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塗之人995

    普通讀者知其然,藝術行家知其所以然。一是看門道,一為看熱鬧。沒有藝術家,精神缺糧食。缺了普通人,藝術無根基。

  • 2 # hi馬先森

    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只有好不好看,像不像的問題,而藝術家眼裡看的是表達的是想以及藝術手法,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 3 # 丹青引

    但是,藝術家和普通人在對藝術的認識高度上又有不同之處:

    一,藝術家會自覺地運用自有的知識儲備對藝術(藝術作品)進行理性分析和梳理,比如從材料構成、筆墨形式或造型技法,以及作品思想高度等等角度進行探究,以便更好地為自己今後的創作服務。藝術家眼裡的藝術,特別是對自己的藝術作品,猶如慈父眼裡的孩子,神父眼裡的信徒,自然會有著與普通人不一樣的情感。

    二,而普通人面對藝術作品,在接受感染和薰陶之餘,一般也會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做出各有側重的詮釋和理解,但在普通人意識裡,他們不會從技術層面把藝術作品的形式構成搞得稀碎,然後吹毛求疵地去審視和檢驗某個部件。但是,藝術家經常如此。

    三,藝術在藝術家來說既是信仰又是使命,他們對待藝術作品時甚至會有儀式般的神聖感,藝術是藝術家傾其一生的摯求。我們局外人一般不會有這種情懷,也體會不到這種情懷。

    綜上,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和普通人眼裡的藝術,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不能一概而論。

  • 4 # 詩夜城主

    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和藝術家眼裡的藝術有什麼不一樣?”其實真正分析起來是有很大的資訊量的,比如,從對藝術不同的專業知識來了解、不同的人生閱歷以及審美能力來了解,都會對藝術有不一樣的看法,

    普通人眼裡的藝術

    首先說明的是,這裡的普通人是指非藝術創作者,充其量只知道藝術的種類以及藝術的理論知識,要知道,很多不會創作藝術的人,都有很高的審美能力,並不是完全對藝術一竅不通,那麼在那些普通人眼裡是怎麼看待藝術的呢?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就是要簡單直接,可以感動人,

    雖然藝術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樣,但對於非藝術創作者的欣賞者來說,只要通俗易懂理解起來不費勁就可以,這可以把它理解為傳統藝術思想,比如,一幅畫的人物模樣至少要和現實中的人物那樣,臉是臉、鼻子是鼻子,當然了,有一定藝術理論知識以及審美能力的人,也是可以看懂那些抽象藝術的,

    藝術家眼裡的藝術

    如果要說藝術家眼裡的藝術是怎樣的?那就看藝術家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了,俗話說“相由心生”,對於藝術創作同樣如此,藝術家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品味、藝術素養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品質,但不管怎麼樣,任何一個藝術家都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風格是獨一無二,有內涵的,

    藝術家總是認為藝術是極少數人可以理解的,因為只有這樣,創作時才能獨一無二,再簡單點說,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就是一種“自我”的體現,哪怕所有人都不認可,自己也在認可(很多不符合藝術標準的作品)主觀意識非常強烈;而普通人眼裡所認為的藝術就是要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因為藝術不是屬於個人的。

  • 5 # 謙和藝聘

    藝術可以有兩個層次,一是基本所有人都能公認的藝術,一個是隻有深入瞭解後才能認知的,比如故宮展覽“清明上河圖”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因為“清明上河圖”的敘事、民俗等特點,是被大眾所認可的,黃賓虹紀念館展覽了館藏的作品,來的絕大多數都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不是說黃賓虹比張擇端的藝術要高,只是對藝術的理解和需求不同而已。

  • 6 # 詩畫同源

    這個問題的根本就在於,究竟什麼是“藝術”。毫無疑問,藝術家和普通人在許多方面是有差異的,普通人在藝術品面前是“門外漢”,而藝術家是“行內人”。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對於門外漢來說,隔的可就不只是一座山了。千山萬水的去說藝術,也真的是“無話可說”了。可它並不意味著我們普通人不能欣賞藝術,假如藝術失去了“被欣賞性”,那藝術還有什麼實際的存在價值呢?那麼問題來了,”學會欣賞”就成為普通人的必修課了,但它不是要求你也去當“藝術家”。欣賞和創作不能說“風馬牛不相及”,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事。

    欣賞,就如同學“識字”,只有學會認字,理解了字意,你才有“讀書”的可能性。那麼,你能讀書了,卻離作家還有著很遙遠的距離。這就等同於是普通人和藝術家的不同之處。

    藝術家,是藝術的原創人,做為作者,他的重點不是為了“欣賞”,而是創作。用藝術的特殊語言形式,講述作者的內心世界,描述他眼裡的“世界”。並且他所創造的理想世界能得到現實世界的迴應,呼應現實生活,得到普通大眾的共鳴。也許這種“共鳴”會“遲到”,但不會“缺位”!有人把“看不懂”當做“垃圾藝術”的遮羞布,那是他們離真正的藝術家還很遠、很遠……

    作為普通人,理應:走近藝術,讀懂藝術。

    作為藝術家,本應:追求藝術,尊重藝術,光大藝術,此為天職。

  • 7 # 澄懷齋主人

    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和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在文化認知上的美學審視,藝術審美的心理因素不一樣。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比如,普通觀眾在看書畫藝術展時,大多隻看作品表面、具象的視覺,更喜歡逼真的畫,認為“畫得像”就是好畫。知道是寫實主義的好畫,但不知道好在哪裡。還有些只顧拍照,各種自拍、與參加畫展的名人合影,只看人、不看畫。

    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就不一樣了,有些人藝術家能靜靜盯著一幅畫看半個小時,對作品功力,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理有據的表達出來。比如欣賞一幅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作畫難度;抒發主觀情懷,基本的真實;具有特殊的情感;具有一定歷史的前瞻性等。

    個人觀察,請專家指教!

  • 8 # 優畫網藝術資訊

    接下來我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普通人眼裡的藝術和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很明顯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普通大眾的藝術素養正在日益提高,但總體來說,藝術和人們生活的關聯還並不是非常密切。普通大眾對藝術大致分為三種印象,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對藝術懷有崇敬之心,認為藝術很高大上,藝術在神壇之上,在金字塔尖之上,在日常生活之上。另一種則是認為藝術和自己沒有太過於密切的關聯,藝術是高冷的,是陽春白雪的,是“另一個時空”、“另一個王國”,是“不屬於自己的領地”。第三種看法是認為藝術很浪漫,很有情懷,可以用來豐富人的精神生活。

    而藝術家眼裡的藝術,和普通人就有很大的不同了。按照對藝術的信仰的純粹程度不同,我們不妨將藝術家分為“高檔”“中檔”和“低檔”三種類型。最純粹的藝術家把藝術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它或許會為藝術家本人帶來痛苦,但是藝術家離開它就無法呼吸。中等純度的藝術家把藝術視為一種職業,有的時候愛它,有的時候恨它。靈感爆棚的時候洋洋得意,陷入瓶頸的時候抑鬱寡歡。純度最低的藝術家把藝術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整日研究市場的口味和品好,複製其他人成功的作品,專門琢磨套路。此類藝術家畫出來的作品和行畫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純度高低和藝術家的知名度沒有必然關係。有的人風靡全球但心卻不純粹。有的人心靈很純粹但卻一輩子默默無聞。

  • 9 # 魏墉WEIYONG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位當紅青年京劇演員演出程派代表劇目《鎖麟囊》,薛湘靈上場,快步如飛走到舞臺中間,停住,亮相,臺下爆發一片叫好聲,有老先生問旁邊叫好的年輕人:“為什麼叫好?好在哪裡?”年輕人回答:“出場這幾步,多瀟灑!”老先生又問:“一個閨中待嫁的少女,能這麼風風火火走路嗎?”,薛湘靈開始演唱,剛唱了一句,臺下掌聲雷動,那位老先生又問旁邊年輕人:“為什麼鼓掌,哪好?”年輕人說:“好聽!”老先生嘆口氣,自言自語:“用腦後音發聲,這是要掌聲啊!”

    腦後音是老生和花臉常用的發聲方法,用來表現人物的陽剛之氣,而一位妙齡少女卻恰恰應該展現的是陰柔之美。

    張藝謀拍了幾部影視作品,請來書法家書寫片名,很多人拍手叫好:“好字,風馳電掣,英雄氣概,字裡帶著一股俠氣!”有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俠氣就是野氣,而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的是書卷氣!

    前幾年,有人在國展上看到一幅工筆人物畫,大呼:“好畫!”一旁有人問:“哪好?”此人答道:“畫的細緻,頭髮都一根一根的畫清楚了。”

    旁邊人又說:“你看看線條有力度嗎?”白描不過關,怎能畫出好的工筆畫來?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欣賞藝術,看懂藝術,需要一定的修養,普通人說好,不一定真好,好的藝術必須內行人說好才是真好!

  • 10 # 水寒雅芙

    打一個很淺顯的比方,古代有一個皇帝老兒,請畫師給自己畫像。第一個畫師依樣畫葫蘆,畫成皇帝一看,我怎麼長這麼醜,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一怒之下,把畫師推出去斬首。又請第二個畫師給自己畫像,結果一看,自己根本沒有如畫般英俊瀟灑,怒髮衝冠,後果不用我多言。第三個畫師來了,奇蹟發生了,畫成之後,皇帝老兒發現畫中的自己不但不醜,反而氣宇軒昴與眾不同,樂了。

    你知為何?緣是第三個畫師吸取前車之鑑,既不如實作畫彰顯皇帝的醜,又不去討好皇帝老兒去美化他的五官,只取其神,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所以第三個畫師從虎口逃生。

    為什麼同一個模特,在不同畫像面前有此激烈的情志反應呢?第一個畫師能將皇帝的外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為何欣賞者會不悅反怒。如是觀,欣賞者有一顆愛美和自尊心,有自己的審美情趣也有普通人的羞恥之心,畫師只求形似忘記人之自尊自卑之心,沒有處理好藝術與真實之間的關係,沒有考慮欣賞者的心裡障礙,那麼再好的畫工也難取悅觀眾。

    欣賞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如你畫一樹梅花,愛梅者欣欣然,但若欣賞者與梅花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傷心往事,此時,你的梅花圖不但不能勾起欣賞者的愉悅感,反而讓她想起前塵往事而淚垂。記得梅花開的時候,有一女子傷心地想起天國的丈夫,說梅花開了,他答應和她一起踏雪尋梅,可是,斯人已逝,梅花開時情寂寂,百種相思千種恨。所以,相同的畫卷,每一個觀賞者受學識與人生經歷的作用,審美情趣不盡相同。同理,你藝術家眼中的風景,並不一定是欣賞者眼中的風景。

    第二幅畫為何美化了模特,還是引起觀賞者強烈的情志反應呢?觀賞者不但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他既追求美麗的事物,也瞭解美的本質。明明是醜,你非要刻意美化而失去事物的真實性,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反差之大乏人難以怡情反而惡之,物極必反,過度的讚美,反而讓有自知之明的人心生自卑,讓人心理難以接受現實。可見,用藝術的手法過度美化醜的事物,反而失去真實的美,一樣引起觀賞者的不適心理。

    第三幅畫貴在神似,像與不像之間存在著非常微妙的情趣,讓人明白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情人眼裡出西施便是藝術美的真實存在。美的本質就是因人而異。不管是藝術家還是欣賞者,沒有誰可以如子期伯牙的高山流水絕對共鳴,只有神似之妙。有相同點,也有不同的,但大致的審美方向一樣,而存在審美的差別。

    世間之美醜沒有絕對,只有相對。藝術家眼中的藝術更注重技法與思想表達,而欣賞者眼中的藝術存乎心與對藝術的感知力。兩者對藝術審美觀是無法統一的,只不過,怡情是欣賞者永恆的追求,但是美的事物並不一定可以時時怡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半年養雞和養鴨,哪種能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