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哲111

    看孔子所言,他分明是想建立一個共贏的各階層都節制自己慾望的社會。

    他洞悉人性。

    別管什麼時代人性是不會變的,都涉及到節制自己慾望的事情。

    而且,孔子能知道無論什麼時代都不會有絕對的公平,可沒有絕對的公平人類各階層也不可能總是鬥來鬥去,否則豈不是戰亂不休。

    所以他那套學說只要進入和平時期就有用,從而達到各階層利益的平衡點,從而實現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最大化,這和主義無關。

    至於說被統治階級利用,那不是孔子的錯。

    所以只要人性在,人們知道鬥爭意味著毀滅,人類需要和諧共贏,孔子的學說就不會消亡。

  • 2 # 南山劉向雄

    現當代社會,題主用"滄桑鉅變"來表達很貼切。在這股鉅變的洪流下,作為封建制度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儒學,從牌面上說已經輸了,理應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而消亡,但上個世紀的兩次對儒學的大批判都沒能讓儒學消失,反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在"國學熱"的大環境下成為首選?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道德需求。不管社會的發展是落後還是先進,都有道德需求,有人存在就有規則,有人存在就有道德。儒家專注道德領域兩千多年,在這方面有豐富的思想資源,在東方文化區也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作為基礎,所以要讓儒學消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其次,儒學若是真的消失了,道德真空又該讓哪一種思想流派來填補呢?用各種宗教?還是在諸子百家中任選一個?還是萬能的網友絞盡腦汁再去發明一套比儒學更高明不被罵的道德規範?

    "打倒孔家店",後面還有一句是"救出孔夫子",這個口號就很有批判精神而不是情緒批評。把封建禮教的外殼打破、把束縛人的綱常打破、把為皇權服務的思想打破!還儒學一個活潑潑的模樣。這是我看到的眾多對儒學的批評最集中的方向,也應該是儒學自身該改變的方向——讓心體活起來、熱起來。

  • 3 # 鹿與紅茶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孔子思想是個什麼東西,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產物,孔子思想其本質是什麼。

    所以,有句話說得好:連敵人都不瞭解,談何消滅?

    禮樂崩壞,弱肉強食的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有感百姓的流離失所,猶如野獸一般的活著,由此而產生的孔子思想,希望恢復周禮,還天下一個太平。

    因此,孔子的思想本質是為了恢復和平,以禮儀薰陶人們的情操。

    再然後,當孔子廣收門徒因材施教,儒這個字眼正式的與學者化為了等號。

    從那時起,夫子代表現代的老師,儒生代表現代的學者,大儒則代表現代的博士。

    以法家為首的秦朝十分討厭這些儒生,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根本無法控制,不好糊弄,因此儒家可以說與法家是天敵。

    孔子,是第一代開啟民智的偉人,正是因此才被奉為聖人。

    而這,才是真實的孔子,試問這樣的一個人的思想,如果讓華人全部瞭解了還談什麼“去中國化”?

    所以含糊其辭,再無視2000年的先進文明,只批判近代史的屈辱,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

  • 4 # 尚餘紅

    自有人類文明開始,有一種心理病症可能就已存在,它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1973年8月23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某家銀行裡,闖進兩個全副武裝的綁匪,並將幾名銀行職員挾持為人質,把他們扣押在銀行的地下保管庫裡。歷時六天,警方終於設法衝進去解救這幾名人質,神奇的是,這幾名人質反而掩護劫匪,讓他不受警方的傷害,最後甚至拒絕提供不利於綁匪的證詞。更為離奇的是,其中一名女人質還由此愛上了一名劫持者,等他獲釋後就要嫁給他。

    人們無法為這個匪夷所思的事件做出合理的解釋,只好將它病理化。最後,在心理學、醫學領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得出了有勃常理的結論:在地球物種頂點自以為聰明的人類,是可以被馴化的

    前幾年洛陽地下室“性奴案”也是如此,這幾名被綁架的女孩子,日常的吃喝拉撒都在狹小的地窖中,竟然感恩綁架男,每次見到都是恭順叫大哥或者老公,爭風吃醋以得到綁架男的寵幸為榮,並感恩每天能給她們吃兩次食物,和提供影碟書籍精神享受。

    在封建社會里,統治者與臣民的關係就可以類比綁匪與人質的關係,臣民都將與人質一樣,全部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患者。

    這些封建帝王發現,儒教更方便於馴化臣民。就尊崇儒教為國家唯一官方學術,他們就可以有理有據的教化奴役臣民愚忠,臣民反而更感恩封建帝王們的管教。封建王朝統治者反覆強調儒家文化,目的正是要人質切實相信他的人生和生命都屬於帝王家恩賜。

    封建社會統治者獨尊儒術,禁燬涵蓋天文、攻城、機關、數學、農學、地理、化學、物理和工程技術等學術。獨尊儒教,是讓被馴化和愚民化了的臣民禁錮自己的思想,根深蒂固的認為只有儒術才是正經,才能效忠他們的主子,才能升官發財。如果你去攻讀研究其它學術,就是大逆不道,就會遭到那個社會臣民的鄙薄。

    難怪之至清朝,八國聯軍區區一萬多人,竟然能侵入中國。而被孔孟之道和強權馴化奴役習慣了的民眾,發現他們的主子跑了,就依附於趕跑他們主子的列強。所以他們以給入侵者帶路,提供訊息,攻城牆時幫忙抬梯子換取些微的食物和錢為榮耀,並感恩這些入侵者的仁慈。

    《范進中舉》就是如此,儒家鄙視勇猛尚武精神,反而那些從不勞動,以苦讀孔孟之道,病態般的舉人,受到那個社會民眾的尊重。以一直到解放前,華人還是一盤散沙,並以孔孟之道的讀書當官效忠帝王奴役人民為榮。

    一個國家,如果不希望民眾覺醒,不希望人民當家做主,不願意接受新的思想,沒有科學發展觀,法律面前不人人平等,禮讓人情大於法制,官僚階級不是為人民服務階級,而讓自己高高在上,提倡用孔孟之道治理國家馴化民眾,那麼這個國家是對自己政權感到不自信,也是毫無希望的。

  • 5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批孔批儒是現代儒教式唯物主義者偽善的無恥表現!

    原因:

    1.所有有一點知識和文化的人都知道。自周亡後中國歷史上的君王統治體系都是唯我獨尊的王法體系。

    儒釋道法,宗教信仰政治選項都是為政權集團穩定服務。

    孔儒的尚規則——符合所有政治集團的選項,孔儒尚古法賢,統治者尚權與利,定規則取向不同而已!

    2.以現代民主法治與科學自由精神批判古人,而不是深層次發展!

    不是以檢討政治集團價值取向檢討政治,而以批文化為政治背鍋又是文人無恥之二。

    3.當代社會需要在文化構建與重塑中為社會融合與療傷的大師而不是文化的裱糊匠!

  • 6 # 使用者272428725

    為什麼沒有被淘汰?因為它是中華文化哲學的一部分,只要中華文化哲學能夠流傳不息,孔子思想中與中華文化哲學相一致的優秀部分就會千古流傳。只要有中華文化哲學的大視閾觀念,就能夠非常容易的看清這一點的。

    還是把以前所寫的一篇文章附於此,也許能夠說明一定的問題。

    實事求是是客觀評價一切事物的基本標準;實事求是是因時因地的評價、是不極端性的評價,也就是中庸、中和性的評價;孔子學說是繼承三皇五帝的在實踐中得出的“道與德”的經典理論方面的精華,並將其發展為社會所用的應用理論,通俗易懂,所以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但在中華文化哲學之中,孔學不是高等級的理論,它必須與中華文化哲學中的“道學”理論配套使用,才會不缺少中華文化宏大體系理論根脈輸送的營養,才能得以存活和發展,有心的學者不妨研究一下孔學而儒學的發展歷程和本身所缺少的核心理論是什麼,以及與中華道學千絲萬縷的聯絡。

    我們今天是站在歷史的高點上看問題想事情,就不要囿於學派之爭和學派之偏,要著眼於中華文化哲學的整體大視閾來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和鑑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如果說孔學是通俗易懂的中華文化“道與德”的初中小學教材,那麼中華道學才是大學和研究生的培訓教材;當然教材不少,但核心的只有一部著作,只有五千來字,那就是《道德經》。對於《道德經》歷史上能解其意者不乏其人,但解釋都是符合其人生活的時代及其以前時代的情況的,不可能延伸到現代來的,當然也囿於人類的生活實踐還不足以具備全部的破解這部至高無上的經典的全部條件的限制。但是我們不能無視這部經典在全部中華文化哲學之中的定海神針的砥柱的作用;更不能不懂《道德經》還不虛心進行研究,就只抱著“儒學”哼著吹眠曲,明知道有“道學”也不睜眼看看,還自我陶醉在“儒學是中華文化主流、顯學”的美夢之中而無法自拔的境地,究竟是誰的悲哀呢?是中華文化哲學本身的,還是現代中華文化學者的呢?

    中華文化哲學的道統地位就是西學為用的根本;也是中華文化所有學派的根本;也是超越時代具有現代性的根本部分,“道與德”是最高的文化哲學概念,只有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實踐和理論綜合起來,才能看得清、摸得準他的脈搏;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說,那就是“道與德”的理論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理論。儒家的純理論式的闡述和道教的重實踐而缺少理論聯絡的方式,都無法將中華文化哲學的全貌展示出來,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並加上現代的元素才能完成發揚繼承傳統文化精髓的艱鉅任務的。

    以中華文化哲學的大視角,才可能看得清孔子思想的優秀之處和 不被淘汰的根本原因。

  • 7 # 河東來

    其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和學習,一切無所不學,甚至學習到推翻自己的理論基礎都可以,這樣的衝突,歷史上應該發生過波及整個社會基礎的兩次,一次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次是近代的“新文化運動”。

    傳統的儒,最先是以宗教的形式出現,推崇學習的結果,其忠實信徒荀子出現了對傳統儒教理論產生了重大懷疑和不確信,並由其徒弟李斯和韓非整理出了法家,並獲得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採納,最終還“焚書坑儒”,將儒教拉下馬來。

    實際上法家根源上應該屬於儒教,堅持原教義的儒教人士當時稱為儒生和方士,這是現實社會儒教分為兩個流派,法家和儒家的開始,不信可以看一下《韓非子》,韓非的很多觀點都是引用的孔子的理論和觀點,只不過最後推出的結果是法家的觀點。

    秦國統一中國後,儒教力量仍然很強,但是既然是宗教,總會有一些不科學的東西,如尋訪長生不老藥,最後秦始皇上了當氣急敗壞,就搞了個“焚書坑儒”,法家作為治國的新流派脫離儒教生存了下來。

    五四時期,學屆搞了“新文化運動”,簡單一句話,以前學習的學問方向錯誤了,要完全推翻,應該看到,提出這個運動的人,就是教育者和學習者,當時清政府花大錢培養的新知識分子,不僅成為清政府的掘墓人,也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其思想相當激進,如廢除文言文,興起白話文,有些觀點現在看來不合時宜,就是白話文寫作非常優秀的魯迅先生,也曾經呼籲廢除漢字。這就是華人,骨子裡懷疑一切,學習一切。哪怕把自己推翻也覺得可以接受,所以這種狂熱,雖然看不出宗教的形式,實際上比宗教還宗教,簡直深入骨髓。

    華人,陷入困境時,就會急切的看書,哪怕看書沒有任何作用,他也要堅持學習。

    清政府,明知送學子出去學習會加速自己的滅亡,他也要送出去,這也是學習的本能在起作用。

    其實,儒教早已不復存在,但是儒的精神實質,已經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其實質就是一個學習民族,早已超越單純的儒家思想了。

  • 8 # 潛水狗

    孔子和儒學要分開的

    孔子是孔子,儒學代表不了孔子。“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重要的是思想。

    什麼是儒學?

    封建皇朝統治百姓的學說是儒學。

    從漢朝開始儒家學說開始為皇帝服務。董仲舒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他提出的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儒家理論,開始成為古代人的行為準則。

    程顥兩兄弟和朱熹在儒學的基礎上發展出理學,存天理滅人慾。

    雖然這些儒家學說都是在孔子的言論上發展而來的,但儒家學說利用古代資訊不發達的因素,曲解孔子學說達到統治目的。

    比如,以德報怨這句話出自《論語 憲問》,儒學只取一句話來傳播教化愚弄百姓,讓百姓忍受壓迫。但孔子的原話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也就是說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他,他打你你就打回來。

    儒學是打著孔子的名義來愚弄世人,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孔子的思想而不是儒學,這一點分清楚。

    孔子的經典對話: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 9 # 使用者7452238883657

    華人搞迷信活動歷史有七八千了,你信嗎?我想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都不會相信的,那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人在搞迷信活動呢?有很多人對儒家評判說它是華人只所以能發展與它思想分不開有著重要聯絡,把它說成神一般的作用,視孔子為萬能之神!!!!!!又一幫人說儒家為統治階級一種工具,被他們利用了,,,,,世上總有一部人說它好,另一部分人說它壞,究其原因就是無知,無知的人只知道搞迷信。我的爺爺不知道孔子是什麼人?生於1898年,與世無爭,只知道勞動,拼命養家胡口,卻活到94歲,不也的好好的,也沒有人講這講那的。思想算什麼?主義又怎麼樣,這都是吃飽了飯撐的,問:原始人有什麼思想、主義?女人在家裡帶孩子,男人出去守獵,守獵回到家裡,把整個東西分給每一個一成員一起享用,又問:現在人能做到嗎?

  • 10 # 大漠炊煙9

    道家文化講天道,歸為自然之道。任弱肉強食,人自生自滅,謂之無為而治。

    儒家文化講人道,歸為治世之道。主張建立有序的社會制度。這個有序,首先是承認了現實中的階級性,不平等性。事實上也由不得你不承認,其本身就是社會的客觀存在。就好比: 農慕工,工慕商,商慕官,官慕皇上,這不需要孔子去刻意宣傳什麼主張,社會自然就會形成這樣的世俗價值觀。社會階級,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形成,也必將在孔子之後,仍然,長久保持其基本雛形,國家在其必存。將其歸為孔子及其儒家的奴化,那是你想多了,既便中國就沒有孔子這個人,這種自然的社會現象,仍然會存在。社會秩序,不平等現象只會更糟,不會更好。該當奴的,還得當奴,誰也沒有一定要奴化你,想要不為下等奴,就得層層往上爬,直至最頂層。就是做到皇上的位子,還要敬天、敬神(其實沒卵用,敬民是根本)。由此,看來並不重要,有他沒他都一樣,何必將一切社會客觀現象,全讓孔子及其門徒背鍋?

    說了那麼多,那孔子及其儒家的思想的社會意義何在?

    首先,在不能改變社會現狀的條件下,最經濟實用的就是規範社會各階級的行為,做到上通下連,子孝父,父慈子;民敬官,官愛民;臣忠君,君愛臣及愛民,這應是有來有往的系統秩序,設計沒有太大的錯誤,錯在權利之大,破壞規則,"權“與"利",是一切治世學說的兩隻攔路虎,不過其背後隱藏更深的還有一隻母老虎,那就是“自私”,自私是一切禍源之始,治世之道,也就是治私之道。至於是利用,還是打壓,或兼而有之,較為複雜,考驗人類智慧,因勢而為。

    孔子開的治世之方,是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各安其位,各做其事,各獲其利,上通下連,永享太平。其主藥: 仁,仁者愛人,以親愛到友愛至博愛,有其先後,主次之分。其輔藥: 義、禮(此禮為愛之形式,應有別於建立社會秩序的禮制)、智、信、恕、忠、孝、悌等,按方抓藥,按時按量服藥,養生又保健。不遵醫囑,不按時不按量,或喜歡的藥吃,不喜歡的不吃,你死莫怨人。

    總之,孔子學說講的是人道,是將獸性逐步歸化為人性的道,是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通天大道。歷代並不被多少統治者完全應用,卻一直都在替統治者們背鍋,被無知者毫無根據的漫罵。將自己現實中的不如意,都發洩在孔子及其儒學上。如果我告訴你,你所有的不滿情緒,其實正是世間儒學之道,完全崩塌、喪失所造成的,你會不會感到一絲絲的悲哀?你不被人愛,你也不愛人,所以你感覺被社會拋棄,從而憤怒漫罵,還是逮住誰罵誰的那種。你把網路當成一種上通下連的發洩工具。我說的對嗎?你讓那些噴子,當面給你背幾句論語,並解釋其意,或大概講一下,四書五經各自都說了些什麼。他能說出嗎?不光他,我相信大多年輕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懂還要來批,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很遺憾的告訴你,不用你批,孔子已死2000多年了,活人何必怕死人,何況死了如此之久的死人。這從反面也能證明點什麼,我就不說了,自己也用點腦子吧。再說儒家文化,也沒了,真的沒了。你罵也是對著空氣罵,不必費那功夫。因為除了上網亂噴亂罵,沒有多少人靜心去讀書,普通科學知識的書都不看,傳統的就更不用說。沒有知識,罵知識,沒有傳統罵傳統,實在是件非常可笑的事。

    附錄1:

    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一回復網民問答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書中的<泰伯>篇。其義因斷句的不同,而有多種解釋。最不靠譜,而又較普遍的解釋是: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由此,給孔子扣上“愚民”與“奴民”的帽子,其實是斷章取義。如取一牛毛,而說全牛;拿一泰石而言泰山一般。我不想再對其它各種斷句,再去一一復說,大家可以去問“度娘”。而你的意思,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也是認同上面關於‘愚奴於民’這種解釋的。

      我簡單談一談我的看法:理解一句話,我們一要看此話的語境,二要看說話的人及其聽話的物件。三就文句而言,要結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內容來判定其義。

      一、從語境上看,此話應是孔子對弟子所說的話。如是對君王說的,從忠君思想的角度,其弟子們不可能不提及君王的尊稱。如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篇。所以,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釋成:孔子對君王說的‘愚奴於民’的意思,其語境都不存在,因其而產生的釋義,自然也不成立。

      二、從言聽物件來分析:說者孔子,一貫推行仁義,講究德行,何以突冒雜音,損其德行,以毀其禮樂?再說,聽眾是其弟子,也不存在逢迎君主,揣君主意以委求同,以便施其仁政的假設。說者與聽者並無相互的利害關係,那麼孔子的一貫主張,就成為其唯一的推理依據。孔子不可能有失其仁義道德,禮樂之修,而歧視平民百姓。況且,他本身的出身經歷及社會地位,並不比普通老百姓強多少,歧視百姓就如同仇視自己一樣。何況,孔子所主張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外,在〈子路〉篇中, 樊遲曾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樊遲是“小人”。有些觀點認為,這是孔子看不起種地的農民,也為其“愚奴於民”,找到佐證一般。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孔子對樊遲胸無大志的憤慨發洩。並不能說明孔子就看不起農民,孔子只是認為人應該有更高的追求,讀書人就該幹讀書人的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可安份守己,各司其職。就退一步說,當今社會大家都看得起農民嗎?當代知識份子之中的言談舉止,對農民工的態度,能強過2000多年前孔子的又有多少呢?

      三、從該句話的出處〈泰伯〉篇看,該篇主要是借泰伯之名,談如何修德,並以禮約行,做個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或有德行的上位者。

      篇頭第一句,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是從泰伯幾次讓王位給季歷,歌頌了其高尚的品德。這是間接對上位者,以及君王德行的要求,所謂:禪讓,即讓賢制,也是作為上位者,修德尊禮的最高境界。

      接著,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釋義:孔子說:“(修德行)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亂行。心直口快而無禮,則尖刻傷人。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這還是借泰伯的事例,對上位者作了‘禮’的說教,讓上位的人,以禮約束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為老百姓作出仁德的表率作用。孔子的學生中,就有做官的,孔子所探討的也是治世之道,所以這些話,也並非無的之矢。

      接下來,“曾子有疾,......至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是借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言行,來表明何為尊禮的君子。是將君子,置於上層社會與普通百姓的中間位置,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孔子及其門徒,應都在這一層。對上勸戒,對下啟蒙。

      而重點,就在以下: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釋義:孔子說:“(人的修行)開始於學《詩經》,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這裡,孔子認為對修行來說,應先學習《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這是肯定了《詩經》的純正思想,及其具有的教化作用。透過學習《詩經》,我們就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基礎,以及擁有了辨別好壞的標準。那麼,再加強學習於禮,就可自立成為君子。如果,再有更高的追求,再學習於樂,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修養,那就更完美了。

      下句,也應結合這個意思來解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釋義:如果普通百姓,透過以上的途徑,能達到修德行,知禮儀,且能以禮約行的情況,我們就不用去管他;如果不能達到,我們就應透過以上的途徑與方法,去教化他們,讓他們達到修德行,知禮儀,以禮約行的境地。

      再下一句,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釋義: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容易產生作亂的根源。處於上位的人,再不講仁德,逼迫於民。民怨積久,必將真的作亂了。這是警告上位者,對百姓應採取循序的仁德教化,並以禮去規範其行為。同時,上位者也要實行仁政,而不應採取高壓的暴政,導致官逼民反的遭糕局面。

    最後該篇結尾,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釋義: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儘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於修治水利事宜。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這是歌頌了禹的美好德行,禮約行為。為上位者,再次樹立學習的榜樣。也是與篇頭對泰伯的讚美的呼應,該篇看似句散,其實神不散。是從上到中及下,全方位論述了,修德行,知禮養德,並以禮約行的重要性,及其相應的方法與步驟。尤其,對上位者的德行,用了較多的篇幅加以勸戒。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雖較粗淺,但也表達了我自己的觀點。如你有自己的真正見解,我樂於見教。誰也不必用某某歷史名人,或有名的專家的名頭來壓我。我好書,但不唯書,更不唯名人專家。說實話,孔子的言論,其當時隨從的弟子,在理解上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些稀裡糊塗的,何況後人。如果,我們再不採取系統,全面的學習分析方法,而斷章取義,離真正的孔子思想,就將會越來越遠。

    2019.2.3

  • 11 # 優己

    這說法是錯的!批判儒家跟批判孔子是兩碼事。孔子並不是儒家,只能說儒家傍上孔子這棵樹。孔子就是一個開學堂的人,孔子下傳弟子72人,弟子再傳3000弟孫。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既是老師又是校長,所有弟子都可以被稱為孔子的門生,但是把孔子單純的歸一到某個派系去肯定是不科學的。實際上孔子在世的時候也就一個老子跟他差不多一個時期,根本就沒有所謂儒家法家墨家等等的說法。

    儒家只是從他這三千弟子弟孫裡分支出來的一個小支脈。除了儒家以外,墨家,法家實際上也是出自於孔子的門生。所以,孔子的思想永遠不可能被抹滅乾淨,否認孔子就等於否認所有學說!

    在儒家誤國誤民的時候,法家也曾救國救民,這不能成為孔子被批判的理由。所以,儒家的罪大惡極也不應該成為孔子背鍋的理由。

  • 12 # 廣西539

    孔夫子思想阻礙中國前進!孔夫子思想保守落後!正因為孔夫子思想使中國近500年來原地不動!西方近代科學誕生!

  • 13 # 亮月半

    孔子的聖人名號不是孔子自己說的,是別人加予他的。孔子也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也有不敢當之意。認為自己好學,有志於學,樂於教人罷了。人無完美,孔子的人與思想有可取可學習之處,使人受益,也並不是沒有推敲之處。孔子時代文化落後,出現一個領先眾人,並知之甚多之人為人推崇並神話了。

    孔子的文化產生與存在與當時社會制度及環境有關,孔子的思想產生於戰國烽煙離亂,周禮周樂衰退,人心凋弊,周王朝沒落,諸侯不把周王朝放眼裡,國將不國,君臣失序,社會秩序亂。孔子提倡修身,齊家,治國,以仁義禮智信興國,反對諸侯之戰。

    孔子思想是產生戰國戰爭時,需要一統思想息戰,是孔子的目的,沒有達成。至於漢時把孔子思想立於大一統思想,是漢加諸孔子身上的,孔子早已做古。孔子也並不知。孔子思想在封建社會主宰二千多年,對傳統文化,中國禮儀之邦的形成有積極作用。他的一些在戰國亂世提出的君臣三綱五常,婦德有維護社會秩序安定的一面,也有不適應人性之處,壓制人性之處。但提出觀點是他,學不學在別人。孔子也未強制,漢及後代封建王朝把這些觀點列於治國統治人民之策,不在孔子。在於統治者。而且也沒有超出孔子的思想家,提出反對不同聲音,讓古代帝王接受取代孔子,這怨不得孔子。

    孔子思想的不足,不足以抺殺其光輝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時至今日,歷經許多朝代並沒有消失,為人推廣。人性有共通之處。許多孔子思想有利於人修身,治家,齊國。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利弊,優劣共存。以多角度眼光看就不會迷惑。社會進步還是倒退取決於活人,而不是作古的人。孔子思想也是被人使用的,怎麼用,如何用,用什麼取決於別人。孔子思想論語成書不是孔子,是孔子死後學生,孔子思想流傳是學生作用。為後世所用。孔子未寫自傳言行也是對自己的思想對自己也有認知,不是聖人。好學樂教學。任何思想都要受人評判,接受歷史檢驗。孔子也不例外。王朝時代層層變,人才時時有。環境度化,許多變化,人在變,事在變。孔子學生成書於世,是有奉獻精神的,讓後世學習借鑑。孔子自身言行有時也遭學生反對,堪察。孔子的學生把師徒言行記錄流傳是一種有益於後人的精神的。孔子思想也有變化性,體現進步。也有侷限處。經得起批判,敢於被評判。孔子及學生言行互動中有體現,民主,自由的學與教互動。

  • 14 # 另個探索

    孔子建立一套統治的理論,但缺點的是讓人聽天由命,扼殺了人的創新精神,形成守舊缺乏創新精神,但當長期的殘酷統治超出人民的承受能力後人民覺醒從而武力推翻舊制度。

  • 15 # 使用者8522811455348

    為什麼孔子思想到時候總拿出來呢。因為他是反面教材。因為他宣傳的,2000年前封建社會思想。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科技資訊,文明年代。世界都在變化。

  • 16 # 使用者64137879941

    原因是其為統制階級服務。宣傳窮苦人生就窮苦要認命這是天命不可違,好好受苦受壓迫受欺員也是命裡註定,這輩子所有苦難都是上輩子作的孽,所以就好好受苦受為好好為統制階級服務。這就孔子文化沒有消失的根本原因

  • 17 # 使用者97223379595

    你以為穿漢服就是儒家思想,你以為于丹講的就是儒家思想,都他媽的是打著傳承儒家思想賺愚弄老百姓賺小學生的錢。

  • 18 # 與誰同坐老範

    顏回問仁,子曰,克己復(周)禮。這是倒退。禮樂崩壞,這在當時應該是順應歷史的步伐。儒家文化傳承2千年,蒼桑鉅變應是在百年前的戊戍變法、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李大釗、胡適、魯迅先生帶領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就有了打倒孔家店的響亮口號!就廢了科舉制,用白化文取代文言文,復周禮的非禮勿動真是淘汰了,男女平等了,就有了今天的自由戀愛,有了握手禮和擁抱,不用向上級官員行跪拜禮了……總之農耕文化由興到衰,退出歷史舞臺是無可奈何了。

  • 19 # 河堤鎖岸

    今天,凡讚揚孔子的人們,都將孔子思想最最核心、最最重要的“忠”不要了,歷朝歷代帝王將相之所以要大力追崇孔子思想,“忠”是第一位的,後面的孝、禮、義、仁、廉都是“忠”的派生。

  • 20 # 道論易黃

    封建社會、天下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對內,穩定壓倒一切;順從就是一切;統治者就需要用孔聖人的影響力和禮制,來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了!

    對外,當實力還沒有強大到具有開疆拓土、血腥掠奪的能力的時候,也需要用孔聖人在天下的知名度及其“修睦”與“和諧”的觀點,處理好國際問題,或者爭取機會、韜光養晦,或者積蓄力量、伺機而動!

    封建時期,漫長無極,迴圈往復,如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薩達姆絞刑前一夜受到了哪些人的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