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錦榮
-
2 # 青言論史
《潛伏》裡有一句名言——有一種勝利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佔領。這句話放再歷史上的許多戰例裡,也很合適。我在這裡以“古今中外”各舉一例。
古:珍珠港事件。
這是一場被載入所有歷史、軍事教科書的偷襲,也是整個地球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一次戰役。但是,當聯合艦隊耀武揚威地離開太平洋東海岸的時候,同盟國卻集體鬆了一口氣。
原因很簡單,日本喚醒了一頭沉睡的雄獅,一臺戰爭機器。當中、英、蘇等國苦苦想把它拽進二戰的泥潭裡而不得的時候,日本海軍及時幫助盟國完成了最後一推。
(不知道在密蘇里艦簽字的時候,地下的山本五十六會作何感想?)
今:蘇美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這個地方真是個大國墳場,從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戰敗開始到現在,這裡彷彿一直是大國用兵的魔咒。
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在阿富汗這個地界都呆了起碼八年。結果,他們實現了每一場戰術意義上的勝利,卻不得不面對大戰略的整體失敗。
中:中法戰爭。
這個知道的人應該很多了——馮子材血戰鎮南關,中國軍隊挾同光中興之威,敢於和歐洲老牌列強法國叫板,並且逼得法國內閣集體辭職,這算是法國在普法戰爭以後的又一場失敗。
但是清政府卻意外地和法國媾和,並且承認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這也無怪乎彼時無數士大夫都痛心疾首——中法戰爭,中國乃是不敗而敗,法國則是不勝而勝!
外:本能寺之變。
這是織田信長手下大將明智光秀髮動的推翻信長的一場政變。這場政變事出突然,光秀出動了數萬大軍圍攻本能寺,最後逼得信長在力戰之後投身火海而死。
似乎看起來,是明智光秀贏了。但是信長的餘部不會善罷甘休,其中就以豐臣秀吉最為激憤。他迅速完成了史稱“中國地方大回反”的戰略撤退,緊接著就是著名的“天王山之戰”。明智光秀甚至連攝關的椅子都沒摸到,就去陰間面對信長的怒吼去也。
-
3 # 芋頭170900173
志願軍北韓第三次戰役。推進過遠過快。日軍武漢會戰,消耗過大,戰線過長失去機動作戰能力。美軍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未能良好收尾導致陷入治安戰泥潭。這三個,基本是戰役勝利但在戰局,戰略,政略上失敗的典型。
-
4 # 客矢解
1.溫泉關戰役。希臘聯軍以不足一萬人抵抗波斯大軍。期間由於溫泉關地勢險要,波斯大軍屢攻不破,但是由於叛徒的出賣波斯大軍從小路直插希臘聯軍後路。為此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下令撤退。留下本部近300人和斷後的其他城邦7000多人全部戰死。此戰希臘聯軍雖然退守,但是儲存了實力同時訊息傳回希臘半島上的各個城邦,鼓舞了希臘的鬥爭意識和部署。同時波斯大軍也在此役精力疲憊,也因為國內危機影響,因此之後的希波戰爭希臘佔據了優勢,波斯帝國衰亡。
2.中法戰爭。晚清政府在出兵幫助越南的時候同法軍交戰,前部由於作戰失利退回雲南,不過換了馮子材等將領後重新奪回了失地,並一度打敗法軍。但是這種區域性優勢並沒有成為和法國和平談判的條件,反而成為了清政府乞降的資本。法國遠征軍隊不足以在短時間到來,那麼談判為何是跪地受縛,把領土得而復失。更加令人痛惜的是法國主張對中國戰爭增加軍費的費裡倒臺了,但是最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稱為不敗而敗。
-
5 # 使用者創維
無疑是二戰時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看似曰本勝了,實際上是曰本走向了死亡之路。相反,看似美國敗了,實際上是美國走上了致日本死亡之路。
二戰的真正轉折點是珍珠港事變,從此,法西斯國家由勝轉敗。
-
6 # 海上之狐
呂岑會戰,神羅的軍隊敗了,瑞典軍勝了,但瑞典軍統帥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死在戰場上。實際上還是敗了。神羅的軍隊還是獲得了最終勝利
-
7 # 60絮語
想起一個笑話(笑點是:這是真的)
歐洲一次戰爭,好像是拿破崙時期的。雙方到了夜裡都覺得再也撐不下去了,就分別各自撤退,並且上報說進攻失利。
第二天,其中一方的統帥實在想不通,覺得打到這種程度,對方到底是怎麼撐下去的?
就派偵察兵去探探虛實。結果發覺敵人早溜光了,立刻下令回軍,並上報說我軍昨夜反擊成功將敵人徹底擊潰並奪回陣地。
-
8 # 瞬間的默契1
都是扯淡,打了媳婦看似贏了,結果媳婦跑了輸了吧。還是上問題,媳婦跑了(腦袋綠了)看似輸了,媳婦(家)抬不起來頭沒臉回孃家,其實贏了。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
9 # 西廠錦衣衛
所謂勝利,往往要看到最終結果。拿破崙很厲害,他贏了之前99次,但輸掉最後一次!結果是輸了。中國近代史一直在輸,但最後熬勝了日本,還有聯合國軍。所謂大國就是我輸得起,我有足夠能力一直輸下去總能贏一局。而像日本這樣的小國毫無戰略縱深。輸不起,一輸就幾乎亡國。
-
10 # 野山cium
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晉代曹魏,後滅吳、蜀兩國,雖然是實現了統一,卻對北方胡人缺乏掌控力,為後來的五胡亂中華做了鋪墊,造成中華民族的一次大災難。如果換成曹魏未必會如此。
-
11 # 自立667
李自成大敗明軍,進入北京,並立國號大順,推翻了明朝,看似勝利了,但,僅一個月,吳三桂就引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看似勝利,卻是大敗。
-
12 # 鋒點1
鐵木真對兄弟札木合,十三翼之戰。應了斯巴達人的名言,不要長久地和一個敵人作戰,你會教會他你所有的作戰技巧。
-
13 # 不願透露姓名的黃子萬先生
把問題整理一下,應該是:什麼現役達到了設定目標(打勝了),但結果的演變卻跟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打輸了),反之亦然。
剩下的具體現役等大家補充吧。
-
14 # 石榴實力主管Q626928
漢尼拔啊必須!!!!!!腓尼基名將生生把羅馬打到萬家縞素。逼得羅馬共和國三次總動員。特拉梅西戰役羅馬執政官戰死,3萬軍團覆沒...3萬人在古典時期是什麼概念?孫子兵法說過,十萬遠征,70萬戶不得勞作為戰爭服務,加上提供糧食支撐這80萬人大軍遠征,背後一般是極限要有500萬人為戰爭服務。例如秦國長平之戰,大概約40萬人在前線服務,背後是秦國500萬人的支撐。就這樣也逼得秦王要經常給白起下命令進攻儘快結束戰事,因為背後是金錢,金錢,更多的金錢支撐戰爭。一場戰役拖得越久,國家越有可能會崩潰。按照一個國家能動員的成年男子佔一個國家百分之2人口上前線打仗,古羅馬共和國時期人口不超過200萬公民,因此,4萬人幾乎是古羅馬共和國的極限力量了。況且,公民是否有200萬?我還存疑,求考證。但是鑑於古典時代人口估計,羅馬城大概有30到50萬人之間,公民身份更加少之又少,其他地區加加起來,我覺得羅馬公民是否超過100萬都存疑。一場戰役毀滅了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力量,漢尼拔牛逼吧?讓漢尼拔牛逼閃閃的,是坎尼戰役。鑑於特拉梅西戰役幾乎摧毀了羅馬共和國壯年青年,羅馬共和國不得不給大量的邊民發公民身份,就這樣有湊了8萬大軍,其中不少是年紀超過40的預備團和少年。坎尼戰役,註定是漢尼拔的巔峰。漢尼拔的精銳在翻越阿爾卑斯山幾乎損失殆盡,很多是高盧部落來投誠的僱傭兵。就這樣,羅馬軍團8萬人,7萬人陣亡。漢尼拔損失6000。不得不說羅馬人的堅韌,就這樣還能堅持打下去。坎尼戰役的結果其實相當於每家羅馬人都有壯丁戰死。萬家縞素不誇張。這場戰役帶來的結果是,馬其頓國王發動了馬其頓戰爭,南義大利地區開始造反。西西里國王和漢尼拔結盟。羅馬共和國就是千夫所指啊現在有沒有?眾矢之的啊啊啊啊啊啊!!!!漢尼拔因為孤軍深入,補給告急,在南義大利幾年再次徹底摧毀兩支羅馬軍團並殺死兩名執政官(我估計這時候很多是奴隸湊數了)無一敗績,但是始終無法進軍羅馬,因為缺乏相應的補給和人員。但是又無法在義大利經營以戰養戰,因為羅馬人堅壁清野政策,游擊戰,漢尼拔軍隊中來自各種成分人員都有。有羅馬人腓尼基人西西里人高盧人日耳曼人甚至汪達爾人。 若不是漢尼拔高超統帥藝術,早就兵變了,更何況和那些高昂士氣的羅馬軍團戰鬥?此後戰爭天平隨著時間向羅馬傾斜。是不是很像抗日戰爭?漢尼拔腓尼基援軍不到,只能一次次憑藉高超戰爭藝術不斷在南部義大利和西西里擊敗和他正面交鋒的羅馬軍團,並在普利亞戰役摧毀再次交鋒的羅馬軍團,並在Loric Epizephyyri圍城戰役中摧毀救援的羅馬軍團...(麻痺,我都懶得說什麼軍團了,那些人死了番號都沒辦法被人記住,就是這麼殘酷)最後,羅馬共和國在一系列外交孤立漢尼拔政策奏效後,再次組成一支遠征軍(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堅韌)遠征迦太基,迦太基政府召回漢尼拔。15年的義大利戰爭結束。唯一一次敗績,扎馬戰役。這是唯一一次漢尼拔以多敵少,也是唯一的敗績,太戲劇。戰役一度漢尼拔將要勝利,但是羅馬的騎兵在擊敗腓尼基騎兵後回頭側翼攻擊漢尼拔的腓尼基步兵,於是腓尼基大潰敗,留下3萬人的屍體。於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腓尼基享受了一戰結束時候德國的待遇(不得不鄙視腓尼基人太渣,羅馬人死了N多人輸了N次戰役都沒投降)此後漢尼拔在腓尼基從政,併成為執政官,腓尼基有望不日償還戰爭賠款並且重新崛起。這引起了羅馬人的警覺,於是與腓尼基政府要人要求審判漢尼拔。不得不說再次鄙視腓尼基人的渣渣,居然就這樣在羅馬政府的口頭威脅交出漢尼拔。漢尼拔不得不流亡西亞,到塞琉古王國,被安條克三世奉為上賓。終生與羅馬為敵的漢尼拔這次指揮安條克軍隊回來了...
-
15 # 天川神湊
你的問題需要這樣回答,世界上有個東西叫悖論:聰明島上的哲學家說:島上所有人都在說謊。
“打贏了結果卻輸了,打輸了結果卻贏了”我表示從小到大沒聽說過這種結論。浮現在我眼前一副場景……提問者給了壯漢一拳,然後被狂揍了一頓,爬不起來的提問者表示自己先發制人給了壯漢一記漂亮的左勾拳穩穩的贏了,壯漢妥妥的輸了,然後提問者發問為什麼我贏了,為什麼他輸了。這個問題讓我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1.提問者到底是要說明誰贏了?誰輸了?什麼是贏什麼是輸?
2.總體戰局決定區域性戰役?還是部分戰局決定整體戰爭?
3.絕對實力可以決定戰局?還是一己之力能夠力挽狂瀾?
4.衝突,戰鬥,戰役,戰爭如何區分?誰決定誰?
如果提問者的提問是正確的,那麼結論只有一個那就,~遊戲前提規則是誰先認輸誰就是贏了~
戰爭需要的是一個社會的總動員,“大炮一響黃金百兩”拼的就是真金白銀。國民戰爭中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人都要低下高貴的頭。希特勒是個狂人有雄心有改革打下的堅實基礎敢於挑戰歐洲,打過許多漂亮的大勝仗,光速滅亡Continental之霸法國,無往不利戰鬥戰役勝了一場又一場。但是在美國和蘇聯面前,這種快感就被止住了,這不是誰指揮誰領導或者拒絕東西雙線就能扭轉乾坤的,相對的成功只相對於第三帝國和法國Continental眾小國,面對絕對體量的蘇聯美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這個是不是提問者說的“贏了卻輸了”
有人懷著愛國情懷,說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這讓懂歷史的人看了都覺得可笑,這句話簡直荒謬絕倫。不服輸的文人性格應該是有的,但是現實容不得推諉。
鎮南關大捷,中越聯軍擊退法軍,殺傷敵軍三四十個,迫使法國內閣倒臺。然並沒有卵用,幾十人的戰績對於諾大的法國殖民帝國來說連大規模武裝衝突都算不上,最多也就是給了在野黨一個估敵不利,戰略失誤的藉口,給推到本來搖搖欲墜的內閣多加一條罪證。(法國損失四五艘戰艦都沒壓垮內閣,幾個中越邊境的山村野民組成的自衛隊就可以?簡直笑話,華人就喜歡意淫誇大其詞)
實際上,法國當時內閣本來打算與大清休好,是小股好戰人員冒然失算,法國國內根本沒有關注這邊殖民戰爭,沒有給予印支法軍大力支援(馬尾海戰也是法軍私自挑釁,法國中央是拒絕戰爭的,無奈山高皇帝遠),這次中越邊民對小股法軍的成功,使得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內閣被鷹派趕下臺,新內閣已經從本土和殖民地重新調派自己的軍隊來吃定越南,清政府面對不再示好的強大的怒氣衝衝的直接照會中央的法國只能乖乖讓出越南以求和好如初,但是法國中央已經換人了腦殘大清丟了越南還丟了法國的關係戶直接被迫賠款,其實是因為不幹示弱不聽中央的土著居民自保隊。絕對實力面前皇帝也不得不低頭,根本不是什麼“贏了卻輸了,輸了卻贏了”。世界上就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無緣無故的失敗。
結論:戰鬥不能完全決定戰爭的勝負,絕對實力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區域性戰役可以影響整體但是無法決定戰爭成敗。世界上就沒有不勝而勝,不敗而敗這一說。
回覆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軍勝利,但是丟了大英帝國一號霸主的旗號,被美國奪了一號霸主的地位。勝利了,實際失敗的列子是,安史之亂,唐朝雖然最後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軍閥割據局面也開始形成,地方軍閥不聽中央,導致唐朝的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