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奇麥麥童書

    小孩子不聽話,作為家長。到底該不該打?

    有的小孩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就站在原地一直哭。媽媽不買,孩子死活不肯走。這時候很多媽媽掄起就給孩子兩耳光,孩子痛的哇哇大哭。

    其實,孩子犯了錯。家長還是以口頭教育優先,如果孩子還不聽話。再考慮其它手段。

    1、孩子喜歡觸控一些危險物,或者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

    因為孩子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對危險性的敏感意識不強。

    比如:

    有很多孩子喜歡把手指頭伸進電源插頭孔裡,或者喜歡用打火機玩火,或者喜歡去水邊玩水。這些都是很危險的。作為家長,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後果將不堪設想。

    2、當孩子某些行為習慣,心理傾向,在以後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不利影響,或者有可能觸犯法律的行為時。

    比如:

    去商店買東西,會趁售貨員不注意偷拿東西,還有很多孩子痴迷於打遊戲,不去上學。或者是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喜歡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3、太過自私、太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爸爸媽媽都圍著轉,被全家人寵的孩子。所以一直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與他人友好的相處。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融入社會與集體當中,如果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做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

    4、犯錯之後屢教不改

    孩子犯錯後,父母已經多次提醒孩子不要那麼做。可孩子仍然繼續犯錯,或者是明知道自己錯了依舊不承認錯誤的孩子。家長這時候可以打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知道錯了之後需要自己去改正。

    特別提醒:

    1、孩子不能亂打,在有些情況下家長可以打孩子,但是需要家長把握好尺度。不要打孩子的頭,眼睛和耳朵這幾個特殊部位。用手怕打孩子的屁股就可以了。

    2、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面子。所以孩子犯錯後最好是回家再慢慢責罵孩子。

    3、不能經常打孩子。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

    家長們一定要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 2 # 道真超哥

    該打!但少打!而且輕打/打過後給他講道理!然後文他錯在哪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保證下次不要範同一種錯誤!

  • 3 # 面向未來的孩子

    為什麼要用暴力來制服孩子?你有沒有聽過“越打越皮”。你用怎樣的方式解決問題你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解決,武力是父母對自己當下發生的事無能為力的表現,他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沒有了解過孩子真正的意圖和需求,用自己有限的認知碾壓孩子,讓孩子客觀的認為自己就是錯的,打對孩子造成的心裡陰影也是無法彌補的,很多出手重的父母打急了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以至於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試著走近他的內心,多瞭解他的想法,和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關係,不要俯視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被吼出來的孩子都缺乏自信,唯唯諾諾,你想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嗎?

  • 4 # 唬說爸道

    不聽話的孩子到底該不該打?

    該打,但要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讓他記住,做到真正的生氣黑臉,才能起到懲戒的作用。以後只要說要打他,他就不敢再鬧騰才算有用,如果總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教育的途徑應該是:形成正確的態度和認識、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如果打孩子能透過這樣的途徑、達到這樣的目的就可以打。那麼,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 打的物件:

    對不懂道理的嬰孩和已經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為都不必打,因為打是沒有用的。唯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

    2.打的頻率:

    儘可能地少打,在一切勸說無效,在反覆說理無用,犯了原則性錯誤時再打,可以一生僅打三、四次。

    3.打的方法:

    打之前無論孩子大小,一定要認真告訴孩子為什麼打她,讓其自己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確該打。

    4.打的策略:

    打後要多溝通,小的孩子甚至打後可以擁抱,同時要強調以後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

    5.關打的部位:

    打孩子千萬不能打臉,不傷自尊,不踐踏人格,只打手心和屁股。

    6.打的程度:

    不打則已一打必然讓其牢牢記住,不得再犯。

    7.最後建議

    建議在家裡懸掛一根家法棍,讓他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時家長也要多反省反省自己,儘量少用打罵這種激烈的方式。不要秋後算賬,在察覺是自己的失察時要及時道歉。

  • 5 # 樂觀佰愛

    這位家長,不知道您的孩子現在多大了?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你的簡單粗暴,可能正在傷害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我寫的文章中看一下。內容中主要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有他之所以那樣做的原因,只有當父母真正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來,才能更好地去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不知道這位家長認為什麼樣的情況下,孩子屬於“不聽話”。是孩子正在全神貫注地玩玩具,你叫他吃飯他不理你;還是出門他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非要買,你不給他買他就倒地撒潑?如果你是指這些行為都屬於不聽話,那麼我建議您,多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而這有效的溝通前提是,你經常陪伴孩子,跟孩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不是一見到孩子做了讓你頭疼的事,就立馬掄起手掌打過去。

    如果3歲以後的孩子被打罵,那麼 對孩子而言有很多的負面影響,尤其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不利。幼兒期的孩子大腦處於快速發育期,孩子感官功能高速發育的同時,情緒的記憶最容易留存在大腦中。這個階段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因此父母的教養模式更應該採用好玩、有趣的方式,說道理時,往往孩子不會理解與體會,更不適合打罵了。如果打罵孩子,會損壞孩子大腦中的自信與目標決策體系。孩子大腦中壓力素水平上升,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做好2件事情:一個是要給孩子進行情緒的滋養,二是要接受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做到大人期望的行為,要學會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培養孩子。耐心、懂孩子並發現孩子的優勢區,是此階段家庭教育的重點。

    希望每一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多一些耐心,多瞭解一點孩子,這條路很長也很難,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慢慢地欣賞路途上的美好風景!

  • 6 # 瑞寶兒6957

    孩子不聽話,打罵根本解決不了事情,還有可能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陰影。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們要包容和理解,同時也要好好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知到這份包容和理解。

    那麼,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具體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一、發生什麼事情了?詳細說一說好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應該先讓孩子把事情說清楚。況且,有時候錯的,並不一定就是孩子。

    舉個例子,考試成績出來,孩子學習成績下降,這時候,很多家長會遷怒於孩子,責怪孩子貪玩,不用功。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責怪會讓孩子心理不舒服,還有可能冤枉孩子。

    孩子成績下降可能是發揮失常,也可能遇到一些困境等原因,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原因,不要輕易下結論,而是先聽孩子怎麼說。

    二、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想法?

    在聽孩子說完事情的經過以後,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比如,孩子和同學鬧矛盾,是自己孩子的錯,家長在瞭解事情的經過以後,應該冷靜地問孩子: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想法?

    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已經認識到錯誤了,那後面的事情自然就好辦了。如果孩子不認錯,那可以再尋求其它的辦法。

    三、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在瞭解了事情的經過以及孩子對事情的想法之後,家長接下來應該進一步詢問孩子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情。

    透過交流,讓孩子冷靜地思考,到底要怎樣面對和處理事情,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慢慢地成長。

    四、如果你這樣處理,會有什麼後果?

    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孩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以後遇到事情就會考慮得更全面。

    孩子做事情養成多考慮後果的習慣,以後處理事情會更加周全,人際關係也能處理得很好。

  • 7 # 七老師說

    打孩子是一種身體上的懲罰。那麼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以終為始,讓我們先來想一想,我們懲罰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讓孩子感受到痛苦嗎?我想沒有哪一個家長會把“讓自己的孩子感受痛苦”當做最終目的。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受到教育,為孩子提供一系列指導,讓孩子明白和遵守正確的行為規則,幫孩子培養自我控制和決策等基本能力,讓孩子得以成長。

    那麼,懲罰能做到這點嗎?

    如果懲罰能做到這點,很多家長也就不會因為孩子屢教不改而發愁了。

    事實上,懲罰之後,絕大多數的情況是孩子依然不會改,甚至有些還會變本加厲。然後就陷入“說不聽,懲罰,問題嚴重,再懲罰,還是不聽”的惡性迴圈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因此變得一團糟。

    1、懲罰到導致孩子情緒失控。

    懲罰只會給人帶來像是仇恨、報復、反抗、自輕、自憐等不好的情緒。在這點上,我們不妨回想下自己曾經受到懲罰時的感受。而糟糕的情緒會導致人的行為進一步失控。關於這點,可以看我寫的一篇分析https://www.toutiao.com/i6708203897875333640/。

    2、懲罰式教育會讓孩子形成“犯錯——推卸逃避”的行為模式。

    當孩子面臨懲罰時,第一反應是推卸責任,以避免遭到痛苦,而不是真正的認識到錯誤和改正它。

    3、孩子會認為懲罰是“免罪券”,從而放棄改正。

    當孩子知道自己犯錯後,都會有愧疚感產生,這會促使他們改正錯誤和避免再犯。但懲罰卻會消除孩子的愧疚感。因為被懲罰後,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為行為付出了代價,那麼“罪行”就被抵消了,就又可以做壞事了。並且,孩子還會產生“反正做錯後被罰就好了”的想法,從而一錯再錯,變本加厲。

    4、懲罰是一種暴力行為,它給孩子樹立了鼓勵暴力的反面榜樣。

    很多青春期會和父母發生肢體衝突的孩子,都是在童年時期受到了較多的身體懲罰。當他們長大到足夠強壯時,就會選擇以暴力解決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親身學到了這樣的“道理”。

    所以,只要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遭受“痛苦”,而是讓孩子“接受教育”,我們就不應該選擇懲罰的方式。

    那當孩子犯了錯,讓孩子接受教育,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在這篇文章中做了詳細說明。您可以看看https://www.toutiao.com/i670928340917000653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聯:遊古鎮,撫古箏,古意正濃。怎樣對上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