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銘伈刻傦634
-
2 # 文子心語
諸葛亮,是羅貫中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一共塑造描寫了400多個人物,而諸葛亮成了智慧才略的化身。
諸葛亮原來在隆中臥龍崗隱居,劉備三顧茅廬求拜諸葛亮,請他出山,並拜為軍師。出山後的諸葛亮便輔佐劉備復興漢朝。
諸葛亮智足多謀,情商智商高於常人。他對主君忠心,處事謹慎,待人真摯,執法嚴明。畢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貫注在為劉備事業的策劃上。的確是一個合格並難得的軍師。
在隆中決策中,他制定了聯孫抗曹的戰略,並且經常置身於鬥爭的最前沿。鼎立的三國之中,劉備的蜀國,國力財力勢單力薄,諸葛亮常憑著智慧,挫敗敵人。
在赤壁之戰、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事件中,表現出諸葛亮策劃的準確、周密和驚人的預見性。尤其是赤壁之戰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幹中計、草船借箭等,一個接一個引人入勝的情節,使諸葛亮的智慧得到了最為集中的表現。
小說中諸葛亮是一個具有高潔品質、絕世才能的人。從初出茅廬到五丈原之死。他始終為統一中原而鞠躬盡瘁,死前曾吐血不止,但仍扶病理事。小說賦予諸葛亮充分的傳奇色彩,使他成為智慧的化身,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的藝術典型。
作為小說中的人物,畢竟是作者盡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作者過於注重了特性化性格的塑造,而忽略了人物本身性格上內在的衝突,缺少人物性格的變化和發展;有時將主要特徵誇大過分,造成了失真之感。魯迅就曾經指出:“愈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國小說史略》)
-
3 # 中國力量35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收二川(東川、西川)排八陣(八卦陣),六出七擒(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副對聯總結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蜀相》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為蜀國豐功偉績。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4 # 德平不惑
一,沒有人願意生來就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義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盼頭?還不如選擇那份“早死早託生”的灑脫。
二,這肯定不是他內心生來就有的選擇,而是現實的無奈,不得不為之的選擇。
三,劉備在白帝城託孤,體會一下劉備當時的處境:舉目四望,只剩下諸葛亮這個可以信任,並且有能力支撐住局面的人。只有這個唯一!臥病在床,奄奄一息,這份家業如何延續?這時他臨死前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他最終承諾諸葛亮:阿斗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廢了他,你自己來。這是一種看似無私,實則多麼痛苦的無奈!幾乎就是哀求,就差點要到了下跪的地步!
四,這時的諸葛亮,換做是誰,都不能不伏地泣拜,肝腦塗地。“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這份心知肚明。這就是現實壓給諸葛亮的那份無奈。
五,《出師表》中,有一句非常明顯的話語:先帝知臣謹慎。這就是劉備和諸葛亮雙方的那個“心知肚明”;劉備知道諸葛亮不會胡來,諸葛亮知道自己不會胡來。這就是這份“明”。
六,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就為對得起這份知己的重託。無論對錯,無論難易,無論成敗,只為對得起自己無愧的心。
七,諸葛亮為了這份託付,嘔心瀝血,他成全了劉備。更重要的,我覺得他成全了他自己。他是個有追求和理想讀書人,內心深處有一份禮義廉恥信的標準。他表面是為了劉家基業死而後己,實際是為了他內心的這個標準而鞠躬盡瘁。
八,只因他是一個合格的讀書人。他臣服著那個心中的標準。
-
5 # 費玉山
肩負復興大漢責,
整軍經武治干戈。
北伐數次功未立,
五丈原中將星折。
-
6 # 經濟資訊速遞
諸葛亮
·
助力劉備取四川,
匡扶漢室立正源。
白帝託孤輔劉禪,
七擒孟獲定西南。
·
為求一統取中原,
六次興兵出祁山。
整肅朝綱施鐵腕,
淚斬馬謖罷李嚴。
·
對陣司馬望長安,
鞠躬盡瘁五丈原。
死後妙計除魏延,
化身智慧留世間!
-
7 # 歷史小公子
傳統儒學的影響
要知道在當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上就統一了當時人們觀念!
儒家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用生命捍衛所效忠的主上的!
作為當時最優秀的人物之一,諸葛亮更是其中擁護者!
這是他的思維方式
劉備三顧茅廬中國有句話是,士為知己者死,而諸葛亮的知己便是劉備!
正是因為劉備的誠意,才讓心高氣傲的諸葛亮得以出山!
而出山就代表著,他此生只忠於劉備!
傳統思維下的儒生都是這樣的!
給予足夠的權利,信任在出山後,劉備對他更是信任倍加,給予了諸葛亮足夠權利,與施展空間!
要相信任何有才能的人最渴望的永遠是平臺!
而劉備給予了諸葛亮足夠平臺,這就是最大恩情!
所以往後諸葛亮更加用心對待劉備信任
白帝託孤臨死前劉備讓諸葛亮取而代之,而此時諸葛亮如果答應,信不信下一刻,劉備一定砍了他?
所以聰明的諸葛亮壓根沒有當回事,趕緊發誓保證守護蜀國!劉備才放過他!
君子重來不輕諾,一旦有諾言必然是用生命來維繫的!
而諸葛亮重來都是君子不是小人!
最後就是生命的價值人的一生,需要做什麼是有價值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
諸葛亮的答案就是對得起所有人信任,收復中原!
劉備死後,諸葛亮便開始綻放他所有光輝,即是要完成劉備遺志,又是完成自己生命價值
以上就是諸葛亮為何鞠躬盡瘁原因了
-
8 # 馨鈺數碼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卦術了得,這點從諸葛馬前課及諸葛亮留給劉伯溫的碑文中可以略見一二,其心境必然早就突破了一個政治家的範疇。天下蒼生該何去何眾?百姓未路該如何穩住中樞?天地氣數該如何避凶趨吉?如此兇險的時勢哪裡是以一個軍事家的眼光和謀略所能掌控的,所以時勢逼著他必須親歷親為,因為一不留神就滿盤皆輸!
諸葛亮六出祈山應該就是其破解一方戾氣的棋術吧。百姓乃天下神器,當百姓的造作所形成的共業導致戾氣膨脹的時候,即使沒有外力推動,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不攻自破。所以諸葛亮不得已在恰當的時候,組織一支不太大的隊伍襲擊曹魏,也不採用那些激進的進攻策略,可見他是遵循天地氣數行事的。持別是上方谷一戰,下手太重,他自責自己損了陰德,會折壽。而那次,天竟下了一場及時雨,救了司馬懿,可見天地不可欺也!
另一方面來講,諸葛亮畢竟凡人一個,有著與生俱來的習氣,性格使然,凡事習慣於親歷親為,有著俯首甘為孺子牛、勤勤懇懇的辦事風格,自然為了社稷,漚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每一個民族都有熱血男兒,每一個時代都有英雄讚歌,諸葛亮作為一介書生,無疑給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那麼身處這個時代,又有誰會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呢?
-
9 # 西方過客
諸葛亮為什麼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呢?我們看他寫紿劉禪奏摺《出師表》的幾段話,我就明白大概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忠君, 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這樣的忠臣劉備喜歡。 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說的時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咱先不評,但是以當時以丞相大權在握,想自取應該不會比曹丕難。丞相終其一生也沒有篡位,子孫也沒有,這就造成了忠君的典範。
其次,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政治上,諸葛亮以法治國,制定並完善蜀中法律,不斷推進廉政建設。在經濟上,諸葛亮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重視農業生產,大力發展蜀中的鹽業,冶金業和蜀錦產業,注重改善百姓生活。在民族關係問題上,諸葛亮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成功安撫少數民族。對比後世晉朝的黑暗,蜀地百姓崇拜武侯,所以諸葛亮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杜甫曾經寫過有關孔明的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詩,可謂是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
10 # 襄陽論語
劉備取西川沒有帶上諸葛亮,是龐統跟隨劉備打下了半個益州。劉備奪漢中沒有帶上諸葛亮,是法正參謀打下的漢中城市。所以,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超常發揮,於是就想在北伐中原匡扶漢室來以證實自己實力。
由於北伐舉步維艱,寸土沒得,最後累死在北伐的戰場上,落得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年絕唱。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說出:“若劉禪不才,君可取之”的話,讓諸葛亮脊樑骨發涼,急忙下跪發誓說:“臣當輔佐劉禪,甘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逼諸葛亮當眾位大臣的面發了毒誓還不放心,又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這樣的用意是即是義父,那就虎毒不食子,讓諸葛亮不會食言奪取皇位。劉備還不放心,又託孤大臣李嚴監管諸葛亮,這劉備在臨終前為劉禪做的事是很完善了。最後諸葛亮跟曹操一樣只做權臣,但始終沒有奪皇位。
回覆列表
一是外因,當時蜀中已無能人,諸葛亮缺乏有效輔助他的人。
二是內因,由於無人輔佐,導致他不得不事必躬親,結果勞累過度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是一個有著非常傳統的正統觀念的知識分子,受先主之託,必須盡所託之事,因此將完成光復漢室的事業視為自己的事業,隨不能為,亦勉力而為之.大凡如此者,皆短壽者也.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