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總是由氣壓高的地方,吹向氣壓低的地方,從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1)赤道低氣壓帶:在赤道及其兩側,是太陽高度角最大的地帶,這裡受太Sunny熱最多,地面增溫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減少,氣壓降低。這樣在南北緯5°之間的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低氣壓帶一赤道低氣壓帶。(2)副熱帶高氣壓帶:由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由於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空氣漸重,在距地面4-8公里處大量聚集,轉向南北方向擴散運動,同時還受重力影響,故氣流邊前進,邊下沉,各在南北緯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氣增多,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它是因為空氣聚積,由動力原因形成的,屬暖性高壓。(3)極地高氣壓帶:在地球南北兩極及其附近是緯度最高的地區,這裡的太陽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Sunny熱也最少,終年低溫,空氣冷重下沉,地面空氣多,氣壓較高,形成南北兩個極地高氣壓帶,它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壓。為了區別以上兩個高壓,需要指出在一般條件下,氣溫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氣受熱膨脹,到高空堆積起來,使高空空氣密度增大,那裡的氣壓比同一水平面上週圍的氣壓都高,形成高氣壓,於是空氣便從高氣壓向周圍氣壓低的地方擴散,這樣氣溫高的地方,空氣質量就減少了,地面上隨承受的壓力就減低,形成低氣壓;氣溫低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這是周圍的空氣就會來補充,使氣溫低的地方空氣柱的大氣質量增多,地面氣壓因而增高,成為高氣壓。所以近地面空氣受熱,氣壓下降,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高空氣壓的高低與地面氣壓經常是相反的。因為氣溫高的地方,空氣上升後在高空堆積,密度增大,形成高壓;氣溫低的地方,空氣下降後,在高空密度減小形成低壓。這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空氣中的高壓和低壓。(4)副極地低氣壓帶:這個氣壓帶在南北緯60°附近,由於這個地帶處於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是一個相對的低壓帶。這樣,在假設不自轉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個氣壓帶。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
大氣總是由氣壓高的地方,吹向氣壓低的地方,從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1)赤道低氣壓帶:在赤道及其兩側,是太陽高度角最大的地帶,這裡受太Sunny熱最多,地面增溫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減少,氣壓降低。這樣在南北緯5°之間的地區,就形成了一個低氣壓帶一赤道低氣壓帶。(2)副熱帶高氣壓帶:由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由於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空氣漸重,在距地面4-8公里處大量聚集,轉向南北方向擴散運動,同時還受重力影響,故氣流邊前進,邊下沉,各在南北緯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氣增多,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它是因為空氣聚積,由動力原因形成的,屬暖性高壓。(3)極地高氣壓帶:在地球南北兩極及其附近是緯度最高的地區,這裡的太陽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Sunny熱也最少,終年低溫,空氣冷重下沉,地面空氣多,氣壓較高,形成南北兩個極地高氣壓帶,它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壓。為了區別以上兩個高壓,需要指出在一般條件下,氣溫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氣受熱膨脹,到高空堆積起來,使高空空氣密度增大,那裡的氣壓比同一水平面上週圍的氣壓都高,形成高氣壓,於是空氣便從高氣壓向周圍氣壓低的地方擴散,這樣氣溫高的地方,空氣質量就減少了,地面上隨承受的壓力就減低,形成低氣壓;氣溫低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這是周圍的空氣就會來補充,使氣溫低的地方空氣柱的大氣質量增多,地面氣壓因而增高,成為高氣壓。所以近地面空氣受熱,氣壓下降,空氣冷卻,氣壓升高。高空氣壓的高低與地面氣壓經常是相反的。因為氣溫高的地方,空氣上升後在高空堆積,密度增大,形成高壓;氣溫低的地方,空氣下降後,在高空密度減小形成低壓。這是由於熱力原因形成空氣中的高壓和低壓。(4)副極地低氣壓帶:這個氣壓帶在南北緯60°附近,由於這個地帶處於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是一個相對的低壓帶。這樣,在假設不自轉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個氣壓帶。大氣壓的變化跟高度有關。大氣壓是由大氣層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層就越薄,那裡的大氣壓就應該越小。不過,由於跟大氣層受到的重力有關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變化不均勻,因此大氣壓隨高度減小也是不均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