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三國時期是一個比較長的諸侯割據時期,真正形成三國鼎立的時候,確實有第四個國家,即遼東公孫淵建立的燕國。

    公孫淵所建立的燕國源自於其祖父公孫度的遺志,公孫度是於遼東蘘平市奪取了公孫昭的政權,而後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震海外。隨後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這也是遼東建國的雛形。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封賞公孫度的時候,公孫度居然懶得搭理曹操,認為自己是土皇帝,曹操沒資格封賞。

    太祖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度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藏印綬武庫。

    但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康繼承“王位”,而將曹操封賞的永寧鄉侯的爵位讓給了其弟弟公孫恭。建安十二年,曹操徵三郡烏丸,袁尚奔逃至遼東投奔公孫康,公孫康卻斬了袁尚,並將其首級送給了曹操。曹操因此封公孫康為壤平侯,拜為左將軍。公孫康死後,由於其子年少,曹丕便令其弟公孫恭領遼東太守,並拜車騎將軍。

    由於公孫恭病重,無法治國理政,太和二年時,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權,曹睿見勢便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領遼東太守。期間孫權欲暗通公孫淵,願尊其為燕王,並派使節出使遼東。而公孫淵知孫權詭計,斬殺來使。曹睿欲封公孫淵為大司馬、樂浪公,但賜封的使節到了遼東受到公孫淵冷漠以及惡言相待,至此與魏國翻臉。

    景初元年,魏國派幽州刺史毋丘儉徵遼東,但被公孫淵大敗,此戰之後,公孫淵便自立為燕王,置百官,並挑唆鮮卑單于侵擾魏國北方邊境。後司馬懿率軍親征遼東,大獲全勝,誅殺了公孫淵父子,燕國覆滅。

  • 2 # 掌心記

    這個第四國,其實就是當時的遼東的燕國,其創立者叫公孫度,該國從190年初創,至238年被司馬懿所滅,享國48年。

    公元189年,董卓亂政,公孫度被舉薦出任遼東太守。此時,漢室已成危卵之室,公孫度已知天下勢必大亂,他對手下道:“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於是借中原大亂這機,迅速發展勢力,先後東伐高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小政權。

    雖然此時的公孫度只有個太守,但已經儼然成了獨霸一方的王,他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明地裡接受了冊封,但卻對部下道:“我在遼東已經稱王了,要永寧鄉侯作什麼呀!”於是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

    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沒過幾年,公孫康也也死了,遼東的大權就落到了他弟弟公孫恭的手裡。此時,曹操正忙著對付劉備和孫權,向南和向西發展,無暇顧及遼東,公孫家就在中原大亂的時候得到了發展和喘息。

    228年,公孫淵奪其叔公孫恭的大位,開始了作死的節奏。他一上位,觀察了下中原形勢,覺得應該學秦昭王,也來個遠交近攻,一圖霸業。於是暗通東吳孫權,與之結盟,對東吳稱臣,並且接受孫權的冊封,成為燕王,聯合東吳對抗曹魏。

    這下曹魏當然不答應了。於是魏明帝就派遣大軍前去討伐公孫淵,公孫淵一看這架式,害怕了。連忙殺了東吳的使臣,將人頭送去了洛陽,除去燕王稱號,再一次歸順曹魏,明帝於是既往不咎,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公孫淵暫時得到了安全。

    公孫淵實然又不幹了。他認為魏明帝只封他為公爵,不承認他的王爵,覺得丟份,於是又想殺掉曹魏的使臣。如此反覆無常,自作聰明在魏吳兩國間走鋼絲,結果把自己也玩壞了。237年,魏明帝派毋丘儉前進討伐,結果戰敗,公孫淵於是乾脆自立為燕王,建年號紹漢,大封文武百官,關起門來當皇帝。

    這下魏明帝徹底被擊怒了。238年,明帝使出殺手鐧,遣太尉司馬懿率軍四萬大軍前去剿滅公孫淵。結果自然是毫無懸念,遼東軍隊打敗,公孫淵戰死,燕國也就滅亡了。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三國時期,名義上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實際上仍然存在著地方割據政權

    這些政權包括遼東的公孫家族,蜀國南部的南中地區,東吳南方的交州都是半獨立的地區,既不給三國政府上稅,也不聽調遣,最重要的是,這些地方都有著自己的部隊,宛如一個小王國。

    三國中期,南中孟獲公然起兵反抗蜀國政府,魏國的遼東地區也起兵對抗魏國中央,後更是直接自立為王,建立燕國,也許正是如此所以才會有三國非三國的說法吧。

  • 4 # 歷史好奇怪

    這個故事在我們所瞭解的歷史上,應該算得上鮮為人知中的有趣。有人說三國還有第四個國家,其實這樣說也錯,也沒錯。畢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真正建立,這個事實國家也確實存在了50年之久。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國家的故事。

    首先啊這個“國家”其實也不算是實際意義上的國家。因為他沒有任何的鮮明的類似於國家形態的外在東西。我們說三國時期魏蜀吳這都有國號,有皇帝,有官制等等,當然最主要的是有地盤。一個國家,你說它存在,那必須就是有著這些東西。否則的話,如果今天有地盤就稱之為國家,那就顯得不太嚴謹。其實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公孫度稱霸遼東50年的故事。雖然他不是一個名義上的政權,但它在實際上確實有獨立王國的成分。當時的遼東地區有著獨立的政治、軍事,實際領導人當然就是公孫度。但是在形式上呢,他又接受當時曹魏的名義上領導。所以他也可以類似於一個地方歌割據武裝集團吧。

    1、好命少年遇到豪門乾爹,從此青雲直上

    公孫度這個人原本叫做公孫豹。也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當時在他這一代,因為要避免中原的戰亂,就帶著全家遷徙到了玄菟郡也就是今天的中朝邊界地區。讓人覺得他非常有運氣的一件事情出現了。那就是當時的太守也姓公孫,叫公孫域,而公孫域有一個已經去世的兒子,正是叫公孫豹。你說巧合不巧合,但正是因為這種天降下來的巧合導致公孫豹人生突然開掛了。有些時候吧,你還真不得不信命。公孫域也因為他和自己早逝的兒子重名,給了他很多的照顧,甚至他讓名師教公孫豹來讀書,還給公孫豹張羅著找老婆。簡直就是把他當成了親兒子來看待。所以隨後因為公孫域的舉薦,公孫豹就成為了尚書郎,也就在人生第一步的時候就遠遠的走在了別人的前列。而這一切卻只能歸於命運。

    2、再遇貴人,霸業成就之契機

    後來他把名字改成了叫公孫度。隨即便碰到了第二位貴人,也就是一個叫徐榮的老鄉。他真的是做到了在家靠乾爹,出門靠老鄉。把裙帶關係利用到了極致。當時國家大亂,董卓專權,徐榮是董卓身邊的紅人,正是因為徐榮的舉薦,董卓才把遼東太守的職位交給了公孫度。可能很多人覺得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完全是靠著運氣。但其實後來的事情證明了這個人有著自己真實的本事。

    3、龍入大海,遼東成為公孫家事實王國

    慢慢的他在遼東生根發芽,成長為一代邊境梟雄。其實一開始確實因為根基較淺,在遼東上任的時候,沒什麼人鳥他。但是他透過一些手段和謀略,開始以重刑樹威,逐漸的把軍政大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斷聚集影響力,同果恩威並施的果斷把整遼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當時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各地戰亂頻繁。而遼東地區在公孫度的治下卻十分的繁榮。當時遼東地區有著65萬人口。雖然遠不及曹魏的430萬,一孫吳的230萬,甚至連蜀漢的90萬人都比不上。但它依舊憑藉著自己的勢力成為三國之外,戰亂較少的第四個事實國家。

    4、雄才大略,成就東北亞地區霸主

    當時公孫度所治下的遼東,成就其實並不小,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而被人遺忘了。當時公孫度所掌握的遼東曾經打敗過高句麗,讓北北韓為之臣服。不僅如此,他還控制住了渤海和黃海的通道,佔領東萊郡。很有意思的是,他當時名義上的職位是遼東太守,但是他的部下在名義上比他還高,即曾派劉毅為營州刺史。以一個太守的名義,卻能夠任命手下當刺史,這也是歷史上曠古絕今的事情了吧。除此之外,他還打敗了烏桓,平定了遼東西部勢力,此外還將玄菟郡,樂浪,納入版圖。還讓扶餘國成為了自己的一個屬國。最輝煌的時候,在實際上是東北亞地區的霸主。他其實也是可以跟曹操袁紹並稱的重要歷史人物。

    5、天命有常,五十載經營一夕傾覆

    後來的子孫其實也多銳意進取之輩。只是在謀略上和國家實力上確實不如曹魏。又因為後來的公孫家的掌門人公孫淵背叛了魏國,自立為燕王。被司馬懿給蕩平絞殺。這可能也是稱之為一個國家的關鍵因素吧。但歷史是可笑的,他只不過剛剛當了一年的有名號的皇帝就被殺了。而沒有封號,沒有年號,沒有國號的事實上的遼東王國卻存在了50多年。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吧。

  • 5 # 平沙趣說歷史

    三國時期的確存在第四個國家,這是漢末亂世的殘留。東漢末年烽火連天,各路軍閥割據混戰,歷經數十年戰亂,最終形成主要部分的魏蜀吳三足鼎立,是為三國時期。

    為什麼要說主要部分呢?因為在角落裡還有一個國家存在,只是它的名聲很小,遠不如魏蜀吳三國的人物故事,廣為人知。

    與三國相比,這個國家實力是弱了些,但國祚卻是不短,只是因為偏處遼東,沒有參與中原爭奪才名氣極小,這個國家就是公孫氏建立的燕國。

    燕國奠基

    沒有政權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國也是經歷公孫氏數代人的努力才佔據遼東,自成一國。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字升濟,曾用名公孫豹,小的時候就跟著父親遷居到玄菟郡(在今中國東北及北韓北部一帶)。

    東漢中後期的官場是比較看出身的,朝廷上的那些三公九卿,大多出身名門,而這些名門,到了漢末往往就割據一方,父死子繼,朝廷不過給個任命文書而已,像四世三公的袁紹。

    漢末的群雄爭霸,光靠自己而沒有祖蔭是不太行的,比如劉皇叔同學,空頂著一個漢室宗親的稱號,自己沒有資本,歷經千幸萬苦才站穩腳跟,按他自己說,如果讓他從州牧開始,估計就能復興漢室了。

    可公孫度的出身,比劉備好不到哪去,而且還沒有漢室宗親這個名頭,說不定混的會比劉備更慘,但他有比劉備更好的運氣,這個運氣,源於他的名字。

    當時的玄菟太守是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就夭折了,公孫琙很傷心。碰巧公孫度小時候時也叫公孫豹,而且他跟公孫琙的兒子年紀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兒子,不僅送他去學習,還給他娶了老婆,完全是把他當兒子對待,公孫度也不傻,自然以父禮侍奉公孫琙。

    建寧二年(169年),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被舉薦為尚書郎(一說為郎中) ,不久升任為冀州刺史,但因為謠言,很快就被罷免。此後十數年,公孫度都沒做什麼大事。

    初平元年(190年),公孫度的同鄉徐榮(董卓手下的中郎將)向董卓推薦公孫度,公孫度被任命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帶著家眷走馬上任,但因為他的出身,遼東郡的那些豪門貴族都看不起他,不把他當回事。

    然而,公孫度不是劉備,什麼仁德,他連表面功夫都不想做,一到任就推行嚴刑峻法,以各種小事為由誅殺了一百多家豪強,使得遼東郡人人自危,以最短時間建立了自己的威權。

    公孫度對內高壓,對外也不軟弱,“漢獨以強亡”不是白說的,公孫度以一郡之力,就能東征高句麗,西征烏丸,威震海外,讓夫餘國王尉仇臺主動成為遼東附屬。

    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中原大亂,中原士人大多避難於遼東,如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都是知名人物。

    公孫度冷眼旁觀,敏銳看出漢祚將絕,開始與親信商議圖謀王位。同年他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對遼東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還追封公孫延為建義侯,為祖先立廟宇,設祭壇祭天,諸多儀駕都效仿皇帝,正式脫離漢庭建國。

    公孫度可沒有袁術那麼傻,他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所以沒有稱帝。

    勢力擴張

    之後十餘年,中原陷入混戰,公孫度雄踞遼東,也沒人來招惹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還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對此公孫度表示:"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何用!"當然為了不跟曹操撕破臉,他也沒有拒絕任命,只是把印綬藏在武器庫中。

    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遼東太守的位置,另一子公孫恭繼承永寧鄉侯。

    公孫康沒有其父公孫度那麼出眾的軍事能力,上位第二年就丟了公孫度經營多年的東萊諸縣。至此,公孫氏的政權與曹操的地盤開始接壤,公孫氏要直面這個可怕的敵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親征烏桓,大破烏桓及袁尚軍,袁尚、袁熙兄弟投奔公孫康。

    袁尚、袁熙雖然是來投奔的,但手下還有幾千騎兵,他們打算做掉公孫康,自己佔領遼東。

    公孫康豈是善類,他為了討好曹操,早準備好了埋伏。不久,袁尚、袁熙就被斬殺,人頭被公孫康送給曹操。

    公孫康不敢打曹操,但高句麗他是說揍就揍的。因為高句麗不斷侵擾遼東,公孫康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出軍進攻高句麗,攻破其都城,高句麗王的長子拔奇率自己統領的三萬餘人向公孫康投降。

    後來公孫康去世,其子公孫晃和公孫淵都還小,遼東官員於是奉公孫恭出任遼東太守。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派使者任命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假節,封爵平郭侯,追贈公孫康為大司馬。

    公孫恭身體不好,之前就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繼任之後也因病難以處理政務,在位期間並無多大建樹。太和二年(228年),公孫恭被長大成人的公孫淵脅迫,無奈退位 。

    盛極而衰

    公孫淵能夠逼叔退位,自然不是什麼善類,事實上,他是公孫氏三代四主之中野心最大的,上位不久就定下稱帝的目標。當然他也明白自己的斤兩,沒有擅自稱帝,而是周旋於兩國之間,尋找機會。

    公孫淵先是向曹魏稱臣,接受魏明帝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的任命,同時,他又派人向東吳聯絡,企圖向東吳稱臣來抗衡曹魏。

    太和七年(233年),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東吳舉朝反對,孫權固執己見,依舊派人攜帶珍寶前往遼東,要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開始重新考慮起來,最終他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誘斬吳使,吞了那些珍寶,還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魏明帝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當曹魏使節抵達遼東時,公孫淵又開始作死。聽說使團中有人力大無窮,他就派兵包圍使團住所,在之後的交談中,又對使節出言不遜,多有侮辱之詞。曹魏使節回國後,把此情況想魏明帝報告。

    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毌丘儉等人帶兵徵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立刻出兵阻擊毌丘儉,一番激戰後,毌丘儉無奈退兵。

    既然已經跟曹魏開戰,公孫淵也不藏著掖著了,當即自立為燕王,改元紹漢,並設定百官,他還給邊疆少數民族加封晉爵,引誘鮮卑人去侵擾北方以免曹魏集中兵力來打他。同時他再次向東吳稱臣,希望東吳向曹魏發動進攻。

    此後魏明帝曾兩次進攻遼東,都以失敗告終,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封其為太尉,令其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

    作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司馬懿自然是個狠角色,他一出馬,沒多久,擁兵數萬的公孫淵就全軍潰敗,與兒子公孫修突圍後被司馬懿大軍追上並砍殺。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相繼平定。

    公孫淵時代是公孫氏政權的全盛時期,數次擊退曹魏軍隊,偏偏盛極而衰,公孫氏政權至此而終。

    燕國四十九年的國祚比蜀漢還長六年,在歷史上卻沒留下多少身影,被併入了《魏書》,不可謂不可惜。

  • 6 # 歲月都江堰

    三國時期,其實還有個燕國,位於遼東,人口約70萬戶,兵力數萬,有年號,有官制印綬,沒有稱皇帝,稱燕王,國力與蜀國相近。

    燕國不屬於中原,地區偏僻,在歷史程序中無足輕重,不被人提起。

    燕王孫氏歷經三世,第一代王公孫度在公元190年以前割據遼東地區,被稱為遼東一霸,他死後,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死後,其弟公孫恭繼王,228年公孫康之子公孫淵篡權奪位,238年被魏國派司馬懿所滅。

  • 7 # 曹老師xixi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外,那第四個最像政權的政權那就是遼東公孫家族的燕國,但也不值得一提。

    公孫度在東漢末年為遼東地區的一個軍閥,後來其子公孫康繼承其父遼東太守的職位,幹了一件著名的大事,就是擒斬逃亡中的袁尚袁熙兄弟,並將首級獻予曹操,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拜其為左將軍,後來這個政權基本上臣服於曹魏,公孫康去世後,其弟公孫恭繼位,到了曹睿時期,公孫康之子公孫淵奪其叔位,起兵反魏,與吳通使,立為燕王,並設年號,相當於建國了,第二年魏大臣司馬懿率軍平叛,剿滅了其政權。

    這第四個國家實際上也就只有不到2年的時間,因此不值一提,還不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那個部落政權時間長呢。要算外族,還有鮮卑匈奴高麗句等政權呢。

  • 8 # 文淵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數十年,經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三國鼎立之勢。但實際上,在當時,確實還存在第四個國家,只不過這個燕國在哪裡呢?在當時的遼東,就在現在的遼寧省。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公元190年,董卓雄踞洛陽,公孫度同鄉徐榮向董卓推舉公孫度。而出於為了牽制公孫瓚和袁紹的目的。復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度上任之後,正至中原混戰,這給了公孫度很好的機會,公孫度聰明的利用了這個機會,並沒有好高騖遠的試圖攻佔中原,與天下群雄爭鋒,而是趁此對內實行嚴刑峻法的高壓制度,對外則向東征伐高句麗,向西擊敗烏桓,依靠著自己的能力與當時漢族的強大,公孫度不但控制住了遼東半島,還把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也收入囊中。公元204年。公孫度逝世了,他的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在歷史上唯一能讓人記住的,也就是他砍了袁紹的兩個兒子袁熙、袁尚的頭顱給曹操當見面禮。正好這個時候曹操的重點是平定南方,就暫時放公孫康一馬。公孫康死後,因為兒子年齡小,遼東太守由弟弟公孫恭接替。公孫恭身體不好,不能生孩子,到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侄子公孫淵上位,統治遼東。

    公孫淵上位後,知道自己很難對付魏國,就跨海向東吳孫權稱臣。孫權當然高興,以孫權的智慧當然看得出公孫淵的打算,但是孫權還是高興,為什麼呢?因為終於有人承認他的政權了,說個題外話,其實孫權建立東吳特別尷尬,曹魏稱帝是漢室禪讓,不說是不是被迫,起碼法理上人家站得住腳,蜀國就不說了,漢室宗親,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稱帝,也名正言順,就孫權尷尬了,所以此時公孫淵來了,孫權自然高興的不得了,終於有人承認我的政權了!於是派人送大批財寶去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可過了一陣可能是公孫淵覺得東吳和遼東隔著大海,自己真有事,孫權幫不上忙。公孫淵又翻臉不認人,殺了東吳使者,向魏國稱臣。氣得孫權大罵公孫淵。而看到公孫淵這麼活躍。魏明帝曹叡也曾在公元237年,派幽州刺史毋丘儉進攻燕國,被公孫淵揍得鼻青臉腫。這給了公孫淵一個錯覺,自稱燕王,設定百官,改元紹漢。更聯絡了鮮卑單于,夾擊曹魏。這一次,曹叡就不爽了,於是派出司馬懿出戰。司馬懿老謀深算,帶兵進入遼東後,佯攻遼隧,吸引燕軍主力,然後轉軍突襲燕國都城襄平(遼寧遼陽),燕軍回援又被司馬懿埋伏擊潰。此時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大雨,遼河暴漲,魏軍船隻從遼河口直抵襄平城下。

    圍困一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燕軍將領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極其狼狽的和兒子公孫脩(修)帶著幾百個騎兵向東南方向突圍,結果沒跑多遠就被抓了回來,人頭落地,送到洛陽展覽,燕國滅亡。

  • 9 # 小叮鐺的四次元

    三國是繼東漢出現的時代稱號,由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和魏蜀吳同時存在在中國土地上的,還有另一個大勢力就是由公孫度所控制的遼東。

    公孫度得知中原一帶正處於動亂之中,他便分遼東郡為遼西和中遼兩郡。公孫度在遼東的一應配置,都是依照當年大漢皇帝的形式來的。將遼東分設太守之職,渡海收取東萊各縣,設營州刺史;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為漢朝的兩位祖先立廟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著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著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當時曹操得知公孫度自立封王便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公孫度說:“我在遼東稱王,要永寧幹什麼呀!公孫度的政權延續了48年,比蜀漢時間還要長久。

  • 10 # 有書博物館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各路軍閥割據混戰,歷經數十年戰亂,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不過,翻開地圖,細心的朋友會發現,三國時期似乎還存在著“第四國家”。

    因為偏處遼東,沒有參與中原爭奪,它的名聲很小,遠不如魏蜀吳三國廣為人知,但國祚並不短,這個國家就是公孫氏建立的燕國。

    不過,這個燕國與《天龍八部》裡那個慕容氏家的燕國是兩回事。

    燕國從公元190年初成規模,到公元238年被司馬懿所滅,立國48年,比劉備創立的蜀漢還要長6年時間。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撥開歷史迷霧,一解真相。

    1.燕國的崛起

    沒有任何一個政權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燕國也是經歷公孫氏數代人的努力才佔據遼東,自成一國。

    燕國的奠基者是公孫度,字升濟,曾用名公孫豹,是一個與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一樣的亂世梟雄。不過,公孫度出身並不顯赫,既不能像曹操一樣出身官宦之家,也不能像劉皇叔一樣是皇親國戚。

    也不能和孫權的好運父兄為他打下江山,公孫度的飛黃騰達帶有一定偶然性。小時候公孫度跟著父親逃官到玄菟郡(在今中國東北及北韓北部一帶)。

    他的好運來自自己的名字公孫豹。隨父逃到玄菟郡的公孫度根本不會想到,這裡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在這裡遇到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公孫琙。

    當時公孫琙是玄菟太守,他的兒子公孫豹十八歲就夭折了,公孫琙很傷心。

    碰巧公孫度也叫公孫豹,而且跟他的兒子年紀相仿。公孫琙一見到他,就彷彿見到了自己的兒子,非常喜歡公孫度。

    不僅讓他讀書,還給他娶了老婆,後來又向別人舉薦,讓他擔任尚書朗,又升任為冀州刺史。

    雖說這段仕途很短,沒什麼作為,因謠言被罷免。不過這時公孫度認識並結交了他生命中第二個貴人——他的同鄉徐榮。

    公元189年,董卓進京,廢少帝立陳留王,天下大亂,公孫度同鄉徐榮深得董卓信任,成為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向董卓極力推薦了公孫度。

    為了牽制公孫瓚和袁紹,董卓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從此,公孫度開啟了另一種人生。

    那個時候為官很講究身份,比如曹操為官時一些人因為他是官宦出身而不待見他。因為公孫度是從玄菟郡的小官吏發跡的,遼東郡的人也瞧不起他。

    公孫度一上任,就將瞧不起他的襄平前任縣令公孫昭抓起來打死。

    郡中豪門望族也被他找藉口殺了一些人,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不得不臣服於他。

    公元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中原混亂,各軍閥東暇東顧,這給了公孫度很好的機會。

    他對手下親信吐露心聲“漢朝將要滅亡了,我們可以一起發展自己的事業,共謀為王之大計的時候到了。”

    公孫度聰明地抓住了這次機會,而且對形勢的把握非常準確。他沒有好高騖遠帶人去攻佔中原,與天下群雄爭鋒,而是趁此機會佔領遼東地區。

    對內實行高壓制度,打擊豪強勢力,羽翼漸豐;對外則向東征伐高句麗,向西擊敗烏桓,威震海外。

    不但控制住了遼東半島,還把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也收入囊中。

    此時的公孫度雖然只是個太守,但儼然成了獨霸一方的王。

    他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對遼東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追封他的父親公孫延為建義侯。

    為祖先立廟宇,設祭壇祭天,諸多儀駕都效仿皇帝,正式脫離漢庭建國。

    他把遼東郡分為遼西、中遼兩郡,各置太守,又按照皇家規制設壇於襄平城郊,行郊禮天地之禮,無論車駕、儀仗、服飾都同大漢天子一般無二。

    出行時坐皇帝才有的鑾駕,帽子上懸掛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為羽林軍,很是氣派啊。

    不過,他很聰明,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沒有像袁術那樣傻傻稱帝,只是獨霸一方,等待機會。

    曹操雖然一直在努力統一北方,但他一直沒對公孫度動手,還曾徵召公孫度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這個小官並沒打動公孫度,公孫度明地裡接受了冊封,但卻對部下道:“我在遼東已經稱王了,要永寧鄉侯作什麼呀!”

    於是將印綬藏於武器庫中。他從一個小官吏混到為王的階層,已達到人生的顛峰。

    由於公孫度的銳意進取和苦心經營,使遼東地區在漢末三國的戰亂年代,獲得了暫時的安寧。

    推動了當地生產技術和封建文化的發展,燕國成為亂世中難得的“世外桃源”。

    2.盛極而衰

    公孫度死後,他的兒子公孫康沒什麼作為,卻在史書上留下一筆。

    公孫康繼承遼東太守後,把前來投奔的袁熙、袁尚首級送給曹操作見面禮,繼續向曹操稱臣。

    他的孫子公孫淵是個有野心的人,逼叔退位,周旋於曹魏和東吳之間,左右逢源。

    先是向曹魏稱臣,接受魏明帝揚烈將軍、遼東太守的任命,同時,他又派人向東吳聯絡,認孫權為乾爹,企圖與東吳連盟來抗衡曹魏。

    另一方面他又覺得東吳太遠,殺來使不理睬東吳。他還引誘鮮卑人去侵擾曹魏,明面上也與曹魏翻臉,他在作死的路上不斷前行。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封司馬懿為太尉,率兵四萬討伐公孫淵。

    作為三國最大的贏家司馬懿畢竟棋高一著,帶兵進入遼東後,佯攻遼隧,目的卻是燕國都城襄平。

    圍困一個多月後,城內彈盡糧絕,燕軍將領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與兒子公孫修突圍後被司馬懿大軍追殺砍死。

    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洛陽,遼東、帶方、樂浪、玄菟等地相繼平定,燕國成為四國中首個滅亡的國家。

    公孫淵時代是公孫氏政權的全盛時期,數次擊退曹魏軍隊,偏偏盛極而衰,公孫氏政權至此而終。

    燕國四十九年在歷史上卻沒留下多少身影,最後被併入了《魏書》,不可謂不可惜。

    燕國也不能算是一個國家。他沒有稱帝,沒有任何的鮮明的類似於國家形態的東西。

    不過,它在實際上確實有獨立王國的成分,當時的遼東地區有著獨立的政治、軍事。

    但是他又接受了當時曹魏的名義上的領導,是臣子身份,雖然獨霸遼東五十年,他實屬於一個地方的割據武裝吧,不能被認為是一個國家。

    其實也不單單是公孫度的燕國沒有得到認可,還有一些地方勢力如士燮、鮮卑都沒有得到認可。

    畢竟地處偏遠,力量太過弱小,司馬懿只帶了幾萬人就滅了他,我們還是叫“三國時期”更合理。

  • 11 # 小島知風

    其實三國時期確實是有一個第四國的存在,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第四個國家並不受到歷史的認可,在三國時期有關於這第四個國家的存在的原因也很複雜,下面就來細說一下三國時期的第四國。

    三國時期的第四國就是遼東霸主公孫家族

    其實與魏蜀吳三國同時並立的第四國割據政權就是割據遼東地區的遼東霸主公孫家族,說起公孫家族割據遼東地區還得從東漢遼東太守公孫度說起。

    公孫度是遼東襄平(現今遼寧遼陽)人,他的老爹公孫延在他幼年時在家鄉犯了法,為了逃避法律制裁,因此公孫延舉家遷到了玄菟郡(現今遼寧撫順一帶)。

    就這樣公孫度就在玄菟郡長大成人,他長大之後應聘成了東漢基層公務員,成了郡裡的一名小吏。

    當時的玄菟郡太守名叫公孫琙,他有個兒子名叫公孫豹,與公孫度長相頗為相似,可惜公孫豹在18歲的時候英年早逝了。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孫琙見到了小吏公孫度,由於公孫度與公孫豹長相相似,這讓公孫琙見到公孫度就如同看到了兒子再生一般。

    公孫琙特意單獨召見公孫度與他親密交談,正好公孫度曾經乳名就叫公孫豹,這個名字與公孫琙英年早逝的兒子同名,這更讓公孫琙覺得自己和公孫度有緣,於是當即公孫琙告訴公孫度他與自己早逝的兒子很像很有緣,想認公孫度為義子。

    被太守收為義子公孫度當然求之不得,就這樣公孫琙把公孫度收養在家中,待他如親生兒子一般,花錢供他讀書,還花錢給他聘娶名門望族之女當妻子,公孫度就這樣靠著長相突然之間從平民家庭變成了官二代。

    雖然公孫度變成了官二代,但他卻並沒有不上進,反而他十分珍惜讀書的機會,十分勤奮上進,還知道利用公孫琙的關係來拓展自己的人脈。

    於是在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東漢朝廷下詔各地方推舉有才學和品德的人到朝廷出仕,公孫度就這樣被舉薦到朝廷出任官職。

    公孫度到了官場之後依舊勤奮上進,很快就晉升成了冀州刺史。不過由於公孫度出身並不高,只是憑藉養父公孫琙才得以步入仕途,現在又當到了刺史這種高官,因此很多名門望族的人都十分嫉妒公孫度。

    有人嫉妒公孫度自然就會在背後散佈對他不好的流言,而東漢恰好有一項考核地方官的制度,那就是每到年底朝廷會派欽差到地方召集當地的民眾代表,讓這些民眾代表給地方長官的政績考核打分並作出評價,如果地方官在民眾代表這考核評分和評價過低,朝廷就會罷免地方長官的職務。

    當時的所謂民眾代表應該就是一些地方的名門望族成員,他們都很嫉妒和眼紅出身低微的公孫度能成為刺史,因此公孫度在年底考核時,由於冀州地區對他不利的流言很多,再加上民眾代表對他的政績評價也不高,所以他就被朝廷罷免了刺史之職。

    此後公孫度一直賦閒在家,不過他倒也沒閒著,他一直在尋找機會,企圖重新步入仕途東山再起。很快他的機會就來了。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這時候的東漢已經要完蛋了,西涼軍閥董卓入主京城操控了漢獻帝把持大權,董卓手下有一員大將叫徐榮,這個徐榮是東北狠人,在戰場上先後挫敗過孫堅和曹操。

    徐榮是玄菟郡人,與公孫度曾是同學,因此徐榮看著公孫度賦閒在家,想想兩人曾經關係也不錯,於是徐榮向董卓推薦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徐榮作戰勇猛,很受董卓器重,所以他推薦的人董卓都沒考慮,直接就同意了,並以漢獻帝的名義冊封公孫度為遼東郡太守。

    這個遼東郡的治所在襄平,那裡正是公孫度的老家,因此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算是衣錦還鄉,可是公孫度在襄平並不受老鄉們歡迎,公孫度家族本身並非襄平望族,他本身還是靠給人當兒子才混入仕途,就是連他這個遼東太守的職務都是靠著董卓才獲得的,因此襄平的名門望族非常瞧不起公孫度。

    襄平的名門望族幾乎是聯起手來一起排斥公孫度,連公孫度的下屬襄平縣令公孫昭都不把他這個長官放在眼裡,經常在公眾場合讓公孫度難堪。

    後來公孫昭更過分,居然徵召公孫度的長子公孫康出來擔任伍長之職,這個職務其實就是個低階軍官,說難聽點就是兵頭。

    讓遼東地區最高長官公孫度的兒子去當兵頭,這不是對公孫度最大的侮辱了,這件事讓公孫度徹底對遼東這些名門望族忍無可忍了,他就想借著機會把這些名門望族全都收拾一遍。

    公孫度對這些名門望族採取了殺戮手段,他先是找藉口將公孫昭抓起來,然後在鬧市公開將其活活打死,又將公孫昭全家在鬧市街頭就地誅殺,除掉公孫昭只是第一步而已,隨即公孫度就開始給遼東地區的名門望族安排各種罪名,最後再將他們滿門誅殺,就這樣公孫度在三個多月內誅殺了名門望族一百多家,死在公孫度刀下的人多達數千人。

    再後來董卓被呂布刺死,董卓的西涼軍閥集團也被瓦解,徐榮後來也戰死沙場,而其他各地軍閥紛紛擁兵割據,東漢政權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公孫度看到了這個機會,因此他決定脫離朝廷割據遼東。

    此後公孫度又利用殺戮手段震懾遼東地區不肯服從自己的官員,就這樣在遼東地區建立起了順者昌,逆者亡的制度,遼東的軍民也只能服從於公孫度,遼東地區就基本被公孫度所割據。

    公孫度不僅僅只想侷限於割據遼東,他的野心還很大,很快他透過對玄菟郡的瞭解,派兵攻佔了玄菟郡,就這樣玄菟郡也被公孫度納入版圖。

    不過公孫度也有自知之明,當時中原地區陷入混亂,曹操、袁紹等實力強大的軍閥各自爭相搶佔地盤,相比於這些人,公孫度自知不是他們的對手,他也不敢向中原地區擴張,於是公孫度就打起了與自己離著比較近的北韓半島主意。

    公孫度又用武力征服了北韓半島,使得北韓半島的扶餘國和高句麗臣服。北韓半島被打服之後,公孫度又向西攻打少數民族政權烏桓,雖然沒能征服烏桓,但是公孫度卻讓烏桓人不敢再打遼東地區的主意。

    在《三國志》中稱公孫度為“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這也說明了公孫度當時的勢力還是比較強大。公孫度的性格也是典型的東北漢子性格,能動手儘量別吵吵,經常採用暴力手段征服對手,所以《三國志》中評價他是“殘暴不仁”。

    不過在亂世中也只有像公孫度這樣的性格才能吃得開,公孫度攻佔玄菟郡,征服北韓半島又打服了烏桓,一時之間也讓他在遼東稱霸。

    稱霸遼東之後公孫度也覺得自己應該為將來入主中原做一些事情,畢竟成為皇帝統一天下的野心他也有。於是公孫度趁著中原地區混戰之際,偷偷派人渡海攻佔了山東東萊等縣,公孫度將這些縣城統一設立營州管轄,並派人鎮守營州,伺機以圖進取中原地區。

    公孫度基本制定了公孫家族進可謀取中原,退可稱霸遼東的戰略計劃,這也使得公孫度野心更加膨脹起來,後來公孫度自封遼東侯、平州牧,他還效仿皇帝家族的太廟,給自己家族建立祖廟,追封自己的祖父和父親為侯爵,他還在自己的官帽上加了九條玉串,還讓自己的衛兵佩戴旄帽稱之為羽林軍,可以說公孫度平日著裝和出行儀仗幾乎與皇帝相同。

    要知道當時哪個軍閥都沒敢如此,即便是後來袁術稱帝也比公孫度晚了些,公孫度相比於袁術只是差在沒有明目張膽稱帝而已,這也是公孫度比袁術精明的地方,袁術稱帝最終引發眾怒被群起而攻之,公孫度則是偷偷摸摸當土皇帝,比袁術精明瞭一些。

    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也是公孫度當時的追求目標,他除了攻打烏桓和北韓半島之外,與中原各路軍閥都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他的意圖也很明顯,就是儲存實力割據遼東靜待中原地區的變動,如果能讓他渾水摸魚那就最好了。

    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之後,他便開始試探公孫度,他曾以漢獻帝的名義徵召公孫度到許昌出任永寧鄉侯、武威將軍,曹操此舉就是想看看公孫度是否能迴歸朝廷。

    野心勃勃的公孫度當然不可能接受曹操的徵召,當曹操給他送來侯爵印綬時,公孫度就把侯爵印綬封存到了府庫中,並且很不屑地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

    這說明了一個侯爵爵位滿足不了公孫度,曹操也就明白了公孫度的野心,不過曹操當時忙著統一河南無暇顧及公孫度,因此也只是默許了公孫度稱霸遼東。

    後來公孫度一直致力於發展遼東地區,想為自己問鼎天下奠定基礎。不過公孫度野心雖然很大,壽命卻不夠長,建安九年(204年)公孫度去世,其長子公孫康接替了他的位置。

    公孫度雖然並非出身名門望族,可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公孫家族很快就成了遼東地區的統治者,成為了遼東地區貴族中的貴族。

    富不過三代,公孫家族三代而亡

    公孫康接替公孫度的位置之後,依舊是延續公孫度的戰略,固守遼東地區,對曹操所掌控的東漢朝廷態度還是恃遠不服。

    但是公孫康接位不久就遇到了麻煩事,原來是稱霸河北地區的軍閥袁紹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後抑鬱去世,他死後長子袁譚和三子袁尚爭位,袁家內部爆發內訌,曹操利用袁氏兄弟內訌之機發兵河北。

    很快袁氏兄弟就擋不住曹操的軍隊,袁譚最先兵敗身死,曹操很快就佔據了袁紹家族的老巢鄴城。袁譚敗亡後,曹操早就看公孫家族佔據的營州不順眼,於是他順道派大將張遼攻取了營州,公孫家族的部下哪能敵得過張遼,因此張遼很順利的就攻佔了營州,公孫家族由此失去了進取中原的踏板。

    曹操攻佔了營州也讓公孫康對他十分不滿,公孫康曾想親率四萬遼東鐵騎趁曹操在鄴城立足未穩之際奇襲鄴城,不過幸虧公孫康這個危險的想法被手下攔住了,否則參考一下強如呂布趁曹操空虛奇襲了兗州,最後結果不還是被曹操打得四處逃竄。

    所以如果公孫康當時真衝動的乘虛攻打曹操的鄴城,他的下場估計比呂布還慘,也可能就不會有日後公孫家族繼續稱霸遼東的事情了。

    後來袁紹的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被曹操打得很慘,兄弟二人逃跑到了烏桓,投奔了烏桓首領蹋頓單于。曹操依舊對袁氏兄弟窮追不捨,於是發兵攻打烏桓。結果曹操的大將張遼在白狼山之戰中陣斬蹋頓單于,曹操的軍隊直接攻滅了烏桓。

    袁熙和袁尚兄弟二人又繼續倉皇出逃,兄弟二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跑到遼東投靠公孫康,袁氏兄弟前來投奔,也讓之前一直低調當土皇帝的遼東霸主公孫家族成了當時北方的聚焦點。

    曹操的手下都建議曹操以此為藉口出兵遼東,直接攻滅公孫家族,順道就把遼東地區也佔過來,但是曹操聽取了謀士郭嘉的建議,郭嘉認為曹操連續對河北地區用兵勢力損耗太大,不應該再繼續興起戰事,而且公孫家族只是想稱霸遼東地區,並不敢真與代表朝廷的曹操開戰。再有就是袁氏兄弟未必是真心投靠公孫康,如果曹操真去攻打遼東,反而會讓三人抱團對抗曹操,如果不打遼東,三人日後定會鬧起內訌,曹操正好可以坐山觀虎鬥。

    後來也果然如郭嘉所預料,袁熙和袁尚是企圖殺掉公孫康霸佔遼東,而公孫康則是既不想開罪曹操,又擔心袁氏兄弟對自己不利,所以公孫康搶先佈局誅殺了袁氏兄弟,將二人的腦袋送到許昌,並向曹操表示願意迴歸朝廷,這也就代表著公孫康對曹操服軟稱臣了。

    於是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冊封公孫康為襄平侯、左將軍,但是公孫康與曹操之間只是名義上的從屬關係,曹操還是無法真正統治遼東地區。

    同時公孫康也表現得對曹操很臣服,在赤壁之戰前孫權曾經派人渡海私下聯絡公孫康,想拉攏他結盟一起對抗曹操。不過公孫康可不傻,他知道孫權就是利用自己挑事,一旦他真與曹操開戰,遠在南方的孫權對他提供不了任何實際幫助。

    因此公孫康不僅拒絕了孫權結盟的要求,還斬殺了孫權派來的使者,並將使者的腦袋獻給曹操表忠心。曹操對於公孫康如此表現還是十分滿意,曹操此後認為公孫康只不過是想割據遼東當土皇帝而已,對自己構不成太大的威脅,所以公孫家族割據遼東的問題可以日後慢慢再處理。

    後來公孫康去世,由於他去世時,他的兩個兒子公孫晃和公孫淵年幼,因此他的弟弟公孫恭接替了他的位置。公孫恭繼位時曹操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已經篡漢建立魏國,公孫恭上表擁戴曹丕稱帝,因此獲得曹丕的讚賞,被冊封為車騎將軍、平郭侯還享有假節鉞的待遇。

    曹丕給予公孫恭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可謂非常高了,而公孫恭也沒有父親公孫度和大哥公孫康那樣的野心,他倒很樂於臣服於曹魏,並且接受曹魏冊封,還把公孫康的長子公孫晃送到魏國去當人質。可以說公孫恭統治遼東地區時是與魏國最好的甜蜜時期。

    不過隨著公孫康的次子公孫淵長大,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公孫淵是有著和祖父公孫度相同的野心,他認為叔叔公孫恭太過於軟弱,於是他突然發動兵變,抓捕了公孫恭並將其囚禁起來,並宣佈自己將接替公孫恭的位置。

    公孫淵發動兵變囚禁公孫恭時已經到了曹丕的兒子曹叡時代,當公孫淵囚禁公孫恭的訊息傳到魏國後,魏國的重要謀臣劉曄就建議派兵突襲遼東,直接從公孫家族收回遼東的統治權。

    不過劉曄的建議沒有被曹叡採納,曹叡而是承認了公孫淵的合法地位,還加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但是公孫淵卻並不領曹叡的情,他很有野心,他一面假裝接受魏國冊封,一面又暗中與已經建立吳國的孫權聯絡。孫權也是記吃不記打,忘記當初公孫淵的老爹公孫康殺了自己使者的事了,他不顧群臣反對,堅決要接納公孫淵,派使者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去遼東冊封公孫淵為燕王。

    可是當孫權的使者來到遼東後,公孫淵反而退縮了,他擔心魏國太強大,自己比鄰魏國,與吳國卻相隔很遠,吳國對他很難有幫助。於是公孫淵又學老爹公孫康,反手又殺了孫權派來的使者,還私吞了孫權贈送的金銀珠寶,並把吳國使者的腦袋送給曹叡表忠心。

    但是當曹叡的冊封使團來到遼東,公孫淵又改變了想法,原來公孫淵發現這些使團成員都很高大威猛,不是尋常人,他擔心這些人是曹叡的親兵,假裝來冊封,實際上是暗中捉拿自己,畢竟是他先與孫權勾搭在先,屬於做賊心虛了。

    因此公孫淵對冊封使團成員十分提防,並且還不甘示弱地侮辱了他們,結果這件事被曹叡知道後很生氣,於是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帶著部隊去找公孫淵,要把公孫淵強行徵召到都城洛陽來。

    公孫淵當然拒絕徵召,既然與魏國撕破臉了,於是公孫淵索性就派兵攻打毋丘儉,並將其擊敗。隨即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正式反魏,公孫淵起兵之初四處拉攏少數民族來幫自己抵禦魏國,同時他還厚著臉皮再次向孫權稱臣表示歸附。

    當然,孫權被耍了兩次也不那麼彪了,雖然他接納了公孫淵的歸附,但是也只是名義上接納,他沒再對公孫淵進行過其他實質性的幫助,就是單純的坐看曹魏與公孫淵開戰。

    曹叡聽聞公孫淵反叛之後,立刻派司馬懿率軍平叛。公孫淵怎麼能敵得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因此當司馬懿抵達遼東後,很快公孫淵就被司馬懿打得龜縮到了襄平城內。司馬懿大軍把襄平城重重圍困起來,公孫淵害怕了想投降,司馬懿當然不會同意。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攻克襄平城,公孫淵企圖突圍帶著兒子公孫修渡海去投奔孫權,結果沒能逃掉被司馬懿活捉,司馬懿當即下令處死公孫淵父子及公孫家族其他成員,並且司馬懿命人將襄平城內所有15歲以上男丁全部屠殺,也就是下達了屠城命令。

    不過公孫恭卻沒有被殺,由於他被公孫淵囚禁,司馬懿放他出來,還上表曹叡應該好好安置公孫恭。相比之下公孫淵的大哥公孫晃就慘了,在公孫淵發動兵變囚禁公孫恭的時候,公孫晃就提醒過曹叡,不能放縱公孫淵,他這個弟弟野心很大,應該立刻追究他囚禁公孫恭的責任。但是曹叡沒有聽,結果公孫淵反叛之後,曹叡卻賜死了公孫晃。

    至此割據遼東五十餘年的公孫家族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公孫淵的被殺也標誌著遼東地區的統治權徹底被魏國收了回來。富不過三代的話似乎在公孫家族這很有道理,果然從公孫度建立割據遼東政權到孫子公孫淵敗亡,沒超三代人公孫家族就徹底涼了。

    寫在最後

    其實稱遼東公孫家族為三國時期的第四國並不嚴謹,畢竟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君主都是走過正式的稱帝程式,而公孫家族雖然實際上在遼東地區與皇帝沒有區別,但畢竟名義上公孫家族並沒有稱帝,到最後公孫淵也只是自稱燕王。

    所以公孫家族雖然割據遼東五十餘年,但由於並沒有公開稱帝,在名義上還向魏國稱臣接受魏國冊封,因此與魏蜀吳三國不能相提並論,充其量公孫家族統治的遼東地區只算是魏國的羈縻州,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力罷了,後世自然也不會認可公孫家族成為三國時期的第四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尾盤明明可以慢慢出貨。為什麼主力掛大賣單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