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看靜觀

    第一個問題: 概括是一種認知工具,透過主動思考來提高感知資訊的信噪比的方法,它能讓記憶更加高效,讓思考更加深入。如何提高概括能力,我覺得應該從學習哲學入手,學哲學不是學一個論斷幾句哲理名言,學哲學是學習一種思維訓方法,鍛鍊你思辨的方法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去審視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發現裡面的規律性東西。我們生活中可能遇到千萬件各式各樣的事情,但經過哲思能總結概括的也就是幾個本質的千萬種表像而已。

    第二個問題: 我們為了瞭解浩如煙海的歷史,不是為了追求虛無的快感,目的實是為了以史為鑑地去展望未來,歷史的細節或許很有趣但不關鍵,如果我們沉迷於那些細枝末節將如一葉障目不見深秋。地理學上有句話說“最好的地圖是和世界一樣大的地圖”,但我們又如何去造這樣一張地圖呢,造出來又該怎麼用呢?

  • 2 # 秋水華章

    概括是一種歸類能力,綜合能力,一個綜合能力強的人,他既是專家,更是雜家。它的形成,要有經驗的積累,基礎知識的積累,如文學素養,短語提練,以及相關的知識。如數學的合併同類項。還有哲學知識,哲學主要是解決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是同類,不用哲學思想就很難把握準確。概括能力,也叫綜合能力,非單項知識而能為,要想得到綜合能力,必先有綜合素養,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洞察事物的走向,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指導工作實踐。

    文字之所以能概括歷史,是因為文與形的統一性決定的。文來源於形,又真實反映形並且高於形。歷史是先人生產生活實踐這個社會形態的真實反映,文字描述,概括總結,加以提煉提煉再提煉。就成了文字歷史。文字的筒煉性,易儲存性,決定了他的功能優於繪畫等直觀的表現藝述。所以文字表現歷史就責無旁貸。在這方面,偉人毛澤東是絕無僅有的典範。不信?建議你讀讀《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都有綜合藝術的絕佳之處。不仿拜讀。

  • 3 # 好學的騏驥

    第一個問題,是練出來的,常總結,常寫報告,常彙報。

    第二個問題,因為是人用文字。文字的表達相對比畫要更精準一些。

  • 4 # 莫非小醫生說1

    我覺得是由於人懶惰的性格造成的,哈哈,其實,概括能力無非就是將一個複雜繁瑣的事情用及其簡練的語言描述出來,同時又不改變傳達的本意。

    人們一開始透過重複來傳達語言,但是太浪費時間和精力,因為往往一兩句話就可以表達清楚。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要想讓我們瞭解歷史,重複是根本不可能的,那隻能概括了,將史事一件件的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起來,便於傳承了和學習。

    如果我們不用概括的方式來總結歷史,那麼時間在推移,你什麼時候才能瞭解整個歷史呢?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採用金字塔的方式來進行概括,簡單明瞭,而且用字極少。

  • 5 # 我心端直

    概括能力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我也用一個詞來概括地回答:“厚積薄發”。

    我的體會,概括能力的培養有“學、思、練”三個步驟。試分而述之。

    首先是“學”,即“讀萬卷書”。這裡的“書”,不僅指“有字之書”、“死書”,也指“行萬里路”的“無字之書”和閱人無數的“活書”。透過博覽群“書”,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知識面和生活閱歷。知識和閱歷都是原材料,原材料越豐富、越全面,越有益於思考和作出正確的判斷。

    接下來是“思”。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人的大腦是原材料加工廠,不是什麼可以被用來任意灌輸的容器。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他的大腦是停不下來的,吃飯、走路、做事情……,無時無刻,只要稍有閒隙,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反芻式地“咀嚼”那些“原材料”。當然,思考還要講求科學方法。養成邏輯思維的習慣,能幫助我們從眾說紛紜的知識中和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理清思緒,悟出事物帶有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現象是錯綜繁複的,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凝練的、濃縮的。概括,就是從表象中提煉實質,就是化繁為簡。

    最後說一下“練”。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不等於就能清晰地表述出來。怎樣才能把儲存在大腦裡的混沌的思緒簡明扼要地用文字表達出來呢?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寫作。構思文章框架、句式層次、遣詞造句的過程,就是釐清思路、精確思維的過程。經常寫作,勤寫多練,能有助於提升思維的能力。高屋建瓴、提綱挈領、言簡意賅地總結和概括宏大的歷史話題,必須要有深厚的知識積澱、深邃的思維積累、紮實的文字功底,三者缺一不可。

  • 6 # 奇異門

    概括總結與詳寫擴張相輔相成,同根同源,攜手共榮,與時俱進,共同譜寫歷史的華章。

    自從人類發明文字以來,就為廣大人民所推崇和認可,因為語言文字通俗易懂又包羅永珍,同時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延續性、觀賞性、記憶性、傳頌性等諸多優點,固用文字來概括總結歷史是天經地義,非它莫屬!順序、倒敘、插敘表現手法層出不窮,散文、詩歌、小說文學體裁五花八門,很好地演繹和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程序!從百家爭鳴到唐詩宋詞,從《黃帝內經》到《資治通鑑》,從《進化論》到《資本論》等,如果這些文章中的事例是珍珠,那麼文字就是絲線,只有用文字這根紅線巧妙地串聯起一粒粒彩珠,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豎起一座座豐碑!

    不論是長篇大論亦或短篇小說詩歌,都要有概括鋪張的能力!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事物都窮其內涵,寫長寫短,究其底都是個人或團體對人生的感悟總結,只不過立場不同,見解不同而已!那麼如何提高概括能力呢?

    讀書時,老師要求我們寫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讀後感等,這些都是培養我們概括能力的一種方式!

    讀,讀書,讀好書,多讀書,只有集採群花,才能釀出甘甜的蜜來。

    寫,多寫多練,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聽,少說多聽,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行,讀萬卷書莫如行萬里路。

    總之,概括能力非一日之寒,須只爭朝夕,勤學苦練,才有可能到達化境!當然天賦也是重要的成份,有的小學生卻能寫出驚世之文,而文學博士有可能默默無聞!

    概括能力誰能笑傲天下?唯有時間才見分曉!!!

  • 7 # 若水國學教育

    多讀古文,文言文是高度概括的文體。古人寫作是以文字精煉為優秀的。比如鬧市之中,一匹賓士的駿馬踩死一條狗,現在能寫個幾百字。古人就六個字:一馬斃犬於道。練習概括能力,先讀古詩詞,再讀古文觀止,再讀春秋,孔子的春秋惜字如金,高度概括。

  • 8 # NN梅泠

    這道"悟空問答題" 包含著兩個子問題 : 1)概括能力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 2)為什麼我們可以用文字來概括總結歷史?// 我覺得:上面兩個子問題既有巨大的差異,又存在某些相關的聯絡。為此,膚淺的我想先回答第2個子問題。一,我們為什麼要總結歷史?我認為: 最大的原因:不僅是要留下經歷過的事情`事件`的簡要真相,更重要的是要總結出有關的經驗或教訓。以利於他人或後人從中汲取智慧,以利於他們能採用較好的方法 去處理他們所面臨的類似的事情事件。所以,我們要記載和總結歷史。所謂"以史為鑑" 是也!其途徑 無疑是 藉助於1:聲音(語言)。古代沒有留聲機、錄音機等,只能用口頭講述,進行同代或代際的口述歷史或口頭轉述。″民間傳說"可歸入此類。2:記號、刻號、符號、文字、圖示、圖畫、圖片、相片、錄影錄影等。其中最具 佳效、最具傳統性、最廣泛 最常用的,當推文字。這就是文字記載、文字總結。其目的和原因上文己述。二,概括能力,也可以說成"總結能力"。到底是怎樣培養出來的?我個人認為 :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概括能力(總結能力)並不是“培養出來"的!任何能力都不是培養出來的。"培養" 雖然需要,但"培養"屬於外因。外因必須透過內因起作用。關鍵是"內因"!這是說,一個人 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能力是人的屬性。從"習得" 到逐漸增強,從"生疏"到逐漸熟練,到運用自如、遊刃有餘,到能力很強且具有創造性`創造能力,主要都是靠自身一步一步鍛練出來的!培養指導固然需要,但關鍵還是靠自身!這如同體育運動員的成長一樣!只不過體育競技能力屬於體力、概括(總結)能力屬於智力。但說到底,兩者都屬能力!都是人的屬性!兩者異曲同工!//據此,一個人的總結概括能力,應側重於自己的努力、不斷拓展、拓寬自已的知識領域、知識視野,不斷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對事物進行本質觀察,條理分明地對錯綜複雜、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事物 ,細心地進行綜合性的分類歸納。這方面多點實踐 多點訓練,就會不斷提高!當然,還應虛心吸受他人這方面的優點、虛心向導師請教。這樣,概括(總結)能力就會增強和提高!我認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停車時是掛空檔在前還是拉手剎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