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唐小閒
-
2 # 如若笑對世間
現在這個社會中君子太少,小人太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而小人則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則永遠不會有進步。
-
3 # 內蒙甜甜爸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句成語,是從“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演化來的。常用來指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小人:指道德品質不好的人;度:推測;君子:舊指品行高尚的人。
〖出處〗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
原意釋義:“小人”,是指道德品質不好的人。“度”表示推測,“君子”指品行高尚的人。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拿卑劣的想法,去推測正派人的心思。
《左傳》記載的這個故事叫做“魏舒辭賄”:公元前514年,晉國的執政大臣韓宣子死去,由魏舒繼任執政大臣。魏舒把兩個舊貴族的田地分割為十個縣,分別派一些賢能有功的人去擔任這些縣的長官,其中有個與他同宗叫魏戊,被派到梗陽縣去當長官。就在這一年,梗陽有人打一樁官司。魏戊覺得這樁官司他很難斷定,便上報結魏舒處理。 這時候,訴訟的其中一方暗中挑選了一組女樂送給魏舒,魏舒打算收下來。 魏戊知道這件事後,就對大臣閻沒和女寬說:“魏舒以不受賄賂而揚名各國,如果收下女樂,就沒有比這更大的賄賂了。您二位一定要勸諫他。”閻沒和女寬答應了。一日退朝後,他倆仍等在庭院裡。一會兒送飯菜的來了,魏舒就招呼他倆一起來吃。閻沒和女寬眼盯著桌上的飯菜,一起嘆了口氣,然後餐間又兩次嘆氣。飯吃完後,魏舒問他們說:“我聽我的伯父、叔父說過,吃飯 的時候要忘記憂愁,您二位剛才為什麼三次嘆氣呀?
倆人答道,"因為昨晚沒有吃好,肚子覺得餓了,擔心飯不夠吃,所以才嘆息。現在看,飯菜很豐盛,所以又撫心自咎,魏將軍家怎麼會食而不足呢?不由得又自悔自嘆。"並接著說,"現在酒足飯飽了,覺得君子的心也和小人的肚子一樣容易滿足就行了,應該把小人之腹的感受告訴將軍。我倆覺得飯夠吃的,酒夠喝的就可以了,再好的東西也不想要了。"閻沒、汝寬以此暗示和告誡魏舒不要貪得無厭,為酒色所迷而收下他人送的女樂。魏舒聽後頓然醒悟,推辭掉了對方的賄賂。
[2] 相傳在明朝的時候,有個小偷的本領非常高明,偷盜從來沒有被人發現過。一天,他聽見人們議論說,有個叫王翱的人剛正不阿,即使有人給他饋贈厚禮,也不據為已有,還常常拿出錢來資助窮人,至於不義之財,更是一概不接受。小偷心想:“難道真有不愛錢的人嗎?”於是決定試探一下王翱。
第二天一早,他把一包銀子放在王翱家門口,不一會兒,王翱出來了,他看見這包銀子想,肯定是別人丟的,過會兒一定有人來找的。於是便邁步出門散步去了,小偷見王翱不拿銀子,便跑過去撿了起來,王翱回頭一看,心想那人一定是失主,轉身又走了。小偷趕上前去,對王翱說:“久聞大名,今日一見,名不虛傳。”王翱被他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解地問這是怎麼回事,小偷便一五一十地說了。王翱聽完後笑著說:“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小偷聽後,自己深感慚愧,終於痛改前非,成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
4 # 好郎不吃肉
霽日睛天,倏變為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償一毫凝滯?太虛何償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菜根譚》
自然界總是千變萬化的,宇宙世界的規律就是順其自然,它永遠不會違背自己的執行規律,這是經過科學家的考察,以及實驗證明證實了這種規律,這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其實,自然界的變化,也是千姿百態的,更是陰晴不定的,這是由於自然界的執行規律所使然。比如說太陽的日出日落,月亮的升起升落,月亮有時是圓的有時是缺的,都有著它們自己的執行規律,這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也是不可更改的。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是華人幾千年來的理想人格,是修養深厚、品格高尚的象徵。何為君子?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古人及《論語》給出了最詳實的回答。
對照這些標準,當今哪些人可稱為君子呢?
君子有四不為
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真正的君子,對自己要求是很嚴格的,這是一種自律,也是一種自愛。不妄動,就是不隨便,心中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這就是操守。
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之言,謹慎,負責。不該說的事,不說;不確定的事,不傳。知道的和確定的,則沒有不可對人言,不為了怕得罪人而模稜兩可,也不會為了利益而阿諛奉承。一句話,君子說話講道理,講原則。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行事,首先考慮的是道義。合乎道義,當取則取;不合乎道義,看都不會看一眼。
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一個君子,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都會設身處地地再三考慮:這件事是否正當?會損害別人的利益嗎?會傷害到別人嗎?想清楚了,他才會去做。君子的心中,有“正道”這桿秤;君子的作為,沿著“正道”這根繩;這就是正直。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世間所見,難逃“人、事、物”,看人要看錶裡,看物要看本末,看事要看始終。看得透徹,就是有遠見,成大業者必有遠見。
聽思聰。不論聽到什麼,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可以省思。
色思溫。子夏問孝,孔子答曰:“色難。”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面對他人,自已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千里;是不急不緩,還是煩躁不安。
貌思恭。貌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無論是言談、穿著、態度、在任何場合,都要給對方一種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不可有嘻皮笑臉、玩世不恭的樣子。
言思忠。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盡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事思敬。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做。
疑思問。“不恥下問”,是一份謙卑的修養,是為了更快地成長。
忿思難。當怒火滿腔,將要爆發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完之後,會有什麼後果?人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以免招禍。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必知“忍”。
見得思義。不可忘初心。利益面前,不為所動。見利忘義,已是這個物慾橫流時代的“潮流”,屢見不鮮。一個君子必須把持自己的內心,利字身旁一把刀,切記。
君子與小人有八大區別
《世說心語?雅量》謂:“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後世漸漸演變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小人互相以心度心,這世界愈發七彩紛呈、耐人尋味了。
君子與小人區分何在?唐代文豪韓愈一言道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
人心不同本質上乃道德修養不同,這便有了高尚與卑下、有德與無德,亦即人格大相徑庭的兩類人。不過世易時移,人世間之道德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因而對“心”的闡釋亦大相徑庭。
佛教有“入佛界易,進魔界難”,不過那是另一層次、另一境界的事,與普通人所謂“君子”“小人”不可同日而語。
處道德峰巔抑或道德谷底誰有誰的心機,這就是難“度”所在。君子小人乃相對而言,難免互有彼此,歷史老人常為難以分清而忍受尷尬。人之修德彷彿逆水行舟,稍有鬆懈就潰退千里,故“君子”可以是候補“小人”;“小人”也可為候補“君子”。
度:忖度,推測,歸屬於認知範疇。“小人”人格卑下,用以度“君子”,往往指稱人家的高風亮節為作假,甚至蓄意混淆黑白。
若小人履君子要位反指君子為“小人”,那就發生人間悲劇了,焚書坑儒之類即在於此。君子對小人如此不放心,那麼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會怎樣?君子因睿智而見毫髮,因悲憫而循循善誘,因寬容而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一般也不把事情看大,還給予改過機會——寬容歸寬容,是非歸是非。
“小人”乃“君子”的磨刀石,刀與磨刀石同在,萬古不移。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心胸坦蕩光明,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一視同仁,從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一起排斥異己者。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小人對別人要求嚴格。君子對別人寬容,小人對自己寬容。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困境中仍然堅持原則,小人一遇困難就會放棄自己的操守。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氣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第一,少年戒色。人雖然是道德動物,但仍不能脫離動物的天性,要成為君子就必須努力克服自己的動物天性。年輕人的精力旺盛,但自制力不強,對女色的要求自然強烈,如果不加以剋制,縱情沉溺,便會帶來不良的後果。輕者而萎靡不振,進而傷害身體,甚至釀成疾病。重則不能自拔,失去奮鬥的動力,難以實現遠大的理想。
第二,壯年戒鬥。壯年人處在年富力強,身體、能力、事業都處於人生的巔峰狀態。這個時候,人的自我感覺往往良好,自信心膨脹,所以壯年人經常會和人發生摩擦,爭執甚至爭鬥。因此,孔子認為應該在這個時候保持高度的警惕,戒除好鬥之心。
這讓我想到了“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提到韓信和他相關的故事數不勝數,其中就有“胯下之辱”的故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不是因為他懦弱,而是因為他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一種選擇,他和這個屠戶好勇鬥狠的話,就算可以擊敗對方,但是也可能因此而喪失性命。在韓信看來,這不叫勇敢而叫愚蠢,韓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還有很多理想沒有實現,不做無謂之爭,不做無效之謀。韓信的忍“胯下之辱”的做法,為我們樹立了典型的壯年戒斗的典範。
第三,老年戒得。人到老年的時候,精力和體力會全面下滑,甚至疾病纏身,開拓進取已經沒有可能。所以這個時候,人往往會牢牢抓住既得利益不肯撒手,要給自己留好後路。老年貪得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每個時代每個行業都不乏其人,事實上真的能做個老而不貪的人確實鳳毛麟角。
同樣作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在自己成為功臣之首,大漢丞相之後,面對自己所得的一切,蕭何居安思危,為保自己的性命採取了刻意汙損自己名譽的做法。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汙損自己的名譽,實際上就是捨得之道的典型代表,果然劉邦知道了蕭何“貪汙”後非常高興,認為蕭何貪財無志,如果不這樣做,恐怕劉邦的屠刀就會砍向他這個功勳之臣的頭上。最為關鍵的點就在於“捨得”之道,有“舍”才能有“得”。
胸中有天下
提到胸中有天下,我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留侯張良。張良作為南韓貴族後裔,世代的南韓為相,但秦滅六國,毀滅了這位公子哥的美好夢想。本來按照正常的發展途徑,張良肯定是南韓丞相的不二人選,但是秦第一個消滅的就是南韓。秦滅韓讓他的夢想破滅了,他心中充滿了對秦始皇嬴政的仇恨,因此他才僱傭殺手,刺殺秦始皇失敗後又四處遊蕩,成了一個落魄之人。
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史記·留侯世家》
這個時候的張良很難稱為君子,更提不上胸中有天下。直到遇到了黃石公,學習了《太公兵法》之後,他的人生髮生了很大的轉變,對事物的看法也和以前截然不同。是什麼原因讓張良能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因為他把對秦始皇個人的仇恨,轉化成了如何消滅秦而建立新王朝的願望。
所謂君子者必提責任,因為所承擔的責任不同,由此引出所謂君子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修己以敬,對自己負責。
修養好自己,用一顆敬恭的心來面對世界,人有了恭敬之心,氣質就會發生變化,把自己修養成文明人,這是對自己負責。
第二重境界:修己安人,對他人負責。
人是什麼呢?人指和我們有一定關係的人,通常指百姓,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父母,給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愛人,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生活;人總要安頓好自己的子女,給他們一個光明的未來。人要對親屬朋友有所交代,有所關照,有所幫助。人生在世就是要安頓他人,這是對別人負責。
第三重境界:修己安民,對天下負責。
前兩種人生境界已經很崇高而難以達到,但這只是孔子弟子的境界,孔子的境界是心中擁有天下,他要安頓天下所有的人,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而達到天下大治。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鬥終生,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因此,君子的起點是修身,進階是齊家、治國,終極的目標則是平天下。
有一種幸福叫守候;有一種選擇叫放棄;有一種智慧叫低調;有一種明白叫糊塗;有一種快樂叫簡單;有一種美麗叫自信;有一種感動叫分享;有一種溫暖叫感恩;有一種成功叫堅持。回憶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它生活在過去,存在於現在,卻能影響未來。
選擇好朋友真的很重要,就像一個段子說的,跟著蒼蠅會找到廁所,跟著蜜蜂會找到花朵。和發光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會發光。一定要遠離那些充滿負能量的人,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和他們一樣平庸。
願意吃虧,別人才會與之交,於無形中贏得人心。若時時權衡,事事計較,總想討得好處佔得便宜,久而人必疏之、避之、遠之,無語則友少,無友則情淡。懂得吃虧的人,總是吃不了虧。失了微利,終能贏得大貴。東西再好,你也無法長相擁有,不如常懷憐憫之心,常伸援助之手,常予溫暖之愛,做人謀事,成矣。
有些事,是可以論輸贏的,贏了一時歡喜,輸了還能從頭再來。有時候,輸了就徹底地敗了,失去了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比如父母,須趁早盡孝,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比如健康,別在拼命搏擊時肆意踐踏,等到功成名就後無福消受;比如情感,有的人已在歲月的浸染中,幻化成你的影子,少了,註定你孤苦無依。
人生無須驚天動地,快樂就好;友誼無須甜言蜜語,想著就好;金錢無須車載斗量,夠用就好;朋友無須遍及天下,有你就好。有煩惱才知道什麼是快樂,有痛苦才懂得什麼是幸福。人要懂得惜福,惜得身邊所擁有的福氣,就是惜得了最可貴的生命。
法國文學家托馬斯·布朗爵士有句至理名言——“你延長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寬度;無法預知生命的外延,卻可以豐富它的內涵;無法把握生命的量,卻可以提升它的質。”這即是人生路程的思考,是生命價值的思考。
人的生命有兩個屬性,長度與寬度。長度即是人的壽命,寬度則指的是人的價值。
人生路,說長也長,說短亦短。不過百十年光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何況人呢?人在歲月的長河裡不過是“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罷了。看到古人追求長生不老,希望生命的長度是永無止境的。萬歲也好,千歲也罷,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生死有命而已。
所以很多人為了不至碌碌無為,在這個世界上既然走了一遭,生命的長度無法自己把握,那生命的寬度也需要自己好好去拓展。惜光陰如惜命,在有限的時間裡,用才識與能力去創造最大的價值。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人傑。但是,一個人,沒有爭朝夕、求上進的精神,沒有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毅力,沒有勤奮學習,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理念,他就有愧於自己的人生。最終,不是昏昏噩噩,就是庸庸碌碌。嚴重一點的,甚至作惡多端、禍害人民的人,如同行屍走肉。這樣的人生再長也毫無意義。反之,不說是名垂青史,千古流芳,最少也是一個於自己,於家人,於社會而言,有所益處的人。
正所謂曇花一現,也有瞬間的燦爛;流星一閃,也有一倏的壯觀。衡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生命的寬度,而不在於生命的長短。
聖人有道,故成君子之道。流徒無常,故成小人之無常。
無常者,得混於世,守常者死於斯!
故後世有人,祖龍漢者,疑曰:君子道何不久運?小人之道世人唾之,反常旺也!
聖人誤也?孰?世人昧也?
歟,無常也!
回覆列表
這裡的君子之心和小人之腹都是代指,指完全相反的兩類人在一件事上的思想意識對比,同時透過君子之心弘揚的正能量,形成做人的道德標準。
君子之心指仁人志士身上作為智慧靈竅代表的心。小人之腹指無信自私的人,腹部容納五穀質變(不美好)的地方,可理解為時常藏汙納垢之所。
好的載體(君子),以及載體的核心良善美好智慧之源(心)作為正能量和道德標杆,來對比壞的載體(小人)身上藏汙納垢的(腹)。透過對比正反表象及表象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來引導做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