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滴入海4322056
-
2 # 冥想虛空
50年代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美國大力推動航天事業。記得看過報道,60年代高峰期,NASA一年的預算是2500億美元,當時尼米茨級核動力航母剛剛開始服役,一艘2億美元,一枚登月用的土星火箭也是2億美元。有概念了吧?當年美國家底厚,捨得瘋狂砸錢。現在美國也燒不起那麼多錢
-
3 # 科技文化鄭軍
美國現在研究重型火箭算不上掙扎,只是精益求精而已,為下一代火箭技術打基礎。之所以中間停頓了四十年,主要就是沒有需求。
重型火箭只有兩個作用,一是發射空間站,比如當年美國的天空實驗室,重八十噸,比蘇聯空間站寬敞得多。它需要一次性發射上去,所以用了土星五號。但是現在的國際空間站象積木一樣一點點拼插出來的。每次都不需要發射質量很大的元件上去。
再有就是派人登陸外星,主要是月球和火星。如果僅僅是發射無人飛船去外星,也不需要重型火箭。目前人類最遠的飛船旅行者一號,總質量不到一噸,當年發射時也沒用重型火箭。而要執行載人登陸外星的任務,哪怕只是重複登月壯舉,也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各國遲遲下不了決心,所以不會先造好重型火箭存在那裡。
人類探索太空很象當年對南極洲的探索。當初歐洲人認為地球南方有塊很大的大陸可以殖民,值得佔領。所以不斷有人挑戰極限往南探險,直到1820年發現南極大陸。結果那裡既不能民用,也不能軍用,只能供科學考察之用。這樣一來動力就小了很多。你看有誰製造幾萬噸破冰船去南極洲嗎?沒有,不是技術水平達不到,而是沒有需求。
太空事業也是一樣。最初因為宣傳需要,蘇美不斷挑戰宇航的極限,它們也是僅有的兩個製造過重型火箭的國家。這股風過後,人們發現至少近地空間的實用價值不大。僅有通訊、導航、軍事偵察等用途,都不需要重型火箭。很多小衛星甚至用飛機載著小型火箭就能發射上去。
到了今天,別說登陸另外一個天體,甚至各國對要不要載人航天都產生了疑問。太空環境單調,根本不需要駕駛員。各種實驗、偵察、導航等工作用無人的衛星就可以。而且很多衛星發射上去就不用回收。而把人發射上去必須要帶回來,還要配備一大堆生命維持系統。起飛重量大得多,效果卻不一定超過無人的衛星。而且現在衛星組裝技術十分成熟,小衛星幾十萬人民幣就能組裝。把活人送上去更象是為了滿足某種情懷。
在這個大背景下,航天界更重視廉價發射,就是怎麼更便宜地把衛星發射上去。重型飛船失去需求,乏人問津。
-
4 # 流浪星星612
資本主義都是利益最大化的!沒了競爭對手就發現在這方面投入過大,得不入敷!!!就像國內某些狗屁專家說的,每年投入那麼多錢進去也沒看到什麼成果,還不如用來發展民生!!!
-
5 # 穿美國望世界
掙扎算不上掙扎。
冷戰時期登月是美國舉國的任務,一雪讓蘇聯發射了第一顆衛星的恥辱。
所以一切都以登月為指標,拿以前的技術圖紙出來照抄沒有太大意義。
所以一切還都要從新開始吧。
拿轟炸機做比方,二戰時四十九小時一架B系列轟炸機出廠,現在不行了。
-
6 # 蕭欽鈞
因為60年代無需數字化,單憑模擬訊號就能實現月對地高畫質晰影片直播?一看就是好萊塢的功勞。對了,蘇聯的電影技術還不如好萊塢,就別相互揭穿了。
-
7 # 悍馬拖拉機
說個笑話,美國1969年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球直播人還回來了。要證明不是很簡單?不用上去人這麼複雜,上去個探測器再全球直播一下嘛,不會不好意思說做不到吧?這可花不了多少錢,也不是完全沒意思,比不停滴往火星扔垃圾便宜多了。
-
8 # 丨李狗嗨
土星五號是軍備競賽下的產物,不計成本,有國家買單,現在美國政府不掏錢了,只能重新研究更便宜的,說白了,價效比最重要,花那麼多錢就帶回幾塊破石頭,美國可不會再犯傻。
-
9 # 深空電報
從地球發射登月探測器需要的速度必須大於第一宇宙速度,但可以小於第二宇宙速度,因為月球還沒超出地球的引力範圍,並不需要那麼大的速度來擺脫地球的引力,所以只需要達到發射速度為10.848km/s就可以到達月球。
人類到達月球的第一個使者,蘇聯的月球2號(儘管該探測器是在月球上硬著陸)採用的月球號運載火箭,這種火箭由兩級,第一級並聯有4個液體火箭助推器,其能提供的起飛推力為4002.5千牛,第二級火箭能提供的推力為49.1千牛,推力與土星5號相差如此巨大,依然能抵達月球,因為月球2號探測器只有361千克,而阿波羅11號足有47噸左右的重量。
-
10 # lpnj
人家根本不掙扎,人家只是想盡量弱化國家意志在航天探索中的份量,想用更先進的方法玩轉太空。只是跟自己比賽而已
回覆列表
登月用的“土星五”,就是一個大筒子。不適合多樣化任務。現在的重型火箭,都是向捆綁式多級化發展,可以靈活對應多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