的大事,而你兒子卻誇誇其談,把它說的輕而易舉。趙國不用趙括為將就罷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為將,那麼,使趙軍潰敗的,必定是趙括了。”趙括的母親記住了趙奢的話。公無前26O年,秦出兵攻韓,奪取了上黨。馮亭戰死,上黨軍民敗退到趙國。秦軍接著進攻趙國長平,長平趙國名將廉頗堅守不出,修築、部署了幾道堅固工事,堅不出戰,以逸待勞,消耗秦軍的實力。秦軍遠離本土,他們不打算與趙軍打這樣的消耗戰,於是秦相範睢想出了一條反間計。他暗地裡派人帶了千金到趙國都城邯鄲,一方面收買一些權臣,另一方面到處散佈一些言論,說:“秦國最畏忌的人,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只怕他擔任大將。趙括要比他爸爸厲害的多,廉頗不中用,是很容易對付的,可能他很快就要投降了。”趙王對廉頗的策略毫不理解,以為是怯敵不戰,多次對其進行指責,最終走馬換將。趙括將要帶兵打仗時,他母親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趙括不能領兵對敵。"然後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給趙王講說了一番。但是,最終也沒有說服了昏聵不明的趙王。後來,秦國暗中派武安君白起為大將。長平一戰,結果,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死,四十萬趙軍降卒全被秦軍活埋。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但是,長平之戰,趙國也敗的太慘了!趙國受到沉重打擊,元氣大傷。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假如趙王能明智一點,聽趙括母親之言,不上秦“離間之計”的當,我想,最終結局最起碼也不會敗的如此慘烈。可嘆歷史沒有假如,唉!

  • 4 # 古今縱橫談

    趙括確實是有才的,但他是臨危受命,光這份能承擔的心,就比其他大臣可敬。

    1.趙括一出場,就去帶領那麼龐大的軍團作戰,這,我覺得有點難為他了,沒有多少臨戰經驗而去帶領大軍團作戰的人,而且面對的還是兇狠的秦國虎狼之師,也就是韓信那樣的軍事人才了,“多多益善”,但韓信這樣水平的人幾千年又有幾個?

    2.趙括的對手,是大秦武安君白起,白起的軍事能力,在古今名將中都是屬於前列的,而且白起出戰時,事前都是要隱瞞資訊的,不讓人知道秦國這次的統帥是白起,恐怖的對手加上資訊不對稱,趙括焉能不敗?

    只是可惜了這個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遇上了錯誤的人。

  • 5 # 五花肥河馬

    秦國一統已經是大勢所趨,即便換將也改變不了,只不過是快慢的問題而已。戰國末期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唯有趙國而長平之戰趙國男丁皆戰死長平,趙括只不過加速了歷史進度而已

  • 6 # 千夜

    秦趙倆過軍事能力只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長平之戰已經打的不是戰爭而是國運,拼的是整體綜合實力的消耗,個人認為秦國在中後期確實是綜合實力第一的強國,所以趙國打不贏

  • 7 # 使用者101697383194

    不會,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戰國廉頗老矣,大將很少能和秦國抗衡,秦國士氣旺,個個想建功立業,軍功制提升了士兵個人作戰的能力

  • 8 # 日慕鄉關

    沒有紙上談兵的趙括,趙國也贏不了。

    國與國的戰爭,往小處說是一城一地,一兵一卒的對決,一個小的錯誤有可能斷送一場勝利,一個偶然的機會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往大處說是國力的競爭,名義是上軍事對決,背後卻是經濟實力、人口實力、軍事實力的綜合決戰,而趙國的國力是無法與秦國相比的。

    長平之戰名為一場戰役,實則是一場曠日持久(3年)的消耗戰,趙王之所以力排眾議選擇缺乏實戰經歷的趙括取代廉頗,也是有一定的苦衷和合理性,只不過趙括的失敗給了許多人批評的機會與口實。

    要想判斷趙括對這場戰役的影響,先要對長平之戰做交代。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軍越過南韓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大敗於閼與,這讓隱隱露出冠軍相的秦國明白,統一天下並非一朝一夕,各諸侯國依然有相當的實力,必須穩紮穩打才能獲取最後的勝利,正在此時,一代名相魏華人范雎來到秦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被秦昭王採納。

    距離秦國最近的是老冤家魏國,作為戰國早期的大國,魏國一度把秦國欺負的咬牙切齒,但自吳起離開以後,風光無限的魏國慢慢淪為魚腩部隊,而經歷商鞅變法的秦國陡然崛起,此消彼長之下魏國被秦軍打的毫無脾氣,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魏國倒黴連帶鄰居南韓也不好過,作為戰國七雄中最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的南韓在申不害變法失敗後雪上加霜,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南韓陷入滅國的危機中。

    南韓的國君韓桓惠王命令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但馮亭對秦國怨念極深,不願意就此便宜了大仇人,在無力保住家園的情況下想出了一招“驅虎吞狼”的絕技,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的國君趙孝成王對於這等飛來豔福十分矛盾,下屬趙豹認為南韓已經是個火藥桶,此時出兵會招來禍端,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秦國志在天下,與其等他做大被吞併,不如利用這個好機會博一把,贏了還能得到大量的土地擴充力量,且由於韓趙兩國同源,雙方百姓情感上存有互相幫助的意願,幫助南韓有利於穩固國內政局。於是趙孝成王採納了趙勝的意見,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站在秦國的角度,煮熟的鴨子飛走了,當然不能善罷甘休,雙方在外交交涉失敗的情況下,立即訴諸武力,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軍先後佔領了南韓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把南韓收拾的服服帖帖,緊接著,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雙方在長平直接開戰。

    趙國的主帥廉頗是一代名將,在短兵相接以後廉頗深知對手強大,趙國難以速勝,只有利用地理優勢紮緊防守,再利用敵人疲憊的機會偷襲才有一線生機,這一做法倒是與剛剛奪冠的法國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急於獲勝的趙王卻對廉頗的做法頗有微詞,認為他有磨洋工的嫌疑。

    面對危局,趙國國內也是意見不一,尤其是在外交領域,大臣樓昌提議與秦國議和,而名仕虞卿則認為已經箭在弦上,不死不休,最好的辦法是聯合楚國魏國等合縱抗秦,虞卿認為“議和使團去了秦國,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方寸大亂的趙孝成王最終採納了樓昌的意見,派出使節到秦國議和,而一切恰恰如虞卿預料的那樣,軍事上處於不利地位的趙國外交上也被孤立。

    秦國利用雙方議和的時間不斷偷襲趙國的糧隊,造成長平前線糧草短缺,而秦國自己卻利用水路運輸的優勢源源不斷補充前線,加之農忙時節來臨,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不能參與耕作,趙國國內經濟壓力山大。

    就在此時,一則謠言在趙國流傳開來: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括。

    後世許多人認為趙王是中了秦國反間計才重用的趙括,這種小兒科的想法太低估了作為君主的智商,如果趙括真像歷史描述的那麼不堪,絕對不會因為一則謠言影響國運,他之所以被選中,除了因為熟讀兵書,家世淵源,更多的原因在於國家陷入危機時刻,趙國軍隊需要新鮮血液,趙國的宮廷需要新面孔,趙國拖不起了。

    作為傳統軍事強國,戰國時期的趙國可謂將星雲集,趙奢、廉頗、李牧一時瑜亮,但此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垂垂老矣,李牧駐守雁門郡無法分身,趙孝成王有心聚沙成塔,再造一位將星,作為曾經打敗秦國的趙國一代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藉機成為各方陰謀的交匯點。

    趙王想利用趙括這個機會賭了一把,贏了就是中興再造趙國,名垂青史;輸了就是國破人亡,天下流淚。

    而學院派領袖趙括也是信心滿滿,雖然遭到母親的反對,但他依舊對趙王說道: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而這一切雖然有很多機緣巧合,卻正是秦國想看到的,趙括的任命通知剛下來,王齕就悄悄回國,替代他的正是春秋戰國第一殺神--白起。

    武安君白起來了!

    許多人把長平之戰的失利完全歸罪趙括,卻忽略了他的對手可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最優秀的指揮官,這位平民出身的絕世名將生平從無敗績,無論對手是誰,不過是他的又一個軍功章罷了。

    白起先是佯裝失敗,引誘初出茅廬的趙括,接著用兩萬五千精兵截斷趙國的糧道,然後再用自己最拿手的快速穿插戰術把趙國軍隊切割成一塊一塊。看到勝利希望的秦昭王徵召全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的男性支援前線,是非成敗,在此一舉。

    雙方都壓上了自己的國運。

    趙國失敗了!斷糧四十六天的趙軍無法打破秦軍的防禦,開始自相殘殺,主帥趙括更是在突圍過程中被亂箭射死,群龍無首的四十萬趙軍選擇投降。

    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此戰雙方傷亡七十五萬,趙國元氣大傷,再無力抗衡秦國,秦國雖然慘勝,但統一天下已經不可逆轉。

    後世許多人假設,如果當時取代廉頗的不是趙括而是李牧,或者說廉頗沒有被取代,長平之戰的結果會不會逆轉,歷史當然不能假設,但可以預見的是,趙國的國力與秦國相差太大,戰事拖的越久對趙國越是不利,長平之戰打了三年,縱有名將加持,趙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趙括不過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罷了,如果他能得到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成為一代將星也未可知。

  • 9 # 90女汗子

    兩個拳王相鬥,就是比耐力,比點數,比誰先著急。秦國一看對手是廉頗,嚇死了,急忙出離間計!

    若是李牧,趙國早就贏了。只因為,守土一方本身就有天時地利人和,攻方,長途跋涉,補給太遠。若不是宮中有人給趙國國君施加壓力,國君又給趙括施加壓力,其實連趙闊都可以打敗秦軍。趙國之敗,原因在君主不夠鎮定啊!後來又把李牧也害了,敗於同一個原因。

  • 10 # 時光工坊

    如果,趙王沒有中計,廉頗繼續為趙軍統帥,其結果是,趙國打敗不了秦軍,秦軍也無非攻破趙軍防線,相持下去,秦軍只能撤退。

  • 11 # 盪漾的可樂

    先回答我紙是誰發明的。。。蔡倫東漢人。。劉邦。劉徹都沒見過紙這玩意。。比他們早100多年的趙括怎麼可能見過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布林戰爭中英軍45萬,布林民兵先後總計8萬多人,為何英軍陣亡2.1萬人,而對手僅陣亡3千7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