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是人類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審美方式追求心靈體會,強調悟性。中國傳統音樂,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並進一步發展成獨特的美學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下面以儒家、道家、墨家為代表,對音樂與美學進行淺析。
(一):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儒家的音樂理論體系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認為音樂在動盪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
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中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2:代表著作
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
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間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音樂是由間組成,其根源是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樂記》提出了與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徵、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係、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係、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
《樂記》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透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充套件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以政以德",提倡"禮治",重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關於禮"。孔子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凡合於所謂仁德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準之一。推崇以歌頌舜的文德為內容的樂為盡善盡美的藝術,把表現武王伐紂的評為盡善未盡美的藝術。孔子認為音樂家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情感要有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準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樂而不淫,衰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
(2)代表人物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238年)
荀子在哲學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生性的惡習的必須教育才能變善,因為更加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張音樂從實際出發,並隨著時代前進而發展變化,但在音樂思想上仍有崇雅貶俗傾向。
(二)、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代表著作
老子的"大音希聲"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一個著名論點。他認為,最美好的音樂是應使人內心和諧平靜,而這種平靜又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得到昇華。
2:代表人物
(1)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他認為事物的矛盾變化是由一種被稱為"道"的自然法則所支配。老子處世的態度為消極態度。在音樂思想上,他認為美醜相比較而存在,聲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
莊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發,認為音樂美的本質表現為人的自然情性。音樂美的準則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樸素的美感。音樂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莊子認為聲音有三種:"人籟"(人為的樂音)、"地籟"(風吹草動的聲音)、"Teana"(完全自然的音響),這種音樂"聽不聞其聲,視之不風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三)、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代表人物
(1)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家是與儒家的音樂思想相對立的樂派。墨子生於魯國,是偉大的思想家、博學的學者和政治活動家。
他在音樂上竭力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處世態度過於消極,只力求滿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對音樂的社會作用認識不夠全面。墨子認為,音樂藝術既然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還將必厚斂萬民",只能加重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
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
(一):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1: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概論
中國藝術舉凡繪畫、詩詞、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並以此為最高的審美準則。意境一詞最早由王國維在中標舉:"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和"境",(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無盡之韻味,被稱之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響",達到超越物化層面之上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簡括地說:意境是心物、主客、內涵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更著重以虛涵實、實中見虛,有著無限和深遠的特徵。意境實為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範疇。
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是從實際出發,把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音樂藝術要服從於一定的倫理學和美學的規範。音樂上強調"和"字,如:"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以及"清濁、大小、短長、疾綜、哀樂、剛柔"。
中國的音樂美學源於傳統,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展到現代,固守傳統是無為的。只有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出新的美學思路才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西方的美學也是世界文化組成的部分,中西審美文化相融合,以傳統的民族的音樂作為根基,運用中西優秀的音樂方法為建立中國新的音樂美學思想,豐富世界的文化藝術。
2:古琴美學思想概論
中國音樂上下三千年,從遠古至唐末,直接的聲音材料(樂譜)極為貧乏。古琴是中國樂器中保留有較多聲響資料的樂器之一,古琴音樂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彈奏法、指法等等體系,故歷有琴道或琴學之稱。是欲瞭解中國古代及傳統的音樂風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樂器。
古琴曲作為中國傳統的音樂,常常能感人入心。從此有了一種和淡、恬淡、靜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琴曲"孤高岑寂"、"淡而會心",具含蓄之美,其意境深遠,只有經過長時間的修養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空靈跌蕩與禪之直抒性靈不謀而合。禪之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和當下了悟,此實為最虛、最靈動之化境。音樂本身本不需藉助文字說明而明心見性,琴樂所追求意境之深、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達此,可說是到達禪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禪之稱。古琴音樂藝術之所以被稱為琴道是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解其音樂曲調,還包括樂曲的精神反映。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範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準上。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古琴音樂有一種淡靜、虛靜、幽靜等等靜態的美,最適宜在夜闌人靜時彈奏,靜謐的環境深靜的琴風相配合。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
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儒家的入世思想講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樂上則為雅樂、德音的推崇和俗樂、淫聲、溺音的貶斥。雅樂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溫厚含蓄,因而可移風易俗和導人向善,其風格是含蓄的、平靜的,與所謂繁手淫聲,追求聲響效果複雜多變的俗樂相反,故曰"大樂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約制介入音樂的審美標準,所以對音樂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對極端與"窮其變"。道家超世的思想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反映在音樂上則為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追求所謂"道的境界"的音樂。所以道家只對音樂的精神層面積極,而對音樂的聲音層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層面)來說,基本上是採取消極和反對的態度。(這與儒家之對音樂的道德層面積極,對聲音本身變化護展之"技藝性"層面約制的主張仍是有其共同之處的,只不過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為掛搭,後者則以道德為掛搭,唯二者同樣排斥音聲物化層面之過度發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則形成其清微淡遠這一類追求意境、貴"意"說,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而清微遠這一提綱亦包括瞭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脫、清靜和遠、淳靜簡略、蕭散簡遠、恬淡清逸、靜遠淡逸等等衍生和變奏。道家以逍遙的目光觀宇宙,因而在藝術實踐上影響尤深。無論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奏姿勢等不同層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琴樂一直以來所標榜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於此亦可見儒道哲學在音樂審美中的體現。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恬逸、閒適、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因為能虛、能靜,因而同時能深和遠。深遠則能包羅永珍,可見琴樂意境所強調者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到達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境界,正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為重要的一部美學論著,明代徐的中形容這種境界為:"其無盡藏,不可思議。";"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迂迴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
琴樂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僧義海為:"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於閒適內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琴樂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靜深遠者為高,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抒情和託物言志為主。民初琴家楊宗稷謂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為"擬聲、象形、會意"三類。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形的,因為後二者仍未脫離音樂的表面物化形態,必須提升至會意才是最終階段。"意"是抽象的主觀精神境界,所以無限和空靈。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國藝術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用,和"融實入虛"、"虛實相涵"自然宇宙觀之體現。情景相融才能虛實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致,"以音之精義應乎意之深微",聽之使人悠然意遠。琴曲中擬聲之作多隻取其意以抒胸中對自然嚮慕之情,而少有實質模擬者。
琴樂重意,故於音樂實踐上富散板、緩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為單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體現人內在情感的節奏和時值變化。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動以表達人內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礎之氣。琴樂所反映者多為模擬Teana之生機不息和變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陽關三疊"、"憶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遊,意有所會。
為了追求和表現高逸、深遠的意境,琴樂強調"音至於遠,境入希夷"的境界。這種境界恰與"俗樂" 的繁聲促調對立。相反地,琴樂以清遠古淡為美,因而琴樂的特色往往是"曲淡節稀聲不多"的。
3:代表作品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屬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學中的運用大概始於漢代。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於弦者,兄不能以喻弟。"亦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抒其意。""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見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掛。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準則。古琴音樂的美學,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準。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準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1)冷謙《琴聲十六法》
冷謙字起敬,號龍陽子,錢塘人。曾參與制訂雅樂,並著有《太古遺音》一書。他的《冷仙琴聲十六法》見於明代項元汴的《蕉窗九錄》。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範疇。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範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希望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徵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
十六法的提綱和內涵:
(1) 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係);
(2) 松--論吟猱動盪之妙(技巧論);
(3) 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4) 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上之難易(技巧論);
(5) 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6) 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7) 清--論平和潔淨的環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8) 虛--論"心靜"與"聲虛"內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9) 幽--論琴音之幽雅出於琴人高雅閒逸之品德(品德論);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於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論);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格論);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風格論);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論);
(14)和--論和之本質在於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論);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論)。
將此十六個提綱的內容描述作不同的組合,可見著重於風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於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鬆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容。其所包含的特質為輕鬆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
(2) 徐上瀛《溪山琴況》
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 《溪山琴況》見於《大還閣琴譜》。
《溪山琴況》中的二十四況提綱和內涵如下:
(1) 和--論調絃、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與技巧);
(2) 靜--論琴音之簡靜在於調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與風格之配合);
(3) 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涵,並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與技巧);
(4) 遠--論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5) 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格論);
(6) 澹--論琴母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7) 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和有德之養(趣味論);
(8) 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論);
(9) 雅--論琴之雅得於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格論);
(10) 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於古淡與妖冶(風格論):
(11) 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12) 採--論琴音之採得之於幾經鍛鍊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13) 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於修指之嚴淨(境界論);
(14) 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折間婉轉動盪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閒雅、下指必寬裕純樸,始能合乎古調(境界論);
(18)細--論節奏、章句轉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於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閒雅之配合(技巧論);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併兼(音量與技巧論);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係(趣味與意境論);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溪山琴況》中的二十四況與《琴聲十六法》結構都是以同一系列美學範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準之要求, 為古琴藝術所提出的審美準則。
二十四況所涉及到的內容仍然主要滲透著儒道二家的觀念。此二家的影響可分別以 "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前者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觀念在音樂上的體現;後者則為道家崇尚自然、隱逸、淡泊明志、虛靜等思想和人生觀在音樂上的落實。
展開全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是人類文化歷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密不可分,審美方式追求心靈體會,強調悟性。中國傳統音樂,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並進一步發展成獨特的美學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下面以儒家、道家、墨家為代表,對音樂與美學進行淺析。
(一):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儒家的音樂理論體系
儒家的音樂理論對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認為音樂在動盪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將士英勇善戰,而在和平環境中又能使人們以禮相代。
在音樂內容與藝術形式上,儒家的音樂理論把內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藝術形式的美,則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的音樂審美以"和"為中心,對中國的音樂家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儒家的音樂理論還把音樂家藝術看成是一種認識真理的途徑。
2:代表著作
是儒家的音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著作。
論述了音樂的本源:"凡間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用使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音樂是由間組成,其根源是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動,"物動心態",是原始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樂記》提出了與音樂藝術相關的許多問題如:音樂的成因和特徵、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係、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係、音樂的審美作用、音樂的教育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等。
《樂記》提出了自己的音樂美學思想,如書中寫道:"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主要的,技藝是次要的,品德的修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就給我們一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透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充套件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3:代表人物
(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中國音樂、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中。
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以政以德",提倡"禮治",重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從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關於禮"。孔子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凡合於所謂仁德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準之一。推崇以歌頌舜的文德為內容的樂為盡善盡美的藝術,把表現武王伐紂的評為盡善未盡美的藝術。孔子認為音樂家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情感要有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之道的論理準則。強調形式與內容要統一,推崇"樂而不淫,衰而不傷"的雅樂,不喜熱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間俗樂"鄭衛之聲","惡鄭聲之亂雅也",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偏見。
(2)代表人物荀子(約公元前313--公元238年)
荀子在哲學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的生性的惡習的必須教育才能變善,因為更加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張音樂從實際出發,並隨著時代前進而發展變化,但在音樂思想上仍有崇雅貶俗傾向。
(二)、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代表著作
老子的"大音希聲"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一個著名論點。他認為,最美好的音樂是應使人內心和諧平靜,而這種平靜又能夠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得到昇華。
2:代表人物
(1)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他認為事物的矛盾變化是由一種被稱為"道"的自然法則所支配。老子處世的態度為消極態度。在音樂思想上,他認為美醜相比較而存在,聲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
莊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發,認為音樂美的本質表現為人的自然情性。音樂美的準則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樸素的美感。音樂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莊子認為聲音有三種:"人籟"(人為的樂音)、"地籟"(風吹草動的聲音)、"Teana"(完全自然的音響),這種音樂"聽不聞其聲,視之不風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
(三)、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1:代表人物
(1)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
墨家是與儒家的音樂思想相對立的樂派。墨子生於魯國,是偉大的思想家、博學的學者和政治活動家。
他在音樂上竭力反對儒家"以禮樂治天下"的主張,處世態度過於消極,只力求滿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對音樂的社會作用認識不夠全面。墨子認為,音樂藝術既然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還將必厚斂萬民",只能加重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
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
(一):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1: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概論
中國藝術舉凡繪畫、詩詞、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並以此為最高的審美準則。意境一詞最早由王國維在中標舉:"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藝術家主觀情感的流露)和"境",(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這種情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無盡之韻味,被稱之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響",達到超越物化層面之上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簡括地說:意境是心物、主客、內涵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更著重以虛涵實、實中見虛,有著無限和深遠的特徵。意境實為中國一個極富民族特色的獨特美學範疇。
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是從實際出發,把內容和形式相統一,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音樂藝術要服從於一定的倫理學和美學的規範。音樂上強調"和"字,如:"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以及"清濁、大小、短長、疾綜、哀樂、剛柔"。
中國的音樂美學源於傳統,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發展到現代,固守傳統是無為的。只有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出新的美學思路才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西方的美學也是世界文化組成的部分,中西審美文化相融合,以傳統的民族的音樂作為根基,運用中西優秀的音樂方法為建立中國新的音樂美學思想,豐富世界的文化藝術。
2:古琴美學思想概論
中國音樂上下三千年,從遠古至唐末,直接的聲音材料(樂譜)極為貧乏。古琴是中國樂器中保留有較多聲響資料的樂器之一,古琴音樂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彈奏法、指法等等體系,故歷有琴道或琴學之稱。是欲瞭解中國古代及傳統的音樂風貌,古琴是一不可多得的樂器。
古琴曲作為中國傳統的音樂,常常能感人入心。從此有了一種和淡、恬淡、靜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琴曲"孤高岑寂"、"淡而會心",具含蓄之美,其意境深遠,只有經過長時間的修養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空靈跌蕩與禪之直抒性靈不謀而合。禪之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和當下了悟,此實為最虛、最靈動之化境。音樂本身本不需藉助文字說明而明心見性,琴樂所追求意境之深、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達此,可說是到達禪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禪之稱。古琴音樂藝術之所以被稱為琴道是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解其音樂曲調,還包括樂曲的精神反映。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範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準上。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古琴音樂有一種淡靜、虛靜、幽靜等等靜態的美,最適宜在夜闌人靜時彈奏,靜謐的環境深靜的琴風相配合。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
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儒家的入世思想講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樂上則為雅樂、德音的推崇和俗樂、淫聲、溺音的貶斥。雅樂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溫厚含蓄,因而可移風易俗和導人向善,其風格是含蓄的、平靜的,與所謂繁手淫聲,追求聲響效果複雜多變的俗樂相反,故曰"大樂必易"。此乃以道德的約制介入音樂的審美標準,所以對音樂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對極端與"窮其變"。道家超世的思想講求自然、逍遙和超脫世俗的羈絆,反映在音樂上則為老子"大音希聲"的思想,追求所謂"道的境界"的音樂。所以道家只對音樂的精神層面積極,而對音樂的聲音層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層面)來說,基本上是採取消極和反對的態度。(這與儒家之對音樂的道德層面積極,對聲音本身變化護展之"技藝性"層面約制的主張仍是有其共同之處的,只不過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為掛搭,後者則以道德為掛搭,唯二者同樣排斥音聲物化層面之過度發展。道家超世的思想則形成其清微淡遠這一類追求意境、貴"意"說,講求弦外之音的審美理想。而清微遠這一提綱亦包括瞭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脫、清靜和遠、淳靜簡略、蕭散簡遠、恬淡清逸、靜遠淡逸等等衍生和變奏。道家以逍遙的目光觀宇宙,因而在藝術實踐上影響尤深。無論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奏姿勢等不同層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和雅"和"清淡"可說是琴樂一直以來所標榜審美情趣和理想風格,於此亦可見儒道哲學在音樂審美中的體現。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恬逸、閒適、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因為能虛、能靜,因而同時能深和遠。深遠則能包羅永珍,可見琴樂意境所強調者是一種無限和深微的境界。這種境界的至極之處到達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境界,正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古琴中最為重要的一部美學論著,明代徐的中形容這種境界為:"其無盡藏,不可思議。";"琴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迂迴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聯,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也。"這種境界的落實則為一種絕去塵囂、遺世獨立的希夷境界,如:"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靜秋鳴,月高林表";"松風遠拂,石澗流寒";"山居深靜,林木扶蘇"。
琴樂的境界是"無盡"、"無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所以琴聲音淡、聲稀,琴意得之於弦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陶淵明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正是將琴樂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窮極的哲學思維。沈括評北宋琴僧義海為:"海之藝不在於聲,其意韻蕭然,得於聲外"。古琴是偏向靜態之美的藝術,因此彈琴要講求幽靜的外在環境於閒適內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藝術境界。
琴樂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靜深遠者為高,其表達手法則以借景抒情和託物言志為主。民初琴家楊宗稷謂琴曲的藝術表現手法為"擬聲、象形、會意"三類。會意是統率著擬聲和象形的,因為後二者仍未脫離音樂的表面物化形態,必須提升至會意才是最終階段。"意"是抽象的主觀精神境界,所以無限和空靈。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擬聲和間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國藝術虛實對立統一手法的運用,和"融實入虛"、"虛實相涵"自然宇宙觀之體現。情景相融才能虛實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質表達空靈和幽遠之致,"以音之精義應乎意之深微",聽之使人悠然意遠。琴曲中擬聲之作多隻取其意以抒胸中對自然嚮慕之情,而少有實質模擬者。
琴樂重意,故於音樂實踐上富散板、緩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為單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體現人內在情感的節奏和時值變化。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動以表達人內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礎之氣。琴樂所反映者多為模擬Teana之生機不息和變化,如:"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陽關三疊"、"憶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遊,意有所會。
為了追求和表現高逸、深遠的意境,琴樂強調"音至於遠,境入希夷"的境界。這種境界恰與"俗樂" 的繁聲促調對立。相反地,琴樂以清遠古淡為美,因而琴樂的特色往往是"曲淡節稀聲不多"的。
3:代表作品
中國的古琴主要為文人雅士的樂器,屬自娛的室內雅樂,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琴學中的運用大概始於漢代。說:"瞽師放意相物,寫神愈午,而形諸於弦者,兄不能以喻弟。"亦說:"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而意在高山……傾之間,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達而用事,則著之於琴以抒其意。""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見琴是作為一種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掛。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準則。古琴音樂的美學,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豔、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準。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準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1)冷謙《琴聲十六法》
冷謙字起敬,號龍陽子,錢塘人。曾參與制訂雅樂,並著有《太古遺音》一書。他的《冷仙琴聲十六法》見於明代項元汴的《蕉窗九錄》。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範疇。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範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希望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徵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
十六法的提綱和內涵:
(1) 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係);
(2) 松--論吟猱動盪之妙(技巧論);
(3) 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4) 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上之難易(技巧論);
(5) 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6) 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7) 清--論平和潔淨的環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8) 虛--論"心靜"與"聲虛"內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9) 幽--論琴音之幽雅出於琴人高雅閒逸之品德(品德論);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於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論);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格論);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風格論);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論);
(14)和--論和之本質在於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論);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論)。
將此十六個提綱的內容描述作不同的組合,可見著重於風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於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鬆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容。其所包含的特質為輕鬆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
(2) 徐上瀛《溪山琴況》
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 《溪山琴況》見於《大還閣琴譜》。
《溪山琴況》中的二十四況提綱和內涵如下:
(1) 和--論調絃、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與技巧);
(2) 靜--論琴音之簡靜在於調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與風格之配合);
(3) 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涵,並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與技巧);
(4) 遠--論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5) 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格論);
(6) 澹--論琴母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7) 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和有德之養(趣味論);
(8) 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論);
(9) 雅--論琴之雅得於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格論);
(10) 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於古淡與妖冶(風格論):
(11) 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12) 採--論琴音之採得之於幾經鍛鍊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13) 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於修指之嚴淨(境界論);
(14) 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折間婉轉動盪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閒雅、下指必寬裕純樸,始能合乎古調(境界論);
(18)細--論節奏、章句轉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於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閒雅之配合(技巧論);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併兼(音量與技巧論);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係(趣味與意境論);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溪山琴況》中的二十四況與《琴聲十六法》結構都是以同一系列美學範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準之要求, 為古琴藝術所提出的審美準則。
二十四況所涉及到的內容仍然主要滲透著儒道二家的觀念。此二家的影響可分別以 "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前者為儒家雅正、中庸之道等觀念在音樂上的體現;後者則為道家崇尚自然、隱逸、淡泊明志、虛靜等思想和人生觀在音樂上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