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哥論史

    韓信在戰場上能力是很高 可是在戰場下呢?要稱王稱帝不僅僅要會打戰 更要政治權謀心術之類爭鬥,否則大將軍都可以做皇帝了 在和平時韓信連劉邦的老婆都鬥不過 ,命喪一介婦人之手。

    之前韓信從楚王降為淮陰候 其實劉邦己經給韓信發訊號了 韓信不是沒想過自立 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在權力鬥爭關鍵時沒有劉邦這樣果斷心狠手辣。

  • 2 # 澳古說歷史

    這個得看韓信什麼時候擁兵自立了?如果時機不對,韓信未必打的過劉邦,甚至可能會輸的很慘。當然如果時機選的對,可能也就沒有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什麼事情啦!可能韓信會建立大齊王朝,亦或者項羽會建立大楚王朝,或者韓信與項羽平分天下。不過真到那個時候,也許我們現在的中國就要分裂成兩個國家了,不過好在韓信最終沒有造反,大漢王朝最終還是出現,我們漢民族最終還是最偉大的民族。

    以下就是我個人覺得擁兵自立的時機最對的地方,若是韓信在這些時機裡造反,基本上劉邦必死無疑。

    第一、如果韓信是在漢二年(前205年),也就是睢水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那個時候劉邦的手下可以說已經沒有多少的將士,手下的精銳士兵已經死傷殆盡,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突然倒戈一擊,劉邦必敗。

    第二、在劉邦讓韓信單獨領精兵開闢北方戰場,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餘的時候,這個時候劉邦在正面戰爭正在與項羽打的火熱,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聯合趙國、代國和楚國,並在背後給劉邦一個突然的襲擊,那麼劉邦將徹底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想想看,劉邦正面受到霸王項羽的攻擊,背後又受到“軍神”韓信的攻擊,劉邦焉能不敗。

    第三、韓信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風頭正盛之時擁兵自立,劉邦也必敗,此時韓信軍可謂是雄姿英發,精銳之士數不勝數,士氣處於鼎盛之時,但反觀,劉邦的軍隊在正面戰爭接連受挫,被項羽打的根本就抬不起頭,可謂士氣極其的低落,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韓信的出謀劃策,劉邦早就被項羽打趴下了,可以說這個時候韓信擁兵自立,並聯合項羽進攻劉邦,劉邦必亡。

    第四、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追擊項羽大敗而歸之時,當時,劉邦想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山東),彭越從梁地(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而這個時候顯然我們知道劉邦的漢軍已經是強弩之末,而韓信的軍隊卻是蓄勢待發,如果這個時候韓信突然反敗,並聯合項羽,劉邦必亡。

    第五、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戰,此時的劉邦軍隊剛結束與10萬楚軍的戰鬥,此戰劉邦軍慘勝,但項羽也被迫自殺而死。如果韓信趁這時候突然擁兵自立,打劉邦個措手不及,雖然劉邦軍和韓信軍都已疲憊不堪,但若韓信真想擁兵自立,以他的軍事才能,打敗劉邦絕對是輕而易舉的。

    第六、漢七年(前200年)白登之圍,這個時候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這個時候韓信已經準備反叛,可惜的是他最終失敗了,不過我們這裡如果假設韓信不聽從蕭何的話,進宮面聖,也是直接帶領將士攻入皇宮,那麼漢朝可能就直接被滅了,劉邦最後即使回來了,也必敗。

    當然以上純粹就是我個人的猜測,如有誤之處請見諒。

    當然韓信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功高蓋世可是最終卻落了個被殺身亡,夷滅三族的下場,這也正應了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明明韓信有很多次可以擊敗劉邦,明明他就知道歷來功高震主的功臣都不會有什麼好的下場,可惜的是韓信太過自信,他自認為他功勞很大,劉邦不敢動他,也自認為他手握大權,劉邦也不能動他,可是他卻忽略了,在權利面前,不管誰的功勞大,誰的權利大,只要皇帝認為他有威脅,他就必須死,可惜的是韓信最終英明一世,糊塗一時,他還是沒有看透劉邦。

  • 3 # 吾知暢談

    歷史不會退回重演,但是可以假設。如題所說,如果當時韓信擁兵自立的話,能否打得過劉邦呢?答案是肯定打得過,但是並不代表著最後能勝過劉邦。

    第一,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軍事奇才。排兵佈陣,調兵遣將,運籌帷幄基本沒有問題,而且在歷史中軍事家中也是佼佼者。而當初向劉邦要所謂的‘假齊王’也並不是其本意,是身邊的謀士所考慮的問題,韓信只是一個軍事家,嗜戰如命,不會考慮那麼多政治上的問題,不好最後也不會被呂雉弄死。

    第二,韓信從最初項羽軍營中的執戟郎中,到漢營大元帥、三軍統帥,蕭何對於韓信有知遇之情,劉邦對於韓信有提攜之恩,而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名聲看的極其重要,不然也不會有孔明罵死王朗王司徒之事。尤其作為名人,對於名聲比生命還重要,如果韓信不顧劉邦和蕭何的恩情,反過來攻打劉邦,肯定被世人所唾棄,這是韓信一個高高在上的大將軍、所謂齊王不能接受的。

    第三,反觀劉邦,帶兵打仗,仗仗敗,仗仗打,所以對於劉邦帶兵簡直可以說:不值一提。但是,劉邦最後稱帝完全靠的是知人善用,盡用其才,而劉邦身邊的人才何其多?對於打仗,兵不在多,有一好將可抵千軍萬馬,誰敢保證不會出來一個如韓信或者勝韓信的人歸屬於劉邦呢?

    總歸,如果歷史重演,韓信打劉邦,只勝兵力,不勝天時地利人和也!

  • 4 # 香茗史館

    歷史選擇劉邦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是韓信想不想擁兵自立的問題,而是劉邦壓根沒有給韓信擁兵自立的機會,韓信獨自在外帶兵,劉邦並非沒有防備。在沒有兵權、沒有根基、沒有班底的情況下,韓信想要擁兵自立談何容易。而且,就算韓信能打敗劉邦,並不代表他能坐天下,韓信只是個軍事家,而並非政治家。

    △劉邦和韓信

    沒有兵權,沒有根基,沒有班底,韓信並不具備擁兵自立的條件

    縱觀那段歷史,不難看出,劉邦對於韓信是早有防備之心,雖然不知道這種防備因何而起,但始終沒有讓韓信獲得做大的機會卻是事實。

    1、兩次奪取兵權。韓信在為劉邦效命之後,一直以來都在劉邦麾下統兵作戰,正式開始獨自領兵,是在漢二年(前205年),由於正面戰場壓力過大,劉邦選擇讓韓信、張耳率兵攻魏、趙、代等地開始的。然而,在漢三年(前204年)六月,劉邦前線戰敗,因韓信、張耳駐紮修武按兵不動而大怒,“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在重新招募士兵後,韓信奉命東進,攻佔齊地,但直到漢四年(前203年)齊地才全部被平定,次年1月,垓下之戰爆發,項羽兵敗自殺。而就在擊敗項羽之後,劉邦再度“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韓信

    2、沒有根基之地。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可不僅僅有兵才行,還必須擁有能夠足夠支援戰爭的後勤基地,這就需要一塊穩定的根基。而韓信呢?直到其攻佔齊地,被封為齊王之後,才等於擁有了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然而徹底平定齊地卻已經是在漢四年(前203年),次年便爆發了垓下之戰,而在劉邦登基之後,迅速將韓信改封楚王,再也沒有讓其回過齊地。在獲封楚王僅僅1年多以後,韓信便在楚地被捕。劉邦根本沒有給韓信留有鞏固地盤的機會。

    △劉邦

    3、沒有親信班底。這是令人最為費解的地方,縱觀那段歷史,除了項羽派人勸說其自立之外,也僅有齊人蒯通站在韓信的立場為他考慮,即使被貶被殺,也沒有人為他說過話。帶兵多年的韓信竟然沒有為自己培養出一個親信將領,更不要說建立自己的親信班底了,這從劉邦兩次輕而易舉的奪取其兵權就可見一斑。由此可見,韓信也僅是一個統帥而已,其手下部將應當是忠於劉邦的。

    或許鑑於劉邦的知遇之恩,韓信從來沒有想過造反,但沒有兵權、沒有根基、沒有班底同樣是其無法造反的根本事實。

    即使韓信擁兵自立,也很難戰勝劉邦

    從前文不難看出,不論是什麼時期,韓信都不具備擁兵自立的條件,而一旦韓信強行擁兵自立,也很難戰勝劉邦。

    △韓信

    韓信和項羽其實很像,都是單純的軍事家,只不過一個以勇見長,一個以謀見長,但都僅限於軍事領域,而劉邦則不同,劉邦則是典型的政治家。劉邦遇上以勇見長的項羽或許很難戰勝,但遇到以謀略見長的韓信,孰勝孰敗實在不好說,畢竟劉邦手下可是有著不少張良、蕭何這樣的戰略家,陳平這樣的陰謀家,以及夏侯嬰、曹參、周勃這樣的將才和樊噲、灌嬰這樣的勇將。

    韓信的軍事才能確實出色,但也僅限於軍事領域,真要放在戰略層面,韓信根本不是對手。劉邦一方或許在軍事層面無法與其對抗,但正如劉邦面對項羽一樣,戰術層面的失敗並不代表戰略層面的失敗,誰敢保證韓信不會淪為第二個項羽?

    還有最為重要的兩點原因,一是韓信手下將領和士兵的忠心問題,正如前文所說,韓信手下的將領大多數忠於劉邦,而其手下士兵同樣“姓漢不姓韓”,韓信忠於劉邦自然沒有問題,韓信想要自立,又有多少人會跟隨?二是項羽的問題,別看項羽鼓勵韓信擁兵自立,那是因為項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了,一旦形成三方鼎立之勢,項羽的立場也很難說。

    最後,我想說,就算韓信打敗了劉邦,也不代表他就能坐天下。正如以上所說,韓信只是個軍事家,而不是個政治家,打仗或許在行,治理國家未必在行。天下真要落到他的手中,他會如何對待異姓諸侯?他會如何處理匈奴問題?他會選擇中央集權制還是分封制?等等等,誰也無法保證他會比劉邦做得更出色。

    因此,我要說,歷史選擇劉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5 # 優己

    肯定不能!韓信之強都沒法強過項羽,連項羽都被劉邦幹掉了韓信肯定也折騰不起風浪。韓信那麼聰明的人肯定也是權衡利弊以後才不敢謀反的。

    劉邦之所以能夠取勝項羽完全不是靠打贏的!而是把項羽給拖死的。劉邦佔據了關中糧倉,據守潼關易守難攻,這隻要保持不敗,糧草供應就不會斷。反之,項羽幾乎每次都能把劉邦軍隊攆成狗,但是由於沒法切斷劉邦的糧草供應,戰局就這麼被拖下去,這時候項羽沒有穩定的糧草供應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項羽百戰百勝,但是撤軍的也必然是項羽,因為糧草吃完了。

    假如韓信跟劉邦打仗他肯定也會面臨項羽的問題。韓信一旦獨立,那麼劉邦就會切斷對他的糧草供應,這時候,韓信的幾十萬大軍就算再能打那也會變成難民大軍的。

    其次,兵力對比。韓信在亥下之戰的時候指揮的部隊有五十萬,但是這些是劉邦的所有部隊,到滅掉項羽後,韓信的統帥之職就結束了,這時候韓信的兵力只有自己帶出來的十萬部隊。而當時的劉邦已經有六十萬部隊,兵力比值是六比一,韓信再能打也沒勝算。

    最後就是軍隊的人員組成了。韓信的部隊與主要將領有很多是從關中跟出來的,這些人的家小都在劉邦控制的地盤上,跟劉邦打仗這些人必然三心二意且很可能陣前倒戈。

  • 6 # 劉一千五

    一定會打敗劉邦。

    韓信自卑心重,不相信自己。一錯再錯,錯過了大好時機才萌發重新來過的野心。所以,時世勢異,被呂后所殺。婦人之仁,死於婦人之手。說明大將軍連婦人都不如,何者?心態!

  • 7 # 無奈且向上

    韓信被稱之為兵仙,是一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一代軍事奇才。縱觀中國歷史,運用軍事謀略之奇妙實無出其右者。但即使是在群雄突起,爭奪天下的戰爭年代,僅靠軍事謀略和能力,就可以獨佔鰲頭取得天下,歷史上沒有先例,事實上也不可能。一個出色的領袖,必須有超人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領導和駕馭群雄的能力。組成忠誠於自己的團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展其長為我所用。決不是僅靠武力就可以征服世界。

    韓信和劉邦兩人比較也是如此,兩個人不是一個格局和層次,沒有可比性。劉邦和韓信同樣是出身於底層,劉邦敢於揭竿而起,白手起家組織起了自己的團隊,形成了反秦隊伍中,一支有生力量,割據一方自成一路諸侯,進而又成為了諸侯領袖,與項羽爭霸天下。韓信呢?從一開始起步就沒有自立團隊的打算,而是在尋找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或者是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去組建團隊和打造平臺。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一直想著做一個出色的職業經理,卻從來不去想如何創業做老闆。

    儘管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常出色,兩軍對壘,劉邦肯定不是韓信的對手。但就像張飛和諸葛亮比武一樣,諸葛亮永遠不會給張飛這樣的機會,張飛也就永遠不會取勝。

    韓信善於用兵,但永遠用的是別人的軍隊。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他永遠是在為他人戰鬥。離開了劉邦給他的平臺,韓信只能一事無成。在政治上,劉邦玩韓信於掌中,可以讓你執掌三軍,領千軍萬馬,隨時又可以讓你無一兵一卒成為光桿司令。韓信無愧於軍事巨人,但在政治上,在劉邦面前就是一個小矮人。

  • 8 # 星下靜思

    古人最講究的是“名正言順”“順天而行",也就是要順應人們約定俗成的共識,這需要有王霸之心的人會借勢、造勢,形成擁護自已的輿論氛圍,讓人心依附。古人對名不正言不順的造反是非常不支援的,因而造反者如果沒有讓人心服的藉口,將會不得人心,失道寡助,是自取滅亡之道。劉邦與韓信,一個是帥才,一個是將才,胸中容量與器量不同。雖然兩人都有能忍辱、不怕輸的優點,但從政治輿論上,韓信無論如何不能與劉邦抗衡。劉邦斬白蛇起義,受到百姓的高度支援響應,在造反中,又受到楚王的冊封,可謂名正言順。而韓信,統兵作戰,戰必勝攻必取,在戰爭史上有地位,但社會輿論上還是韓信因劉邦識才而起,沒有劉邦搭舞臺,韓信能力再大也沒處表演。因此,僅從政治上,韓信不可能擁兵自立成功,民心所向不可抵擋!

  • 9 # 歷史哨聲

    我們來看,韓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機會:

    1、井陘關擊敗陳餘而滅趙後,韓信大可要求劉邦封自己為趙王,或者乾脆自立。按照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

    “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諠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這就是李左車的合縱建議:

    向燕國秀肌肉,要求燕國聯盟;燕國同意結盟後,齊國必然不敢來攻打,也會和趙國聯盟。在北有燕東有齊兩個盟國穩定後方下,趙國何懼南方的西楚和漢,更有可能一統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圖也”

    聯盟燕、齊,擊敗楚漢,一統天下,這就是李左車給韓信的建議。雖然李左車沒有明白建議韓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圖也”已經點明瞭自立的建議。

    但韓信只是聽從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勸服燕國,其後更發兵攻打齊國,更將本來可以一統天下的趙國,拱手讓給張耳!

    其後劉邦因為兵少,東渡奪取了韓信兵權,只給了韓信趙國相國這個職位,還下令韓信攻打齊國。於是李左車聯盟燕齊而一統的策略,就這樣被韓信白白浪費了。

    李左車真的是遇人不淑:勸陳餘堅守,陳餘不聽;勸韓信聯盟燕齊,韓信只聽了一點!一個本來可以和張良、蕭何等人齊名的機會就這樣被別人浪費了。

    2、在劉邦封韓信齊王后,項羽派遣武涉說服韓信反劉邦。武涉已經將天下大勢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

    而韓信的回答是:項羽不重用我,劉邦重用我!可見當時韓信依然是還是一個臣子的心態——投靠明主!沒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勸韓信自立。蒯通對韓信所說的話,立腳點雖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議:

    “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勝數。楚人起彭城,轉鬥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雒,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原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慮之。”

    蒯通的話有下面幾個層次:

    1)、楚漢陷入僵局,雙方均無力擊敗對方:“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

    2)、和武涉一樣都贊同韓信三分天下:“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即,如果韓信自立,齊、楚、漢三國勢力均衡,哪一國都害怕對方聯盟對付自己,因此誰都不敢堅持進行戰爭。

    3)、齊國聯盟趙國和燕國,進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項羽在咸陽進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諸侯。當了韓信做齊王時,所分封的諸侯基本上沒有幾個存在了。

    對有功之人進行封建,是當時的需要和主流——否則劉邦也不用大封異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車的聯盟燕齊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進一步的規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動計劃是:

    “據彊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慾,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彊,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

    其目的是:

    “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

    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議是對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議,根本目的是制約楚漢而讓齊國稱伯。

    至於帝的名分,按照當時的可能,應該是下面這幾個人:

    1、東周姬姓後裔;

    2、秦朝嬴姓後裔;

    3、楚國後裔,或楚懷王后裔;

    4、田齊後裔。

    姬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恢復六國建立諸侯,劣勢是沒人記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號中從來沒有包括恢復周天子的說法;

    嬴姓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嬴姓是第一個皇帝,曾經的天下之主,作為天下共主是最合適的,劣勢就是若立嬴姓——當初我們起兵是幹嗎來了?滅秦又立秦?

    楚國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從楚懷王到楚義帝,但劣勢就是楚義帝是楚人所殺的,面子不好看,謊言不好說;

    田齊後裔,最大的優勢是對韓信最有利,但劣勢就是項羽難以接受,但如果是齊王建的直系,項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誰做皇帝,其封地只有兩個選擇:

    1、洛陽,即東周之地;

    2、彭城,即宋國之地;項羽還是遷都去揚州吧!

    4、鍾離昧勸韓信自立。這個時候,雖然不是韓信自立的最佳時機,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礎還在。鍾離昧勸韓信自立的話,就顯得非常委婉了:

    “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

    “以眛在公所”,鍾離昧的這句話,點出了韓信在當時自立的基礎:

    韓信若自立,當年項羽的部屬,必然因為鍾離昧受到韓信重用,加上劉邦殺項羽的恩怨,紛紛投奔韓信。

    即,若當時韓信自立,韓信擁有齊國部將和項羽部將兩大部分,佔據了三分天下中的兩份人才!這些人,可不是那麼小看的。

    另外的優勢,還有,就是英布、陳豨——一心想反的人,韓王信、盧倌——這兩個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這些異姓諸侯也註定了即便韓信自立,劉邦也不敢打動干戈的原因。

    在韓信擁有齊國舊部、項羽舊部的優勢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勢力,劉邦若發動戰爭,那他就成為了第二個暴秦了。

    5、韓信和陳豨合謀反叛。雖然《史記》記載是韓信主動建議陳豨反叛,但韓信是否在關中無兵無權的情況下反叛,證據不足。就不多說。

    總結:

    在滅趙後,李左車勸韓信自立為趙王,聯盟燕齊而一統天下,韓信拱手把機會浪費;

    在滅齊被封齊王后,項羽勸韓信自立,三分天下,韓信以當年項羽不給他做將軍為由拒絕——韓信的眼界太低了,無話可說;

    蒯通,不但建議韓信自立以三分天下,還給出了二次分封而稱伯的計劃,但韓信面對這個比李左車、武涉更詳細、更具操作性的建議,猶豫不決而浪費機會;

    在被從齊王徙為楚王后,鍾離昧勸韓信自立,以整合韓信和項羽兩部人員,但韓信把鍾離昧的人頭送給了劉邦。

    上天給了韓信四次自立的機會,但韓信一次次的浪費,最後竟然在臨死時,責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這和項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有得一比。

    韓信浪費四次自立機會,不責怪自己卻去責怪老天;項羽不懂合縱,一心莽撞和劉邦作戰,卻不東和齊國議和、封彭越為王以安撫、北援助趙國陳餘或離間韓信和劉邦關係,整整3年都在和劉邦進行攻守之戰,最大的責任是他項羽而非老天。陳餘的趙國和田榮的齊國不滅,劉邦也無力擊敗項羽。

    明明是自己的錯,卻把責任推給老天!

  • 10 # 風輕雲淡天高水長

    論軍事才能,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是可以排前五的。但是,他只能是帥才。當帝王,他還是不能勝任的。而劉邦呢:“論及行軍佈陣,帶兵打仗之道,吾不及韓信;管理錢糧,吾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此三人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在用人之道上,劉邦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眾人都服劉邦。

    韓信的手下大將,幾乎都是劉邦信得過的一起從頭到尾出生入死的親信心腹。韓信雖然擁兵自重,但是能夠和他出生入死的沒有幾個。況且,劉邦是起義首領,韓信只不過是後來的追隨者。在古代君臣名分,忠孝為先的思想下,韓信反水稱帝,名不正言不順,那會非常不得人心。

    所以,儘管蒯通攛掇韓信反水稱帝,但是韓信審時度勢,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劉邦抗爭。雖然心裡也有某些想法,但是一直沒敢付諸行動。以至於後來被殺時,也心有不甘,心生悔意。但是,如果確確實實反水稱帝,最終也不會取得勝利。

  • 11 # 向陽花先生

    肯定打不過。因為劉邦的背後是各個階層的利益集團。劉邦在這點處理得很好,而且那些利益集團都非常看好劉邦。這也是項羽兵敗的原因,項羽太強,而且做事太絕了,而且只顧及楚人利益,但打天下的並非楚一家,他們費力去討好項羽,反而會削弱自己的利益。劉邦為什麼每次兵敗之後,兵源能迅速補充的原因也在此。韓信在軍事上可以,在政治上真的不信,他沒有那個根基和人脈,沒有集團的扶持,是做不長久的。那個時候會打仗的將領也是非常多的,耗下去韓信會撐不住的。最後一點,劉邦是以漢王身份行天下事,師出有名,民眾一呼百應。韓信該以什麼身份反抗呢?師出無名,與天下人背道而馳,可能內部就要被瓦解了。

  • 12 # 至尊寶5685

    不是打過打不過的問題,如果韓信自立為齊王脫離漢王劉邦,那將是韓信,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這中國最早的三國演義。如果真是這樣,劉邦未必能奪得天下。

    這只是假設。還是統一好,最起碼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不受戰爭之苦。

  • 13 # A章北海

    韓信只有一個機會可以自立,那就是打下齊國之後,那個時候,韓信已經控制齊,趙,燕,代,但是他的選擇不多,誰都不幫,三國提前400多年,無論韓信親項羽,劉邦死,親劉邦,項羽死,但最後無論怎麼樣,都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只是那樣死的好窩囊

  • 14 # 帕里斯國際

    個人認為韓信如果果斷擁兵自立的話,未必能打的過劉邦

    1.首先在政治威望和人格魅力方面韓信比不上劉邦,更何況劉邦的人才庫和智囊團方面要遠遠優於韓信,另外在軍事方面劉邦很早就未雨綢繆把夏侯嬰,樊噲等安插在韓信身邊,這些劉邦的心腹,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能力和軍權的掌控。而反觀韓信一直處於長期征戰狀態。身邊除了蒯通之外,並沒有多少自己的心腹力量

    2.一個優秀的軍事天才,未必是天才的老闆或者管理者。

    3.正所謂上善伐謀 次善伐交 下善伐城。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韓信肯定計算過種種可能,認為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大。

    個人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屯居於一國,發展和培養自己的勢力,對劉邦和項羽雙邊應承,隔山觀虎鬥,

  • 15 # 塵垚4

    絕對打不過!

    你想,劉邦把項羽及其分封的所有王、侯都算計完了,打敗完了,剪除完了,他難道算計不了一個韓信?

    另外,韓信確實能打仗,而且特別能打勝仗。但是,把史記翻過來覆過去顛倒了看,也找不出韓信有幾個真正象樣的朋友,更不要說象張良、蕭何這種有大智慧,具大眼光大格局的朋友了。打仗,奪取政權,僅憑一人之力談何容易喲。

    韓信的個性也不具備組織起一個可以奪取劉邦政權的利益集團。

    他一員孤將放對一個利益集團,到底有多少勝算不就很明確了嗎。

  • 16 # 喇叭與利劍

    韓信什麼時候果斷擁兵自立?如果是在項羽自吻後就難了。雖然說韓信有兵有地盤,趙國齊國的地盤。但天下的大勢已定。如果韓信反叛天下所有兵馬對付他。韓信打不贏。如果韓信後來又投到項羽方,韓信和項羽打劉邦,劉邦敗。韓信未趕到前,劉邦敗勢。

  • 17 # 鍾離大叔

    只要韓信有想法,勝負難定,關鍵是韓信的性格和見識決定了他不會跟劉邦對著幹。韓信人品很高,思想正統,這從胯下之辱的後續發展和其他事情的處理上就能看出來。而劉邦之所以善將將,是因為他對各人的性格分析和馭人之術很有見解,能抓住每個人的七寸,這從他對待韓信、張良、蕭何等一眾能人不同的處理方式也能看出來。他能兩次從韓信手裡奪兵權,根本不是因為韓信控不住軍隊,而是因為他料定這種方式正適合對付韓信,簡單、有效,韓信根本拉不下臉跟劉邦較勁,拉不下臉,拉不下臉,而劉邦,請問什麼是臉。韓信在政治上短視,對人性、歷史規律的瞭解遠遠趕不上對軍事的領悟,他以為他對別人好,別人就應該對他好。一直到後期被貶為侯才有所醒悟,但已經太晚了。如果他能早些意識到後果這麼嚴重,勝敗真的很難說。說兵將會叛韓信的,拜託過一下腦子,整天提頭打仗的人,你是願意跟著戰無不勝人品又高的人還是跟著一打就敗人品又差的人。只要韓信有想法,多得是願意跟隨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戚夫人被呂雉做成“人彘”,她的生命力真的那麼頑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