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箱小肯定影響散熱的。
但是風道也很重要,有合理的風道,就可以使小機箱也能有不錯的散熱。
首先,要看你的機箱是什麼樣的,左右、上下、前後(異形機箱先不談)可以裝幾個什麼規格的風扇以及支援多高的CPU散熱器。然後再根據CPU和顯示卡的位置,決定機箱如何進風、出風,選擇一個合理的風道。
這裡說一下我最近裝的一臺小主機,機箱用的是骨伽的qbx,這個機箱前部一顆8cm風扇,底部兩顆12cm風扇,頂部兩顆12cm風扇,左側一個12cm風扇(或120水冷,但是實測可以裝兩顆12cm風扇或240水冷,只不過不太好固定),後部一顆9cm風扇。如下圖。
我用的顯示卡是微星的RX580 8G,發熱相當大,起初整個機箱只有背部自帶的9cm風扇,顯示卡風扇在底部吸入冷風,經過顯示卡後熱風來到機箱內部,由於只有一顆排風扇,大量熱風聚積在機箱內部。我用的是R5 2600以及原廠的下壓式散熱器,顯示卡排出的熱風被散熱器用來吹CPU,可想而知CPU的溫度必然是居高不下。
山東這邊室外三十六七度,我不習慣空調開太低,所以只開到28℃。
在跑3D Mark時,CPU在七八十度左右,顯示卡在八十度左右,整個機箱滾燙,顯示卡風扇聲音巨大。
於是我加裝了前部的8㎝風扇,底部一顆12㎝進風扇幫助顯示卡散熱,頂部一顆12㎝排風扇幫助排出熱風。溫度略有好轉,但是作用不大。
由於沒有改變風道,顯示卡的熱風還是作用於CPU,所以散熱問題僅僅是小幅度改善,在跑3D Mark時的溫度改變並不明顯。
於是我買了一個顯示卡的水冷散熱器,拆顯示卡改水冷,並且用了液態金屬的導熱,將120冷排放在了機箱左側,風由內而外,熱風不會聚積在機箱內部,頂部的12㎝風扇倒置,改為進風扇,為機箱內部提供足夠的冷空氣。3D Mark跑分時,顯示卡提高了三百分左右,溫度從滿載八十多度降到六十多度,CPU溫度從七八十度降到六七十度,機箱不再滾燙。
但其實風道還是不太合理,因為顯示卡的水冷排風扇與CPU的下壓式散熱器正對,整奪機箱內部的空氣,並不太合理,故此CPU溫度並不很低,手動超頻到3.98G之後,長時間滿載溫度過高,並沒有透過3D Mark的壓力測試。
後續會選擇換120水冷,進一步改善機箱風道,加強小機箱的散熱。
機箱小肯定影響散熱的。
但是風道也很重要,有合理的風道,就可以使小機箱也能有不錯的散熱。
首先,要看你的機箱是什麼樣的,左右、上下、前後(異形機箱先不談)可以裝幾個什麼規格的風扇以及支援多高的CPU散熱器。然後再根據CPU和顯示卡的位置,決定機箱如何進風、出風,選擇一個合理的風道。
這裡說一下我最近裝的一臺小主機,機箱用的是骨伽的qbx,這個機箱前部一顆8cm風扇,底部兩顆12cm風扇,頂部兩顆12cm風扇,左側一個12cm風扇(或120水冷,但是實測可以裝兩顆12cm風扇或240水冷,只不過不太好固定),後部一顆9cm風扇。如下圖。
我用的顯示卡是微星的RX580 8G,發熱相當大,起初整個機箱只有背部自帶的9cm風扇,顯示卡風扇在底部吸入冷風,經過顯示卡後熱風來到機箱內部,由於只有一顆排風扇,大量熱風聚積在機箱內部。我用的是R5 2600以及原廠的下壓式散熱器,顯示卡排出的熱風被散熱器用來吹CPU,可想而知CPU的溫度必然是居高不下。
所有3D Mark跑分室溫為28℃山東這邊室外三十六七度,我不習慣空調開太低,所以只開到28℃。
在跑3D Mark時,CPU在七八十度左右,顯示卡在八十度左右,整個機箱滾燙,顯示卡風扇聲音巨大。
於是我加裝了前部的8㎝風扇,底部一顆12㎝進風扇幫助顯示卡散熱,頂部一顆12㎝排風扇幫助排出熱風。溫度略有好轉,但是作用不大。
由於沒有改變風道,顯示卡的熱風還是作用於CPU,所以散熱問題僅僅是小幅度改善,在跑3D Mark時的溫度改變並不明顯。
於是我買了一個顯示卡的水冷散熱器,拆顯示卡改水冷,並且用了液態金屬的導熱,將120冷排放在了機箱左側,風由內而外,熱風不會聚積在機箱內部,頂部的12㎝風扇倒置,改為進風扇,為機箱內部提供足夠的冷空氣。3D Mark跑分時,顯示卡提高了三百分左右,溫度從滿載八十多度降到六十多度,CPU溫度從七八十度降到六七十度,機箱不再滾燙。
但其實風道還是不太合理,因為顯示卡的水冷排風扇與CPU的下壓式散熱器正對,整奪機箱內部的空氣,並不太合理,故此CPU溫度並不很低,手動超頻到3.98G之後,長時間滿載溫度過高,並沒有透過3D Mark的壓力測試。
後續會選擇換120水冷,進一步改善機箱風道,加強小機箱的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