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寧閣

    僧格林沁是晚晴王朝的一代名將,是最後一位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他出生在蒙古科爾沁旗(今屬內蒙古)人,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他在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中,功勳卓著,在道光、咸豐兩朝都很風光。

    這麼個牛逼人物卻被一個16歲捻軍戰士張皮綆殺死,

    事情經過是這樣:僧格林沁帶兵到山東鎮壓捻軍起義,在山東菏澤的高樓寨中了捻軍的伏擊,所轄7000餘人幾乎全部被殲,他不得不率殘部撤退,卻被捻軍所包圍。

    張皮綆奉命搜尋殘敵,在一片麥田裡發現了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軍。其時,他並也不知道是什麼僧格林沁,不問三七二十一,奔上前去手起刀落,將僧格林沁殺了,然後脫掉了僧格林沁身上的花翎、衣帽穿在自己身上。

    後來人們反覆辨認,確定被張皮綆殺死的清軍就是僧格林沁。這樣張皮綆就出名了,16歲少年殺死55歲的僧格林沁。

    時隔不久,山東的捻軍起義就徹底被清軍給剿滅了,而張皮綆卻逃回到老家做小生意,還娶了媳婦。

    但張皮綆有個吹牛皮的老毛病,有一次酒席上他吹噓殺死僧格林沁之事,還拿出了僧格林沁所佩戴的一串佛珠來炫耀。

    此時正逢山東巡撫派人到張皮綆老家來追捕,得到資訊馬上逮捕了張皮綆,隨即被處以極刑,時年24歲。

  • 2 # 炒米視角

    (左一,《武狀元蘇乞兒》中僧格林沁形象)

    有清一朝,八旗軍曾經是十七世紀最強悍騎兵部隊。但入關後,迅速腐化,失去了戰鬥力。後來清朝對外征戰的野戰部隊基本靠綠營軍維持。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更是連抽調全國精幹的綠營部隊都無法抵制太平天國的勢頭,最終只能依靠漢族地主的武裝步曲,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

    而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旗)作為滿蒙八旗,博爾濟吉特氏最後的榮光,戰功赫赫。

    咸豐5年(1855年),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此戰一戰成名。

    然而僅僅5年之後,八里橋之戰中,英勇無畏的僧格林沁,無視戰爭的代際差異,以騎兵正面進攻英法聯軍,致使所部馬隊不敵聯軍炮火而潰,繼而衝亂步隊,導致清軍大敗。面對英法聯軍的炮火,精銳已經被幹光的僧格林沁只得退至京城西南。

    最終導致了英法聯軍得以不費吹灰之力,攻入北京,繼之發生了著名的“火燒圓明園”事件。此戰僧格林沁被奪爵,但大清滿蒙八旗已無他人可用,所以僧格林沁仍然被留職任用。

    現在對於“八里橋”的戰敗,網路上有很多聲音,有很多滿粉認為僧格林沁此戰中,很多兵勇都是臨時募集的牧民,所以並不能代表蒙八旗的實際戰力。好吧,那麼我們看看到了同治4年(1865年)山東剿捻。

    捻軍和天平太國有些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捻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略強。由於捻軍始終沒有建立固定的根據地,所以清剿難度大,但是同時也註定了它最終成不了大事。

    當滿清最強大的八旗騎兵對決捻軍騎兵的時候,僧格林沁的氣性驕橫,不諳敵情,恃勇少謀,只圖近利,謀不及遠的缺陷再一次被放大。

    在菏澤高樓寨之戰中,中捻軍伏擊,所部七千餘人被殲;率殘部退據郝衚衕村,覆被圍。半夜突圍,逃至吳家店,為捻軍斬殺。

    而歷史把斬殺這個晚清一代名將的功勳,留給了一個叫張皮綆的16歲少年。張皮綆一個地地道道的渦陽貧農。父兄在捻軍黃旗張正江部,皆戰死。而作為張家留根的張皮綆被作為匪屬,家中經常受到清軍抄查。無處討活路的他,投在捻軍張宗禹部做童子軍。

    三國有馬忠殺關羽,晚清有張皮綆殺僧格林沁。大人物死於小角色。

    張皮綆因為年少,且無馬匹,基本沒有機會到一線戰場立功受賞。只能負責跟著其他人一起打掃打掃戰場,搜尋搜尋殘敵。然而誰也沒想到,在一片麥田裡發現了一個身穿黃馬褂的老頭,此刻已經精疲力竭。而張皮綆並不知道這個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他只知道這是敵人,手起刀落。張皮綆臨走時,並沒有忘記搜查一下戰利品,甚至連僧格林沁的頂帶官服都一併扒了回去。

    所以當清軍找到這位戰死的悍將時,辨認了很久,才最終確定這具屍體就是僧格林沁。

    本來這事或許就成迷了。歷史或許就只會留給世人一句“為捻軍斬殺”了。但是當捻軍被平息之後,同治12年(1873)滿清朝廷讓山東巡撫負責偵辦僧格林沁被殺之事。

    丁寶楨派人化裝成商販,到渦陽查詢張皮綆下落。結果時過境遷,無從尋得。幾人無奈,在新興集一家糧坊借住。這家糧坊兼營造酒、推油,生意紅火。此店主名張凌雲,有一子,名張武。

    張凌雲此人豪言仗義,人緣頗好,每與人喝酒,酒酣之際,便與人炫耀。某次酒後失言,得知其家財乃做捻匪所攢。便為暗探所捕,從家中搜出證據,乃僧格林沁的朝珠也。押解山東濟南,張凌雲對自己便是張皮綆,供認不諱,最終被判凌遲處死。

    至於這個張凌雲真的就是張皮綆嗎?此間或有疑問。

    只能說實在太巧了,裡面也有很多蛛絲馬跡對不上的地方,那就是張皮綆那張棉褲腰的嘴。但後世文藝作品,為了塑造張皮綆的英雄形象,硬是給加了”張皮綆在受刑之前,慷慨直言,述殺僧格林沁經過,歷歷如繪”的橋段。亦或許張凌雲就是當年的張皮綆也未為可知。

  • 3 # 文史小茶館

    網上能方便搜到的筆者就不再贅述了,還是看一看歷史可能的真實面目吧。

    僧格林沁——彪悍的蒙古騎將。

    (慘烈的八里橋之戰)

    僧格林沁是清王朝蒙滿騎兵部隊的最後主要將領。他曾親率騎兵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斬殺正丞相吉文元。繼而水淹太平軍,生俘林鳳祥,李開芳。

    英法聯軍入侵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他準備充分上下用命,重創聯軍艦船水兵。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因側翼被襲,大沽炮臺失守。並且於張家灣,八里橋遭到慘敗,蒙古騎兵在近代排槍火炮面前全無優勢。

    儘管失利,但僧格林沁的皇親國戚身份和蒙滿貴族裡僅存的善戰能力讓朝廷不得不繼續仰仗於他。

    (八里橋戰役當天傍晚的情形復原圖)

    後僧格林沁前往山東河南主管軍務。南下的五年中,他擒殺捻軍首領張樂行,剿滅劉德培黑旗軍和白蓮池教軍,又平定苗沛霖團練割據勢力,可謂功勳卓著。(以下簡稱僧王)

    然而,新興捻軍採用游擊戰法以後,官軍每況愈下。僧王所率一萬多步騎由於立功心切,連連遭受伏擊,多位騎兵將領戰死。眼見恆齡,蘇通額等愛將們命喪黃泉,他怒火中燒,不顧曾國藩等人勸說,日夜兼程百里,追殺捻軍。

    (僧格林沁照片)

    1865年5月18日,他在長途追擊捻軍到曹州府高莊集,過去資料稱高樓寨,經查證當地數百年間從未有過高樓寨地名,實際為多次上報奏摺中的誤傳。該地實際應為山東菏澤市西北的高莊集。

    捻軍早有準備,如同擊殺恆齡,蘇通額等騎兵將領一樣,他們故意引誘僧王至預設地點,四面伏兵齊發,將清軍幾乎全殲。僧格林沁,及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等全部被殺。

    他的死震驚清廷,一直仰賴的蒙滿騎兵宣告徹底敗亡。

    不僅如此,八旗和蒙古長期的軍事存在名存實亡。隨著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地方勢力崛起,滿漢力量已經失衡。清政府的實際控制力大大下降,可以說在清王朝的棺材板上釘上了一顆釘子。

    (僧忠親王行獵圖卷)

    僧格林沁之死:

    (老電影《宋景詩》中的僧格林沁,不怒自威)

    目前一共有多種說法。

    自殺說——光緒朝國史館的高熙喆在《高太史文集》中稱僧王肩部中矛墜馬,馬匹逃走後他獨自留在麥田中。有跟隨的一名蒙古騎兵趕到,讓其上馬。僧王卻讓其把頂戴花翎丟到三里以外。蒙古兵不明就裡,照辦返回之後才發現僧王已經不見。等在一里外找到僧王之時,只見他兀自端坐,仔細一看,才發覺他已經死去。檢視傷口,恐怕是先用右手持刀割喉,手顫抖不能完成,又換左手再次割喉,終於自殺。

    這條記載過於詳細,並且行文間形似小說藝術加工,難以採信。

    《宋景詩歷史調查記》中有叫彭維卿的當地之人口述回憶,僧王是因為傷重,上不去馬,選擇自殺。

    《天咫偶聞》中也有記載,捻軍把僧王所部包圍數重。僧王乾脆下馬盤坐於地,對士兵們表示絕不後退。捻軍不知道這是滿清王爺,圍攻越來越急。僧王擔心被捻軍擒獲,變從容就義。

    (“叫宋景詩明天把腦袋送來!王爺我等著他,打不過他,我投降!”)

    內奸所殺說——《見聞瑣錄》一書記載當時僧王緊追捻軍,一日一夜一兩百里還不罷休。馬隊在前,步兵追趕不上,步騎又困又餓,常常一天吃不上一頓飽飯,於是士卒埋怨紛紛。一天旁晚,僧王催促行軍。騎兵們都說步兵尚在後方四五十里,請在此地宿營等待,明日到齊再前進。結果僧王厲聲拒絕,命立即吃完飯趕路。一位姓烏的將官向來性格強悍,他便乘此煽動騎兵們作亂。趁僧王吃飯之時,烏某從背後將他襲殺。後又帶領亂軍逃走,不久被官軍抓住,挖出心肝祭奠了僧王。

    此文中記載的部分人物和當時的所在地點對照不一,可靠性不大。

    《濟寧直隸州續志》稱僧王被一名叫“桂三”的叛將所殺。在高莊集之戰中,早有叛變之心的桂三剛剛出陣,就立即反水,帶兵反戈一擊,衝擊清軍。亂軍中,僧王被桂三殺死。後來官軍來到,抓獲桂三,並將他用石磨碾死。

    桂三叛變有官方資料印證,但細節並無法查實。

    (不許退!不許退!電影《宋景詩》清軍潰敗場景)

    捻軍張皮綆說——這就是目前網路流行最廣的說法。

    山東當地百姓有一首流傳的歌謠:“四月二十開的仗,殺得僧王轉麥棵。小閻王(張宗禹)一邊開言叫:皮綆(音geng)皮綆你聽著,為何不將僧王捉?皮綆應道:讓我仔細找。麥棵裡將僧王來拿住,手舉大刀割了他的頭。老百姓聽說僧王死,人人心裡都快活。”

    除了淳樸的民間歌謠,當時的《薛福成日記》和《志遠堂文集》都有相似記載。

    僧王受傷落馬以後,張凌雲(張皮綆)瞧見,立即衝上去用刀連扎僧王咽喉。僧王倒地不起,官軍也四處逃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巡撫丁寶楨透過尋訪抓住了張凌雲,同時搜到茄蘭香串18顆。經過查證,有人認得這是僧王時常攜帶的懷中舊物。經過官府審訊,張凌雲招供。其供詞之詳細,才讓人知道這就是殺死僧王之人。隨即押赴刑場凌遲處死,摘取心臟,在忠親王廟裡祭祀了僧王,終於了結此事。

    淮北地區對張皮綆的被捕更有傳說。稱他在捻軍失敗後就返回渦陽老家,依然耕田養家。清政府多次排除官吏微服私訪,終於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暗探抓住,解往北京的中途,張皮綆絕世而亡。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但丁寶楨的相關資料裡無法找到此事的蛛絲馬跡,《丁文誠公奏稿》和《清史錄》裡都沒有記載。

    (電影《宋景詩》中僧格林沁的末路)

    結語。

    歸納起來,僧格林沁因兵敗與捻軍而死沒有疑問,但具體的細節還需要更加深入的調查考證才能摸清。

    滿清後期,旗人生活日益優越,早已不適合征戰。蒙古王公和清廷的關係也隨著政治價值降低而日漸疏遠,這時出現的兼具蒙滿關係的僧格林沁具有很大價值,可以鞏固統治。加之他能征慣戰,可謂清廷南天一柱。

    可以說,僧格林沁之死,算得上滿清對軍隊控制,對地方統治消解的濫觴。

    (捻軍騎兵)

    參考文獻:《僧格林沁若干問題及研究》《僧格林沁探究》《清史錄》

  • 4 # 我是豆哥美食

    謝謝邀約! 首先說一下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將!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入山東清剿捻軍在菏澤高樓之戰中,中捻軍埋伏,所部七千於人被殲率殘部退居郝衚衕村又被圍,半夜突圍逃至吳家店為捻捻軍所殺。 殺死僧王人叫張皮綆洛陽人,出身貧寒全家為捻,父親張樂行戰亡後被母親送投捻軍,1865年四月曹州戰役僧王被圍,半夜圖圍時受傷落馬潛伏麥田被前來圍繳的張皮綆發現殺之,拿去身上物品回軍營辨認才知道是名將僧格林心。當時張皮綆才16歲。 後來張皮綆退軍回家後娶妻生子開了幾間買賣店,因他愛喝酒每次喝多就愛吹牛炫耀,有一次正好被前來調查他的密探所聽到隨後被抓捕,從其家中搜出僧王遺物,後被押解回京,被處已凌遲極性至死。 本來他是可以安度晚年的卻以為酒後失言的毛病送了命,所以說有些事要做到首口如瓶還是可以保命的!

  • 5 # 西嶽頑石

    僧格林沁一生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尤其在對太平天國北伐軍的作戰中,成功俘虜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和李開芳,一時間威震天下,被清廷視為國之柱石。然而這個人打仗也是把神經刀,狀態忽高忽低,起伏不定。

    我們不妨看看僧格林沁人生中遭遇的那場滑鐵盧,正是那場大敗致使他葬送了性命。1865年,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征剿捻軍,捻軍首領張宗禹採用“打圍戰術”,忽東忽西,忽南忽北,行蹤飄忽不定,把僧格林沁耍的團團轉。

    僧格林沁被清廷責備征討不力,他暴跳如雷,頭腦發熱急於求戰,率軍疾馳數十日,對捻軍窮追不捨,卻被張宗禹引君入甕。一個唐吉坷德式的英雄,或是一個裝逼過頭的二球即將應運而生。

    僧格林沁率部孤軍深入,進入了張宗禹設下的埋伏圈,損失慘重,大敗而逃。張宗禹乘勝追擊,僧格林沁率領殘兵敗將逃至吳家店一帶,受傷落馬,只能躲藏在麥田裡。

    這時候,僧格林沁的命中羅剎張皮綆出現了。張皮綆是一個16歲的少年,自小被張宗禹收為捻童,此時他奉命搜尋殘敵。在一片麥田裡,張皮綆發現了一個身穿黃馬褂的清兵,他當然不知道這個人就是威震天下的清軍主帥僧格林沁,於是二話不說,手起刀落,結果了僧格林沁的性命。

    這一戰,清廷朝野震動,皆以失去一位能臣猛將而扼腕痛惜。僧格林沁的靈柩運回北京時,萬民祭奠,百姓罷市,哭聲震天,可見他平日深受士卒和百姓的愛戴和敬仰。

    清廷以親王規格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

    後來,手刃僧格林沁的英雄少年張皮綆卸甲歸田,隱姓埋名,用軍中帶回的銀兩置辦家業,娶妻生子,小日子過得倒也逍遙自在。然而好景不長,張皮綆有一次喝多了,炫耀起當年手刃僧格林沁的英雄事蹟,恰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暗探獲悉,因此大禍臨頭。官府在張皮綆家中搜出了僧格林沁的朝珠,鐵證如山,最終張皮綆被清廷凌遲處死。

    臨刑前,張皮綆毫無懼色,慷慨直言殺僧格林沁的經過,不失英雄男兒之本色。至今山東還流傳著一首英雄少年張皮綆手刃僧格林沁的民歌——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 6 # 鵬傑1

    謝邀。僧王受重傷,趴在麥田裡,張皮綆是一十六歲的小兵搜到,一刀殺死,扒衣,搜財,見主將才知是僧王。主將重賞皮綆,僧王的朝珠也賞了皮綆,令其回家,皮綆回家務農,經商,開一糧店,中秋節宴請夥計酒後吐真言,被官府知曉,將皮綆押赴濟南凌遲,滿門抄斬。

  • 7 # 我是越關

    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叫做張皮綆,後來被清廷捕獲,在山東濟南被凌遲處死。

    張皮綆手刃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清朝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深受道光和咸豐的信任。1855年,僧格林沁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並且生擒其將領林鳳祥、李開芳,因此晉升親王爵位。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了一次八里橋戰役,因為僧格林沁指揮失誤,導致清軍損失慘重,所以被革去了爵位。

    不過僧格林沁畢竟是滿蒙貴族出身,而且善於征戰,沒人能夠取代其位置。所以1860年,清朝恢復了僧格林沁郡王爵位,入山東剿捻。

    在剿捻的過程中僧格林沁曾多次大敗捻軍,但是始終無法將捻軍徹底消滅。當曾國藩等人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後,清政府決定讓曾國藩等人北上剿滅捻軍。這時一向看不起漢族將領的僧格林沁覺得這是莫大的恥辱,於是立功心切的僧格林沁對捻軍開始窮追猛打。

    捻軍將領張宗禹看透了僧格林沁的心思,於是一步步將僧格林沁引入了山東曹州,之後設下埋伏。僧格林沁也因此中計,損失慘重。

    大勢已去的僧格林沁突圍後,逃到了吳家店一帶,因為身負重傷所以潛伏在了麥田之中。等到張宗禹部隊趕到這一帶的時候,開始全軍搜尋僧格林沁。這時候年僅16歲的張皮綆一眼看到了趴在麥田裡的清軍將領,當時就是一刀,結果了僧格林沁的性命,終年55歲。

    張皮綆結果

    僧格林沁戰死沙場的訊息傳到了清廷之後,整個朝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所以也下達了嚴令懲治殺死僧格林沁的兇手。

    然而此時的張皮綆早已經逃遁,回到了老家,改名換姓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直到八年後張皮綆24歲之時,因為一次酒後失言,談起了誅殺僧格林沁的往事。最終被清廷暗探捕獲,押送到了山東濟南,處以凌遲之刑。

  • 8 # 滿樓書坊

    俗話說得好,人倒黴的時候啊,喝涼水也會塞牙,洗臉盆也能淹死人。

    僧格林沁,晚清時期的一代名將,他如何會想到,在追擊捻軍時,竟然會被一個叫張皮綆的小鬼給一刀砍死呢?

    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貴族出身,善騎射,入嗣襲扎薩克多羅郡王,併入京為御前行走、御前大臣,後又歷任領侍衛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等職。

    咸豐年間,僧格林沁於1855年率部擊潰長毛北伐軍,並一路南追,最終在連鎮與馮官屯將林鳳祥、李開芳俘虜,徹底剿滅。

    1859年,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再次痛擊英法聯軍,此役英軍死傷四百多人,軍艦也被毀四艘,這也是近代中國有史以來對外海戰的最大勝利。

    不過,對於這一大捷,主流敘述不太提及,原因是英法聯軍受挫後於次年捲土重來,而僧格林沁的騎兵在八里橋之戰大敗,最終英法聯軍挺進京城,並釀成火燒圓明園之禍。

    事後,僧格林沁一度被擼去官職,閉門反思。

    1865年,在長毛被剿滅後,僧格林沁再度率軍入山東清剿捻軍。孰料,這次卻成了僧格林沁的滑鐵盧。

    在之後的菏澤高樓寨之戰中,僧格林沁所部中了捻軍伏擊,所部七千餘人大多被殲。

    之後,僧格林沁率殘部退據郝衚衕村,覆被圍。半夜突圍,逃至吳家店,為捻軍斬殺。

    世事難料啊,倉惶之中,老僧王躲進麥田,孰料竟被捻軍的小鬼張皮鯁給撞上,當下就給一刀砍死!

    一代名將,一代名將!居然死在一個十幾歲的小鬼手裡!

    僧王死的地方是山東曹州高樓寨,離荏平縣馮官屯不遠。後來庚子年鬧拳亂的時候,發源地也就在這一帶。

    也難怪啊,這裡本就是出草莽英雄的地方,水泊梁山可不就在這裡嗎?!

    至於那個小鬼張皮綆?後來不知所蹤了。想必死在亂軍當中了吧。這個概念是最大的。

    當然,也有人編小說似的說,張皮綆後來隱姓埋名,誰知有一次喝醉了就吹噓自己殺了僧格林沁,隨後即被人舉報送官,最後給凌遲死了。

    當然, 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 9 # 覃仕勇說史

    答: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軍小士兵,名叫張皮綆,他的下場很慘,被施予剮刑,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過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斬殺僧格林沁時,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隱江湖、淹沒於民間之後,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長達八年時間,因為貪杯醉酒,嘴快失言,洩露了身份,終於招致剮刑加身、死無全屍,悲哉!

    張皮綆是安徽省亳州市渦陽北張樓村人,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貧寒。

    咸豐二年(1852年),皖北鬧饑荒,民不聊生,同縣人張樂行發動捻軍起義,張皮綆全家參軍。

    簡單說一個張樂行其人。

    張樂行家境殷實,按照階級分,是個大地主,屬統治階層的一部分,但天下烏鴉並不是一樣黑,張樂行悲天憫人,見不得別人挨餓受凍,更見不得別人落淚,喜歡扶危救困,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

    在災荒之年,張樂行散盡家財賑災仍無濟於事,一怒之下,帶領貧苦百姓起義,只為替窮人掙一條活路。

    但是,好人沒有好報,起義軍隊伍裡出現了叛徒,張樂行慘遭出賣,落到了僧格林沁手裡。

    僧格林沁和曾國藩齊名,是清朝鎮壓農民起義最得力的鷹犬,時有“南有曾帥,北有僧王”之稱。

    這兩人對待戰俘的手段兇狠、殘暴,滅絕人性,一個被稱為“僧屠夫”,另一個被稱為“曾剃頭”。

    僧格林沁不但殺戰俘,還殺降兵,剝皮、摘心、凌遲,無所不用其極。

    以張樂行為例。

    僧格林沁當著張樂行的面,先活剮了張樂行的兒子張喜、義子王宛兒,還讓人將張喜的肉塞到張樂行的嘴裡。

    張樂行虎眼瞪裂,牙齒咬碎,痛罵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惱羞成怒,喝令劊子手用利鉤把張樂行的舌頭勾出,撕爛。

    劊子手剮斃了張喜、王宛兒,對張樂行改變了施刑手法,先不動刀,用鐵鉤捅入張樂行的肛門,把裡面的腸子勾出,拴在馬樁上,然後掰開張樂行的雙眼,要他觀看自己的腸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還擔心張樂行的痛苦程度不夠,每割一刀,都澆上鹽水……

    張樂行也真是世間罕有的奇男子,被剮了一千多刀,始終沒有叫喊求饒。

    可以說,張樂行受到的慘刑,受曠古未有。

    張樂行遇難後,張皮綆改投於張樂行堂弟張宗禹部下,跟隨張宗禹轉戰山東。

    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將把僧格林沁大軍引至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發大軍圍殲。

    該戰,捻軍大獲全勝。

    只有十六歲的張皮綆在一片被兵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麥田裡發現了身穿黃馬褂、頭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話不說,一個箭步衝上,刷就是一刀,將之砍翻在地。

    當初張樂行被害,渦河兩岸的人民悲傷無限地唱:“看看義門好心傷,想起沃王(指張樂行)淚汪汪,看著地在人不在,太陽從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張樂行的大仇得報,捻軍上下無不加額相慶,全軍傳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

    僧格林沁死,已經平滅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奉命北上,於同治七年(1868年)剿滅捻軍。

    張皮綆的父、母、哥哥均死於軍中,捻軍失敗後,他退隱山林,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凌雲,娶妻生子,後到新興集開設糧坊做點生意,日子過得還不錯。

    但“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流傳很廣,殺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尋找張皮綆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這年,改名為張凌雲的張皮綆和糧店夥計喝酒,酒後吐真言,說出了當年斬殺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耳目偵知,結果全家被誅,他本人受到了凌遲酷刑。

    值得稱讚的是,張皮綆以沃王張樂行為榜樣,受刑時,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僧格林沁是晚清時期的重要將領,他在清廷中統領重兵,深受道光和咸豐兩位皇帝的寵信。

    (僧格林沁浮雕)

    僧格林沁一生參與了無數戰爭,戰功卓著。1855年,由於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並生擒林鳳祥和李開芳兩人,僧格林沁成功晉升親王。不過,在1860年與英法聯軍的作戰中,僧格林沁連敗於天津、張家灣、八里橋,招致了主和派大臣的埋怨。最終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僧格林沁也被革去爵位。

    雖然被革爵,但僧格林沁依然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統兵大將。同年,由於直隸、山東等地捻軍起義,僧格林沁被恢復爵位,迅速前往戰場平亂。

    殊不知,這一次的平亂,也使得這位晚清名將丟掉了性命。而且更加窩囊的是,他竟然在麥田裡,被捻軍一個叫張皮綆一少年輕鬆割下腦袋。這是怎麼回事呢?割下僧格林沁的張皮綆,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在剿捻初期,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和五省兵力多次擊敗捻軍,先後招降和打散捻軍近三十萬人。儘管捻軍損失慘重,但他們卻非常頑強,始終沒有被完全剿滅。

    當時的清廷中,除了僧格林沁外,鎮壓農民起義最厲害的就要數曾國藩了。由於捻軍遲遲沒有被消滅,清廷決定派剛剛平定了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北上,協助僧格林沁剿捻。

    (曾國藩畫像)

    僧格林沁向來看不起漢軍將領。在他看來,曾國藩北上無疑是對他的侮辱。於是,急於求成的僧格林沁決定,加快消滅捻軍的進度,一定要在曾國藩軍隊到達之前完成任務。

    也正是由於他的急切心情,僧格林沁被捻軍將領張宗禹引入了山東曹州高樓寨,遭到了捻軍的完全包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捻軍盟主張樂行已經被僧格林沁抓住,並處以了凌遲之刑,而在曹州統領捻軍的張宗禹,正是張樂行的侄子。也正是由於叔父的慘死,張宗禹對僧格林沁可謂恨之入骨。此次包圍僧格林沁,他更是憋了一股勁,發誓定要將其斬殺。

    僧格林沁在中計後損失慘重,本來他是指望著頑強抵抗等待救兵,但由於捻軍衝殺的勢頭太過兇猛,僧格林沁估摸著自己可能守不住。無奈之下,他選擇了放手一搏,帶領部隊殺出重圍。

    僧格林沁沒能創造奇蹟,在突圍到吳家店一帶時,他已經傷得無法再騎馬,於是只能潛伏於麥田之中。

    (張皮綆劇照)

    張宗禹趕來之後,便下令部隊開始了大範圍的地毯式搜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最終,年僅16歲的捻軍將士張皮綆,在麥田中發現了一名身穿黃馬褂的清軍將領。他也不知道是誰,二話不說,上去就給了清將一刀,結果了那人的性命。張皮綆將清將的帽、珠、花翎穿戴在了身上,回到軍中覆命。經過確認,那名清將正是僧格林沁。

    叱吒風雲的僧格林沁,就這樣死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張皮綆殺死僧格林沁的訊息,很快傳到了京城,清廷上下一片震驚。儘管張皮綆此人名不見經傳,但清廷依然下達了高額懸賞,要為僧格林沁報仇。

    捻軍失敗之後,張皮綆由於名聲太大,不得不選擇退隱山林並隱姓埋名。他給自己改名為張凌雲,不僅娶妻生子,還開了個糧坊,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對於殺死僧格林沁一事,張皮綆向來是絕口不提。畢竟禍從口出,他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有一次他在與糧坊夥計喝酒的時候,由於多喝了兩杯,便講起了自己當年斬殺僧格林沁一事。結果此事很快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的耳目探知。張皮綆全家被抓,自己也被凌遲處死。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利用換手率選出強勢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