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顏學恕 (1940-2001),導演,武漢人。從小喜歡文藝,解放後進入少年兒童廣播劇團,高中時自編自演話劇《萬能鑰匙》,獲武漢市群眾會演創作獎。195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任場記及助理導演。“文革”中被下放,1975年回廠後,導演了首部影片《阿勇》。其後導演的影片有《藍色的海灣》、《絲路花雨》、《野山》、《殺手情》(兼編劇)。其中《野山》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及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國際獎。195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先後任場記、副導演、導演。曾參與《桃花扇》、《天山上的紅花》等片的拍攝。70年代合作執導了《阿勇》和《藍色的海灣》,1979年開始獨立執導影片,1982年執導大型舞臺藝術片《絲路花雨》。
2.李前寬,男,1941年1月4日出生於遼寧大連,祖籍山東蓬萊,國家一級導演。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現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總導演,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吉林省文聯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後任長影廠美工,1976年轉任導演,1981年起與肖桂雲合作執導了《佩劍將軍》、《逃犯》、《開國大典》《決戰之後》、《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紅蓋頭》等一系列影片。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代表作品有《佩劍將軍》、《黃河之濱》、《逃犯》、《田野又是青紗帳》、《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七七事變》、《決戰之後》、《金戈鐵馬》、《紅蓋頭》、《世紀之夢》等。在進行電影創作的同時,他還涉足電視劇的拍攝工作,《血灑故都》、《明月出天山》、《黃家醫圈》、《北韓戰爭》和《朱元璋》都是他近些年有影響的代表作。
3.丁蔭楠,1938年10月出生於天津,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10屆榮譽委員 。1979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春雨瀟瀟》,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他憑藉該片獲得文化部青年優秀創作獎。1982年,執導現代愛情片《逆光》。1986年,憑藉執導的人物傳記片《孫中山》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92年,執導人物傳記片《周恩來》 。1997年,擔任劇情片《黃連·厚朴》的導演。1998年,執導商戰片《商旗》。2000年,執導劇情片《相伴永遠》,該片獲得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2003年,執導人物傳記片《鄧小平》。2005年,執導人物傳記片《魯迅》。2009年,執導劇情片《和平將軍陶峙嶽》。2011年,丁蔭楠與兒子丁震聯手執導劇情片《左利軍》。2014年,丁蔭楠擔任中國國際微電影盛典評委會主席。2015年,獲得第2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 。
4.鄭洞天,1944年生於四川重慶,原籍河南羅山,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導演。導演的影片有《鄰居》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鴛鴦樓》1986年參展倫敦國際電影節;《人之初》1991年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故園秋色》1998年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0年拍攝《劉天華》。導演電視劇:《老師》1984年獲飛天獎;《尋呼媽媽》1987年獲飛天獎;《拜師》1987年獲星光獎。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臺灣往事》等影片。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
1.顏學恕 (1940-2001),導演,武漢人。從小喜歡文藝,解放後進入少年兒童廣播劇團,高中時自編自演話劇《萬能鑰匙》,獲武漢市群眾會演創作獎。195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分配到西安電影製片廠,任場記及助理導演。“文革”中被下放,1975年回廠後,導演了首部影片《阿勇》。其後導演的影片有《藍色的海灣》、《絲路花雨》、《野山》、《殺手情》(兼編劇)。其中《野山》獲第六屆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及法國南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多項國際獎。195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後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先後任場記、副導演、導演。曾參與《桃花扇》、《天山上的紅花》等片的拍攝。70年代合作執導了《阿勇》和《藍色的海灣》,1979年開始獨立執導影片,1982年執導大型舞臺藝術片《絲路花雨》。
2.李前寬,男,1941年1月4日出生於遼寧大連,祖籍山東蓬萊,國家一級導演。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現為長春電影製片廠總導演,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吉林省文聯副主席,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1964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後任長影廠美工,1976年轉任導演,1981年起與肖桂雲合作執導了《佩劍將軍》、《逃犯》、《開國大典》《決戰之後》、《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紅蓋頭》等一系列影片。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代表作品有《佩劍將軍》、《黃河之濱》、《逃犯》、《田野又是青紗帳》、《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七七事變》、《決戰之後》、《金戈鐵馬》、《紅蓋頭》、《世紀之夢》等。在進行電影創作的同時,他還涉足電視劇的拍攝工作,《血灑故都》、《明月出天山》、《黃家醫圈》、《北韓戰爭》和《朱元璋》都是他近些年有影響的代表作。
3.丁蔭楠,1938年10月出生於天津,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10屆榮譽委員 。1979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春雨瀟瀟》,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他憑藉該片獲得文化部青年優秀創作獎。1982年,執導現代愛情片《逆光》。1986年,憑藉執導的人物傳記片《孫中山》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1992年,執導人物傳記片《周恩來》 。1997年,擔任劇情片《黃連·厚朴》的導演。1998年,執導商戰片《商旗》。2000年,執導劇情片《相伴永遠》,該片獲得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2003年,執導人物傳記片《鄧小平》。2005年,執導人物傳記片《魯迅》。2009年,執導劇情片《和平將軍陶峙嶽》。2011年,丁蔭楠與兒子丁震聯手執導劇情片《左利軍》。2014年,丁蔭楠擔任中國國際微電影盛典評委會主席。2015年,獲得第2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 。
4.鄭洞天,1944年生於四川重慶,原籍河南羅山,1966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導演。導演的影片有《鄰居》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金雞獎;《鴛鴦樓》1986年參展倫敦國際電影節;《人之初》1991年獲童牛獎最佳影片獎;《故園秋色》1998年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2000年拍攝《劉天華》。導演電視劇:《老師》1984年獲飛天獎;《尋呼媽媽》1987年獲飛天獎;《拜師》1987年獲星光獎。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先後拍攝了《鴛鴦樓》、《秘闖金三角》、《人之初》、《劉天華》、《臺灣往事》等影片。為中國電影事業培養了不少導演人才,他的評論文章,論文在電影界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