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拳一個嚶嚶怪Biu

    諸葛亮北伐只是將國家內部矛盾以戰爭的方式轉移給國家 如果休養生息 結果並不美好 首先 劉備一夥是外來戶 佔據蜀中之後仍有蜀中老臣名士心有不服 加之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更加加劇了這種矛盾 同時諸葛亮這個人做內政一把手 軍事才能只能說中等偏上並非頂尖 但是當時蜀中人才死的死 老的老 能當三軍統帥的又有幾人 說白了軍中沒有獨當一面的人(別談魏延 魏延從一開始諸葛亮就不信任 不可能委以兵權)如果諸葛亮休養生息專心搞內政 魏吳打過來會涼的更快 所以只能透過北伐的方式以戰養戰才有一線生機

  • 2 # 維尼32526111

    在蜀國內部諸葛亮一直有一個政敵 荊州派李嚴 同為先帝託孤重臣 一主內一主外 如果亮哥不北伐 自然就會陷入黨爭 空耗國力 這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 所以乾脆北伐 把矛盾衝突由國內引向國外

  • 3 # 道一智慧

    以諸葛亮的性格,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如果非要存在,那就是國富民強,當時諸葛亮是不能為之而為之,連年的戰爭導致國窮民弱,將少謀臣稀,後續跟不上,如果它們採取修養生息,大力發展生產,也許會不一樣!

  • 4 # 蘇霸賽壓錦

    這個問題讓嬴政告訴你當年戰國有七雄,三國也有魏蜀吳,你覺得會怎麼樣,長久的戰爭只會讓天下百姓更加厭倦天下分裂帶來的戰亂之苦,讓他們去選擇誰更容易統一的國家,那麼魏國就是當時的秦國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就好像讓希特勒安心地呆在被英法蘇夾擊的一畝三分地,乖乖的做一個德國總理一樣。德國如果想要強大,不被周邊強國擠壓而死,就必須主動出擊,開動戰爭機器,攪得歐洲天翻地覆,才有復興的希望。

    蜀國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

    在三國中,蜀國的國土面積最小,人口又最少,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選擇偏安一隅,終歸會被周邊的魏國和吳國吞併,所以,為了蜀國的生存計,即使再難,也要出擊!

    在“靜Yes”看來,諸葛亮的北伐,有如下好處:

    1、化被動為主動,爭取天下歸心

    當時的情況是三國鼎立,劉備征討吳國失敗,荊州徹底失去,蜀國只有一個益州的地盤,而全國13州,魏國有9,吳國有3,雖然蜀國佔據了雲貴地區,但這裡終歸是沒有完全開發的苗裔地區,諸葛亮征討孟獲也只是得到了他們不在背後搗亂的承諾,並不能算作蜀國的實際領土。

    這樣的情況下,蜀國就非常危險,一方面,北方曹魏取代漢朝已經成為定局,如果蜀國不有所表示,那麼從劉備建立起來的所謂“漢朝正統”理論就會逐漸被淡化甚至被湮沒,而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在法理上蜀國就站不住腳,到時候魏國號召天下志士來討伐,蜀國只能負隅頑抗。

    而一旦諸葛亮主動出擊,就成了漢朝以巴蜀為根據地,試圖恢復漢朝疆域的努力,這對於天下人而言就會更有正義性。特別是對於魏華人而言更能吸引人心。

    2、轉移內部矛盾

    劉備集作為外來集團,和本土的貴族勢力始終存在衝突,這種衝突如果不加以化解,勢必造成蜀國不戰先亂。所以諸葛亮需要找到一個方法,釋放這種內部壓力。

    戰爭是個很好的方法。

    此時,蜀國內部疲敝,人心不齊,而一旦開動戰爭機器,那麼就可以以戰爭的名義清除內部的不同意見的勢力,達到統一內部的勢力。

    在蜀國的北伐中,軍隊實力得到提升,可以有力震懾其他的反抗勢力,這對於穩定蜀國意義重大。

    但是結果就是造成蜀國國民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3、疲敝魏國,最佳化外部環境

    只要諸葛亮一直打下去,那麼魏國就始終不得安寧。

    因為諸葛亮拖住了魏國,導致魏國不能全面防守吳國,而吳國又是可以挑戰魏國的力量,所以在西線,司馬懿是不敢大膽出擊的。

    因為司馬懿不敢出擊,所以就只能一直和諸葛亮耗著,這導致司馬懿擁兵自重,對魏國的皇位產生嚴重威脅。進而導致魏國內亂,給蜀國更多的喘息之機。

    實際上,最後司馬懿真的就架空了魏國,導致魏國內部動亂,最後被司馬家族取代。

    而諸葛亮拖住魏國,也為吳國對陣魏國創造了條件,表明蜀國並無威脅吳國之意,也可以強化吳蜀聯盟。

    所以綜上,諸葛亮必須北伐,如果停下,國內矛盾叢生,外部威脅加重,蜀國會滅亡得更迅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6 # 沙中土大溪水

    純守勢死得更快!當時的歷史經驗就是劉邦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所以北出關中是諸葛亮當時比較行得通的選擇。

    但四川地理和外界交通非常不便。雖然敵人不好進,但自己也不好出啊。三國時,整個南方未開發,經濟人口中原,關中佔十之八九。諸葛亮看到這一點,只有北出關中才有希望,否則只能等死。但司馬懿也看到這一點,知道你國力衰微,經濟不行,交通不利。只守就拖死你了!諸葛亮遇到這種戰略性弱點,是沒有太好辦法,只能以攻為守,否則死得更快。

    後世的一些經歷也看出四川之難,四川割據的沒有一個可以成事的,中原一旦騰出手來,滅四川割據勢力,分分鐘的事。

    元朝為防止四川割據,把漢中割出去給陝西以後,四川就再也沒有可能獨立了,雖然從口音,地理上,人的認同上漢中和四川近。守四川必須守漢中,否則門戶大開。此以後,明清直到現在都是這樣劃分的。

  • 7 # 庭州行者

    局面,那肯定是被中原王朝滅掉,而且更早被滅。

    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可能看不到一點:在關羽北伐失敗,丟掉荊州之後,《隆中對》中所提到的:兵分兩路,一路出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北伐大計永遠不可能實現了。對於曹魏而言,他們只需要在祁山一帶佈防,就可以封死蜀國北伐的道路。而北伐大計,也永遠不可能實現了。

    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還要矢志不渝地北伐,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因為他明白,除了以攻帶防之外,別無守住蜀中一隅的可能性。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明確表達了這個意思(雖然《後出師表》被懷疑是後人假託諸葛亮之名偽作,但其中所言,不無道理)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諸葛亮(姑且當是他本人)說,蜀漢無論是否北伐,都不免滅亡的結果。因為彼時,曹魏佔據的中原大地,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區,其無論生產力水平,還是自然條件(當時而言),亦或者是人口數量,都遠勝於蜀吳兩國。

    梁方仲在《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中認為蜀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28萬戶,94萬人;同年魏國有52萬戶,440萬人。吳國在280年幼52萬戶,230萬人。

    從資料中可知,魏華人口遠多於吳蜀兩華人口總和,在中國古代,尤其是割據時期,人口,就意味著兵源。所以,諸葛亮不斷地北伐,其實是在不斷對魏國進行消耗,雖然與此同時蜀國內部也在不斷地消耗著。

    諸葛亮企圖透過自己的軍事才能,達到在短時間內震懾魏國,使之不敢染指蜀漢的目的,如果可能,還可以從曹魏奪取不錯的戰果。這種以攻帶守,實際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一旦他不北伐,就意味著蜀漢和曹魏要比生產,這一點蜀漢是絕對比不過曹魏的。如此一來,蜀漢只能更迅速地滅亡。

    同時,一旦諸葛亮停止北伐,那麼久而久之,蜀漢就會從“偏霸一方”徹底變成“偏安一隅”,人人不思上進,安於現狀。這種情況一旦出現,那麼就離滅亡不遠了。所以,為了讓全國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為了讓北伐不被忘記,他只能一遍遍地出征。

    諸葛亮北伐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本人。北定中原,既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對劉備的政治承諾

    在《出師表》中,他說明了,這是“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但凡有一線希望他就會去試一試,無論成功與否。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是建立在自己政治理想和具體天下大勢之上的。只要北伐一停,蜀漢內部就會居安不思危,而各種士族也會開始爭奪權力,如此一來,蜀漢必然早亡無疑。

    故言,諸葛亮北伐,是正確的抉擇。

  • 8 # 笑傲江湖149553812

    直接先上結論:三國終究會歸於一統。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雖然這話說的有點遊戲,但不失其理。面對北方強大而統一的政權,諸葛亮根本不具備修養生息的條件和環境,特別是劉備死後,蜀漢元氣大傷,三國中居於微末之位,根本不具備和曹魏、東吳爭雄的實力。

    一、蜀國舉國之兵僅有十萬。吳蜀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精兵猛將損失殆盡。諸葛亮《隆中對》遇到空前挫折,關羽集團5萬精銳基本全軍覆沒,劉備手下最強大的攻伐漢中集團的軍隊也在夷陵之戰中基本全軍覆沒,大家熟悉的黃忠、黃權、孟達等猛將,死的死、降的降,留給諸葛亮的卻是一手最爛的牌,真的是“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舉國之兵僅有10萬,而魏國舉國之兵差不多有60萬。這10萬之兵,正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異常英勇,導致魏國不敢小覷,採取守勢。

    二、北伐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不是拿下關中,因為諸葛亮明白他拿不下關中,更不可能攻下洛陽,消滅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他北伐的目標是隴右和西涼,意圖透過曹魏陳兵江淮,尋找間隙拿下隴右和西涼,但除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基本沒有機會拿下隴右。

    三、丟失荊州後的吳蜀已失去戰略迴旋餘地。在三國戰略上,真正的戰略家只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和魯肅。魯肅死後,東吳失去了唯一的戰略大家,本應乘著荊襄大戰的機會,發兵猛攻江淮,結果死咬著弱小蜀漢,導師蜀漢實力過早透支,吳蜀兩國加起來也無法和曹魏抗爭。

  • 9 # jordan25

    中原地域廣大,資源豐富,如果照一般發展,總是要一統天下的。所以,隆中對中說要以西川為基礎,伺天下有變,再出兵鼎定大業。但是,天下有變那是要等的!反過來看,西川乃天險之地,李白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固守待變,此其時!此其地矣!顯然,諸葛亮不北伐,雖然難言統一中原,但至少可以積蓄內力,自保無虞。問題在於諸葛亮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大約是怕等不到中原有變,自己內部就有變吧,所以,一再北伐,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抑制了內部矛盾,消弭他和後主的權力衝突。但是,國力耗盡,終歸是死得更快。

  • 10 # 小奔說史

    這樣的局面,結局很簡單,蜀國還是第一個完蛋。

    首先,我們來看看蜀國的地理形勢。

    在中國的各大戰略要地中,要說起來山川險固,無論關中、江南、河北、山西等地,都不如四川。

    李白詩中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地形上看,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戛然而止,秦巴山脈橫亙四川北部,巫山折向西南與雲貴高原相連線。

    所以,從外部形勢來看,四川的每個方向都是崇山峻嶺構成了天然防線。

    四川與外界的主要交通聯絡條件就是依託長江及其支流建立起來的水運系統,長江三峽是四川與東部來往的要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與北方往來的通道。

    重慶和成都,是水運系統的兩大樞紐,分別位居上下游。

    相對於外界形勢的險峻,四川境內有適宜發展農業的肥沃平原,還有著包括鹽、鐵在內的豐富物產。

    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說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到唐宋時期,四川賦稅與揚州相當,為天下之最。

    然而,四川既然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為什麼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從四川完成統一天下大業的政權呢?

    要知道,歷史上,四川曾經出現過許多割據政權,從西漢末年的公孫述、到東漢末年的劉焉劉璋,劉備,再到西晉末年的李雄,再到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最後一個就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

    這些政權,絕大多數都選擇了休養生息,偏安一隅,為何最後還是一一被降服了呢?

    很簡單一個原因,不思進取。

    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候,四川的統治者只有利用好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的條件,在政治上積極進取才可以吸引四方豪傑,將有利條件轉化為奪取天下的雄厚基礎。

    否則,如果只是一心偏安,那麼四川的這些險要地形也不足以保命。

    歷朝歷代,比如岑彭入瞿塘、鄧會鍾艾破劍閣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顧祖禹總結到,“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

    換句話說,就是不主動出擊,肯定死,主動出擊了,還有搏命一把的可能。所以,如諸葛亮一般的人中龍鳳,自然要選擇北伐,而不是鬼縮四川。

    至於姜維北伐,那是隻學到了諸葛亮的形,沒有學到諸葛亮的神,無可奈何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理解海納百川與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