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饕餮史海

    首先秦始皇是歷史上開天闢地式的人物,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開拓者,秦始皇也是古代第一個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是秦始皇依舊被人稱作是“千古一帝”,單憑統一六國這一歷史功績都是其他皇帝無法比擬的。

    漢武帝劉徹實現了大一統,在政治上,他為加強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候國,一次削去當時半數的候國。在思想上,漢武帝扶正了儒學思想,還在長安舉辦了太學,墊底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文化基調。在軍事和領土上,劉徹北擊匈奴,解除北部邊患,使得西域歸屬西漢版圖。加強對南方的經營,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絡。從歷史功績上看,漢武帝劉徹配得上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即位可謂是煞費苦心,甚至殺了自己的親哥哥,但是在他 即位之後,李世民統一了中國,還一直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唐朝也成為古代民族關係最好的朝代。李世民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堪稱“千古一帝”。

    此外古代有兩位對後世有著開創性意義的皇帝,一個是開天闢地的秦始皇,另一個就是結束了三百多年戰亂的隋文帝楊堅。隋文帝是南北方民族大融合,開創了後世一直延用的三省六部制影響幾千年華人教育的科舉制度。隋文帝還加強了社會集權,促進了經濟的迅速和穩當的發展。

    而宋太祖趙匡胤一生中最大的功績在於他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一舉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還有一點就是宋朝的繁榮昌盛,和歷史上其他的幾個朝代相比,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所以極具開拓精神的趙匡胤也可以被人做是千古一帝。

  • 2 # 高廣銀

    秦朝滅亡後,接下來的是漢朝,到了武帝時期,達到全盛。我們常常說“秦皇漢武”,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會發現兩人有不少相似之處,一個結束戰國250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統一帝國;一個北擊匈奴,南吞百越,開創漢武盛世。可是,兩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大秦帝國二世而亡,漢代卻成果輝煌。漢武帝為什麼能開創盛世?錢穆先生認為漢武帝一切舉動,都在於一種“稽古之遙情”,考察古代、學習古代的高遠的情懷。用今天話說就是,向古代致敬,向古代夏商周三代致敬,也就是他成功地運用了學術思想來為統治服務,成功地確立了一套指導思想。

    那麼,漢武帝確立什麼樣的指導思想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漢武帝之前的指導思想是怎樣的。

    從漢初到文景兩帝時,指導思想是黃老之學。“黃”指黃帝,“老”指老子,主張君主無為而治,對於老百姓儘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這和經過秦末戰亂,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的條件十分相符。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走向強盛,倉庫中的糧食儲備已經堆積如山,連串銅錢的繩子都朽爛了,黃老之學不再合適。錢先生認為,黃老學說,適合於社會衰落時期,這時就像身體生病,需要吃藥來調理,但是到了盛世,身體康復,就得吃菜吃肉來滋補加強營養了,這時再靠吃藥就不行了。這個時候社會就需要禮樂教化,這就是漢武時期儒生們喜歡高談三代先王美德的原因,因為這正是盛世所需要的東西。

    所以漢武帝的指導思想就是“法先王”。這裡我插播一下,關於法先王和法后王的問題。法是方法的法,王是國王,先後就是先後順序的先後。這是古代兩種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或者說叫作建設國家的路線。“法先王”這一派以儒家為代表,主張效法古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和制度,具體來說就是以古代的聖人堯、舜、文、武為榜樣,以夏商周三代為理想的時代。而另一派“法后王”,是以荀子、韓非、李斯為代表,他們主張學習當代聖明君王的言行和制度,因時制宜。值得說的是,李斯正是擁護“法后王”的觀點,認為當時那些喜歡談論上古三代的儒生是愚儒,記錄先王思想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書則應該焚燬,於是就有了“焚書”的建議。

    漢武帝時期,一方面要改變漢初無為而治這種過時的指導思想,另一方面要確立與秦不同的國家指導思想,秦既然是“法后王”,那我大漢朝就“法先王”, 把堯舜禹和夏商周三代作為榜樣,復興古學,從頭開始,講究禮樂教化。

    漢武帝是如何確立統一的指導思想的呢?他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建立中朝,形成了自己的親信集團和秘書班子。所謂中朝,也叫內朝,就是由一些高階侍從,比如侍中、給事中,組成宮內決策班子。而外朝,就是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機構。漢武帝建立中朝,那就削弱了相權,把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外朝淪為執行一般政務的行政機構,形成了內朝與外朝對立。武帝外朝立了博士官,尊重經術,多是研究經學專家,而內朝用的多是些文學人才。這是漢武帝能夠乾綱獨斷、獨攬大權的重要原因。內朝重視文學,那時的文學體裁主要是辭賦,而辭賦一大特點就是誇張,正好符合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為鼓吹漢武帝的雄才偉略、開疆拓土大肆服務,而外朝就用相對嚴肅的研究,從經學典籍中尋找學術上的依據。其次,廣泛吸納人才,培養中央的思想學術力量。漢武帝是怎麼做的呢?這需要了解一下當時的學術形勢。一是地方學術,一是朝廷學術。我們先看地方上的學術情況。錢穆先生認為,地方學術也就是王國的學術比較興盛,主要是各國諸侯王重視文學人才。比如楚元王對穆生、白生、申公等人才非常敬重,曹參在漢惠帝時是齊國丞相,召集長老學者數百人。最明顯的就是吳王劉濞招納四方遊士,齊華人鄒陽,吳華人嚴忌、枚乘等都去了吳王那裡做官,都因為文辭辯論而著名。即使後來七國之亂,吳王落敗,王國的賓客文學之風仍然興盛。而朝廷學術,從劉邦到文帝景帝,其學術本色一直保持的是質樸本色。王國的學術以河間和淮南最為著名,他們很受人們的歡迎,學習效仿者眾多,結果河間獻王和淮南王的聲譽竟然超過了朝廷,這就引起了武帝的嫉妒。後來河間獻王和淮南王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獲罪,他們手下的那些人才都被收編到了中央。地方人才收納中央,改變了朝廷的學術風格,更為適合漢武帝的要求。最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確立了不同於秦的國家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的真正統一。關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過去我們教科書上講的,強調的是漢武帝實行思想專制,人們只能學習儒家學說,其他學說一律禁止。其實,獨尊儒術是事實,但是禁絕其他學說則不然。只是儒家學說是官方認定的學說,研究好了可以做官,至於其他學說,民間學習私下研究,各隨其便,只是不能拿來作為當官的敲門磚而已。另外,獨尊儒術,看重的並非只是儒家學說,而是儒生所一直研究的這些學問,代表的是古代先王的智慧。其實除了統一思想之外,還另有原因,那就是漢武帝要改變秦朝“法后王”的指導思想,從而走“法先王”的路線。而先王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詩經》《尚書》等經學典籍和“六藝”中,六藝是六種技能,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計算。於是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這個博士可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博士這樣的學位,那時的博士是一種官職。其實就是把五經確立為官方學問,這就是荀子所說的“法先王”,說白了,尊儒的背後是復古,成功地實現了思想的統一。正如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秦始皇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製;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就是本書的第二個重點:漢武帝與秦始皇所作所為如出一轍,結局卻迥然不同,漢武帝開創盛世,背後的指導思想就是法先王。漢武帝透過一系列措施,改變了漢初遵守黃老之道,無為而治的保守思想,同時透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將研究儒學和做官聯絡起來,成功地實現了思想的統一。我們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生的地位越來越高,精通儒家經典,就打開了升官、參與朝政的大門。於是儒生對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影響大到不僅影響三公的任免,甚至影響到了皇帝的廢立。這裡所謂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中央的最高職位。那麼,接下來我們開始講述本書的第三個重點內容:漢代儒生是如何影響政治的?主要是談論災異,即議論異常的自然災害或自然現象來影響政治,甚至讓皇帝主動讓位;其次是談論禮儀規範來影響政治。首先,儒生透過談論異常氣象來影響政治。你可能會問,天氣和政治有什麼關係呢?古人相信,天上的神仙管著人間的事情,可是神仙不會說話,也沒有一個形象,我們怎麼知道他的存在呢?他們想,天上的日月星辰是我們能看見的,它們的變動應該就是神仙們的意思吧,於是天文現象就當作神仙對人間的表示,天有災禍,那就是上天對人的警示。董仲舒精通《春秋》,融合了陰陽學說,提出了“天人感應”的學說。“天人感應”裡的“人”不是指一般人,而是特指天子,也就是皇帝。董仲舒認為,人君接受天命,進行統治,君主做了不好的事情,上天就要警告,如果不改正,上天就會使他喪命亡國;君主做了好事,上天就會降下吉祥徵兆,國家就會太平。董仲舒提出這種從天文學來推測人事變化的學說,主要目的是為了威懾君主,防止君主失德。上天發出警告,那就得給上天一個交待,找出責任人。當時普遍認為,三公職責之一是調和陰陽,而災異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陰陽失調,是三公的失職,要麼降低薪水、要麼辭職甚至自殺來謝罪。結果在當時,常常因為異常氣象導致朝廷人事的變化。比如元帝時,春天下霜,夏天寒冷,太陽發青而無光,於是丞相於定國就把自己的侯印上交,自動辭職。薛宣做丞相後,正好發生隕星和日食,這在當時可是被看作典型的災異,成帝就給他一個冊書,說:“多次出現災異,秋天收成也不好,這都是因為你做了宰相的原因。快些把印綬解了吧,快辭職吧!”災異說的繼續發展,就是不僅使三公免職,還可使天子退位。如果災異頻繁出現,那是上天嚴重警告,這時,天子應該做的事就是退位、讓賢。錢先生認為,這是不得了的見識,因為佔主流的思想是帝王“一姓萬世”,代代相傳,而“擇賢禪讓”思想明顯是跟這個思想唱反調。又很多人譏諷漢儒,認為他們沒有什麼高深的思想見識,其實這種透過談論災異推論到讓天子“擇賢禪讓”的思想是漢儒的高明之處,他們是透過“天”的名義來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僅透過說明災異來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時儒生還用“五德學說”來論證漢代的氣運。所謂五德學說,就是把傳統的五行學說融入到了朝代更替的歷史規律中,認為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的“德性”,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屬相一樣,朝代的更替都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漢武帝后期,由於前期的四方征伐,勞民傷財,加上增加苛捐雜稅,人民怨聲載道。這時,儒生們論證認為漢代氣數已盡,已經結束,該有新受命的天子起來了。 比如,據《漢書》記載,漢昭帝元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年,泰山下一塊一丈五尺長的大石頭突然自己站了起來,上林苑中一棵本來臥在地上的枯死的柳樹也自己站了起來,於是,有一位《春秋》學家推演認為,石頭和柳樹象徵下層平民,而泰山可是帝王受命封禪的地方,可見將有新天子從匹夫中崛起,漢帝應該立即尋找賢人,把帝位讓給他。再比如說,王莽上臺就響應了有段時間流行的“漢代國運不能延續,劉家應該退位”的說法。從西漢中期開始,儒者認為沒有什麼萬世一統的王朝,天命輪流轉,有德者才能獲得。這個說法最早來自董仲舒。後來,有人說得更為嚴重,說漢德已衰,皇帝應該避位讓賢。王莽政權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隨著王莽的威望越來越高,開始有人把王莽看成是新聖人的象徵,於是出現各種歌功頌德,各地還時不時出現祥瑞,預兆聖人在世。巧的是,這些祥瑞正是出現在王莽重新為大司馬的時候。終於,王莽戴上了王冠,定國號為“新”。其次,儒生透過談論禮制來影響政治。如果說議論災異受命,是為了警示,與之相似的談論禮制,提倡禮樂,則是為了對上天表示感謝。禮樂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漢武帝時期的禮樂講究排場,極為鋪張。昭帝、宣帝時期重視禮樂是為了安撫百姓,禮樂的目的在於約束人們的不當行為。而到了元帝和成帝時期,禮樂制度改革,儒生依據古代經典,開始講究道義,注重民間習俗的改革。著眼於民間,與漢武帝時期針對上天有所不同,儒生透過強調禮樂的不同作用而影響政治。

  • 3 # 歷史菌

    有了皇帝一詞作為限定,就只能拿後來人和秦始皇做比較了。

    我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來秦始皇之後,那個人能和他相媲美。

    主要是歷史條件不同,後來的皇帝中,大多都沒有經歷過秦始皇統一六國這種類似的場景。

    怎麼說呢?雖然開國皇帝很多,諸如劉邦、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一類,但都比不上秦始皇。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才使得後來有了皇帝的存在,就這一點來說,秦始皇的“功績”是誰也無法突破的。

    以及“車同軌、書同文”,這對統一國家的行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

    再加上“焚書坑儒”,雖然破壞了文化的多樣性,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但是統一了思想,這是統一國家的文化、思想基礎。

    這和後來,不管怎麼亂、亂了多久,最終都會形成一個統一王朝奠定了傳統。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說泱泱中華五千年曆史延承有序、從未斷絕。

    雖然秦始皇採用高壓政策,行施嚴苛的法律,但今日看來,都是統一初創王國的必要條件。

    當然,勞民傷財為帝國永存可以理解,但為了給自己建造陵墓則過於鋪張浪費,畢竟是皇帝,咱也不敢說啥。

    可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啊!

    像是秦始皇陵、秦長城、秦直道遺址,現在都是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

    好吧,感覺我要把秦始皇洗白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咱客觀看待就好了。

    想想這些,再想想後來的皇帝,我真的覺得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比得上秦始皇!

    像有人提到的漢武帝、唐太宗、趙匡胤,我覺得差了點。

    漢武帝吧,雖然在為期間擴充套件了疆土、打擊了匈奴,但如果沒有文景之治,以漢武帝的性格很容易就把大漢“搞垮”了。

    唐太宗政治表現相較於唐朝其它皇帝來說,很突出,但和秦始皇比,差了許多。

    趙匡胤更不用提了,相當皇帝直接說嘛,搞什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所以,還是秦始皇最厲害了。

    雖然他也有前人為其鋪路,但更多的路還是自己走出來的!

    畢竟當時的六國,沒一個慫的,誰也不好對付!

  • 4 # 澹泊25

    秦始皇用武力統一六國,開創了華夏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為華夏國統一的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豎立中央領導的絕對權威。

    漢高祖劉邦繼承了秦國版圖,政治思想的傳承,快速的統一開創漢朝政權

    漢武帝劉徹鞏固了大漢政權,擴大了漢朝的政治版圖,堅立了奮勇的尚武精神,清掃了北方匈奴問題,解決了西南對抗、特別是嶺南南越分裂勢力。

    唐太宗李世民優化了政府的管理,繼承了尚武精神,他的包容心胸,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紀念可以看出。並由此開創恩威並施,把大唐(我們華夏)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貿易,推向世界的巔峰。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政權更迭沒有出現血雨腥風,還贈"丹書鐵券”體現了人性善良和仁義道德。

    元世祖忽必烈開創了華夏版圖的世界新高,把世界先進文化帶回華夏回爐,開創“混流派”雜劇“元曲"的誕生。。

    以上帝王對華夏版圖,政治,文化,經濟,科技,貿易都有傳承,創新,發展出新高,值得推薦一比。

  • 5 # 凌煙閣論史

    要說媲美,就得有標準,搞清楚比什麼。秦始皇作為一個開創性的歷史人物,他到底開創了什麼呢?

    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變化,這個重大變化體現在幾方面。

    首先,國家政治從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天下的治理不再是皇帝管大貴族、大貴族管小貴族、小貴族管百姓,而是皇帝與官僚集團共同直接治理天下。

    其次,大一統的觀念從此被樹立在華人的思維裡了,以致後世的群雄認為,只要天下還有其他政權,那就是自己沒完成老天給佈置的作業,無法給上天交代。

    第三,國家的文字、度量衡被統一了,書同文、車同軌,消除了內部的文化、經濟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各部分的融合。

    以上幾點,其影響力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叫“百代皆行秦政法”。後世中國兩千多年,就沒有逃出秦始皇畫的這個框。

    那好,以“開創性”和“能一直影響後世”這兩條為標準來看,後世有哪些皇帝能和秦始皇媲美呢?說實話,極少。

    第一位,隋文帝。

    隋文帝的開創性是科舉制,打開了平民階層的上升通道。

    真正的開科取士,是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後來,隋煬帝為了奪取關隴集團的力量,加強了提拔平民官員的力度,大大增加了舉人才的科目。再往後,經過各朝代的發展完善,科舉制一直是後世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影響了後世1300多年。

    科舉制打開了平民階層的上升通道,原來由貴族世家把控的權力大門被科舉制撕開。當然要全面開啟,還要到宋朝。經過五代十國的混戰,貴族和世家被一掃而光,平民階層中嶄露頭角的精英徹底成為了政治舞臺的主角。

    科舉制還被稱為“古代華人的精神網際網路”。無論在華夏大地的哪一塊地方,只要安頓下來,人們就想著讀書、讀儒家經典,就想著要到京城來謀取功名為天下做事。

    (隋文帝楊堅)

    第二位,宋太祖。

    宋太祖開創了皇帝集權、職能分權的管理方式,消除了軍閥兵變、權臣篡位的可能性。

    宋太祖從軍閥政變起家,深知軍閥的權力太大,與朝廷基本一樣,因此他採用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最高的文臣宰相,相權被一分為三,財、政、軍分立,三部門的實際負責人都相當於宰相。即使有個別有野心的宰相,也會被到其他宰相牽掣。

    在具體軍事管理方面,分別設立“三衙”、“樞密院”、“三司”進行管理。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發兵權。發兵權歸樞密院,而樞密院可發號施令,卻不直接統兵。後勤供應又歸三司(宋中央財政機構)管理。這樣,也形成了三股力量互相牽制的局面。武人要想發動兵變基本不可能。

    皇帝在所有方面處於最後裁決的位置,穩操國家大權。

    按今天的政治學觀點看,宋朝是在“迴應性”與“可管理性”方面選擇了後者,採用一刀切的方式管理。這就帶來了問題,在解決問題採取行動方面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就不夠。所以大宋後來竟然無法消滅像西夏這樣的割據勢力。後來岳飛為了便宜行事,要求就地解決軍餉糧食問題,宋高宗就是不同意。問題也在這裡,一旦讓岳飛財政自主,朝廷就失去控制權了。

    宋太祖還立了一個傳統:不殺士大夫。這讓後來的文官能在制度上與皇帝充分對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皇權的胡作非為。

    (宋太祖趙匡胤)

    第三位,沒有了。

    以我設定的“開創性”和“能一直影響後世”這兩條標準來看,我認為沒有其他皇帝能與秦始皇媲美了。

    漢朝,完全按照秦制度立國,其實還倒退了,搞出了分封。唐朝,完全按照隋朝制度行事。明朝採用的基本是宋元制度,清則直接繼承了明制。他們都在設定好的框架內採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行事而已。說難聽一點,就是在前人基礎上修修補補。

  • 6 # 搬講歷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1.北擊匈奴2.南征百越3.開發北疆4.開拓西南5.修建萬里長城6.修建秦直道7.統一貨幣8.統一文字9.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10.統一車輛制式11.統一以華夏民族與多民族的政治關係與文化關係12.開鑿靈渠,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13.制傳國玉璽14.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15.改行郡縣制。而能媲美秦皇的:

    1.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2.唐太宗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3.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局面。基本完成了統一。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4.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一漠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頒佈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5.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中國。1.降服突厥2.征服林邑3.馴服契丹4.收復琉球5.震服伊吾6.攻吐谷渾,使得萬邦來朝7.開鑿大運河8.修建大興城等改革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使得中國歷史上有一次達到鼎盛。

    6.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發展經濟。在位61年,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 7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我是金風,我來回答!

    秦始皇,千古一帝,皇帝一詞,也是開始於秦始皇,所以也稱始皇帝,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等,建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包括我們說的大漢朝都是沿用了秦朝所確立的政治制度,加以改進,所以在這幾點上,我們要找到能和秦始皇媲美的,的確有點難,但是中國歷史上總共接近500位帝王中,個人覺得還是有幾位功績可以和始皇帝稍微比一下的。下邊就談談個人看法,說兩位。

    成吉思汗,為什麼提到他呢,因為在中國曆時上,說到開疆擴土,不得不提一下這位皇帝,首先他使中國的版圖擴張到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程度,所謂的半壁江山,他真的做到了,可以說是半個世界了,其次他的能力體現在他的軍事能力上,整個東歐聽到他的名字都在瑟瑟發抖,建立起了當時最為先進的作戰方法和完善的後勤運輸補給線路,直到現在,還有部分東歐國家建有供奉他的後裔的廟宇(因為他沒有親自實現的目標是他的後代實現的),可見蒙古人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只是我想了又想,成吉思汗在武功方面的確可圈可點,但是文治方面卻總是差了許多,總有或缺!

    最後要說的這位皇帝,我覺得也許可以稍微多說一下,因為和始皇帝有很多的共同點,那就是隋文帝楊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也是結束了中國內部戰火紛亂不止三百多年的南北朝時期而又做到中國內部重新統一的一個皇帝,可能在中國歷史上他並不是那麼出名,但是他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首先在國內他結束了中國的紛亂的局面,重新做到一統,在統一之後他勵精圖治,在軍事政治和老百姓教育方面進行了改革,使隋朝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然後又對土地進行了統一的分配,使老百姓存糧多了,就算遇到災情,也能夠支撐一年,而且第二年糧食的產量就翻番了,老百姓就有糧食納稅了,以至於到唐朝建立,糧食都沒吃完,然後又對貨幣,律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些措施也深得百姓擁護。對內穩定了,接下來是對外,在滅了陳朝以後又逐步征伐單一的政權,沒過幾年就讓中原地區全部恢復到統一,而且對待外敵時,也是親自帥兵出征,和對方決一死戰,相當勇猛,而且秦朝和隋朝也是歷三世而亡,不可不說是一個巧合。

  • 8 # 奚譽賢

    古中國朝代帝王,在秦始皇之後的晚輩朝代帝王中,沒有一位帝王能與秦始皇相提並論。

    “始皇”創造了中華民族,無數個史詩級第一的大一統,包括思想。

    為後輩帝王樹立了思想與榜樣,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的古今傳奇。

    毫不誇張的說“始皇”創造和建立出了中華民族的奇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後者肯定是有的,不然怎麼會出現中華民族十三大,大一統王朝。

    後輩帝王都以“始皇”為榜樣,建立起一個個盛世王朝。

    “始皇”功績就不介紹了,想必大家都知道始皇的豐功偉績。

  • 9 # 虎說一道

    在回答問題前,我們還是先看看秦始皇都有些什麼功績。

    首先肯定是統一六國,透過戰爭手段,不斷的兼併六國土地,最終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

    建立了統一的制度,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並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

    統一度量衡及貨幣,制定了交易的標準,促進了交流及商業的發展。

    還有就是開發水利,興修道路,設立了郡縣,劃分了先進合理的行政區劃等等。

    可以說秦始皇所建立的這些模式,一直延續了下去,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一直以來稱他為千古一帝,一點不為過。

    在秦始皇之後,中國一共出現了559個皇帝,有昏君,暴君,自然也有明君,那我們就看看這些歷史上的明君,有哪些可以和秦始皇相媲美。

    這第一個自然是漢武帝劉徹,自古都在說,秦皇漢武,可見將漢武帝排在秦始皇后面,就是對他的最大肯定。那麼他做過些什麼,能得到如此搞的評價,接下來就簡單梳理下。

    首先肯定是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的版圖,如果說秦皇是一統,那麼漢武就是開疆。

    建立年號,自漢武帝后,中國每一任皇帝都會設立自己的年號。

    通西域,打擊匈奴,漢武帝曾多次對匈奴用兵,鞏固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穩定,並將西域納入了版圖。說他能媲美秦始皇,應無人反對。

    接下來想說這位,可能大家對他的瞭解不太多,他就是結束了,五代十國近百年混亂局面的周世宗柴榮。還是來看看他有些什麼功績。

    首先肯定還是統一,五代十國時期,也是如春秋戰國一般混亂,各自為政,互有攻伐。柴榮能結束這一局面,使中華再度統一,可見其人是有大智慧的。

    柴榮重視人才,在選才機制上大膽改革,大膽創新。

    他非常注重民生,因他也是窮人加的孩子長大的,所以他知道民間疾苦,知道老百姓要的是什麼。

    柴榮在政治,軍事,人事上都有作為,只可惜他死的太早了,如能再多給他多點時間,必然又能建立一個強盛的王朝。

    再往後數,朱元璋也能算一個,他結束了蒙古人的統治,奪回了漢家江山,在位期間也是大力發展國力,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建國初期,不但站穩了腳跟,而且國力更加強大。

    最後再說一個康熙大帝吧,清朝是在他的治理下開始強盛的,而且他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便是從他這裡開始的。

  • 10 # 以史勵人

    見到此問,想到了毛主席的詞作《沁園春·雪》,其中對歷史上有偉大功績的皇帝進行了一個點評。其中包括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五人,筆者認為這也正是上述問題的答案,即古代皇帝中能夠和秦始皇比一比的只有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四人。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們看一下五位皇帝的主要功績:

    1.秦始皇

    (1)、統一中原,建立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郡縣制代替分封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

    (2)、各領域標準的建立。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車同軌、道同距;

    (3)、修建靈渠、鄭國渠和萬里長城;

    (4)、南征南越,北伐匈奴。將福建、兩廣和浙江納入中國版圖。

    2.漢武帝

    (1)、頒佈推恩令,設定十三郡刺史。削弱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現代對此多有批判,但確實結束了各家學說的爭議;

    (3)、興辦太學,培養人才。漢代太學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創辦的、正規的高等學府;

    (4)、北破匈奴、南滅南越,新設河西四郡、西南夷七郡等,開拓疆土198萬平方公里。

    3.唐太宗

    (1)、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

    (2)、完善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大了統治基礎;

    (3)、厲行節約、輕徭薄賦。杜絕鋪張浪費,重視農業生產;

    (4)、統一中原時,帶領屬下取得了四次重大戰役的勝利,為政權建立做出了決定性貢獻;對外戰爭上,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等)。

    4.宋太祖

    (1)、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推進社會進步;

    (2)、實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

    (3)、採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

    (4)、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

    5.成吉思汗

    (1)、建立了統一的蒙古汗國。同時,制定軍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創制並使用文字;

    (2)、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版圖的帝國,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

    (3)、建立了最早的運輸聯絡系統,將軍事藝術推向冷兵器時代的最高峰;

    (4)、最早實行政治民主的帝王、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

    五位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領域都有著傑出的貢獻。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可否認他們也都有著被人們所詬病的缺陷,但是從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方面來講,以上五位皇帝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最後,筆者想強調的是他們的豐功偉績離不開無數仁人志士,無數勞動人民,無數士卒兵將的付出和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球發球後球打到網柱落在對方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