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是一些樹皮草根,但為什麼能治好病呢?
3
回覆列表
  • 1 # 悠悠本草

    問題:中藥為什麼可以治病?

    中藥這個術語的出現,大概在清代的中後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那麼在此之前,我們國家傳統用的這個藥物統稱為藥。

    後來隨著西方醫藥的傳入,尤其是系統地傳入以後,為了區別於西方這個醫藥(醫學和藥學)和我們傳統的醫學和藥學(一詞)區別,所以人們把西方傳入的醫學叫做西醫,把西方傳入的藥學叫做西藥,那麼相對來講,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這個醫學就叫中醫,中醫學,那麼傳統使用的藥物就叫做中藥。

    其次,中藥是最早如何被發現的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本草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注意這裡"以身試毒",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當一種草藥不為我們瞭解熟知情況下,它其實對我們來說是"毒藥"。所以其實是利用了每個植物自己的一些特性來為我們提供我們所需要的。

    最後,需要明確的是,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所以僅僅知道藥物功效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中醫藥理論的指導。至於中醫藥理論,說起來那可一時說不完了,有機會分享給大家。

  • 2 # 中醫之痴

    中藥為什麼可以治病?

    因為中藥的效能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作用。例如: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寒和涼,溫和熱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是性質上的差別,所以基本上可以歸納為寒熱兩大類。凡是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等作用,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大多數是屬於寒性或涼性;凡具有溫中、散寒、回陽等作用,能夠治療寒證的藥物,大多是屬於溫性或熱性。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由於性質比較和平,故稱為平性。實際上仍有偏涼偏溫的不同,所以仍屬(四氣)之內。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藥味。這五種不同的藥味,可透過人的味覺來辨別。五味在療效上各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即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等。具體的說就是:辛散一一發汗解表,行氣止痛;甘緩一一滋補強壯,緩急調中;酸收一一收斂止澀,生津止渴;苦堅一一清熱解毒,燥溼瀉火;鹹軟一一軟堅散結,潤腸通便。此外,還有淡味能滲溼利尿,因一般認為淡附於甘,所以仍稱(五味)。

    藥物的氣與味是比較複雜的,有的氣同而味異,有的氣異而味同,有的是一性一味,還有一氣而兼數味的。所以它們的功效作用與主治也是多種多樣的。

    至於藥性的升降浮沉,實際仍與四氣、五味密切有關。例如:辛、甘、溫、熱藥主升浮,有升提、發表、散寒的作用,用於病變部位在上在表者;酸、鹹、苦、寒藥主沉降,有潛陽降逆、平喘、收濇、滲溼、瀉下等作用,用於病變部位在下里者。如病勢上逆者宜降,病勢下陷者宜升……再加之配合君、臣、佐、使等,所以中藥就可以治病了。

  • 3 # 弘揚中醫為了百姓健康

    中藥一般有植物,動物,礦物等等入藥,它們的每一味藥都具有四性(炁之寒,熱,溫,涼,平的性質)五味(酸,苦,甘,辛,鹹的味道),歸經(入人體後走五臟肝心脾肺腎或者六腑胃膽大小腸膀胱的特性)及入人體後升降沉浮的特點,中醫師在用藥時要非常清楚以上的最基本的內容,還要記住各種配伍禁忌及相須相反等等內容!面對病人時經過問望聞切的過程,收集了各種需要的資料後,再應用中醫的醫理及整體觀念來辯出證型,定出治療方法,以法統方按君臣佐使的規律選出最適合病人的藥物給予準確的用量,並交待醫囑等等內容。比如說對一個風寒感冒表實證的病人,我們就用辛溫的解表藥來對治。至於具體的許多內容,大家可以買一本中醫基礎理論,一本中藥學,一本中醫方劑學及一本中醫內科學就基本夠了,倘若還有興趣的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中醫的兒科,婦科,外科,針灸,康復及中醫各家學說,中醫史,中醫炁功學等等。倘若還有興趣的同志還可以去買中醫的四大經典著作來專研,我告訴大家,其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普及的時候,每一個愛惜生命,熱愛生活的人都應該把中醫學做為自己的必備養生的知識結構部分來完善自己,中醫,其實是可以自學的,只要您有恆心……。

  • 4 # 晴月浩新雪

    傳統中醫中藥,至今為止,還未能在任何一種疾病的治療中,證明過自己有任何價值,比如超越安慰劑的療效和低於現代藥物的副作用。

    以青蒿素為例,按說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還為此得了諾獎,那記載過青蒿入藥的和治瘧疾的中醫中藥是不是也真的能治瘧疾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青蒿素在青蒿里沒有,只有一般很少入藥的俗稱臭蒿的黃花蒿里才有。不但青蒿不能治瘧疾,青蒿素髮現的過程告訴我們,中醫典籍上記載的數百種藥物上千種藥方無一有效,浪費了科研人員的大量精力和有限的經費。

    其次,即便是錯用了黃花蒿入藥,也治不了瘧疾。因為幾乎所有治療瘧疾的藥方都要求中藥煎服,而高溫煎煮的過程會讓不穩定的青蒿素髮生化學反應分解殆盡,有效成分青蒿素根本沒法留存在藥液中。

    第三,縱使按照啟發屠呦呦的煉丹書裡記載的中醫偏方,選擇黃花蒿來絞汁生服,也同樣沒法治療瘧疾。因為青蒿素不溶於水,就算你再怎麼把黃花蒿不加熱的情況下用水來萃取,也沒法得到能溶解在水裡的青蒿素。

    第四,就算你連絞汁生服都不管了,直接生吞黃花蒿,那也不大可能治得了病。因為要達到治療瘧疾所需的劑量,即便按青蒿素含量最高產地的黃花蒿來計算,你也需要每次服用一斤黃花蒿的量,如果運氣不好選擇了其它產地的黃花蒿,那麼每次服藥就需要吃大概五到十斤黃花蒿。顯然即便是健康人裡的飯桶也未必能吃得下去真麼多草料,更不用說上吐下瀉的病人了。

    第五,就算你有牛馬一般胃口,能一天三頓吃藁草,恐怕你的瘧疾還是治不好。因為黃花蒿里除了含有治病的青蒿素,其揮發油裡還鑑定出含有左旋樟腦和樟腦等肝毒性物質。就算你的瘧疾治好了,也會得上比瘧疾更嚴重的其他疾病,比如肝衰竭。

    第六,從歷史上,中醫也根本不會治瘧疾。最為人熟知有據可查的例子就是康熙。康熙當年得了瘧疾差點掛了,太醫院的醫生輪番上陣也沒什麼起色,差點沒被集體殺頭。幸好康熙沒有那麼排外,試用了洋人傳教士獻上的金雞納霜(奎寧)才轉危為安。連皇帝身邊的太醫都沒本事治好瘧疾,民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方郎中和今天那些打著中醫招牌招搖撞騙的騙子們的醫術水平就更可想而知了。

    所以,傳統中醫起碼發展到今天根本治不了病,中草藥裡就算有能治病的成分,只要還是在這群不求甚解的廢物點心中醫手裡,就一樣治不了病,甚至非但治不了病,還要賠上你的一條小命。

  • 5 # 彭雲山

    簡單歸納地說:萬物皆有性味歸經,中醫透過辯證組方,利用物質偏頗特性調和人體的偏性,促使人體內環境與組織器官的“和”性,其結果是人體各組織器官和諧共處、相互合作與制衡(即陰陽平衡),致使各組織器官(包括各種細胞)各司其責充滿活力,從而恢復、激發和提升人體自身擁有的強大的自愈力!只有自愈力才能無損根治自身的疾病!中醫道(請注意是叫“道”)是本能醫學,是生命科學中至高的醫道學,是目前方向錯誤的西醫(請百度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觀點和囑咐)無法企及的境界,所有的中醫黑對生命毫無敬畏之心!不是科學宗教徒就是別有用心!祝福我們的國瑰吧!中醫萬歲!!!

  • 6 # 吾仁1

    生物進化過程中有對抗的能力。青黴素就是青黴菌產生的。各種生物都有本能在生物競爭中存活特性。中藥只是利用了一下罷了。

  • 7 # 執迷不悟196372677

    我的水平有限,

    我的水平有限,是扁鵲先或是華佗先,我不知。應該是先者所創。其餘的,讓醫生的作答吧

  • 8 # 記者與草藥

    這是幾千年來華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無數人經驗的總結。個人認為目前中醫中藥的精髓除了極少數中醫之外,只有草藥和民間郎中儲存得最多了

  • 9 # 農家小肆

    是人命換出來的經驗與傳承:生存競爭的產物!神農嘗百草、華陀制麻沸散等還有古代戰爭那一件不是以生命付出得到醫學提升?特別是近代戰爭中那些反人類的殘忍實驗!

  • 10 # 梓州杏林

    草藥可以治病從幾千年前祖師張仲景講過:天復地載,萬物妥備,人與天地之氣生,四時知法成。

    天地滋生你,就能養你,有病也有藥治好你,這就是自然,也就是四時的規律與法度。

    聰明的祖先幾千年就找出了自然界生成生活的規律性。他們以生命和智慧總結認識出無數的經驗結晶。

    比如有個祖先,得了一身痛病,當時沒有醫,他自己就挖野菜,一種一種的試吃。突然他吃了一種草後,一身不痛了,以後他又給別人吃也好了,又有人問他是什麼草,他聰明急中生智,為了儲存這味藥名,和藥樣標本,他就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為藥名為徐長卿,就這樣以後徐長卿就列為藥名了。

    在神農時代沒醫沒藥,人們就以吃了什么草改變了他身體狀況,人們就記下來,當時神農就以自己身體作實驗,他一生中過無數次毒。有神農償百草之說,他一生完成了365味中藥的記載,共分上,中,下篇三部書傳存《神農本草經》經典。完美做完了先有藥或先有醫的荅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古卷軸5冰上之血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