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安讀歷史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早早就被立為太子,是大唐法定的未來的皇帝。本來,作為皇位的繼承人,李承乾只需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做好他的太子,等待將來唐太宗去世後,接掌皇帝之位就可以了。

    但是,隨著時局的變化,形勢越來越對李承乾不利。太宗的另外一個嫡子魏王李泰越來越得到太宗的寵愛,而且魏王學識、名望方面都得到朝中眾臣的稱頌,以至於魏王李泰在人望上比太子李承乾越來越好。而李承乾本身身體不好,有足疾,走路不大方便。後來又昏招迭出,在很多事情上惹惱了太宗,包括寵愛稱心,穿胡人的衣服等等,使太宗對李承乾越來越失望,而與之相比的是,魏王卻越來越得寵愛。

    這些使得太子李承乾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儲位的問題,因為縱觀自古以來,太子這個位子並不那麼保險,太子最終不能繼承皇位的大有人在。遠的不說,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就沒能正常繼承皇位,並最終死於非命。大唐第一個太子李建成也未能登上皇位,而是被唐太宗在玄武門事變中殺死。而作為大唐的第二個太子,看到之前那些先例,李承乾越發擔心,實在沒有多少信心能夠繼承皇位。最終李承乾鋌而走險,與自己的親信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叛亂,可惜被太宗發覺。最終侯君集被殺,太子被廢。

    李承乾實在不是一個合適的太子人選,他能成為太子主要是因為其嫡長子的地位。如果他不是嫡長子,那樣就可以成為一個親王,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比做太子要好得多。

  • 2 # 看遍山川

    千里之堤,往往潰於蟻穴。防微杜漸就是提醒人們小事不能忽視,以免發生大問題,前朝太子楊勇和楊堅奪謫的慘禍還歷歷在目,李承乾自知是是非非,偏取是非之道,事敗只是早晚的事了,具體原因過程筆者想從兩個方面來講。

    首先當然是李承乾自身的問題了,李承乾是李世民王妃長孫氏於武德二年所生,是長子,名字還是李淵所起。李世民繼位後自然作為長子便封為太子,太宗是寄於很大希望的,請名懦長者來授學,儘管承乾學業一般,但還算過得去。他含金鑰匙出生,自幼聽到的都是溢美之詞,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人若沒有堅忍的品格,透過好學來修養自身的品性,很容易滋長嬌橫跋扈,喜好聲色之樂的習性。而承亁隨著年齡慢慢長大,這種品行在他身上漸漸顯露出來。

    開給還知道父皇的品性和嚴厲,也曉得父皇善於納諫,那些大臣如魏徵連皇上都敢參奏,所以表面上大講忠孝之道,可背後喜歡和一些小人在一起鬼混,有大臣勸諫,他總是自我批評一番,表示要改過自新。

    太子又看上了一名叫“稱心”的女樂人,痴迷如醉,倍加寵幸,太宗知道後大怒,他最反感自已的兒子們沉於聲色,為此事大宗殺了這樂人,還牽連了很多人,而太子並不領會父皇的心情,還在東宮擺上稱心的靈位立碑,這事引發了父子間的衝突。

    太子好聲色,喜歡與小人鬼混的惡行早晚是要露馬腳的。太子身邊忠臣,君子濟濟,如丁志寧,張玄素,孔穎達等都是天下一流人才,也是太宗用心良苦安排在太子身邊教導規勸太子的。太子的很多失禮所為,如和宦官一起鬼混,引突厥達哥支入宮,丁志寧上書勸諫。可太子卻大怒罵丁志寧老而不死,竟派刺客潛入丁府行刺,這刺客入府後看到丁家窮得只有幾本書竟深感丁的忠臣之心不忍下手。太子又派人夜裡去揍張玄素,玄素命大,死裡逃生,才算逃過一劫。承乾為了發洩心中對父皇的不滿,從此推託不上朝,東宮裡不分白晝地鼓角音樂聲,令太宗氣憤不已。

    其次,提到李承乾被廢太子就必定和魏王李泰有關係。這李泰也是長孫皇后所生,一向喜歡舞文弄墨,喜歡和士人交住,太宗也好這口。李泰與身邊文人編撰的《括地誌》深得太宗欣賞,美名在外。每月大賜李泰,這樣李泰的府內收入待遇反而超過了太子。畢竟太宗朝君臣兼明,褚遂良等勸諫太宗若提高庶子地位超過太子,必定會被小人利用,產生禍害,太宗也採納了他們的意見。

    李世民膝下十四個兒子,自然會對乖巧又上進的兒子多一些眼神,這就引起了李承乾的猜忌。擔心父皇偏愛李泰而廢了自已,同時也忌恨李泰,而李泰方面也不甘示弱,他身邊也有智囊團,兩方面各自拉擾朝臣,各樹朋黨,終釀成不可挽回的大禍。

    一旦皇子奪謫,自然會有人覬覦擁戴之功而趨之若鶩。李承乾曾重金賞賜左衛副率封師進和刺客張師政刺殺李泰,但沒有成功,又和叔父李元昌(李淵第七子),兵部尚書凌煙閣功臣侯君集,中郎將李安儼等密謀不軌。李泰方面,駙馬都尉柴今武,連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工部尚書杜楚客等二十幾人為李泰所用,都為李泰結交朝臣,賄賂百官。

    李承乾也清楚自已父皇的皇位也是殺兄戳弟而來的,心裡是極度焦慮恐慌的,皇家奪位之爭向來殘酷,不知道哪天自已會被驚濤駭浪所吞沒,可李承乾你太低估了太宗殺伐決斷,掌控朝局的能力了。

    貞觀十七年三月,不知好歹,志大才疏的齊王李祐謀反,在太宗戰神朝謀反哪有成功希望,不久兵敗,齊王被賜死。本當給各位皇子敲響了警鐘,可李承乾反而對手下紇幹承基講假若我造反肯定成功,東宮和皇宮一牆之隔,裡面又有我心腹。在太宗徹查齊王案時涉及到這個紇幹承基,本是死罪,在生死存亡關頭,這小子賣料求生,告發太子謀反以求苟命。

    太宗得知事實後立即逮捕李承乾關了起來。父子獄內對話,太宗怒問,你已是太子,何必謀反。李承乾冷笑道,父皇兒雖太子,被迫走到這步也是李泰所逼,與朝臣相結,被人利用,今天您若立李泰為太子那真是中了李泰之計,我死不瞑目。

    太宗聽到兒子的心裡話,難過得說不出話來,回想起武德九年玄武之變,今天自家兒子又要重蹈覆轍,作為父親,心中滋味只有自知了。可李承乾你作為太子如果修身養性,懂得自斂收藏,不忘歷代前事之師,怎麼會到如此地步,李泰的咄咄逼人不是李承乾失敗的主要因素。

    太宗最後作出了既廢李承乾,又貶李泰的決定,封晉王李治為太子,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歷史在這裡拐了個彎。

  • 3 # 歷史神秘人

    李承乾是太子,看起來李世民死後會傳位給他,這只是表面的現象,對於皇帝的李世民來說,保證他自己的皇位才是第一位,親情只能在第二位,帝皇家裡沒多少親情嘛!李世民不只立了李承乾為太子,也讓其它的兒子參加政務,說白了就是想牽制太子的勢力,說到底不管太子還是李世民的其它兒子都是李世民維護朝局,穩固自己皇權的棋子,李承乾要想成為皇帝有四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就是等,一直等到李世民壽終正寢,自己順利接過皇位。不過這期間太子必須能隱忍,不求無功,只求無過,安安分分的等下去,只不過李承乾好像是沒有呢耐心的人啊,李世民的其它兒子能讓太子等嗎?

    第二就是,發展自己的勢力,讓自己的勢力足夠大,大的讓李世民都不能動他,只好自己退位讓出皇位,就像唐玄宗實力大的讓他老爸主動讓出皇位。不過這個選擇太難,李世民可是強勢的皇帝,能看著你太子發展壯大不阻止?何況你太子有這個能力嗎?

    第三個選擇就是把其它有競爭皇位的兄弟都幹掉,只剩下自己一個。問題是其它的兄弟不會站著讓你幹掉啊,他們都有自己的勢力,他們還想找你太子的錯誤,構陷你太子,好讓李世民廢掉太子,讓別的皇子上位啊!別到最後自己幹不掉別的兄弟,反而別的兄弟把自己幹掉了,再說了李世民能讓你太子把自己的其它兒子都幹掉嗎?因此這個選擇實現太難,機率不高,又勞心勞力的,實在不划算。

    第四個就是選擇直接把李世民幹掉或者軟禁李世民,自己做皇帝,這個方法直接粗暴有效。要實現這個目的,自己要有一定能信任的手下,太子是有自己計程車兵和心腹的。在外朝有支援自己的大臣,手握兵權的侯君集就是支援太子的。

    最後李承乾還是選擇謀反,徹底地賭一把,聯合侯君集想把李世民幹掉,最終他小看了李世民,結果就是謀反被識破,侯君集被殺,李承乾流放。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真的是一聲嘆息。

    明明是真正的儲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寵愛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甘願放棄自己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所有天下人“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卻落得個冒險造反最後還失敗的悲慘命運。而導致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對的錯綜複雜的內外形勢。

    某種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是封建時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劇。

    在那個皇帝乾綱獨斷的時代,皇權是遠遠高於法權的,更是高於倫理道德的。

    雖然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的倫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釘釘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駕鶴西去後,他將是大唐帝國名副其實的天子。

    但是隻要李世民沒有明確將“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樣寫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沒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內心的那塊石頭就始終無法落地。

    而且即使寫入也沒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憑皇帝主觀意志。

    也就是說,在“人治”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穩固,完全取決於九五至尊的父親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

    首先,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當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樣英明神武,將大唐帝國的基業發揚光大。

    但是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的李承乾,註定不可能像刀光劍影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唐太宗一樣勇武,這也是封建時代帝位傳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兩代開拓者經歷了腥風血雨,他們對於江山的來之不易有著切身體會,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後的繼承者基本長在深宮之中,像漢宣帝這樣自小流落民間的天子實屬罕見。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他們的性格相比於先輩而言更加優柔寡斷。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這樣的一個太子。在母親長孫皇后的庇護下,李承乾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按照父親唐太宗設定的路線穩步前行著。

    但是在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的人生髮生了巨大改變。因為沒有了母親的庇護,特別是沒有母親長孫皇后在自己和父親間充當良好的緩衝,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開始逐漸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稱心,非常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雖說同性戀在中國古代皇室並不少見,但望子成龍的唐太宗決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於是憤怒的唐太宗賜死了稱心。

    這件事讓李承乾蒙受巨大打擊。某種程度上說,稱心的出現是李承乾在母親去世後情感的一種寄託,而父親完全無法理解自己,這讓李承乾對父親非常惱恨。

    也就是從這一事件開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變得暴戾乖張。而面對這一切,作為父親的唐太宗,沒有反思自己的過錯,反而對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狀態,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讓自己的兒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性格變得優柔寡斷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親一樣,在寵愛太子李承乾的同時,對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傾注了大量的感情,這讓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親矛盾激化之後,唐太宗對李承乾表現出了很多失望,同時對於弟弟李泰格外青睞。這讓李承乾錯認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將不保,於是選擇了最為極端的方式,那就是謀反篡位。

    而作為透過血腥政變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對兒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為自己和鍾愛的長孫皇后的嫡子,唐太宗並未將十惡不赦的李承乾處死,僅僅將其貶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徹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劇的一個縮影,在人治的社會環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燙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後的悲慘結局,和唐太宗過分的溺愛以及太過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唐太宗需要負大部分責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浮沉於史

    李承乾某種程度上說,命運跟劉據、朱標、胤礽一樣,他們都碰到了一個在位時間長的老爹。正是因為父親在位時間長,造成了他們的悲慘命運,他們都從兄弟中脫穎而出,坐上太子之位,但他們都與皇位失之交臂,令人生出無限憐憫。

    我們來說說李承乾。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一步步登上帝位,在坐上帝位的那一刻起,李承乾就被立為了太子,這個時候,他才八歲而已。

    李承乾的名字同樣飽含深意,承乾,承祖宗之偉業,掌乾坤之雲雨。

    唐太宗對於這個長子從來是滿懷期待,我們來看看李世民給李承乾找了這些老師:房玄齡、魏徵、孔穎達、陸德明、李百藥、杜正倫……這批人不僅個個滿腹經綸,名重一時,而且都身居要職,不論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將來的班底,這批力量都是任何人無法與之比擬的。

    貞觀四年,李世民下詔,命太子“宜令聽訟”,“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決斷”。

    十二歲的李承乾,已經開始了他的儲君鍛鍊。

    李承乾生病,不信佛道的李世民請道士為之祈福;病癒,李世民召度三千人出家,建西華觀和普光寺;李世民巡幸岐州,對14歲的李承乾囑以監國重任;李承乾加元服,李世民大赦天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

    如此愛重,李承乾卻未能沉住氣,反而走上了謀反這條不歸路,為什麼?

    其一、兄弟鬩牆。

    作為皇帝,非特殊情況,他們都不會只有一個兒子,李世民的兒子有十四個,有李世民自己做榜樣,太子的名分,對於兄弟們的壓制就有限了。

    因此,這些兄弟中,出現了一個極為強悍的競爭者——李泰。李泰九歲受封,督22州,寵冠諸王,及長,改封魏王,李世民不僅沒有讓他之國,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什麼地方?魏徵曾言:“今武德殿近儲後焉,在東宮之西”。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便是聽政於此。

    李世民一天看不到他,都要派自己養的白鶻送信,一日之內往返數次。

    李泰肥胖,李世民直接允許他乘坐小轎上朝……

    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常常逾越了禮制,史官都甚至感嘆道:“其寵異如此”。

    這種厚愛,讓李泰生出了對皇位的覬覦之心,他跟李承乾一樣,都是嫡子,雖然他肥胖,但李承乾卻有足疾……

    大哥仍然受寵,李泰自然不能明面上爭儲,他採取了迂迴之策,即以才學人品來打動父親。

    於是他修《括地誌》,他崇師問道、為母祈福……

    這些心思,李承乾自然看在眼裡,兄弟二人表面平和,暗地裡卻已然劍拔弩張。

    其二,父體康健。

    李世民少年從軍,即衝鋒陷陣,隨著唐軍的攻伐,李世民先後與群雄大戰。

    長年累月的征伐,李世民身體素質愈發強勁,多年打下來的底子,並不會因為在皇宮做了十幾年皇帝而迅速衰弱。

    李世民,無早亡之兆。

    身為太子、又患有足疾的李承乾大感威脅,於是試圖謀殺李泰,只有除去這個競爭對手,他才可以拖著殘軀跟父親熬時間。

    可惜事敗,李承乾認為皇位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於是索性拉著侯君集等人策劃謀反,先下手為強。

    然而,他可以效仿父親發動政變,但他卻不是李世民,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李承乾充軍黔州,鬱鬱而終,參與政變的侯君集等人,盡皆處死。

    如果李世民死得早一點,李承乾和李泰的命運怕是會不一樣吧,不過歷史沒有如果,時也命也,落得那般下場,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 6 # 歷史哨聲

    首先澄清一點:李承乾並沒有謀反。李承乾是想要起兵殺李泰,而不是殺李世民。因此不能說李承乾是謀反。

    如果說李承乾是謀反,那麼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一樣是謀反。李承乾和李世民都沒有殺父親的意圖。李承乾甚至為了避免李世民被亂兵所殺而停止行動:

    “尋與漢王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謀反,將縱兵入西宮。貞觀十七年,齊王祐反於齊州。承乾謂紇幹承基曰:"我西畔宮牆,去大內正可二十步來耳,此間大親近,豈可並齊王乎?"會承基亦外連齊王,繫獄當死,遂告其事。”

    因為弟弟李祐起兵反叛李世民,李承乾因此叫停了起兵殺李泰的計劃。李祐失敗後,參與起兵的紇幹承基因為和李祐有聯絡而被牽連下獄,李承乾起兵殺李泰的計劃才被洩露。

    即:如果李承乾沒有因為李祐反叛而中止計劃,他自然可以成功殺死李泰。也許李承乾就可以永保他的太子之位,畢竟李世民並無立李治的計劃。加上李祐謀反的外在牽制,李世民不會因為李承乾殺李泰而廢他的太子之位。

    李承乾為什麼要殺李泰

    原因有二:

    1、李泰學習李世民,爭奪長子的太子之位,而且效果還不錯,讓滿朝文武不是依附李承乾,就是依附李泰。

    從思想傳承而言,李承乾和父親李世民、祖父李淵一樣,都是個人生活胡化、國家治理漢化的價值觀。但李泰就完全是一個漢化的儒家之士,並無胡化思想。

    李世民寵愛李泰,加上李泰的文人聲望很高,這讓太子的李承乾壓力山大。

    2、玄武門之變的影響。李世民殺兄、殺弟而奪位的玄武門之變,對於李承乾和李泰都有重大影響。對於太子李承乾而言,不殺李泰,他日必被李泰所殺而奪位;對於李泰而言,父親李世民奪位的過程,就是他效仿而得以即位的途徑。

    現在來看看李承乾、李泰二人的心腹人物及其官職。

    李承乾心腹人物:

    師傅: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左庶子張玄素;

    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

    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

    李泰心腹人物:

    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

    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

    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

    簡單而言,李承乾的心腹基本上都是有兵權之人,尤其是侯君集。魏徵、褚遂良等傳統儒家大臣都支援李承乾。李泰的心腹要麼是文人,要麼是宗室駙馬,基本上沒有有兵權的人。

    李承乾勢力有兵權,李泰勢力無兵權。因此李承乾可以起兵殺李泰,而李泰為什麼不能學李世民發動突襲殺李承乾的原因。

    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爭的失敗,讓李世民總結了經驗教訓,並制定了永制,以禁止後世兄弟奪位的發生:

    “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嗣者,兩棄之。傳之子孫,以為永制。”

    自此之後,唐朝再無兄弟奪位。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第一因為李承乾他怕呀,咱們看歷史,知道唐太宗對李承乾是一如既往的好,並沒有因為李承乾叛逆,腿瘸,同性戀而對李承乾感到厭惡。

    但是李承乾他不知道,自從長孫皇后病逝,他和唐太宗就缺少了父子之間最必要的溝通,唐太宗見李承乾叛逆,不找原因,而是找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子給他講道理,還是一如既往的按照一個儲君的標準來培養李承乾,但是李承乾此時最需要的並不是大臣們喋喋不休的嘮叨和勸誡,而是關心和寄託。李承乾先後有兩個男寵,但是都被唐太宗殺了。父子之間隔閡越來越嚴重,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需要他們二人促膝詳談,唐太宗表明一下自己的態度就行了。(不光是皇家,也不僅僅是古代,感覺父子之間的關係是中國從古至今的一個普遍的問題。)

    但是李承乾看到的是唐太宗一次又一次干預自己,對有和自己爭皇位之心的李泰是大家褒獎,古代君王向來是剛乾獨斷,自己雖然是太子,但是隻要唐太宗對自己不滿,明天可能就被廢了。李承乾整日處於心驚膽戰之中,為保皇位,只能鋌而走險。

    第二,有前車之鑑。

    李世民的皇位怎麼來的作為嫡長子的李承乾怕比誰都清楚。可以說是李世民給李承乾開了一條走向皇位的捷徑,李承乾既然感到了威脅,自然要走這條路。

  • 8 # 五味社

    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但隨著李世民逐顯廢黜之意,李承乾決定孤注一擲,起兵謀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從小便深得李世民喜愛,李世民登基後,年僅8歲的李承乾便立為太子。

    李淵逝世後,李世民守孝,17歲的李承乾監國,據悉,李承乾“頗識大體”,把國家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李世民為培養李承乾,為他選派極為優秀的老師,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等。

    但生於深宮,長於婦人的李承乾並不懂李世民的一片苦心。朝堂上一副賢明的儲君形象,朝堂下儼然是另一張面孔。

    李承乾喜歡突厥文化,不僅假扮可汗,甚至表示,自己即位後,要投靠突厥可汗,成為突厥人,只要給我一個將軍當就可以。

    李承乾還和漢王李元昌在宮內模仿打仗的遊戲,誇下海口,“要是我當了皇帝,就在御花園設一個萬人營,跟漢王分別指揮,觀賞士兵肉搏戰鬥,豈不快樂!”又說,“有規諫的立刻殺掉”。

    李承乾的種種行為令李世民無比傷心,但在李世民心中從未想過廢黜他的太子之位。儘管當時李承乾有位強有力的競爭者,魏王李泰。

    由於李泰頗得李世民的恩寵,這在李承乾看來,他的太子之位受到威脅,出於忌憚之心,李承乾派人暗殺李泰,卻失敗。最終他聯合李元昌、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逼宮,結果事情敗露。

  • 9 # 秋雨夏蟬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稍微說點自己的觀點,忘大家斧正!

    第一,可能李承乾是個善良的人,作為見證了玄武門之變的李承乾,目睹了父親手足相殘大伯三叔全家死絕的慘劇,他明白了天家無情,權力無情。

    第二,長孫皇后過早的死亡,作為嫡長子,長孫皇后的支援很重要,李承乾跟國舅長孫無忌關係一般,沒有長孫家族的支援,弟弟李泰對太子寶座又虎視眈眈,這一切都讓李承乾感覺到了不安!

    第三,李世民的壓力,李世民想李承乾做個合格的繼承人,卻疏忽了方式方法,失望之餘又對魏王李泰寵愛有加,這讓李泰的起了心思,李承乾擔心玄武門之變再度上演,想來個先下手為強!

    說到底,李世民開了不好的頭,卻又妄想子孫和睦產生的悲劇!

  • 10 # 江郎說史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兒子,是李世民的嫡長子。自李承乾出生以後,李世民就對李承乾大力栽培,也對李承乾抱有很大的期望。之後李承乾以嫡長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只要熬死李世民,那就是大唐皇帝。但是李承乾並沒有等李世民去世,反而提前冒險造反,很多網友就有疑問了,為什麼李承乾要冒險造反?有網友戲稱道擔心李世民,史學家們的研究結果也是把罪歸結到李世民頭上,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這樣說吧。

    首先古代皇帝繼承製度多數都是嫡長子優先的,只要嫡長子不是白痴(司馬衷例外)那就一定要繼承皇位。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賢”繼承皇位一般都是嫡長子優先,然後就是嫡子,再者就是庶長子,最後才是庶子。李承乾就是嫡長子,出生的時候是唐高祖李淵賜的名。

    李承乾一出生就備受期望,一歲成為恆山王、五歲成為中山王、八歲成為太子、這個速度足以見李世民有多寵愛李承乾。

    貞觀四年,李世民讓李承乾“宜令聽訟”,並且把一些事交給東宮上啟,並且讓李承乾相機斷絕。明眼人都知道是李世民在培養儲君,而此時的李承乾也不過十二歲。

    貞觀五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在此之前李世民也不相信什麼佛、道之說)。李承乾病癒,李世民找了三千人出嫁,並且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

    貞觀六年,李承乾留在京城監國。

    貞觀七年,李承乾病重,李世民讓高僧祈福。

    貞觀九年,李淵病逝,李世民詔令李承乾監國權。

    貞觀十二年,李承乾嫡子出生,李世民下令天下囚徒降罪一等。

    貞觀十三年,李世民下令東宮修建崇文館。如果到此為止,那麼李承乾當皇帝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對李承乾讚譽有加。但是之後卻出現了反轉,對李承乾的評價也出現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修建個宮殿,大臣一頓猛批,把李承乾比作秦二世。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仍舊器重李承乾,讓李承乾監國,並且讓嫡子去東宮出仕。

    貞觀十六年,魏王李泰編了一本《括地誌》,李世民對李泰大肆獎賞,其規格程度超過了獎勵太子的。同年,李承乾寵幸一名太常樂人(男)。李世民知道以後,殺了那個太常樂人,但是又讓魏徵當太子太師。李承乾那麼胡來,李世民仍舊沒有廢太子的打算,反而給他找了個有地位的老師。

    貞觀十七年,有人上書詢問要不要換太子,但是李世民說:“儘管我兒腿腳有毛病,但是他仍舊是嫡長子,怎麼能放棄嫡長子立其他人?”至此我們可以得到的訊息是李世民開始寵愛李泰,但是仍舊沒有動廢太子的念頭。而李承乾發生了變化,他的胡來已經讓大臣們不滿意了,甚至都有大臣上書全皇帝換太子。

    但是李承乾忍不住了,他試圖暗殺李泰,暗殺計劃失敗後選擇逼宮造反。事情敗露以後,唐太宗將其幽禁。李世民詢問李承乾為何要造反的時候,李承乾也只說自己想保全自己的太子之位。之後李世民就懵了,他想起自己的皇位是怎麼來的了。李建成差勁不差勁李世民心裡是有數的,他之所以能當上皇帝還是因為玄武門之變。而他一邊立李承乾為太子,又一邊寵愛李泰,這不就是李淵對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方法嗎?他自己開了流血政變的先河,又怎麼能怪兒子們模仿哪?

    李承乾有錯嗎?他擔心李世民廢了他,也擔心李泰是第二個“李世民”所以先下手為強,這有錯嗎?李世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置李承乾,但是當時有人說李世民是慈父給了李世民臺階,所以李世民就把李承乾廢了,然後流放。立儲的時候擔心李泰會秋後算賬,所以就立李治為皇帝,這樣才能保住這三個兒子。貞觀十八年,李承乾死了,唐太宗葬之國公禮。

    縱觀歷史長河,李承乾就是歷代太子的縮影。古代雖說是嫡長子優先繼承皇位的,但是自秦始皇到溥儀,正統皇帝有494位,嫡長子繼承皇位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沒有嫡長子我們拋開不說,多數的太子都是威脅到皇帝的地位而被廢除,李世民那種篡位的雖說也有但是並不是多數。太子過早確立,那麼就會承擔很強的精神壓力,所以歷史上短命太子也不少。強大的精神壓力,已經皇帝的針對,還有其餘皇子們處心積慮的算計,歷史上的太子其實也就是一個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百萬你會怎麼花?會選擇創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