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明智慧廚具
-
2 # 王的學習筆記
自我認知是一個重大話題。
問題所提的“看待自己”、“自我評價”,只是【自我認知】的一小部分。
看待自己所謂“看待”,有“看”的成分,因此屬於感官認知。這是非常粗淺的認知,甚至動物都會,比如能透過【映象測試】(也就是知道鏡子裡的虛像是自己)的動物,就能初步“看待”自己。
這種“看待”,多半是透過基本的感官(五感)和身體內部的本能反應(飢餓、慾望、情緒)來實現。只停留在這個層面的人,幾乎沒有想過如果他們沒有了感官和本能反應會是什麼樣,甚至就算我這麼說了,他們也想象不出來。
評價自己評價自己是在看待自己的基礎之上。“看待”算是粗淺地收集了一些素材,“評價”則是拿一些標準來對素材進行衡量。
而評價的標準又從哪裡來呢?
在18、19世紀的時候,中外都有“狼孩”,也就是小嬰兒被遺棄,然後被哺乳期的狼養大的人。那種人迅捷兇悍如野獸,他們評價自己的標準是狼群給的,或者是狼群及其周邊的自然生存環境給的。
但是很顯然,在正常家庭裡出生的孩子,然後上學、走向社會,最後的評價標準是社會給定的。
也就是說,這些標準絕大多數都是後天環境反饋給出的。即:
自然環境
人文環境
認知自己一般人到看待自己也就差不多結束了,這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平庸的根本原因,因為不瞭解自己、無法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有多重要?
從小到大做的每一個決策、選擇每一個方向,嚴格來說都需要認識自己,比如:有很多人覺得某件事是愛好,這件事要是用來工作就好了,又能賺錢又滿足自己愛好。後來真的實現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愛好這件事,只是當時不需要負責、不用考慮別人感受之下自娛自樂的享受,根本沒有準備好為此付出責任、耐心、意志甚至靈魂。
要知道選擇比努力重要。而一切選擇,都有“認識自我”參與其中,如果不認識自我,選擇出來的路全部是錯的。
那麼應該如何認識自我呢?
有四個基本維度:
純粹感知(沒有知覺的人容易感到沒有自我)
映象反饋(需要一個東西“照見自我”,給出反饋)
他人關係(需要切換到他人視角觀察,或給出標準)
自我必然(有實在的、邏輯上不易否定的控制力和存在)
-
3 # 浮生一點甜
你對自我的評價和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這可以說是同一個問題,都是關於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對自己思想、願望、行為和個性特點的判斷和評價。所以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給自己評價:
思想:思想上來說從小接受中國傳統式教育,三觀還是很正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愛國愛家,但偶爾也會有一些偏激之處,隨著年齡增長包容性就越來越強
行為:行為上我整體符合一個成人比較得體的行為,生活中與人為善,友愛鄰里;工作中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家庭中也是尊老愛幼,親朋好友相處適宜
個性特點:大部分時候都是性格開朗,不拘小節,偶爾也會多愁善感,不過會自我調節,可以很快恢復
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興趣廣泛,但是很難堅持,每樣涉及一點但是無法精通,另外有時脾氣比較急躁,生氣來也快去也快,但是這樣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應該自我調節約束
自我評價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條件。人對自己的思想、動機、行為和個性的評價,直接影響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也影響著與他人的交往關係。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地如實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能正確地對待和自理個人與社會、集體及他人的關係,有利於自己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
(回答中關於自我評價的釋義和作用參考百度百科)
-
4 # 愛笑櫻櫻
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基礎,沒有自我覺察就無法認識自我,也就無法發現需要自我成長的點,自我成長也就無從說起。
此外,自我覺察本身也是自我成長的目的。自我覺察即認識自我,而認識自我本身就是自我成長的主要目的之一。
最後,自我覺察之後,其實改變也就開始了,一旦自我覺察之後,原本下意識、潛意識的內容進入意識,一旦進入意識,我們就會給它下“定義”,我有壞情緒、我有奇異的想法,當我透過意識對它進行描述時,就自動賦予其意義、價值,我們改變的方向也就明確了。
同時,一定我們對下意識、潛意識的內容賦予意義,我們相應的情緒體驗也就來了,而情緒體驗會督促我們下意識的去成長、改變,去尋找相關資料,也會對相關的資訊更加敏感,自我成長也就下意識的開始了。
回覆列表
如果要非常認真的如實的自我評價的話,需要從兩個方面說起:
1、好的地方:
人老實,性格開朗,為人處世穩重,對家人對工作有責任心,喜歡挑戰自己,自律性強,自學能力強
2、不足的地方:
對於孩子還是不夠有耐心,膽小怕事,不過現在好多了(這可能跟童年陰影有關係吧),過於善良
這麼多年,自己對自己比較滿意,因為家庭工作孩子與我而言,收穫很多,不過在這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不斷要督促自己學習,生怕一不小心被社會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