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邯鄲醉
-
2 # 舞動的史者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下,文天祥向忽必烈提出的投降條件是放了自己,然後去做個普通的道士!這看起來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可是為啥還是被殺了呢?我主要是站在忽必烈角度分析的,因為人是他殺的!原因主要無外乎兩條!
第一條:忽必烈不可能放虎歸山
首先,簡單的說下文天祥的為人。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愛國志士。至於文學上的成就我就不多說了,主要看看文天祥如何救國抗元以及他的愛國之心!我總結了四條如下:
1.傾盡自己的所有家產組建軍隊抗擊元軍
2.不斷的擁立新皇帝穩定局面,繼續抵抗
3.樂此不疲的號召全國愛國志士,奮起反抗
4.被俘以後,被關押三年,至死不投降
只可惜文天祥也是生不逢時,如此之人才卻遇上了無可救藥,腐敗無能的南宋王朝,可以這麼說,因為文天祥的存在給忽必烈在滅亡宋國,開疆拓土的道路上添了非常大的麻煩!作為元軍首領,在文天祥關押了三年之久後親自勸降,文天祥還是寧死不屈,只能殺了他!忽必烈心裡很清楚,這樣的愛國志士一旦放了,說不定又會掀起波浪。畢竟宋朝剛剛滅亡,局面不穩定,文天祥的號召力影響力如此之大,忽必烈不能掉以輕心!
第二條:忽必烈是元軍統領,位居大可汗
忽必烈作為蒙古族部落的大可汗,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孫子,志向遠大,肩負著統一全國的重任,所以他的這種身份就決定了做事必須果斷,判斷必須準確,不能心慈手軟,不能聽之信之!文天祥說的出家做道士在忽必烈心中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這是緩兵之計,忽必烈此等人物,此等身份可不是虛的。想必忽必烈也是看透和摸透了文天祥的真正想法,就是自己在惜才也得忍痛割愛!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實際上文天祥一開始是求死的,可是各種死沒死成,後來求死的慾望就降下來了。文天祥向忽必烈提出的條件是出家當道士了此殘生,不願意為元朝出仕。但是忽必烈非常想用文天祥,就這樣一直關著了。
至於文天祥為何被殺,還聽我細細說來。
文天祥是在1278年12月被俘的。被俘之時,他就服下了腦子(即農腦)但沒死。自刎和被殺的是他的副手。見到張弘範後他又請死,反而被受禮遇,並被押往元大都。押送途中,文天祥絕食八天,沒有死,就重新恢復了飲食。之後,一直髮表“求死”的言論,但行動就不見了。
當忽必烈派人來勸降時,文天祥的回答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如果你們能夠寬大為懷,讓我以道士的身份重歸故鄉,來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擔任顧問,倒還是可以商量的。如果讓我做高官,就沒有意義了。那麼。這是打算要死嗎?
從價值觀來說,只要不卑躬屈膝做元朝的官,就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仁人志士,難道只有死路一條嗎?更何況,文天祥也從來沒有屈服過。被俘之後,蒙古人要他下拜,他堅決不拜;張弘範把他帶到崖山,要他勸降張世傑,他寫下了《過零丁洋》這首詩;在元大都,丞相博羅等人在樞密院見他,他不肯下拜,只是長揖做禮,把他按倒在地也無濟於事。
其實元朝並不想殺文天祥,如果想殺,張弘範有尚方寶劍,當場就可以殺了文天祥,犯不著等到四年以後再殺。即便文天祥頂撞了博羅,博羅氣的要殺了他,忽必烈和朝中大臣都不同意,忽必烈對文天祥一直心存敬意。同時也抱有幻想。
忽必烈說,做我的丞相吧。
文天祥說,天祥受宋厚恩,豈能一臣而事二主!
忽必烈問,那你想到怎樣?
文天祥說,願賜一死足矣。忽必烈還是不忍,揮手讓他退下。
沒有史料幫我們猜測忽必烈當時的心理活動,只知道他在下召之後又反悔。遺憾的是刀下留人的詔書傳到刑場之時,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事實又是如何呢?細思極恐。
要他死的,有投降到元朝的宋臣,尤其是留夢炎,與文天祥同為狀元宰相,只不過留夢炎中狀元做宰相都比文天祥要早。南宋還沒有滅亡的時候,留夢炎就逃出臨安,投降了元朝。做賊總是心虛,最害怕最忌恨文天祥的就是留夢炎。所以某些宋朝降臣集體向忽必烈進言,要求釋放文天祥,讓他回家做道士。留夢炎堅決反對,他說,今天釋放了文天祥,明天他機會號令江南起兵造反,到時候我們這些人可怎麼辦?於是文天祥的一線生機就這樣破滅了。投降的叛徒往往比真正的敵人更為凶狠,這是歷史經驗。
還有一個人,也天天盼著文天祥死。這個人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學生,也是當時鼎鼎有名的愛國青年,曾經投奔文天祥擔任幕僚,又因父母病死而很快離職。文天祥被俘後不久,他就跳了出來,發表了他的《生祭文丞相文》。生祭,是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發表的祭文,意思就是,你怎麼還不死呀?
據野史說,他揮淚寫完這篇一千七百多字的奇文,讓人抄錄了一百多份,沿著文天祥北上的必經之路張貼於驛站、碼頭和店壁等顯眼之處。抄錄的文章字大如掌,很怕文天祥看不清,別人看不見。
野史不足考證,但事實是沒有這麼誇張的。作為一位朝廷的頂級要犯,沿途必然會戒備森嚴,一個字就大如手掌般,一千七百多字的文章,就是大字報了,有可能會讓他這樣張貼麼?你當那些看管的士兵都是瞎子呀?
所以張貼生祭文確實有,但沒有這麼誇張。
實際上生祭文只是一幫文人的意淫而已。原文很長,核心只有一個,勸其速死。
王炎午說的振振有詞,頭頭是道,他說文天祥二十中狀元,四十為將相,父母極盡殊榮,忠孝兩全,鞠躬盡瘁如諸葛亮,寧死不屈如顏真卿,就差一死了。不死也有原因,忍辱負重將來東山再起?這已不可能。更人毛骨悚然的是,為了保證其勸死成功,王炎午沒有忘記提醒文天祥,要死有很多種辦法,但如果不死,將來會死的更慘,比如凍死餓死、淹死悶死、被別人用侮辱的辦法弄死等等,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文丞相你就自己看著辦吧。
變態就變態吧,勸死的身體力行也好,但偏偏勸死的卻活的好好的。後來王炎午雖然沒有出仕元朝,卻也在家中老死。沒有史料告訴我們王炎午過的怎麼樣,但從他留下的一首《沁園春》我們可以看出一二。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後杯茶。
真是好一個“暖日晴煙,輕衣羅扇”,好一個“醒來杯酒,醉後杯茶”,文丞相慷慨就死,他倒是“歲歲東風歲歲花”什麼的,不知是什麼心肝!
在看看那個偽君子吧,口口聲聲說這樣做事為了報答文丞相的知遇之恩,報答一個人的恩情,竟讓是讓他去死!當然,王炎午這樣認為,還說的淚流滿面,勸死也是真誠的,真誠到同道們也一個個激動的渾身發抖。這種虛偽和殘忍已經不是個體而是集體的,甚至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究竟是怎樣的文化,才會結出如此惡果?
慷慨就死,這本身是值得尊敬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只能是出自於一個人的自願。文天祥對於宋朝,已經盡力,是死是活應當是他個人的意願而不是為了死而去死。那些標榜著道德的人,把一套道德強加給別人,卻不要求自己的人,又是何等的虛偽,何等的變態!
因此,總結下來,文天祥的死就是被所謂的價值觀綁架,被一種變態的價值觀害死的,一方面南宋的遺臣要他死,另一方面,投降的奸臣要他死,在二者合力作用下,文天祥最終死了。
-
4 # 摯潷畫畫紅塵
鹹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為荊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為贛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臨安城裡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棄職逃命,拋下66歲的謝太皇太后和4歲的宋恭帝趙㬎,南宋政權搖搖欲墜,就在這些文臣武將紛紛棄官逃命的時候,身為贛州知州的文天祥卻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詔令天下勤王的詔書後,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涕,隨即變賣家產充作軍費,集結了一萬多人向臨安進發勤王。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為臨安知府,協助拱衛京師,蒙古大軍逼近臨安城的時候,左丞相留夢炎和右丞相陳宜中相繼開溜,謝太皇太后只好頒發懿旨,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去跟元軍主帥伯顏講和談判,文天祥到元軍營後與伯顏抗爭辯論,伯顏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來。
在文天祥被拘押後不久,走投無路的謝太皇太后帶著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後3個月,陸秀夫和張世傑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而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個機會逃脫,輾轉來到福州,與他們一起繼續抗元。
文天祥就這樣再敗再戰,一路轉戰到廣東海豐時,不料遭到張弘範軍隊偷襲,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軍抓住,倉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殺,但是沒死成。
元將張弘範抓到文天祥後,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視不屈,張弘範很佩服他,為他解綁以賓客禮節接待,隨後要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等人,文天祥說:“我無法保衛父母,還要教別人背叛父母,可能嗎?”文天祥後來寫了自己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做的一首詩給張弘範,以示回答。
張弘範在崖山海戰後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不為所動,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將文天祥護送到京師呈見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絕食八天求死,沒想到仍然不死,於是他放棄絕食,決定與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對於文天祥很欣賞,派了好幾撥人來勸降,當忽必烈派王積翁勸降文天祥的時候,文天祥說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意思就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以後再以方外之身當顧問,那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與亡國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負全都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
王積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聯合其他幾個前南宋的官員去請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當道士。這時候留夢炎跑出來說:
文天祥提這個條件就是緩兵之計,本想著能放出去再戰鬥是沒希望了,此後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
忽必烈又讓在宮中為奴的文天祥妻女寫信給他訴苦,文天祥心裡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寫了一封信回覆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關了四年,始終不屈,最終被忽必烈賜死,臨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從容就義!
-
5 # 我是趙帥鍋
公元1278年11月,元軍攻入廣東潮陽縣境內,文天祥倉促率軍與元軍將領張弘範交戰,結果兵敗被捕,文天祥想吞藥自殺卻未能如願,最後被士兵押送到張弘範的面前。
當時,左右官員都命文天祥向張弘範行跪拜之禮,但文天祥卻傲視不屈,張弘範很佩服他的氣節,便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並帶著他一起來到厓山觀戰。
隨後,張弘範要求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卻回答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這可能麼!”
後來,架不住張弘範強迫索要書信,文天祥在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便寫下名傳千古的詩歌《過零丁洋》給張弘範,以示答覆,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97年2月,張弘範率領的元朝軍隊在崖山大敗張世傑的南宋軍隊,這一戰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張世傑隨後也溺水身亡,南宋就此覆滅。
厓山之戰後,張弘範特意在軍中置酒宴犒軍,並再次對文天祥勸降:“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卻留著淚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張弘範自知無法招降文天祥,便派人將其護送到京師,交給忽必烈處理。在路上,文天祥一心求死,所以連著絕食八天,卻最終還是沒有死成,這時文天祥的求死慾望也就降了下來,他開始正常吃飯,並決定和元朝斡旋到底。
等到文天祥來到京師後,恰逢忽必烈正在大範圍搜尋有才能的南宋官員,於是王積翁便趁機向忽必烈力薦文天祥,表示整個南宋都無人出其右。忽必烈聽後大為震撼,便派王積翁前去勸降文天祥。
面對王積翁的勸說,文天祥回覆了這樣一段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倘若元廷真願寬赦我,那就讓我出家做一個江湖道士了此殘生,這樣將來還可以以顧問身份為元廷效力。但是,如果現在立即給我高官,這不僅讓我對不起那些為國家而犧牲的同僚,更是讓我把自己平生所信奉的東西都給丟棄,這樣的我又有什麼用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文天祥給忽必烈提出的要求,就是放他到外面出家做一個脫離塵世的道士,不再過問朝廷政事。至於將來,必要時他可以以道士的身份來給忽必烈提一些治國的建議,兼任忽必烈的顧問,這就像當年的丘處機對於成吉思汗一樣。
忽必烈本想同意,結果這時候一個叫做留夢炎的大臣站出來反對。
這位留夢炎和文天祥一樣,都曾是南宋的狀元郎,後來文天祥擔任右丞相,而這位留夢炎則擔任左丞相。但後來在元軍進攻杭州時,文天祥選擇誓死抗元,而留夢炎則率眾投降。
投降元朝的留夢炎為忽必烈鞍前馬後地忙碌,還親自勸降了一大批南宋官員,由此他自己也做到了元朝丞相的位置。
因為文天祥與留夢炎的共同經歷和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留夢炎自然對文天祥充滿怨恨,他害怕文天祥將來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忽必烈有心要釋放文天祥時,他便跑出來對忽必烈說了這樣一番話:“你今天釋放文天祥,明天他又跑到南方號令江南義士抗元,這置我們於何地呢?”潛臺詞就是不要因為一個文天祥,就將我們這些積極歸降的人置於尷尬位置,否則我們會寒心的。
由此,忽必烈便決心不釋放文天祥,而是逼他投降,否則就處死。最終,文天祥在經受了長達三年的各種勸降以及五花八門的酷刑後,選擇英勇就義,從而兌現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承諾。
至於這位留夢炎,雖然對元朝有著天大功勞,但無論是元代官修《宋史》,還是明初編訂的《元史》,都沒有留夢炎傳記,他如同遺臭萬年的秦檜一樣,其為後人所不齒。後來乾隆更是下令,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宣告非留夢炎後代,才有考試資格。
-
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的時候,曾經給忽必烈提過一個投降的條件:“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讓他以道士的身份回故鄉,他就投降。而且,他不但可以投降,還可以方外之人的身份,給忽必烈當顧問。
(文天祥劇照)
這其實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忽必烈也曾把宋恭帝送到西藏去出家當和尚。既然可以把宋恭帝送去當和尚,為什麼不可以把文天祥送去當道士呢?不過,忽必烈最終沒有答應文天祥。他沒有答應,是什麼原因呢?
其一,留夢炎等投降元朝的大臣反對。留夢炎等投降元朝的大臣們為什麼會反對呢?他們的擔心主要有幾點:
一是文天祥會是一個揭留夢炎等人傷疤的人。只要文天祥活著一天,留夢炎等人的日子就會難受一天。
二是忽必烈重視文天祥,肯定文天祥的價值,就是否定留夢炎等投降派的價值。忽必烈重視文天祥這樣忠誠的“純臣”,肯定就不會容忍留夢炎這樣的“貳臣”。當年李世民非常重視徐茂公,而要殺掉單雄信,就是李世民重視“純臣”,厭惡“貳臣”的表現。
三是文天祥在江南東山再起,如果成不了氣候倒也罷了,成了氣候,他們最恨的肯定還不是蒙古人,而是留夢炎這樣的無恥投降派。實際上,就算他們不能成氣候,他們也有可能成立“鋤奸隊”,暗殺留夢炎等人。那樣的話,留夢炎這種“漢奸”,將隨時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
所以,留夢炎一定要在忽必烈面前說文天祥的壞話,誇大文天祥的危害性。這也使得忽必烈擔心不已。
(留夢炎劇照)
其二,忽必烈擔心文天祥會搞事。忽必烈最希望的,當然是文天祥能夠投降他。
對於忽必烈來說,他雖然是蒙古族取代漢族入主中原,但是他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他和中原那些改朝換代的新朝代一樣,之所以能取代宋朝,是“天命所歸”,是其“德行”使然。既然他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因此,南宋的大臣們就應該順應天意,投降他。
文天祥本來是極為忠誠於南宋的,是一面堂堂正正、忠君愛國的旗幟。如果文天祥能夠投降忽必烈,不是文天祥變節了,而是文天祥“順應天意”了。這也證明了忽必烈的朝廷,確實是“天命所歸”的。
但是文天祥怎麼也不願意投降,因此,這條路就斷了。忽必烈只能退而求其次,讓文天祥不反抗。就算文天祥不投降,只要他不反抗,其意義還是挺大的。這意味著文天祥放棄了。他為什麼放棄呢?因為知道忽必烈是“天命所歸”,凡人怎麼能夠“逆天”呢,自然就要放棄。
因此,對於忽必烈來說,留著文天祥,絕對是比殺掉文天祥更好的。
忽必烈要留著文天祥,把他留在故鄉當道士,肯定比送到西藏之類偏僻的地方好。當然了,前提是文天祥不反抗。
但是,忽必烈又實在擔心。因為文天祥是個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爆炸了。只要文天祥一聲吆喝,那些反對者們,必然會雲集到文天祥的麾下,舉起反元的大旗。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取代宋朝,畢竟和中國歷史上的其它改朝換代都是不一樣的,人們的反抗情緒,要猛烈得多。崖山之戰中,十萬宋人跳海都不願意投降元朝,就是一個證明。
當忽必烈在反覆權衡之後,他最終明白,留下文天祥有可能產生的危害,要比殺了文天祥所產生的危害大得多,所以他最後選擇殺掉文天祥。
(忽必烈劇照)
其三、文天祥只是說說而已。文天祥說想回去當道士,其實只是說說而已。
對於文天祥來說,他其實明白,南宋確實已經徹底完了,不可能再東山再起了。畢竟之前他和張世傑、陸秀夫、江萬載等人經過了多年的奮戰,那時候手中有南宋皇帝,有幾十萬軍隊,依然被元朝消滅。現在他一無所有,想要重新組建軍隊與元朝對抗,談何容易。
所以,文天祥那時候想要做的,就是犧牲,存正氣於天地,留清白在人間。他這種想法,和後世譚嗣同的想法是一脈相存的,都是仁人志士高潔情懷的表現。
從這裡可以看出,文天祥回故鄉當道士,無論留夢炎、忽必烈,還是文天祥本人,都是不同意的,自然也就沒能成行了。
(參考資料:《宋史》《元史》)
-
7 # 歷史飛揚
是身陷牢獄卻能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被元軍俘虜三年卻只說“願賜之一死足矣”的文天祥,是宋朝被滅卻竭力抗敵“殉國亡身,捨生取義”的文天祥,這樣的文天祥,真的會有投降的念頭嗎?不!他從來沒有!
“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代表整個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此等民族英雄,絕不允許被輕易抹黑!此等崇高人格,也絕不允許被隨意否定!
要求之事,確實存在,但,這要求並非臨死之前提出的,更遑論投降!只怕是有人故意掐頭去尾,想通過抹黑民族英雄來取得譁眾取寵的目的。
那下面就且讓踏歌來斗膽來還原這故事的真實。
寧死不辱國——自殺兩次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元將張弘範追上,他知道自己兵敗後免不了被俘,為了不損國譽,他隨身攜帶了有毒的龍腦香,用來自殺,可能是上天覺得老文就這樣死了有點可惜,讓他吞了龍腦,卻沒有成功死去。他,還是被俘了。
一次不行來第二次,在被關押的路上,老文又試圖通過絕食自殺,八天不吃飯,但還是沒有被餓死,後來被押解人發現,硬是被按著鼻子灌食。最終被押至燕京。
以黃冠歸故鄉——為曲線救國此時,南宋王朝已經被忽必烈徹底滅國。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立即就力薦文天祥:"南宋人之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忽必烈便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想要試圖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便說:“國家已經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但是倘若忽必烈能夠寬赦我,讓我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據《宋史》記載:
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倘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可見,文天祥的要求就是讓忽必烈放了他,讓他“以黃冠歸故鄉”,從此不問世俗之內的事。以文天祥的愛國氣節,表面上他承諾做一個道士,實際上很有可能是想回去再召集義軍抗元。
於是”大漢奸”留夢炎對忽必烈便說:“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忽必烈覺得有道理,萬一這只是他的緩兵之計,實際上是想曲線救國,那答應了他豈不就是放虎歸山了嗎?於是便拒絕了文天祥的要求。
願賜一死足已忽必烈大概對文天祥也是很有好感,心裡也很是敬佩他的忠義氣節,所以後來又多次派人甚至親自勸降文天祥,但從未成功,後因有傳言說有人來救文天祥,忽必烈不得不處死文天祥了,忽必烈問文天祥:“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願賜之一死足矣。”這便是文天祥的答案。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國危之際,有文天祥這樣捨生取義的千古忠臣義士,也有如留夢炎這種背國降元的遺臭萬年的賣國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文天祥死時衣服裡的撰文,“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望與君共勉。
文丨踏歌 圖丨網路
-
8 # 勇戰王聊歷史
忽必烈是有放了文天祥的想法,但是,叛宋的漢奸卻非要他死。
在說文天祥這件事前,我們先說兩個“漢奸”!在戰場上,為國捐的的人又很多。一時興起,激情澎湃時捨身取義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像文天祥這樣,忍受住時間考驗,最終慷慨赴死的,真是世間少有的英雄!
可是,等到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汪精衛夫妻竟然一起投日了。。。兩人經河內逃往上海。1940年,汪精衛組建了偽國民政府,夫妻二人一起給日本人當狗。
<洪承疇>
文天祥答覆:"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忽必烈在原來的宋朝官員勸說下,也有放他走的意思。可是,就在此時,留夢炎提出反對意見:"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
(我相信,文天祥回去以後,就算是不起兵反元,也不會再回來效忠元朝的。)
因此,忽必烈沒有放了文天祥,還是把他繼續關在監獄了。這一關就是三年多,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元朝!在這三年裡,民間經常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義造反。
後來,忽必烈猶豫再三之間,同意了文天祥“賜我一死”的請求。不過,忽必烈馬上就後悔了,又下詔阻止行刑。可惜,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經被殺。
文天祥在刑場上從容不迫,問明哪裡是南方後,對著南方叩頭三次。然後,慷慨就義。其衣服上有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被俘三年多都不投降,坦然選擇慷慨就義。真是真英雄、大丈夫。
回覆列表
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被俘於海豐五坡嶺,不久被押解到了大都。忽必烈聽人言南宋沒有比得上文天祥的,所有起了惜才之心,多次派人勸降,但文天祥不為所動,誓死不為元臣。忽必烈又捨不得殺他,就把他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三年多。
忽必烈當時聽了這個條件後,也有些動搖。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他下了殺心。及至至元十九年(1283),有閩僧說土星犯皇位。之後中山有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要救出文天祥。即有人以救文天祥為名,圖謀起事,造成社會不穩,人心浮動。有朝臣就動議殺掉文天祥,以絕後患。忽必烈也認識到南宋平復時短,人心未穩,而文天祥拒降,已成為故宋的一面旗幟,會起到“人心思趙”的作用,對穩固元朝統治大為不利,於是親自召見文天祥,對其最後勸降:
文天祥的斷然拒絕使忽必烈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忽必烈為統治穩固著想,既不能用之,唯有殺之,遂下決心殺掉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殺於大都柴市。
其衣帶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被囚四年之久,願意當元朝的順民,只是因為他所學的儒家思想不允許他去做元臣。相比之下,陳秀夫和張世傑則更符合忠烈的要求。
其實文天祥也是一個可憐人,被忽必烈囚禁數年不說,還經常要面對南宋遺民的勸死。比如文天祥被押解北上的時候,王炎午就寫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勸文天祥死。汪元量更厲害,直接利用為元世祖奏琴之機,多次到獄中探望文天祥,並趁機勸文天祥以死盡忠。唉,能給忽必烈撫琴,又何苦勸文天祥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