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下獨酌話舊事
-
2 # 曲江家學
首先,所謂先秦百家,成為國之顯學的甚至有機會成為顯學的其實並不多,而且實際上很多學說都只是對當時的某一個層面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真正從本源到國家體制去提出一整套理論的諸子學說並不多。
比如名家,只關注於名實的思辨,雖然也踢出來治國的第一前提是把名弄清楚了,但並沒有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
這些東西要展開來講很繁瑣,包括陰陽家、兵家、縱橫家等都有這類侷限性,想要有深入瞭解可以看錢穆先生和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
真正有機會成為構建國家形態和思想文化方向的根據的學說,嚴格說起來就是儒、道、墨、法四家而已。
墨家所潛藏的那種拔離宗族社會根基的極權主義思路,一度很快興起,也很快就被放棄了。
法家思路經過秦代的實踐,也漸漸地被分揀,一部分思路被拋棄,一部分思路被儒道揚棄吸收——其實法家很大程度上也是道家思路的某種延續。
而後,先是道家以黃老學的形態在漢初為國家休養生息帶來了很大的成功,之後是儒家漸漸地由文化和教育走向了政治中心,這些發展歷程也非一時半會能完全說清,但根子上說,儒和道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這種共通之處主要體現在:華人的思想和政治體系並不像西方社會那樣以某種明確概念為出發點,而是以某種自然生長的體驗為出發點而建構起的思路和社會結構。
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國內當代的學者中我很佩服張祥龍先生的一些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他的書還有他在網上的一些講座來聽。
最後,需要明白一點,其他的諸子學說後來也極大地被吸收到了儒道學說之中了。比如董仲舒的經學體系就吸收了陰陽家和名家的很多學說內容。諸子百家最終百川入海,以儒道兩股力量湧現,而佛教哲理傳入中國後,又生髮除了獨屬於中華文明的漢傳佛教體系,這些都是我們文化不斷兼併包容而又生髮不息的體現。
一點個人愚見,權作拋磚引玉~
-
3 # 書法天下
據統計,諸子百家一共189家,形成學派的有12家。但能一直影響中國社會2000年之久的,只有儒家和作為儒家反面存在的道家。這是因為兩者完成了以道德為終極關懷的超越現實,使人能夠獨自尋找不依賴於社會組織的終極人生意義。
一、作為一種思想,必須具有超脫世俗的一面,才能延續下去
人生在世,都會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什麼是對的?我應該怎麼做?什麼才是生命的意義?人總是要死的,如何面對死亡?當這種意義脫離於社會組織,超越了社會現實時,就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明思想。當現實世界出現問題,社會崩潰、作為文明載體的人消失時,由於文明思想與社會行動脫離,它不會崩潰,依然能指導社會行動,傳承於世。
也就是說,人必須具有夢想,甭管它最後能不能實現,它能給人生存的希望。只要還有希望,就不會喪心病狂,就會堅持本心去追求終極價值。
所謂終極價值,是指個體走出社會面對生死的拷問時,依然能找到超越個體生命的永恆意志,在正確的道路上堅強地走下去。即使身陷囹圄,得了重病,社會腐敗透頂,道德淪喪,他也能堅持“此心光明,夫復何求”,只有這樣文化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
這也能說明,一個徹底的世俗社會,把金錢和生存當成人生目標,是不可能延續長久的。因為財富屬於現實世界,依賴於社會組織,當社會崩潰,財富還能有什麼用?此時人們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財富觀念無法重構社會,文明隨之滅絕。比如古埃及的神,遊牧民族的消失,也是如此。
所以,你就會明白,一個文明國家的建立和穩固,為什麼首先要確立一個國教?那些以搶劫為生的遊牧帝國,為什麼避免不了被同化?因為一旦不能搶劫了,他們找不到替代的生存價值。
二、儒家的超越現實
在儒家理想國的社會秩序上,家是社會組織基本單位,國是家的同構放大,這一點很重要,儒家本質就是家庭倫理的泛化。
儒家倫理是等級制的,家庭內部長幼有序,以父權為核心,把父子關係和血緣親疏視為道德關係,家庭內部每個人各守其分,遵守符合等級秩序的行為規範。把家庭倫理推廣到社會,由家庭關係推演出與他人關係,國以君權為核心,按照周禮制定尊卑有別的等級禮儀規範,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孔子著《周禮》,四萬多字,全是各種禮儀規範的流水賬。
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是說一個人自覺遵守周禮,他就是有道德追求的人。孔子又講“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強調自覺將道德視為生命意義的追求,將社會外在規範化為個體內在自覺,脫離了社會組織和外在神秘力量。孔子又說“求仁得仁,又何怨?”、“朝聞道,夕死可矣”,強調百折不撓地追求道德,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自此,周禮作為道德的投射物,仁作為道德的核心,人的生命意義在於追求超越周禮具體條文的道德理想。
另一方面,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追求道德不再是貴族專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每個人都可以從道德出發,思考人生意義。
自孔子以後,道德脫離了社會現實,成為每個個體追求的終極人生意義。人人自覺追求做君子,就形成了社會的共同道德和穩定秩序。
孔子解決了道德的兩個基本屬性:1、道德的可欲性,只要你想去做就可以做到;2、道德的普遍化,即具有規範性,周禮是道德之源,但每個人只要憑內心感知,就可以判斷什麼是合乎道德(周禮)的行為,超越客觀的條文。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道德是人向善的意志,任何一個人憑內心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好與壞,這與他的能力和出身都沒有關係。人憑藉本能就能知道什麼是好的、何為道德規範,就可以去實踐道德了,連《周禮》都不需要。
三、儒家的反面存在,道家
道家與儒家一樣,依靠個人自覺,在此世實現人生的超越價值。但在實現目標和如何實現上,道家與儒家完全相反。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應該遵守一些禮儀規範,去追求向善的道德目標。
道家首先反對任何確定的規範。“道可道,非常道”“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這世上根本就沒有固定的規則,好壞不斷相互轉換,變化無常才是永恆的。
緊接著否定善的價值判斷。道家認為根本不存在有確定內容的善,並以水為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要做到善,就應該像水那樣順其自然,不爭卻能容天下。也就是說,向善的價值不是人施於物件的主觀評判,而是聽任自然,它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肯定也不否定。
最後否定對道德的理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的德行沒有確定指向,沒有任何內容,主張“無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萬事萬物,通通一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連生死都看破,破除對任何事物和言論的執著,更徹底的否定道德指向於任何目標。
儒道兩家更深層次的聯絡是,二者共生。否定儒家一定是回到道家,古人從此進退有餘,林語堂說:“道家及儒家是華人靈魂的兩面。”中華文明有了更強大的生命力。
東漢末年的儒學式微、玄學興起,實際上是儒生回到道家尋找新道德價值。
四、諸子百家的消失
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可見當時楊朱和墨家的強大影響力,甚至蓋過儒家。但為什麼銷聲匿跡了?因為他們的思想都沒有超越現實的終極關懷。
先說墨家。墨家也講知和仁,但它的知和仁更加強調社會效果,看人的行為後果對社會有沒有利,“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沒有跳出社會圈子。在理想國上,主張“兼愛”“非攻”,但卻依靠“天志”“明鬼”等外在約束來保證實現,沒有落實到個體性的精神關懷。墨家沒有脫離社會組織的終極關懷,隨著社會的大變革,很快就消失了。
漢代的“天人感應”學說就遇到了墨家的問題:理想國秩序依賴“天”這個外在約束,沒有脫離現實社會。東漢末年社會崩潰後,“天人感應”被拋棄。
楊朱與墨家相反,重個人,覺得社會沒有意義,“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也”,提倡及時行樂,“豐屋美服,厚味姣色。由此四者,何求於外”。脫離了社會,但沒有找到超越現實的不死價值。人總是要死的,死後還怎麼行樂?死後的意義在哪?
法家結合了道家對儒家的價值否定和荀子的外在規範,提出維護君權權威,以法術勢統治天下(法家與現在提倡的法治完全是兩碼事)。但是,法家只是統治工具,沒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沒有合理性的依據。
名家所謂“白馬非馬”“堅白石離”,把名與實剝離,是為了否定儒家以“名”指稱道德,背後沒有更高的理想邏輯追求。名家同樣沒能超越現實。
兵家的思維方式源於軍事經驗,其目的也是用於軍事政治生活,與社會行動聯絡緊密,並非形而上的思辨。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具體化了自然世界對於人事的影響。目的依然是服務於社會與人事,沒有高於現實的精神追求。
儒家和作為儒家反面存在的道家,都承認存在超越個體生命的非功利價值,都強調只有依靠個體覺醒才能去認識永恆的價值。相比之下,諸子百家其他學派,均沒有提出超越個體生命的終極意義,漢以後或是消亡,或是被儒道兩家部分吸收。
-
4 # 大諾
其實這個問題你問少了一個,那就是“釋”,也就是佛。
中國三大流派,儒,釋,道,千年流傳。
我簡單說明下,不做冗沓回答。
儒:孔孟之道,統治階級之需,統治者不滅它不滅。
釋:佛道,外來之物,卻在中國紮根繁衍。統治者需要它讓百姓心善莫暴亂,百姓需要它沉澱心靈,洗滌心靈,產生念想,依偎而存。
道:周易太極衍派而來,最本土最中國的產物。一是煉丹藥,求長生,實際是醫藥的某種形式。藥者,百姓需求,統治者需求。一是求道昇仙,精神濟慰,也是百姓需要,統治者需要。
所以,有市場就有存在道理與生命力。
-
5 # 綠約風影
秦以前是戰國春秋時代,文化繁榮號稱諸子百家,主要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還有農商卜毉歌藝等,函蓋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正是中華走向科學化規範化入門階段,各方面都迫切需要理論指導標準引領,因此吸引大批深喑其用者,積極傳經授道,形成了師徒門派,同業協作聯盟,因此各行各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這樣那些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人被擋在組織之外,他們則結夥搶掠也漸形成幫派,由於都是專業強奪,財富開始向這部分人聚籠,發展到後期就成國家集團,到秦時一統達到頂峰。
秦國吞併六國,作為國家的其它流氓集團已被消滅,剩下的是有民眾基礎的行業聯盟,教義團體,這些組織做大很有可能抗衡國家政體,因此始皇必欲除之,於是做出了統一的度量衡的標準,削弱了手工製作對本行業大老的依賴,使行協組織逐漸解體,這做法方便了大眾,但技術從此止步,導致墨子思想成了傳說。醫學,農學,人生命理等科學只剩了應用,失掉原理說支撐。最難解的思想領域,以武力奪取的秦王朝一要確立其存在的合理性,二要鞏固穩定性,於是摒棄各類雜派思想就提上議程,焚書坑儒就上演了,至此各類雜家成了個人愛好,登不了堂,淪落街邊玩個雜耍說唱,其有價內容不再為人探討和保留,真理在皇上那必須接受。
然而,道家因其弘揚遠離世塵,不干預朝政,沒有被幹盡掃淨,儒家則因所強調的順序秩序有利於皇權統治,因而逐漸被尊崇,成了教育必學文字,綱領性指導思想。
-
6 # 天蠍微醉
題主說的先秦有諸子百家,為何道家儒家屹立千年不倒,而且繼續傳承和發揚?我的見解是:一切文化意識形態都是為政治經濟服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禁止私學,只能以吏為師。到了漢朝,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有就是,道家儒家之外的諸子百家,他們的思想學說不適應歷史發展的要求,所以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沒有傳承千年香火不斷。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形同虛設,各地諸侯爭霸圖強,社會文化思想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有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雜家、墨家等。就當時而言,沒有誰大誰小,只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法家學說重法制,秦能統一六國,法家學說位列首功。過於重視刑罰,也必將出現暴政,秦朝二世而滅國,法家難辭其咎。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確立漢家天下,實行道家黃老思想,無為而治,到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發展為天朝上國,四邦來朝。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縱觀秦漢,道家儒家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促進社會進步,這是他們屹立千年不到倒的主要原因。
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不管沒有有屹立千年不倒,有沒有被傳承和發揚到今天,他們的存在都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都是古代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切文化意識形態都是為政治經濟服務,道家儒家思想學說被統治階級採納,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所以流傳至今。
-
7 # 上帝創造天地萬物
釋迦摩尼是印度人,伏羲、炎、黃、孔子、是華人,死了幾千年,靈魂被上帝降在陰間,出不來,自身難保。女娃是上半身女人,下半身蛇的妖精。來者是撒但魔鬼一夥邪靈誘惑人,去跟隨它們一起靈魂下地獄火湖裡得永刑。
生死禍福,上帝所定。上帝愛你!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唯一的 神。信上帝得永生靈魂上天堂享永福。
-
8 # Px19721201
扯淡,你把法家放那裡去了?哪朝哪代沒有法家。其他的也是有的,搞外交的大部分都是縱橫家。還要搞營造的,還有兵家等等。
-
9 # 崑崙139100429
這僅是儒家“獨尊”掌握話語權之後的自捧之說。漢承秦制,一切都是承襲秦的郡縣制.書同文.行同倫.車同規.衡同器之立國大法。儒只是董仲舒加以改造(自命真儒者罵其‘閹割’)同諸家一道適應併為其服務了延續二千多年的秦制。說白了,儒兩千多年來其實一直是圍繞著法家和秦確立的郡縣制和大一統的立國大法轉的!
-
10 # 醉哪吒
表面上,儒家和道家,是諸子百家中的主流。實際上,只是因為儒家道家,應用廣泛、比較廣譜。其它諸子,往往側重某個方面、比較窄譜。
比如,醫家只有醫師用到;農家只有農民用到;兵家只有將帥用到……往往只流行於少數人,所以,就顯得非主流。
①在諸子百家中,儒家是第一主流,因為貼近現實生活。這是幾乎任何人,都要面對的世俗生活。在佔主導的太平年代,官方和民眾,都需要提倡文明、講究素質的儒教。只是在偶爾經濟落後的自卑年代,紅衛兵才會打倒孔家店、鍵盤俠才會鄙夷假仁義。
②在諸子中,第二主流是道家。因為,儒家已經主宰了上班的工作。那麼,就需要有道家、仙家,來主宰下班的生活。道家就像詩詞、流行歌曲,是用來消遣心靈的。勞逸結合嘛,免得身心太累。不過,道家注重思辨、詩詞講究典故,是精英的消遣方式;草根不愛思考、不懂典故,只能用流行歌曲、通俗小說來消遣啦。
④2500年前,比較原始的、比較古樸的小乘佛教,注重個人修行。要求個人透過持戒、禪定,邏輯思維/如理作意,達到解惑、解憂的果位。但是,思考不是草根/烏合之眾會幹的事情,草根想要的,只不過是淺顯的儀式、神通。
回覆列表
先秦諸子百家大多數缺少融合性。
道家儒家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具備更大的相容性。
一個學派的發展流傳和學派的繼承者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繼承者不能認同當時的統治者,那這個學派消亡或者沒落也是必然的!
道家能流傳下來是因為道家的獨特想法。
道家講融入。
儒家能流傳下來,講的是為我所用!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我個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