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百說

    公元219年,孫權派遣呂蒙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劉備大怒,悲痛欲絕,勢必討伐吳國為弟報仇,吳、蜀兩國自此結仇,聯盟破裂。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己稱帝,定都洛陽,劉備為了延續漢祚,於221年四月在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七月,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親率蜀漢精銳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

    劉備派遣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一路勢如破竹,孫權幾次求和未果,只能奮起應戰。他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陸遜仔細分析雙方的局勢,蜀軍此時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所以,陸遜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猇亭一線,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繼續進兵。

    公元222年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深入吳境二百餘里,吳軍據險頑強抵禦,蜀軍東進的勢頭被阻。由於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劉備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兩軍相持多月,直到酷暑時節,蜀軍將士鬥志逐漸鬆懈,兵力分散,劉備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破滅,陸遜看準時機,把握住機會,開始了戰略反擊。吳軍乘夜突襲蜀軍,放火燒寨,火乘風勢,蜀軍頓時大亂,而後吳將朱然率軍五千破蜀軍前鋒,韓當率部進圍蜀軍於涿鄉,切斷了蜀軍的退路,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蜀軍全線崩潰,吳軍又集中兵力,四面圍攻,殲滅蜀軍精銳近萬之眾,至此,劉備所率大軍傷亡慘重,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

    次年四月,劉備病故於白帝城。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蜀漢精銳盡失,元氣大傷。劉備死後,國內又叛亂四起,朝廷搖搖欲墜,丞相諸葛亮也是頭疼,此時無精兵良將可用,無車馬糧食可供,花了幾年的時間才重建軍隊平定了叛亂。後主劉嬋沉迷酒色,懦弱無能,蜀軍再無力對外戰爭,只能收縮防線,堅城固守。

    劉備敢舉全國之力伐吳,是因為有諸葛亮、趙雲和魏延等守益州和漢中,劉備一死,劉嬋無德無望,根本壓不住手下的文臣武將,諸葛亮如果出征深入敵境,蜀國必亂。

  • 2 # ww3721王建文

    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五萬多,在秭歸征服夷人首領後,又得二萬多強娨夷兵,號稱七十萬大軍滅吳。最後劉備兵敗,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全軍幾乎覆沒。

    趙雲迎接劉備兵力和和殘兵敗將,在不斷逃回後,軍隊又收集到二萬多,除黃權整體,投降曹丕外,二萬人在白帝城李嚴已經部置到防線上,但是國內叛亂非常嚴重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兵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己於八月份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也由深入到東吳南方,往西北撤走時,步騭截擊歸路血戰後,也全軍覆伏,自已戰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晉人付玄的《付子》說是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鋒將領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劉備也收聚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有兩萬人馬準備抗擊。陸遜卻下令仃止追擊,他在等待雍闓的訊息,卻已經失去攻克永安機會。

    他等雍闓,朱褒,高定及其孟獲叛亂。能和東吳連成一塊。

    雍闓投降吳國,吳國遙授雍闓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東部隔絕,而且又有王伉和呂凱一起防禦,堅守城池直至到來諸葛亮大軍到來。

    王伉和呂凱一起率領軍民戰鬥,鼓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雍闓多次釋出榭文,勸誘呂凱王伉的人。呂凱面對雍闓的檄文回答為,

    上天降下喪亂,奸雄乘勢四起,天下沒齒痛恨,萬邦為之悲悼,臣民無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腦塗地,解除國難。想到將軍您家世代受到漢朝恩惠,我以為您應當親自把彙集人馬率先行動,向上報答國恩,在下不負先人,以兆功勞著於竹帛,幹載史冊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吳國俯首稱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龍興立漢,海內望風歸附,朝臣聰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將軍您卻看不到盛衰的記載,成敗的徵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滅冰消,您還有什麼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發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請將軍您仔細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闓,朱褒和高定的叛亂一下使益州大亂。只有呂凱王伉堅守正義,沒有反叛。至到堅持建興三年,雍闓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馬被諸葛亮設得反間計所中自相殘殺失敗,高定部將鄂煥一戟刺雍闓於馬下,就梟其首級。其餘軍土皆降。

    陸遜在等待雍闓的叛亂中勝利,已經永遠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由於孫權打劉備大勝,再不想質自已兒子到洛陽,又不聽曹丕讓他繼續追擊劉備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孫權更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在吳軍進蜀後,襲擊後方,陸遜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擊東吳,因陸遜早有準備,曹丕軍隊無功而返。

    夷陵之敗,讓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受到內外沉重打擊,丞相諸葛亮花了的5年的時間,先合好東吳,後才重建新的國家政權,平定內部叛亂,有了一支自已軍隊能夠進行北伐。如果陸遜繼續打擊劉備,國家就統一了,可惜沒有。三分天下當時錯蹤複雜的歷史結果。非孫權能夠主導,更不是曹丕劉備所願。曹丕更是等待統一的訊息,陸遜卻仃止追擊劉備,把統一希望留給司馬炎,曹丕不去攻打劉備,卻打東吳,天下三分局面徹底造就,本來沒有成帝孫權也成了皇帝。諸葛亮在內外之亂中,廢盡心力沒有軍隊,二萬軍隊還在李嚴手裡,去抵抗東吳深入。諸葛亮無軍無人,只有依靠成都縣令越寯太守馬謖之兵,南征跟隨雍闓叛亂的孟獲。就用了三年,後兩年才平定雍闓高定叛亂。是非常艱難五年多歲月。

    劉備在夷陵之戰軍隊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劉備主帥帳下的牙門將向寵,所領軍隊完好無損,成為諸葛亮的王牌軍,向寵成為都亭候,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是諸葛亮“愚以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為諸葛亮最先依靠將軍,是他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日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諸葛亮當時只有可用的向寵,似主將帳下衛侍的偏將的小隊軍隊罷了。蜀國沒有強大軍隊支援國家政權危機四伏混亂不堪非常軟弱。

  • 3 # Find寶寶

    一句話,千軍易得一將難尋。夷陵之戰折損蜀漢太多文武人才。使得本就人才匱乏的蜀漢集團雪上加霜。另外夷陵之戰耗費巨大的物力人力。根據史料記載夷陵之戰蜀漢損失了近一半的國家積蓄。人口基本上折損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除去老弱病殘婦孺。蜀漢幾乎折損了大半的青壯勞力。再加上劉備去世,蜀漢集團自身利益群體分化。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使得蜀漢一蹶不振當屬情理之中。

  • 4 # 網言軍事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劉備所率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那麼,蜀漢到底折損了多少兵力?為何此役就能讓蜀漢一蹶不振呢?

    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蜀漢投入夷陵之戰的兵力為10萬至12萬左右。其中,吳班、黃權統領的前鋒部隊約4萬人,也就是孫權向魏文帝上書求援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人”。而劉備所率主力在6萬至8萬之間,這一資料來源於晉代學者傅玄所著《傅子》記載,東吳“殺其(指蜀漢)兵八萬,(劉)備僅以身免”。

    如果再加上投降曹魏的黃權所部2萬人(當時負責在江北防禦魏軍)以及少量逃回蜀漢的殘兵敗將,劉備參戰兵力不會少於10萬之眾。還有一個旁證就是《三國志》在《陸遜傳》和《步騭傳》中,都明確記載東吳用於夷陵之戰的部隊有6萬人(含1萬牽制兵力),按照“進攻方通常兵力更強大”的軍事常識,蜀漢投入10萬精銳進攻東吳當屬應有之義。

    需要說明的是,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九州春秋》中記述龐統力勸劉備奪取益州時,最重要的一條理由就是“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雖然龐統所說“益州百萬戶”有些誇大,但在劉備治下的蜀漢鼎盛時期,益州地區狀況肯定比劉禪末年“戶籍人口94萬、帶甲將士10.2萬”的凋敝窘境強得多,人口和軍隊數量起碼是前者1倍以上,即人口至少200萬(姑且折半按50萬戶、每戶4人計算),現役官兵20萬之眾(遵循“十丁抽一”標準)。

    按照三國時人口結構估算,蜀漢200萬人口中可抽調當兵的壯年男性約60萬人,因為後方農業生產、後勤運輸保障要佔去很大一部分,真正參軍的精壯役丁也就20萬人上下。

    另外,考慮到夷陵之戰結束僅6年後(這期間蜀漢還出兵南征孟獲),諸葛亮便重新訓練、集結起“步騎二十萬眾”北伐(當然實際兵力有一半就不錯了),同樣能推斷出夷陵之戰前,蜀漢總兵力不會少於20萬人。

    綜上所述,劉備將蜀漢10萬精銳投入攻吳作戰,卻幾遭全殲,而留守國內的儘管還有不到10萬二線部隊,但按照軍事常識,其戰鬥力肯定趕不上前者。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一下子就幹掉蜀漢半數常備軍,而且還是最精華的部分。如果算上此前關羽“大意失荊州”折損的數萬勁旅,等於說短短4年(公元219至222年)時間,劉備就已經喪失了他苦心經營10餘載(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算起)的起家班底(關羽、張飛、馬良、糜竺、黃忠皆亡)和基幹力量。

    眾所周知,在古代打造、維持10萬精銳部隊是很難的,想當年漢武帝傾舉國之力(當時西漢人口約3500萬)發動漠北之戰,才湊齊10萬精銳騎兵擔負主攻任務(另有數十萬步兵配合作戰並護送輜重)。

    雖然此役漢朝大勝,但整個帝國卻疲憊至極,而換成偏居西南一隅、實力遠不及前者的蜀漢,短時間內折損10餘萬精銳(包括荊州軍),不啻於打斷了劉備集團的“脊樑骨”。

    這裡還可以舉個類似例子——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率兵多次出擊匈奴(總人口150萬至200萬),10年內殲滅後者精銳20餘萬人,佔到當時匈奴青壯年的30%至40%,迫使其遠遁西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蜀漢的人口及結構與漢武帝時的匈奴大致相同,由此足可見荊州、夷陵2次慘敗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損失之大,用“遭受重創、傷筋動骨”來形容並不為過。而且,當時蜀漢為備戰早已府庫空虛,又丟了荊州膏腴之地和積攢多年的軍械、鎧甲(數量大到足以焚燒堵塞山路阻擋追兵),可謂“人財地三失”。

    除了損失人力、物力外,從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演變來看,夷陵之戰表面上孫權獲勝,佔了不少便宜,實則對蜀漢、孫吳2家是個很糟糕的“雙輸”結果。

    一方面,夷陵之戰後,劉備意圖“先收復荊州,再以襄陽為中心兩路北伐的計劃”破滅。另一方面,孫權因受魏軍威脅,無法迅速滅蜀,也沒能完成魯肅、周瑜、呂蒙等人給他所做的“竟長江之極”“循江上下”(意思是控制從巴蜀至江東的大半長江流域)的戰略規劃。

    特別是蜀漢先丟荊州,再敗夷陵,引發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倒下——公元220年,蜀將孟達、申耽、申儀降魏,荊州西北3郡(房陵、上庸、魏興,後合為新城郡)落入曹魏之手。公元222年黃權降魏,又鞏固了曹魏對新城郡的控制。

    新城郡轄區山嶺縱橫、植被茂密,易守難攻,曹魏佔據這一帶,不僅堵住了孫吳可能利用沔水(今漢江)北伐漢中,繼而繞天水、隴西沿渭水東進長安、洛陽的通道,而且讓孫吳沒法集中力量向西進攻蜀漢。《三國志·陸遜傳》記述,劉備敗退白帝城後,吳將徐盛、潘璋等曾建議孫權趁熱打鐵繼續進兵巴蜀腹地,卻遭到陸遜、朱然等人勸阻,果然沒過多久魏軍就大舉出動,導致孫吳3面受敵。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吳2家雖重新通好結盟,但雙方暗中對峙狀態業已形成,“聯合抗曹”成為空話,至此戰略大勢逆轉,蜀吳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可能性。

  • 5 # 匹夫哲學

    現在看來,前人的智慧真是令人驚歎。說“創業容易守業難”,意思不是要表達說,創業很容易似的,而是警示繼承者不可坐在前人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坐吃山空,更不要說敗壞了。

    縱觀劉備的一生,大多時候寄人籬下,顛沛流離,桃園結義兄弟數次打散,老婆被曹操俘虜,孩子差點命喪曹軍鐵蹄之下,可謂九死一生才積攢下蜀國的家底兒。

    也不知劉備是咋想的,或者是劉備集團確實缺少能獨當一面、坐鎮一方的大將。說到這兒,小編倔奇不得不發自肺腑地讚歎蜀漢大將魏延,這位被諸葛亮譏為“腦後有反骨”的將領,絕對是劉備集團難得一見的將領。當年,劉備知人善任,任命魏延鎮守漢中,並試探地徵詢魏延的守城之策。魏延不假思索,朗聲說道:“若是曹操親率大軍來到,我替主公抵擋住他;若是曹操手下敢來冒犯,我將為主公消滅它!”眾人皆為魏延的膽氣聲色所震撼,劉備大為滿意,放心地把漢中大印交給魏延。在諸多將領中,能與魏延的領導才能匹敵的幾乎沒有。張飛雖能鎮守閬中,然喝酒誤事,鞭撻士卒,竟為小人所殺。關公關雲長,雖曾水淹七軍,然不屑與孫權為伍,大意失荊州。至於其他輩,更不在話下……

    總之,在失去荊州、二弟關羽、三弟張飛相繼被殺之後,桃園結義三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開始出現。劉備方寸大亂,不顧諸葛亮等眾人勸阻,一意孤行、孤注一擲,傾蜀國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結果,夷陵一戰,精銳盡失,劉備僥倖逃回白帝城,無言見成都軍民,憂憤成疾,嗚呼哀哉。

    說真的,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平民百姓,積攢點家底兒不容易,兢兢業業、朝乾夕惕,尚且不敢確保無虞,你再作、可勁兒造,不賠掉腚才怪。

    人世間,多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迷信者謂之命,自詡“看透者”謂之因果報應,真如之謂乎?非也!非也!哪能這麼簡單?!

    還是那句話:創業容易守業難。

    再借用清朝雍正皇帝告誡年羹堯的金口玉言:

    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

  • 6 # Mer86

    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兩方面的,一是硬實力的打擊,直接損失就是五萬精兵,這對於家底本來就不厚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重創;二是大量的人才損失,其中劉備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後來劉備的病死,這才是蜀漢一蹶不振,三年都沒有走出夷陵之戰陰影的關鍵原因。

    先說說夷陵之戰在賬面上的損失。這個損失還要從失荊州開始說起。

    公元219年10月,孫權背盟,命呂蒙、陸遜偷襲荊州。這一戰下來,劉備保守估計損失了四萬荊州精兵。並且,關羽這位“三國第一大將”也被擒殺。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關羽的死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劉封因為不救關羽,以及他和孟達的矛盾,劉備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國奪去,保守估計,劉備又損失了幾千精兵和上庸的幾千土著兵。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殺掉。(諸葛亮的建議)

    比丟失上庸更讓劉備頭疼的是,劉備帳下第一謀士法正也在這一年病死,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而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也曾經感嘆的說道:若法孝直還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四萬大軍攻打東吳。結果大軍未發,蜀漢另一位萬人敵大將,張飛被手下殺害。而後將軍黃忠也病死成都,兩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戰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期間,蜀漢的驃騎將軍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馬超的死,宣告了劉備帳下的四員大將(前後左右四將軍)全部都不在了。

    馬超死後沒多久,劉備即遭遇夷陵之敗。而這一敗,幾乎斷送了劉備所有的精銳。

    首先是兵員上的損失,保守估計是兩萬,如果按照《傅子》的記載,吳軍總共消滅了八萬蜀漢軍,劉備僅以身免。當然了,這個記載比較扯。比較靠譜的兵員損失兵員,包含五溪蠻的兵力,應該是四到五萬人。

    其次是大將上的損失。此戰失利,導致蜀漢戰死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較為出名的且有記載的包括:張南、馮習、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傅彤。鎮北將軍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率眾向曹魏投降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蜀漢政權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漢在夷陵之戰的人才損失,幾乎是雪崩式的。

    第三是蜀漢國內的政治動盪。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大敗,於是舉兵拒守。隨後黃元見成都並未派兵鎮壓,便進兵攻臨邛縣,宣佈漢嘉郡獨立。緊接著,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佈造反。此時蜀漢接近一半的國土都反叛了。

    從公元219年—222年,劉備集團在這三年期間的兵力損失,起碼在八萬人左右。劉備的實力是個什麼水平,而八萬精兵對於劉備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不用多說了。

    蜀漢本身就是個小國,哪裡經得住這種連環打擊的折騰?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還沒呢!對於蜀漢打擊最大的是——依託劉備個人魅力才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國家的精神領袖劉備因為夷陵之敗而一病不起,最後一命嗚呼。

    關於劉備之死對蜀漢的震撼,諸葛亮後來在他的《出師表》中有說過: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的這段話,並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觀的陳述了事實而已。因為同樣的情況,只要看看其它的失敗案例,就可以體會到蜀漢當時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嚴重了。

    當年,袁紹在官渡慘敗。官渡之後,袁紹的實力依然強過曹操,但是因為袁紹病死,於是袁紹的兒子在河北四州搞內訌,結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給吞併了。

    當年,劉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荊州八郡帶甲十萬,並非不可與曹操一戰。結果本土士族的欺負劉琮暗若,愣是逼得劉琮不戰而降,結果荊州被曹操吞併了。

    現在,劉備在臨死前給劉禪留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爛攤子。並且,劉備也是在爛攤子沒有解決之前就嚥氣了。如果後來沒有諸葛亮和一班對劉備盡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輔佐劉禪。估計蜀漢的下場也一定是袁氏之於河北,劉氏之於荊州。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像劉備這種先主兵敗憂憤身亡,留下爛攤子給幼主的失敗案例可謂是比比皆是。而遭遇這種情況的政權,比如袁紹一族,劉表一族,幾乎都是迅速分崩離析,二世而亡。

    劉備臨死前,蜀漢的情況說句不好聽的,離亡國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過幸賴當時魏吳交戰,無暇顧及蜀漢,而諸葛亮等人也是殫精竭慮,力保劉禪。蜀漢也就在這種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才熬了下來,又續了四十年的國運。

  • 7 # 11藍色天空

    精銳的老兵死掉了,很難再培養一樣強的一批人的。就像先秦時期的吳起培養的魏武卒,在馬陵之戰後,再也無法雄起了。

  • 8 # 珞珈山的貓

    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蜀漢政權影響最大的並不是損兵折將。而是整個匡扶漢室收復天下的班底、資本以及希望覆滅。再加上蜀漢政權的領導人劉備在白帝城不幸病逝。整個蜀漢政權的最高權力從劉備交到了年幼的劉禪的手中。

    夷陵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鎮守荊州的關羽趁此時機想要進一步擴大戰爭的成果,對曹操政權形成犄角之勢,因此關於在佈置好荊州防務之後出兵襄樊地區。並且實現了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基本上將整個襄陽地區全部納入蜀漢政權的版圖之中。關羽也因此戰功而威震華夏,迫使曹操甚至考慮遷都事宜,以避關羽鋒芒。

    此時的蜀漢政權可以說達到了一個軍事力量上的頂峰時期。而且也是劉備離匡扶漢室最近的一次機會。但是東吳的孫權卻單方面撕毀吳蜀之間的聯盟,出兵渡江襲擊荊州,將兵鋒直指關羽的後方。並且由於留守守將糜芳、傅士仁一直與關羽有嫌隙,舉兵投降東吳。關羽回防荊州已經來不及,在撤退的途中不幸被殺。

    關羽的去世以及荊州的失去對於劉備集團軍事實力的打擊十分巨大。也徹底的改變了劉備原先的計劃和匡扶漢室的進度。正在漢中之戰中與曹操斡旋膠著的劉備不得不回防成都。靜待時機以待後面事物的發展。

    公元220年初,曹操去世,曹操之子曹丕繼承曹操魏王之位。繼位不久的曹丕便對漢獻帝逼宮,篡奪了大漢王朝的天下和皇位。此時位於成都的劉備,在眾臣的擁護之下繼承皇位,延續大漢王朝的國祚。建立了政權並且繼承皇位之後的劉備並沒有繼續北伐曹魏,反而以為結拜兄弟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兵東吳,儘管劉備集團內部有很多人反對劉備此時出兵東吳。但是劉備卻依然集合兵力順江而下,兵鋒直指東吳的孫權。

    只可惜夷陵之戰,劉備慘敗,孫權一方獲得全部勝利。劉備不僅損失了約5萬兵馬,更是損兵折將,在夷陵之戰前後,劉備又失去了張飛、黃忠、馬超三位重要將領。除此以外,其他年輕一代的將領不計其數。這樣的損失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可以說是釜底抽薪。而且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本身就是有自己的原班人馬以及吸納的外來勢力和蜀中地區土著勢力三部分組成。

    但是夷陵之戰的失敗,不僅使得劉備的原班人馬以及吸納的外來勢力實力大減。益州土著勢力佔據主要地位,同樣劉備也在夷陵之戰不久之後去世。蜀漢政權內部最高權利也發生了變動。從老謀深算的劉備手中轉移到了劉禪的手中,儘管有諸葛亮的輔佐。但是,依然無力再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徹底的將劉備賴以維持統治的軍事實力、將領班底和北伐戰爭的希望全部消耗殆盡。而且劉備集團沒有形成成體系的人才梯隊培養體制。因此蜀漢政權到了後期開始出現了無人可用、後繼無人的現象。而這樣的現象在曹魏並沒有發生,在東吳也沒有發生。這跟劉備早期創業時東奔西跑,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有關。同樣跟益州地區複雜的勢力關係和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有關。

    從此之後儘管諸葛亮多次發動北伐戰爭,但從來沒有達到過像漢中之戰那樣的規模和優勢。同樣蜀漢政權也再沒有收復過全部的荊州地區。從一個頗具雄心的軍事集團變成了一個只能自顧的地方政權。恐怕這樣的結果在諸葛亮未出隆中之時也未曾料想到。

    諸葛亮原本“先三分天下、再統一全國”的設想,應該是關羽順利拿下襄樊地區。劉備順利的拿下漢中地區,然後兩路出擊消滅曹魏政權,然後收復東吳,進而統一天下實現霸業。正所謂水鏡先生在諸葛亮出山之時說的那句話:“諸葛亮只得其人,不得其時”!

  • 9 # 手機使用者51992160442

    朱哥亮,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看看歷史吧,蜀漢連大人小孩加在一起有幾粒人,還不中糧實,好幾次都是餓回來的。打個屁張。

  • 10 # 李奉真

    1.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如黃權、馬良等,短時間內無法恢復。

    2.國家戰略的重大失誤,夷陵之戰無論輸贏都是漢國國家戰略重大失誤的體現。即便日後漢吳聯盟恢復,卻很難協同一致;對於魏國來說,是不戰而勝。

    3.生產力量的巨大消耗,五萬兵卒不只是作戰力量,更是生產力量。隨著青壯勞動力的重大損失,整個國家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執行負擔。

    4.國家聲譽的嚴重挫折。日後諸葛亮北伐,被魏國邊民視為侵邊掠境的蜀寇,便是重大體現。即便夷陵之戰後,漢國朝廷調整了國家戰略方向,欲跨有益州、漢中、關中以窺視天下,可擴張、經營的難度不減反增——興復漢室、克復中原如在夢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日,韓國準備沒收26座美軍在韓基地,並勒令繳納鉅額罰款,真要的和美國翻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