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53847814047

    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

    可能稍有文學素養的人都能意識到後兩句續接得如何拙劣,但少有人提及作者還修改了李白原句,由“樹深時見鹿”改成了“林深時見鹿”。殊不知一字之差,咫尺天涯。

    可以推想,作者讀到李白這句詩的時候,一定被“樹”字迷惑住了。“樹深”是什麼鬼?啄木鳥嗎?於是就按照自己理解改成了我們今天常用的“林深”,就此傳播下去,竟無人發覺其中內涵的變化。可見網路的碎片化閱讀已經大大磨損我們文字細讀的意識和能力。

    就像高中物理老師講滑塊運動時說的,要在腦海裡像放電影似的想象物體的運動,做題才能成竹於胸。要想深入理解詩歌文字,就必須要把自己代入到詩人的情景下,感其所感,見其所見,才能找到解讀詩歌的密碼。

    迴歸到文字中,“樹深”與“林深”所處的視角完全不同。後者只是一個泛泛的概括,是處於上帝視角下客觀的描述;而前者是作者視角。如同於密林中行走,身旁的一棵棵樹木在眼前閃掠而過,漸而連成一片,每一棵樹都像是另一棵樹,似是而非,不覺已至深處。在這種似真似幻的場景下,又不時有鹿躍入眼底,使意境更添空靈。“樹深時見鹿”僅僅五個字,卻配合得天衣無縫,竟一字不能改。如果換成“林深”,就顯得呆板而空洞無物。天才與庸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一字之間。

    不是說不能化用前人的詩句,只是化用的基礎在於理解。唐人盧延讓有句“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不過是三流之作。而辛棄疾稍加改動,就成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可謂點石成金。但如果沒有辛棄疾的功夫,還是對他人作品心懷敬畏,反覆細讀為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晏含能上世界盃,郎大法師怎麼沒把王一梅帶上?王一梅是老隊員中唯一沒拿上牌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