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曉YB

    東南互保作為晚清地方上的一件大事,短期內使得中國華北以外的地區沒被侵略,但實則激化了清廷內部中央與地方,滿人與漢人的矛盾。

    東南互保發生在庚子國難時期。雖然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但直接原因卻是清廷己亥建儲所引起的一大部分連鎖反應。

    慈禧太后要廢掉光緒另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皇帝。但引來了列強的反對。這讓慈禧太后和端郡王大為不滿。又由於此時民間義和團扶清滅洋,因此慈禧太后希望藉助義和團以及勁旅八旗來教訓教訓洋人。

    五年前清政府尚打不過日本,五年後清政府居然要和十一國宣戰,這的確讓人感到啼笑皆非。朝中有識之士紛紛勸諫慈禧太后,但由於剛毅,載漪等人的堅持,最終還是爆發了戰爭。

    慈禧太后下令天下兵馬勤王,但地方督撫卻消極應對。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都按兵不動,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打不過。

    因此,他們繞開朝廷,自行與英法等國媾和,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的影響兩方面看待,一來確實保護了地方不受到侵略,但也使得列強能夠集中力量打北京,最終造成了庚子國難。

    這件事可以說是第一次,地方官明目張膽的和中央對著幹。而且更讓慈禧太后憋屈的是,辛丑條約的談判還得靠著他們,還得說他們做的對。這無疑使得地方和中央的關係變得微妙起來。

    再者,由於東南互保的漢族官僚主導了辛丑條約的談判。很多滿洲貴族被列為戰犯處死,流放。這也激化了滿漢官僚群體的矛盾。

    此事使得清政府的離心力不斷增強,滿漢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猜忌不斷。這也間接導致清政府在武昌起義之後迅速分崩離析。

  • 2 # 小鎮月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南互保確實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從東南互保條約生效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東南各省已經在事實上脫離了清政府的控制,所謂的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東南互保條約:

    東南互保條約簽訂時間:1900年,正式八國聯軍侵華的十年;

    東南互保條約的參與成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以及西方列強參戰各國;

    東南互保條約的主要檔案:《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

    東南互保條約的主要內容:上海租借歸西方各國共同保護,東南各省由各省督撫來保護。

    透過以上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清朝的看到,所謂東南互保條約,是東南各省的督撫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撇開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的一個條約。

    說白了,八國聯軍能夠長驅直入紫禁城,和東南各省完全沒有出兵阻擊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清政府來說,東南互保條約的簽訂無疑是毀滅性的,但是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卻是具有重大意義。

    從東南互保條約生效開始,東南各省實際上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清政府已經失去了掌控力。在這樣的局面下,革命勢力因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東南各省應聲而動,紛紛宣佈獨立。

    其次,在東南互保條約下,西方列強和義和團基本都沒有攻擊東南各省,為各省帶來了短暫的和平,因此一批實業得到了發展。特別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地區創辦的一系列企業,取得了極大的發展,為中國的實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東南互保條約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透過東南互保條約,各地的實權派人物已經看到了清廷已經無力掌控地方 ,紛紛開始組建自己的勢力,從而拉開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東南互保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東南互保是一種賣國行為,在列強入侵的時候,竟然和列強簽訂協議;

    也有人認為東南互保,讓互保各省免遭戰火,經濟得到了一定發展,為日後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經濟支援。

  • 3 # 江東汪郎

    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標誌著滿清政府已經失去了對東南各省的控制!

    東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實力派漢族官僚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清朝廷,使清政府的威信掃地;同時各省實力人物開始了軍閥化,為辛亥革命後南方各省宣佈獨立並組成民國政府奠定了基礎。

    那麼,到底什麼是東南互保?

    公元1900年,義和團運動興起後打起了“滅洋扶清”的旗幟,華北一帶陷入了滅洋的潮流中。

    當時東南各省都撫如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眼見義和團勢力過大,擔心引起列強入侵,就籌劃如何穩定東南各省。

    同時英國擔心這場民間的仇視運動勢力過大,會波及到它的勢力範圍長江流域。

    為此在1900年6月,英國聯合西方各國列強和東南各省都撫,即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安徽巡撫王之春、浙江巡撫劉樹棠、廣東巡撫德壽等達成了協議,簽訂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以此保護各自的利益。6月21日,清廷下詔對11國同時宣戰後,東南各省都撫拒不奉詔。

    李鴻章發電怒訴清廷“亂命”,並指出:

    “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

    同時他極力勸阻列強

    “無論北方情景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華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李鴻章的及時出面,不但穩定了各省都撫的信心,也使得列強沒有進軍長江的意思。

    而且東南各省都撫也做好了一旦慈禧、光緒遭到不測後,由李鴻章出任總統維護大局。

    這就是東南互保的真相!其實說白了,所謂的東南互保協議,就是東南各省都撫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撇開清政府和列強私下籤訂的條約。

    八國聯軍能夠長驅直入北京城,嚇得慈禧和光緒一路西逃,和東南各省的拒絕出兵有很大的關係。

    東南互保條約的簽訂和生效,對於清政府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卻是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因為經歷了此次事件後,清政府下定決心實施新政,以圖自救,新學開始成為教育的主流,進一步開啟了民智。

    其次,在東南互保條約下,東南各省沒有遭受戰爭的破壞,為地方實業的發展提供了環境,為中國近代化作出了貢獻。

    當然東南互保也讓地方實力人物看穿了清政府的虛弱,為日後的軍閥混戰留下了禍根。

    而北京城遭到八國聯軍的洗劫,1901年的《辛丑條約》,更是將中國徹底淪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 4 # 清水空流

    可以的說,東南互保首先說明的就是晚清已經進入藩鎮局面,而在民國最終形成,第二就是我們必須感謝東南互保,如果沒有東南互保,當時中國就會徹底糜爛下去,就此進入“無政府狀態。”我們也必須承認,三大總督維護的首先是個人利益,有待價而沽的意思。但客觀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東南互保是由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聯手促成、起因就是在1900年慈禧下令向西方列強宣戰並頒詔義和團發起全民抗戰。引發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可是滿清的三大總督拒不承認慈禧的宣戰詔旨,斷然拒絕執慈禧代表朝廷的宣戰旨意,三人統一認定朝廷宣戰旨意屬於“矯旨、亂命”,說白了就是假傳聖旨。三大總督等東南各級官員士紳聯合起來,宣佈與八國聯軍合作,作為地方督撫居然代表朝廷和八國聯軍單獨達成媾和,目的就在與在慈禧(朝廷)與八國聯軍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在此期間,不向朝廷納稅,不派軍隊,而且將他們實際控制的海軍艦隊不許北上,由於此導致慈禧敗走北京,最後只能孤兒寡母逃往西安,致使中國簽下奇恥大辱的《辛丑條約》。

    三大總督身後是誰,換句話說他們的後臺是誰。很簡單,他們的後臺就是當時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的資本家,官僚資本。他們為了怕戰爭造成損失,害怕自己的利益遭受到傷害,所以他們竭盡所能避免戰爭,避免戰爭波及到長江以南。在其中出力最大的就是狀元出身的張謇。當狀元和清流的時候,他可以彈劾李鴻章畏敵避戰禍國殃民,因為那時候他是官員,現在他強烈反對戰事。甚至必要時候,願意擁護李鴻章為總統,因他現在是當時滿清最大的私營紡織廠最大股東。立場不同自然就不一樣了。

    首次反對慈禧向西方列強宣戰的就是李鴻章,與西方打了輩子交道的李鴻章知道慈禧的行為無疑是作死,完全有亡國之於。所以他才有“亂命”拒不奉詔之說。李鴻章的行為得到了東南各省督撫的支援,湖廣總督張之洞則提出萬一慈禧光緒死了。選舉“李鴻章大總統”方案:則代表朝廷行事主權,避免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以李鴻章為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聯絡孫中山謂:“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而兩江總督劉坤一則對所有來自北京的電報置之不理。如此行徑也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

    東南互保的協議第一,使得除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八國聯軍戰亂侵擾;讓 八國聯軍的入侵的損失也降低到了最低點,我們在這一方面無論出於何種想法也是必須給與肯定的,如果東南各省督撫遵從慈禧的意見後果將不堪設想。第二,東南互保是中國的最大利益,在八國聯軍大兵臨境的時候,已經能夠選擇的最好的選擇,尤其是東南互保的官員都是漢官。而與八國聯軍打仗都是滿清官員、這也造成了漢族官員在慈禧死後,徹底控制了地方,而滿清實際上啥也掌控不了成為了事實。一就此造成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

    如果說《辛丑條約》是滿清的棺材話,那麼,東南互保就是滿清的最後一個棺材釘子。也由此造成中央政權完全失去威信 ,漢人地方軍閥集團勢力空前加強與崛起。滿清已經失去代表國家的資格和能力,東南互保說白了其實也是投降,但這種投降是有條件的,也許可以叫做妥協,東南互保的協議也間接地保護了大批的革命黨,這也是為何在東南地區的武昌發生辛亥革命的原因。

    說三大總督領銜東南督撫集體賣國是不對的,他們應該說是維護了國家的基本法統,維護了半壁江山的穩定,積極的意義是巨大的。但而後造成的惡果就是滿清徹底地喪失他的合法性。“聖旨”的權威不在,大清的覆滅其實也就不遠了。

  • 5 # 努哈爾赤218

    東南互保,其實就是東南幾省為了切身利益,不聽從中央的瞎胡鬧號令對外開戰。當時東南幾省半獨立狀態,要是政府沒了,他們就自立政府。東南幾省的樣板作用讓清政府在庚子事變後威信全無,號令難行,加速了崩盤

  • 6 # 青年史學家

    東南互保指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數省(也包括一些非東南省份)的督撫不顧清廷宣戰的詔書私自與列強談和的事件。東南互保在清廷與列強進行和談後自動取消,雖然其本身持續時間不長,但是東南互保在中國近代史上所產生的影響卻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有人認為東南互保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之所以認為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原因之一在於東南互保 嚴重削弱了清廷中央政府的權威。自洋務運動之後,雖然清廷的權威處在一個不斷削弱的過程當中,但是清廷尚能維持表面上的對全國的統治。東南互保則是將清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給徹底打破了。一個國家在對外宣戰的過程中,卻出現了部分地方省份的政府單獨媾和的現象,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十分少見的。

    另一個原因在於東南互保實際上是近代中國地方實力派登上歷史舞臺的開始,此前的地方實力派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制於清廷中央的,但是自東南互保之後,各地方實力派開始公開的培植和發展自己的實力,雖然後來清廷也進行了新一輪的集權,但是效果不大,因而可以這樣理解,近代中國的軍閥政治實際上根源就是從東南互保開始的。

  • 7 # 珞珈山的貓

    東南互保這一事件,發生在1900年的晚清時期,當時的清政府處於由慈禧實際掌控下的光緒年間。慈禧面對西方的列強,盲目的自大,以天朝上邦的姿態對西方十一國同時宣戰。

    此言一出東南數省遍將之前商量好的計劃提上了議程,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隨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根據東南互保,東南各省不參與中央的決議,不和列強開戰,列強也不破壞東南各省的商業和工業和傷害普通民眾。

    也就是說,東南這幾個省置身事外,不相應清政府慈禧太后的詔書,拒絕參戰。這一事件對於早已是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打擊。說明作為朝廷的中堅力量,封疆大吏也開始拋棄中央政府,強硬還擊封建社會下本該不可撼動的皇權地位。這一事件,也徹底的暴露出清政府無力在統治全國,為後期的軍閥割據埋下了種子。

  • 8 # 一枚明粉

    地方公開抗命,漢有七國之亂,魏有淮南三叛,唐有藩鎮之禍,明有四鎮之遇。威權下移,歷來都是王朝命運的節點。我們就從兩種不同的地方與中央鬥爭談起。

    1、中央與地方的結構性衝突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無數人都在追求大一統,劉澤華先生的“王權主義”對此有深刻闡述。

    (中央集權與大一統)

    同樣的,屁股決定腦袋,地方有地方的利益訴求,不可能與大一統完全一致。

    這個結構性的問題顯然是不可能人為解決的。

    這種情況下,地方與中央的衝突是一種很自然的狀態。但不同情況下,1表現並不一樣。

    2、一般的央地衝突

    多數人擔任總督、巡撫這樣的大員,雖然來自中央派遣,但到了地方不自覺的會為當地著眼,而且其在當地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大局意識。

    自然產生與中央的不一致。具體表現就是四個字:陽奉陰違。

    在面上要堅定的服從,但在操作上照顧地方打折扣。這在不同時期表現強度不一樣。比如康雍乾三朝的表現就很有差異性。

    (地方分權)

    3、疆臣成為藩臣

    疆臣成為藩臣一般需要三個條件:兵權、財權、人事權。

    其特點是:公然抗命。

    清的源自太平天國起義打亂正常秩序,江南督撫開闢了新的財源,且編練了軍隊,實實在在掌握了地方官員任免。

    這種情況下就勢同藩鎮。到了剛毅南下劃分財稅,李秉衡閱視長江,朝廷組建武衛軍。強化中央集權。

    (東南互保)

    恰好朝廷戰略舉措失誤,自然公開抗命,勢同逼宮。

    總結

    東南互保是清末脆弱的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集中體現,地方督撫可以公然抗命,無視朝廷威嚴。這對央地關係與王朝命運自然是天崩地裂的大事件。

    參考文獻:

    戴海斌.上海製造局:影響“東南互保”程序的一個關鍵因素[J].軍事歷史研究,2016,30(02):51-63.

    戴海斌.“東南互保”究竟有沒有“議定”約款[J].學術月刊,2013,45(11):162-171.

    彭淑慶,孟英蓮.晚清東南督撫的地方自治思想探究——以李鴻章、張之洞和劉坤一為中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8(06):128-138.

    戴海斌.外國駐滬領事與“東南互保”——側重英、日、美三國[J].史林,2011(04):105-114+190.

    郭繼武. 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學,2010.

  • 9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東南互保是1900年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大背景下發生的:1900年5月28日由日、俄、英、德、法、美、奧、意八國組成的侵略聯軍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由在天津大沽口登陸,8月14日攻佔北京。

    當年6月份英國因擔心戰火波及到其其勢力範圍內的長江流域一帶,於是私下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接觸,後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搭橋列強同東南各省督撫商定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皇室對西洋列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均拒絕服從清政府對外宣戰的詔書而宣佈在清政府同列強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對東南互保的功過是非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一種主張認為東南互保削弱了對八國聯軍的抵抗,導致了京城淪喪,視其為通敵賣國的行為;另一種主張認為東南互保使東南各省避免了遭受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的波及,由於中國早期的近代實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所以東南互保實際上儲存了中國的近代化實業基礎,為日後革命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經濟支援。然而不管我們如何看待東南互保的是非功過,都不能否認這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著清政府對中國的統治已走向分崩離析,也標誌著地方勢力的抬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東南互保和日後的軍閥割據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因果聯絡。也正是隨著地方勢力的崛起,所以在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之後各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最終迫使清皇室以退位的形式結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帝制王朝。

  • 10 # 納蘭談史

    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東南互保?就是晚清重臣私自謀劃在不服從清政府的命令下拒絕與列強交戰,保護住中國東南地區從而達到不被西方列強入侵的作用。

    參與的大臣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面,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為什麼會出現東南互保這樣的一個方案?這就不得不提到晚清時期叱吒政壇的慈禧老佛爺了。1900年,慈禧用光緒帝的名義向十一國列強宣戰,差點沒把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的大牙笑掉,這裡面隨便挑出一個弱的國家都要讓大清國割地賠款,同時對戰十一國這不是作死嗎?還好這些洋務派大臣很識時務,而且地方上的官僚士紳也不想為愚昧的大清帝國殉葬,所以官商勾結起來,準備和洋人合作,並不接受清廷下發的作戰命令。

    東南互保為何說是標誌性事件?說白了就是大清中央權威的削弱,完全被地方實力派架空了,至此以後地方上出現了軍閥化的雛形。雖然說這些洋務派大臣確有不臣的行為,但也使得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為數不多的新式工商業最集中的區域局面大體平靜,免於戰火洗禮,客觀上也保護了國家和百姓的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遊戲比較火,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