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號
黎陽堂:後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後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術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教場口,後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地人黎子云,家貧好學,躬耕農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後人據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於世。蘇東坡苦心教學,當地士子王霄、符林、許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當地民眾,包括黎族黎氏,爭相載酒攜肉相贈,表達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地百姓留念。“載酒堂”現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築宏偉,位於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猶縣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於清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賢公,素質公,素賞公有廣東五華遷居上猶營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後裔
堂號
黎陽堂:後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後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術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教場口,後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地人黎子云,家貧好學,躬耕農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後人據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於世。蘇東坡苦心教學,當地士子王霄、符林、許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當地民眾,包括黎族黎氏,爭相載酒攜肉相贈,表達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地百姓留念。“載酒堂”現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築宏偉,位於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猶縣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於清咸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賢公,素質公,素賞公有廣東五華遷居上猶營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