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職場疑雲
-
2 # 摸洋辣子
是的,這是一個肯定的答覆。
報紙已經被APP取代已是事實。紙質書只是作為一種古老的品味,正如現在寫毛筆字格調就高。
傷眼的問題,亞馬遜的那款專門讀書的ipad,不錯哦。
紙質書必將被取代,而現在正處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在資訊爆炸中重構個人獨特的知識體系,是每個人需要思考並身體力行的。
將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書庫,即個人最適用和最感興趣的知識,文藝,藝術作品。而這款獨特的,個人化的產品必然會出現,而且是激動人心的。
如何聯網,如何管理,該是企業家該做的事了,中國好像沒有一家公司像亞馬遜一樣意識到這一點。給我時間,我可以策劃它!。
它介於電腦和ipad之間,也就是說工作和娛樂之間的一款產品
-
3 # 知我悅讀
目前看,我的讀書方式還是混合餵養形式。既有紙質書,又有電子書。平時床頭書櫃都是紙質書,下圖是我最近正在看或者剛看完的書。
紙質書閱讀的體驗好一些,翻書頁的聲響令人愉悅。看書的進度是直觀感受,左手按住的書頁厚度不斷增加,好像打遊戲快要接近通關大Boss了,期待又興奮。
或者,感到疲勞的時候,剛好發現沒幾頁就看完了,也會振奮精神一口氣衝刺般讀完。
紙質書的缺點就是太厚重,不方便遠途攜帶多本書籍,另一個缺點是夜間看書必須開燈,萬一看睡著了,燈開一夜也是有的。
紙質書的缺點,電子書剛好彌補,夜晚看書時,螢幕微弱的光線不會影響身邊人的睡眠。
電子書的藏書數量龐大,拿一部手機或kindle,就可以帶走一個圖書館,非常方便攜帶。我習慣用ipad和kindle看書,ipad上有個閱讀+學習筆記的軟體marginnote,可以將不同的書中內容做整合和關聯,功能非常強大,非常適合學生學習使用,使知識融會貫通。
因此,一般情況下,我是同時閱讀幾本書,白天看紙質書,晚上看電子書,做到隨手都有書看,其實也沒那麼在意是什麼介質,關鍵是要書好看!目前看,出於環保的目的,紙質書未來被電子書取代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畢竟書的載體不是重點,人們重點關注的是書的內容。
-
4 # 浮生燴
不完全取代吧。
不分析什麼複雜的大資料之類的,拿個人舉例。
說不完全取代是因為有網際網路的“加持”,自己的閱讀習慣確實有很大改變。
初中之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不會百度雲,所有閱讀的書籍都依靠父母付賬,或者自己掏零花錢購買,再不然就是每週去新華書店蹭。
上了初中有自己的手機和電腦,學會在網路上找資源後,從此再沒書荒過。(在盜版的路上一去不回,只恨爹媽少生了兩雙眼睛。罪過~)
為什麼不能完全取代?
雖說有網路、有手機端和網盤裡“無盡”的書籍和諮詢,但有些東西網際網路始終代替不了。
比如對一本好書的反覆閱讀和收藏。
這種只有紙質書才能帶來的“快感”是網際網路遠遠所不及的。
你看過的書,留在書裡的感動和情緒,或者是經過你手交給喜歡的女孩和朋友的書籍,都承載著歲月的記憶,這些可能只有你知道的美好,絕不是網盤或者網路上一行簡單的分享能夠取代的,有過類似經歷的書友應該都懂。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
我理想中最美好的愛情和生活,就是跟自己的愛人一起讀書;最美的風景,就是你在床的這頭看書,我在床的那頭看書,歲月靜好,兩不相擾。
而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小三的插手,這份理想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愛情變成了:我坐在床的這頭看手機,你坐在床的那頭刷抖音,實在是emmmm
畢業才明白,讀書年代,有個人能拿本書在Sunny明媚的清晨和你虛度到殘陽如血的黃昏,再美也不過如此了。而這,是原配的獨家記憶呢!
還有一點,自己讀書的收穫。那些由閱讀所觸發的思考和情緒,那些寫下來一遍遍反覆修改,最後印成鉛字,也換成money的喜悅,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毒品”。
這一點也能轉交到網際網路,並且得到更大的收穫。但相等的,可能會付出自己也後悔的代價。
“迷失的人迷失了,在深邃的夢裡不理朝夕”。
過幾天就是清明瞭,古老的習俗裡有給老人燒紙錢的傳統,我不感冒也不牴觸這個傳統,畢竟他是親友給尚存人間的舊知的懷念,充滿儀式感。
但願幾十年後,塵歸塵土歸土,記得我的人能給燒些喜歡的書,如此黃泉不寂寞。
-
5 # 姜哥成長說
回到你的問題來,網際網路的書能否取代紙質書本?
我個人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取代。
第一,讀書習慣
不管是70.80.90乃至00後,我們從小開始學習,用得都是紙質書本,我們從小開始學習,不管你學到哪個程度,至少9年義務教育下,我們都是用得紙製書本。
這就讓我們養成了習慣,用紙質書本,這樣的習慣是很難去改變的。
第二,閱讀感覺
你試想一下,是拿著一本紙書有感覺還是拿著你的手機平板有感覺?
那種紙張的觸感,翻頁的觸感,是任何電子產物無法比擬的。
第三,對眼睛的保護
我們都知道,同樣看一本書,用同樣的時間,看電子書比看紙質書對眼睛的傷害要大很多。
你可以到學校裡看,現在戴眼鏡的孩子太多了,一方面是學習任務重,另外一方面這也“歸功”於電子產品。
現在孩子從2-3歲開始就看各種手機,各種平板。對眼睛的傷害也很大。
第四,收藏價值
我之前也給很多小夥伴們分享過,有些書就是用來收藏的。這種書,看著不舒服,就是拿來擺放在書櫃,一是顯得書架好看,二是讓人感覺很有文化。
就算書不是專門拿來收藏,到對於喜歡的書,自己珍藏起來,也是挺好的。
-
6 # 米朵的蘋果
不會,但是紙質書會越來越貴是事實。
就像當初電視機出來的時候,有人會疑問電視會取代電影嗎?結果兩者相輔相成。
電子書一樣會跟紙質書和諧相處,而且正是因為有了電子書,紙質書的傳播範圍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傳播力度都要大。我覺得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微信讀書,經常在不同的群裡有人為了能夠免費看書一起組隊來分享閱讀卡。基本上大家都願意組隊,這樣微信讀書的流量就非常可觀了,流量就意味著錢。
紙質書的體驗會很爽,這點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緻的書會越來越受到歡迎,比如後浪引進的很多外版書,水平都很高,單價也不低,這種型別的書以後會是一個大趨勢。何況那種非虛構類的實用書籍,還是紙質書勝出,因為需要多次翻閱。
電子書特別適合休閒類的書籍來閱讀。
在家紙質書或者電腦上看電子書,出門手機看電子書,都會是常態。
-
7 # 工業設計李存
現在紙質書買的少了,畢竟越來越多的書都可以在螢幕上閱讀。這裡從設計角度談談紙質書相較於電子書的優點,或者說觸控螢幕最終是否替代紙張。
其實紙張是否會被螢幕替代是個爭論已久的話題。
無論承認與否,紙張有些特性是螢幕永遠取代不了的。我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在過去十年中,紙張已經被各行業所取代,從我們儲存的資料到我們的通訊方式,都成為電子裝置。 數字化大大改善了許多操作。
先說結論:紙張為我們提供的核心體驗,使得它可能永遠不會被替換 。這就是為什麼如此多的數字觸控裝置永遠無法滿足它們的設計需求。
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們設計服務的方式受到我們可用的接觸點(touch points,包括PC,移動手機和各種觸控螢幕)的限制。過去我們一直將重點放在透過數字螢幕提供的體驗上,由此導致的問題是,人們花費更多時間與電子裝置進行互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 - FJORD
“螢幕的未來應該是融合物理和數字體驗” “The future of screens should be about blending physical and digital experiences”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可以輕鬆地使用像紙一樣的模擬物,紙張固然更輕便,更快,更易使用,但這些只是表面的優點,因為數字觸控裝置也可以達到這些優點。
事實上,我們仍然將紙張用於待辦事項列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帶給人的感官體驗和刺激。紙面帶給你的觸控感,筆和紙之間內在的聯絡,手和心靈之間的聯絡以及掌握下一個目標的觸感。相比較數字觸控裝置,使用紙質材質進行閱讀和寫作,帶給你更強的連線感。這種情緒刺激,能夠給人的大腦以更強烈的意識感和體驗感。
我們現在對我們螢幕成癮的焦慮日益增長。或者我們現在需要將核心技術分離到一個裝置之外。我們曾經的目標是一個移動觸控裝置解決一切,將所有的功能打包到一個螢幕中,但是,我們突然發現除了一個螢幕之外,我們需要更加人性化和更具觸感的體驗。因此,技術的下一步,或許是重新將all-in-one的觸控螢幕進行分解。
螢幕的未來應該是融合物理和數字體驗,創造更多感官體驗的解決方案 ,即使是最簡單的任務,如待辦事項列表。我們不應該再將觸控螢幕作為唯一的接觸點,而是作為我們物理接觸點的推動者。
實體使用者介面(Tangible User interface)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它關注互動語境分析和互動行為分析,將實物載體與數字載體透過資訊內容的意義以及使用者意識感知建立對映匹配關係,透過示能性,激發使用者在視覺、觸覺、聽覺等方面的弱刺激與行為關聯,最終透過趨於直觀、智慧的扁平化視覺現,使使用者達到與資訊空間進行無縫的連線與互動,形成自然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實體使用者介面(TUI) 開發的目的是透過賦予無形的數字資訊以可觸控的實體形式來增強協作,學習和設計的能力,從而充分利用和挖掘人類對於物理物件和材料的掌握和操縱能力。
技術應該讓我們設計能夠帶來積極體驗的服務,在這一方面,觸控螢幕並沒有做到。
回覆列表
不會,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當你走進圖書館的那種感覺,永遠是電子書給不了的,想象一下,在公園裡,樹蔭底下,徐徐Sunny撒下,拿著一本書閱讀是一件多麼爽的事,這也是電子書給不了的,其次就是收藏性,當我們喜歡某位作者的作品時,簽字售書的時候我們可以買下來,永久收藏。但是電子書收藏的價值何在呢?毫無收藏價值,電子書存在的意義是方便查閱,它可以從功能上替代紙質版書籍,但從意義上來說,永遠無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