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信明德

    岳陽樓記

    宋 · 范仲淹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 2 # 清風一抹吹不散思念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唐 ·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 3 # 詩詞娛樂

    紫玉簫·自況/作者/舊版書生

    爐火通紅,松香瀰漫,晚茶三影逍遙。

    殘書數冊,本懶求其解,魚市閒淘。

    一隻枯硯,灰撲撲,禿筆無毛。

    門虛掩,何妨客來,愛看雲飄。

    ·

    韶華倏忽過了。還表甚宗心,說甚才高。

    邊鄉久住,已然將,名字利字全拋。

    趁腰身挺,牙口健,享受今朝。

    ·

    讀本詞,一個懶懶散散、偷閒好酒人的形象如在眼前。隨著年齡增長,人事礪練,忽然覺得不爭、清靜無為、才是想要的生活。於是,會知己、約美人,悠哉悠哉,不亦樂乎。

  • 4 # 冰峰icepeak

    這短短的一生,

    我們最終都會失去。

    你不妨大膽一些,

    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 5 # 梅山425

    如夢令 李請照

    昨夜風疏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向黃昏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談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點絳唇 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耒路。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 6 # 梧桐雨raining

    《卜算子.詞林正韻》秋思

    唐宋客

    楓葉映蒼山,淒雨霜風嘯。

    滿地殘紅嘆已秋,雁影鴻音杳。

    杯酒斷愁腸,寂寞相思老。

    鬢角青絲白雪堆,心事誰人曉。

    我想在每個人內心最深處都藏著一個青澀、懵懂的自己和一個渴望而又無法成真的夢。流年似水,光陰如夢。歷經過滄桑後在這個落木蕭蕭的深秋,面對著淒雨殘紅,借酒消愁愁更濃。這種刻骨相思誰又能懂?

  • 7 # 塗之人995

    吾師八十

    耄耋無非彈指間,

    吾師浩氣似當年。

    岳陽樓上傳憂樂,

    釜水溪邊頌苦寒。

    才子鄉中誰濟楚!

    輪臺城裡人堪眠。

    新疆舊土心相應,

    猶憶裴邨更領先。

  • 8 # 山中月2

    詩詞閱讀·多多益善

    中華,詩的國度。詩詞歌賦,浩如翰海。僅僅對幾首乃至數十首詩詞喜歡,還不足以說明真正的喜歡,頂多算是“小愛好”。當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關注詩詞有早晚,閱讀數量有多少,興趣有差異,品嚐有擇重。所以對“小愛好”們也無可厚非。在此我欲自述“大喜歡”。拋磚引玉,交流學習,文化自信。

    詩詞有別,先說詩。自古至今,中國詩歌分為兩大類:一、抒情詩。二、敘事詩。以唐代近體詩的出現為臨界點,唐以前的詩可統稱為古詩。從唐代及以後的詩可稱為近體詩、自由白話詩(現代詩)。

    如果“喜歡”詩,就要讀“楚辭”。“楚辭”也稱“騷體”。“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詩集。“楚辭”開啟了後來的“賦體”(漢賦);“楚辭”影響了歷代散文的創作;“楚辭”是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屈原的作品就是“楚辭”中的經典。先讀《離騷》與《天問》,再讀《九歌》和《九章》。共計二十篇,讀之必有大收穫。

    舉例簡說。《離騷》是一首政治抒情長詩,但不會使讀者感到有絲毫乾癟無味的空頭說教。詩人懇切的言辭,堅定的主張,豐富的知識,奇特的想象,使讀者與詩人共鳴,使讀者在詩的意境中翱翔。請欣賞詩中的名句——

    我有許多內在的美質,又具有美好的才能。(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人,重視內在美,不刻意外表的修飾,這是重要的“審美”標準。

    我長長的嘆息,淚滴如雨,可憐人民生活多麼艱辛!(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境界高尚可敬。

    道路漫漫征程遙遠,我將不斷地去追求真理。(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彭德懷元帥就是在諸如這類勵志名言的激勵下,為追求革命真理毅然舉行“平江暴動”。

    什麼地方沒有芳草,你為什麼總要迷戀故鄉?(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詩人反問自己:為何迷戀故宇?故宇,表面指故鄉,實際指代“朝廷”。詩人當時任楚國的“外交部長”,對於楚懷王入秦,他曾極力反對,“秦,虎狼也。”懷王不聽勸告,執意前往,結果被囚困死在秦國。後來頃襄王當政,屈原仍然受排擠。不再“懷乎故宇”表示要遠離朝廷。宋代蘇軾把“何所獨無芳草兮”直接化用演譯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名言至今也熱乎!

    讀《離騷》還將收穫許多聞所未聞的天文歷史地理知識與神話傳說。

    “帝高陽之苗裔兮”,“高陽”是古代帝王顓頊的稱號,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即是說屈原是黃帝的直系裔孫。

    “昔三後之純粹兮”,三後即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

    “啟九辯與九歌兮”,禹的兒子啟,是夏朝的開國國君,傳說是夏啟從天帝處取得“九辯”和“九歌”(樂曲名)。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神話中為太陽神駕車者。羲和即太陽。“崦嵫”即崦嵫山,神話中太陽落山的地方。

    “飲餘馬於咸池兮,總餘轡乎扶桑。”“咸池”,神話中太陽出來時洗澡的地方。“扶桑”,神話中長在東方日出處的大樹。

    “折若木以拂日兮”,“若木”,神話中長在西方日落處的大樹。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神話中為月亮駕車者。有時用“望舒”指代月亮。“飛廉”:風神。

    “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帝閽開關兮”。“雷師”:雷神。“帝閽”,天帝的看門人。

    “溘吾遊此春宮兮”、“詔西皇使涉予”。“春宮”,神話中春神的仙宮。“西皇”,神話中的古帝少皞氏,是西方之神。

    “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相傳殷朝賢大夫,因勸諫國君不被採納,投水而死。

    《天問》篇中涉及的天文知識深而廣。《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國地區的民間歌謠改編創作的九首祭神娛神的樂舞歌詞。《九章》是屈原的九篇詩歌。主要是屈原被流放漢北以及遷往江南期間所作的抒情詩歌。

    如果“喜歡”詩,漢魏晉南北朝的敘事詩不可不讀。下面數首都是敘事詩中的經典。

    《羽林郎》、《董嬌饒》、《陌上桑》、《孤兒行》、《十五從軍徵》、《孔雀東南飛》、《飲馬長城窟行》《白馬篇》、《木蘭詩》。

    如果“喜歡”詩,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不可少讀。他們的詩歌都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運用的光輝典範。儘可能大量的閱讀才會有所品嚐,品嚐就是提高。唐詩數萬首分類就簡單,大致分五類:一、詠物詩。二、田園詩。三、山水詩。四、邊塞詩。五、怨詩(宮怨詩、閨怨詩)。六、別離詩。(贈別或分別)。

    把詩歌分門別類是為了更好的鑑賞,鑑賞的過程就是學習提高的機會。比如詠物詩,它的特點是:託物言志、借物抒情;以客觀事物為描寫物件,在描寫中興感、詠歎,寄託的是人的某一思想感情。(如,虞世南《蟬》、賀知章《詠柳》)。

    又如邊塞詩,它的特點是:對自然風光、氣候的描寫(奇麗或多變);對邊地民風民俗的描寫;對將士英勇殺敵,立功報國的描寫。(如王昌齡《從軍行》、高適《燕歌行》)。

    再如怨詩,怨詩的特點是:怨與恨,不是恨他人、恨世俗,就是埋怨自己。憂傷思念,懷人惆悵。怨詩分閨怨詩和宮怨詩。宮怨詩分為三類:1、詩人替怨(如,王昌齡《長信怨》)。2、詩人觀怨(詩人作為旁觀者。如,王建《宮詞》)。3、宮女自怨(這類作品較少)。

    以上是個人對詩的閱讀與欣賞入門。下面再簡述對詞的閱讀與品味。(限於篇幅,有機會再談。故略。)

  • 9 # 一起讀經典

    我喜歡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

    一起欣賞如下:

    蘇軾,是大文學家,也是大修行家,佛學造詣很深厚,常常和佛印參話頭、打禪趣。修行要有胸襟,要有境界,這叫做內佈施,蘇東坡有一首名詩,也是由佛學裡頭來的。

    和子由澠池懷舊

    [北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學佛修行應該有什麼樣的境界呢?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拿中國的文學形容它,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等於風吹過竹林子,竹林子煞……一陣響風過了,風絕對不停留在那個樹葉子上,風早過去了;修行人的胸襟應該也是這樣。又像天上的飛鳥,鳥在空中飛,是絕對不留一點痕跡的,雁過長空,飛過去了就飛過去了。

    蘇軾的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他說人生一輩子像什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跑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人生一輩子說要成家立業,子子孫孫,等到你兩眼一閉,兩手一張,鴻飛那復計東西啊?什麼都沒有了。這是蘇東坡的名句,也就是“風來竹面,雁過長空”的道理,就是說菩薩應不住於相。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蘇軾這首詩極具人生啟示。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所經歷的事情也是繁多複雜的。有的事情令我們開心喜悅,有的事情令我們煩惱憂愁。這都是人生的常態,任誰也無法避免。然而,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多些色彩、歡樂,少些煩惱、憂愁,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聲。蘇軾在這首詩中啟發我們要以順適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

    蘇軾的人生觀如此,其勸勉愛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種亦莊亦禪的人生哲學,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運,亦能寬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煩惱,所以流佈廣泛而久遠。

    此詩尾聯是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的往事追溯。回憶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現在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難的往昔,化為溫情的回憶,而如今兄弟倆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時每一事了。

    這首詩的重心是前四句,極富有哲理,並稱為流傳千古的名句。縱觀全詩,可以看出詩人一貫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全篇圓轉流走,一氣呵成,湧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大家是否像我一樣也喜歡這首詩呢?

    end

  • 10 # 求進

    古體韻詩萬萬千,

    自作小詩三百片;

    句句都含血黏汗,

    不知那句最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這輩子至今最慚愧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