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Guilty113

    美國《展望週報》前總編輯阿博特,曾在自傳裡寫他與父親的談話,說:「自古以來,凡哲學上和神學上的爭論,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詞上的爭論。」推而廣之,任何範疇內的爭論其實都差不多。放在這個問題下,一部電影的好壞,說到底也不過是名詞之爭,標準之爭。

    比如,我們拈出幾個常見的指標來:好看;不好看。喜歡;不喜歡。賺錢;不賺錢。偉大;不偉大。試問,這些指標可以混在一起使用麼?譬如,好看=偉大?賺錢=偉大?不喜歡=不偉大?

    顯然不能這麼用。覺得好看不好看,看完喜歡不喜歡,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審美取向,不同人生經歷下的不同人,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說賺錢,歷史票房榜上前列的都是佳作,但不賺錢的卻也不乏鴻篇鉅製,被譽為科幻電影史上最偉大作品之一的《銀翼殺手》,當年不是都沒有撈回來成本麼?至於偉大不偉大,那就是客觀嚴謹的影評人視角了。而很多時候,一部偉大的電影常常「不好看」,比如《2001太空漫遊》下的某些短評——

    首先得看你想找什麼樣的電影,如果傾向於藝術性,那麼聽影評人沒錯的;如果傾向於娛樂性,可能聽某些短評或朋友的評價才能幫你篩選出更好看的片子。

    而題主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電影上映之前或者檔期之中,如何判斷該不該進電影院,儘量避免被坑。這個問題就更加具體,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性。一般而言,我個人會看幾方面,要注意的是,諸多因素應該綜合考慮,僅憑一個指標是很難給出結論的——

    自己的觀影目的:定義不同,受眾不同,標準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是和女朋友去,目的在於可樂好玩或營造濃情蜜意的氣氛;還是為了消除加班一週的疲勞,不想動腦只想看個痛快;還是想要追求一點深邃的、影像之外東西……搞清楚目的,是藝術性多一點,還是娛樂性多一點,有個綱領,大抵不會錯。

    片名:片名是我們獲取電影資訊的第一步,一個不俗的、特別的片名經常能夠讓我們一瞬間產生想去觀看的慾望。但要警惕的是,可以因為片名產生興趣,但絕不要僅因為某部電影的片名就喪失了興趣。《墊底辣妹》《美國麗人》《美少女特攻隊》《春風化雨》《竊聽風暴》《亂世兒女》……這些電影,看名字都是爛片,然而……

    劇情簡介:看過片名,大概得知道這部片子講了個什麼型別的故事。這一步可以避免誤中很多爛俗的地雷,你懂得,畢竟現在能講好一個故事的電影已經不多了。

    導演:導演是一部電影的靈魂人物,導演牛,片子大抵再失水準也差不到哪裡去。但是需要警惕,名家名作,很多時候可能並不適合你的口味。

    演員陣容:這個適用的場景不一。比如,對於很多人,有我喜歡的演員,哪怕電影再水我也要去看,那麼其他的標準就無所謂了。又比如,某些演員只要出現,這部片子是爛片的機率就瞬間飆到99%。同樣的,履歷中爛片率很低的演員,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作為放心進影院的。

    海報/劇照/預告片:劇照很能反映一部電影的審美高度,有很多電影憑藉劇照、海報就能篩選掉了。而預告片則更能說明問題,雖然經常有預告片剪得精彩,成片很糟心的情況,但是依舊可以透過預告片,看選角是否合理,看場景設定,看物料的精緻程度,看特效水準。

    口碑:如果已經上映,那麼圍觀大家的短評,能確定好看不好看,但無法確定是不是滿足藝術性的好電影。未上映的,一些前瞻和評價,很多時候也能定個基調。多看看總是沒錯的 ,雖然現如今經影評已經成了軟文的天下。

    以上這幾點,要綜合起來看,單獨只看任何一點,都是有失偏頗的。下面我隨便找五部十二月份上映的電影,判斷下是否值得我進電影院(注意,這裡採用的立場是日常為了休閒娛樂去電影院,至於對藝術性有追求的朋友們,最近似乎也就《比利林恩》了吧)——

  • 2 # 你不能放棄選擇

    看內容,導演是否引導了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不顧慮主流價值觀憑自己傾向導演電影(比如小時代,價值觀傾向有點大的電影)。

    看拍攝水平,例如馮導“芳華”裡有個戰爭的長鏡頭,真的這個鏡頭的技術非常高,我是第一次看這麼長又這麼順暢的長鏡頭,甚至感覺這是世界上最難的一個鏡頭了。

    看特效,這個要有一定的電影觀賞積累才能判斷電影特效的好壞,比如“機器之血”快大結局時成龍手臂因基因突變長出來時的特效就有點草率了。

    看劇情,是否狗血(例子依舊是小時代,有人甚至說它是一個個ppt做的,個人感覺導演沒上心),是否觀眾能猜到內容。

    看演員水平,畢竟演員也是導演和編劇挑的,演員演的好壞也能看出電影的好壞(再一次提出芳華,我不是託,只是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太多震撼了,每一個演員都不屬於一線,但演技都很自然)

    最重要的還是演員和導演的用不用心,比如空天獵,花了幾個億,票房卻不高,這是演技問題,但導演李晨是真的想讓大家見到國家的強大,所以即使評分不高也有很多人去看。正面的例子就是“戰狼2”,劇情不是很流暢,也有點草率,但動作很逼真很現實,而且在宣揚大中國與和平主義,所以拿下中國票房第一。

  • 3 # 音悅獸

    最簡單的一個區別方法就是票房。

    你說《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什麼片?得獎無數,大咖雲集,宣發非常高調非常有噱頭,但是最後票房撲街,買票去看的朋友都看睡著了,這不就是爛片嘛?

    再說《無名之輩》,片如其名,小導演,沒什麼大咖,但是上映以來票房一路領先,口碑也很好,圈內無數導演為其打call,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大片。

    大片不僅票房上能取得好成績,也能迎的不錯的口碑。爛片的槽點我可以給你說個三天三夜,但是最終考核他的就是票房,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高下立判。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拍電影最終還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看的,如果你想裝B,就去搞獨立電影,別儘想著一邊裝B一邊賺錢,天底下那裡有這麼好的事情。

  • 4 # 啃書的麵包君

    我也經常為怎麼區分大片還是爛片而頭痛,經過無數次的試水,我找到以下幾點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1、看演員和導演:一般我會在看之前看下演職員表,注意看下有沒有有過爛片經驗的人員,有且是主演或導演的話這個片子基本在我心裡就黑了一半了。

    2、看製作: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投資成本,一種是投資公司,一般來說知名投資公司出品的多數比較靠譜。比如:美國的聯合影業,華納公司,迪斯尼公司,英國的奈飛都是比較不錯的出品公司。投資多少也看型別了,比如科幻電影投資少的話一般都比較垃圾。

    3、看劇本:這個只能說只是參考條件了,一般來說在外國電影中改編自著名作品的電影多數比較靠譜比如:《指環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權力的遊戲》系列。

    4、一些爛片屬性:這個只能說屬於大機率範圍不是絕對僅供參考。比如大陸拍的鬼片、綜藝節目改編的大電影、蹭某些知名ip的類似盜版的電影。如:蹭《超級戰艦》的《美國戰艦》、蹭《鋼鐵俠》的《鋼鐵奇俠》蹭超級英雄的《超能太監》種種

    5、看評分與點評:這個就是比較通用的方法了,高分和低分評價的電影都比較能真實反應片子的質量。推薦幾個靠譜的網站:豆瓣網,時光網,貓眼點評。

    6、看票房:這個比較直觀,俗話說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選擇高票房的電影一般都不會有錯。

  • 5 # 娛樂二叔
    演員全是流量明星,基本上都是爛片。

    一部電影的好壞,初步的判斷就是演員。如果一部電影,裡面主演全部都是所謂的流量明星,那就基本是可以肯定,這片子一定好不了。

    如果是有一個實力派演員或者老演員搭配,這樣的電影不能說太爛,也有一定的好評。

    製作時間成本,也是決定因素。

    現在有些電影,為了能最快的時間收益,拍攝時間不到三個月就全部完成製作,這種電影,基本上全是爛片。時間不能太長,但是也不能太短,基本上一部大片,需要花費兩年到三年的時間,單說後期的製作,對於大片來講,那就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還有一些好萊塢的電影,後期製作有的需要三年左右,因為這些片子特效鏡頭比較多,後期製作的時候,每一個鏡頭,都是每一幀摳圖做出來的。

    按照電影拍攝來說,一秒鐘的時間是24幀,可想而知,一部120分鐘的電影需要多少幀,每一幀都有特效的話,那時間用的肯定特別久。

    劇情的故事架構,能否打動人。

    電影,本質上就是影響故事,把身邊發生的事,透過藝術表現手法,搬上大熒幕,引起大家的共鳴。

    如果一部電影的劇情構架,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那麼,這部片子,即使特效做的再好,在觀眾看來,也是空洞無趣的。

  • 6 # 歸去來兮落書生

    我們一般從1.故事劇情2.畫面與鏡頭3.音樂與剪輯4.演員的表演5.燈光與色調6.節奏7.社會效應與觀眾感受

    如果要最最最簡單的來評價一部電影,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評價方式。一部電影好不好,雖沒有嚴格的標準,也是有基本法的。至於小時代那種東西。剪輯混亂,故事情節節奏嚴重脫離敘事性節奏,演員演技暫且不提。至於其它就更不提了…………劇本,是一個電影最核心的東西,我想起一個笑話。

    “我想拍一部電影,演員,導演,燈光師,合作方,特效團隊,都有了!就差一部劇本了!”

    別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那麼多的爛片。用心拍出來的爛片,和從來沒想著拍好的爛片,是兩個概念的!一句話概括中國現在的電影趨勢

    “綜藝男星和綜藝女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攝影長大後可以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