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卻和我們開了一個這樣的玩笑了,他竟然帶走了一位偉大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她是英國建築界最高獎項“皇家金獎”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
然而就是愚人節剛剛到來不久,上帝卻和我們開了一個這樣的玩笑了。他竟然帶走了一位偉大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
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的她,於昨天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5歲。
也許大家並不知道扎哈·哈迪德是誰,但是她卻為建築史上帶了不可取代的成就,讓我們領悟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創造力。
2015年,英國建築界最高獎項“皇家金獎”宣佈今年的金獎頒給扎哈·哈迪德,她也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扎哈走了,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她偉大的設計了,願上帝可以善待她。
建築界的女魔頭哈迪德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築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裡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傢俱。
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築學府——倫敦建築聯盟攻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當年,倫敦建築學院的學風相當放任自流,誰也不會教她做什麼和怎麼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圍中,她想象力的種子一顆顆萌芽了,使她成為日後最有創意的建築師和雕塑家。
求學期間,哈迪德開始對20年代的蘇聯前衛藝術,包括馬列維奇和康定斯基的構成主義感興趣。這個流派的作品只採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構成抽象造型。每天對著這樣的前衛藝術,哈迪德突發奇想:建築,為什麼不可以是前衛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獲得碩士學位後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裡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夥人,之後創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
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築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這個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築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裡撈了出來。磯崎新評價這個方案時說:“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後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傢俱、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更是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這樣的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方案
盧浮宮伊斯蘭展廳–哈迪德作品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她彷彿一帆風順,以至於黎巴嫩電視臺的記者,有一次在採訪哈迪德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於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荊棘。儘管她很早就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儘管她大膽運用幾何結構,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一年多達四項,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異的設計方案。
著名的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就曾尖銳地批評:“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她透過營造建築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一種海市蜃樓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費了極大的力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面板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哈迪德承認,這次挫敗曾給予她很大打擊。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卻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國問世。
哈迪德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她獨立設計的美國辛辛那提羅森塔爾現代藝術中心。這幢八層高的建築像一隻精巧的方盒,一層一層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紐約時報》譽為“田園綠洲”。此外,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停車場,以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場等也使哈迪德名揚四方。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會把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頒給了她,她創下了兩項記錄——是該獎項創立25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評委之一、里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卡洛斯·吉門內茲這樣評價她的貢獻:“她讓建築成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和流動。”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北京望京SOHO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上海虹橋凌空SOHO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廣州大劇院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英國倫敦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
上帝卻和我們開了一個這樣的玩笑了,他竟然帶走了一位偉大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她是英國建築界最高獎項“皇家金獎”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今天是4月1日,愚人節。
然而就是愚人節剛剛到來不久,上帝卻和我們開了一個這樣的玩笑了。他竟然帶走了一位偉大的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
1950年出生於巴格達的她,於昨天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5歲。
也許大家並不知道扎哈·哈迪德是誰,但是她卻為建築史上帶了不可取代的成就,讓我們領悟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創造力。
2015年,英國建築界最高獎項“皇家金獎”宣佈今年的金獎頒給扎哈·哈迪德,她也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的首位女性獲獎者。
扎哈走了,以後我們再也看不到她偉大的設計了,願上帝可以善待她。
建築界的女魔頭哈迪德1950年出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一個富裕、開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獨立,在女兒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親一位世交的兒子是名出色的建築師,這位鄰家哥哥對年幼的哈迪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外,母親的品位也深深影響了哈迪德。從小,哈迪德就看著母親在家裡來“乾坤大移位”——因為母親又買了標新立異的新傢俱。
18歲,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22歲時,全家為了她的學業移居倫敦,她開始在著名的建築學府——倫敦建築聯盟攻讀研究生。當時,她的導師是荷蘭著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那會兒,哈迪德的火爆脾氣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導師和同學喜歡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發力的源泉。
當年,倫敦建築學院的學風相當放任自流,誰也不會教她做什麼和怎麼去做,就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圍中,她想象力的種子一顆顆萌芽了,使她成為日後最有創意的建築師和雕塑家。
求學期間,哈迪德開始對20年代的蘇聯前衛藝術,包括馬列維奇和康定斯基的構成主義感興趣。這個流派的作品只採用長方形、圓形、直線等構成抽象造型。每天對著這樣的前衛藝術,哈迪德突發奇想:建築,為什麼不可以是前衛的,有漂浮感的?
1977年,哈迪德獲得碩士學位後加入大都會事務所(OMA),在那裡做了兩年的學生和六個月的合夥人,之後創立個人工作室,開始大量參與國際競賽。她的設計中開始出現銳角尖頂、流動絲巾一樣的長弧曲線,給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
1982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築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堅定了她在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然而哈迪德的這個作品初審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築家磯崎新獨具慧眼,把她的方案從廢紙堆裡撈了出來。磯崎新評價這個方案時說:“我被她那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後在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任教,設計作品幾乎涵蓋所有的設計門類,門窗、傢俱、雕塑擺件、燈具、椅子、水杯和餐具。她的繪畫作品更是前衛,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法蘭克福德意志建築博物館這樣的業內權威機構永久收藏。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設計師的廣闊視野。
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場館方案
盧浮宮伊斯蘭展廳–哈迪德作品
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她彷彿一帆風順,以至於黎巴嫩電視臺的記者,有一次在採訪哈迪德時曾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於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滿荊棘。儘管她很早就被稱作“解構主義大師”,儘管她大膽運用幾何結構,得過大大小小的獎項,有時一年多達四項,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異的設計方案。
著名的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就曾尖銳地批評:“她根本不考慮地板落差極大、牆壁傾斜、天花高吊……對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間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膠泥一樣,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的不少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她甚至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直到1993年,哈迪德才推出成名作——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的一座消防站。她透過營造建築物與地面若即若離的狀態,達到一種海市蜃樓的效果。
1994年,哈迪德花費了極大的力氣,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的一等獎。但是,來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對,最終扼殺了方案的實現。他們不願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面板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哈迪德承認,這次挫敗曾給予她很大打擊。在倫敦生活了二十年,她卻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國問世。
哈迪德另一個比較有名的作品,是她獨立設計的美國辛辛那提羅森塔爾現代藝術中心。這幢八層高的建築像一隻精巧的方盒,一層一層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紐約時報》譽為“田園綠洲”。此外,法國斯特拉斯堡的一個停車場,以及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滑雪場等也使哈迪德名揚四方。
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會把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頒給了她,她創下了兩項記錄——是該獎項創立25年以來的第一位女性獲獎者,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評委之一、里斯大學的建築學教授卡洛斯·吉門內茲這樣評價她的貢獻:“她讓建築成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和流動。”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北京望京SOHO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上海虹橋凌空SOHO
最為華人熟悉的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廣州大劇院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代表作品:英國倫敦奧林匹克水上運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