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畫牛

    首先我覺得雙11經過這10多年的發展,現在增長速度已經逐步降下來,已經進入一個瓶頸期,目前只有不停的變換花樣,尋找新的增長點,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套路越多,玩的越嗨,才能買的越嗨賣的越嗨

  • 2 # 小魚在三亞

    因為人心都是貪婪的,就好比老闆員工發工資,如果第一次沒有當麵點清,老闆我信任你!第二次,第三次…總有一次會少一張的。電商也深知這個道理,第一年降價促銷活動,讓大家都以為賺了,第二年降價,第三年降價…在大家都以為撿便宜的時候,突然畫風一轉,50塊錢的東西賣100,逐漸透支客戶信用的生意,註定做不長久。

  • 3 # 使用者29中大獎

    隨著人們的生活逐年提高了,選擇物品的專案心願眼光多樣化了,質量也優選化了,市場上的買賣營銷樣品東西活動更加不容易做了,每年一到了雙11,就是商場商家頭疼高興發熱緊忙碌的事,千方百計用盡腦汁能用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吸引眾多顧客們的眼球,使自己的收入鈔票更上一層樓,這就於自己對待顧客的誠心誠意誠信誠若了。

  • 4 # 小金鑫2攝影

    “”雙十一”的複雜化就是因為利益最大化。

    “”雙十一是2009年開始的,時過境遷,每年的雙十一”供應商都會推出一些驚爆人們眼球的價格。

    “”雙十一”潛藏著各種貓膩,供應商虛假打折明降暗漲、刷單等一系列營銷暗箱操作手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商奸商無奸不商。

    我對“”雙十一”唯一感興趣是因為我的生日是:1.1號。所以,我不會跟著“”雙十一”的節奏走心的被誘惑。我任然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的路。越來越複雜化就是因為:利益最大化。“”雙十一”主要是針對婦女和貪小便宜的人們而設定的。至於四個1光棍節的說法就是偷換概念的遊戲而語。而我都不屬於這三者之間。

  • 5 # 音為音緣

    1.刷單,沖銷量

    2.商品價格,一部分比原來貴。可以用捷徑檢測工具就能看出來。

    3.長時間的全網廣告。

    4.優惠產品價格,就是淘寶客賣的價格,有些優惠券一些人不知道怎麼領。

  • 6 # 幸福的小水杯

    越來越複雜的雙十一隻能是存在即合理!

    現在的雙十一真的是套路越來越多,誠意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流氓。與其說是購物狂歡,倒不如說是一場消費者和電商平臺之間的鬥智鬥勇。今年各大平臺關於雙十一的玩法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複雜。很多商品的優惠計算公式都複雜得難以理解。參與其中的我們往往會被繞得暈頭轉向。

    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費者永遠都是買單的人,商人逐利這也是沒有毛病的問題,如果直接打折,富人參與起來一點都不麻煩,他自然會按優惠價購買;而如果像今年的“雙十一”這樣設計複雜的優惠規則,消費者要執行繁瑣的活動流程,這時候富人大機率就會放棄使用優惠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雙十一”不再簡單粗暴地打 5 折,而要設計複雜的優惠活動了:為了防止你是沒被壓榨乾淨的富人啊。

    我已經3年沒有參與過雙十一活動了,因為買回來的物品和平時購買的物品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一樣,我的使用感越來越差,所謂的便宜大概都在產品上折扣回來了

    想念以前的雙十一,直接標明折扣價看好加入購物車當天12點直接結賬、睡覺、等著收貨,別提多自在了,這幾年規則越來越多,體驗越來越差因為這些規則,搞不懂為什麼要建立這些複雜的規則!!

  • 7 # 早起的小螞蟻

    雙十一還沒開始,這屆年輕人就已經陷入被阿里和淘寶統治的恐懼中。

    不僅每天上下班地鐵、電梯、公交站全是雙十一的廣告,訂個外賣開啟餓了麼、刷個新聞開啟微博、看個劇開啟優酷...開屏通通是一個碩大的貓頭。

    有人說這些都是阿里系的產品,只要我宅在家裡,不開啟這些App,就不會被雙十一刷屏了。

    年輕人,還是太幼稚,缺乏網際網路的洗禮。

    哪怕你躲在馬裡亞納海溝跟海綿寶寶喝茶,只要你還在用手機,就會收到來自一句遠方溫暖而堅定的問候:

    朋友,來我的天貓戰隊嗎?

    你不禁感嘆,她當年要是這麼好說話,你倆也不會分手了。

    把這屆年輕人逼到這步田地的,是複雜的雙十一規則。

    在五六年前,雙十一的活動規則還是簡單的,開啟時間也相對較晚。

    各大店鋪都是直接標出雙十一當天的折扣價,說打五折就最多再加一些滿減這類只要能掌握四則運算就OK的活動。

    使用者只需要提前個三五天把想買的東西丟進購物車,到了十一月十日晚上再熬個夜,把購物車清空就結束了。

    從去年開始,雙十一的活動就變得越來越複雜。直到今年,從10月20日戰鬥就拉開序幕,整個雙十一戰線長達二十多天。

    各種津貼、預售付定金、蓋樓、喵幣等等一系列活動規則,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搞明白怎麼玩。

    難怪有網友說,雙十一策劃組大概是把葛軍請去了,活生生將購物節變成了全民算術大賽。

    結果是一通花裡胡哨的操作下來,最終領了一張五元優惠券。

    所有人都在奇怪這麼一個問題:雙十一為什麼不能像過去那樣好好打折,非要把規則弄得這麼複雜?

    原因很簡單,當你被這堆規則弄昏了頭,懵懵懂懂地被拉進各種戰隊、直播間,每天盯著手機,逛店鋪、做任務的時候,你就變成了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這不是什麼新鮮問題。不僅現在的年輕人在問,十多年前的時候,我媽也問過。

    那個時候沒有電商,更沒有雙十一,大家都是去商場購物。每年最大的活動不在光棍節,而是在平安夜。

    每年到了年底,都是人們工作熱情最低,消費慾望最強的時候。所以必須有一個打折狂歡來刺激大家。

    中國的傳統節日講究團圓,像元旦和春節都是在家吃飯的節日,逛街的人少,因此並不合適。於是聰明的商家把這個任務放在了洋節上。

    像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就是網際網路時代興起前,華人民的雙十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安夜。

    最初平安夜各大商場的折扣也非常簡單,就是打折,商場扮演了淘寶天貓的角色,一般全場七、八折起,各個專櫃還有自己的折扣。

    每到12月24日的晚上,在商場排隊結賬的人可以一直從櫃檯排到門口。

    後來規則就逐漸複雜起來。一開始是滿減,滿1000減200,聽起來好像跟打八折差不多,實際上許多衣服售價998、999,要想上1000,就得再買一件。

    精明的家庭主婦一般會再添一雙襪子。

    再後來簡單的滿減滿足不了商家的需求了,就開始送券。滿999元送200元的購物券,這200元就不是現金,只能當日再在門店裡消費了,等於說許多衣服還是按原價購買的。

    送抵扣券的商家還算良心的,有些商家還開發出更復雜的規則。比如滿減送打折券,打折後再滿減送購物券,一環套一環。

    本來你只想買一件羽絨服,最後為了折扣,可能還得加一條褲子,一件襯衫,一雙鞋。當年資訊又不太發達,許多當媽的人乾脆拿著計算器逛街,不僅要當場噼裡啪啦算出最終價格,還要熟知片區內各大商場和品牌誰最優惠。

    消費者和商家的算術大比拼,從那個年代就開始了。

    當年資訊又不太發達,許多當媽的人乾脆拿著計算器逛街。不僅要當場噼裡啪啦算出最終價格,還要熟知片區內各大商場和品牌誰最優惠。本來只想買一件羽絨服,最後為了折扣,可能還得加一條褲子、一件襯衫、一雙鞋。原來預算只有800元,最後花掉1500,還覺得自己佔了便宜。

    所以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你埋頭算優惠的樣子,就和當年平安夜血拼的家庭婦女一模一樣。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商對比傳統商場已經是鳥槍換炮。過去的資本家是拿著鐮刀一刀刀地割韭菜,如今的資本家是開著收割機一片片地割韭菜。

    這些複雜的優惠活動,其實都逃不過一個基礎的經濟學概念——價格歧視。

    雖然名字中帶有「歧視」兩個字,但不要誤會,這並不是什麼貶義詞。其定義是生產者將相同生產成本的相同產品,以不同價格售予不同買家。

    聽起來似乎並不難理解。但要解答為什麼天貓淘寶要制定這麼複雜的規則,就要搞清楚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價格歧視和如何辦到價格歧視。

    如果問一個人,一個產品的售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大部分回答可能是「成本」。這個回答不算錯,可是並不完整——起碼無法解釋為什麼一顆鑽石能賣那麼貴。

    除了成本以外,決定商品售價的關鍵因素是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價位。商家的定價策略,在去除成本以後,本質上就是一種與消費者心理預期價位的博弈。

    比如一件衣服,成本是100元,有人願意花150,有人則願意花500,商家如何定價才能利益最大化?最好的方案當然是讓價格是波動的,以此將一個商品儘可能地賣給更多的人。

    市場最基本的概念是供需關係。最簡單的供需關係是,一個商品如果賣的越貴,買的人也就越少。如果賣得越便宜,買的人則就越多。

    如果把一個商品按成本價售賣,當然能把商品最快的賣出去。成本100的衣服售價100,可能幾秒鐘就搶完了。但這種定價方式顯然不符合利益最大化,所以如果能把商品按每個人的心理價位去賣,比如給願意花150的賣150,給願意花500的賣500,甚至願意花1000的人賣1000,自然是最完美的。

    怎麼區分這些人,就是價格歧視的意義所在。

    第一種是「完全價格歧視」,商家知道每一個消費者的預期價位,因此每一個消費品的交易都按照消費者的最高心理價位售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裡在菜市場的「討價還價」。一斤排骨老闆賣40元,你臉皮薄,砍到35就成交了。隔壁王大媽身經百戰,舌戰半小時最後30元就買走了。對門的李太太家境殷實,都不帶還價,直接40拿走。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佔了便宜,但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肉店老闆。這就是「一級價格歧視」。

    很顯然這種方式過於理想化,效率也低,商家不可能在超市和商場裡討價還價。這個時候就有了「二級價格歧視」。

    二級價格歧視又被稱為「區間定價」和「數量定價」,顧名思義,商家可以按照消費者不同的購買數量區間來定價。

    譬如我們乘坐計程車不同里程數的價格不同,在超市買菜,用保鮮膜包裝好的蔬菜和散裝蔬菜的價格也不同。

    麥當勞常用的「第二杯半價」也屬於二級價格歧視。麥當勞不滿足只賣一杯飲料的利潤,消費者不願意為第二杯付第一杯一樣的價格,於是麥當勞耍了個小花招。

    你以為你付了更少的錢喝到了兩杯飲料,其實本來你就只想喝一杯。對於麥當勞來講,一杯飲料的成本是絕對低於第二杯半價的。透過這個策略,它就能賣出更多的飲料。

    只能說這是單身狗的悲哀。

    很多人說這種「第二杯半價」讓本來不願意買第二杯的人也付錢了,好像消費者吃虧了,這是不對的。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喝到第二杯飲料,麥當勞也掙了錢,價格歧視可以實現讓多方共贏。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價格歧視是「三級價格歧視」,就是按市場的區隔和人群的劃分來進行定價。簡單說就是富人願意付得更多,窮人想付得更少,透過人們的身份來區別定價。

    航空公司就經常採取這種策略。航空公司通常將消費者分成出公差的商務人士和普通旅客,能報銷的商務人士對於價格當然就不如普通旅客敏感,因此沒有哪家航空公司樂意給予更多的優惠給他們。

    怎麼判斷哪些人是出公差,哪些人是去旅遊呢?最便捷的方法是工作日定價更高,週末定價更低。因為商務人士出差通常在工作日,而旅行的人則較多選擇在週末出行。

    雙十一的規則之所以策劃得如此複雜,就是利用了三級價格歧視。

    有人又要問了,我只是參與了這些遊戲當中,淘寶和天貓如何區分我的身份呢?

    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參與到這些活動中的人,以為自己是免費拿到了折扣,其實他們也付出了成本,那就是時間成本。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是,時間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但富人和窮人間時間的價格是不同的。富人可能為了時間付出更多的金錢,窮人則可能為了金錢,付出更多的時間。

    你要去距離二十公里外的機場,地鐵5元錢要一個半小時,計程車100元但只要需要四十分鐘,這多出來的95元,就是富人願意為節約的50分鐘所付的價格。

    淘寶和天貓透過複雜的遊戲規則,窮人能獲得更多的折扣進行消費,富人則可以直接下單,最終將商品儘可能地賣給人更多的人。

    所以為什麼生活裡的窮人總能算出最優惠的價格?因為富人直接抄一下窮人的購物車下單就行了,那些規則裡用時間換來的優惠券重要嗎?

    這世上哪有什麼會過日子,只是真的沒錢而已。

    價格歧視是一個商業中常見的老概念,如今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被玩出了更多花樣。

    像這次雙十一,許多人耗費了二十天的時間研究和參與到淘寶天貓制定的規則中,獲取的可能只是幾十上百塊的優惠。但是淘寶天貓得到了來之不易的流量。

    IC實驗室在上一篇文章《昨晚第一次去看李佳琦的直播,沒想到就下單了一個沙發?!》中提到,淘寶作為一個活躍使用者達到6億的超級App,增量市場基本到達了天花板。

    在轉入存量市場後,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把這些流量運營起來。所以無論是淘寶直播也好,還是蓋樓、領喵幣也好,都是為了搶奪使用者的使用時長。

    只要這些為了折扣的流量還在持續活躍,市場就是繁榮的,也就會刺激更多的人進行消費——為什麼我要排隊去買喜茶?因為我看到前面的人也在排隊。

    價格歧視的根本就是摸透消費者的心理價位,然後賣更多的商品給你。

    在進入存量市場以後,淘寶和天貓接下來的工作只有一個——怎麼把這6億活躍使用者的價值榨乾。

    大資料就是這些平臺割韭菜最先進的工具。

    有了大資料這個工具以後,平臺就能比過去方便得多的收集使用者資料,並給每一個使用者貼上標籤,以此來區分使用者的身份。

    當賣方壟斷勢力比較強大且資訊也比較靈通的情況下,賣方可以對每一單位商品都收取買方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將消費者剩餘全部收歸己有。

    如今的電商平臺利用大資料,就能輕而易舉猜到消費者的心裡價位。在這場博弈中,只要消費者的心裡價位被商家猜到,就註定是弱勢方。

    千人千面和定製化服務是什麼?就是透過大資料分析你所有的行為,預測出你對商品能付出的最高價格,然後用這個價格賣給你。

    阿里系這幾年大力推行的會員系統、和用小額優惠券不斷讓你下載的阿里全家桶App,也是區分人群,價格歧視的一種手段。我相信這些還會越來越細緻嚴謹,更加精準地細分人群,以求「流量盡其用」。

    之前被曝光的各種「大資料殺熟」,底層邏輯同樣來自價格歧視。為什麼這些平臺敢於殺熟,直到很久以後才被人注意到?正是因為他們透過這些方式區分了使用者,透過標籤認定你是對價格不敏感的熟客,然後給你標上了你能接受的最高價格。

    給一部分人賣高價,獲取利潤。給一部分人賣低價,獲取流量。無論你是富人還是窮人,在資本家眼裡,都可以物盡其用。

    我們費盡心思摸清雙十一複雜的活動規則,拉著親朋好友組建戰隊,最後還要為上百塊的優惠沾沾自喜,以為薅到了資本家的羊毛。

    但仔細想想,那些耗費的時間真的只值這麼一點優惠嗎?你一開始真的就決定買這麼多東西嗎?

    羊毛永遠出在羊身上。

  • 8 # 陳家小妹M

    越來越複雜的雙十一隻能是存在即合理!

    現在的雙十一真的是套路越來越多,誠意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流氓。與其說是購物狂歡,倒不如說是一場消費者和電商平臺之間的鬥智鬥勇。今年各大平臺關於雙十一的玩法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複雜。很多商品的優惠計算公式都複雜得難以理解。參與其中的我們往往會被繞得暈頭轉向。

    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費者永遠都是買單的人,商人逐利這也是沒有毛病的問題,如果直接打折,富人參與起來一點都不麻煩,他自然會按優惠價購買;而如果像今年的“雙十一”這樣設計複雜的優惠規則,消費者要執行繁瑣的活動流程,這時候富人大機率就會放棄使用優惠券。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雙十一”不再簡單粗暴地打 5 折,而要設計複雜的優惠活動了:為了防止你是沒被壓榨乾淨的富人啊。

    我已經3年沒有參與過雙十一活動了,因為買回來的物品和平時購買的物品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一樣,我的使用感越來越差,所謂的便宜大概都在產品上折扣回來了

    想念以前的雙十一,直接標明折扣價看好加入購物車當天12點直接結賬、睡覺、等著收貨,別提多自在了,這幾年規則越來越多,體驗越來越差因為這些規則,搞不懂為什麼要建立這些複雜的規則!!

  • 9 # 小豬七仔的故事

    挑你感覺便宜的買,就是這麼簡單的事兒。無論玩法多麼複雜,羊毛只會出在羊身上,只不過雙十一時候各種花裡胡哨的詞彙和套路讓買家可能覺得比平時省了一些錢。其實這只是商家的促銷套路,當然我們購買的時侯自己也要理性的購買,別貪小便宜,無論商家如何套路,咱就是不買,你能拿我怎麼樣,總之每個人心裡都應有杆稱,這樣我才能更容易更方便的買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物品。

  • 10 # 廣西佳哥9

    搶個紅包需要拉人組隊“大打出手”,算個折扣需要拿起計算器算個一元二次函式……這個“雙十一”,你有這種感覺嗎?

    提到“雙十一”中蘊含的經濟學原理,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價格歧視。

    歧視同很多商場大促一樣,天貓雙十一,京東618,亦或是各種年終大促,運用的,都是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

    最基本的價格歧視,便是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制定不同的價格。有錢的消費者,可以多花錢,沒錢的消費者,可以少花錢。

    而要把有錢和沒錢的消費者區分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誰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來獲取這個折扣。

    傳說大貪官和珅面對大片饑民,為了防止有“不那麼餓”的人混進來浪費糧食,便抓了一把土放進鍋裡。此時,不餓的人看到鍋裡摻了土,便悻悻而去。而真正瀕死的饑民,是不會在乎粥裡的泥沙的。

    假如你和馬雲同時被困在沙漠裡,我有兩瓶礦泉水,如何才能把兩瓶水賣出最大價值?答案是,給每瓶礦泉水標價2億,但是在距離賣水點1公里處有一張打折券,憑打折券,可以享受2萬元一瓶的優惠價。此時,馬雲會毫不手軟地拍出2億一飲而盡,而你會爬到一公里外找到優惠券,然後爬回來享受2萬元的優惠券。

    今年的雙十一,在傳說中的消費升級呼聲中,商家們彷彿發現有錢人越來越多。“真的要為這些有錢的白領打很多折扣嗎?彷彿貴一點他們也能買得起。”有這種想法的商家一多,紅包就變得不那麼容易搶。在當前的規則中,只有願意為那一兩百塊折扣花費時間的人,才會被商家認為是“窮到有資格享受折扣的人”。so,紅包拿走吧。

    不過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汪通看來,今年的“雙十一”,商家和平臺明顯更進階了。汪通的另一個身份是知乎經濟學問題優秀回答者,這兩天,他也對今年“雙十一”中的一個現象做了研究——為什麼打折的規則如此難懂,真的是因為商家和平臺制定規則有問題,還是單純的無聊?

    在今年的“雙十一”中,有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打折的機制越來越複雜。從簡單的“半價”、“八折”,再到“滿800減80”,發展到如今的“原價30元一盒,前10件85折,滿350後每件6折,再送100元代金券”。這讓不少消費者驚呼:如今網購,還需要學好數學。

    而在汪通看來,這種讓消費者算不清楚賬的結果,本身就是商家希望達到的結果。而這也說明,如今電商的銷售模式,已經不能再用簡單的“價格歧視”來說明。“活動規則變複雜,經濟學裡確實專門有一個說法叫做‘價格混淆’。”據瞭解,價格混淆指的就是用複雜的活動和定價規則,讓消費者遇到比價困難,進而讓商家獲得超額利潤。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觀點,就是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每件商品的價格從長期來看,都是趨近於其成本的(包括製造成本、房租成本和從業者機會成本等),並形成相對穩態。當這個穩態形成後,當價格低於成本時,會迫使從業者離開,使得價格回升。而當價格高於成本時,就會吸引新的從業者進入,使得價格下降。

    在如今的電商平臺中,任何一種同質商品都會有上百家甚至近千家店鋪在競爭。對於同質化商品來說,價格就是不同店鋪競爭的唯一手段。特別是在電商頁面中,價格是清晰可見可比較的。這就意味著,每一個電商平臺都是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每一個商家,除非其具有品牌、口碑優勢,否則很難利用資訊不對稱獲得超額利潤。因此,在電商平臺上,惡意壓價、零成本甚至賠本銷售都成了司空見慣的事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陽師御魂什麼屬性好,強化御魂出什麼屬性最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