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支神筆諮詢
-
2 # 代小小的宏觀視界
P2P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也來越正規。
從兩個層面可以得出這樣的推論:需求和政策。
尤其在今年,國家不斷出臺對於P2P平臺的監管政策,也就是說,以後要想新搭建一個P2P網貸平臺,會變得非常的嚴格,這也就杜絕了隨意搭建平臺以此來非法集資的問題。
需求層面,在目前市面上存在的主流理財產品,諸如銀行理財,餘額寶,雖然穩健,但是中和收益率並不高,很難滿足普通老百姓的理財需求,因為大家普遍本金不多,能得到的收益真的是杯水車薪;
而諸如期貨,股票等這些產品,收益可以說容易爆發,但是對金融知識和專業技能喲求很高,普通老百姓並不具備,貿然進場虧的只會更多。
老百姓迫切需要一個收益可觀,穩定可觀的理財產品,這就是P2P。
只不過這幾年,P2P由於不規範的原因,出現了很多問題平臺,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隨著監管的完善,P2P會越來越接近人們需要的樣子。
-
3 # 薛洪言爆雷潮的反思:P2P還能重獲新生嗎?
P2P爆雷潮已經成為過去,影響仍未消除,成交和人氣都還在低處徘徊。其實,這是危機的典型狀態:爆發階段來勢洶洶,真正難捱的卻是危機後的漫長復甦期。就像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迄今10年時間過去了,誰敢說全球經濟已經走出了谷底?
鑑於危機總是週期性地光顧,經濟學界關於危機的研究如汗牛充棟。整體上看,雖然危機本身總是伴隨著財富的毀滅,令人不快,但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危機是經濟體重回均衡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重獲新生的起點。
於P2P行業而言,這次爆雷潮也是行業從失衡向均衡迴歸的必由之路,問題是,若有些問題不釐清,P2P真的可以重獲新生嗎?
內在的失衡:低風險資金與高風險資產的錯配強監管之前,本息保障是P2P行業的通行模式。P2P平臺一手對接出借人資金,一手對接普惠借款群體。前者由於本息保障,屬於低風險資金(起碼平臺未爆雷之前是這樣);後者則是典型的高風險資產,而P2P平臺在這中間完成了從低風險資金向高風險資產的風險轉化。
這便有了第一個失衡:。風險並不會憑空消失,為了維繫第一個失衡,平臺不得不自行承擔風險,又引發了第二個失衡——。
一個可比的物件便是銀行,銀行的存款和貸款,也是典型的風險錯配,存款是低風險或無風險的資金,貸款是高風險的資產,銀行透過承擔風險獲取收益。這樣的風險轉化天然具有脆弱性,在歷史上無數次銀行擠兌潮的教訓之後,各國創設了央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設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且對銀行設定了嚴格的資本充足率限制。最終,銀行成為受監管最嚴的金融機構,俗稱“戴著鐐銬跳舞”,目的不過是確保其兌付能力。
而就P2P而言,雖然參與風險轉化的本質類似銀行,但銀行的這些安全閥,一個都沒有。這就有問題了。
2010年之前,P2P運營平臺數量在10家左右,這個數量級的從業機構,很難出什麼問題。到了2014年,正常運營P2P平臺數量飆升至2290家,在你死我活的激烈市場競爭下,市場份額決定著下一輪投資的估值、決定著能否獲取出借人的信任。這個時候,P2P平臺在一沒有國家信用背書、二沒有央行這個最後貸款人兜底的情況下,矇眼狂奔,規模越大,失衡越大,風險積聚越多。
後來,強監管來了,《暫行辦法》明確要求P2P平臺迴歸資訊中介定位,不得提供本息保障。潛臺詞便是,P2P不準進行類似銀行的風險轉化,所有的風險須由出借人來承擔,確保高風險資產對應著具有風險承受能力的資金。
這是一條幫助行業拆雷的規定,問題是,積弊已久,難以下刀了。
銀行最怕的是儲戶擠兌,P2P平臺最怕的則是出借人擠兌。出借人已經習慣了把P2P當成無風險投資,此時,哪個平臺敢於率先把風險甩給出借人呢?真要這麼做,無疑是在逼著出借人用腳投票,結果便是擠兌,於平臺而言是提前求死。
這個時候,無論是平臺還是監管者,其實都面臨著兩難選擇。為了避免擠兌事件的發生,P2P平臺不敢驟然迴歸到資訊中介的定位,結果便是不能達到合規的要求;而於監管一方而言,在不可能取締整個行業的背景下,只好把一切交給時間。正如凱恩斯的經典表述:
爆雷潮的意義:從失衡向均衡的迴歸所有的兩難選擇都是長時間積攢起來的失衡狀態導致的必然惡果,短期內,可以相安無事,但長期看,這種惡果,總是需要找一個出口。
2018年6月,從唐小僧等個別高返平臺爆雷,到引發行業性恐慌,只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速度有多快,內在的失衡就有多嚴重。
來看一看演進速度:
6月16-22日,發酵期。 6月1日-15日,問題平臺數僅為10家,從數量上看處於正常範圍內。6月16日唐小僧爆雷,揭開了此次爆雷潮的序幕。唐小僧位列四大返利平臺(錢寶網、雅堂金融、唐小僧、聯璧金融)之一,鑑於錢寶網、雅堂金融已經爆雷,唐小僧爆雷後,市場預測聯璧金融也會出問題,引發了投資者對聯璧金融的擠提。果不其然,6月22日,聯璧金融爆雷。
6月22日-7月14日,流動性衝擊波。這一階段,累計有93家平臺爆雷,不乏牛板金(累計成交390億元)、錢爸爸(累計成交325億元)這樣的百億大平臺。其中,在牛板金案例中,平臺方涉嫌虛構投資專案,挪用投資者31.5億元資金用於房地產開發。這一階段,爆雷的平臺整體影響力有限,屬於唐小僧爆雷後流動性恐慌情緒的衝擊波。整體上,投資者的資金從中小平臺撤出,對於大平臺還是信任的。
7月14日-29日,行業性危機。以7月14日投之家爆雷為標誌,市場開始對所謂的大平臺失去信心,資金開始從行業撤出。大平臺不再是受益者,恐慌情緒開始傳染,演變為行業流動性危機。7月14日-29日,累計91家平臺爆雷,從網貸之家統計的行業人氣指數看,這段時期,行業人氣急劇下降,日投資人數從23000人降至6000人左右。
回顧爆雷潮的演變歷程不難發現,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是流動性問題,後來才發現是平臺償付能力有問題。行業高速增長階段,資金源源不斷流入,任何問題都能被掩蓋,但也只是被掩蓋,失衡不會自動消除。
失衡的狀態註定是不穩定的,具有向平衡迴歸的內驅力。而一個小範圍內的危機,便在客觀上起到了從失衡向均衡迴歸的作用。
P2P爆雷潮,在出借人端打掉了P2P“低風險投資”的面具,宣示了P2P的高風險屬性,加速資金端的分化,不具有風險承受能力的資金加速流出,而願意承擔風險的資金留了下來,最終實現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與P2P貸款資產的高風險屬性的匹配與均衡。
2018年11月,P2P行業成交額1114.54億元,經過連續下降後,終於環比增長8.98%;當月出借人數242萬人,也重回增長態勢,環比增長6.5%。
是否已經達到均衡呢?肯定還沒有。不過,這總是一個好的訊號。
P2P行業還能重獲新生嗎?問題是,向均衡的迴歸並不必然等同於重獲新生。能否重獲新生,取決於我們能否真正消除危機發生的原因。
於P2P而言,一直在進行風險轉化,規模越大,行業內積聚的風險越多。而資訊中介的定位,又決定了平臺不具備承擔風險的能力。所以,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擰巴的狀況呢?
途徑無非兩個:一是認可P2P的風險轉化模式,同時也要參照銀行對P2P進行嚴監管;二是沿著當前的監管框架,進一步夯實P2P的資訊中介定位,禁止任何新增的風險轉化行為。
兩個都很難。
第一條路徑,參照銀行進行監管,某種意義上也就成了銀行,這是各方所難以接受的;第二條路徑,看上去簡單,將每一筆貸款的損失實時分攤至出借人即可,只是,這樣會嚇跑出借人,行業會越來越萎縮。
在實踐中,平臺的做法是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來剝離風險。問題是,無論引入多少層第三方公司來承擔風險,只要出借人不是最終的風險承擔者,風險轉化的模式就依然存在,只不過將風險分散給更多的參與主體而已,治標不治本。
進退兩難。
或許,我們可以學習凱恩斯的精神,把一切問題交給時間。
-
4 # 雨天5667
PTP平臺是最近十年隨網際網路發展起來的新東西,沒有網際網路也談不上PTP。以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還會出來更多的東西,請大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想要正真的合理的看待這個新事物,我們還要看看沒有網際網路之前我們是怎麼做的?之前我們金融活動主要是銀行借貸,同時民間還是有高利貸,或民間個人之間的有息與無息借貸。PTP也只是藉助網際網路把這些方式放到線上而已,本質上並沒有大的革新或創新!不是黃賭毒當然也不是毛澤東思想雷鋒精神!
PTP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價值,只不過近幾年發展太快了,國家監管不配套,大量不良平臺的存在,或者本來就是惡意的平臺才會造成今天人人恐慌!國家大力整治!這並不是壞事,透過市場淘汰,透過國家整治,後續會越來越健康!同時各平臺的差異化才會顯示出來!才會有個性化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
正規,合規的良性平臺肯定要支援與保留!甚至國家層面的會去鼓勵他們參與國際化的市場競爭,否則金融一旦全面開放了這方面的損失不可估量!就像馬雲先生改變銀行一樣,保守估計現在18-40週歲的華人至少有60%跟支付寶花唄,借唄發生過交易!其實馬先生的PTC何嘗不是創新金融!
最後給大家提個醒!很多套路貸,現金貸,不正規的平臺和正規網貸一定要分清,就像去銀行存錢最後變成保險一樣。需要我們有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比如“e”租寶之類本質上就不是PTP平臺!
-
5 # 路遙知馬力6419
說起網貸黑心吸血禍害社會人神共憤,我個人覺得應該杜絕網貸,但國家看來是支援網貸的,國家應該嚴格要求網貸的年利息不能高於百分之二十
-
6 # THeONE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或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又稱點對點網路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屬於網際網路金融(ITFIN)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網路信貸平臺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鑑於前期銀監會監管力度不足導致各種平臺跑路事件時有發生,但是2016年8月,銀監會向各家銀行下發了《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不僅對開展存管業務的銀行提出了一定的資質要求,對於接入的平臺也提出了在工商登記註冊地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完成備案登記、按照通訊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申請獲得相應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等五項要求。最受業內關注的一條是,存管銀行不應外包或由合作機構承擔,不得委託網貸機構和第三方機構代開出借人和借款人交易結算資金賬戶。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微期貸系統、黃金交易系統、交易所繫統、數字貨幣交易系統、期貸資管系統,各種高階定製系統,認準融美科技,可以百度、搜狗,有排名!需要加我!!!!扣扣五八三二四六九四七P2P網貸系統、眾籌系統、個股期權系統、股票點買、股票配資、區塊鏈系統,各種高階定製系統,認準融美科技!可以百度、搜狗查詢!不說假話,需要加我扣扣!!!
-
7 # 小馬讀財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輕易貸。輕易貸是河北的最大的平臺,待收接近100億,這種體量的平臺現在已經不多了,平時它非常低調,但最近發生了一些列的事件,把這個平臺推向了風口浪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件分析】
輕易貸事件一波三折,梳理如下:
1、7月24日,輕易貸推文顯示,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管理委員會下發通知函稱,已經同意輕易貸遷入北京麗澤金融商務區,並通知輕易貸儘快出具遷入函。說白了,輕易貸要進入一線城市了;
2、宣佈進京不久,輕易貸就遇到了尷尬,有投資者反應輕易貸存在退出困難的現象;
3、輕易貸實控人李勇會寫信給河北省委書記,聲稱河北省金融辦要求河北省內網貸平臺7月份完成清退,導致投資人誤認為輕易貸也在清退之列,進而引發平臺的擠兌危機。隨後,平臺懇請政府給予正常營商環境。隨後領導表示,希望刪掉帖子,該怎麼辦就這麼辦。
4、領導回覆後,輕易貸實控人李勇會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徵集是否同意刪帖。
【輕易貸為什麼發這樣的信】
【行業的未來在哪裡?】
輕易貸出現困難,因為其體量大,影響的不僅僅是輕易貸的出借人,更會影響整個行業,具體的來說就是跟輕易貸具有相同特徵的平臺:即從線下成功轉移到線上的平臺,體量大名氣小,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是線下的。
-
8 # 生活財參考
緊急P2P從天下大亂最後到團滅的結局
取締全部未透過驗收的P2P平臺 10月18日山東省金融監管局官方公號“山東金融”釋出《網路借貸行業風險提示函》。
山東省金融監管局表示,我局現對P2P網貸行業正在進行風險專項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臺完全合規透過驗收。未來我們將對全省範圍內未透過驗收的P2P網貸業務全部予以取締。
湖南剛“出手”,24家全軍覆沒 湖南省於10月16日宣佈取締轄內全部網貸機構P2P業務。據公告稱,湖南省納入行政核查的24家網貸機構P2P業務被取締,
湖南金融監管局釋出公告稱:“2016年以來,我省P2P網貸行業一直在進行專項整治,至今未有一家平臺完全合規透過驗收;我省其他開展P2P業務的機構及外省在湘從事P2P業務的分支機構均未納入行政核查,對其開展的P2P業務一併予以取締。
寧夏取締24家P2P平臺 2019年9月初,寧夏回族自治區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告第二批取締的6家P2P平臺名單。此前的7月26日,該辦公室對外公告了首批被取締的18家P2P機構名單。自公告發布之日起,所列機構不得再從事P2P網路借貸業務,並主動向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登出公司或變更公司名稱和經營範圍,同時向通訊管理部門申請關閉平臺網站,下架APP。
天津公佈首批10家取締的P2P機構名單 2019年9月18日,天津市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天津市網貸平臺整治小組辦公室聯合釋出“天津市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擬取締機構名單”,也有訊息稱,北京、廈門等6個地方網貸監管試點相關工作已經啟動;未納入試點的機構,未來將逐漸轉型或退出 。
P2P從新鮮事物,到天下大亂,再到監管緊急出售,最後到團滅的結局,一共用了6年時間,這中間無數的投資者損失慘重2015年以後基本就進入了失控狀態。2017年以後,再想良性退出,都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這無論是對監管還是對投資者而言,都是一次慘痛的教訓。
-
9 # 信託者
其實P2P這個領域不是我所熟悉的,官方邀請,我就從信託從業者的角度來談談一個這個問題,最近從10月16號開始,湖南金融辦宣佈湖南省內未有一家經過驗收的網貸平臺,而且在省內一切網貸業務予以取締。昨天10月18號,山東省也跟進節奏宣佈了這一訊息。
大家看下,這是官方檔案,不可能作假的,這一點很重要,其實在這之前,咱們再回顧下全球最大的網貸平臺——陸金所也退出了網貸業務,各位注意我的用詞,是全球最大,在時下沒有任何一家網貸平臺不敢說自己能透過驗收存活下來,但是如何說誰最有資格存活的話,那一定是龍頭老大吧,可事實就是好不了坐上了第一把交椅,這宣佈退出,者不意味著之前的努力最白費了,可以給大家爆個料,陸金所在佈局網貸業務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資源是大量的,而且前期都是虧本的,賠錢賺吆喝,所以不是不可描述的原因,誰願意輕言放棄!!! 懂我的意思了嗎,各位,這本身就是一個訊號!!!
再看看這官方態度,最近的一系列操作都是以清退為主,關注下網貸行業的動態,平臺數一月月下降,但是這個數字還是高達數百家,參考下信託機構數量也就68家,這淘汰還將繼續!!
再延伸下,68家信託機構佔了22萬億的資管規模,而網貸規模也就10萬億不到,這68家信託機構也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當下格局的,也是經歷了整整6輪的行業大洗牌,每一輪對信託機構都是生死考驗,而網貸行業才剛剛開始,當然了,這行業會消亡嗎?? 這倒未必,真要其消亡,也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像當年那樣定性傳銷是非法行為一般,給網貸定個性,這就全搞定了,顯然事實不是如此,不過後期誰能存活下來,誰都不敢打包票,這便讓時間說明了!!
在這提醒投資者2點:
第一,以規避網貸投資為主,至少在洗牌完成前都這麼做
第二,即使洗牌完成,這機構存活下來,也不代表它萬無一失,世上就沒有零風險的投資,沒有零壞賬的理財平臺!!!
一點愚見,感謝閱讀!!!!
-
10 # 嚴維權
錢可救人,也可殺人,但關鍵在使用人!許多大貪官至今都不明白,認為是錢害的,而不是那顆貪婪變質的心!P2P也是,並非它不好,而是使用人!有的拿它做好事,雙方皆得益,而有的混蛋則用它做壞事,傷害了許多善良人,害得他們傾家蕩產,跳樓投河,真是罪惡深重,必有報應,無有好下場!
回覆列表
題主你好,“P2P”(peer-to-peer lending首字母縮寫)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小額貸款,追溯到2005年,英國出現了全球首家網際網路網貸平臺–Zopa,之後迅速火遍世界各地,延展至美國、德國、俄羅斯、印度等國。
中國P2P網路網貸起源於2006年,由宜信等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引入,2007年拍拍貸和宜信網路網貸平臺先後上線,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P2P借貸模式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2013年P2P網貸行業迎來爆炸式增長。2015年新增網貸平臺1500多家,各類機構紛紛湧入。金融資本亦蜂擁而至,當年獲得風投青睞的平臺近70家,一些平臺動輒融資上10億元人民幣,行業陷入幾近瘋狂的境地。
行業發展過快,各類機構良莠不齊,非法集資、詐騙跑路等風險事件頻發。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達896家,佔比為35%,是2014年的3.26倍。按照銀監會的統計口徑,問題機構的數量要超過這一數目。
市場為何需要p2p網貸平臺的存在?
p2p平臺的本質是充當資金融通的中介。資金供需雙方之所以需要金融機構充當中介,是因為存在資訊不對稱。為了降低資金融通中的風險,資金需求放回儘可能廣泛地蒐集資訊,但資訊不對稱增加了資訊蒐集和甄別的難度與成本。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在傳統金融業務中,金融機構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調查個人、企業的信用情況和償付能力。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首先應該打破行業壁壘,加快資訊流動,同時完善大資料探勘技術,建立健全個人信用檔案。
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問題逐漸被暴露又不斷嘗試解決後。未來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趨勢將是傳統金融與新興金融相互融合、國內國際合作與競爭日益突出、市場整合與自我出清逐步加快的過程,同時監管政策與行業自律釐清邊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平臺也將不斷完善。
真正的p2p平臺業務是怎樣?
真正的P2P平臺,只是借錢人和投資人的純粹的資訊中介平臺(Peer-to-peer networking),其特點是在線上發生交易,投資人和借款人在互不認識情況下,p2p平臺為雙方提供資訊服務,或是撮合交易服務,最終完成投資與融資的過程,我們稱這一過程為p2p。
很多人將傳統金融與新興的金融對立起來,忽視了金融本身的風險屬性;另外就是沒有認清何為真正的P2P,將其與線下理財混為一談了。p2p平臺是不做資金收付和集中投資業務,即資金池業務。因此,不是所有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都是P2P平臺,不具備上述特點,特別是涉足資金池業務,就不能稱之為真正P2P。
打p2p模式擦邊球的公司亂象叢生
近期,上海、深圳等地掀起了整治非法集資高潮,多個百億元級別的財富管理公司涉嫌非法集資被調查。
線下以P2P之名存在的投資諮詢公司、理財機構眾多,多於線上平臺數倍,在高經營成本的情況下快速擴張、許諾高息回報的機構應特別予以注意,應該成為超過網路平臺的重點排查、約束物件,否則打非效果會大打折扣。這些線下理財公司不僅資金流向不明,而且無資金存管,存在客戶資金被挪用的風險。
如何認清這些偽p2p平臺?
一是,龐氏騙局。透過偽造虛構不真實的“空頭專案”騙取投資人的資金,透過藉助投資人的資金建立資金池、緩釋流動性風險;二是,私募亂象。由於准入門檻低而且吸儲極具隱蔽性,導致監管難度大,並且現在具有網路化的趨勢;三是,偽概念橫行。在P2P、眾籌等創新概念的偽裝下從事一些非法的經營活動;四是,包裝亂象。很多平臺為了獲得投資人的信任過度包裝,甚至出具一些虛構平臺背景的現象。
有投資就有風險,P2P最大風險點在哪?
近一年內,金融體系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在不斷增加,幾大國有銀行票據案接連被曝光,直接折射出銀行理財本身存在風險的金融屬性。
所以說有投資就必然會存在風險點,無論是固定類金融產品,還是國債、外匯、股票等投資產品其無形中都存在風險點,p2p平臺的風險存在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況,因此,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不規範經營的平臺而對p2p行業求全責備,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設法將風險降到最低。那麼,P2P最大風險點在哪?
其一:在於借款人到期不能還款,投資人收不回投資。因此,評價一個P2P平臺好壞,要看能否最大限度控制到期不還款事件的發生。
P2P平臺的服務物件會包括沒有信用卡、沒有貸過款的人。門檻低,如何實現信用評價,減少風險?規範的P2P平臺會有一套借款人的徵信評價體系–為每位借款人打分。
不同信用等級的人,還款的利率不同:分值高信用高,利率低;分值低則信用低,利率高。評判信用等級的資訊很多,包括工資收入、社保資金繳納數、公用事業費交納情況等,資料提供和稽核全部在網上進行。投資人根據這些信用等級情況自願投資,風險偏好高的人,可以選擇信用低但回報高的標的,而風險偏好低的人,可以選擇評級高,但收益低的標的。
其二:投資人參與P2P投資,需要將錢打入P2P平臺,然後再投入選擇的標的。P2P平臺交易頻次高、資金流量大,幾分鐘內在P2P平臺賬戶停留的資金就可積累至可觀的數量。平臺管理者是否有可能捲款而逃?這正是推出P2P第三方資金存管的所在。
破解監管難題
P2P網貸監管辦法出臺背景所面臨的困局,正是當前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監管陷入兩難境地的一個縮影。
參與決策的高層人士對網際網路金融業態的認識也不盡相同,這種分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有的主張實行弱監管,為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留有餘地和空間,有的則認為應該採取更加嚴厲的監管措施,防止金融風險的爆發和傳染。對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如何監管?監管到什麼程度?各方各執一詞。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創新性太強,按下葫蘆浮起瓢,業務“變種”極為迅速。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坦言,網際網路金融形勢發展很快,原來出的檔案還沒有真正落實執行,還沒有全都做到,又有一些新挑戰,還需要進行新的研究。
中國特色的創新型網際網路網貸平臺
中國金融市場正處在半管制狀態向全面市場化轉變的階段,正在經歷“經濟金融化”和“金融資訊化”疊加的程序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金融被賦予了金融資訊化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雙重角色,在一個市場化程度不高,監管制度相對滯後的市場環境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和探索,往往非常容易觸及法律的底線。
以美國市場P2P網貸為例,金融市場高度市場化,已經形成層次分明的放貸組織機構體系,建立了相對公開、成熟的法律規則制度,P2P網貸自然而然就會迴歸個人與個人信貸的本源,網貸平臺主要充當資訊中介的角色,或者從事債權交易、流轉平臺業務等,其業務開展接受美國證監會監管。
中國金融市場發育程度離完全市場化尚有很大距離,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監管政策如果完全照搬國外,有可能造成水土不服,甚至帶來更大的扭曲和風險,正如股票市場的‘熔斷機制’。
發達市場網貸平臺監管
200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認定透過P2P貸款機構發行的票據是證券,必須在該機構進行登記。由此,美國政府正式開啟對P2P行業的監管 。根據法規要求,P2P公司運營必須遵循一系列關於透明度和消費者保護的聯邦和州證券法。
2014年,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頒佈的P2P借貸監管方案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效仿。這份監管制度已經實行了好幾年,現在,企業初始的合規成本正從10萬歐元增加至100萬歐元。
中國特色監管體系呼之欲出
中國的P2P行業在2015年迎來了井噴式增長。去年一年中國P2P貸款總量超過 1500億美元(約合9820億人民幣)這一增長速度接近2014年(370億美元)的4倍。據P2P業內人士Online lending House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超過30%的中國P2P貸款人(3858人中的1263人)捲入了諸如法律糾紛、企業倒閉、無法取回本金或高階管理人員跑路等事件中。一起高達76億美元的“龐氏騙局”e租寶事件,觸發了中國政府決定在新一年針對P2P行業推出新的條例的關鍵因素。
p2p平臺健康發展之路該如何走?
規範經營的P2P平臺,只作為資訊中介存在,不能監守自盜,把資金挪作他用。第三方資金存管將使用者資金與平臺隔離,能夠降低P2P平臺捲款跑路的風險,減少違規涉足資金池業務的可能性。
由於各型別P2P平臺風險事件頻頻暴露,部分銀行之前暫時關閉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涉P2P交易的介面。銀行審慎排查P2P企業風險很必要,但若因此劃清界限互不往來,恐怕P2P行業也難借力發展。此外,捲款跑路只是P2P平臺風險的一種,銀行存管也只是防洪堤的一段。P2P行業需要建立公開透明的資料系統,對借款人信用和債務情況進行登記、分析和評級,解決標的造假、過度負債等問題,輔助投資者判斷,降低借款人償付能力不足的風險。
普通投資者則須對高收益產品保持警惕,謹慎選擇P2P平臺,辨別平臺超越許可範圍的違規業務,多借助信用評級等資訊對借款人進行風險識別,切莫上了高收益的當。
知識延伸:p2p、銀行、存管、託管四方面的關係?
存管與託管,雖一字之差,但背後是責任與義務的區別,也是平臺與客戶資金真隔離還是假隔離的分界。一般地,資金存管是指P2P網貸平臺將客戶交易資金或平臺備付金、風險金等存放於第三方機構賬戶,如銀行賬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賬戶,類似於證券資金第三方存管(習慣上往往混同於第三方託管)。
在這種模式下,第三方機構實際上並不承擔監督資金流向的義務,P2P平臺也未真正與客戶資金隔離,平臺可以隨時從第三方提取這些資金。
資金託管是指投資人與借款人均在銀行開設個人賬戶,銀行按照指令做資金劃轉,整個過程投資人都能看到自己資金的準確去向,平臺絕無接觸借貸資金的可能。
兩者最根本的區別表現在,託管需要銀行對資金賬戶進行監控,並定期出具報告,以證實資金用途是專項用於保障投資者投資本息,並定期向大眾公開餘額;而存管僅僅是開一個定期存款賬戶而已。
存管,還是託管,一直是P2P網貸圈裡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線團。但無論是存管還是託管,形式上都是為了實現P2P平臺與客戶資金(包括投資人和借款人)的物理隔離,防止平臺搞“資金池”、做自融業務,防止客戶資金被平臺挪用。換言之,是p2p平臺自證清白、避免“瓜田李下”之嫌的行業慣例。
如何避免成為P2P平臺的背書,這將是資金存管銀行繞不過的一個全新的風控課題。
P2p平臺存在對經濟市場的作用
P2P作為銀行體系的輔助工具。藉助網際網路無限便捷、互聯互通的神奇力量,P2P大大滿足了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到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也極大程度地喚醒了中國普通民眾的投資理財熱情,讓理財越發成為了華人的日常習慣。這也為中國正在重視的投資者教育、徵信體系建設提供了一定助力,為推動利率市場化貢獻著積極力量。當下,P2P也越發注重投融資者的場景化需求,讓公眾對金融的需求因為大資料的存在而得到高效的匹配和滿足。
李克強總理從其一開始在政府報告首度公開鼓勵、支援網際網路金融,到今年在“十三五”規劃當中,提出規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正是在這樣的利好環境下,網際網路金融已不斷邁向合規化、健康化發展。
諫言
企業的發展不能單純建立在利益鏈上,一家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是無法在社會中長久存在。真心希望所有金融從業者,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新興金融,都能站在市場經濟、社會責任的全域性角度上,帶著一份敬畏之心,看待如今因為技術而帶來的金融變革,看到創新帶來的進步與改變。然後秉著這份敬畏之心,對社會負責,對企業負責,對投資者負責,對家庭負責!