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玉東兮堂
-
2 # 淡味居士
高古玉的各種沁,實際上它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到玉器上,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態特徵。這種色彩有別於玉質本色的來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互動狀態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玉的分子結構產生互變。互動狀態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玉質本身產生互變,從而改變玉的內部結構變化,這種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高古玉深藏地下幾千年,會發生一些質變,比如氧化白斑(俗稱灰皮)、鈣化、瓷化、晶狀物析出、次生物出現。不同的物質沁入玉器裡面,就給玉器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沁色,受沁程度又管環境、氣候、壓力、溫度等條件影響。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裡地去分佈,有一種層次感、靈動感和通透感。所以說,歷經千年已沁入肌理,完全脫胎幾乎不可能的。當然了,這也是古玉的魅力所在!
-
3 # 見證文明
我不知你想問什麼?
牛毛紋靠盤是盤不掉的。因為它是沁入玉的肌裡的。
我的理解,任何玉都能盤得脫胎,不管是新玉或老玉。脫胎不就是玩出包漿嗎?你覺得呢?
-
4 # 吳抒文
牛毛沁也就是硃砂(硫化汞)沁入玉器形成,形狀不成片而是細如牛毛,這是由於受沁的玉器晶體細膩,顆粒小,所以沒有成片的感覺。盤玩就是把手上的油脂和水份滲入玉的顆粒,顆粒被水和油脂潤滑,把過去失去的水分補充回來。手上的油脂有限,牛毛沁的玉晶體結構又細膩,所以很難盤掉牛毛沁。
有收藏的朋友把玉器圖上強生潤膚油,用夾鏈袋密封存放在陰涼處,不斷上油,3年後牛毛沁逐漸去除。
不過牛毛沁的古代人文藝術屬性比較強,屬於皇室宗族的陪葬用品,最好不要去掉。
注:和田玉屬鎂質大理岩與中酸性岩漿岩接觸交代而形成的變質岩,內含透閃石、角閃石、陽起石等多礦物集合體,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矽酸鹽,化學式為Ca2(Mg,Fe2+)5[Si8O22](OH)2。
-
5 # 郝厚慶
前十年我收藏的一件明代和田青白玉牌有許多牛毛紋沁,偶爾也盤玩一下。約三四年後驚奇發現這牛毛紋越來越淺淡,至今完全消失。附現今照片
-
6 # 謝亞鐵
行內對傳世品分兩種:一種是不曾入土的;一種是曾入土,但出土後再不曾入土且一直千年數百年傳承被盤脫的。前者往往有紅色到紫色的牛毛紋,且手感特別光滑,不知情的人拿起這種玉器要特別小心,一不留神便會從手中滑落…後者雖已盤脫,但仍能感知玉器曾經入土,這類玉器的沁變加上盤脫有的是非常豔麗的,難怪乎古人用“羽化”(道家得道至高境界)去形容,清大玩家陳性在《玉紀》中說:“真脫胎舊玉,靜如水晶,明若瑪瑙…”今人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已去世)在《古玉收藏三百問》中寫道:“(古玉)盤摩之後,原來渾濁不清的玉底色上,開始出現清亮的條紋,接著又會出現縱橫交錯的線條,最後連條成片,變得通體透亮,有如水晶般發亮。對這種盤熟的古玉,一定要有個清楚的概念,不要見面不識寶,失之交臂。”…總之,兩種古玉傳世品都是好玉大玩們終生孜孜以求的世間罕有之神物…
-
7 # 玉之王
傳世古玉,指沒入過土的。無瑩亦無沁,瑩指古玉特有的光澤,也稱寶光。玉器入墓(土),由於在特定的條件下,它的物質交換進行,它沁入了它喜歡的物質,而吐出它不喜歡的物質。出土後,經過盤玩。它的光澤逾於入土以前,也更勝於入土以前。劉大同對古玉包漿的解釋;古玉的精光俗稱寶(包)漿。沒入過土者,無瑩亦無沁。瑩是指古玉光澤的形容。盤玩古玉三種方法:文盤丶武盤丶意盤。盤熟一件古玉少者五到十年,長者也有五六十年的,但真正盤熟者,更是罕見。下圖有一串我盤了過十年的戰國玉珠。
-
8 # 卓然堂
牛毛紋的成因樓上一些人已作解釋,特別是吳抒文和淡味居士的回答完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想強調的是,牛毛紋多出現在玉質細膩、密度高的佩件或把玩件上,不少同時伴有玻璃光。牛毛紋一旦形成,進一步盤玩是不會脫掉的。
牛毛紋的形成需要時間,以下幾件從春秋到清代,時間不等,但最短的也至少上百年了。
1-3. 春秋玉琥,4-7. 元或明佩件,8-9. 清代擺件。
-
9 # 玉佛緣345
古玉器在傳世中所形成的牛毛紋,很獨特,有個性!
由於玉器材料在作工前,玉料在形成時受外界某種干擾,而形成了佈滿玉料用肉眼看不見的細小裂紋,經過傳世,髒東西滲入,用眼睛能看到的類似牛毛的天然紋飾叫:牛毛紋!即使再盤玩也不會脫胎。
牛毛紋,是高古玉器四大名紋之一
-
10 # 使用者4567401055520
你好,這個問題不難解釋,傳世高古玉都是出土後傳承的,你說的牛毛紋是在地下形成併入內功,怎麼盤玩都不會消失,因進入肌裡。盤玩消失是表面的泌色,不影響它活性
回覆列表
古玉年深日久,出現許多細小裂縫,外物沁入裡面便形成了牛毛紋,纖細如牛毛,有的佈滿全體,有的存在於玉器的一面或一部分,十分漂亮,盤玩不去,是古玉特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