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一段的完整評述我覺得南懷瑾先生的解說很好,摘來供你參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侍坐”,是過去的禮貌,學生晚輩在老師長輩面前,不敢隨便就坐,只有站在旁邊。這是記載子路等四個高才生站在孔子身邊,孔子就說,你們不要以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認為我了不起,我也和你們一樣。“毋吾以也”,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孔子以這樣誠懇的心情自我表白,是一個大宗師的氣度,這就是所謂“滿灌水不響”了。他又說平常你們在背後說“不吾知也!”認為我不瞭解你們,假使說了解你們,那你們又將怎樣呢?你們把自己的心意,講給我聽聽看。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子路的個性,大家已經瞭解,這位急性子的老兄,聽過以後,就冒冒失失地說話了。他說,假使有一個“千乘之國”——這是當時諸侯中大型的國家了,而這個千乘大國,是處在幾個大國的中間,在強敵環伺下,又經過了連年的戰爭,而且內部財政上也非常艱難困苦,不斷地發生災害饑荒。像這樣一個國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來,我只要花三年的時間去治理,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每個人都能夠站得起來,每個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該走的路,做自己該做的事。子路這個話講得實在蠻夠氣魄的,不但有英雄氣概,而且有大政治家的氣魄。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哂之”,露了牙齒:“嘻嘻!”微微一笑,笑中充分表露了否定的意味。講到這裡,想到一個笑話,那是《三國演義》中(這是小說不是歷史,但是中國三四百年來的政治思想,可以說從來沒有脫離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籠罩。)“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曹操有一天和劉備兩人喝酒聊天,那時劉備還在投靠曹操,等於是他的部下。曹操問劉備,天下哪一個算是真正的英雄,劉備當然第一個捧曹操。曹操問他還有誰,劉備就說到袁紹、劉表等等一些當時有權有勢的人,曹操都一一駁掉了。說這些人都不夠資格作英雄,天下英雄唯有你我兩個人而已。他說這句話的同時,天上忽然霹靂一聲,響了個大雷。劉備不知道被曹操的話嚇著,還是被天上的雷聲一驚,手中拿著的筷子,都嚇得掉到地上了。曹操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自幼在褓姆手中長大,被他們溺愛,所以膽子很小,剛才被雷聲嚇了一跳。曹操本來最怕劉備的,這麼一來,覺得劉備不過如此而已。但緊跟著劉備就設法逃走了。(華人對這部小說都非常熟悉,不過要注意的,我們不能說小說不是思想,而且在民間發生的影響力很大。小說是代表知識分子的思想,《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至少是羅貫中的思想,羅貫中也代表了知識分子。)前幾天有個學生看到一篇文章中引用的兩句詩,來問我這兩句詩的出處,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只好叫他自己去查,後來查到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兩句詩。曹操父子在文學方面,影響南北朝很大,他的英雄思想影響了幾千年,這種思想方面的影響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所以我常常告訴一些喜歡寫文章的作家,要特別注意,萬一所寫的東西能夠流傳下去,將來就不知道要影響多少人。所以有人一輩子有很好很豐富的人生經驗,還不敢輕易寫出來,就是寫下來了,也還不敢用上自己的真名字。哪裡像現在,為了賺稿費,提筆就寫了。現在回到本文,子路答的那段話,當然不是曹操論英雄的那個意思和態度。子路說的話很有英雄氣概、具大政治家的風範,但是孔子還是笑他,這並不是笑他的話不對,而是認為他還沒有這種能力。謙謙君子的冉求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求說話的態度謙虛多了,他說只要方圓六七十里的一個小小的國家交給我,或者更小一點的國家讓我來治理,花上三年的時間,我可以使這個國家社會繁榮,國民經濟發達,全民進到康樂的境界,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但是社會的經濟充足了、富裕了,還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來,而對於文化根基的建立,這種重大艱鉅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人才來著手了。這是冉求的謙虛詞,也是他的老實話。這節書有兩個觀念:首先,一個文化的建立,的確是不容易。不說大事,就拿小事來說,我過去寫了一些學術性的東西,後來想把幾十年的人生經驗,我見我聞,寫一部小說,就是寫不出來。新體小說、舊體小說都寫不出來,寫寫又撕掉,像現在擁有很多年輕讀者的作家,我當面稱讚他們,他們真是行,我就無法下筆。所以不要輕看了小說,有許多人都是眼高手低,隨便批評別人的作品,自己卻寫不出來,所以一個文化的建立真難。據我的瞭解,真是所謂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一個人才,是要很長的時間的。我曾說過溥儒的畫好,是清朝入關又出關之間三百年培養出來的。他在宮廷中所看到的那許多名畫,這是別人辦不到的。其實他的字比畫更好,他的詩比字又要好,這都是別人學不來的。李後主的詞我也說過,像他的《破陣子》那闕詞:“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闕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的確是好詞,讀來令人感嘆,但裡面每一句話都是他的生活經驗,是他的真感情、真思想。由他寫來,非常容易。如果不是一個做了皇帝又變成臣虜的人,誰能寫出這樣的詞來。這是在文學方面的情形,由文學的培養,我們可看到文化建立之難。其次,我們看看管子的高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話放之於全世界,無論古今中外,都是站得住的。所以談中國政治思想,離不開管子。再者,透過這兩句話,可知社會國家的富強、教育文化的興盛,要靠經濟做基礎的;要衣食富足了才會知榮辱,倉廩充實了才禮義興。所以有人說,最大的是窮人,連褲子都沒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還怕什麼?有地位有錢的時候就怕事了。就是這兩句話的道理。可見文化的建立,要靠經濟作基礎。從冉求這句話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說,一個小國家交給我去幹三年,我可以使他經濟基礎穩定,社會政治穩定,至於文化的建立,則要“以俟君子”。這就還要等一段時間,乃至要請比我更高明的人來。這是他的謙虛,也是他的真話。冉求已經報告了,孔子又問公西華: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華這個人,在上論中已經提到過,孔子說他“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他可做一個很好的外交官,衣冠整齊,生活從來不馬虎,儀容很端肅,應對之間很得體,是一個標準的外交官。他在這裡表現的也是外交官的風度,一開口就是外交官的口吻,與眾不同。(這段《論語》,實在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他說,老師,我是一無所能,不過願意跟著學習就是了。這裡三個人講話,表達不同。第一個子路“率爾對曰”,咚咚就講出來了,就幹了。輪到冉求就謙虛了:“小一點的地方……。”問到公西華就說:“我並不是說我有才能,我很差,不過願意學習。”學習什麼呢?“宗廟之事”,這裡宗廟就代表了國家。以前是宗法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社稷以宗廟為象徵,所謂宗廟之事,就是國家大事。“會同”,開大會。等於說現在開國民大會,或者立法院會、行政院會。“端章甫”,大家都穿上禮服,很有禮貌。“願為小相焉”,輔相是一位很好的幕僚長,或者等於國民大會的秘書長。公西華對孔子說他可以去學習,慢慢在工作中求取經驗,以便做到這個程度。可是一位優秀的國民大會秘書長可不容易作,一個重要會議中的小相,是很不容易作好的。小相就是總務人才,也就是宰相才;真正的好總務,就是宰相,像蕭何就是最好的總務人才。歷史上的這類人物是屈指可數的。性天風月下面是這裡最重要的一段了。點,《史記》作“葳”,曾參的父親,字皙,也是孔子的學生。下面是他和孔子的對話: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學討論的時候,曾點在旁邊悠閒地鼓瑟。孔子聽了子路他們三人的報告以後,轉過頭來問正在鼓瑟的曾點說,曾點,你怎麼樣呢?說說看。曾點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老師你問我啊!我和他們三個人剛才所講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們是兩樣的。這裡有一個問題,從這一段描寫,我們看到曾點的恬淡、寧靜。大家在討論問題,而他在搞他的音樂,應該是沒有聽到子路他們的討論。可是孔子問到他的時候,他又說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們三個人不同。可見剛才別人的話他都聽到了,這是很高的修養。能在處世之間,最忙亂當中,同時應付幾樁事情,這就要具有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修養、最高的寧靜功夫。我的確看到過這樣的朋友,一邊在一件一件忙著批公文,還在刪改文句,一邊聽別人向他報告緊急重要的事情,口裡在“唔!唔!”應著,然後他把筆一放,立即吩咐報告的人怎樣去辦理事情應付情況。同一時間處理了所有的事,還非常輕鬆,這個人修養真高,我很佩服。這裡又要提到小說了,《三國演義》中僅次於諸葛亮的龐統,懷了諸葛亮的介紹信去見劉備。可是他傲氣很重,見了劉備就是見劉備,不把諸葛亮的信拿出來,認為憑介紹信是丟人的事。不料劉備看走了眼,給他當一個縣長,他上任以後天天喝酒,公事都不看,一概不管。三個月以後,張飛去視察,他還在喝酒,張飛就指責他。他要張飛坐在一邊等著,把積壓了三個月的公文拿出來,把所有的關係人全部找來同時報告,他一面聽,一面答覆,一面批公文,一會兒功夫,把所有的公事全部辦完,把筆一丟,問張飛哪裡還有什麼事情。張飛的智慧很高,立刻道歉,龐統才拿出諸葛亮的信來,就調升了副參謀長——副軍師。事實上也真有這種人。所以說,這段書不要馬馬虎虎讀過去,讀書不要只靠兩隻有形的眼睛,還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讀。這裡就看到曾點高雅清華的風度,孔子聽了他的話,態度也不同,他說這有什麼關係,並不會矛盾、衝突的,只不過是關起門來,表達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儘管說好了。於是曾點說,我只是想,當春天來了,冬衣一換,穿上舒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裡去游泳,然後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遊哉高興的玩,盡興之後,快快活活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多渺小!雖然渺小,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大聲地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孔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孔子就這麼孩子氣!所以說這段書很難懂。我們經歷這幾年的離亂人生——國家、社會、天下事,經過那麼大的變亂——才瞭解國家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個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會、不安定的國家,實在是做不到的。時代的劇變一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莫作亂世人民。”而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詩“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我們年輕時候,家裡有書房讀書的生活,的確經歷過這種境界,覺得一天的日子太長了,哪裡像現在,每分鐘都覺得緊張。如果我們有一天退休,能悠閒地回家種種菜,看看有多舒服!這裡孔子問這四個學生的話,其中孔子與曾點的一段話,可以說進入了最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過在求富強康樂,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大同世界中,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春風化雨下面就是一個結論。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侍坐的四個學生,答覆了孔子的問題以後,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已經走了,還有一個曾皙留在最後。因為孔子除了對他的話發表了意見以外,對其他三位同學的話還沒有表示意見,意猶未足,再向孔子請教,他們三位同學所作的答案,老師認為怎麼樣?孔子說,沒有什麼,只是每個人報告心得,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此而已。曾皙又進一步問道,剛才子路說的話,老師笑他,為什麼笑他呢?我們也許覺得子路的話,也沒有什麼不對,而且很對胃口,有什麼可笑之處?但孔子告訴他,子路說的是國家天下大事,是一種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業,要有文化基礎,要有學問修養,不是那麼簡單。而子路大言不慚,一點都不謙讓,自認為很行了,所以我才笑他。至於他說的那個對國家的理想並沒有錯,我只是笑他太自滿、太輕率。至於冉求的那套話,講得也蠻好,實際上那就是政治家的作為,事實上方六七十和五六十有什麼不同呢?這裡我們可以引用老子的話來作一解釋。現在有些研究老子哲學的,對“小國寡民”、“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現在的青年們,在大學裡研究文學的也好,研究哲學的也好,研究政治學的也好,拿碩士、博士學位的論文,很多寫老子。什麼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的經濟思想、老子的什麼什麼思想都來了。老子當年自己只寫了五千個字,以後幾千年來,幾千萬字都說不完。這些鉅著,如果老子自己看了,一定會笑掉大牙。而今日那些論文中的老子,究竟是哪一家說的老子也不知道。真正的老子思想很簡單其實,只有五千字。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要注意這個“烹”字,是慢慢地用文火來燉,小火來燒。小鮮是小魚小肉,如用大火,一燒就燒焦了,必須用文火,慢慢地烹。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作人,乃至處世的一個大原則,在混亂之中,不能心急,任何一個時代的混亂,都有一個關鍵,慢慢來,逐漸解決。利用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就是順其勢,慢慢來。如果想一下子用突變的方法把它改過來,往往突變還沒有變好,新的毛病又出來了,所以他主張“小國寡民”。換句話說,他是以地方政治為基礎做起。這也是和孔子說的“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論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是一樣,並沒有兩樣。而孔子這樣說冉求,並不是說冉求不對,只是說冉求的思想,用來治大國、治小國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如引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就是不論我們職位大小,責任是一樣的,事功是一樣的,問題在做得好做不好。至於公西華的思想,孔子認為那也是一個大政治家的見地,但是他話說得謙虛。實際上一個“宗廟會同”,主持一個龐大聯合會議,各國的元首、閣員都參加,而能夠擔任這種會議的秘書長,作主席。公西華說這是小意思,學習學習,話是講得謙虛,口氣是蠻大的。他說這是一件小事,天下還有什麼大事?根據上面這一段,我們還可以看出來另一方面。子路等人的抱負思想很了不起,但總離不開自我英雄主義,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於從政治著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樣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著重於文教方面,真正說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嘆:“吾與點也。”
關於這一段的完整評述我覺得南懷瑾先生的解說很好,摘來供你參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侍坐”,是過去的禮貌,學生晚輩在老師長輩面前,不敢隨便就坐,只有站在旁邊。這是記載子路等四個高才生站在孔子身邊,孔子就說,你們不要以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認為我了不起,我也和你們一樣。“毋吾以也”,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孔子以這樣誠懇的心情自我表白,是一個大宗師的氣度,這就是所謂“滿灌水不響”了。他又說平常你們在背後說“不吾知也!”認為我不瞭解你們,假使說了解你們,那你們又將怎樣呢?你們把自己的心意,講給我聽聽看。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子路的個性,大家已經瞭解,這位急性子的老兄,聽過以後,就冒冒失失地說話了。他說,假使有一個“千乘之國”——這是當時諸侯中大型的國家了,而這個千乘大國,是處在幾個大國的中間,在強敵環伺下,又經過了連年的戰爭,而且內部財政上也非常艱難困苦,不斷地發生災害饑荒。像這樣一個國家,如果交到我子路的手上來,我只要花三年的時間去治理,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全體人民,每個人都能夠站得起來,每個老百姓都知道如何去走自己該走的路,做自己該做的事。子路這個話講得實在蠻夠氣魄的,不但有英雄氣概,而且有大政治家的氣魄。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哂之”,露了牙齒:“嘻嘻!”微微一笑,笑中充分表露了否定的意味。講到這裡,想到一個笑話,那是《三國演義》中(這是小說不是歷史,但是中國三四百年來的政治思想,可以說從來沒有脫離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籠罩。)“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曹操有一天和劉備兩人喝酒聊天,那時劉備還在投靠曹操,等於是他的部下。曹操問劉備,天下哪一個算是真正的英雄,劉備當然第一個捧曹操。曹操問他還有誰,劉備就說到袁紹、劉表等等一些當時有權有勢的人,曹操都一一駁掉了。說這些人都不夠資格作英雄,天下英雄唯有你我兩個人而已。他說這句話的同時,天上忽然霹靂一聲,響了個大雷。劉備不知道被曹操的話嚇著,還是被天上的雷聲一驚,手中拿著的筷子,都嚇得掉到地上了。曹操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自幼在褓姆手中長大,被他們溺愛,所以膽子很小,剛才被雷聲嚇了一跳。曹操本來最怕劉備的,這麼一來,覺得劉備不過如此而已。但緊跟著劉備就設法逃走了。(華人對這部小說都非常熟悉,不過要注意的,我們不能說小說不是思想,而且在民間發生的影響力很大。小說是代表知識分子的思想,《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至少是羅貫中的思想,羅貫中也代表了知識分子。)前幾天有個學生看到一篇文章中引用的兩句詩,來問我這兩句詩的出處,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只好叫他自己去查,後來查到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兩句詩。曹操父子在文學方面,影響南北朝很大,他的英雄思想影響了幾千年,這種思想方面的影響是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所以我常常告訴一些喜歡寫文章的作家,要特別注意,萬一所寫的東西能夠流傳下去,將來就不知道要影響多少人。所以有人一輩子有很好很豐富的人生經驗,還不敢輕易寫出來,就是寫下來了,也還不敢用上自己的真名字。哪裡像現在,為了賺稿費,提筆就寫了。現在回到本文,子路答的那段話,當然不是曹操論英雄的那個意思和態度。子路說的話很有英雄氣概、具大政治家的風範,但是孔子還是笑他,這並不是笑他的話不對,而是認為他還沒有這種能力。謙謙君子的冉求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求說話的態度謙虛多了,他說只要方圓六七十里的一個小小的國家交給我,或者更小一點的國家讓我來治理,花上三年的時間,我可以使這個國家社會繁榮,國民經濟發達,全民進到康樂的境界,這是我可以做得到的。“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但是社會的經濟充足了、富裕了,還不一定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來,而對於文化根基的建立,這種重大艱鉅的事情,就只好等高明的人才來著手了。這是冉求的謙虛詞,也是他的老實話。這節書有兩個觀念:首先,一個文化的建立,的確是不容易。不說大事,就拿小事來說,我過去寫了一些學術性的東西,後來想把幾十年的人生經驗,我見我聞,寫一部小說,就是寫不出來。新體小說、舊體小說都寫不出來,寫寫又撕掉,像現在擁有很多年輕讀者的作家,我當面稱讚他們,他們真是行,我就無法下筆。所以不要輕看了小說,有許多人都是眼高手低,隨便批評別人的作品,自己卻寫不出來,所以一個文化的建立真難。據我的瞭解,真是所謂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一個人才,是要很長的時間的。我曾說過溥儒的畫好,是清朝入關又出關之間三百年培養出來的。他在宮廷中所看到的那許多名畫,這是別人辦不到的。其實他的字比畫更好,他的詩比字又要好,這都是別人學不來的。李後主的詞我也說過,像他的《破陣子》那闕詞:“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闕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的確是好詞,讀來令人感嘆,但裡面每一句話都是他的生活經驗,是他的真感情、真思想。由他寫來,非常容易。如果不是一個做了皇帝又變成臣虜的人,誰能寫出這樣的詞來。這是在文學方面的情形,由文學的培養,我們可看到文化建立之難。其次,我們看看管子的高見“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句話放之於全世界,無論古今中外,都是站得住的。所以談中國政治思想,離不開管子。再者,透過這兩句話,可知社會國家的富強、教育文化的興盛,要靠經濟做基礎的;要衣食富足了才會知榮辱,倉廩充實了才禮義興。所以有人說,最大的是窮人,連褲子都沒得穿了,拚命都不在乎,還怕什麼?有地位有錢的時候就怕事了。就是這兩句話的道理。可見文化的建立,要靠經濟作基礎。從冉求這句話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深懂這個道理。所以他說,一個小國家交給我去幹三年,我可以使他經濟基礎穩定,社會政治穩定,至於文化的建立,則要“以俟君子”。這就還要等一段時間,乃至要請比我更高明的人來。這是他的謙虛,也是他的真話。冉求已經報告了,孔子又問公西華: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華這個人,在上論中已經提到過,孔子說他“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他可做一個很好的外交官,衣冠整齊,生活從來不馬虎,儀容很端肅,應對之間很得體,是一個標準的外交官。他在這裡表現的也是外交官的風度,一開口就是外交官的口吻,與眾不同。(這段《論語》,實在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他說,老師,我是一無所能,不過願意跟著學習就是了。這裡三個人講話,表達不同。第一個子路“率爾對曰”,咚咚就講出來了,就幹了。輪到冉求就謙虛了:“小一點的地方……。”問到公西華就說:“我並不是說我有才能,我很差,不過願意學習。”學習什麼呢?“宗廟之事”,這裡宗廟就代表了國家。以前是宗法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社稷以宗廟為象徵,所謂宗廟之事,就是國家大事。“會同”,開大會。等於說現在開國民大會,或者立法院會、行政院會。“端章甫”,大家都穿上禮服,很有禮貌。“願為小相焉”,輔相是一位很好的幕僚長,或者等於國民大會的秘書長。公西華對孔子說他可以去學習,慢慢在工作中求取經驗,以便做到這個程度。可是一位優秀的國民大會秘書長可不容易作,一個重要會議中的小相,是很不容易作好的。小相就是總務人才,也就是宰相才;真正的好總務,就是宰相,像蕭何就是最好的總務人才。歷史上的這類人物是屈指可數的。性天風月下面是這裡最重要的一段了。點,《史記》作“葳”,曾參的父親,字皙,也是孔子的學生。下面是他和孔子的對話: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學討論的時候,曾點在旁邊悠閒地鼓瑟。孔子聽了子路他們三人的報告以後,轉過頭來問正在鼓瑟的曾點說,曾點,你怎麼樣呢?說說看。曾點聽到老師在問他,瑟音漸稀,接著,彈瑟的手指在弦上一攏,瑟弦發出鏗然的響聲,然後曾點離開了彈瑟的位置,站起來對孔子說,老師你問我啊!我和他們三個人剛才所講的不同,我的思想和他們是兩樣的。這裡有一個問題,從這一段描寫,我們看到曾點的恬淡、寧靜。大家在討論問題,而他在搞他的音樂,應該是沒有聽到子路他們的討論。可是孔子問到他的時候,他又說自己的想法、作法和子路他們三個人不同。可見剛才別人的話他都聽到了,這是很高的修養。能在處世之間,最忙亂當中,同時應付幾樁事情,這就要具有真正的學問、真正的修養、最高的寧靜功夫。我的確看到過這樣的朋友,一邊在一件一件忙著批公文,還在刪改文句,一邊聽別人向他報告緊急重要的事情,口裡在“唔!唔!”應著,然後他把筆一放,立即吩咐報告的人怎樣去辦理事情應付情況。同一時間處理了所有的事,還非常輕鬆,這個人修養真高,我很佩服。這裡又要提到小說了,《三國演義》中僅次於諸葛亮的龐統,懷了諸葛亮的介紹信去見劉備。可是他傲氣很重,見了劉備就是見劉備,不把諸葛亮的信拿出來,認為憑介紹信是丟人的事。不料劉備看走了眼,給他當一個縣長,他上任以後天天喝酒,公事都不看,一概不管。三個月以後,張飛去視察,他還在喝酒,張飛就指責他。他要張飛坐在一邊等著,把積壓了三個月的公文拿出來,把所有的關係人全部找來同時報告,他一面聽,一面答覆,一面批公文,一會兒功夫,把所有的公事全部辦完,把筆一丟,問張飛哪裡還有什麼事情。張飛的智慧很高,立刻道歉,龐統才拿出諸葛亮的信來,就調升了副參謀長——副軍師。事實上也真有這種人。所以說,這段書不要馬馬虎虎讀過去,讀書不要只靠兩隻有形的眼睛,還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讀。這裡就看到曾點高雅清華的風度,孔子聽了他的話,態度也不同,他說這有什麼關係,並不會矛盾、衝突的,只不過是關起門來,表達各人自己的思想而已,你儘管說好了。於是曾點說,我只是想,當春天來了,冬衣一換,穿上舒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裡去游泳,然後唱唱歌,跳跳舞,大家悠哉遊哉高興的玩,盡興之後,快快活活唱著歌回家去。這個境界看起來多渺小!雖然渺小,可是孔子聽了以後,大聲地感嘆說,我就希望和你一樣。孔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孔子就這麼孩子氣!所以說這段書很難懂。我們經歷這幾年的離亂人生——國家、社會、天下事,經過那麼大的變亂——才瞭解國家社會安定了,天下太平了,才有個人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安定的社會、不安定的國家,實在是做不到的。時代的劇變一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說“寧為太平雞犬,莫作亂世人民。”而曾點所講的這個境界,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國的,而是我們大同世界的那個理想。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詩“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我們年輕時候,家裡有書房讀書的生活,的確經歷過這種境界,覺得一天的日子太長了,哪裡像現在,每分鐘都覺得緊張。如果我們有一天退休,能悠閒地回家種種菜,看看有多舒服!這裡孔子問這四個學生的話,其中孔子與曾點的一段話,可以說進入了最高潮,師生之間,說出了完美人生的憧憬。政治的目的,不過在求富強康樂,所以這一段可以說是大同世界中,安詳、自得的生活素描。春風化雨下面就是一個結論。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侍坐的四個學生,答覆了孔子的問題以後,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已經走了,還有一個曾皙留在最後。因為孔子除了對他的話發表了意見以外,對其他三位同學的話還沒有表示意見,意猶未足,再向孔子請教,他們三位同學所作的答案,老師認為怎麼樣?孔子說,沒有什麼,只是每個人報告心得,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此而已。曾皙又進一步問道,剛才子路說的話,老師笑他,為什麼笑他呢?我們也許覺得子路的話,也沒有什麼不對,而且很對胃口,有什麼可笑之處?但孔子告訴他,子路說的是國家天下大事,是一種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業,要有文化基礎,要有學問修養,不是那麼簡單。而子路大言不慚,一點都不謙讓,自認為很行了,所以我才笑他。至於他說的那個對國家的理想並沒有錯,我只是笑他太自滿、太輕率。至於冉求的那套話,講得也蠻好,實際上那就是政治家的作為,事實上方六七十和五六十有什麼不同呢?這裡我們可以引用老子的話來作一解釋。現在有些研究老子哲學的,對“小國寡民”、“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現在的青年們,在大學裡研究文學的也好,研究哲學的也好,研究政治學的也好,拿碩士、博士學位的論文,很多寫老子。什麼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的經濟思想、老子的什麼什麼思想都來了。老子當年自己只寫了五千個字,以後幾千年來,幾千萬字都說不完。這些鉅著,如果老子自己看了,一定會笑掉大牙。而今日那些論文中的老子,究竟是哪一家說的老子也不知道。真正的老子思想很簡單其實,只有五千字。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要注意這個“烹”字,是慢慢地用文火來燉,小火來燒。小鮮是小魚小肉,如用大火,一燒就燒焦了,必須用文火,慢慢地烹。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作人,乃至處世的一個大原則,在混亂之中,不能心急,任何一個時代的混亂,都有一個關鍵,慢慢來,逐漸解決。利用太極拳原理,四兩撥千斤,就是順其勢,慢慢來。如果想一下子用突變的方法把它改過來,往往突變還沒有變好,新的毛病又出來了,所以他主張“小國寡民”。換句話說,他是以地方政治為基礎做起。這也是和孔子說的“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的意思是一樣的,不論地方大小,治理之道都是一樣,並沒有兩樣。而孔子這樣說冉求,並不是說冉求不對,只是說冉求的思想,用來治大國、治小國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如引用到我們自己的身上,就是不論我們職位大小,責任是一樣的,事功是一樣的,問題在做得好做不好。至於公西華的思想,孔子認為那也是一個大政治家的見地,但是他話說得謙虛。實際上一個“宗廟會同”,主持一個龐大聯合會議,各國的元首、閣員都參加,而能夠擔任這種會議的秘書長,作主席。公西華說這是小意思,學習學習,話是講得謙虛,口氣是蠻大的。他說這是一件小事,天下還有什麼大事?根據上面這一段,我們還可以看出來另一方面。子路等人的抱負思想很了不起,但總離不開自我英雄主義,我可以如何,我要如何……而且都偏於從政治著手。但曾皙就不同了,同樣希求大同之世,但成功不必在我,而著重於文教方面,真正說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嘆:“吾與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